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锦集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锦集

发表时间:2020-02-26

【www.qg13.com - 和害羞的男孩恋爱技巧】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锦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是一本由[日]二宫由纪子/文/[日]长野英子/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一):小朋友因被起外号不开心?这本书教你从根上解决问题!

9月开学季,楼下遛娃的妈妈们话题又多了起来,除了三岁新入园宝宝的分离焦虑,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们互相之间的友好与矛盾,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是孩子们被小朋友们起的各种各样的外号。

邻居家的孩子比较黑,幼儿园小朋友人送外号:包公,一楼的小男孩刚推了光头,被大家笑称为光头强,隔壁小女孩头发不太好,被叫作黄毛丫头。家长们一边跟自己家孩子解释小朋友们都没有恶意,一边发愁怎么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快乐成长。

人无完人,但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优点能够吸引到别人,也能够让自己建立起自信。解决起外号这个问题,还得从培养自信入手。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来引导解决。

《害羞的莲藕》是日本引进的优秀绘本,这本书的内容对于小朋友建立自信能够起到非常正向的作用,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能够站在小朋友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莲藕住在淤泥里,他非常害羞。他觉得自己浑身是孔,于是更加难为情了。

但渔网告诉他,渔网也满身是孔,他却从不感到难过。莲藕认为渔网虽然有孔却很干净。小鱼和青蛙想要说出莲藕的优点,却怎么也想不到,这时候有个泥鳅说话了:

莲藕对淤泥友好,从不搅动她们。

这时候所有人似乎都想到了莲藕的好处。比如莲藕从不会像渔网那样捞她们,莲藕不会蹦来蹦去,非常安静,莲藕给青蛙提供了荷叶让他有地方蹲着,蜻蜓也有了栖身之处。

但莲藕从始至终都没有出来跟大家一起玩,因为他要支撑荷叶和荷花,夏天到了,池塘开满了荷花,大家都知道这是莲藕的功劳,都纷纷赞美他,莲藕内心很骄傲,他终于不再害羞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无需对自己的身体或者容貌不满意,因为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优点,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些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原因,而这些优点,别人早晚会发现,自己也要学着去接受,去认识自己,去建立自信。

《害羞的莲藕》还能让小朋友了解到池塘里的一些科普知识,比如荷花是夏天开放,莲藕长在淤泥里,支撑着荷花与荷叶。

若是你家小朋友也会遇到类似被起外号的问题,不妨阅读这本书给他来认识自己的优点,从而来建立自信。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二):自信培养从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开始!每一颗莲藕都有自己的花期

自信是一种能力,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自信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而孩子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我也一直强调自信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讲到每个人都有五个方面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孩子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实、行得稳,这是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的基础问题,实际上,这些都是需求层次最低的生理需求,而自信,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不论早期还是童年期,甚至是青春期,成年期,对自信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自信心的建立对于孩子的积极心理是有绝对意义的!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那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可以怎么做呢?

推荐一本绘本——由[日]二宫由纪子/文,[日]长野英子/图,木铎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害羞的莲藕》。

“莲藕住在池塘底部黑黑的淤泥里,它非常害羞。”

“为什么会害羞呢?”

“因为莲藕觉得自己浑身是孔,所以有点儿难为情。”

简单的语言,简单的故事背景介绍,害羞的莲藕生活在黑黑的淤泥里,还生活在池塘底部,觉得自己浑身是孔,所以难为情。

小故事大寓意。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比如觉得自己皮肤黑,觉得自己头发黄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原因造成的觉得会“难为情”的情绪,也会产生这样的害羞心理。

面对孩子的害羞情绪,很多错误的家庭会选择将孩子的“难为情”讲出来,毫不留情的给孩子直接指出来,成人的无意识行为,却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更加难堪和自责的情绪,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害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害羞的莲藕》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捞鱼网安慰莲藕,觉得自己和莲藕一样,身上也有很多孔,也没觉得难为情。

莲藕小声表扬捞鱼网浑身亮亮很干净。

心情不好的捞鱼网却转而抱怨:“莲藕浑身黑黑的,确实很讨厌。”

小鱼们纷纷游过来谴责捞鱼网不该这样说,捞鱼网只得离开。

小鱼、青蛙、蜻蜓等纷纷来帮助莲藕找出优点。

大家发现莲藕的优点了吗?

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短处也能变成长处。

泥鳅想起来莲藕对身边的淤泥很友好,从不乱搅动它们——而这恰恰是泥鳅的缺点,爱动的泥鳅必然是时常搅动淤泥的,打扰了淤泥;

小鱼想起莲藕出来不抓它们,这样的安全感是捞鱼网给不了的——这是莲藕的优点;

蜻蜓对比青蛙觉得莲藕非常安静,不吵闹,也不蹦来蹦去——是优点;

青蛙对比蜻蜓觉得莲藕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是优点;

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大家发现原来荷叶是莲藕在池塘下面支撑着,想起了许多受到荷叶照顾的地方,莲藕多了好多优点!感受到自己是被大家认可的,莲藕自然就找到了自信,虽然还是害羞,但是开始变得自信了起来。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满了荷花,这是莲藕开出的自信的花朵,大家的赞扬更是让莲藕体会到了强烈的自豪感。

从害羞——到发现优点——到自豪。这是一本充满爱和友情的绘本,让孩子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充满自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够自信,害羞或者胆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这本童书绘本给了最简单的改善方法:积极鼓励,及时肯定,挖掘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变得充满自信!

文字作者二宫由纪子1955年生于日本大阪。作品曾获得日本绘本奖、红鸟文学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绘本奖翻译奖等。她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具有独特的韵味。绘本作品有《1和7》《熊先生》等,童话作品有“小刺猬”系列、“雪人”系列等。

插图作者长野英子1941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从事图画书、插图、纸戏剧的创作,作品曾获得绘本日本奖文部大臣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绘本奖等。绘本作品有《爸爸妈妈》《妈妈成为妈妈的那天》《爸爸成为爸爸的那天》《狐》等,纸戏剧有《小猫体操》等。

翻译木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喜爱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数十部儿童文学作品。

不论是文字作者还是插图作者,都是充满了爱。而翻译木铎更是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就是这些成就了这本有爱又有温度的童书绘本——《害羞的莲藕》!如果你的孩子不自信,如果你需要选择给孩子的绘本,推荐这本由[日]二宫由纪子/文,[日]长野英子/图,木铎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害羞的莲藕》。

阅读是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终身受益!有时间,多陪孩子读读高品质的绘本!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三):《害羞的莲藕》:培养孩子的自信力,教会孩子社交秘诀

每个妈妈都特别羡慕那些有自信的孩子,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遇到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在学校里主动和小朋友玩耍,永远不会躲到妈妈身后怯怯的张望,这是每个妈妈都希望有的孩子。

可是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的,这跟孩子的生长环境与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

儿子上幼儿园后开始集体生活,每天都会和十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儿子属于慢热的性子,在接触新事物上,他会有些害怕和不自信,总是担心其他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所以不敢主动上前去。在儿童三四岁这个爱模仿的年纪,应该好好引导孩子给予自信心,让孩子内心饱满的去社交。

当我遇到《害羞的莲藕》这本书,我知道传输孩子自信力的机会来了。这是一本用故事来传达给孩子发现自己和他人优点的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只莲藕,一只青蛙,还有一条小泥鳅,这三小只在一起好像在说些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原来莲藕住在黑黑的淤泥里,他很害羞,他为什么害羞呢,因为他看到自己身上有许多的孔,他觉得自己丑极了。小泥鳅说身上有孔没关系,看不出来,但是小莲藕依然很自卑。

捞鱼网因为没有捞到鱼所以脾气很暴躁,他也说:莲藕浑身黑黑的,确实很讨厌。小鱼们反驳它说:莲藕有很多优点,不许这样说。

捞鱼网灰溜溜的走了,可是小鱼们却陷入了思考,莲藕到底有什么优点呢?小鱼讨论了一番没有发现优点,蜻蜓也摇摇头说不知道,小青蛙虽然也生活在水里,但是他也说不出莲藕的优点。

这下,莲藕更伤心了。

这时小泥鳅突然说:莲藕不搅动身边的淤泥就是优点呀,因为他不打扰别人。好像打开了一个入口,小动物们纷纷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莲藕的优点。莲藕从来不抓小鱼、莲藕很安静不大吵大闹、莲藕也不背后议论别人,慢慢的,大家都开始发现莲藕的优点。

在小青蛙大跳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他们平时会用到的莲叶,竟然就是莲藕支撑的,大家纷纷感谢小莲藕,小莲藕也感谢大家帮他找到了这么多的优点。

那害羞的莲藕出来了吗?当然没有,虽然小莲藕没出来,但是夏天来了,莲藕开出了满塘的荷花,漂亮极了。听着大家的赞美,小莲藕内心涌起了自豪感。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拥有长处在和其他家交往相处的过程中会自信很多,但很多人,包括我们成人,当你在寻找自己优点的时候总会卡壳,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优点,从而降低自信心。其实有时候我们的短处也可以是我们的长处,就像故事中的小莲藕,虽然他生活在地下淤泥里,但是正是小莲藕的付出才能在夏天开出满池塘灿烂的荷花。

这个小故事既让孩子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全面认识自己,找到自信,同时又引导孩子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从而和他人结交朋友、和谐相处。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降低自己,不贬低他人,是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孩子有了这个原则秘密武器,你还怕他在社交中遇到困难吗?

书中哪些科普知识?

《害羞的莲藕》不只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交往的秘诀,通过这个小故事,也向小朋友进行了科普。描绘了池塘里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让孩子增长科学知识。www.qG13.CoM

比如让孩子们知道了莲藕是生活在淤泥里的。小朋友见到荷花的机会很多,公园里小区里到处都是,但是小朋友肯定不知道,在荷花的下面有荷花的茎,那就是莲藕了。

蜻蜓小时候生活在水里,儿子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抬头问我,蜻蜓为什么生活在水里,他不是生活在空中吗?这正是给娃科普的好时机,告诉他为什么蜻蜓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了却会飞了,也告诉他为什么蜻蜓要点水了。

这本书是谁写的呢?

《害羞的莲藕》这本书是由日本的二宫由纪子和长野英子共同完成。二宫由纪子1955年出生于大阪,作品曾获得日本绘本奖、红鸟文学奖等,她的作品充满想像力和幽默感,具有独特的韵味。1941年出生的长野英子为本书绘画,她也曾获得绘本日本奖文部大臣奖、日本绘本奖等。

两们作者、绘者都是日本绘本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的得主,在内容和图画上给予读者双重品质保障。

《害羞的莲藕》这本书里还有好几个科普小知识,看看你在跟孩子一起读时候会被问住几个?小朋友的脑洞可是极大的哟。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四):《害羞的莲藕》:专治宝宝害羞、不自信的绘本,帮孩子重拾信心!

我儿子5岁了,最近会常常跟我讲他害羞。比如,按他要求给他理了个光头,理完后他却摸着脑袋跟我说不敢去幼儿园了,怕小伙伴们笑话他像个小婴儿。于是,在他央求下我带他去挑了顶帽子……虽说他这个年龄有害羞心理属正常,但是回想我小时候害羞的那个年龄段,内心感受还是挺差的。换牙期牙齿掉了会害羞,因为长得胖乎被调皮的小伙伴起外号会害羞,邻居阿姨开玩笑让我给她儿子做媳妇也会害羞……因此,我不敢张嘴笑,躲着给我起外号的小伙伴走,上下学绕开领居阿姨家门口。也从此,慢慢开始不自信。但是,我没有跟爸爸妈妈讲过,因为他们太忙,几乎没时间和我讲话。

胆怯、怕生、怕做错事被嘲笑,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话音量很小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害羞的外在表现。好在我儿子感到害羞时他会跟我讲,但很多极度害羞的孩子甚至害羞于跟爸爸妈妈讲,或者像我小时候那样,根本不知道跟爸爸妈妈讲,结果就是漫漫地变得自卑。而更糟糕的是,当爸爸妈妈发现了之后,只会埋怨孩子“真没用,胆子那么小”,或者说一些“胆大点,不要怕”之类毫无意义的话来鼓励孩子。孩子害羞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上跟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脱离不了干系。也就是说,当发现孩子害羞时,爸爸妈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从家庭环境找原因,而不是埋怨孩子。

要先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孩子害羞或者害怕的心理,最好能跟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再帮他疏导。如果自己也不擅长跟小朋友讲话,或者自己小时候没有类似经历,不知道该从哪说起的话,那么,这本《害羞的莲藕》可以帮助到你。绘本中的莲藕它也是一个会害羞的小莲藕,它因为自己身上那些个脏脏的洞洞而感到羞耻。那么,最终它是怎么克服这个害羞的问题的呢?让我们陪孩子一起来看看吧!

讲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学习比对他们说教更有效力!而且,绘本很抓眼球,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及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害羞的莲藕》中的图画是用孩子们最熟悉的蜡笔化成,更能增加孩子的亲切感。而且这一本的文字采用对话形式,以莲藕身边的小伙伴们想安慰莲藕,鼓励它不害羞开始的。池塘上空的蜻蜓,莲叶上的青蛙,池塘里的小鱼,甚至是淤泥里的泥鳅,他们都来啦,一齐努力地想莲藕的优点。

当我给儿子读到这里的时候,故意问他“你知道莲藕有什么优点吗?”儿子连忙回答说:“我知道。莲藕身上有很多洞,那些洞里还有很多泥沙。”“是淤泥。”我赶忙纠正他,心想:看来儿子并不理解什么叫“优点”。于是,我又跟他解释:“你说的那是莲藕的特点,并不是它的优点哦。优点嘛,比如说莲藕做菜很好吃,这是优点。”一旁的爸爸也忍不住搭腔:“莲藕是药材,而且荷花还是从莲藕开出来的。”姐姐也忍不住插话:“爸爸妈妈一会做菜,一会药材的,那不都是把莲藕吃了吗?莲藕如果听到了,还不得瑟瑟发抖。莲藕支撑了荷叶才是它的优点!”我跟爸爸哑然,绘本怎么就给读成科普了呢……

继续往下读,果然,能够支撑荷叶并开出荷花来,却是莲藕的一大优点,只是小伙伴们以前都没注意到,连整天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也不知晓。莲藕对此也习以为常,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优点。但除此之外,你一定想不到伙伴们还讲出了那么多莲藕的其他优点呢!若不是看了书,我也是万万没想到的。正是这些优点让莲藕感到自豪!后面的事,我想你一定能猜到:有所自豪的孩子一定会重拾信心,不再自卑!

前面说过,导致孩子害羞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许是因为缺少肯定的鼓励,也许家长有意无意地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也可能是因为家教太严,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家长太忙,对孩子疏于管理,孩子感觉被爸爸妈妈忽视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重要的是,要找到方法帮助孩子从害羞里走出来,重拾自信!

《害羞的莲藕》这本绘本的作者是日本绘本奖得主二宫由纪子,绘者是长野英子。他们俩的作品可谓天人合一,不看出版信息的话,会以为文字和绘画都出自一个人之手。二宫由纪子和长野英子都非常优秀,虽然她们俩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但她们的作品现在看来却一点都不过时,而且她们都是多产作家,作品多次获得业内重要奖项!二宫由纪子不但有绘本作品《1和7》、《熊先生》等,还写有童话作品“小刺猬”系列以及“雪人”系列。长野英子除了《爸爸妈妈》《狐》等绘本作品,纸戏剧《小猫体操》也非常成功。

我是一个常常会因为被某个作者的一部作品打动,然后会去把她全部作品都买回来的人。从高中第一次读几米的绘本《向左走向右走》开始,《地下铁》、《月亮忘记了》、《我不是完美小孩》等所有他的作品只要发现一有售,我都会第一时间买回来一口气读完并珍藏。现在,我十岁的大女儿也成了几米迷。一本好的绘本能带给孩子的,从来不是我们能看到的她看过绘本后略过嘴角的一笑,而是闲来无事她就会把它捧起来细细品读,每一次重读她都会有新的收获。

给儿子读完《害羞的莲藕》,我让儿子想一想自己有什么优点,他脱口而出自己没优点。我让姐姐来说说弟弟都有哪些优点,姐姐列举了弟弟宽容、大方、爱分享的优点,我又补充了他很爱讲话、又有礼貌的优点,很是让他开心。他从我怀里跳下椅子,手舞足蹈。然后,我和他又开始列举姐姐的优点、爸爸的优点,当然还有我这个妈妈的优点,儿子说的有的并不是优点,而是缺点,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又故意将缺点当优点讲,继续哈哈大笑,儿子说他喜欢这个“讲优点”的游戏~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评价人数不足[日]二宫由纪子/文[日]长野英子/图/2019/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儿童品德培养绘本:害羞的莲藕(自信)》读后感(五):日本绘本奖得主创作的高品质绘本,专治宝宝害羞、不自信

我家妮妮每段时间都有她特别喜欢、总爱反复翻阅的童书。前段时间她喜欢《妈妈的生日礼物》,因为书里有几页画着一只小蜗牛。

这是我可能永远发现不了的彩蛋或者说小确幸。

本来送妮妮这本童书,是想着开启财商,从娃娃做起。我带她读《妈妈的生日礼物》时,全程很认真地讲述两只小老鼠给妈妈买礼物的关键细节,但她的关注点完全不在这儿。当她发现画面的角落上有一只小蜗牛,非常开心地指给我看,然后再一页页翻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小蜗牛。每找到一只,她都特别开心。

很长一段时间,妮妮都沉迷于“找蜗牛”行动。过了一阵子,她又迷上了《小心,这本书里有只龙》。每天睡前都要反复翻翻,我问她为什么喜欢这本童书。她说书里有只大大的冰激凌!说着说着,还两眼放光。真是个小馋猫!

妮妮贼羡慕这只小龙!

这段时间,妮妮又迷上了《害羞的莲藕》,经常会翻阅。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童书,觉得封面上的莲藕宝宝憨态可掬,白白胖胖,像妮妮一样可爱。翻开这本书,看到里面的蜡笔插画细腻有层次,色彩饱满,也是适合3~6岁儿童的绘画风格。以莲藕为主角的童书很少见的,妮妮看到应该会喜欢吧!

我买童书喜欢看作者,按习惯查了一下作者简介,发现《害羞的莲藕》文图作者都来头不小!

文字作者二宫由纪子曾获得日本绘本奖、红鸟文学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绘本奖翻译奖等。她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具有独特的韵味。

插图作者长野英子多年从事图画书、插图、纸戏剧的创作,作品曾获得绘本日本奖文部大臣奖、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绘本奖等。

翻译木铎的资历也很深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喜爱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数十部儿童文学作品。

这样的绘本岂容错过,果断入了一本。一本48元,也就妮妮玩几次碰碰车的钱。

拿回家给妮妮,没想到她可喜欢了,缠着我立马带她读,她非常好奇莲藕为什么会害羞。带妮妮读完这本书,没想到她居然说莲藕像她自己!

《害羞的莲藕》害羞的莲藕,像极了小朋友自己

池塘底部黑黑的淤泥里住着莲藕,它非常害羞。它觉得自己浑身是孔,所以感觉难为情。虽然泥鳅和捞鱼网安慰它,莲藕还是很难为情。

小鱼儿们背后议论,说想不出来莲藕有什么优点。蜻蜓和青蛙也都不知道莲藕的优点。莲藕很伤心,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

泥鳅忽然想到了莲藕有一个优点,它对身边的淤泥很友好,从不乱搅动它们。

接着,小鱼儿们、蜻蜓、青蛙都各自找出了莲藕的一个优点。青蛙开心地在莲叶上蹦蹦跳跳,弄疼了莲藕宝宝,小伙伴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一直是它在下面支撑着荷叶。

蜻蜓、青蛙经常在莲叶上面休息,小鱼儿们经常在莲叶下面休息,大家非常感谢莲藕,并向它道歉,它们一直没有发现莲藕居然有这么多优点。

那么,莲藕会克服害羞,从淤泥里钻出来,和大家一起玩吗?

莲藕并没有出来,它害羞的性格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夏天来了,池塘里开满了荷花。大家纷纷赞美莲藕,莲藕听到后,心里觉得很自豪。

这个故事对于大人来说很简单,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一波三折。妮妮听了莲藕宝宝的故事,很有共鸣。她说最近她门牙掉了,总是有小朋友嘲笑她。她很难过,都不愿意出门和小伙伴们玩耍了。再有她不喜欢练琴,隔壁邻居家的朵朵钢琴已经考过六级了,她妈妈让她每周多练几个小时琴,争取早日考过六级。说到最后,妮妮的眼里溢满了泪水,我看了好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心里居然有这么多烦心事。

我安慰妮妮牙掉了,总会长出来的。再说小朋友哪有不掉牙的,嘲笑别人就是嘲笑自己。同一个小区里的壮壮不也掉牙了么,他不照样每天和小伙伴一起玩儿。他一笑一排门牙都没有了呢,也有人嘲笑他。可壮壮并不在乎。我鼓励妮妮像壮壮一样自信勇敢。

说到练琴的事,就不太好办了。嫂嫂觉得小女孩会一门乐器,能培养出高雅的气质。报辅导班、买钢琴,花了不少银子,也费了不少心思。做小姑子的不好干涉太多。起初妮妮还挺喜欢弹琴,练多了,觉得枯燥,就不太喜欢了。她更愿意在公园里撒欢玩儿。我只好鼓励妮妮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她的琴已经越弹越好了,那首《小星星》,姑姑很爱听,希望妮妮能弹给我听。妮妮看我一脸期待的表情,马上坐到钢琴前,认真地弹起来。以前妮妮怕弹不好,总是不肯轻易弹琴给我们听。

看来小朋友还是得需要多多鼓励的。我想起小时候有次去理发,理发师居然给我理了一个男孩子的发型,我觉得难看死了,理完发一路跑回家,后来戴帽子才愿意出门。妮妮弹完一首《小星星》后,我给她讲了这件往事,她听了以后发现姑姑小时候也很害羞,对自己的处境释然多了。可是妮妮还是坚持门牙长出来之后,才愿意下楼和小朋友玩儿。我就不相信她能憋那么久。忽然想起故事里的莲藕宝宝也是没有克服害羞的个性,一直没有从淤泥里出来,感叹绘本的作者真的是精准地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征。

很多时候小朋友的烦恼是不知道怎么和大人表达的,一来他们的小小哀乐,在很多大人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二来繁忙的成年人也顾不上耐心倾听小朋友的烦恼。时间久了,小朋友可能越来越不爱表达,也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自信。这样既不利于小朋友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培养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让孩子读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了。小朋友们会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会在读到引发自身共鸣的故事时倾吐心声。小朋友们的心思常常很简单,只要我们愿意倾听,愿意引导,他们就会告诉我们所思所想。

现在看来小朋友愿意反复阅读的绘本,也是能让他们感受到快乐的绘本。这种快乐,不仅是阅读本身的快乐,而且是在阅读过程中,他们稚嫩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某种向上的力量而生发的一种更纯粹更持久的快乐。

难怪妮妮这段时间睡前都抱着《害羞的莲藕》不撒手了。最近她沉迷于“找优点”的游戏,故事中的莲藕有4个优点,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妮妮给自己找出了10个优点!

“妮妮最近不赖床!”

“妮妮最近不挑食了!”

“妮妮练琴有进步!”

“妮妮晚上10点就睡了!”

……

这还不够,妮妮还主动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找优点,有时优点不够就拿缺点来凑,看到缺了门牙的妮妮忘记害羞开怀地大笑,大家都很欣慰。

小朋友总是需要同龄人的陪伴,号称不长门牙不出门玩耍的妮妮急切地想和小伙伴们分享莲藕的故事,并且一起玩“找优点”的游戏,这几天刚吃完晚饭就着急下楼玩儿!

是故事书,也是科普读物

这周六家庭聚餐,吃完饭我发现《害羞的莲藕》还摆在妮妮小书桌的重要位置。小妮子又想让我带她读这本绘本了!我想推给哥哥嫂嫂,两口子陪着爸妈还有客人聊得正欢,不好打扰,只好硬着头皮重新翻起这本童书。说实话,一本童书讲两遍,就是我的极限了。

翻着翻着,我发现这本绘本还有大大的亮点——不仅是有趣的故事书,而且插图精美,还是一本科普绘本。

这本绘本插图清新素雅,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画得栩栩如生。就拿这几条鱼来说吧,我第一眼看到时,脑子里想着是红烧还是清蒸比较合适。实在是太惟妙惟肖了!

莲藕、小青蛙、小泥鳅、小乌龟、小蝌蚪、蜻蜓、蝴蝶、莲叶、芦苇也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体态、外观特点,小朋友读到这本绘本,能认识不少动植物。带妮妮一一辨别,慢慢地,她能认识很多动物,还了解到有些动物生活在水里,有些是两栖。

对小朋友来说,读《害羞的莲藕》,能学到不少动植物知识。看这一页,有一段编注。

编辑真的是很细致了。我都不知道蜻蜓的幼虫叫水虿,在水里生活。姑侄两人同时长了知识,感觉《害羞的莲藕》长幼咸宜。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玩见过的荷花塘,塘里长满了荷叶,开满了荷花,塘边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翩翩起舞。眼下北京已经进入秋天,得明年夏天才能带妮妮去公园看荷花了。

带妮妮读绘本的次数多了,我自己也变成了绘本爱好者了。忙碌的哥哥嫂嫂正乐得把他们眼里的苦差事交给我。虽然他们自己get不到读绘本的快乐和绘本的亮点,但是很支持宝贝女儿多读绘本,希望她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从中受益。

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了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这是我们全家的教育信条。

相关推荐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10篇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是一本由张爱玲/庄信正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一):读此始识张爱玲

刚入行当编辑时写的一篇旧文,如今再看也并不觉得今天的见解会比之前高明许多,转录于此。

==========

周作人曾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对知堂此言深有同感。很多书信本身就是极富文学趣味的好文章,如果说做给第三个人看的诗文小说戏曲是美人盛装,动人处在优雅精致,那么日记与书信则更近素面出浴,别具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何况,其还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现代作家学人的日记、书信拉拉杂杂读过一些,积累越多,越觉其中别有天地。周氏兄弟、二萧、沈从文、郁达夫、叶圣陶、吴宓……一一翻阅下来,不仅作者情性灿然可见,时代风貌亦仿佛余温可感,把其中提到的人物拉个谱系,竟是大半个现代文坛。

在现当代作家里,张爱玲算是写信不多的。晚年定居美国,离群索居,更是如此。只与寥寥几个朋友联系,不仅电话不随便接,纸上也惜字如金。她说,“我写信奇慢,一封信要写好几天”。谨慎可见一斑。如此,留下来的尤显珍贵。

最先看到的张爱玲书信是《私语录》里的选录。“那次Stephen病后来信说我差点见不到他了,我习惯地故作轻松,说我对生死看得极淡。虽然也是实话,那时候有一天在夕阳街头走着,想到Stephen也说不定此刻已经不在人间了,非常震动悲哀。”原来张爱玲不只是那个躲在公寓窗户后面冷眼观电车市声中芸芸众生,不留情面于父母家族,漠然战争伤痛生死,苍凉而至冰冷的张爱玲,更见性情的书信里的张爱玲温暖生动了许多。阅读张爱玲的兴趣大增。

终于又等到了更为完整的《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说它完整,是因为这是一本“通信集”,而不仅是“张爱玲书信”或“庄信正致张爱玲”。现代作家的书信文字,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动荡,往往即便未遭难于兵燹,也多半毁于人祸,能看到的大都残缺不全。每每翻阅,最感遗憾处也正在此。有来无往,查无可查,捧着断简残篇猜测、揣度、推理半天,照旧是一段无头公案。《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它不仅以时间为序,按双方信笺往来编排,而且由通信之一方庄信正亲自作注,详释信中所谈事件来龙去脉,并对缺漏处作补充说明。作为张爱玲到美国后最重要的联系人和最信任的朋友之一,庄信正自己是文学博士,对张爱玲作品多有研究,因此通信集中不仅涉及张晚年生活、工作、交往,更有围绕其作品的探讨,是“补正文之缺”的极好史料。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从华美的袍中探出头来,关照人世,透露着些人情味的张爱玲。她看侦探小说,看美国脱口秀,以老电影作为治疗失眠的背景。她故意不拆姑姑的来信,只因其已八十多岁,难免病痛,她怕自己看到却帮不上忙。她也会像一位慈善的长辈一样关怀小友庄信正的生活。“上次匆忙中寄书,寄出后才想起忘了问你感冒好了没有。”“这次地震,先没看见地图,不知道SantaMonica有没有受影响,至少早上六点,你不在公路上或是洛杉矶。直到《少年中国》上刊出所有的中国学人与学生都没受伤,才完全放心。”

最无法恝置的则是随时跳入眼帘的找房子、搬家、虫患、病痛。“我想七月初来,知道那边房子一定难找,如果你有功夫代找,当然再好也没有……我需要的是:(一)一间房的公寓(号称一间半),有浴室,kitchen……”“再次搬家,结果也是白搬。只好把东西存仓库,从圣诞节起,差不多一天换个汽车旅馆……”“每天忙得都睡眠不足,成天奔走买东西……一天搬一次家……又感冒病倒……”张爱玲晚年到美国,受皮肤病困扰,对虫子敏感异常,住处一经发现便马上搬离,后期更发展为直接住在旅馆,真正是居而不定,漂泊无着。庄信正把这些解释为张爱玲性格的孤僻,包括她在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与陈世骧不欢而散。而联系时代背景,我更愿意把这种流寓不定看作现代作家1949年后普遍境遇的一种体现:留在大陆与远渡台湾言行受限、左右支绌,栖身海外,又成“丧家之犬”,当年风神,一夕委顿。顶着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声名赫赫如胡适之,到美国后尚只在普林斯顿大学谋得一份中文图书管理员的闲差,每日在老妻与牌友的麻将声中虚以度日,何况无论声名还是学历都远不如胡适的张爱玲?

忘了是从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对张爱玲的评语:因为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原谅了张爱玲的冷漠(大意)。其实,我们这些评判者又何尝懂得,何尝慈悲?就我自己而言,未读《异乡记》等后期作品前总觉张格局不大、境界逼仄,未读书信集前,一直不喜她的乖张不近人情。等到合上这本历三十年的通信集,我才多少理解了她的冷淡处世。想到张充和先生这句自况诗,“十分冷淡存知己”,用在张爱玲身上竟也有几分妥帖,引来作结吧。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二):天才作家与时代女郎

看喜欢的作家写字,即使只言片语也是高兴的。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打开这本《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的。有这样一本关于她的书,对于张迷来说,是一件幸事。

但是想要凭借张爱玲的书信看到她真实的样貌,可能还会失望。因为读过这本书才发现,她曾经将信的草稿写在来信上,即使贵为众人敬仰的作家,张爱玲的信也要预打草稿,这一点确实令人惊异,可见,张爱玲对文字是多么的善自珍重。因为她不爱应酬,所以立定了心思要用文字展现自己的全部面貌吧。

手边还有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翻出来对照来看,与夏志清的通信,更多关于文学赏析之作,而这本在谈论《红楼梦》版本、翻译《海上花》、订阅书目、影印资料、写作计划之余,则更偏重生活气息,而且这本书的角度会让读者更加舒服,信后附的说明没有太过冗杂恰到好处,作者与她喜爱的作家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眼光微微仰视自己喜爱的作家兼偶像,这与现代人所持的角度更加相合,而且庄信正先生想必谦和庄重,在文字与说明之中似能感知,这一点也令人可亲可喜。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张爱玲生活的太多细节,她的工作变动,她的写作计划,她如何与盗印书的人周旋,怎样与朋友相聚又记错了预约时间,她如何对话多的管理员一本正经地说“我不会说英文”,她如何搬家笨手笨脚弄伤了手掌,走路慌里慌张以致于摔倒,“何不秉烛游”地彻夜不眠工作,她在恰当距离之外对于朋友的真切关怀,她的认真,还有她对于文学真正的热爱,这些都令喜欢她的读者倍感亲切。

看这本通信集也会将你带入到久远年代与久远的人中间,因为沟通全靠写信,又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大家都忙着谋生,所以竟然要靠着一封手书去了解对方的消息,这在现时代终于变成无可想象,也无法想像自己喜爱的作家要努力翻译赚钱去支撑自己的写作事业,就像曾经看王小波的书信,他向朋友倾诉评级工作的琐事,我会奇怪,原来我喜爱的作家也会因为这些杂事所苦,看到张爱玲在信中向朋友们说起借书、借阅资料乃至于存款利率、虫害、搬家等琐事,我也十足觉得有趣,仿佛这些书信与其中的生活方式将我带回到那个什么都慢却令大家能够保持有尊严的距离的时代。

读这些信,也对于时间格外敏感,因为这不像王小波与李银河的情书通往甜蜜,这是作家晚年的生活写照,而且越看越会觉得舍不得,不想看到结尾,甚至想跳过结尾,读的时候,也会默念时间,这个时间点历史上在发生什么事件,而这对于作者和作家有什么样的影响,到了八零年代之后,嗯,这个时候我已经出生,可是我还不会读到张爱玲,待到一九九二年时,庄信正先生来到大陆,在北京逛书店的时候,突然想到,那个时间段,本来我可能也在北京,或者在书店遇到庄信正先生而不自知,竟然有一点激动,原来可能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感兴趣的作家也有一点机缘。也是很激动人心的事情。

《天才梦》里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实在太爱这句话,可是没想到张爱玲晚年会备受虫子之苦,我倒觉得,这虫害一部分是心理反应,是她太过于敏感孤清所致,世间烦扰她的人与物太多了,而物化成虫子,她再不在意,也置于灵魂中了。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衣食无虞,可以安心创作,可是张爱玲一直颠沛流离,且受虫害之苦,常常忙着搬家、扔东西,再去补给扔掉的衣履,有时甚至要一天换一间旅馆,这种人生中的“蚤子”,是让张爱玲备受困扰的吧。可是在她的忠实读者看来,一方面,肯定会伤心于自己心目中的天才作家还要浪费太多时间去处理这些极度恼人的琐事。另一方面,竟然有一种心灵相通之感,原来天才如她,也会受日常琐事之苦,这简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极之相似。

而她的生活方式,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格外亲切,处于闹市之中,却要与人隔绝,当然是她热爱着大城市,为了生活上的便利,不要为吃喝拉撒的琐事烦恼,可以专心写作;而离群索居,是因为她对于中国旧式大家庭的清醒认识与十足厌恶。多年之后再看张爱玲的小说,看到的是她对于中国旧式家庭以及传统社会价值观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中西合璧的她是少有的能够清醒看待自己民族的作家。所以她安心地斩除一切有关大家庭的关系,在闹市喧嚣中保持着自己的“落花人独立”。看了张爱玲的生活方式,很多时代女郎也要惭愧,因为张爱玲真的活得潇洒,并且绝不为了面子、情感、别人而勉强自己,这一点上,她十足也称得上是我的偶像,纵然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她晚景凄凉,我倒觉得这是她最喜欢的方式,这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之喜悦”,她终于得偿所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三):张爱玲的不近人情

冯唐曾经打趣说,老天如果有眼,把钱钟书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范围之广,似乎也侧面说明了,在大众的眼里,张爱玲这个女作家,正如钱钟书在《围城》里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刻薄成了她最大的标签。

个中原因,除了张爱玲写男女关系时永远不容幻想,一针见血,大概还有她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时,也一贯表现出的凉薄寡恩。

不但不喜欢与人接近,连对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疏离。到最后宁愿只身一人远走海外,深居简出,以至弃绝来往。

看《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发现她的朋友庄信正也坦白,在1965年第一次见面之前,对张爱玲的印象就是“老觉得她恃才傲物。”

那个时候的庄信正还是刚出道的青年讲师,拉着同事一起,硬着头皮去求见张爱玲,深怕下一秒就被拒于千里之外。

两个人通信通了三十年,当我们细看张爱玲给庄信正的书信,仍然能够察觉到她字里行间一直保有的那份冷淡。

她绝少表露自己的心情起伏,也几乎从不主动问及别人。信里来来回回讲的不过是拜托租房、出版、看病、搬家、存钱等生活琐事,没有任何贴心的交流。联想到她在美国的困窘,这种联系似乎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

即便是和庄信正夫妇同住洛杉矶,屡次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好房子,张爱玲也委婉表明了谢绝来往的意思。

打电话过去多半不接,有时候去一封信,一年半载也等不来回音。讽刺的是,庄信正给她的许多信件,正是因为压根没拆过才得以保存下来。

无处不在的距离、分寸,以及称不上有什么热情的日常往来,都在证明,这还是那个冷淡高傲的张爱玲。

她不止一次地在书信和谈话里说自己“偶尔不近人情”,希望庄信正能够谅解。庄信正也非常知情识趣,尽量不主动打扰。

但,这就是全部吗?张爱玲冷面冷心,不通人情?庄信正也不过是个替偶像办事的狂热粉丝?

事实上,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庄信正眼里那个恃才傲物的张爱玲便已经轰然倒塌。

他惴惴不安地敲开张爱玲的门,意料之外地,得到了张非常客气的接待。

在长达三十年的通信中,庄信正从四处谋取教职,到得了一儿一女,张爱玲也从开始的有事说事,到逐渐问候起对方的生活,家人的近况:“上次匆忙中寄书,寄出后才想起忘了问你感冒好了没有”;“现在大学普遍不景气,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到合意的事,念念”;“你们俩都好?孩子们想已大的我无法想象了”……

那个写起小说总是一副苍凉姿态的张爱玲,书信里常常露出这样慷慨的体贴。

鲁迅曾经说:“写信固然比较的随便,然而做作惯了的,仍不免带些惯性……话虽如此,比起峨冠博带的时候来……可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他很看重作家的日记或者书信。一方面固然有文献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见到作家在文章之外的性情:“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

不像写文章那样,要考虑怎么遣词造句最为合适,即时写就的书信实在容易让人充分暴露。比如,胡适写日记就会坦坦荡荡地说自己每天打牌,然后又继续立Flag说明天不打牌了。

张爱玲的书信里,暴露的也正是冷淡背面的温情和生动。只不过这一面她并不轻易示人,而是交付给了自己熟识信赖的朋友。

她愿意和庄信正夫妇交流自己喜欢的《名利场》杂志,也时常互相交换市面上流行的侦探小说来看。在丈夫赖雅去世后一个月,张爱玲也没忘记给新婚不久的庄信正寄上年卡,在金色卡片上祝贺对方HappyHolidays。庄信正后来整理这些信件,都说自己难以想象她当时的心情。

而这也是为何,在庄信正这个后辈眼里,张爱玲不单是可以续写《红楼梦》的天才,更是一辈子的“富有人情味”的诚挚师友。

和庄信正交流的过程中,张爱玲并不吝惜自己的妥帖和周到。她害怕自己的琐事麻烦了庄信正,总是在信的结尾处,郑重交代“请千万不要特为回信;”担心打扰了对方,书信里时有抱歉、对不起、非常感谢之类的话;又因为怕断电,所以常备蜡烛,彻夜写作,蜡烛钱也要随信寄给庄信正。

这种泾渭分明的边界感,甚至有些僵硬的礼貌,在外人看来,难免不是不易亲近,防御过重。

但是放到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中去看,又何尝不是她一贯看重的体面、自尊、不要任何人的担待。对供她上学的母亲是这样,对同住的姑姑是这样,在陌生的美国自然也要这样。

庄信正理解并且接纳张爱玲这个天才的任何个性。“除非有事或者太久没有她的音讯而挂虑,”都尽量避免打扰她,以免让她感到回信的压力。他也明白张爱玲怕应酬,在待人接物方面并不热衷,所以一直秘密保有她的地址,从不外泄。

张爱玲称庄信正是自己“极少数信任的朋友”之一,而庄信正也正如她所期盼的那样,对得起所有嘱托。

这本《张爱玲庄信正书信集》,除了收录张爱玲的八十四封来信,庄信正的五十封去信以外,每封信的下方都有庄正信的注释,交代张爱玲当时的生活轨迹,以及所有相关的人事。与信件原文对照来看,更看出庄信正的仰慕和尊重。

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读完三十年的书信,不难让人别有一番感慨。庄信正给张爱玲的信件,张多半丢弃。到了1995年去世前夕,张的回音渐少,一年半载才只有一封,这时又只见庄信正的殷殷问候了。

像是一座孤岛,逐渐切断它和外界连接的信号。

而这一信号终于断绝,到今天也已有24年了。

至此,也真是应了庄信正怀念张爱玲所说的那句话:“旧事凄凉不可听。”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四):张爱玲:我并非不近人情,只是太愚笨

木心这样评价张爱玲——

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世一直是乱的,只不过她独钟她那时候的那种乱,例如“孤岛”的上海,纵有千般不是,于她亲,便样样入眼。

在很多人看来,张爱玲是“乱世佳人”,高冷、孤傲、不近人情、刻薄,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张爱玲的印象。

从作品来看,张爱玲大胆前卫,剑走偏锋。她的小说,笔法苍凉冷峻,不留情面,总是冷冰冰地戳破掩盖人性阴暗面的窗户纸。

刘绍明说张爱玲是“兀自燃烧”。

冯唐说张爱玲是个“异数”,她的“刻薄”是可以和钱钟书一较高下的。

连张爱玲自己在给友人的书信中都说:“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谅解。”

但是,真正“不近人情”的人,又怎么会屡次三番考虑到友人的感受,请人谅解呢?

的确,张爱玲一生可谓不喜应酬,“什么节都不过”,晚年移居美国,更是少与人来往。

然而,真正了解张爱玲的人就会知道,作品背后那个日常生活中的张爱玲,与其说是“不近人情”,不如说她是难得的清醒——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要守住分寸感。有些话,张爱玲是“懒得说”,有些人和事,她只是“不会应付”。

就像张爱玲十九岁时写的《天才梦》里面说的自己:“怕见客,……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识里,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不爱热闹也不善交际的张爱玲,交响乐对她来说就“像个阴谋”。她爱独处,她把公寓称为“最合理想的逃世之地”,在那里,“书是最好的朋友”,看书和写书成了她唯一的自娱自乐。

张爱玲有多喜欢书?

张爱玲的一生离不开看书和写书。

闲暇时,张爱玲往往喜欢读侦探小说作为消遣。她也爱看上海小报,爱看《纽约时报》的《书评周报》,还有通俗的文学作品。

尽管如此,张爱玲对读物还是极为挑剔的。她喜欢张恨水、喜欢曹禺、喜欢毛姆、喜欢威尔斯,但她对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许多名家名著都不熟悉,也不看乔伊斯,连自己丈夫赖雅的作品也不看。

张爱玲一生几乎全靠卖文为生,尽管颇有名气,但也从来没有宽裕过。只要收入足以维持生活(而她的生活非常简朴),张爱玲宁愿尽量多留时间创作。

对她来说,家珍古董这些传家宝卖掉也不可惜,可以补助生活费用,但手稿却是无价之宝。

张爱玲劲气内敛,在待人处事方面,喜怒常常不形于色,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她总表现出难得的率真。

有一次,她要写一篇讲高鹗与《红楼梦》的长文,因为截稿日期快到了,她就给朋友写信说:“快来不及了,很着急。”

但张爱玲并不会因为时间紧而敷衍了之,她总是认真创作,对不满意的作品,她会耿耿于怀,也会直白地指出自己的缺点。

1974年,张爱玲给《中国时报》写了一篇稿子——《谈看书》,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这篇写得很坏,大概因为长久不写,尤其不宜写这种漫谈式的散文。现在在写小说,我这样长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下去,不用人提醒,自己也是心里一个结,忧煎更影响工作,成为viciouscircle。”

在文学上,张爱玲对人对己都是严苛的。

她说她“对一切选集有偏见”,因此不愿让友人把她的作品编进选集里,对此她对友人表示“painful,让你这样为难。”其贴心也可见一斑。

在书和创作的话题上,张爱玲从来不吝于表达她的喜怒哀乐。

有一次,张爱玲收到友人寄来她喜欢的作家毛姆的一本书,开心得几乎忘记自己扭伤脚,说话的语气中都透露着兴奋——

“收到毛姆传,来得正是时候,喜从天降,连照片都精彩,张张看了又看。”

甚至还带着难得一见的俏皮——

“这些时一直忙,所以你说不要回信,就老实不客气遵命了。四月一日愚人节,好容易最后一次看了牙医出来,因为久坐麻木,过街跌了一跤,真feellikeafool。”

因为喜欢看书,张爱玲的朋友也常常会留意有意思的书,特意给她寄过去。

有一次,她在给友人的信中也写到:“收到TheWarriors与TheWindofWar续集(看过上集与TV上的),都爱看。WhiteMischief看得心满意足,毫不失望,请替我谢谢你的朋友。”

这封信写于1983年,当时的张爱玲已年过六甲。信中开始提到,她住的公寓出现了蟑螂等虫子,不得不搬到一家汽车旅馆。

此后,跳蚤和搬家两个词便成为她信中的“常客”。

张爱玲有多讨厌虫子?

因为“虫患”,张爱玲开始了她生前最后十二年在同一座城市居无定所的漂泊岁月。

每次搬家不久,她就又发现新的小虫,用上昂贵的杀虫药也“毫无效力”,只好不断搬家。

1984年4月,她刚搬完家,到旧货店买了一个冰箱,“不料这层冰箱底层insulation里带来一种特别厉害的fleas——会有这样的巧合!!”于是只好拜托友人另寻他处。

8月搬到新住处,以为终于摆脱了fleas,签了一年合同,买了新冰箱,打算久住了。话音刚落,到了10月,她却又在信中说:“也还是当晚就又有flea……还是不得不搬家。”(此刻求友人的心理阴影面积……)

时隔两年,跳蚤问题依然困扰着张爱玲,“抗flea工作等于全天候带加班的职业。”

张爱玲的“抗虫运动”虽不能说轰轰烈烈,但史无前例,积年累月,“最善适应的昆虫接受挑战,每次快消灭了就缩小一次,终于小得看不见,接近细菌。”

她在《天才梦》里写的那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年轻时梦幻般的想象,老来却成了折磨人的现实——生命不再华丽,跳蚤倒是缠身。

为了逃避跳蚤,她可谓东躲西藏,如同一个被通缉的疑犯疲于奔命——

“市区住遍了住郊区,越搬越远,……睡眠不足在公车上盹着了,三次共被扒窃一千多,三次都是接连三天只睡了一两小时。”

1991年,张爱玲再次给友人写信说:“我寓所蟑螂激增,比以前好莱坞老房子更多十百倍,整天只够忙着做无偿杀虫人,只好还是搬家。”

她对虫子的害怕与抵触,使他避无可避,不排除她是“疑心生暗虫”,只是难以想象,六十多岁,已经可以称为老太太了,却如此地奔波劳累,想来无不令人嗟叹。

到后来,她甚至到了发现信箱处有一只蚂蚁就马上搬家的地步。收到的中国时报上有只小霉虫,就吓得赶紧去信请他们停止赠阅……

1993年,离张爱玲去世只有一年多,张爱玲因为健康原因,照顾自己成了日常摆脱不了的劳役。此时的她依然执着于写作,却因为病痛和似真似假的虫患无法提笔而徒增焦虑。

从《倾城之恋》《半生缘》《怨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海上花》《色,戒》,以及最近被翻拍的《第一炉香》,张爱玲的经典文字作品一部部被搬上荧幕,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张爱玲,即使在她百年后的今天,张爱玲依然是人们念念不忘的“才女”。

但真实的张爱玲是怎样的?坊间却多有误会。

要真正了解张爱玲其人,唯有回归到她的作品。相比起虚构的小说,修饰过的散文或随笔,私底下与友人往来的书信,大概是最接近张爱玲真实生活的了。

这本《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精装版(2019)收录了张爱玲与好友庄信正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的往来信件,135封纸短情长的往复书简,让我们离真实的张爱玲又近了一些。

她的孤傲冷僻,她的倔强柔情,她的意气风发,她的黯然神伤,细细品来,皆跃然纸上。

冯唐说:张爱玲是个异数。你可以不爱读,但是挑不出任何短处。

这就是张爱玲。

夏日浮躁,不如静下心来,翻开《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看看那个最接近真实的张爱玲。

谁都曾有过骄傲,也都会经历窘迫。遥远的旧时,也许有人和你经历过同样的经历。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读后感(五):他和张爱玲两次彻夜长谈,保持通信28年:她本不是无情人

1954年摄于香港,34岁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20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文学偶像之一,

她生于1920年,20岁出头就在上海成名,

35岁赴美定居,晚年逐渐和外界断绝来往。

然而,1980年代掀起的“张爱玲热”延续至今,

女作家的个人生活越神秘,人们就越好奇。

1966年,46岁的张爱玲和31岁的文学评论家庄信正在美国相识,

两人保持通信28年,

多次见面,两次彻夜长谈。

她给庄信正写的84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作家全然不同的人格,

不是“恃才傲物”、“遗世独立”,

而是字里行间潜藏温情,富有人情味。

2012年,《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出版,

今年5月再版,庄信正增补了不少注解,

也恢复了张爱玲来信的全貌。

借此机会,我们通过电话和邮件

采访了住在纽约84岁的庄先生。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说家,

终其一生,她以写作为唯一的志业,

她使我想起福克纳的墓志铭,

‘他写了书,然后死了’。”

撰文倪蒹葭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张爱玲1980年寄给庄信正的贺年卡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张爱玲18岁时就在《天才梦》里写道。

她从小就怕与人来往。1955年她35岁,旅居美国,此后40年里深居简出。

她与人交接,多靠写信。她一生通信最多的,除了给挚友宋淇夫妇的600多封信、给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100多封信,就是写给庄信正的84封信。

庄信正是山东即墨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60年赴美念比较文学博士,之后留美任教。他比张爱玲小15岁,念本科时接触了她的短篇小说,自此成为“张迷”。

他们1966年在印第安那大学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相识,从此有了通信往来,保持近30年,一直写到张爱玲去世之前。

我们邮件向住在纽约84岁的庄先生发出了采访邀请,他表示戴助听器接电话不便,书面回答更清晰,一个多星期后,终于等来他的回复。

有关张爱玲的事他格外谨慎,翻查了资料才答,又过了两天,竟然还修改了一遍措辞重新发来。

庄太太的听力仍很好,我们在电话中聊了近一小时她对张爱玲的印象。

庄先生对张爱玲的态度克制慎重,和他在书信中表现得一样,关心却绝不谬托知己,也许正是因此,他和张爱玲能成为朋友。

庄信正先生

为张爱玲介绍工作

张爱玲和庄信正的通信起初只是托他办事,比如托他联系教授写推荐信,因为她想申请大学的fellowship(学术奖金),翻译《海上花》;要么是请他帮忙查资料、借书。

庄信正在信中强调“有事弟子服其劳”,希望张爱玲不要怕麻烦他办事。虽然谦称是弟子,但久而久之,庄信正成为她在美国几乎最信任的朋友。

“你是在我极少数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意为万神殿)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样,”张爱玲1973年来信中说。

庄信正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时,她的丈夫赖雅正卧病在床。和庄信正一起同张爱玲会面的刘铭传回忆:

“Eileen那时得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又无固定收入,所以叮嘱我们代她谋小差事……我穿针引线把Eileen介绍给我在迈阿密大学的‘旧老板’,让她在大学当‘驻校作家’,每月可拿千元的薪水。”

张爱玲在迈阿密大学当了一年驻校作家,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续约。

张爱玲的美国移民“绿卡”。证件显示她到美国的时间是1955年10月22日

1969年,庄信正打算离开加州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去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任教。上司陈世骧先生要他帮忙物色人选接补空缺,他转托夏志清先生,夏先生又推荐了张爱玲。

此时,赖雅已经去世。张爱玲平时生活简朴,只要收入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即可。“想找个收入奇少,工作也不多的小事。

”讨论之后,她接替庄信正的工作,但不必全天上班。工作量算是四分之三,这样可以尽量多留时间从事创作。她通常下午才去办公室,可以配合她晚睡晚起的习惯。

张爱玲写给庄信正的第一封信

这个职位的薪水、手续,都是由庄信正接洽的。不过,张爱玲在这个职位上只工作了两年,就被陈世骧先生解雇。

解雇的直接原因是对张爱玲写的专题论文不满意,论文庄信正和夏志清都看过,“确是类似笔记,长度也不够(发表)”。

但另一方面,庄信正也清楚,离职是因为张爱玲和上司性格上的根本差异:陈世骧先生好热闹,张爱玲却喜欢一个人呆着的清静。

离开加州大学之后,张爱玲就再没有出去工作过,固定收入只有皇冠出版社的版税。

1955年离开香港前

帮张爱玲找房子

1972年,张爱玲离职后没有必要住在伯克利,因为容易感冒,想要搬到比较暖和的洛杉矶。于是托庄信正帮忙找房子。

庄先生找到一个最合她理想的地方,在好莱坞区与日落大道交叉的一条小街内,交通很方便。

帮张爱玲搬家,是庄太太杨荣华第一次见到这位女作家,“看文章觉得她那么时髦,甚至高傲,真正看到她生活的时候,会给我一种寂寞凄凉的感觉,她非常不能够照顾自己,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家里面整个安排,都没有比较舒坦的感觉,当然她自己不这么觉得。想要帮她,又不知道怎么帮。”

庄太太至今能记起很多细节,“她很注重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我们聊了聊搬家的麻烦,我注意到她手掌有很大一块淤青的伤口,她几乎是用抱歉的口吻忙着解释自己一向如何笨手笨脚,绑行李时被绳子勒破了。”

自此开始,她在洛杉矶一住二十多年,从未离开市区,也没有去任何地方旅游。

张爱玲1988年寄给庄信正的贺年卡,她写着:我觉得这卡片上的雪景特别逼真

庄信正夫妇去她家做客,发现“她的客厅里,除了小型电视机,没有其他摆设,也没有书架,她忙着张罗泡咖啡,舀冰淇淋,要招待两个人,好不容易才凑足碗、匙和杯子,她一直说着真抱歉真抱歉,手忙脚乱。”

她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11年,是她平生住同一房间住得最久的一次。

1983年,她因为不能忍受公寓里不断出现的各种虫子,决定搬家。从此之后,她开始了在同一城市漂流不定的生活。

每到一个地方住下来,她就觉得有蚤子纠缠咬啮,于是东躲西藏,“全天候”抵抗虫患,甚至有段时间天天搬家。

这时,她写信给庄信正,怀念他给她找的那间房子,“你们俩给找的房子虽老,住了这些年也无事,再走过那条街还有点难受,想着Iwashappyhere(我曾经在这里很快乐)。”

26岁的张爱玲

宁愿孤独的女作家,有自己的亲切温暖

张爱玲多次说自己有“privacycult”(隐私癖)。庄信正夫妇帮她搬家时,遇到一位公寓管理员,是位矮胖的中年太太,殷勤话多,不住向新房客问长问短,张爱玲一本正经地告诉她:我不会说英文。

有两年样子,她和庄信正一家同住洛杉矶,离得不远,但张爱玲和庄信正依然是书信往来。经常有人想通过庄信正拜访张爱玲,也都失望离开。

庄太太回忆:“(搬家)安顿停当之后,张爱玲很含蓄地对我们表示:虽然搬来了洛杉矶,最好还是把她当成住在老鼠洞里。意思自然是谢绝来往。”

和人来往,会加重她的创作焦虑,搬家之后她来信中写:“我这样长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下去,不用人提醒,自然也是心里一个结,忧煎更影响工作,成为viciouscircle(恶性循环)……像你们即使见了面不提,我也无法忘记。”

张爱玲签赠给庄太太的照片

张爱玲遭遇“虫患”之后,几乎是独自在作战,也不想别人知道。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正是因为1961年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深入介绍张爱玲,她才重新被注意,变得炙手可热。但是关于虫患,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里却写得非常简短,因为夏志清是大教授,身边来往的人很多,张爱玲曾在信中写“志清事无不可对人言”。

夏志清说:“她躲虫患那段时间,三年没有给我写信,倒是一年给庄信正写一封信。

”每一封信,张爱玲都会问候庄太太,后来有了孩子,也都会问候两个小孩。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

有一次,庄信正在信里提了一句自己的两个孩子开始近视,要配眼镜,张爱玲那时正遭遇虫患、身份证被偷、一天搬一次家,心力交瘁,却仍旧在信中提醒庄信正,近视可能是遗传。

“像我五六岁就已经看不清楚电影,与看书光线等等无关。不知道你跟荣华的父母有没有近视的,可能跳掉一代。”

张爱玲送给庄信正最好的礼物也许是两本书。1970年,庄信正刚认识台湾女孩杨荣华的时候,请张爱玲签名寄了两本书给她。

荣华也是一个“张迷”,张爱玲是当时台湾最畅销的女作家。这件事几乎是两人通信中他唯一一次请张爱玲帮忙,后来他和杨荣华在1971年结婚。

张爱玲母亲在欧洲

1974年,庄信正夫妇要搬离洛杉矶,向张爱玲告别。她回信中写,“我当然非常怅惘,尽管地方远近于我似乎没什么分别。”

一向“不近人情”的她邀请他们走之前来家中一聚,这晚,张爱玲拿出自己的家庭相册和他们分享,彻夜长谈。

庄太太回忆:“那本大相簿厚厚的、破旧得脱了线,除了年幼的家庭照,占最大篇幅的是张爱玲自己及炎樱的艺术照,还有很多她母亲与姑姑在欧洲的照片,非常时髦。现在我还记得她讲述的状态,她回想那个世界,是很甜蜜的。”

天亮以后,庄先生和太太赶在商店开门时买了一本新的相簿,请管理员转交,从此他们离开了洛杉矶,再没有机会和张爱玲见面。

摄于1962年,回香港的证件照

与女作家交往的分寸感

到晚年的时候,张爱玲甚至怕收到信,因为回信费时费神,“我写信奇慢,一封信要写好几天。”

庄信正也早已发觉,“我想,除非不得已她总避免写信。”

在庄太太杨荣华眼里,自己的先生能和张爱玲成为朋友,跟他的性格有关。

“张爱玲已经那么有名气了,跟她接触的不少人是希望借光,她大概看到信正没有这个意思。有一次她拿出古董,想感谢信正,他也没要,每次都是要帮忙就帮忙,不图什么。”

庄信正拜托在洛杉矶的朋友林式同照顾张爱玲,林式同替张找好房子后,她请林式同不要把自己的地址告诉别人,没想到他连庄信正也不告诉。

张爱玲在1988年9月给庄信正的来信里写,“林先生答应代保密,会认真到这程度,不愧是你的好朋友,一丘之貉,实在难得,我真感激。”

林式同替张爱玲找的公寓,她在此生活到最后

1992年,张爱玲给只见过两次面的林式同寄去一封信,附了一份遗书,让他当遗嘱执行人。

如果没有庄信正,林式同跟张爱玲根本没有交集。可以说,张爱玲对林式同的信任,也是对庄信正的信任。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收录了一封1988年4月30日庄信正没有寄出去的信。当时他正在编一本《中国现代小说选》,之前信中和张爱玲商量她的作品选哪篇,没想到张爱玲却委婉拒绝了入选。

庄信正认为选集中没有张爱玲,是个太明显的缺失,于是这天写信向她进一步恳切陈情,已经写了近千字,“没写完却觉得这样会使她更加不安,于是停笔,但(信)至今还保存着。”

纵观两人20多年的通信,能感受到庄信正以分寸显诚挚,洞若观火的张爱玲对这一点是很感激的。她最后一封来信的结尾这么写,好像一个总结:

“你们一家使我想起JohnP.Marquand书中的一句:‘Intheendeverybodygetswhathedeserves(每人都得到他应得的)。’久已不信‘善有善报’的近代人有点诧异的发现,所以给人新鲜的感觉。”

庄信正家中如今,庄信正先生已经退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上。家里堆满了书,都快装不下了,凡是与张爱玲有关的新出版的书籍他都会看。

因为出版这本通信集,他重新检视从前的来信,不免记起当年与女作家交流的情景,和她作品中的某些话来。

如“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

专访庄信正:我所知的张爱玲张爱玲小时候,照片由母亲着色,母亲喜欢蓝绿色

自述庄信正

1950年代,我在台湾念大学的时候,课外常常去找夏济安先生请教;听他谈到张爱玲。

他说近代中国三大小说家应该是鲁迅、张爱玲、张恨水。这使我非常惊奇,没有想到他把张爱玲和张恨水看得那么高。

不久,夏先生在他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上登了他弟弟夏志清教授的推介文章,我的好奇心更重了。那时候在台湾买不到张爱玲的书;我应该还是从夏先生那边借到香港天风出版社重印的《传奇》增订本,书名改成《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封面用了她最喜欢的蓝色。

看了以后真是开了眼界,居然有人用这样超卓的笔法描写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也完全同意夏氏昆仲对她的推重。到现在,我始终觉得《传奇》的艺术价值可以媲美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

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传奇》初版本封面

1966年,我念过博士的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举办东西文学关系研讨会,系主任问我推荐一位资深中国学者参加。我写信约夏志清先生,结果他已经做了别的安排,不能分身,最后经他辗转介绍,请到了张爱玲。

研讨会开始前几分钟,其他人都到齐了,还不见张爱玲踪影。福伦兹先生(系主任)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当然更急,进进出出地梭巡着。最后张爱玲姗姗而至,事实上并未迟到。

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印象是她很高很瘦,走起路来不快不慢,很从容;有点像男人。

那天张爱玲主要是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香港的电影业情况。她的英语带英国口音,幽默起来若无其事又妙语连珠,大家听得入神,有一次还哄堂大笑。

研讨会之后,我又和同系刘铭传去学校附设的旅馆,求见张爱玲。印象里老觉得她恃才傲物,但开了门知道我们的来意以后,她很客气地邀我们进房间坐了一会。这次匆匆拜会,成为我和她三十年半师半友的交谊的开端。

张爱玲手臂受伤时给庄信正写的信,字迹和平时的圆融舒爽不同

我是很相信缘分的。我在书里提到英文“serendipity”这个词。意思是运气好,出门走在路上常常捡到恰巧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同张先生的交谊就是这样的机遇。

不妨引《流言》一篇文章的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真是万幸!

我们三十年的交往中,无论是见面或通信,她都很客气,像她那一代有教养的人,彬彬有礼。

她看出我对她因敬仰而紧张,仿佛特别温和,只怕我不舒服。

我跟她一起吃过几次饭,第一次是1966年在波士顿,印象很深刻;后来在陈世骧先生家,可能有两三次。有一次在伯克利我跟一个朋友看表演,也请她一起去,居然她答应了。

摄于1966年

1969年夏天,我搬到洛杉矶。但是很怀念伯克利,路也不远,所以常常回那边去。碰到她方便,就会约我在别人下班以后去她办公室坐坐;她通常下午上班。

有一次要我晚上去她公寓。我知道这是殊荣,很紧张。谈话时我很当心,随时注意她会不会表示要结束,没有想到一直待到天快亮了。

我一方面战战兢兢,一方面倒怕冷场而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她很随和地听着,答应着。最可惜的是那时候不记日记,第二天也没有立即记下她谈话的详细内容。

印象最深的是,她拿出一个铜币要送给我,说是王莽时候的“布”。我受宠若惊,但是没有接受。那铜币有一边薄薄的,光光滑滑的;确是像一千多年被收藏者摸弄过的。

年轻时,在旗袍外面加件浴衣

年轻时她很讲究衣着,甚至被讥为奇装异服。到我认识她的时候就很朴素了,没有任何特色。

吃的方面也很简单。喜欢甜点,饮食不够平衡;这可能影响她的健康。

至于住处,她始终力求方便简单,家具越少越好,只有一间小房间,房子不很老,浴室不破旧,附近有公车,有没家具都行,壁橱、街景、树木都不必要……

她对日常生活很像美国作家梭罗的态度:simplify,simplify(简化、再简化)。我是个省吃俭用的人。这种地方确实受过她的感染。她宁愿买廉价而简单的家具,对于我后来不注重房内摆设的习惯有直接影响。到现在用旧信封的背面或者一面已经用过的纸的时候,也会想到她。

张爱玲在庄信正来信封套背面拟的信稿

1973年,我申请南加州大学的终身教职,没想到被拒绝了,需要重新找工作。就在这时,我收到了张爱玲的来信,她信里写道:

“你是在我极少数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意为万神殿)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样,不过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谅解。”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惊喜交加;尤其刚刚意外地被学校解聘,十分错愕。她这几句话对我是极大的鼓舞,一辈子不会忘记。

《对照记》中张爱玲的母亲在欧洲

1974年,因为工作变动,我们全家要搬家去印第安纳,我写信向张爱玲辞行。她来电话约我和荣华六月二十七日晚去她公寓一聚,我们按时到达,敲门却无反应,女管理员说看到她外出,叫我们在楼下交谊厅稍候。过了半小时多她回来了,原来把约定时间记成第二天。

那天晚上从八时谈到清晨三点多,这是我同她第二次彻夜长谈,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她之前在电话里嘱咐我,带上我们的家庭相簿。张爱玲极有兴味地听我们一页一页解说相簿照片。然后没想到的是,她也拿出了自己的老相簿,给我们看她祖父母、父母和她自己的照片。

那些照片中,有一些《对照记》(注:张爱玲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里没有收;但是她祖父母的我想该是都收了。

《对照记》中张爱玲和姑姑在屋顶洋台

她从小就怕与人来往;我在《通信集》谈到过。在上海的时候她跟姑姑一起住,也有很多亲戚。到美国就不一样了。

她在加州大学工作的时候,陈世骧先生是她的上司。陈先生一生爱交朋友,晚年更是越来越怕独处,张爱玲同他之间似乎起初便尽可能避免来往,给他的信托我转交。

陈先生和夫人膝下无子而都好客,家里聚会很多,然而从小就怕应酬的张爱玲当然视为畏途。

有一次见面时,她告诉我不久前去陈府,陈先生指着在座的几个客人说大家就像个大家庭,她回说她最怕大家庭。

丈夫死了以后看起来孤孤单单的,她却正喜欢独自一个人生活。到了最后,不接电话,连通信也越来越少了。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也有别的名人——例如电影明星嘉宝——像她一样,宁愿离群索居。

1961年,在三藩市家里,能剧面具下

她初到美国时,《秧歌》英文版刚刚出版,很受欢迎。她可以趁热打铁,在英文创作方面进一步求发展。

但是后来回头写她熟悉的故事和人物,美国人就不那么欣赏了;美国不但读者大众,连书评家也有偏见,而且追随时髦。

在美国教育界要找工作一般要有个博士学位。她的名气起初专靠TheRice-SproutSong(《秧歌》英文版),不久就很少人知道了。专为作家所设的文艺营没有继续奖助她,各大学的写作班老师和驻校作家只找当红的。

她在加州大学被解雇,我当时不知道,后来才发现,她那时候银行里只有几万块钱存款,此外没有任何固定收入。

她一生几乎靠卖文为生,从来没有宽裕过。她对自己的财务安全念念不忘,竟至于每年不惜花很多时间亲自填报所得税。

《海上花》剧照

张爱玲可以说全是为了写作而活着。她的小说不一定一写出就发表,所以多产期、低产期往往不很容易划分。在加州大学的时候显然因为工作而影响了创作。她去世后接连有好几部中英文长篇小说出版,都是生前不断修改或者重写过的。

《海上花》她从1967年开始英译,锲而不舍,到1980年9月27日来信说,终于“大致译完”,“至少要自己打一遍,但是因为失眠症,昼夜颠倒扳不过来,晚上打字怕邻居嫌吵,进行慢得急人。”同样可以说“十年辛苦不寻常”了。

夏先生常说她的英文有点“怪”,意思可能是有点“硬”。张爱玲高中开始才认真学习英文,难免如此。她的英文是从书本里学的,带书卷气。

夏先生有他的道理,JamesK.Lyon在《善隐世的张爱玲与不知情的美国客》里夸赞她的英文,我也同意这个美国人的意见,觉得她的英文非常好。

张爱玲在签赠庄信正的《红楼梦魇》初版里做的增补校正

她一生离不开看书。我几乎每天逛书店,看到合适的书就会寄给她。寄书的取舍标准首先是她可能用到的如《红楼梦》研究,其次是她的家世,她的文章里多次谈到祖父母,对他们可以说是不但恋念,而且崇拜。再就是她可能有兴趣浏览的书,往往选雅俗共赏的小说、传记,或报道文学。

她信中主动提到想看一本讲英国勋爵杀妻疑案的小说,但忘了名字,我向朋友打听了书名是叫《白色恶作剧》,但发现坊间很难买到,又特地向张北海(作家)借来寄给她。

张爱玲画作:《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和言子夜

从1955年10月来美,她因写作和工作而时常迁移。离开上海以后,她仿佛就没有归属感了。到处为家。1983年11月5日,她最后一次从好莱坞公寓给我写信,因为虫患要被迫搬走。

1984年1月22日,她来信说,“从圣诞节起,差不多一天换个汽车旅馆,一路扔衣服鞋袜箱子,搜购最便宜的补上……”

此信我1月28日收到,觉得事不宜迟,与夏志清先生通电话后决定托我在洛杉矶的知交林式同就近照顾她;当晚打电话给他,他是学建筑的,不知道张爱玲是谁,但立即满口答应。

张爱玲去世后,林式同作为遗嘱执行人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1994年10月,是最后一次收到张爱玲的来信:

我这些时一直是各种不致命的老毛病不断加剧,一天忙到晚服侍自己,占掉全部时间,工作停顿已久,非常焦灼,不但没心思写信,只看报看电视,impersonalrelaxing,避免personalcontact,所以连你的书都没看,只翻了翻,知道是写往事,就会心地微笑——

1995年9月7日,我从台湾去香港,打电话给宋淇先生,邝文美女士说他们夫妇都在生病,不能同我会面;谈到张爱玲,他们也很久没有她的音讯。

8日下午,忽接荣华电话,说张先生被发现死在公寓床上。我立即再电邝女士,她也刚听到消息,当然极为悲痛。

10日,在书店买到《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第四次印刷)和《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11月),已经不能给她用了。

张爱玲自画像她是个天才。不但小说,散文中也常常道人所未道。例如《流言》中谈画、谈音乐的文字都充满独到的见解,使人一边看一边赞叹不迭;我看她谈塞尚时便是这样。

她对于张恨水和当时上海被贬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如《海上花列传》和《歇浦潮》等的欣赏,就是她的天才的一种显现。

现在美国这边知道张爱玲的人更少了,但是还是有会看书的人欣赏她。

“纽约书评丛刊”(NewYorkReviewBooks)附设的出版社,先后出过她三本小说的英文版。第三本《小团圆》(TheLittleReunions)是去年出的;《纽约时报》还登过书评。

一个作家首先当然要看她的作品。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尤其是《传奇》和《流言》,都是第一流的,绝对可以传下去。

鸣谢:陈子善先生,青马文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绘本


早晨,天气闷闷的,很有几天这样的日子了。

早上来得急匆匆的,教室里已经来满了人,孩子们读书认真。校园里没有什么孩子活动了,都在读书。忽然没来由地悲哀:孩子们清早即起读书花去太多时间,考试之后还是被不断否定。

谋取一个生活的本领就已经很难了。

语文课,还是是火烧云,孩子们细细地读。品味萧红语言的魅力。从一匹马变化为一条狗,大狮子时候变化已经很快了,孩子们从朗读中体验了云彩之变化。

萧红那时候可能就是从一个孩子角度来感觉其变化。

带着想象和思考看天空,天空就是那么美丽。

然后我们一起欣赏了火烧云图片。

孩子们啧啧赞叹,狂喜不已。

第三节课是《品德和社会》

继续交流自己出生时,家人的表现,笪宇轩表现最好。内容写得也比较生动,孩子们在书上写得那些语言:刘志健说那一天妈妈痛苦而又开心。

很多孩子都写出爸爸的担心和焦虑。何洪微还说自己爸爸激动得哭了……真的很有趣。

之后一刻钟的时间我们一起看绘本《妈妈你好吗?》孩子们很开心感觉很有共鸣,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