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父母的孩子

父母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0-08-11

【www.qg13.com - 父母帮孩子挽回爱情】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的孩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编辑荐:母亲说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也只是个孩子啊。对啊,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是他们的孩子。

孩子无论多大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始终都是孩子。

我即将升入高中,一些事情早已经有了主见,有时候还会因为与父母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而闹矛盾。妈妈总是这样唠叨我:越长大越不孝顺了,你看看你小时候多听话,还时不时的干家务,晚上还会给我捶捶背,帮我拔拔白头发,现在啊,可是没有机会了。这倒也是实话,自从上了初中我就一直投身于学习中,做家务活的次数少了很多,给母亲捶背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其实我和父母之间是存在着不小的代沟的,尤其是我上初中之后。我的父母亲都已经五十多了,因为母亲生我生的很晚,我还有个姐姐比我大了14岁,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和他们常常争吵,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会闹的不可开交,而那时候我总会摔门而去。

还记得第一次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具体是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大概是因为穿着问题。妈妈总是在那不停的说,我时不时的就会反驳一句,妈妈那时候找来了扫帚往我身上揍,本就憋屈的我被她那么一打更是生气,于是忍无可忍的我就气乎乎的摔门而去,大清早的从家里出来没什么事情做就一个人瞎遛遛,到了傍晚7点多时,我也不想回家,虽然肚子很饿,可我终究是拉不下脸去认错,因为当时的我认为我没犯什么错。

我一个人在外面瞎晃,直到我听见了我爸爸的声音,他在到处喊我的名字。我一听,就激动的跑了过去,爸爸看到了我,也没有训斥我就把我带回了家。

别人家大都是严父慈母,而我家不同,我的父亲很温和,脾气很好,母亲却总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爆,因此当时的我,是喜欢父亲多一点的,可每当姐姐和父母问我是更喜欢父亲还是母亲时,我总会回答是妈妈。当时的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知道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也可能是怕如果说是爸爸,妈妈会生气揍自己。每当这时,爸爸总会说:哎,现在的孩子啊,都是谁越揍自己越喜欢谁。我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后来还有几次如出一辙的事情,我摔门而出后总是父亲下来找我,所以我一直是这样的认为的:母亲并不疼我。

直到有一次,我气冲冲的出去后,待在楼下,想听听妈妈是怎么说我坏话的,所以并没有离开。

一会,你下去找找他,这中午不吃饭他不得饿,把他喊上来吃饭这是母亲对父亲说的。qG13.cOm

当时在偷听的我感觉眼眶热热的,对母亲的敌意瞬间瓦解了,我当时知道了:原来母亲是爱我的。

不一会我敲了门,开门的是母亲,她看到我自动回来了,明显很吃惊。她笑了笑说不生气了?快来吃饭吧

我忍着不要自己掉眼泪,点了点头,桌子上的几道菜都是我喜欢吃的。

姐姐看着我,羡慕的说看到没,小逸。你和咱妈吵架,咱妈还得给你做好吃的,来安抚你受伤的心啊

我看了母亲一眼,笑着说又不是小孩子了,还指望着那好吃的东西来哄我啊

大家听后都笑了。

母亲说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也只是个孩子啊

对啊,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是他们的孩子。

精选阅读

父母最大的罪恶,就是过度保护孩子


点一下,立马有效

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巨婴”。

一、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

知乎网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婴”,印象里,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上大学后,因为不会装手机卡急到掉泪;军训时不会打包行李哭了一路;连如何到马路对面坐公交都需要问路人……

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父母夺走了。”

这句话,一语中的。所有“巨婴”的诞生,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则“翠鸟移巢”的寓言: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孩子就会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苦尽才有甘来。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

二、你不让孩子吃苦,他会让父母吃苦

不久前,一则“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王猛母亲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

王猛的信也许是真实案例,也许如一些网民所说,是写手的编造,但是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一极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

刘墉曾感叹说,“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三、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爱,是放手

于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换句话来讲就是,有一种爱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纪录片《狐狸的故事》,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7,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狐狸,狐狸妈妈怀孕后,狐狸爸爸毫无畏惧地独自觅食,被群狼咬得遍体鳞伤,却还是带着伤痛拖回了食物,并坚持觅食挨过了那白雪皑皑的漫漫劫期。

春天,狐狸妈妈生下了五只可爱的小狐狸。小狐狸在妈妈爸爸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

初秋的早晨,狐狸的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领着孩子们走向了草原的深处。在一块草木茂盛、小溪流水的地方停了下来。狐狸爸爸妈妈围着孩子们转了两圈,然后头也不回地向远处飞奔而去……

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扔”在变幻莫测的草原,但是他们早已把生存的本领教给了小狐狸们。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是这样。即使有再多的不舍,父母都必须忍痛放手,因为孩子的未来必须由他们自己去走。

只有放手,让孩子脱离“父母”这个舒适区,他才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才会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否则,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孩子的人生,只是重复父母的人生。

明智的家长,应学会放手,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们不是居高临下,俯身教诲,而是站在孩子身旁,与他肩并肩,陪伴他们走过精彩的一程。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父母在,你永远是孩子;父母走了,你直面死神


这两天,微博上有一条很温暖的热搜:107岁妈妈给84岁女儿捎糖吃。

河南民权县,107岁老奶奶和邻居一起去参加婚礼,看到桌上有糖,她没舍得吃,拿起来放进了口袋。

到家后,107岁的老母亲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翻棉袄下的口袋,仔细摸出一颗糖,递到旁边84岁的女儿手中。

女儿接到糖后,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容,是那种孩子才有的,最开心的笑。

这一笑,让无数网友心暖,也让无数网友动容。

他们在微博底下纷纷留言:

“希望我80多岁的时候也能吃到我妈给我捎的糖。”

“父母在,就永远是孩子。”

“最幸福的事,是年老了叫声妈还有人答应。”

是啊,虽然她已经84岁高龄,但只要妈妈还在,她就还是孩子。

就像老舍说的那样: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那种安定,就是哪怕外面风雨再大,你都笃定地知道,回到家,一定会有一晚热汤抚平你所有的委屈。

02

前段时间,58岁儿子为88岁母亲跳舞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跳舞的人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超声中心主任邓学东,那天,她到病房里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

母亲突然说:“东东,你跳个舞给我看看。”

快60岁的邓学东是个医生,哪会跳舞。

但是为了母亲开心,他还是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

妈妈看到手舞足蹈的儿子开心地笑了,邓学东也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

那一刻,邓学东觉得他不是主任医师,也不是博士生导师,他只是母亲的孩子。

他说,“母亲在,我叫一声妈,妈妈应声,东东你来了,我心里很踏实。

如果有一天,我叫声妈,周围空荡荡的,没人回应,我会很难受的。”

为人子女,但凡父母健在,心理上就有依靠,即便父母到了需要人照顾的程度,这种依赖感依旧存在。

就像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里说的:“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不用考虑太多,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父母堵在你和死神之间,让你安心做一个孩子。

让你人生始终有退路,有牵挂,世事艰难,总有人为你托底。

哪怕他们已经老到并不能帮你做什么,但你一想到还有他们在,你做什么都不会怕。

03

人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往往伴随着残酷。

没了父母帮你遮风挡雨,你就成了没有伞的孩子,只能被迫努力奔跑。

近两年脱口秀节目大火,池子以“脱口秀天才”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并迅速走红。

上了台,他说的段子无厘头,笑点密集,下了台他也乐乐呵呵,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直到前不久他在姜思达的节目《近三天可见》中说到了一件事。

姜思达问:你节目中的放声大笑,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池子迟疑了一下,讲了一件从未说过的往事。

十七岁那年,他妈妈突发脑癌,后来没法治,做手术也没用,只能在家“等死”。

高中毕业那两年,他啥也没干,天天在家给妈妈做饭,妈妈是他情感上最近的人。

他眼睁睁看妈妈开始走不稳,慢慢地站不起来了,到后来连手都抬不起来了。

最终,妈妈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二集的前一天去世。

从那之后,池子几乎没哭过,他说,没什么事能再触动我的内心。

他从来不说这件事,在节目里不说,私下里也不说。

我们都知道池子没上过大学,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

虽然没上大学,但是池子比同龄人都成熟,那些上大学的同学迷茫了,会来找他帮忙开导。

池子是95后,今年也不过24岁,他却不得不成熟,不得不拼命。

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

不管收获多少成就,都不如来自父母的肯定,万千光环,也不如父母轻轻拍一下肩膀。

失去父母羽翼的孩子,同时也失去了世上最关注的他的那束目光。

04

距离马航MH370失踪事件已经过去5年了。

知乎上关于马航事件的问题,迄今还有人在守护,还有一些人从未放弃寻找真相。

知乎用户@六路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4年3月8号,徐京红的母亲搭上马航MH370客机,从此下落不明。

从那天起,徐京红的人生被改写了。

8岁的儿子有时问她,“妈妈,你找到姥姥了没有”,她会止不住崩溃大哭。

日子一天天过去,找到母亲的希望越发渺茫,网上真真假假的消息让她心力交瘁。

从前温柔的妈妈不见了,她变得情绪化和暴躁,从不抽烟的她现在甚至烟不离手。

丈夫忍不住说:“你也是一个母亲啊。”

她说:“可现在母亲失去自己的妈妈,她也想自己的妈妈啊。”

后来她在手臂上纹了一架飞机,飞机呈降落的姿势,朝向她的心房,她说以后要再纹两条跑道,这样更能安全返回了。

有人说,妈妈在时,不觉得“孩子”是一种荣誉称号,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孩子已经做完,下辈子做孩子的福分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

父母尚在,也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在生命的正午,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05

在《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这本书中,有一个公式曾戳中无数人。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

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可其实哪儿有那么多时间,父母和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竟忘记了他们也会离开,没有了父母,就再没有人能毫无保留地爱我们了。

那时候,天地偌大,却只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和他们重复那说了几百遍的“废话”。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回家看看,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菜,劝爸爸少抽点烟。

趁一切还来得及,世界那么大,带父母也去看看,多拍些照片。

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的爱,并不是你一回头,永远都在那里的,怕只怕,时间走得太快。

趁一切都来得及。

爱和责任,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感人的短片:《爱的四季》。这个短片讲述了一个父亲一生,从他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到自己躺在病床上咽气的最后时刻,在这短暂又平凡的的一生中,他是怎样用‘爱和责任’呵护孩子的故事。看完这个短片,我哭了。

短片中有这样一段,讲的是上小学的儿子在教室里等待爸爸来接他。可是一直等到其他同学都被接走了,教室里就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他只好趴在桌子上画画。等啊等,等到天都黑透了,忙于工作的爸爸才想来还得接孩子,于是匆忙赶到学校。到了学校,等在走廊里的儿子递给爸爸一幅图画:画上本来画的是爸爸拉着儿子的手在草坪上高兴的玩耍,可是原本蔚蓝的天空后来却被黑色的颜料涂满了,这是孩子在无声地埋怨。但爸爸没有说什么,默默地拉着儿子的手回家。

看到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其实我很少写我爸,因为我爸比较爱喝酒,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都是喝醉酒的他。但是这个短片,却让我陷入了回忆。

我爸是个挺严肃的人,别家的小孩看到他都会害怕,甚至有小孩不听话时,他们的父母都会用我爸的名字来吓唬他们,很好玩。可是,我爸对我却从来都是和颜悦色,我们家就我不怕他。小时候,基本上都是我爸送我上学的,他总是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前面的横梁上,送我去学校。下雨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还是坐在前面,只不过我爸会把我塞进雨衣里,虽然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却感觉新鲜又温暖。

记得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发烧了,半夜吭吭哧哧地说胡话,一会儿哭一会儿闹的,闹的家里不能安生。那天晚上我爸本来喝了酒,听到我哭闹,却出人意料的清醒。我妈去烧水,我爸就拿了冷毛巾给我覆着,还笨拙地用酒精给我擦手心脚心,后来又喂我喝水。我一直模糊地记得那天晚上爸爸的脸,他红着眼睛,一脸的憔悴和困倦,却一直强打着精神照顾我,直到我迷迷糊糊地睡过去。

不管再怎么样,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最好的。是的,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爱和责任就像一道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一个父母的心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丝不苟的,是不求回报的。就像短片《爱的四季》里的父亲,看到刚出生的孩子时的喜悦,教孩子走路时的忐忑,送孩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哭泣时的不舍,教孩子骑自行车时孩子摔倒了,忍着心疼对孩子鼓励,让他再来!还有高考之前,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冒雨去给孩子买辅导书。一直到后来,孩子在外地生活,他跟老伴,每天都关注那里的天气预报......还有,就像我的父亲,因为我生病,彻夜不眠。

也许,父母的爱也是会有缺憾的,就像短片里父亲拿到被儿子涂成黑色天空的图画时,歉疚的心情。所以那张画,他一直保存着,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孩子才从妈妈手里接到那幅一直被父亲保存着的画。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保存着那幅画,提醒着自己已为人父的责任,延续自己对孩子爱......伟大的父爱。

如今,我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我也在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延续着父母的爱。如今,我也终于明白:爱和责任,其实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