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心理投射“泄露”出你真的自我

情感心理

发表时间:2019-12-05

心理投射“泄露”出你真的自我

情感百科对于恋爱是非常有用处的,我们应该耐心学习一些情感方面的知识,当有情感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投射“泄露”出你真的自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心理学方法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认知风格、行为特点。同样无疑的是,我们也可以触摸自己的内在情感。然而,我们内心隐秘的情感与动机等却深藏于我们的内心,如同冰山深埋海底的部分。心理测验以多种方式来关注我们的内心,心理投射理论是应用较多的一种,由其衍生而来的心理投射技术在人格测试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投射”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测试者向被试者呈现一定的通常是没有明确意义的刺激材料,让被试者加以解释或者要求他们将这些刺激材料组织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不同的被试者会说出很不同的故事。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客观现实往往受到内在的心理活动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我们心中的样子。因为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多是有其原因而且是可以预测的;同时,这些反应不仅受制于当时的刺激或者情境,也常常是个人的心理结构、过去的经验、对将来的期望等对当下刺激的知觉和反应;而当个人在面对某种不明确的刺激情境时,常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泄露”出来。这样,个人的人格特点便加到刺激上去了。
主题统觉测验ematierctionTest,简称TAT,是投射测验的一种。这个测验是由默瑞H.A.Murray和摩尔根C.D.Morgan在美国哈佛大学编制的人格投射测验。测验的设计者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所做出的反应内容中有一部分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时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表达出来。
征得测试者A的同意,我们来分析一下她的故事,以供读者借鉴。
故事个案:
她推开门。屋子里一片寂静,桌子上将要枯萎的花发出淡淡的香气,带着一股暮春特有的腐烂气息。这是他几天前送给她的,她还记得他把这束花放到瓶子里时的情景。那时候他们都颇为伤感,但又都觉得没有说什么的必要,就只好都默默地看着这束花。她心里无端地涌上了少年时最喜欢的诗:“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
后来便是风雨交加,他们无法进行更为复杂的告别仪式,她只是送他到楼下,待他上了车,便回到了房间。没想到如此漫长的一个过程,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
她走近那束花,轻轻地抚摸它,相比起这花来,人的心是多么坚硬。但是慢慢的,她觉得这花给她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对,这花的手感与她见过的所有花绝不相同。她离得更近些,细细地看花瓣上的纹路……她有些眩晕了……这花怎么会有这么熟悉的纹路?她是皮肤科的医师,他也是……她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么多年来,他们一起研究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吗……
他还是没有放过她,留给她一束人皮花……来牵动她的神经,她的心……
专家分析: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正陷入情感的痛苦与混沌状态之中,似乎找不到出路。两个人之间该是经历了和正在经历一场令人揪心的情感之战。女主人公是一个有着许多美好希冀也付出过并愿意付出的姑娘,充满诗意的内心纤细而敏感,但容易受伤,也渴望理解。目前该是有种心力交瘁之感,过去的一切如泣如诉地展现在眼前,让人揪心、满含眼泪却不知所措……
无论那个下楼离开的男人是男友或者丈夫,他伤透了她的心,他原本是很爱她的,但他不了解自己所爱女人的心中的期盼,他以他的方式爱着她,他对她的理解很浅……
或许他们曾经历了一些特别令人伤感的事情,或许是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了深刻的误解,曾经的誓约便在这纷繁的事情面前遭遇了困难。或许是他很固执,喜欢坚守自己的原则,或者是她有意无意间做的事情伤害了他,她的任性?她可能的情感意外?
其实,恩爱的人也有并不恩爱的时候,生活中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如果,如果我们愿意更多地放弃自己,我们就离对方更近……
建议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给自己一段较长时间心灵疗伤。曾经的拥有不见得一定要永远。

小编推荐

​心理学:活出自我,合不合群,真的没关系


说起今天的话题,我们先要从一个小故事讲起。《三个和尚抬水喝》的故事而且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小和尚在进入寺庙之后,他每天能够把水缸里的水打满供自己使用,然而随着第2个和第3个小和尚的到来,这个水缸非但不能够再次被打满,反而三个人都没有水喝。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但是有的时候并非是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体的力量明显优于群体的力量。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无法达到一种合作相处的模式,那么最后的结果反倒不如个体本身所能够做出的行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荣格的《乌合之众》有过这样的描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暴露自己不受到约束的那一面。”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出自我,合不合群,真的没关系。”

一、活出自我,与群体本来就是冲突的矛盾体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加入群体之中,需要一层一层的建立人际关系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随着我们的人生阅历在不断的加深,我们也越发的懂得了人际圈子的规则,所谓“融不进的圈子,就不要强行进入”。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向来都是冲突的,《乌合之众》中同样描述到了人进入群体之后的变化关系。

个体已深入到群体中,他的智商就会严重的降低。因为进入群体之后,个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感,就甘愿抛弃是非,妄图去换取那份令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最后自己逐渐迷失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虽然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但是唯独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二、活出自我,与合不合群本就不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内心产生或多或少的孤独。这份孤独感可能来自于小时候,父母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许来自于从小到大那份遗失的爱,又或许是因为不被理解。

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段,我们都会产生这种孤独感。即便我们加入群体之后,这种孤独感也并不能够消除。群体虽然有它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自我而言,它的作用微乎甚微。

人们之所以想要活出自我,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想要去克服这份孤独感。自我是一种对于人生的不懈追求,可是又有谁真的了解自己呢?

我们有的时候想要回到群体之中来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妄图在群体之中获得他人的认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可是我们有时候很迷茫,甚至真的不了解自己,似乎很懂,但是又总是含含蓄蓄。

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自我就应该脱离群体,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事。其实并非是如此,自我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更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我们在群体之中,要保持着个人的理性,不要随波逐流,同时我们又要懂得跳出群体,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心理分析:为何频频“红杏出墙”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在一起就要一起维护这段感情,当有情感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分析:为何频频“红杏出墙”,欢迎阅读与收藏。

咨询者:陈先生,白领,40岁。
陈先生不到中年,艳史却不少,无论婚前、婚后,都被自己的朝三暮四困扰着,用他自己的话说,花心一起,就像毒瘾发作了一样!他向心理咨询室陈述了他的困扰:刚进入青春期,我就步入了早恋的行列。从交第一个女朋友到结婚,我结识过近60个女孩子,差不多都发生过亲密关系。而且,他习惯同时“脚踩几只船”,如果某一时间里只与一个女孩子交往,便会焦虑,想方设法也要另寻新欢。
他说:“婚后不久,还是忍不住要去外面找乐子,我无法只守在妻子身边,也不知道怎么的,我们在一起无话可说,我就像这个家里的过客,‘红杏出墙’是我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深交的朋友看到我这一面,都尽力劝我好自为之,不要过分地把心思放在外边。我也知道这对自己和生活不利,更对不起与我厮守终生的妻子,但只要过上一段清静的日子,那种朝三暮四的念头就如同毒瘾发作一样难以抗拒。婚后近10年来,罪恶感和快感相伴而生,有时折磨得我死去活来。我不知道自己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是什么非让我这样不可,为此,在好朋友的力劝下,我来请教您……”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陈先生回到了童年时代。他说:“妈妈对我说过,在我还没记事的时候,他们因工作忙都顾不上我,不得不为我在亲戚里请了个阿姨临时照看。我只模糊地记得,一般情况下,妈妈都和我睡在一起,可也常常在我醒之前就出门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哭,然后那个阿姨就会从门外进来哄我,对了,之后家里还来过几个阿姨照看我,一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才在妈妈的要求下自己去单独睡。可这又与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
心理专家分析:
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经受来自母亲方面的亲情伤害时,他就会将此种伤害的模式贮存起来,形成生活方式的主流,并反复研习它,目的是在畸形状态下寻找安全感。
陈先生在小时候经受了一觉醒来母子分离的伤害,那时的境遇,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抛弃。而幼小的孩子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他的恐惧,但同时,循声而至的阿姨及时赶到,缓解了他的痛苦。这便形成了陈先生的幼儿决断:亲近的关系是危险的,亲近母亲是会遭抛弃的,而外来的阿姨是会让自己安全和依赖的。从而内化为性格:亲近的女人会随时离开自己,外来的女人才会接受自己,也会缓解自己的恐惧。
这就导致了他红杏出墙的性格特质。
陈先生听完分析后十分惊讶,他没想到幼时的一段经历会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但他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让陈先生能够体会这种负面特质的缘起,心理医生对他进行了个案治疗。
首先,请陈先生到一间空屋子,四周封闭,拉上窗帘,屋里只有一个沙发床和一个闹钟。心理咨询师请陈先生入睡前把妈妈的照片放在枕边,并试着想一想和妈妈睡在一起,然后将门反锁,直到闹钟响时,他们再对话。
三小时后,闹钟响了,陈先生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醒,发现四周无人,那种惊惧和惶恐,使他呆坐在那里,半天不知所措。突然,他看见了枕边妈妈的照片,顿时泪水涌出……心理咨询师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孩子当时的感受,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人的理智会战胜恐惧,而那个孩子,只能沉浸在被抛弃的恐惧里。随后,心理医生让陈先生给童年的自己写一封信,旨在表达那一份感伤和委屈。
陈先生几乎是用泪水写完了这封信,他说,这是他平生最用心的作文,比写情书还要投入。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乐此不疲地在外寻花问柳的原因。但他对自己没有埋怨,只有痛惜和怜悯!此刻,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坚定和热情,他终于理解并宽恕了自己,也体会到了亲人为他付出的代价。

投射效应对爱情有哪些影响?


两个人的感情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两个人在一起就要一起维护这段感情,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投射效应对爱情有哪些影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投射效应”指的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特征归因于他人的倾向。在认知能力及其对他人的印象方面,一个人觉得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征,并把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投射到他人的手上,甚至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动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对爱情有什么危害?

“投射效应”表现为两种形式:情感投射和认知能力的普遍性缺失。情感投射是认为别人的好恶和自己的一样,把别人的特点硬列入自己的清晰框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简而言之,这意味着用自己的感情对待对方。

他们喜欢的人或事物都是快乐的,他们不喜欢的人或事物都是丑陋的。此外,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样的人或事上,并有清理或诋毁其心理状态的倾向,从而失去了人际认知能力的普遍性,导致他们产生偏见并陷入刻板印象。

人们很容易从自己的预测中推断出那个人的真实细节或心理特征。

人们有必要的共性和相似的冲动和规定。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对他人做出推论是恰当的。然而,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如果不考虑个体差异,随机投影不可避免地是不正确的。

”投射效应“我认为这种身体和心理状态的自我防御机制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在一生中,婴儿和爱情阶段是“投射效应”的常见时期。

第一个环节是婴儿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婴儿仍然保持他们自己的理解和纯真。他们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很容易把整个世界误认为幸福,因此最容易被欺骗。

第二个环节是在恋爱期间。爱与恨会迷惑人们的眼睛,使人们盲目追随潮流。这种情况很容易。我们共同的认知能力缺乏普遍性。

因为喜欢一个人只能看到另一个人快乐的一面,一个人越是看着另一个人,另一个人的优势就越大,也就越多喜欢。

人们只看到另一面丑陋的一面,因为他们讨厌一个人。他们越看另一面,缺陷就越大,他们就越觉得无聊。

尽管这种爱与恨的观点会让我们很快坠入爱河,很快坠入爱河。然而,也很容易因为不正确的认知能力而爱上错误的人,忽略对方的缺点。

然而,当情绪出现分歧时,由于缺乏客观认知能力,很容易变得越来越多疑。只有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得见,而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却看不见。然后,人们会被提示在心里制造明显的恐惧,从而离对方越来越远,最后失去爱情并后悔一辈子。

这有两个主要缺点。首先,人们喜欢投影。人们很容易把他们的喜欢误认为另一个喜欢。

因此,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对方一直在积极尝试做他喜欢所做的事情,并与对方讨论他喜欢所遇到的难题。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爱好。

当人们喜欢讨论事情或话题时,对方可能会觉得无聊。长期规定另一方喜欢本身喜欢,一是让另一方变成另一个我,二是让另一方如此冲突,最终终结人。

在一段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沟通自己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量的沟通会让对方感到厌烦。

第二个情感投射是觉得一个人做的事情对另一个人有好处。立场是好的,但是太主观了。

所有人都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人们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好事。从另一方的角度来看,这对另一方来说不一定是好的或必要的。母亲在带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过于在意,或者很容易导致孩子叛逆,更不用说不同性格的恋人了。

"投射效应"对爱情非常有害。它会因为盲目的追随潮流而爱上错误的人,也很容易导致情绪崩溃。当情绪崩溃的时候,它也会因为错误的想法而错过一个好时机。因此,在整个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不让“投射效应”的产生。申请注册成为贵宾会员,并免费在线咨询冷库爱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