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人在江湖读后感10篇

人在江湖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0-02-20

【www.qg13.com - 男人在恋爱技巧】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在江湖读后感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人在江湖》是一本由张纪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在江湖》读后感(一):一个“侠客”的江湖人生

“你还记得你最近追的一部电视剧是什么吗?”要是现在我问我这个问题,我肯定答不出来。追电视剧应该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电视剧动辄60、70集,剧情严重越来越注水了,就是开1.5倍速看,拖沓的剧情还是会让人忍不住把进度条往前拖。和现在这些注水电视剧相比,像《西游记》这种每一集都让你不舍得快进的经典好剧,让人怀念不已。

说起经典好剧,在我的童年里面肯定少不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好像暴露年龄了)……这些经典的武侠剧。而说起这些剧就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大陆武侠剧第一人——张纪中。《人在江湖》一书是张纪中回顾《三国演义》、《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热播剧的创作历程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艺术创作到武侠精神,再到影视文化现象,教你《人在江湖》的做事与做人方法。

现在的CG动画发达,可是我还是怀念以前的五毛钱特效

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搞笑段子调侃以前的电视剧的特效,并笑称它们是五毛钱特效。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逼真CG动画被运用到影视上,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视觉体验。技术进步了,电视剧却不如以前了。据说现在的流量明星有些只需要穿一下戏服,化化妆,然后再靠抠图加上替身就可以完成一部60多集的电视剧了。

记得张纪中老师在回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拍摄经历时,提到了为了找一个符合历史的场景,会花大半年去建一个城用来拍摄,以前的千军万马真的每一匹马都是真马,印象最深的是张纪中在拍诸葛出殡时3000人出城吊唁,为了实现拍摄效果,张纪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真的找了3000人穿丧服出演,就为了让观众能够看到更加真实又代入感的场景。

“侠骨禅心——纪中说”书中的一个章节名,从艺术创作到武侠精神,张纪中的身上都体现着“侠客”精神。在书中张纪中提到过“人要有这种一诺千金的这种品格。不管你地位多高,也不管我地位多低,我们都应该做到这种精神。司马迁曾经也有对侠的定义,其中也有一条就是承诺。承诺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确实缺乏这种一诺千金的精神,很多人都是说了不做。所以,我们要很慎重的做出每个承诺。”

这本书,是张纪中行走过的江湖,是一个江湖人的人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如张纪中在《侠客行》提到的:纯心无旁骛,一啸动江湖武林纷扰终是梦,正道直行真侠客

《人在江湖》读后感(二):纵情江湖,精彩人生

说起张纪中,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一头略显蓬乱的头发,标志性的大胡子,而且他的言谈犀利直爽。张纪中拍摄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电视剧,制作了《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多部金庸武侠剧,被称为“大陆武侠剧第一人”。

《人在江湖》这本书是张纪中的散文集,分为“为理想而战”“侠骨禅心——纪中说”“江湖浮沉——以梦为马”“真,是最强大的力量”“制片艺术”几部分。

张纪中在书中回顾以往的创作经历,他觉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己的梦想和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我一直没有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我愿意一直去追求艺术家的高度。”

我们知道他拍的最有名的金庸的武侠片,《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他挺详细的谈了与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的交往。金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如果央视能够拍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好,愿意以一元钱转让其武侠作品的版权。张纪中听到这番话后,张纪中决心去争取一下。他原本就非常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曾经把金庸的武侠小说翻了个遍。书中他用了两万字篇幅,回忆起与金庸20年交往的细节。

经过种种波折,2001年《笑傲江湖》开始播出,非常受欢迎,让观众记住了张氏风格的武侠剧,具有很强的历史感,画面非常精美,还带着了点水墨写意的感觉。《笑傲江湖》成为绝唱,在第一部成功之后,张纪中又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多部金庸武侠剧,诠释“侠义精神”。因为武侠剧背后具有侠义精神。

对张纪中来说,拍电视剧是一种艺术创作,每拍一部戏,他都要亲自出马,跟着全剧组一起研究剧本,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原则。在他的带动下,演员们非常努力地学习剧本,并且很快进入状态,使电视剧顺利开拍,顺利完成。

因为武侠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武侠剧是武侠精神的再现。观众希望看到武侠能够在现代时期,展现武侠精神。塑造一个角色也是创作一个艺术形象,需要导演、制片人、演员的一起努力。张纪中认为:“拍武侠剧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为了迎合资本和市场,盲目启用流量明星。我们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保住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

张纪中在书中还回顾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大片的拍摄经历,透露了很多热播电视剧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谈武侠精神,谈影视文化,谈影视艺术创作,谈做事与做人。另外,张纪中还回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培养,自己在人生路的坎坷与奋斗。这部全新散文集《人在江湖》也回顾了自己的“江湖”生涯,记录了他纵情江湖的点滴岁月。

书中有大量的大量剧照及张纪中本人生活、工作的彩色图片,展现了他一生的影视生涯和精彩人生。

《人在江湖》读后感(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水吗?如果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何况你我凡人的命运呢?如果你没有看过张纪中的《人在江湖》,你永远觉得江湖就是打打杀杀,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当你认真看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我们对江湖的理解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无力,江湖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笑傲江湖》《神雕侠侣》《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文本的存在是一种精彩,但作为影视作品又是另一种神奇。原来你的人生阅历越丰富,你的笔下就越真诚,张纪中做到了,他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西方人的现代意识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我们对于一位小说中的人物的认知,往往来自于我们的人生经历,其实作者何尝不是这样,他也希望把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投射到社会中,让读者去评价,甚至引导读者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游戏。对于游戏,不可不认真,不认真,则百无聊赖,也不可以太当真,太当真只会坠入苦海,更不可以太较真,往往一较真就会烦恼丛生,对此,张纪中拿得起,放得下。从游戏的本质来说,需要规则,无论规则的制定者,还是有规矩的执行者,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出生,一丝不挂,什么都没有。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也带不走,留给亲人的更多是思恋。这个过程中,为了名,为了利,有时我们看不清前面的路,总以为一时的占有就是永恒,却不明白天长地久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人生好比是一场马拉松,现实是起点,理想是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我们需要体力和脑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终点,更多的是倒在半路上。这不是最惨的,有些人错把起点当终点,执迷不悟,浑浑噩噩。《西游记》有一句诗,叫做”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说明我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张纪中有了今天的成就,并不是他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他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正人君子的真善美,发现邪恶小人的假恶丑,在千千万万的人生路找到自己的方向。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张纪中拍了那么多荡气回肠的江湖大片,不仅成就了自己著名制片人的地位,也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让江湖梦想历久弥新。艺术是用生命创造的,感动别人之前,首先要感动自己,像《水浒传》中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音乐《好汉歌》,唱出了当代人对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向往,唱出了我们心中压抑的情感。我们需要知道创作水浒传这部影视作品的年代,中国最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证明我不是只会吃饭的饭桶,而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风向标。有一种声音,担忧大家看了张纪中拍的江湖之后,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敌意。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社会反而和谐了,没有发生动乱。大家对江湖的理解有了时代的印记,不得不感谢张纪中的用心良苦。

《人在江湖》读后感(四):张纪中的笑傲江湖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故事给了我们很多英雄梦,鲜衣怒马少年郎的快意江湖是我们渴望不可以的精彩,很多时候,一剑一马装点了少年侠士的一生,却逃不过少年子弟江湖老这命运,金庸的江湖是国仇家恨的江湖,也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他编织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武侠梦。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我们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如此爱武侠的人,是我们,也是张纪中。

知道张纪中的第一部戏是李亚鹏的《笑傲江湖》,在那之前,关于金庸的武侠世界接触最多的便是TVB拍摄的金庸系列电视剧,也是那些剧带我走进了刀光剑影,生死相许的未知世界。我的童年是TVB武侠剧最为辉煌的时候,而所有的记忆也是从那里开始。这也就形成了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我爱他们的武侠剧。而后张纪中先生开始筹备金庸先生的武侠剧系列。正如《人在江湖》中张纪中所言,李亚鹏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但那个时期李亚鹏便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这部剧,我印象最深的是片头还是片尾许晴饰演的任盈盈那惊鸿一瞥,也是我真正的觉得这个演员太漂亮了。张纪中先生的武侠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实景拍摄,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拍的雄伟壮丽,引人入胜。在选角方面有着他自己的标准,这也让一些角色成为经典,却也有一些角色成为失败的典范。

《人在江湖》是张纪中先生的笔记,记录着从事这份工作多年来所遇到的挫折和获得的成就。说实话,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会知道《水浒传》也曾有过张纪中先生的参与,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一首传唱多年的经典歌曲,曾是一代人们的回忆。也正是书中记载的这一段过往,以及这部戏的拍摄经历让我对张纪中先生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细数张纪中参与创作的剧,能看到他作为一个制片人,一个导演对一部剧的精致要求。一个成功的人拥有的不只是才气,还有他对自己所热爱的职业那份热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张纪中三请袁和平,诚意之心永远是值得尊重的。

《人在江湖》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张纪中,这个行业便是他的江湖世界,他以他的才情和执着驰骋在这个世界里。人在江湖真的完美的诠释了张纪中先生的一生,而金庸先生写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更是张纪中对武侠世界的诠释。人在江湖,仗剑天涯,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读江湖,走江湖,张纪中依旧可以唱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语。

张纪中说社会就是江湖,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江湖之中。是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也逃不掉,在这一生中他完美的展现的他的江湖。忽然想起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剧总是有太多经典的歌曲,那些将武侠故事带去我们生活的人,也拥有着一颗英雄之心。人在江湖,去阅读张纪中先生的武侠世界吧。

《人在江湖》读后感(五):大咖书单|对话张纪中:文艺工作者的“江湖人生”

张纪中,著名导演、制片人,被誉为“中国第一制片人”“大陆武侠剧第一人”,拍摄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根据金庸先生所著《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原著,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同名武侠剧,开创了大陆风格武侠剧;他制作的《青衣》《激情燃烧的岁月》掀起了红色影视风潮,打造了艺术经典;《百年忧患》《民工》等现实题材电视剧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电视剧品质在他这里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提升。

从影近30年,不断有优秀作品登上屏幕的张纪中近来有些沉寂。近两年来,他幽居江南,许久未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实,张纪中并没有闲着,他在筹备创作新作品之余,也回顾了自己的“江湖”生涯,完成了全新散文集《人在江湖》,记录下纵情江湖的点滴岁月。借《人在江湖》电子书上线掌阅的契机,掌阅对张纪中进行了专访,除了多年武侠剧拍摄中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张纪中也以自己的感悟所得,给予我们更多的人生启发。

从“一统江湖”到《人在江湖》

江湖是什么?拍摄了众多经典武侠剧,为我们展示了众多快意恩仇江湖故事的张纪中,对江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张纪中认为,在武侠世界中,人们喜欢把角色所处的社会称为江湖。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处于江湖之中。在江湖,群雄们有正有邪,有着不同的门阀派别,社会亦是如此。江湖就是社会,人在江湖,人在社会之中。

张纪中的“江湖地位”,来自于对作品和观众的真诚。在拍摄《西游记》时,为了剧集更好的品质表现,张纪中亲自拜访了西游记学会和道家的一些学者和宗师,共同探讨西游记中的“儒释道”等哲学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观点碰撞、融合的过程,每一位学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想。张纪中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融合,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将其融入戏剧之中,传达给广大的观众。

张纪中格外强调作品的气质,他认为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将自己的强烈感受转换成声画影像,为观众展现出作品独特的气质。“朴实”是他创作过程中一贯所坚持的准则,也是经由他手,诞生如此多经典武侠剧作品的原因。张纪中朴实准则的精髓,就是对影视作品和观众的真诚。在拍摄《吕梁英雄传》时,张纪中将朴实贯穿于整部剧中,哪怕一个小小的道具、服饰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拍摄时,他甚至要求演员用十指挠挠地,在指甲中留下自然的大地痕迹,只为了更好地展现劳动人民的气质,塑造出作品更好的代入感。谈及现在不少的武侠剧,张纪中颇感惋惜。他认为,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气质,正如乔峰的豪迈需要武术设计中体现力量感,具有大开大合的气势;何铁手擅长下毒,招式更应凸显其阴毒之面,“刀子插到你的肚子里,还在呵呵呵的乐”。如今的不少武侠剧在化妆、色调等方面却过于千篇一律,武打动作追求新奇特,缺少对角色的认真分析,失去了“朴实”的准则。

拍戏时不让演员洗头?著名导演张纪中不愧是“大陆武侠剧”第一人!

文艺工作者应有自我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文艺工作者属于社会中上层建筑领域,个人的喜好也会影响到社会上很多的人。张纪中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对艺术有着无比的坚持。尚在学生时期的张纪中就加入了班级的宣传队,插队时更是自学声乐、大提琴和作曲,研究如何去创作。他找准了自己的爱好,从未有过动摇。12岁时,张纪中第一次尝试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外貌和业务表现优秀的他得到了评委的肯定,却在发榜后发现自己倒在了政审这一关。工农兵大学恢复后,张纪中请业内的老演员为自己辅导,再一次向自己的艺术梦想发起了冲击,但又一次折戟而归。

23岁的那个年末,因为政审不合格连艺校也无法进入的张纪中,选择进入煤矿谋生。初到煤矿时,张纪中曾去拜访导演孙道临,这次拜访令他记忆犹新。张纪中回忆道,“我给他讲我在煤矿上做什么,他很认真地听我说,然后跟我讲你就是要坚持:‘小张你做业余,你也要坚持。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有成就。’”走出孙道临的屋子,张纪中觉得无比的舒展,“虽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是你坚持就会有光明。”在煤矿的头两年,张纪中在讲台上当起了老师,他把农机常识讲得有声有色,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虽然老师的工作和他的艺术梦想有所差距,但张纪中把讲课也当作一种人生的积累,把讲台当作自己历练的舞台。

1978年,27岁的张纪中进入了山西话剧院。八句半,132个字,是他登上舞台出演的第一个配角的所有台词,但这132个字从不是他艺术生涯的全部。从《西安事变》担任主角开始,张纪中逐渐成长为话剧院的“台柱子”之一,更在后期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调入了山西电视台工作,参与到剧本改编、导演等工作之中。无论是在煤矿、话剧院还是电视台,舞台的大小从未影响他“要做最好”的信念,“我想我在任何一个舞台,小的舞台上,你要做最好;大的舞台上,你依旧要做最好。”张纪中坚信坚持就会有成果,最终也真正成为了最好的武侠剧导演之一。

导演张纪中对文艺工作者直击灵魂三连问:为什么做这个职业?为什么在这个时

在采访中,张纪中也向我们回忆了不少关于阅读的故事,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在还书期前熬夜阅读,被煤油灯熏黑眼眶的年代。除了新书《人在江湖》,张纪中也为读者推荐了不少自己阅读过的好书,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私人书单:

《红与黑》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213225/1?p2=108694share=1

《悲惨世界》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632316/1?p2=108694share=1

《战争与和平》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837887/1?p2=108694share=1

《资本论》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529499/1?p2=108694share=1

《大众哲学》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0952293/1?p2=108694share=1

《创造心理学》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026781/1?p2=108694share=1

《李叔同传》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718619/1?p2=108694share=1

《乌合之众》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752900/1?p2=108694share=1

《无用的美好》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703651/1?p2=108694share=1

《生活本来简单》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616892/1?p2=108694share=1

《美在从容生活间》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765111/1?p2=108694share=1

《人在江湖》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850130/1?p2=108694share=1

关注豆瓣【掌阅读书】,做最有才华的好少年!

小编推荐

《改写》读后感10篇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

《探金》读后感10篇


《探金》是一本由烟书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金》读后感(一):让人热血贲张的锦衣卫题材历史悬疑佳作

《探金》是一部以明朝锦衣卫为主角和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故事大概讲述的是明天启五年,东林、宦党相争之际,锦衣卫赛青在京擒获两乞丐并搜出一块巨大马蹄金,让一个地处云南深山之中的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适逢京城黄金紧缺,天启帝的床也只能使用包金而没有足金可用,黄金一时间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东厂旗主、大太监魏忠贤密谋私吞此矿,命手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左都督田尔耕搜罗各怀绝技的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等人秘密前往云南探金,就此掀开了一场黑暗无边的血雨腥风。我读的是试读版本,内容到第六章。第一感觉就是像看了电影《绣春刀》系列,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大BOSS魏忠贤、锦衣卫兄弟、教坊司等历史情节元素的揉入都让人耳熟能详,除了锦衣卫兄弟的名字不同之外,都使我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绣春刀3》。

近年来,以锦衣卫为蓝本的小说、网游、影视剧都大热了一把,而且还呈现持续火热的态势。为何锦衣卫题材能够得到如此青睐,首先和历史上锦衣卫的职能设置以及地位有关。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最初主要负责皇帝的安保和仪仗。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锦衣卫被赋予了“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的职权,专门负责调查谋逆、妄议、贪腐等危害朝廷、威胁皇权的言行,下设南、北两个镇抚司,从事侦查、抓捕、审讯等活动,南、北镇抚司下设5个卫所,军官分为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本书的主角(相对而言)梁正、卫剑锋、赛青登场之时都是校尉身份。首先锦衣卫属于正规军,但是在时势的影响之下,有时要执行一些血腥残忍的任务,这就导致了锦衣卫的矛盾性,首先是这支队伍会分化,一些坚持正义,一些走向邪恶;而具体到某一个人,他自己的思想上也会分化和斗争。这种充满矛盾性的亦正亦邪的角色定位给了锦衣卫吸引了大量铁粉,也是这类型题材小说让人百看不厌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好的题材,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决定小说是否成功了另一个关键要素。看了下作者烟书的介绍,是磨铁图书力捧的重磅新锐作家,研究明史十数年,功力深湛。读了《探金》之后觉得这个介绍是名副其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和历史功底。我认为,《探金》这部小说的优点主要两方面:一是是紧扣历史,虽说小说里面很多人物是杜撰的,如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但数量基本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持平,比如大宦官魏忠贤,以及其手下的五位武将“五彪”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还有杨涟、左光斗、史可法等历史人物也在书中登场,让人读起来既有原创的新鲜感,同时又不乏历史厚重感。二是叙事视角的不断切换,每一章的叙事视角都不一样,第一章以校尉赛青的视角、第二章则是大太监涂文辅的视角、第三章则是校尉梁正的视角,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得整个故事的框架更为系统和圆润,同时增加了悬疑感。

本人强烈希望烟书大神能够推出《探金》续篇,或者打造一个系列小说。锦衣卫题材的历史悬疑小说只有一部的话显然是无法满足读者胃口的,而且改编成电影的潜力也非常大,让我们满怀期待一下。

《探金》读后感(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探金》,这是一本介绍明朝时期探寻金矿的神奇故事。明朝这个时期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一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一个时期,而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而且现在也有一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也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而且这个皇帝也是作出了一些先例的事情,正所谓物极必反,这个皇帝有着先见之明,可是却并没有预料到后世的发展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所以一个重要的举措改变了明朝的割据,那就是宦官当政的情况在明朝越演越厉,比任何一个朝代都盛出。

宦官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是当政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置的。虽然这个群体被人歧视,可是在哪个时代,却能够更加容易的生存,所以成为了一些人的谋生手段。而且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更容易接近当权者,获得信任,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宦官掌权的先例。例如三国时期的十常侍就是一个典型,而在历朝皇帝中,也都防止宦官掌权。到了明朝更是如此,可是偏偏到了明朝后期,宦官掌权成了一种趋势,几乎所有恶劣的宦官都是那个时期的,魏忠贤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本书中,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魏忠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位宦官的身影。魏忠贤在明朝的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一手把持朝政,被称为九千岁,而且野心勃勃,想要篡权。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的一篇文章,范近中举就是说的那个时期的事情,而荒诞的情节也是让人过目难忘。在人们觉得可笑之时,应该深思当时的历史,确实是很悲哀的,那样的环境人们该如何生存啊。

《探金》中讲述的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故事,东厂作为魏忠贤的特务机关,让无数人心惊胆战。而东锦衣卫也是风光一时。这个时候京城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案,也就是两乞丐携一枚巨大马蹄金进京,被无所不知的锦衣卫所擒,由此引发了一个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这座金矿坐落于偏僻的云南深山之中。想要谋反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急于得到这座金矿,因此派出了无数的密探前往,意图秘密控制这座金矿。而由此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争斗,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探金》的作者是烟书,作者是磨铁重磅新锐作家,也是一位文字天才。作者对于文学有着特殊的情节,非常喜欢创作,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学作品。作者研究明史多年,对于明朝历史可谓是张口即来,如数家珍。作者出版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超强的创作才能,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于明朝历史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更是能够把握人性的命脉,在刻画人物和心理方面都是淋漓尽致,恰倒好处。

《探金》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悬疑作品,作者选取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且喜欢的明朝背景,通过一个金矿探寻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作者细腻的笔触给大家带来了一次视觉上的盛宴,让人看后觉得非常的过瘾,很喜欢这本书。

《探金》读后感(三):近期喜爱的历史悬疑小说

首先我很喜欢磨铁的图书,他家出的好几本推理小说我都很喜欢。而且我是一个推理悬疑小说的爱好者,看过很多中外各种推理小说。看过不少外国推理小说之后,我也一直想要换换口味,所以近期也开始看一些历史悬疑类的小说。所谓历史悬疑小说,必然要在历史的基础上而杜撰出来的作品,并不是架空历史,这一点也是十分困难的。而这本书就是发生在明朝,一块金子引发的案件。从书名上就感觉到了和金子有关。而这本书的是一本中国古代历史悬疑小说。说到历史悬疑小说,不得不提的就是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清明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汴京清明时节的案件。每本书一个案件,虽然每个案件都是独立的案件,但是有些人物在书里还是息息相关的。还有一部历史悬疑小说是《长安十二时辰》。我觉得这一部《探金》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在明天启五年,虽然人物是真实的人物,但故事肯定是杜撰的。东林党,东厂太监,锦衣卫三者的关系展开。京城突生奇案——两乞丐携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进京,为锦衣卫所擒,让一个地处云南深山之中的绝世大金矿现于世间。东厂旗主、大太监魏忠贤密谋私吞此矿,暗派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等人秘密前往云南探金,就此掀开了一场黑暗无边的血雨腥风。自此后,上至王相朝臣、下到贩夫走卒,无论绿林侠士、忠良之后,亦或锦衣校尉、东厂恶番,卷入此案者皆被远在天边的无尽宝藏拖入不见底的深渊洪流,从此命不由己,定数难逃。故事的大概是如此。而结局如何呢?其实故事并没有完结,这仅仅是第一部。看完第一部更期待后面几部的发展。而作者烟书我并不熟悉,这是一次读他的作品。但是从一开始我就已经深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首先作者的文笔精悍,不啰嗦,对于明朝的故事,所用的文字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且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擅长,在前几章里把锦衣卫赛青的性格描写的活灵活现,不仅仅是他瘸腿的特征,还有他为人处事的风格,都在文字里体现了出来。其实是这个故事,既然和悬疑,阴谋等词语联系上了,必然作者要有强大的头脑。作者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来布局整一个故事,悬疑故事并不是单单的写的好,必须要有铺垫、线索等,这些都要在巧妙的构思里体现出来。第三,作者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案件,而是人性,书里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都标识了这个人的行为,善恶好坏,也都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出来。作者除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之外,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历史功底。能写出一部历史悬疑小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其过程中,不免要查阅许多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梳理总结之后,才能把这么大的一副历史画卷站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对于这个作者烟书,我是十分认同的。除去书的内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我十分喜欢的,既有古色古香的感觉,有带有一丝丝悬疑的色彩,黑色金色白色的相衬,更凸显了书名。这样的封面和介绍,把读者迅速地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里。由此,这个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要小看这本书,作者的语言,文字,想象力,逻辑思维都在书里体现,或许也能在书里一窥作者的人格魅力。最后,我不剧透,给其他读者卖个关子,这本书挺有意思对的,如果你喜欢《清明》或者《长安》,你肯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探金》读后感(四):一场黄金矿引发的灾难

作者烟书新出的这本《探金》,无论是从封面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的吸引我,暗黑色的外封,给人一种很绚烂的感觉,对于磨铁,我也一直抱有很大的好感,所以说对于这本书,我简直是势在必得,于是趁着十一月当当的满减活动,我买回来了这本书,阅读几页之后,对这本书的好感,直线上升。由于事先不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烟书,我还特意去搜索了一下作者的资料,烟书是磨铁重磅新锐作家,被读者们称为文字天才,他研究明史十数年,功力十分深湛,这一点在阅读《探金》的过程中,已经有很深刻的体现,仔细阅读后悔领略这本《探金》的内涵,不止深刻并且励志。烟书曾专职写作脱口秀节目五年,曾就职于某互联网上市公司,后来的他,渔樵耕读,遍览河山,不由得十分的羡慕起这个作者,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需要强大的功底,前段时间阅读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我就已经很震惊作者的脑洞,而在这本《探金》里,我产生了类似的感觉,所以,如果喜欢阅读文笔好的古代探险小说的书友们,这本《探金》,一定是你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其实一开始会买这本书回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群里一个书友说,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盗墓笔记的感觉,作为一个忠实资深稻米,就凭这个都可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好感直线上升,更何况这本书的故事实在是很精彩,为此在快递还没到之前我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期待它了。故事的开始起源于京城突发的一起奇案,两名乞丐携带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随后被锦衣卫发现,并擒走,由此,就如同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动漫《少年歌行》中,由一台黄金棺材引发出来的武林争斗一样,这枚巨大的马蹄金,引发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一系列波动,在深山老林之中,一个巨大的金石矿山,出现在世人眼前。矿石,在一个国家之中,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存在,正如同在小时候看的古代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中,矿石和煤油,都是能让高坐殿堂的人夜不能寐的存在,所以在这本《探金》里,作者由此出发的这个题材,就已经很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足够展示其深厚的功底。看了几十页之后,我对作者的钦佩又增添了一步,这本书写的很“细”,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底一定不会有如此精妙绝伦的作品,看了一下读者们的评论,这本书的故事之中,有一股“气”,热血之气,与天斗争之气,不为命运折服之气,有一股浓郁的冷冽如刀锋气息。但是如果严格来说,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是有一点简单的,但内涵却不简单。故事里的探索和悬疑过程,确实有一点点的类似盗墓,但这本书里最吸引人的,不止是如此,你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个武侠小说来看,也可以将这本书当成一个悬疑小说来看,更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本探险小说来看,合上之后,仍然觉得荡气回肠,虽说故事还没有结局,但我很期待主角们后来的探险故事。发生在京城的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东厂与锦衣卫的壮烈斗争,如果说这个故事设定不能吸引你,那么希望你可以和我一样对作者烟书的这本盛世创作抱有一个钦佩或者尊重的心情,但更希望你,可以融入这个理应被更多人看到的故事。

《探金》读后感(五):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

在读烟书的《探金》之前,我一直认为云南最有名的矿藏是玉石矿。读了《探金》之后,特意百度了一下,中国的十大金矿区云南省的确位列其间。

《探金》开篇从两个乞丐带着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进京,伴随着这块马蹄金的出现,从锦衣卫到大太监,再到天启帝,每一个贪念丛生的人都不自制地显露出了他们令人生厌的嘴脸。当然,熟知明史的都知道,天启年间,天启帝除了一手好木匠活,无一可圈点之处。

顺带说一句,几次游明十三陵和明皇腊像馆时,都不由地感叹明朝皇帝奇才之多,无朝能出其右。除了精通木工活的朱由校,还有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朱厚照、两次称帝的朱祈镇等等,明帝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啊。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曾派太监魏忠贤到招远玲珑督采黄金。《招远县志·艺文》载清毛贽咏《金华山》七古诗:,“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斫秦松”,感叹当时金矿开采之盛。在《探金》一书吧,魏忠贤只短暂地露了一下面,随着乞丐一同前往云南探金一事,完全由他的心腹谋划掌控。

锦衣卫孤子营仅余的两个孩子——哥哥梁正,弟弟卫剑锋,两人相依成年后依旧如父辈般在锦衣卫供职。只是他们人微言轻,不过是比平常百姓相比有一身锦衣卫的黑衣,多一份微薄的薪俸。

锦衣卫大统领田尔耕偶然在街上撞见二人,几番调查之后,认定他们是与乞丐同路去云南探金的首选。田统领让两人熟悉火统、自行挑选车队、带上火药,几番叮嘱之后上路了。与他们同行的两个乞丐韦大、韦二不通官话,但是因为牢里经历了残酷的皮肉痛,一路上都很是听从指挥。事实上,韦大韦二之所以携带马蹄金进京目的也是要让朝廷来到他们的“金坑”。

书中所述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结合。田尔耕、许显纯、汤显祖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烟书用自己手中的笔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阉党横行、民不聊生的朝代。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非常独到,读者如亲历其境。

跪见一章,吴淳夫见魏忠贤一节。蒙眼进轿(轿窗全部封死)、再到除衫赤身待检,一层层一道道,见三个太监比见皇帝还要困难上许多。魏忠贤建生祠一念由谁人提出已不可考,据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记述:“天启六年(1626年),京师文庙附建魏忠贤生祠,张瑞图与吕天池谋阻之不可得;魏忠贤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张瑞图不敢公开反对,诙谲晓譬之,事遂寝止。”自此,魏忠贤生祠遍于各地,皆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回到《探金》主线上来,事实上,书至最后,也并没有说明云南这个矿坑是否真的产有黄金。但是,有没有黄金对于这些一路从京城赶往云南的人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住性命。

梁正和卫剑锋兄弟二人一路按照大统领的要求的路线前行,再一路留下记号。他们只以为自己要完全的任务是将火药送至矿坑,帮助矿民打开黄金矿洞。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还未出发之时,就已经有另一路人马盯着他们,并且尾随着他们一同上路了。而另一路人从长相到身手集合了几位奇能异士,明显要比梁正几人更加适合这江湖。

《探金》的尾声非常的出人意料。当卫剑锋来寻跟踪他的杨振,并坦言一路上都是自己在留记号让杨振尾随的时候,我真真是为韦大这一众“矿工”捏了一把汗啊。好在,有惊无险。作者烟书非常巧妙地留了一个“年代扣”,让读者长叹唏嘘之余,又重新燃起了对抗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