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05-20

【www.qg13.com - 生命的短暂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该书是在高三,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三,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因为异国情味,不是因为大量的性描写,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理解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生命本身毫无意义,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集体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时隔三四年后,又重读这本书,远没有当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审视它。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认为性是一切欲望的根源。诚然,你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可以说是在体验着高潮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只是大脑里的一种化学物质,它形成、消失,留给你的不是退潮后的温柔沙滩,而是你的满心失望。
托马斯和特蕾莎都有其各自失望的东西。
托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必须扮演父亲、丈夫、儿子的角色。于是他一并摆脱,成为一个没有伦理束缚的地位较高的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皮肤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与各种女人上床。揭示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探索的好奇心。
但是因为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考虑,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人,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终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我可以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接受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必须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因为他始终有特蕾莎。
特蕾莎的忠诚是维系他们爱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是如此的滥交。所以似乎本书中最该同情的角色就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她竭尽全力的想摆脱自己往日的生活,脱离由母亲、小酒吧所代表的肮脏、低下、无耻、不加掩饰的生活。她抓住命运的契机,以为可以摆脱。但她却悲哀得发现,她依旧与别人一样,托马斯的滥交使得她的身体毫无独特之处。于是她埋头工作,她尝试与陌生人做爱,她劝说托马斯到乡下。当她终于独享托马斯的时候,她却意识到自己爱卡列宁(狗)超过托马斯。
最终托马斯与特蕾莎一起摔下山崖,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始终在一起。即使作者在对这两人的爱情保卫战中始终扮演着冷酷法官的角色,冷酷近于残忍得揭露他们的虚伪,世上男女以爱之名掩饰其懦弱。
而整本书最勇敢的人或许就是萨比娜。如果说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结局尚有安慰之处,那么萨比娜则依旧毫无归属可言,她依旧游荡在自己的背叛之路上,而令她想念的男人弗兰茨,则怀着对她的精神之爱死在了越南。
故事结束,那么生命之轻为什么不能承受?
每个女人都渴望一个男人的身体压在自己身上。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因为他同太多然做爱;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的身体毫无重量,因为他是一个未断乳的婴儿。
男人使女人幻灭,也最终导致自身的幻灭。托马斯搬到乡下,停止做爱;而弗兰茨在临死之际终于意识到自己应当守护女大学生,尽管他可笑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保护任何女人。
男人与女人的共同幻灭,在于当下社会的毫无归属,如想归属必须媚俗。有人自觉地抵抗着媚俗,而有人不自觉地向世界媚俗。前者厌恶后者但自己也有媚俗之处,后者则是单纯得迷恋前者,比如说萨比娜与弗兰茨。
而活在当下,我们如何媚俗;活在当下,自我如何存在。
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可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弗兰茨起初不允许自己伤害妻子,但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个女人)是错误的,于是他抛弃了妻子。而萨比娜无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离了弗兰茨。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直追随她。而特蕾莎无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许她无法忍受底层、低下,而实际上出人头地后的她却无限渴望落回底层,而且她惊恐的发现整个布拉格都在变得丑陋。
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所以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作为读者,我看到了。
看到了人类、看到了爱情里的互相背叛,看到强权入侵、大一统、口号、集权、商业化、嘈杂、秘密监视、无知、懦弱,道德沦丧是非颠倒荒谬可笑。看到了人在生活中的渺小,无能为力可怜可悲。
我所看到的在当下这个社会真实存在,生活毫无意义,荒谬可笑。人类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由是个甚至说是达不到的状态。
但实际上,我又觉得我们将自身的失望、怨怼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人们放弃拯救自己,而将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渴望通过做爱,性高潮这一绝对快感,与别人建立联系,彼此合二为一,找到归属。但托马斯却是这一渴望的对立面。
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非常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择该过怎样的生活。
一次不算数可生活确确实实只有一次。当下的世界短暂幻灭,毫无意义,可你有不能否认此刻自己强烈的存在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境。自身的虚无导致人们脱离大地轻如鸿毛。
最后的结局是特蕾莎与托马斯一起死去,我相信这是种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宁曾产下两只羊角面包和抑制蜜蜂而觉得羊角面包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许是他们终于平静长久的爱情。
16岁初读时震撼。20岁再读,竟有些宽慰。
生命有不能承受的轻,而我们依旧活到下一秒。qG13.com

扩展阅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小表弟在七夕凌晨降生了,这个微弱的小生命是表舅的第三个孩子,一出生便不能自主呼吸,只能靠医院里的呼吸机维持生命。这个小生命的降生,给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的不是乐滋滋的喜悦,而是沉甸甸的负担。

和所有偶像剧里的情节那样,表舅不顾家人的反对,也不顾对两个孩子的伤害和表婶离了婚,迎娶了他心中所谓的那个对的人.表舅和表嫂共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今年8岁,女孩今年14岁,这个看起来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着小三的插足破碎了,最终将表妹和表婶离开了,表弟则和表舅一起生活。

表舅是外公和外婆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宠的孩子,现如今也已经而立之年的他,依然不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家中老父老母的感受,将现任的表嫂迎进了家门。表舅和新表嫂结婚一年,便孕育了又一个新的生命,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因为一出生就呼吸困难而被带到了我妈妈所在的医疗设施较完备的城市,在他出生的地方,医疗设施简陋,没有呼吸机可以治疗。现任的表嫂也因为身体不好而缠绵病榻,一家人为了巨大的医药费而奔波劳碌,生活的重担让我表舅的两鬓发白。

那一夜,是七夕,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夜晚,也是38年一遇的仙英座流星雨划过星空的夜晚。伴着漫天的星斗和救护车发出的警鸣声,可怜的小家伙被送进了急救室,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小家伙顽强的活了下来,即使是依靠呼吸机才能呼吸。

和妈妈多次到医院探望这个小家伙,每一次都只能从医院里的电视机上看到他,每次看到他的时间也只有短短几分钟。看着这个小生命在病房中苦苦地争扎着,心中难免会一阵阵的刺痛,这么小的孩子,原本应该是在母亲的襁褓中舒适的睡个懒觉的,但却不得不因为病痛而一个人呆在冰冷的病房中。看着小生命躺在病床上却一点也不安分,手脚都在来回晃动的情景,心中也溢出了欣慰之情,至少他还能动,至少他的生命还是顽强的,这就足够了。

人的一生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大大小小的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但是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事,如果一旦处理不当,那么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一如我的表妹,小小年纪的她,很懂事,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但是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事实却让她深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脾气暴躁,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万幸的是在大家的努力下,她有所好转,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次看着表弟水灵灵的大眼睛,我会想,我的表弟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父母离婚后,父亲和后妈根本就对他不管不顾,小小年纪的他哪里懂得辨别是非,懂得事理,放任式的教育让这个孩子异常叛逆。

每个人都会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事情,我只希望人们在做出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下自己家中的亲人,因为人活着不光只为着自己,这样太自私了,不是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想这句话是错的,我们是个体,但并非孤独,因为我们的身边还有一直陪伴我们的亲人。

每次登上高楼,看着万家灯火通明时,我常常会想,我家的那盏灯是否也会亮起?光会给人安全感,不管在何其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光,就会有希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只愿做好自己,努力奋斗着,为自己,为家许一个温暖的未来。

读后感


或许是习惯了吧,所以每次看完后,都会有一种冲动想要记下的感觉,电脑于我,可能就这么点好处吧,不至于让我屈服于它。

思想一直停留在祥子的阴影中。人的起起伏伏,生活的跌跌撞撞,都源于社会给我们的压力,或许我们该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那种农奴永无翻身之日的时候,但是却也有着相似的命运,不同的是我们应该不至于像祥子那样堕落得不认识自己了吧。

总有种苦的感觉,为祥子的可惜。本来是充满希望,充满理想的少年,被现实折磨,被环境打击,被周围的一切慢慢磨灭了他心中美好的愿望,可惜,可叹?!原来人真的可以变得六亲不认,变得今非昔比,变得完全失去自我,失去自尊,以至于失去生命。对祥子,原本可以好好的养活自己,可以好好的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可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因为自己以前的好根本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因为那一刹那的失去,所有一切之前美好的计划、安排顿时化为虚有,自己彻底被环境征服,被命运摆弄,最后化为虚无。

想着想着,很不是滋味。感觉不到我生活在做什么,每天都重复一样的事情,好像没有什么好追求的,真怕我也会变得像祥子那样对生活失去信心。本来想好好做实验,可是算算时间,已经一年多了,实验似乎刚刚起步,剩下的我没有敢想,虽然知道肯定毕业前做不完,可是每次实验完的结果让我无法继续。越急心里越是不知道怎么做,实验,生活还是按部就班,实验,生活还是没有一点起色,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给自己选错了路,可是,现在想这个,简直毫无意义可言。想着,生活真的有时候无聊,无聊到自己想到自己若干年以后的事情,甚至想到自己不存在这个世上的时候,地球依然不会停转,世界不会不存在,一切依然继续,依然存在。那我们在苦干,只是为了生活,找点娱乐,找点烦恼,只是为了消遣。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或许我真的不应该老看一些左右我思想的闲书,可是面对它,就舍不得了,要不然,日子就更无聊了。或许,我应该相信,生活就是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构成的,否则人生就失去它该有的意义。选择了,就要负责,总不能真像祥子那样破罐子破摔。

人的一生其实应该很简单的吧,不在祥子的时代,我们面对的不是吃饱穿暖的问题,现实给我们的压力我们可以自己缓解,可是,这是需要一颗容易满足的心。失去最真的,会得到最好的,就像安娜一样。还好,在那感动的一幕中我被周围的嬉笑叫喊声分散了注意力,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怎样的痛苦,惋惜,以至于会想入非非,最后应该又免不了一番牢骚。只是想着,或许安娜的失去换来了她一生的幸福,值了,即使生活中还有避免不了的坎坷!

我也应该要这样积极地生活,所以我拨通了电话,继续我的革命。。。

《生命暗章》读后感10篇


《生命暗章》是一本由李怀瑜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暗章》读后感(一):写作将作者置于主观回忆伤害与客观记录事件的两难境地

除了序幕和尾声共分为5部。从第4部开始正反两方呈堂对峙,精彩答辩不亚于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直到法官宣布判决,才令人意识到所有斗争的背后是隐忍的坚毅,而写作将作者置于主观回忆伤害与客观记录事件的两难境地,但她成功走完这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判决后,法官所说的,相信也是我们每个人想说的:我希望在你个人遭受到如此严重的侵犯后,这个裁决将是你走向恢复过程的一个开端。

《生命暗章》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来自于对侵略和坚强的震撼

最近集中的读了好多女性文学。一开始我还会觉得如此平淡的第三人称叙述过于冷漠,但越读越觉得这样讲述她与他的经历和故事才更加有感染力。薇安,一个如此谨慎对待、思考两性关系的成熟女性;钱宁,一个没有被正确引导处理性关系的青春期男孩。由男孩酿下的悲剧,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后文也提到,管理与体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后半部分集中讲述法庭的对垒也能感受到她的强大和她遭遇经历的可怕,不仅是时间本身,而是处理应对办法的无力与拖沓,对被害人关怀的漠视,都造成了另外的伤害。最后,他的结局虽然未知,但我愿意往好的方向联想。而她,终于能够开始与自己和解,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结合,是强大坚强的女性角色。

《生命暗章》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生命暗章》读后感

主要讲了一个29岁单身女性去健行时被强奸的事,这就是她生命里最黑暗的部分。

钱宁就是那个恶人,结构是两个角色对比描写。

这本书告诉我们第一单身女性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不要单独旅行,第二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第三,练就一身好本领,跑的时候快一点,第四,漂亮女孩危险多。

强奸造成的心理危害远远大于心理的,犯罪心理学值得好好研究,对于受害者的心理治疗也要重点关注。

这本书就当听个故事,说实话,真的很一般,今晚为了完成任务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好像今年有一部电影也是讲女性被强奸,并且维权时还要一遍一遍地讲述强奸过程,具体名字忘了,可以看下这部电影的情节。

现在的小说没有灵魂,故事也讲不好,不好看。

《生命暗章》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生命暗章的电影感

工作一年,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我越来越功利了,平日主要看工具书,极少看小说类文学体裁,不过这本书带给我的新奇和震撼的阅读体验,让我刷新了对小说的认知。

本作别开生面进行了主角和反派的双线叙事,非常新鲜,而且电影中也有双线甚至多线叙事的例子,不过本书中同时穿插描绘正反两方的成长经历,营造一种令读者刷新世界观的感觉。这个世界不缺少描写犯罪的作品,缺少描写犯罪背后动机与成因的作品。

得益于小说的体量,本作对主角和反派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做了详细的描绘,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苛责反派,而是试图从反派的成长环境入手,尝试去分析反派的成长轨迹以及最终犯罪的深层原因,这是令我惊叹与敬佩的地方!

《生命暗章》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从生命暗章中夺回失控的人生

合上书的瞬间有点恍惚。

身为女性,对被性侵的内心屈辱感,PTSD的症状和阴影,如何接纳自己,其实会有很强的共情。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流转的情绪是懵懂的压抑,沉重,溺水感太强,我常常不忍翻下一页。

《生命暗章》更偏向于理智,客观的描述。双重视觉,双线交叉,像蜘蛛网一样构建起来的人物立体,场景饱满,对话真实,就像案件重演复盘。经历者血淋淋地撕开内心,就这样让你看。

薇安勇敢站出来对簿公堂,冷静睿智地和性侵案件中的“女性原罪论”对抗。在书里除了施暴者和被害者,也探讨了钱宁的原生家庭和背后的社会环境,阶层结构的话题,让我无法对他产生一种彻头彻底的恨意。偏偏想起《杀死一只知更鸟》:“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房思琪谭薇安伊藤诗织素媛们,遭受了这世上循环往复的龌蹉,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在窒息中向死而生。希望她们都能从黑暗中走出来,夺回失控的人生。

《生命暗章》读后感(六):书评

接到出版社的样书,从第一次翻开到看完中间间隔了一星期没看下去。没看下去的原因是来自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内心顶着一股压抑的情绪,这股情绪,或许正如作者所说的,就来自于我们生命中的DarkChapter。

这本书本身,平心而论,从文学上来看,算不上一本十分出彩的小说,但是就其内容本身确是意义非凡的。当我在读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和一个很深的质疑,这个感觉是,其中的一些心理描写必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看之前并不知道);质疑是,对其中的一些小说写法的使用让我怀疑了故事和作者之间一致的真实性。

于是我在看完小说之后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作者,并且找到了她的TED演讲,就是关于她的故事。于是我随后打消了我的质疑,突然回想起她在小说中以这个小孩儿为视角写的内容,也是最令我影响深刻的部分。

回想起她在小说最后对这个小孩儿理性上的宽容,我突然觉得作者内心是有一股强烈的勇气的。这种勇气不但来自于面对痛苦,也来自于她完全设身处地站在那个伤害她的男孩儿去思考。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男孩儿的宽容,也是她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除此之外,还有她站在社会精英,聚光灯下,却敢于克服这种羞耻的勇气,以及借用自己的感受对整个应急体制进行的反思也都是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

《生命暗章》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直面黑暗,直到走出黑暗

看《生命暗章》,读着突然的想起了去年看过的一本《女孩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身为女孩,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

女孩,既要保证自己在人生观形成的青春期里,不被原生家庭和不健康的社交影响。等到不为人左右、自信独立的成长过后,还要时刻警惕外来的伤害,我们一遍一遍的教会女孩子保护自己,却没有让男孩子们牢记不要去伤害别人。

本书没有一味的采取受害人角度的倾诉,更为公正的加入了施暴者的视角,更加还原真实,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在调查、取证、听证过程中,薇安一遍一遍的讲述那个下午发生的事,一遍遍的撕裂自己,甚至还要面对被告律师扭曲事实的羞辱。书中还提到如果原告受害人没有出庭,案子就会不了了之。这世界该有多少畏缩的受害人,不作为的公职人员,还有多少逍遥法外的施暴者。法律的制裁尚且不能使犯人真的悔改,那尚未伏法的人便更加会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

原生家庭中女性的缺失也是造成钱宁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男人如果不懂得尊重女性,也该多想想自己的姐妹、母亲还有可能到来的女儿,懂得换位思考又怎么会去贬低伤害其他女性。

女孩们一定要坚强,没什么比我还活着、还能感受生活更重要的了;男孩们要懂得尊重,不是因为暴力才更强大,而是因为谦和才更使人信服。

《生命暗章》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你只看到“女权”?

“华人、女性、性侵……”这本书的标签就已经足够吸引人阅读下去,但本书承载的远超过很多豆友说的“女权”范畴,而是涵盖了原生家庭、阶层对立甚至种族隔阂等内容。

这本书相对于上一本《82年的金智英》(不知这样类比是否恰当,但两书都有关于当今女性面临的困局)是有细节的,甚至跳出了女性单一视角(金智英里的男性都“一面倒”,你看不到人性的复杂),从施暴者的角度去解释这场性侵发生的可能。

本书的叙述视角值得一说,用双线的内视角叙述形态为读者构建性侵发生前后的全过程,很注重描绘人物的个人感受和内心活动,这也是营造小说真实感的重要方式,也许是和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有关。此外,虽然作者大多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但并非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讲述一个像是瞎编的故事,而让读者有一种沉浸其中(在想象世界中经历一次谭的遭遇,去抗争)而又立在现实(始终是“她”,还有他的故事)的感觉。

除了有对事情本身的思考,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性侵案发生后的种种机制问题,如何才能减少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采集证据的机制、媒体介入的程度、心理辅导的方式甚至法律制度的审讯等,都像流水线上例行公事的接触,常态未必不是伤害。

最后,说涉及“女权”的作品都是女权主义泛滥成灾的鸡肋,我只能说呵呵,您一定在暗中猥琐地笑着感慨“女权”名声臭了,男权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昂首下一个世纪。

《生命暗章》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生命暗章读后感

这半年读了几本性侵题材的书,比起房思琪的压抑,在这本则是一本勇敢的书。

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记录了从被性侵前到一直重新活过来的这个积极而勇敢的女孩的全部心路历程。她痛苦却勇敢地面对着自己,从来都没逃避过,她是我们的榜样。小说的另一条线是男孩的一家,他们想着逃脱罪行,我们恨得牙痒痒。

可是其实我说不出更多的话来。人生永远不会再像事件发生前的那一天,甚至是事发前的两小时。这样思考人生,是否太戏剧化了?就这样断然划开自己的存在,让自己人生前二十九年与之后的日子都一刀两断吗?现在,我站在深谷的这一端,望向人生等高线中始料未及的一道裂缝。要是她能早十分钟从那条步道启程,或许她就不会遇上那个男孩。要是我们做任何事都能提早十分钟,那人生该有多大的不同呀。你想想,十分钟可以让人免于几近致命的车祸,或遇上一生的挚爱,甚至可能遇上强奸我们的人吧。人生真的如此随机吗?她认为,能让她真正接受这件事的唯一原因,就是着完全是随机的。我们会变老,会变成三十岁,会了解恐惧。对他们来说,这是娱乐。但我却得打赢比赛,然后活下去。这一晚之后的时间,她要做什么呢?她不知道,不过她非常高兴能回到生活之中,从黑暗山谷那里的凄惨恐怖之中回来这里,被这些人围绕。接下来的夜晚是个礼物,随后所有夜晚亦然。

《生命暗章》读后感(十):挥刀更向弱者

《生命暗章》直给人最惊心动魄的印象无疑是薇安面对冷酷无情的法律直面痛苦经历带来的再次伤害的勇敢,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并非作者对亲身经历的精彩叙述,而是以交错对比的方式,向读者同时展示了这一案件中加害者与受害者双方的视角,并且将其与他们各自的生命成长联系在了一起。种族、阶层和教养环境完全不同的看似完全不会产生交集两个人,就像两条相交线一样,因为一次犯罪,才被完全不认识的人互相改变了人生轨迹。

从《生命暗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钱宁并非生来就是怪物,是社会环境中的“强奸文化”促使钱宁成为了一个强奸者。他的家庭中的暴力和破裂、成长环境与人际关系中形成的的性观念,甚至让他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事:“这有什么差别?我有跟她打炮,她看起来也蛮喜欢的……或许她喜欢粗暴的风格。”

“她肯定想和我做啊,马子不都是这样?”

反观钱宁的妹妹,在狱中相谈时两人不同生活环境下谈吐的对比也明显暗示了这一点。钱宁的人生观源于成长过程中饱受周围社区人民的欺凌和鄙视,因此仇视社会、破坏道德、对上层阶级充满仇恨,恶性循环导致了社会对其的固化标签,于是便心安理得地偷鸡摸狗、侵犯弱小,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自然成为了其复仇宣泄的靶子。

让钱宁坐十年牢,事情就算结束了吗?

对薇安来说不是,对社会中成长在“强奸文化”中的万万人来说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