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改写》读后感10篇

情感美文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02-18

《改写》读后感10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写》读后感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小编推荐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

《探金》读后感10篇


《探金》是一本由烟书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金》读后感(一):让人热血贲张的锦衣卫题材历史悬疑佳作

《探金》是一部以明朝锦衣卫为主角和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故事大概讲述的是明天启五年,东林、宦党相争之际,锦衣卫赛青在京擒获两乞丐并搜出一块巨大马蹄金,让一个地处云南深山之中的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适逢京城黄金紧缺,天启帝的床也只能使用包金而没有足金可用,黄金一时间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东厂旗主、大太监魏忠贤密谋私吞此矿,命手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左都督田尔耕搜罗各怀绝技的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等人秘密前往云南探金,就此掀开了一场黑暗无边的血雨腥风。我读的是试读版本,内容到第六章。第一感觉就是像看了电影《绣春刀》系列,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大BOSS魏忠贤、锦衣卫兄弟、教坊司等历史情节元素的揉入都让人耳熟能详,除了锦衣卫兄弟的名字不同之外,都使我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绣春刀3》。

近年来,以锦衣卫为蓝本的小说、网游、影视剧都大热了一把,而且还呈现持续火热的态势。为何锦衣卫题材能够得到如此青睐,首先和历史上锦衣卫的职能设置以及地位有关。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最初主要负责皇帝的安保和仪仗。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锦衣卫被赋予了“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的职权,专门负责调查谋逆、妄议、贪腐等危害朝廷、威胁皇权的言行,下设南、北两个镇抚司,从事侦查、抓捕、审讯等活动,南、北镇抚司下设5个卫所,军官分为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本书的主角(相对而言)梁正、卫剑锋、赛青登场之时都是校尉身份。首先锦衣卫属于正规军,但是在时势的影响之下,有时要执行一些血腥残忍的任务,这就导致了锦衣卫的矛盾性,首先是这支队伍会分化,一些坚持正义,一些走向邪恶;而具体到某一个人,他自己的思想上也会分化和斗争。这种充满矛盾性的亦正亦邪的角色定位给了锦衣卫吸引了大量铁粉,也是这类型题材小说让人百看不厌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好的题材,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决定小说是否成功了另一个关键要素。看了下作者烟书的介绍,是磨铁图书力捧的重磅新锐作家,研究明史十数年,功力深湛。读了《探金》之后觉得这个介绍是名副其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和历史功底。我认为,《探金》这部小说的优点主要两方面:一是是紧扣历史,虽说小说里面很多人物是杜撰的,如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但数量基本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持平,比如大宦官魏忠贤,以及其手下的五位武将“五彪”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还有杨涟、左光斗、史可法等历史人物也在书中登场,让人读起来既有原创的新鲜感,同时又不乏历史厚重感。二是叙事视角的不断切换,每一章的叙事视角都不一样,第一章以校尉赛青的视角、第二章则是大太监涂文辅的视角、第三章则是校尉梁正的视角,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得整个故事的框架更为系统和圆润,同时增加了悬疑感。

本人强烈希望烟书大神能够推出《探金》续篇,或者打造一个系列小说。锦衣卫题材的历史悬疑小说只有一部的话显然是无法满足读者胃口的,而且改编成电影的潜力也非常大,让我们满怀期待一下。

《探金》读后感(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探金》,这是一本介绍明朝时期探寻金矿的神奇故事。明朝这个时期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一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一个时期,而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而且现在也有一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也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而且这个皇帝也是作出了一些先例的事情,正所谓物极必反,这个皇帝有着先见之明,可是却并没有预料到后世的发展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所以一个重要的举措改变了明朝的割据,那就是宦官当政的情况在明朝越演越厉,比任何一个朝代都盛出。

宦官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是当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置的。虽然这个群体被人歧视,可是在哪个时代,却能够更加容易的生存,所以成为了一些人的谋生手段。而且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更容易接近当权者,获得信任,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宦官掌权的先例。例如三国时期的十常侍就是一个典型,而在历朝皇帝中,也都防止宦官掌权。到了明朝更是如此,可是偏偏到了明朝后期,宦官掌权成了一种趋势,几乎所有恶劣的宦官都是那个时期的,魏忠贤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本书中,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魏忠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位宦官的身影。魏忠贤在明朝的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一手把持朝政,被称为九千岁,而且野心勃勃,想要篡权。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的一篇文章,范近中举就是说的那个时期的事情,而荒诞的情节也是让人过目难忘。在人们觉得可笑之时,应该深思当时的历史,确实是很悲哀的,那样的环境人们该如何生存啊。

《探金》中讲述的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故事,东厂作为魏忠贤的特务机关,让无数人心惊胆战。而东锦衣卫也是风光一时。这个时候京城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案,也就是两乞丐携一枚巨大马蹄金进京,被无所不知的锦衣卫所擒,由此引发了一个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这座金矿坐落于偏僻的云南深山之中。想要谋反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急于得到这座金矿,因此派出了无数的密探前往,意图秘密控制这座金矿。而由此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争斗,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探金》的作者是烟书,作者是磨铁重磅新锐作家,也是一位文字天才。作者对于文学有着特殊的情节,非常喜欢创作,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学作品。作者研究明史多年,对于明朝历史可谓是张口即来,如数家珍。作者出版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超强的创作才能,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于明朝历史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更是能够把握人性的命脉,在刻画人物和心理方面都是淋漓尽致,恰倒好处。

《探金》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悬疑作品,作者选取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且喜欢的明朝背景,通过一个金矿探寻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作者细腻的笔触给大家带来了一次视觉上的盛宴,让人看后觉得非常的过瘾,很喜欢这本书。

《探金》读后感(三):近期喜爱的历史悬疑小说

首先我很喜欢磨铁的图书,他家出的好几本推理小说我都很喜欢。而且我是一个推理悬疑小说的爱好者,看过很多中外各种推理小说。看过不少外国推理小说之后,我也一直想要换换口味,所以近期也开始看一些历史悬疑类的小说。所谓历史悬疑小说,必然要在历史的基础上而杜撰出来的作品,并不是架空历史,这一点也是十分困难的。而这本书就是发生在明朝,一块金子引发的案件。从书名上就感觉到了和金子有关。而这本书的是一本中国古代历史悬疑小说。说到历史悬疑小说,不得不提的就是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清明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汴京清明时节的案件。每本书一个案件,虽然每个案件都是独立的案件,但是有些人物在书里还是息息相关的。还有一部历史悬疑小说是《长安十二时辰》。我觉得这一部《探金》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在明天启五年,虽然人物是真实的人物,但故事肯定是杜撰的。东林党,东厂太监,锦衣卫三者的关系展开。京城突生奇案——两乞丐携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进京,为锦衣卫所擒,让一个地处云南深山之中的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东厂旗主、大太监魏忠贤密谋私吞此矿,暗派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等人秘密前往云南探金,就此掀开了一场黑暗无边的血雨腥风。自此后,上至王相朝臣、下到贩夫走卒,无论绿林侠士、忠良之后,亦或锦衣校尉、东厂恶番,卷入此案者皆被远在天边的无尽宝藏拖入不见底的深渊洪流,从此命不由己,定数难逃。故事的大概是如此。而结局如何呢?其实故事并没有完结,这仅仅是第一部。看完第一部更期待后面几部的发展。而作者烟书我并不熟悉,这是一次读他的作品。但是从一开始我就已经深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首先作者的文笔精悍,不啰嗦,对于明朝的故事,所用的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且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擅长,在前几章里把锦衣卫赛青的性格描写的活灵活现,不仅仅是他瘸腿的特征,还有他为人处事的风格,都在文字里体现了出来。其实是这个故事,既然和悬疑,阴谋等词语联系上了,必然作者要有强大的头脑。作者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来布局整一个故事,悬疑故事并不是单单的写的好,必须要有铺垫、线索等,这些都要在巧妙的构思里体现出来。第三,作者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案件,而是人性,书里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都标识了这个人的行为,善恶好坏,也都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出来。作者除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之外,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历史功底。能写出一部历史悬疑小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其过程中,不免要查阅许多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梳理总结之后,才能把这么大的一副历史画卷站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对于这个作者烟书,我是十分认同的。除去书的内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我十分喜欢的,既有古色古香的感觉,有带有一丝丝悬疑的色彩,黑色金色白色的相衬,更凸显了书名。这样的封面和介绍,把读者迅速地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里。由此,这个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要小看这本书,作者的语言,文字,想象力,逻辑思维都在书里体现,或许也能在书里一窥作者的人格魅力。最后,我不剧透,给其他读者卖个关子,这本书挺有意思对的,如果你喜欢《清明》或者《长安》,你肯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探金》读后感(四):一场黄金矿引发的灾难

作者烟书新出的这本《探金》,无论是从封面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的吸引我,暗黑色的外封,给人一种很绚烂的感觉,对于磨铁,我也一直抱有很大的好感,所以说对于这本书,我简直是势在必得,于是趁着十一月当当的满减活动,我买回来了这本书,阅读几页之后,对这本书的好感,直线上升。由于事先不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烟书,我还特意去搜索了一下作者的资料,烟书是磨铁重磅新锐作家,被读者们称为文字天才,他研究明史十数年,功力十分深湛,这一点在阅读《探金》的过程中,已经有很深刻的体现,仔细阅读后悔领略这本《探金》的内涵,不止深刻并且励志。烟书曾专职写作脱口秀节目五年,曾就职于某互联网上市公司,后来的他,渔樵耕读,遍览河山,不由得十分的羡慕起这个作者,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需要强大的功底,前段时间阅读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我就已经很震惊作者的脑洞,而在这本《探金》里,我产生了类似的感觉,所以,如果喜欢阅读文笔好的古代探险小说的书友们,这本《探金》,一定是你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其实一开始会买这本书回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群里一个书友说,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盗墓笔记的感觉,作为一个忠实资深稻米,就凭这个都可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好感直线上升,更何况这本书的故事实在是很精彩,为此在快递还没到之前我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期待它了。故事的开始起源于京城突发的一起奇案,两名乞丐携带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随后被锦衣卫发现,并擒走,由此,就如同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动漫《少年歌行》中,由一台黄金棺材引发出来的武林争斗一样,这枚巨大的马蹄金,引发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一系列波动,在深山老林之中,一个巨大的金石矿山,出现在世人眼前。矿石,在一个国家之中,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存在,正如同在小时候看的古代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中,矿石和煤油,都是能让高坐殿堂的人夜不能寐的存在,所以在这本《探金》里,作者由此出发的这个题材,就已经很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足够展示其深厚的功底。看了几十页之后,我对作者的钦佩又增添了一步,这本书写的很“细”,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底一定不会有如此精妙绝伦的作品,看了一下读者们的评论,这本书的故事之中,有一股“气”,热血之气,与天斗争之气,不为命运折服之气,有一股浓郁的冷冽如刀锋气息。但是如果严格来说,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是有一点简单的,但内涵却不简单。故事里的探索和悬疑过程,确实有一点点的类似盗墓,但这本书里最吸引人的,不止是如此,你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个武侠小说来看,也可以将这本书当成一个悬疑小说来看,更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本探险小说来看,合上之后,仍然觉得荡气回肠,虽说故事还没有结局,但我很期待主角们后来的探险故事。发生在京城的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东厂与锦衣卫的壮烈斗争,如果说这个故事设定不能吸引你,那么希望你可以和我一样对作者烟书的这本盛世创作抱有一个钦佩或者尊重的心情,但更希望你,可以融入这个理应被更多人看到的故事。

《探金》读后感(五):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

在读烟书的《探金》之前,我一直认为云南最有名的矿藏是玉石矿。读了《探金》之后,特意百度了一下,中国的十大金矿区云南省的确位列其间。

《探金》开篇从两个乞丐带着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进京,伴随着这块马蹄金的出现,从锦衣卫到大太监,再到天启帝,每一个贪念丛生的人都不自制地显露出了他们令人生厌的嘴脸。当然,熟知明史的都知道,天启年间,天启帝除了一手好木匠活,无一可圈点之处。

顺带说一句,几次游明十三陵和明皇腊像馆时,都不由地感叹明朝皇帝奇才之多,无朝能出其右。除了精通木工活的朱由校,还有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朱厚照、两次称帝的朱祈镇等等,明帝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啊。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曾派太监魏忠贤到招远玲珑督采黄金。《招远县志·艺文》载清毛贽咏《金华山》七古诗:,“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斫秦松”,感叹当时金矿开采之盛。在《探金》一书吧,魏忠贤只短暂地露了一下面,随着乞丐一同前往云南探金一事,完全由他的心腹谋划掌控。

锦衣卫孤子营仅余的两个孩子——哥哥梁正,弟弟卫剑锋,两人相依成年后依旧如父辈般在锦衣卫供职。只是他们人微言轻,不过是比平常百姓相比有一身锦衣卫的黑衣,多一份微薄的薪俸。

锦衣卫大统领田尔耕偶然在街上撞见二人,几番调查之后,认定他们是与乞丐同路去云南探金的首选。田统领让两人熟悉火统、自行挑选车队、带上火药,几番叮嘱之后上路了。与他们同行的两个乞丐韦大、韦二不通官话,但是因为牢里经历了残酷的皮肉痛,一路上都很是听从指挥。事实上,韦大韦二之所以携带马蹄金进京目的也是要让朝廷来到他们的“金坑”。

书中所述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结合。田尔耕、许显纯、汤显祖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烟书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阉党横行、民不聊生的朝代。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独到,读者如亲历其境。

跪见一章,吴淳夫见魏忠贤一节。蒙眼进轿(轿窗全部封死)、再到除衫赤身待检,一层层一道道,见三个太监比见皇帝还要困难上许多。魏忠贤建生祠一念由谁人提出已不可考,据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记述:“天启六年(1626年),京师文庙附建魏忠贤生祠,张瑞图与吕天池谋阻之不可得;魏忠贤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张瑞图不敢公开反对,诙谲晓譬之,事遂寝止。”自此,魏忠贤生祠遍于各地,皆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回到《探金》主线上来,事实上,书至最后,也并没有说明云南这个矿坑是否真的产有黄金。但是,有没有黄金对于这些一路从京城赶往云南的人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住性命。

梁正和卫剑锋兄弟二人一路按照大统领的要求的路线前行,再一路留下记号。他们只以为自己要完全的任务是将火药送至矿坑,帮助矿民打开黄金矿洞。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还未出发之时,就已经有另一路人马盯着他们,并且尾随着他们一同上路了。而另一路人从长相到身手集合了几位奇能异士,明显要比梁正几人更加适合这江湖。

《探金》的尾声非常的出人意料。当卫剑锋来寻跟踪他的杨振,并坦言一路上都是自己在留记号让杨振尾随的时候,我真真是为韦大这一众“矿工”捏了一把汗啊。好在,有惊无险。作者烟书非常巧妙地留了一个“年代扣”,让读者长叹唏嘘之余,又重新燃起了对抗的斗志。

双星读后感精选10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双星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双星》是一本由[美]罗伯特·海因莱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星》读后感(一):所有的科幻都是人性的表象

这本上世纪50年代的科幻之作,想来很多人现在读了会觉得这也算科幻?但放在那个时代,这就是科幻,而且是超前的想象和创作。可以翻翻历史书,看看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在做些什么,再来想象那个时代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其实就跟70年以后得人看现在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批评作者的作品是软科幻硬科幻还是算不算科幻。第二,作者在内容上讲的大部分是政治上的纷争之事。虽然我不了解作者创作时期的美国在经历什么,但是政治却是人性的夸张表现,政治活动体现了人类的共同性质,有好有坏。所以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科幻作品,人与外星人,外星人与外星人,人到外星空间等等,基本都与政治有关,都会通过帮派,种族,殖民等等一些列团体纠葛来产生和推进故事。所以这一点始终没变过。第三,故事虽然短,但紧凑性和编排上非常好,作者功力深厚,张弛有度,有些地方画面感很强,甚至还能加强背景音乐。总体来说觉得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双星》读后感(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中这句话,很适合罗伯特·海因莱因所著的《双星》这本科幻小说。《双星》介绍了正当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为自己在各处欠钱而东躲西藏时侯,几个太空人为他提供了一个挣大钱的好机会。还不明白要自己做什么同意了对方的要求,当他弄明白自己要扮演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邦福特时,已经身在太空没有退路可选。邦福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由于他被政治对手绑架,如果他不能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地球人与火星人的关系便将遭到彻底破坏。邦福特的团队想到了“瞒天过海”之计,就是让天才的洛伦佐去扮演这一危险的角色并完成这一使命。毫无退路的演员洛伦佐深受演艺界最古老的信条影响,那就是“演出必须继续”,进而同意出演这一角色。为此,在团队配合下接受培训,深入研究了邦福特言谈举止和政治主张,并反复进行预演。在去火星巢穴接受举办收养仪式的路上,成功克服了一场破坏活动并顺利完成收养仪式被火星人“接纳”成为一名火星人。但这并不是大结局,两种政治势力的角逐才刚刚拉开帷幕。政治对手放出被绑架几乎大脑受损的邦福特,并试图揭穿洛伦佐的真实身份,为迎接更惊心动魄的考验,遵守“演出必须继续”这一准则,只待邦福特身体恢复结束这一委托,洛伦佐对邦福特所领导的开拓党政策认真研究,顺利为开拓党赢得大选,正待功成身退之际,邦福特被政敌杀害,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决定放弃演艺生涯,继续“开拓党”未竟事业,争取人类的和平和幸福。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AnsonHeinlein)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科幻空前绝后的优秀作家”、“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之一”。七次雨果大奖得主,出版有《异乡异客》等书。这本书情节曲折、结构精巧。一名不懂政治的演员,在自己行业信条的影响下,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不禁让人想起《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的事迹,每个人只要敬业、服从、勤奋,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双星》读后感(三):升级打怪大BOSS,多面双星

两天读完《双星》,是我看科幻书以来最快纪录。比想象中易读,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又简洁幽默。黑人和自黑全来得。

这是一本科幻书,众人穿梭于星际,他们会到火星,会到外太空,会有各种飞船,会有微缩档案,会有全息影像,会有一切科幻的皮,会有星际穿梭的技术,过去未来的连接的技术。

这本书又像一本升级打怪的进阶冒险书,一个落魄演员的顶级政客晋升之路,用第一人称叙述,笔力简洁,几笔写出落魄演员的困窘聪明以及内在的傲骨,然后就跟着他一起面对一轮一轮的升级之路,非常有技巧,有时候掩卷而思,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会不会活过这关。每次都欣慰想一想,幸亏不是我,我只是个读者。书的简介里已经提了,洛伦佐,伟大的洛伦佐被选中做反对党领袖的替身,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政治之中,看他如何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至于结局如何还是看书来得更开心。

主角洛伦佐时刻不忘自己演员的修养,他做替身就是一次次表演,更大舞台的表演,他一次次化险为夷,也是他深厚的演员功底的支撑,想一想曾经的里根总统阿诺州长,演员转型政治家还是应该驾轻就熟的。这是获得1956年雨果奖的作品,会不会启发了他们的从政之路呢?政治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想达成共识,想得到的支持,肯定是一群人的努力,政党领袖是旗帜,洛伦佐除了他卓越的演戏技巧,也以他个人的魅力取得了支持,支持他一路过关。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呐,到底是明星来的,经常满嘴莎士比亚卓别林,正是这些卓越的戏剧家在支持他的涉险之路。

书中涉及一些选举,议会讲演,争取各社团的支持等等,一只幕后团队如何高效运作,即使在门面被绑架的情况下,细思极恐啊。

双星不单只地球和火星,主要还是这两颗政治明星,邦弗特先生和他的替身洛伦佐,一明一暗,交相辉映。邦弗特先生一直生活着人们的叙述中,在洛伦佐的模仿中,他遇到突发状况,他会想:邦弗特先生会如何?邦弗特只在后几章露面,已经是一个立体的人。在洛伦佐越来越深入模仿邦弗特先生,邦弗特对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应该是心理学上的命题了吧?

想起黑泽明的《影武者》他们有没有从这里受到启发?

《双星》读后感(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科幻三巨头”之一,7次雨果大奖得主,获得过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大师奖”。本作《双星》写于1956年,曾获雨果奖,是作者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科幻小说作品中常常蕴含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观点,思想和意见。对于历史和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作中以科幻的外衣中描写了美国政治,即使以过了半个世纪,他的书读起来依然不觉得过时。

故事一开始写了一个叫洛伦佐的演员在为自己的债务烦恼时遇到了太空人,对方给他丰厚的报酬让他扮演政治家。邦福特被政治对手绑架,他的政治团队不得已想出了冒名顶替的计策,找到了演员洛伦佐来顶替邦福特去参加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洛伦佐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勉强答应。在洛伦佐的超高演戏天赋和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的骗过了火星人。然而故事到现在还没结束,可以说是刚刚进入高潮,邦福特由于身体的原因以不能履行职责了。为了不让谎话被拆穿,洛伦佐只好继续演下去,继续完成邦福特和他身后党派应完成的事业。

一开始洛伦佐只是为了钱才接下这个任务的。对于一个好的演员来说,演什么角色都是一样的,他努力的演好这个角色,把自己变成“政治家”。但我认为他变为“政治家邦福特”中,慢慢的了解到邦福特,了解他的政治理念和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决心,他被邦福特所改变了。当绑架者杀了真正的邦福特,想揭穿扩张党的阴谋时,扩张党想出了让洛伦佐永远的代替邦福特这个方法,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接受了这个方法。慢慢的洛伦佐遗忘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真真正正的变成邦福特的,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和平,为了扩张党的政治理念而生存下去,在政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洛伦佐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了,真是想象不出一个人能完全的抛弃自我过着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当书最后她说“我记得他,但我很难意识到我就是他”时多么的悲哀啊。

本书是我第一次读海因莱因的书,文中对于洛伦佐的描写惟妙惟肖,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到今天读起来依然动人,不愧是雨果奖的获奖作品。喜欢这样有作者自己意识思想的作者,以后还会看他其他的书的。感谢读客的赠书,希望以后能出更多的好作品。

《双星》读后感(五):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也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还是第一位被世界科幻协会授予“科幻大师”殊荣的科幻作家。其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书中讲述的是落魄演员洛伦佐为了生计,接受了在酒吧里结识的宇航员布洛德本特提供的一份扮演工作。虽然他并不知道扮演谁,也不知道需要扮演多久,但生计和所谓演员的自尊让他接下了这份看起来简单却充满未知的工作。

直到他知道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带向火星,并且要扮演开拓党领袖邦夫特,才真正确定自己走进了怎样的一种危险的境地,因为他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而他扮演的角色——邦夫特遭到了政敌的绑架。

面对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他开始从改造外貌开始,到学习火星人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包装。直到真正的火星人收养仪式顺利完成,收养演讲按计划完成,他代替邦夫特完成了维护地球人与火星人关系的大事件。

本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卸下伪装的洛伦佐随后被告知他的扮演者在被绑架期间,被向大脑中注射了超大剂量的药物,以求阻止他去火星完成维持与火星人关系的收养仪式。在发现阻止计划失败后,他们释放了一个已经被洗脑的邦夫特。

于是,扮演工作被迫继续进行。为了避免出错,洛伦佐从邦夫特的法利档案里了解到邦夫特身边的人的点滴,以及邦夫特的想法与信仰。还学习了邦夫特的出色的演讲才能。所谓百密一疏,在他代替邦夫特去觐见皇帝的时候,虽然已经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却败在皇帝与真正的邦夫特的熟悉的日常交流中。好在皇帝为了大局并没有揭穿他,因为这符合他们共同的利益。

最终,邦夫特在经历了一次中风后的好转以后还是离开了没能好转,离开了他热爱的星球和人们。洛伦佐也不得不继续邦夫特未完成的事业。在伪装了多年以后,他自己也很难分辨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了。

如果没有洛伦佐的精彩演出,一场星球大战会不会上演。如果没有邦夫特的大爱和奉献,洛伦佐也不会那么投入演出。如果没有那么多为了正义的忠诚的工作人员,这场旷日持久的演出也不可能得以继续。

人类正在向太空迈出更远的步伐。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与外星人共享这个宇宙,我们应该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吧!有了彼此的陪伴,前行路上不再孤单!

《双星》读后感(六):双星(DoubleStar)之下

依旧按照惯例感谢猪神以及读客赠书,其实咋一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在了解这是本科幻小说的前提下,我一直误以为这一本书说两颗星球相互运动的故事,但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我方才知道双星(DoubleStar)并不仅仅只是文中出现的两颗星球——地球以及火星那么简单。在英文原意中,Star也有主角、明星一意。那么两位主角之意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含义吗?

没错,《双星》的主人公洛伦佐原本是一名落魄的演员,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之中,这场斗争中稍有不慎,整个星系都会陷入一场危机,而洛伦佐的任务就是扮演已经被绑架的政治明星邦夫特,成为他的一名“替身”,替他参加会议与仪式。

那么故事的趣味性也就在此处展开了,一个落魄演员是如何能在限定的短时间内模仿成一名开拓党领袖,一个被无数聚光灯聚焦下的人,一个所做过的所有演讲乃至日常谈话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的人,想要做到滴水不漏的扮演成这样的人实属不易,好在主人公洛伦佐虽然是一名落魄的演员,但他的表演素养是远远足够胜任的,他也竭力地完成这场表演,虽然从他的层面而言,还有或多或少疏漏,但大多都被他搪塞过去了。而后的几场表演,他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得愈发的充分,表演的游刃有余,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困难。

而于我看来,他的表演未尝是完美无缺的,毕竟像扮演成一个受大众聚焦的公众人物并非易事,即使是一名专业的演员来说,也颇有难度。但实则从现实看来,他的表现没有收到大众的质疑更多是因为他所扮演的人的身份,“他”的身份远远压迫着所有人,因此所有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就更难去发现他的漏洞,因为他们在看他的时候只会在心中感到无限的敬畏。相应的他的唯一一次被计划外的人识破也是因为那个人是皇帝,身份又远胜于他,对于主人公洛伦佐而言就更甚威严,所以他的表演时的状态也就注定了他会令皇帝起疑。

再说回演员洛伦佐,全文有大段的篇幅在说他的心路历程,他也从一个对政治基本毫无建树的门外汉,在翻阅大量邦夫特的个人资料以及影像资料,在观看邦夫特的演讲后,开始将自己代入那个身份,那个人,当然从事实上来说,他永远成为不了邦夫特,所以他所认为的自己的一些修改其实并不是邦夫特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意见,乃至到最后完全要替代邦夫特的身份活下去,都其实是他洛伦特自己和整个政治团队的杰作。

他们永远扮演的都是政客邦夫特,而非那个名为邦夫特的人。

我并不知道作者是否有讽刺诸多站在幕前的政客其实都是幕后团队的杰作的想法,所以以上都是本人的个人看法。

《双星》读后感(七):演员的苏格拉底誓言

他履行了角色的誓言,成为了那个人物!

很久以前看过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领略了这位科幻大师在科幻壳下写的军事政治小说,和预期的一样,海因莱因从来都不是只是写写科幻故事的主,双星果然也是一本科幻背景下的政治小说。他以一个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在酒吧的一次邂逅开始,不知不觉的卷入了一个无底洞般的阴谋之中,这样的流水式的故事情节安排下,文字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干瘪古老的桥段变得好看起来,这点上海因莱因比一版的科学数据型科幻作家要做的好,其中不乏冷战思维背景下的政治阴谋。其实,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想想书名为《双星》表达的是几重意思,是指科幻背景下的火星地球的派系斗争,还是指的是演员洛伦佐与政治人物邦福特的角色镜面,我倾向于后者,这个太空时代的壳下,人物不再只是宏达背景的棋子,有一种脱离背景站在舞台前端的错觉,(其实,你如果把背景换成古罗马时期,或者美国内战时期也未尝不可成立),为啥会突然提到古罗马时期和美国内战时期,个人看出,从海因莱因的文字引用中以及其中不乏议会、舞会桥段的文字描述,这两个时期的画面感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抢了几倍重力加速度、火星人的奇怪气味等的描述。故事的描述是从洛伦佐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线索开始,一次次外部阴谋暗杀的作用下,我们的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的作为伪装者走上前台,围绕在周围的各色人等为其掩盖一二,反而被他们常常提起的邦福特只是成为全息图像上的学习素材,直到故事的中后段,我们的“双星”两面才第一次迫不得已的面对面,双方的猜想、各种的调侃在幽默的文字桥段中呈现出来,故事的高潮也接踵而至,以至于洛伦佐不得不单独面对那些无法回头局面的时候,说出了属于自己的苏格拉底誓言,当自己已经不属于自己,甚至于自己去主动替代别人履行认同的诺言,这个开局玩世不恭只想拿钱办事走人的小人物,某种意义上欺骗了任何人,甚至于自己,他可以说我曾经是那个提线的木偶,比尔、罗杰、彭尼它们才是真正操盘左右的人,但是当回不去的时候,洛伦佐更多的是继续无条件的序演另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似乎觉得演员与政治也是相互存在的“双星”,你要学会掩盖,你要学会适应火星人那种难闻的气味,你更加要适应月球与火星不同重力下的步态,在这一场后半场只有洛伦佐才能玩下去的政治游戏中,他最终成为了那个角色,以至于多少年后想不起自己就如同想不起洛伦佐父亲消瘦之前的模样一般。这样的故事,看完之后更多的折服的不是科幻的虚,也不是政治阴谋的暗,你可以说,我回想的是所谓的他是怎么变成他的,对的,就是那个人物!

《双星》读后感(八):太空变形记——《双星》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科幻作品,海因莱因在太空科幻背景下创作了一部古典话剧,全书充满喜剧元素和矛盾冲突。故事跌宕起伏,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饱满真实,虚拟的故事情节直接影射现实生活。

全书的亮点都集中在主人公洛伦佐·斯麦斯,“非凡的模仿艺术家”。作为一名落魄的演员,他对自己的演技充满信心——“我会用地面人的姿势走到门口,然后在用你的姿势走回来。看好了。”在酒吧里他给初次见面的太空人大秀演技。对方问他能否胜任扮演一个人时,他皱起眉头:“问题不是‘我能吗?’而是‘我愿意吗?’,有背景资料吗?”。显示出洛伦佐对自己演技的自信。当他知道要他去假扮一位知名公众人物,贫困潦倒的他坚定的回答,钱不是问题,“我是个演员,不是个替身”。“对于艺术家来说,先生,荣誉永远是第一位的。钱只不过是支持他创作的俗物而已。”伟大的演员有着伟大的职业修养,洛伦佐接受了这个角色时说“他明确了他需要一位演员,至于制片人要干些什么,我不关心。”洛伦佐·斯麦斯只是扮演一个角色,出演一部戏剧而已。

人生如戏,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很难再出来了。天才的演员洛伦佐摇身变为了“扩张党”的领袖邦夫特,在演戏的过程中他不断在进化着,虽然也曾想过退缩,但随着入戏越来越深,他自己也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洛伦佐,还是邦夫特了。从爱上秘书佩妮开始,他也爱上了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以前的洛伦佐不喜欢火星人。“没人能指责我是个种族主义者。我不在乎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但是,人就是人,而火星人是另外一种东西。在我看来,他们甚至称不上是动物。我情愿一整天待在一只疣猪的身边。允许他们进入人类的饭店和酒吧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是,条约已经签了,我还能抱怨什么呢?”。邦夫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在扮演的过程中洛伦佐越来越了解了邦夫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对于邦夫特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于被深深地吸引,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了邦夫特的角色当中,从爱上佩妮的那一刻起吗,他就变身成了真正的邦夫特。

双星——地球和火星?洛伦佐和邦夫特?在一系列的太空政治阴谋下,演员变身伟大的政治家。故事通过“双星”这条主线,讲述了一个洛伦佐由模仿秀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邦夫特”的变形过程中,展现出洛伦佐从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到变身“邦夫特”这个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而我们通过海因莱因的故事,跟随着洛伦佐观看了一场上演在太空舞台的古典话剧,一样的阴谋与爱情,不一样的火星种族太空背景,最后达到屌丝逆袭的完美结局。

《双星》从严格意义说算不上科幻作品,更像是一部经典的现实剧作。抛去太空和火星外壳,其他都是曾在地球上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海因莱因就是一位文学大师,作品的文字简洁风趣,叙事技巧高超,故事情节曲折,他对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通篇体现的也是作者对社会和政治的思索。读完全书,让读者除了会有一点对火星文化和种族的畅想,更多的则是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平的回味。

《双星》读后感(九):太空的瓶装地球的酒

《双星》,将两个人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六周里,更浓缩在一场阴谋的舞台中,故事酣畅淋漓,阅读体验极佳。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也许这应该归纳为,太空歌剧式的科幻小说。阅读起来并不需要读者有多深奥的科学背景,反倒是在接受书中世界的时候,对人类的历史要有一些了解。其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要求一定的理工科思维,但是这绝不是硬性条件。相反,即使不是技术流但是愿意阅读,往往能够从科幻这种类型独特的架构中找到不一样的体验。

《双星》的开场透露着神秘感,在一个空天站,一个落魄的演员认出了太空人并展开了自己的演技秀,由此掀开了阴谋的面纱。主人公从一名演技精湛的演员起步,逐步深入到整个宇宙联盟的核心,成长的过程清晰可见。最精妙的是,故事紧密的扣住了“双星”这个主题,在讲述洛伦佐由模仿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头儿”的过程中,既展现了洛伦佐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更展现了“头儿”作为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纵观开拓党或者说“头儿”的政治信仰,理想,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于人类的命运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在新的世界里,全宇宙(至少是太阳系)构成了一个联邦制的联盟里,地球各国以不同形式加入这个联盟后,人类或者说广大智慧生物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两个选择:征服或是共同发展。人类仍然充满了征服欲,这无疑会破坏联盟的发展,由此改变宇宙的进程。各个参与国之间关注的问题仍然是自由贸易是否可行(重商主义的影子一直存在)、各参与国之间是否平等(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共处)以及对待权贵的态度(政体形似君主立宪制,但是能够进入“君主”层级对人类而言似乎是有吸引力的)。这些种种无不展现了作者的悲观层面。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无论我们的征途是否已经遍布星辰与大海,人类在固有问题的执着(或者是局限吧)仍然是存在的。所幸作者还是乐观的,即认为,总会有一个政治家能够冲破这种视野的局限同时兼具实干精神和个人魅力,带领联盟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更上一层楼会动摇不少人的利益。冲突之下故事自然展开。整个故事的反派始终没有出场,读者跟着海因莱因,借科幻之名体验了政治斗争外壳下浪漫的太空场景。既可以想象2个重力下的飞行,也可以体验火星种族独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伴随洛伦佐个人的表演与成长,读者可以体验到演员的自我修养(如何揣摩角色、如何扮演好一个角色),也能感受到“领袖”的气质:作为追随者相信道路正确,作为领导者有坚定的信念。书中数次出现的个人对信念的支持,对做出判断并表达观点(不惧错误不选中庸之路)具有震撼力和启发性。

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抵如此,脱胎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是可以启发读者。科幻作品尤甚。构建一整套的世界观并使之合理运行是科幻作品中要做的,而使这样的的世界观对现实有所启示则是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具备的。《双星》说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多事情当你尽力去做了,等待结果的时候可以是坦然的。这种超越背景的准则在小说里毫不做作的展现了,且没有给人满口毒鸡汤之感。

然而,和一些心目中的经典相比,这部作品稍显陈旧。故事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正如此前所说,即使到了太空,人类仍然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斗争。从这一点而言,就是把太空的瓶子装上了不变的地球酒。

《双星》读后感(十):太空歌剧版的“鬼武者”

如果把科幻小说比作一个生物的话,那么《双星》这本书就是一个看似完美却又骨肉分离的生物。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和故弄玄虚的地方。当你从开篇跟着“伟大的洛伦佐”进入故事后,你就会被故事抓着向前走,好奇心和紧张感会促使你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直到你全部看完后长舒一口气,感叹着“大师不愧是大师”。

每一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当读者们把书合上,看到封面上写着的“科幻”二字的时候,又会觉得有些“怪”:这确确实实是科幻,但又觉得这不太像科幻。

确实,这本书中有着外星人、飞船、高科技产品,但读过后会发现这些东西不过是一种装饰,它们和主线的剧情并不是相互依赖相互生长的,它们只是主线上亮闪闪的装饰品而已。

整本书的主线讲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演员怎么一步步深陷困境成为替身的故事。替身类型的故事并非少见,市面上有着很多同类型的成熟作品,像《鬼武者》、《影》。这类型的作品的关键有二:替身与本体的明暗身份转换以及政治部分的描写。

前者固然很重要,但我更想着重谈谈后者。

因为在替身类型的故事里,所替之人往往是身份显贵之人,有着不能露面的隐情和不得不露面的诉求,而这种矛盾多半发生在政局之上。所以此类型下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可避免的要描绘出一个诡谲变幻的政局。

故如何描绘一个合理的政局并设计好替身和本体在这其中的发展,就成为了故事好坏的关键点。

那么这本书怎么样呢?

这本书好在它政局写的很真实,很具体,很详细。你读起来会觉得“哦,就是这个样子”,写的真棒,好像这个政治体制就像真的一样。严格的说,不用好像,它就是真的。这就涉及到这本书令人感觉不那么好的地方上了:它描写的政局太“美国”了。

这本书的政治部分是这样的:在一个跨星球的政治联盟中,它的政体仍是“君主立宪制”,整个政治戏部分充斥着议会、内阁、总统这些典型的近现代西方政体元素。而且主角要替代的政治人物邦夫特,他的政治诉求是人种平等,即火星人、金星人、地球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

我看完后甚至觉得如果把火星人换成黑人,把星际联盟换成美国,那么这个故事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所以你说这本书他政治讲的好不好呢?我觉得是挺好的,如何操纵民意获得选票,如何发表有感染力的演讲之类,很真实,也很好看,但就是感觉,他不应该属于科幻。既然出现了星际联盟,出现了跨星球旅行,出现了火星人金星人,那为什么政治体制还是如此简单的复刻呢?为什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火星像是美国板块内新增的一个州一样呢?

说到底,虽然作者在努力刻画科幻的部分,比如开篇的加密电话亭,不同重力控制下的太空飞船,火星人的收养仪式……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就是没那么重要。你摘掉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科幻元素,它依旧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它依旧成立。但真正的科幻故事,你一旦摘掉其中科幻元素,那整本书都不会成立。

所以书是好书,故事是好故事,科幻则不一定是好科幻。用“太空歌剧”来描绘这类型的科幻作品再适合不过了,虽然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宇宙,但心还停留在地球之上。

不过凭借着优秀的笔法和故事设计,我还是能给到8/10的评分,毕竟故事本身的优秀是无法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