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心理 > 导航 > 同性恋患者存在的几种性心理障碍

恋爱心理技巧

发表时间:2020-06-02

同性恋患者存在的几种性心理障碍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恋患者存在的几种性心理障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适宜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识别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这里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常、性欲异常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是性爱的中心偏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异性个体的一类性变态。其异常的性对象可涉及社会所禁止的异性个体或不合理的人(包括自己),也可涉及动物或其他事物。一般此类性变态是指在有正常异性个体存在或可能获得的前提下出现的,境遇性的类似情况不属性变态。

同性恋指在行动中或幻想中,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通常以同性个体作为性恋和性欲满足的对象,而对异性却反感厌恶,但满意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些因缺乏与异性接触机会或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暂时转向同性恋的,多是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者以抚弄阴部、乳房刺激、身体接触、口淫、相互手淫为常见方式,肛门交媾(鸡奸)较少见。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改变扮演角色,如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承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

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顽固的,甚至终生较难改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女性被动型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性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但有少数例外),由于年龄不断增长,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维持性伙伴关系困难日增。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取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

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激素失调、体格特征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一定关系。就同性恋形成的心理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对性欲的敌视,其后发展为对性欲、特别是对异性恋的否定;二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很低,未成熟的感觉根深蒂固;三是对同性恋性满足的强迫性不断增强。

同性恋者在其早期的生活环境中,较其他人受到更多反性欲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与异性成员间任何私下的、直接的个人联系,使孩子意识到非性爱的接近可能引起性爱的亲密。因而,对接触异性有厌恶感,以致完全避免这种接触,在异性成员面前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与同性的交往则无异议,甚至赞许。父母对自己异性的敌意和怀疑态度也会阻止子女接近异性而使之转向同性。

具有反性欲心理的少男少女,由于心理和身体条件的影响,在其后的成长中如果屡遭挫折,特别是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的人,最终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沮丧及未成熟的情感和观念笼罩心头。

真性同性恋者自认为同性恋行为难以纠正,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对异性恋关系有不可抗拒的恐惧。种种原因使同性恋者强迫自己继续从事同性恋活动。

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我国历代都有同性恋行为。就近代来讲,同性恋也没断绝,但泛滥程度和危害性较远西方国家为低。近些年国内同性恋有活跃的迹象,参与者多为男性,各行业各年龄都有。他们在公共场合游荡,寻觅同道者。曾有报告7例男性梅毒患者是同性恋者。

编辑推荐

同性恋有哪些心理障碍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想知道对方都在想些什么吗?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恋有哪些心理障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现在社会上同性恋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但是同性恋的人常常遭到社会上人们的排斥,从而导致了一些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性恋的心理障碍有哪些,我们来了解一下。

1、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2、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3、治疗同性恋者的各类心理障碍

同性恋者往往不能顺利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因此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却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男同性恋群体中性病、艾滋病高发,因此有性病疑病症状和艾滋病疑病症状的同性恋者也不再少数。这些心理障碍症状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大家对同性恋者的心理障碍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其实,恋爱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同性恋,他们也生活的不容易。

同性恋者会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恋者会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适宜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识别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这里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常、性欲异常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是性爱的中心偏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异性个体的一类性变态。其异常的性对象可涉及社会所禁止的异性个体或不合理的人(包括自己),也可涉及动物或其他事物。一般此类性变态是指在有正常异性个体存在或可能获得的前提下出现的,境遇性的类似情况不属性变态。

同性恋指在行动中或幻想中,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通常以同性个体作为性恋和性欲满足的对象,而对异性却反感厌恶,但满意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些因缺乏与异性接触机会或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暂时转向同性恋的,多是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者以抚弄阴部、乳房刺激、身体接触、口淫、相互手淫为常见方式,肛门交媾(鸡奸)较少见。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改变扮演角色,如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承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

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顽固的,甚至终生较难改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女性被动型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性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但有少数例外),由于年龄不断增长,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维持性伙伴关系困难日增。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取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

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激素失调、体格特征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一定关系。就同性恋形成的心理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对性欲的敌视,其后发展为对性欲、特别是对异性恋的否定;二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很低,未成熟的感觉根深蒂固;三是对同性恋性满足的强迫性不断增强。

同性恋者在其早期的生活环境中,较其他人受到更多反性欲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与异性成员间任何私下的、直接的个人联系,使孩子意识到非性爱的接近可能引起性爱的亲密。因而,对接触异性有厌恶感,以致完全避免这种接触,在异性成员面前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与同性的交往则无异议,甚至赞许。父母对自己异性的敌意和怀疑态度也会阻止子女接近异性而使之转向同性。

具有反性欲心理的少男少女,由于心理和身体条件的影响,在其后的成长中如果屡遭挫折,特别是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的人,最终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沮丧及未成熟的情感和观念笼罩心头。

真性同性恋者自认为同性恋行为难以纠正,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对异性恋关系有不可抗拒的恐惧。种种原因使同性恋者强迫自己继续从事同性恋活动。

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我国历代都有同性恋行为。就近代来讲,同性恋也没断绝,但泛滥程度和危害性较远西方国家为低。近些年国内同性恋有活跃的迹象,参与者多为男性,各行业各年龄都有。他们在公共场合游荡,寻觅同道者。曾有报告7例男性梅毒患者是同性恋者。

了解一些同性恋的心理障碍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了解一些同性恋的心理障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适宜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识别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这里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常、性欲异常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是性爱的中心偏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异性个体的一类性变态。其异常的性对象可涉及社会所禁止的异性个体或不合理的人(包括自己),也可涉及动物或其他事物。一般此类性变态是指在有正常异性个体存在或可能获得的前提下出现的,境遇性的类似情况不属性变态。

同性恋指在行动中或幻想中,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通常以同性个体作为性恋和性欲满足的对象,而对异性却反感厌恶,但满意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些因缺乏与异性接触机会或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暂时转向同性恋的,多是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者以抚弄阴部、乳房刺激、身体接触、口淫、相互手淫为常见方式,肛门交媾(鸡奸)较少见。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改变扮演角色,如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承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

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顽固的,甚至终生较难改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女性被动型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性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但有少数例外),由于年龄不断增长,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维持性伙伴关系困难日增。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取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

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激素失调、体格特征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一定关系。就同性恋形成的心理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对性欲的敌视,其后发展为对性欲、特别是对异性恋的否定;二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很低,未成熟的感觉根深蒂固;三是对同性恋性满足的强迫性不断增强。

同性恋者在其早期的生活环境中,较其他人受到更多反性欲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与异性成员间任何私下的、直接的个人联系,使孩子意识到非性爱的接近可能引起性爱的亲密。因而,对接触异性有厌恶感,以致完全避免这种接触,在异性成员面前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与同性的交往则无异议,甚至赞许。父母对自己异性的敌意和怀疑态度也会阻止子女接近异性而使之转向同性。

具有反性欲心理的少男少女,由于心理和身体条件的影响,在其后的成长中如果屡遭挫折,特别是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的人,最终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沮丧及未成熟的情感和观念笼罩心头。

真性同性恋者自认为同性恋行为难以纠正,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对异性恋关系有不可抗拒的恐惧。种种原因使同性恋者强迫自己继续从事同性恋活动。—性心理障碍

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我国历代都有同性恋行为。就近代来讲,同性恋也没断绝,但泛滥程度和危害性较远西方国家为低。近些年国内同性恋有活跃的迹象,参与者多为男性,各行业各年龄都有。他们在公共场合游荡,寻觅同道者。曾有报告7例男性梅毒患者是同性恋者。

同性心理:同性密友是不是同性恋?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心理:同性密友是不是同性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近期问卷调查的结果,约有四%的高中男生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而有十二%高中女生认为自己也有这种倾向。这些数据很容易令人以为我们的青少年同性恋的比率是否节节升高,而引起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担忧与关注。

事实上,家长与老师不必太过担心,即使是您的子女或学生对您坦承表示他有同性恋倾向或他是同性恋者,您都不必太惊慌,马上大惊小怪地急于要改变或否认孩子有这种倾向;应该以接纳、镇定的态度来协助他们进一步确认为什么他会认为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或是同性恋者。因为很多青少年以为或担心自己是个同性恋者,而事实上他们现在是处于「同性密友期」,对同性同侪容易产生认同感与好感,甚至比较喜欢与同性朋友交往,使青少年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被同侪认定为同性恋者,而感到困扰不已,其实这不是真的同性恋。

也有一种同性恋倾向是属于“情境式的同性恋”,比如在监狱、军队、男子学校或女子学校,比较容易发生情境性的同性恋。其中大多的成因是因为缺乏异性的情境因素,让当事人没机会学习如何了解异性、如何与异性展开关系、如何与异性相处等发展任务,使其交往的对象局限在同性之间。再加上升学主义的影响,多半的老师与家长通常不鼓励青少年交男女朋友,甚至坚持反对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因此青少年与同性朋友交往比与异性朋友交往的阻力较少,导致他们的情感或亲密需求转向同性同侪身上,而误以为自己是个同性恋者。

因此,学校老师与父母在得知学生或子女具有同性恋倾向时,不要太惊慌,应该接纳与倾听青少年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看法、感受、认同程度与困扰,协助当事人澄清对同性与异性者的情感偏好,评估是否真的属于同性恋者,还是只是处于同性密友期或是属于情境性的同性恋,以此作为因应或协助当事人的依据。

同性心理解读:什么叫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

同性恋形成?

1:在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问题上存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关于环境和基因方面的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是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声称一定有一种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们对异性产生性欲。这些因素也在同性恋者身上体现,只是同性恋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2:大多数同性恋者是天生的。在人们传统思维中,"大部分男人爱女人,所以男人应该爱女人,所以男人爱男人是不正常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上述观念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可言,这是典型的"幼稚归纳推理",其本质纯粹是"感觉"而已。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人是异性恋,少数人是同性恋。这个才是正常现象。所有人都是异性恋的所谓"正常"在有文字记载的任何时期的任何民族都没有出现过。当然,也有一些同性恋是后天逆转的,这些和家庭影响、社会风气有关。而早年的家庭影响则相当的巨大。比如在军队里,同性恋的情况间或发生。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人们的性取向。在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年代,那个时代,同性恋现象也最为盛行。古希腊著名人物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同性恋者,在他们观念中,成年男子和青年男子的爱情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要高尚。而中国古代有周定王"裸衣合睡";春秋战国的"龙阳"、"分桃";汉哀帝的同床"断袖";魏晋的"竹林裸嬉"。许多名士的诗歌,很多皆有同性恋影子。又如隋唐的同骑相抱,宋代的执手抚面,直至明清同性之间的关系过度密切依然普遍存在。古代对此并没有严格束缚,这是自古逐渐形成的风气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病态。况且还不一定就是同性恋。许多历史学家和人文学者也并不认为此"古风"为同性恋做法,而仅仅是超越生死的情谊。但是说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其实其影响的社会因素并不如表面上所显现的那般巨大,而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同志走向公开而已,而保守的社会则让更多的同志选择了隐瞒。

一些宗教组织相信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并为同性恋者提供转化疗法(conversiontherapies)来改变他们的性取向,但是这些疗法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同性恋自杀,或自卑感。美国精神学学会已经于1997年通过决议,表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发生同性恋心理的几种原因


很早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长得不太一样。那时一个人有四只胳膊,四条腿,两个头,连生殖器都是两套。所以那时的人按性别来说分为三类,男男、女女、男女。由于人们的所有器官都是两套,所以他们很能干,能干到有一天让天上的神也开始担心这些人会不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神把人劈成了两半,这样世上的人就只有两种了:男人和女人。而被分开的那两半注定要在生命中互相寻找。以前是“男女”的,现在就是异性恋;以前是“男男”“女女”的,现在就是同性恋。

同性恋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课题。撇开同性恋的生理因素不谈,我相信没有一套理论是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同性恋者,因每个同性恋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等都有不同之处。但在辅导同性恋者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到他们都有两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的疏离及幼时受到性侵犯。

1.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Moberly)未发表她的专论之前,很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都相信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他们与异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认同。另同性恋者也因此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强、强悍的一类。他们的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不苟言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甚至疏远的一类。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则认为与异性父母过于认同是同性恋的结果而非产生的原因。她认为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破裂,而同性恋者则希望通过同性恋性关系或恋情来弥补这个缺憾。

什么原因导致男孩与父亲的关系疏远呢?

答案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因素,便是父亲忙于赚钱,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又或许是某种原因造成父亲一开始就不大喜欢自己的孩子,如孩子的倔强性格,或把生意的失败归咎于孩子等。许多时候也是由于孩子本身的缘故。有些孩子过于敏感,有时不是父亲不爱他,而只是他自己本身觉得父亲不爱他,因此便主动与父亲疏远。

2.性侵犯

抉择机构的调查显示,来到抉择机构接受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我们相信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性侵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对女性来说,那些侵犯她们的男人,可能是她们的邻居、父亲、哥哥、舅舅、叔叔或家人的朋友等。这些人应是她们的保护者,一旦她们受到了这本应保护她们的人的侵犯,她们便会对这些人及世上所有的男人失去一切的信任。很自然地,她们也会憎恨及厌恶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她们便会把这些人完全拒于她们的内心世界之外,不再对他们有任何的信任。但我们都知道,要求受到保护是女性的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没有了男性的保护,她们便会转向同性,如果她们所认识的同性之中也有同样的倾向,那么很容易的两个人便会跌入同性恋的圈套。

那男性呢?

很遗憾的是,受到性侵犯的男性,侵犯他们的人,一般上也都是男性。这些人同样的可能是他们的亲戚、邻居、父母的朋友。甚至老师等。当他们受到性侵犯时,他们可能起初不了解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他们受到的性侵犯可能是一次性,也可能是连续性的。性侵犯的最大伤害,在于它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与身份感到混乱。一名曾受到性侵犯的男孩,长大后当他回想起这些事时,他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受到另一个男人的性侵犯?是不是因为我本来就是天生的同性恋者?」他也可能记得在受到性侵犯时,整个过程带给了他些许的快感。如果内心存有内疚,那只不过是事后的事。也因此他们总结自己必定是同性恋者,不然怎么会受到男人性侵犯,且从整个事件中获得快感呢?

另一点,很多受到性侵犯的男同性恋者,他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与父亲的关系尤其疏远。如果有另一男人与他们做出亲密的行为,虽然有时他们知道这些都是错的,但因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内心所渴慕的关怀及爱,虽然性行为不等于这些,但能得到另一男人的青睐就已经是足够了。这会导致他们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要得到爱,就要从性方面获得。也有些人纯粹是因为从整个事件中获得了性的满足及快感而沉溺于同性恋性行为,最后变得不能自拔。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如果你所做的一件事带给你莫大的满足,虽然有时那不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控制自己你便可能会继续做下去,因满足感是一般很强的原动力。我非常同意这个论点,同性恋性行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性心理:你有同性恋的自卑心理吗?


有人说,自卑是同志的宿命,这不是真理,但却很有道理。你有同性恋的自卑心理吗?

一、“我是同志,但看不出来!”

经常会遇到一些同志为自己“一点也看不出来”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豪,还有许多同志常会表达自己喜欢直男,因为他们都很man,而那些过于C的同志在圈子里似乎是不太受欢迎的。出现这样的趋势我不知道是同志的审美观本就如此,还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每个同志天生就具有中性化的潜质,本性使然,“娘”一点又何妨?

在那些对同志一知半解的非同的眼里,娘娘腔便是同志最显着的标志,一些同志为了“避嫌”总是努力让自己保持得man一点,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其实在非同的眼里,中性美也是可以欣赏的。看李宇春红得发紫,09春晚小沈阳独领风骚,虽然也会听到夹杂着一点骂的声音,但却不能否认他们是受欢迎的,我甚至会怀疑,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当中,很多其实就是同志,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撇清自己,难怪有人会说“恐同者很多都是同志”。

同志会瞧不起娘娘腔,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二、“我怎么可能是那种人!”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拿同志开玩笑,因为某件事对某人说“你不会是同志吧?”这种并无恶意的玩笑,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提问者并非真的怀疑被问者是同志,这样的问题若问到一个非同,有可能会用同样玩笑的一句“是啊,我就是同志!”一笑而过。而若碰巧真问到同志,一些同志会脱口而出类似于“我怎么可能是那种人!”如此的言语。也许在他们心中,被“误会”成同志是一种耻辱,有一种被骂的感觉,但可悲的是,他们几乎忘了自己真的是同志。

同志的自卑还表现在很多地方,逃避同志身份是一种自卑,一味祈求同情也是一种自卑,找异性朋友来伪装自己是一种自卑,反复更换同性伴侣不尊重感情还是一种自卑。人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人们产生所有恐惧的源泉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一个敢于直面自己的人,是真的勇士;一个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会真正战无不胜。而这种战胜对于同志来讲更加困难。

同性心理:如何调整自己同性恋的倾向呢?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心理:如何调整自己同性恋的倾向呢?",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在精神医学上,一直将同性恋当做性变态来处理。70年代开始后,一方面由于同性恋者对人权的争取,另方面经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般人对同性恋的偏见,总算有了改变。因此,美国精神医学会在1980年出版的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内,已将同性恋从心理疾病的名单中删除。不过,在我国,同性恋基本上还是个很忌讳的现象。

无论如何,同性恋是男女两性关系的一种反常现象。此种现象在过去禁忌时代隐而不见。现在两性关系趋于开放,又加上艾滋病的发现,此种现象较以前引人关注。在一般人口中,究竟有多少同性恋?据国外的调查,真正同性恋者,男性中约有4%,女性中约有2%。我国未见完整调查,但估计比例差不多。从理论上说,同性恋行为或同性恋倾向,在进入青春期后,也就是中学阶段,应该已经显示出来了,只是一般都被掩盖起来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该怎么办呢?自怨自艾是无济于事的。目前而言,如何调整自己同性恋的倾向呢?

1.自尊自重,广交朋友。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恋情”任意滋生泛滥。如果不顾一切地恋上某一同性,甚至与同性建立“恋爱”关系,确是一件很麻烦而危险的事,是你目前的成熟水平所难以承受的。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广交朋友,既有同性的,也有异性的。这不仅有助于冲淡你内心的矛盾,而且客观上也有助于维护自尊,不至于过早过重地受到心灵伤害。

2.查清原因,寻求对策。同性恋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情况比较复杂。建议你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弄清自己之所以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原因,并制订出相应的矫治措施。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同性恋的矫治将是比较长期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患者心事:这是同性恋还是变态心理?


我们在恋爱时都是会有心理活动的,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想知道对方都在想些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患者心事:这是同性恋还是变态心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患者口述:“我和女朋友彼此深爱,互相鼓励,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我们做爱,渴望融入彼此;我们相约大学毕业后马上结婚。可是我也爱我的弟弟,他今年18岁,我教他怎样进入女人的身体,怎样调动女人的情绪,怎样抚摸女人可以让她得到快感。我对弟弟非常亲热,弟弟经常在我的抚摸下颤栗,我们同时享受高潮……为什么会这样?我是同性恋还是心理变态?”患者深为自己思想和行为自责和懊悔,但无法自控,更不知该如何面对,无奈之下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

性取向是个人认同的深层部分,通常的性别角色会使人产生性别角色定型。青少年期通常是一个不安定的时期,青少年处在儿童和成年之间,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4年前阿杰的爸爸和一个小他20岁的女人相好后,就和阿杰妈妈离婚了。从此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阿杰和弟弟单独住在爸爸买的房子里,两兄弟相依为命。家庭的变故,关爱的缺乏,偶像(爸爸)的毁灭使阿杰兄弟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陷入了性别角色混乱的痛苦中,无法确定自己该何去何从。

阿杰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对同性恋的恐惧,他本身不属于先天同性恋或同性恋嗜好。先天同性恋是一种不可改变、持久地同性恋形式,发生在成年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形式。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一、在和弟弟的性活动中他们的欲望对象是异性;二、在和弟弟的性抚摸中产生的快感是欲望刺激下的衍生物;三、就阿杰家庭变故方面而言,阿杰对弟弟的抚摸与其说是一种性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表达亲密的方式,其中有安慰或代替父母补偿弟弟的意味。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同性恋可以是性发展中一个过渡阶段的表现。估计1/3的青少年或青年男性持同性恋态度,当成年男性的性本能要求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还不能成功地与女性进行性行为时,则可能产生同性恋。与同龄朋友密切接触交往,像将年龄较大的男性作为榜样,可导致暂时的同性恋态度,部分可有同性恋交往联系。这种依赖人际关系状况和机会的同性恋态度,可在性发展的这一阶段之后被放弃。阿杰之所以没有放弃,部分原因在于阿杰弟弟这种过渡期性需求的暗示,而误以为是自己的同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