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那些年,那些年味……

那些年的情感故事

发表时间:2020-06-01

那些年,那些年味……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些年,那些年味……,欢迎阅读与收藏。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时间沙漏从指间流走。20XX年的春节即将到来,马上要进入大寒的节气了,民彦有云小寒大寒,又一年,年味渐浓,这不禁让我想起小的时候,过年前后的一些往事。

那个时候,刚进腊月,小孩子就特别巴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才有许多好吃的我家呢,就我一个女孩,自然得到父母多一些的偏爱,妈妈早早的就先给我做了花外衣,要等到除夕那天才能穿上。还买了红头绳、彩绸子,我爱不释手,总悄悄地拿出来看看,再小心翼翼的放起来,留着过年时扎辫子

寒风凛冽的腊月,大雪纷飞,人们并不觉得怎样寒冷,开始杀猪宰羊,杀鸡杀鸭,准备过年,但大部分都是留着过年时来招待亲朋好友的,谁让咱东北人比较热情好客呢!

小的时候,总是特别期待过年,因为一到过年,我们就能得到压岁钱,哥哥弟弟拿到压岁钱就兴高采烈的去买鞭炮,我呢,则是把钱攒起来。压岁钱要等到除夕之夜才能才能拿到手里呢!于是,我们数着手指头盼着除夕快点到来。

那个时候,家里要贴的挂钱儿不用买,这事由我来完成,没有刻刀,就用小锯条和削铅笔的小刀,来刻出各种图案的挂钱儿,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都夸我心灵手巧,心里着实美滋滋的,看着自己的杰作不由心生喜悦。我早早的把过年时,我们兄妹三人要提的灯笼都做出来,用高粱杆梢做框架,然后糊上彩色的纸,很漂亮的,一个个小灯笼映红了我满是微笑的小脸蛋儿

那个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贴对联。对联都要找村里毛笔字特好的长辈人来写。家里买年画的任务自然是由我来完成的,不管买多少年画,总要少不了年年有余(鱼)那张画,寓意着日子越过越富裕(鱼),其它大多是成套的,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等里面的人物那些年画要在除夕的前一天由我贴在墙上,我就像个小大人似的,以致后来长大成了家,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宜也都是由我来担起

过年的前几天,爸爸买来黑黑的冻梨、冻柿子、花生、糖果之类的东西,都要等到过年才能吃。妈妈炒好的瓜子也要留到除夕的前一天分给我们。接下来我帮妈妈打扫卫生,要应乡下的民俗二十五,扫尘土,然后是把墙糊上花纸或报纸,弄得亮亮堂堂的迎接新年。噢!对了每到分糖果时我就想起六岁时,也是过年分糖吃,那时的的糖果一分钱五个,不是纸包的那种,大约像红花饭豆那么大,我刚放进嘴里,还没尝到是啥滋味呢,就咽下去了,当时那个无奈,弄得爸妈时常的拿这事来开玩笑、打趣儿

转眼间,我们日望夜盼的新年终于到了,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的庆祝新春佳节!吃罢年ye饭,迎来新年新的一天,我们拿着压岁钱、穿着新衣服,又长了一岁,脸上洋溢着喜悦,别提多开心了。那时,虽然很贫穷,可我们总是那么的快乐、感觉那么的幸福!在鞭炮声中,告别了昨天,迎来崭新的明天

初一那天去给长辈拜年,晚上提着灯笼和小伙伴们疯玩,好不热闹。最让人怀念的娱乐活动是扭秧歌、踩高跷,从初二到十五开始跑秧歌(挨家挨户拜年),服装色彩艳丽,唢呐声声,锣鼓喧天,场面红火,围着好多观众,那孙悟空、猪八戒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临走时要给秧歌头赏钱,我家不但是给赏钱,爸爸还要给人家拿上几盒香烟呢!元宵节那天,要集体秧歌汇演,各队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各种队形,扭动着扇子舞起来,还有丑角扮相的,不时的逗着看热闹的孩子们,朴实的人们开心的笑着

年后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元宵节了,夜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必须要吃有团团圆圆寓意的元宵,然后,小孩子们则是提着灯笼去外面玩。元宵之夜,将从除夕开始的热闹又推向了一个高潮,至今我们的元宵节依旧热烈,只是不像那个时候热闹罢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很多人都在外地过元宵节了,只能望月慨叹故园今又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元宵节过后,小孩子们依旧沉浸在快乐之中,大人们则是要为春耕做准备工作了,便又开始忙碌起来

那些年,那些年味,日子简单而快乐,年味印在了童心,年味挂在了妈妈的眉梢,爸爸的肩头,雪花飘飞,那是精灵的欢笑,落雪的声音,那是天使的声音,听到的人会幸福,怀念那年味,怀念那童年

编辑推荐

那些年,那些情


十多年前,奶奶过世,因病,脑梗塞。相继一年,爷爷过世,因病,癌。

听娘说,奶奶的病是年轻时的根儿,本来瘫卧在床,可娘和爹结婚当天,奇迹般转好,一晃二十多年就再也没犯过。

本以为可以这样一直到老,可命运弄人,老天偏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那日早晨,奶奶去喂牲口,一跤跌倒,便再也没能起来。待爹知道消息,奶奶已经出了院。半身不遂,回家休养。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在入院时,就接了病危通知,只是被叔瞒了下来他怕爷爷接受不了。那年,我13岁。

跟爹回去,再见到养我六年的两位老人时,忍不住,哭了。奶奶却笑,笑得那么开心,她说我傻。那个时候,她还能说些简单的话,虽然不是那么清楚。我懂,团圆是该高兴的事,可我,却抑不住心底的痛。爷爷没有太多的话,坐在奶奶身边,握着她没知觉的手,揉搓着,没有停歇。

奶奶病情加重后,连单音节的字都说不出,只是咿呜,爷爷仍然偎在她身旁,喂饭,洗脸,按摩,听她说那些听不懂的话,然后回答也许爷爷听的懂,不是用耳朵,是用心,这是一起相守风雨几十年,心与心的交流。

奶奶对爷爷有了依赖,每天有那么会儿不见,便会喊叫。终有天,爷爷冲她发了脾气,奶奶哭了,那样伤心,拽住爷爷袖子的手松开,别过头,呜呜的抽噎。爷爷叹了口气,粗糙的手轻轻拭去奶奶脸上的泪,轻声道:知道你离不开我,我还能把你扔下不管吗!可家里还有事得要我去做啊,你不能把我一直拴在这里啊。叔婶儿揽下了家里所有的活计,只是为了爷爷多点时间陪着奶奶。

和爹再次回去时,明显看出爷爷的憔悴,红润的面庞不再,硬朗的身板儿不再,只道太累,却不知病魔早已悄然降临。

两年,其实两年的时间算不得长,可两年近千个日日夜夜,不断的重复相同的事,相同的动作,若是我,不晓自己能否坚持,可爷爷,两年如一日的做着。直到那一晚,奶奶突然指着自己的嘴,她想吃东西,爷爷去热了一杯奶,把蛋糕泡好一点一点送进她嘴里,一口,两口,奶奶笑了,摆摆手,示意够了,手垂下,带着满足的笑意,闭上眼睛,沉沉睡去。转过身去的爷爷忽然感到不安,刹那间,他明白了什么,手里的杯子变作满地的碎片,碎了的,还有那颗年迈的心。

看着伤心的我们,爷爷很平静,脸上没有多少悲伤,只是我们都不曾注意,那双眼睛里,不时的落寞与茫然。没啥好哭的,人走了,也是个解脱,不用受苦了。到最后,还跟个孩子样,让我喂她,呵呵他这样安慰我们,却止不住自己浑浊的泪,沉默,我们懂,懂得老人的泪里,有多疼。

奶奶遗体火化时,没有看到爷爷,人群后,那个小角落,一个人,偷偷的擦着眼角的泪。送葬时,来吊唁的人很多,爷爷跑前跑后的递茶送水,就像,就像是来帮忙的,或许,也只有这样不停歇,才能把心底的痛给忽略吧。

烧完头七,又陪了爷爷些日子,便回了家。孰料,半年未到,叔的一个电话,又揪紧了我们的心爷爷住了院,是癌。爹带光了家里的积蓄,连夜赶了回去。

半月后,爹回来,风尘仆仆。仅十几天,爹老了许多,鬓角新添的那些白发告诉我们这些天,他的累。爹跟娘说,治不了,回家了,养着。他想回去陪陪。娘沉默,点头。多带点儿钱。爹临走前,娘又塞了些钱给他。我知道,钱,是娘去借的,数目,不小。

又是一个多月,没放学,娘来接我,说,晚上的火车,回老家。没有别的话,可我心里,隐隐的懂了,只是不知道,早在那天上午十点钟,爷爷的遗体就已经火化了!

婶儿说,这段日子,爷爷很开心,走的也很安详,没什么遗憾。只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和爹他们说的你娘在那边,我不放心啊,她自己,可从没出过远门呢,她离不开我啊。是了,他想奶奶,想去陪她,奶奶离不开爷爷,可爷爷,一样的离不开奶奶啊。

爷爷奶奶的婚姻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知道他们之间,会不会有所谓的爱情,记忆里,没有甜腻的称呼,没有煽情的话语,平日里,也只是他爹,他娘这样的称呼,可他们,却用这一辈子的时间,告诉小辈们,爱情,该是什么模样。忘不掉在生命尽头时,那相濡以沫的温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许,只是因为那一句,我放不下你。

愿那边,爷爷奶奶依然相守。

那些年,那些事


并非特立独行。世俗的幸福,寻常的快乐,总是遥不可及。

懵懂的童年,住在外婆家。大概六七岁之前,对于节日的期待是真切的。外婆在我生日的时候,她煮一个鸡蛋,或者从村中小店买来两个糖霜饼。吃着又甜又脆的饼,我很知足,感觉幸福满满。

七岁那年,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了我的上学生涯。简单的早饭一般都是我与姐姐自己烧。或由我来点火,或由她往锅里放下冷饭。无非是一锅泡饭。至于吃什么菜,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能是豆腐乳。记得父亲曾算过一笔账,假如以豆腐乳来计算,抚养我们至长大成人大约要上千元。那时听起来如同天文数字。我像做错事一般,心里忐忑不安。

平时,听闻最多的是父母的争吵,为此而常常担惊受怕。

无论寒暑,每天沿着依山临水,弯弯曲曲的路去上学,约走三五里。放学途中,小小年纪的我仍担忧着父母,不知他们是否和好了。一般情况,总是母亲赖在床上达一星期之久。

家里养着兔子或鸡。还有三个小孩。姐,弟,和我。如今想想,母亲如何能够一直躺在床上而不管不顾?她能做得到。我却想不明白,包括现在。

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我从鸡窝里捡出一只母鸡刚生下的蛋,拿到母亲跟前,去哄她开心,或端饭过去。姐姐比我硬气,且更有主见。她不屑于做这些琐碎去讨好母亲。本来就是父母的事,熟视无睹了,她该干嘛就干嘛。而我却常常不争气地忧心忡忡。期待母亲快快起床。

父亲好歹也是在单位上班的工作人。为了买一块橡皮擦,大约只要两分钱,我们姐妹俩也很难向从父亲那儿得到。不知是家庭真的拮据,还是他重男轻女舍不得为女儿们花销。

直至一学期结束,班主任亲自来我家要学费。二元五毛钱。我没听见老师与父亲之间的谈话。但我看见了班主任是掩面哭泣着走出来的。末了,还听见她很委屈地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我对你的女儿不赖,这学期还给她评上了三好学生。

这些陈年往事,我从来不曾把它写下来过。然而记忆之深,仿佛镌刻进心版,很难磨灭。走过半生,偶尔留下了一些文字,至于心结,或者关于不幸往往是绕道而过,遑顾其它。而今,因此地岑寂,来往皆不相识。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盘。我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本来是想写如何不喜欢过节。节假日,较平时更加忙乱。一边要照料女儿,一边还要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往事不堪回首。至于春节,希望它只是岁月的一页,被风哗地一下吹过去,吹得远远的。

寻常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闭门即深山。远离伤害,免被打扰。一饮一啄之间,当思生存维艰。活着,已是幸福。

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些年的那些事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每一次回忆,都会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千丝万缕的往事,犹如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都清晰可见。

记得那是一九八四年的事儿了,那年的春天女儿出世了,为我们全家带来了少有的快乐。看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心情很高兴。那年的秋天,我休完产假上班了。学校离家里很远,骑自行车也要二十分钟,途中还隔着一座天桥,我每天都要回家给女儿送奶,要走好几个来回,过天桥自行车就成了累赘,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

回到家里匆匆忙忙地给女儿喂奶,在返回学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一天我正好下课,准备回家,有人告诉我母亲来了。我连忙走下楼,只见远处母亲推着小车,车上坐着女儿,母亲的脸上红红的,我走到母亲身边,只见她的满脸是汗。我说:妈你咋来了?母亲笑着说:我来让你给孩子喂奶,省得你来回跑了。听了母亲的话,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什么也没说,就抱起女儿,带着母亲回办公室了。让母亲坐在那里休息,我给女儿喂奶,很快地女儿吃饱了。我把女儿放进小车,母亲推着小车走了。

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许久许久的站在那里。当时就想母亲想的真周到,觉得妈妈真好。在母亲的坚持下,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母亲都要按时推着小车,搬过天桥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去学校让我给女儿喂奶,一直到女儿忌奶。

事隔这么些年了。我也快到了母亲的当年的年纪了,回忆起这些,才慢慢地理解母亲的心情,她是不想让我太累了,宁可自己受累。六十多岁的母亲推着女儿,还要过一座天桥。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拿着小车,是怎样过来的,我不曾知道,更无法想象。最近老是想起这些,到现在我才真正的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份沉沉甸甸的母爱,像小草一样执着、坚强。

那些年的那些事,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