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父亲的赤脚

父亲的赤脚

发表时间:2020-08-20

【www.qg13.com - 父亲的情感语录】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亲的赤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天,一个做律师的同学,要给我讲一个故事听。

同学说,前一阵子,正为一个失手杀人的被告辩护,辩护的过程倒没有什么故事,故事是在他接手这个案子之前发生的。

本来,以同学的名气和工作安排,他是不愿意接手这种小案子的。但是,被告的父亲曾三番两次地来办公室找他。在被同学多次婉拒后,老人仍不死心。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老人在同学家的楼下等到了他。

老人见到同学,二话没说,一下子跪倒在了他的面前。老人灰白的头发在冷风中抖动着,月光下,显得格外的干枯和憔悴。同学的心猛然变得柔软起来,禁不住点点头。

可就在同学扶老人起来的一刹,发现他的一只脚上没有穿鞋,就诧异地问:老伯,你的鞋呢?

老人下意识地向后缩了缩没有穿鞋的那只脚,不好意思地说:哦,没事路上掉了一只鞋。

同学说:这么冷的天,不穿鞋怎么行呢?走,去我家换双吧。我的运动鞋你穿着应该差不多。

老人挣脱了他的手,不断地鞠着躬说:多谢了多谢了!你能接俺孩子的案子,俺遭这么点罪没啥俺今晚要是等不到你,俺真不知道怎么回去跟他妈和孩子交代呢!

同学感觉天实在太冷,执意拉他上楼给他找鞋。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老人突然伸出赤着的脚,向上撸了一下裤腿说:跟你说实话吧,你就是给了我鞋,我也穿不下呀今天我来的时候,被一辆车撞了,脚肿得已经穿不下鞋了。我不敢去医院看,怕等不到你

看着老人因肿胀而变了型的脚,同学一把背起了老人。后经医院拍片诊断为脚趾骨折。

同学讲故事的时候,眼睛还是忍不住湿润了。他说,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老人的赤脚勾起了他的回忆:自己的父亲也曾为他赤过脚。

那时他还上小学,调皮地没有一个老师喜欢见到他。可是,他从来不把老师和父母的教诲放在心上,终于有一天,他打伤了副县长的孙子,惹下了大祸。

傍晚,班主任去他家通知家长,要求他退学或者转学。当时,班主任铁青着脸,扔下这句话转身就走。正在洗澡的父亲闻声套上衣服就追了出去。

父亲先说服了班主任,然后连夜随班主任去了校长家。同学说,他至今仍不知道父亲在校长家是怎样说的,只是父亲半夜回来的时候说学校决定对他留校查看。同学说,他清楚地看见父亲冲出家门追班主任时,是赤着一双脚的而且,由于父亲从未赤过脚赶路,加上天黑,回家时候,一只脚不知被什么扎破了

从此,同学转变了,上了重点中学,然后上了重点大学,再然后做了名律师。

听了他的两个故事,我想,天下的父母,为了孩子,可能不仅赤过脚,连整颗心都是赤裸着的吧!

编辑推荐

赤脚走过磨子桥


好远啊,怎么还没到。

快了,前面拐进解放街,走到头就到了磨子桥,过了桥就到了。

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南方正是酷暑。阳光炙烤着五一路,街上行人如织,黄包车、大板车往来穿梭,偶尔开过的汽车风卷残云般将地上的尘土掀起,随着车轮四散漫开,灰蒙蒙一片。我挑着行李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鄱阳一中,去赶九月一日的开学。

颠簸了两个小时,在车站下了长途汽车,经车站路、建设路、五一路,挑着行李一路走来,确实有点远、有点累。从七条巷口右拐进入五一路,再左拐进入解放街,就到了县城最繁华的街道。解放街应该是县城最古老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一条街。十五岁的我是第一次进城,解放街上的繁华景象令我目不暇接,我不停地欣赏各种商铺、小吃店、门牌店招,像穿越了历史,回到只有电影里看到的镜头,又像看到了未来,从乡村来到城市,感受都市的繁华。

走完长长的解放街,再左拐进入磨子桥时,我脚上的那双塑料凉鞋已经有一只熬不住了。本来就承担了好几个夏天的折磨,鞋底已经磨去一小半,脚后跟几乎是与地面摩擦,现在这一只终于断了底,只留下鞋带扣在脚脖子上,走路时塔拉塔拉的响,实在没法穿了,我索性脱掉凉鞋仍在路边,行李中虽有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但那必须是留着晚上洗脚后才能穿的

就这样,我打着赤脚走过磨子桥。再拐过一个弯后,前面豁然开朗,看到一扇大门,赫然写着:波阳一中。

鄱阳,春秋时始称番邑,汉朝改名鄱阳。波阳,是汉字简化改革时的产物。由于鄱阳的鄱字,复杂难写,很多人不认识,就把鄱阳改成了波阳。这个名称使用了几十年,终于在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恢复了鄱阳的县名。

我考上鄱阳一中的那一年,我国恢复高考才七年,中国正是拨乱反正后百废待兴时期,教育事业,文化事业方兴未艾,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投入到四化建设。也正是那一年,位于高门的鄱阳中学因文革停办十七年后也恢复了办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而且是作为省重点中学来招生,将优秀生都筛选走了。我们初中毕业面临的选择无非是两种,一是进师范,二是上高中。江西省芝阳师范学校位于鄱阳,是当时很有名的一所学校,简称鄱阳师范,为鄱余万地区培养了大量中小学师资人才。初中毕业进鄱阳师范是首选,因为三年后毕业就有分配,基本上能分回到当地的初中当老师,条件好的有门路的甚至可以留县城,只有少数分到村级小学。

但我没有报考鄱阳师范,我只报考鄱阳一中。原因可能是报考师范的人必须要有一门才艺,比如吹笛子、拉二胡什么的,但我们从小放牛长大的,哪能折腾那些玩意儿。我们上高中后班长同学就有这些才艺,说是为了报考师范练出来的,他的笛子吹得很好,在班级文艺晚会上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高亢激昂、欢快悠扬,也不知折服了多少的少男少女?那么报考鄱阳一中是为了远大的理想?似乎也是胡扯,当时读书只是觉得小学读完了就要进初中,初中读完了就要进高中,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觉得都是顺理成章的事,进入高中后,才知道高中读完后可以考大学,大学毕业可以分配工作。一切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长大后再不必打赤脚种田。

鄱阳一中当时是全县最好的中学,没有之一。乡级初中能考上鄱阳一中也算得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但进入高中后,我似乎很吃力,首先是高一不分科,文理都得学。我语数英尚可,理化就完全不行了,特别是化学的摩尔,我至今弄不清它是个什么东西,还有物理,斜坡上拉一个重物,计算摩擦力、引力、空气阻力,我被这些题目搞得晕头转向。其次,也是最要命的是大部分老师都是用鄱阳街上的方言上课,讲普通话的老师很少。这让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最苦的还是生活条件,虽到了县城,生活也改善不到哪里去。高一还是住通铺,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阴冷、潮湿,冬天臭虫泛滥。一分钱可以装一暖壶开水,但是要走很远排很长的队才可以打到一瓶。操场边上柳树下有一口井,用一个旧篮球,破开劈成两半,其中一半穿上绳索,这是自制的打水工具,扔到井里每次能提上来半桶清凉的井水,可以洗澡,可以濯衣。

还是去看看鄱阳的美景吧!

其时的鄱阳也没有很多景,也许是还没有开发。历史古迹到是很多,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学校周边都是农田和菜地,走小路口弯到学校后面,有一大片开阔的地带,在那里可以背历史念英语,有几具汉代的石像横躺在蚕豆地里,与野草为伴,多年以后那里被开发成东湖大道,学校正门也建在那里,石像也被搬到校园一角成为了文物。城中有一塔名曰永福寺塔,坐落在土井巷中段,始建于梁,六面八层,应该算名胜古迹,但无人管理,随便可以爬,塔内到处是屎尿,污秽不堪,跨过污物爬到塔顶,整个饶州府尽在眼前,远处鄱阳湖与饶河烟波浩渺,茫茫无际。芝山很远,风雨山更远,只有学校组织春游去过一次。

鄱阳因鄱阳湖而得名,饶州因饶河而得名。鄱阳城湖泊河流沟汊纵横,东湖是城中主要湖泊,碧波浩荡,以致我第一次出校门见到东湖时误以为这就是著名的鄱阳湖。鄱阳依水而建,临水而居,湖水与河水孕育了鄱阳多情的人文与历史,造就了古饶州繁华的商业与交通。沉醉于旧时江南水乡风情,一湖碧水承载千年的往事,厚重的历史诉说鄱阳的多彩多姿...

因水路发达,鄱阳是古饶州府所在地,曾辖鄱阳、浮梁、乐平、德兴、余干、万年、余江等县,与徽州府、洪都府齐名。鄱阳有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的美誉。著名的徽饶古道就是连载徽州府与饶州府的古代茶马古道,多少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出发,运往世界各地。现在浮梁、婺源的部分景点里还有徽饶古道的痕迹,我在瑶里古镇就走过一段,有兴致还可以踏着古道寻觅历史的遗踪。随着现代陆运铁路航空业的发达,终于使水运的优势丧失殆尽。鄱阳风光不再,也终于回到了县治时代。但鄱阳终究还是江西第一大县,160余万人口,40多个乡镇,分上鄱阳和下鄱阳。也一直有传闻要将鄱阳分为两个县,在田畈街再设一个北鄱阳,但经济发展水平实在无法分县,这些只是传闻。还曾流传要将鄱阳划归景德镇市管辖,但偌大的农业县,贫困县,景德镇也不要,只在八十年代将靠近的鱼山、丽阳两个乡镇划走了。

江南古镇,鄱阳多桥。到底有多少座?随便数一数,磨子桥、激扬桥、德新桥、德化桥、大龙桥、小龙桥,不胜枚举。闲暇之余,三五好友敞开心扉,就在县境内,东南西北地走,遇山爬山,遇水过桥。过桥不妨踱着方步,悠悠地看桥上的行人,桥下潺潺的流水,桥前桥后的风景。也许,你走着走着,你就与桥融在一起,也成了一道风景。没有一座桥不是故事凝成的,没有一座桥不是文化的符号。清代蒋士铨《鄱阳竹枝词》写道:大龙桥下水迢迢,小龙桥畔柳潇潇。不及门前月波好,几家移住会龙桥。

水乡泽国,湖城鄱阳。水,是生命的源泉,井,是源泉的封地。鄱阳多井,没有一条巷是无井的。鄱阳从来就不缺水,随便打口井,就可见清澈的泉水汩汩往上冒。巷有大小,井也有大小。提起九眼井,鄱阳人并不陌生。西门路大龙桥口向东走十来步往右拐进一窄弄,只须数步就可见九眼井原址,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四井。原来的九眼井三井一字排开呈梭形,非常壮观。麻石井盖,麻石地面很有特色。九眼井的水,传说来源于永福寺观音寺地下泉流,四季不会干涸,且清甜可口,清彻见底。

千年鄱阳,老街记忆。鄱阳的老街当属解放街无疑。解放前称中正街,它是老鄱阳最繁华的街道,长约六里地。十里长街半边商,万家灯火不夜天,足见其繁华程度。解放街上商铺林立,药店、布店、副食品店、杂货店、小吃店,你想买的在这都找得到。读书时解放街的小吃一直是我们的觊觎的对象,清汤、藕园子、油条包麻糍、发糕、米粑、葱酥饼,还有那提篮小卖的,一声声清脆的叫卖,将古街的历史拉得老长老长这条经历了千年岁月涤荡的鄱阳老街,许多人和事,连同载着他们的老建筑老遗迹,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沉寂,残破不堪,消逝不见。但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尤为珍贵,它是鄱阳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贯穿整个鄱阳城,从东到西,承载了古饶州繁华的城市记忆。

文化鄱阳,人文日新。鄱阳从来不缺重要历史人物,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饶州知州范仲淹、饶州刺史颜真卿、大词人姜夔、中华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东晋大将军陶侃、鄱阳四洪、唐代爱国名臣张巡、昭明太子萧统以及诗人白居易、饶州知州王十朋、戴叔伦等,他们在鄱阳都曾遍布足迹留下了美好传说。历代文豪更是写下了关于鄱阳的诸多诗篇。白居易的《夜泊鄱江》,范仲淹的《芝山》,李白的《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岳飞的《题鄱阳龙居寺》,苏轼的《鄱阳童子渡》,黎廷瑞的《登鄱江楼》,不胜枚举。最喜的是鄱阳本土词人姜夔的《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要体会鄱阳更多的人文历史,还是回到学校读书吧。

鄱阳一中向来学风纯正,师资雄厚。刚进校时是叶斌老师任班主任,她是上海知青,下放到我们乡初级中学当了多年老师,刚调任鄱阳一中不久,我就考进了鄱阳一中。只是不久她要前往上海进修,我们班便换了刚毕业分配来的欧阳福先老师任班主任,都是教英语的。欧阳老师更具青春活力,住在校团委办公室里。带领我们搞活动、春游爬山、打篮球、写毛笔字,圣诞节组织全班搞联欢晚会,给我们单调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

也许是对摩尔的厌恶,也许是对摩擦力的迷茫,高二分科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全校高一班级打乱重新组班,我分到了高二文科班。欧阳老师继续教英语,班主任换了珠湖中学调来的刘孔赫老师。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教学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一直带我们到高中毕业。我高考时的数学满分完全得益于刘老师的谆谆教诲与循循善诱,他培养了我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至今受益匪浅。

语文老师是吴大川老师。吴老师是鄱阳一中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我们那一届是吴老师的关门弟子。吴老师也是前政治局常委吴官正的老师,吴官正是江西余干人,高中正是在鄱阳中学就读的,鄱阳一中与鄱阳中学校名与校址几度更替重合,分分合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官正也是我们的学长。一九八六年吴官正从武汉市长调任江西省长,到鄱阳考察调研,就派人到鄱阳一中把吴老师接到鄱阳中学晤面,我们当时上高二,吴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吴老师博学多才,风趣幽默,满头银发,红光满面。有次他讲到夼字时风趣地说,我的名字竖着写拼起来就是这个字。在吴老师的教诲下,我培养了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作文,每次他布置一篇作文,我就主动写三篇,吴老师都认真批阅,评分与评语丝毫不懈怠,足见其诲人不倦的良师风范。一九八八年高考我写的是满分作文,吴老师功不可没。

还有历史老师胡益民、地理老师涂远征、高三英语老师肖光荣,都是如数家珍,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都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老师,虽然他们教给我的专业知识现在或多或少的都还给了他们,但高中阶段作为求学的关键时期,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专业知识。

校园生活谈不上丰富多彩,文娱生活极度匮乏,23%的高考录取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在中国传统文化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枷锁下,男生和女生互不交往,老死不相往来。傍晚,教学楼前柳树下一袭白裙的女生正在捧书轻读,侧影优雅,手指轻拢耳间发迹,撩动少男春潮涌动,也只能作为心中美好的念想,晚自习熄灯后我们仍要点上煤油灯挑灯苦读,直至深夜。

八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禁锢多年的人们思想开始解放,时髦潮流开始流行。但我们位于内陆省份的鄱阳也只是流行喇叭裤、军装、烫卷头发。军装是最酷的时装,最好是带血的,据称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运下来的军装,不会是假的,地摊上年轻人争相购买。作为农村来的我们,也只能是灰色中山装作为主基调。那时重金属音乐开始流行,蹦擦擦蹦擦擦,满大街是卖磁带的,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李玲玉的甜美情歌充斥鄱阳的大街小巷,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把我们的青春激情点燃,齐秦《大约在冬季》让我们体味淡淡的伤感。霹雳舞逐渐被引进,有个别同学在全校元旦文艺晚会上作为正式表演节目推出,飘逸的太空步令我们痴迷

高中阶段是人生重要阶段,传统与现代开始碰撞,青春与激情开始摩擦,新鲜事物、新鲜知识不断被接收,我们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好奇,那么充满诱惑,我们有强烈的预感,时代的春天来啦!

毕业后高中同学举行过多次聚会。每次聚会谁也没有想到再去磨子桥走走看看。

磨子桥,鄱阳城西与城东的连接桥,是跨越东湖的必经之路。这座桥也是我们从懵懂无知到汲取知识的连接桥,是传统到现代的连接桥,是把我们从少年变成青年的时代桥。这座桥,我走了三年,高中毕业后似乎再也没有走过磨子桥,后来虽经常去鄱阳城办事,但随着一九九四年东湖大道的建成通车,东湖两岸的连接更为方便和快捷。磨子桥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逐渐冷落。

不知下一次同学聚会,有谁会提议,谁陪我一起去走走磨子桥?

磨子桥,成为心中永远的记忆

(本文为纪念母校鄱阳一中八十周年校庆而作 热烈祝贺鄱阳一中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二零一九年十月五日在鄱阳隆重举行 )

父亲的生日-写给父亲


7月31日,是父亲的生日。

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记住了这个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生日总是过的很简单,最多是按家乡风俗的习惯,煮上一碗面,再加上两个鸡蛋就算是过了。如果不知道这天是他的生日,可能都不会觉得这是在过生日。小时候的我总会不解的问他:爸爸,你过生日怎么会没有好吃的呢?父亲总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爸爸爱吃这个呢1我却觉得父亲笨笨的,竟然不知道什么更好吃。然而,长大后的我渐渐明白了,他那是不舍得。

父亲对我和姐姐却是大方的很,每到我们过生日,他总会特意从县城买一些我们爱吃的东西,坐在一旁着看我们高兴的、大口的吃着,脸上挂满了笑。

日子飞快地旋转着,转眼间我已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了,自从上了大学后,连着几年没能在家陪着父亲过生日了,所以想趁着这次机会好好陪父亲过次生日,给他个惊喜。今年夏天,雨水出奇的多,再加上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水量大的原因,开封市某项工程出现了险情。父亲所在公司根据上级的要求,派出水上抢险队前去支援抢险,因父亲是带队领导,一直没能回家。我怕给父亲惊喜的计划落空,在父亲生日前好几天我就开始给他打电话,让他在那天一定回来一趟,父亲只是说尽量。

到了父亲生日那天,还不确定他能不能回来,带着一份渴望,我早早的就起来着手准备。去蛋糕房拿了预订好的蛋糕,去菜市街买了一堆他最喜欢吃的菜,并亲自掌勺,为父亲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等着他回来。那天,由于水势大,任务紧,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回来,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告诉他:生日快乐,还有儿子长大了。电话那边伴着忙碌的机器嘈杂声,传来了父亲激动的哽咽声。

当时的我哭了,也许是觉得父亲的不易,也许是觉得自己年轻的不成熟,总之,在那天,我知道我长大了,更知道,父亲是我的骄傲,我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黄河人(张兴胜)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又一个父亲节到来了,虽然在感觉上,父亲节没有母亲节那么隆重与张扬。这也许是源于在传统观念上,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内敛的。不像母爱那样,毫无保留地,无时无刻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宣扬着。但我还是看见临街商铺里,最抢眼的位置上,高高举起了父亲节促销活动的旗帜,让我不敢去正视与面对。
这个父亲节,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八个月零十二天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在逃避,不敢去接触父亲两个字,怕亲手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再一次陷入悲伤的汪洋,无法自拔。记得父亲还健在的时候,每一个父亲节,我都会捎上父亲喜欢吃的小食品,回去陪他聊聊天,说说话,与他共度属于他的节日,哪怕是平平淡淡,也是温馨无限的温暖画面。现在,回头想想,这些日子随着父亲的驾鹤西去,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我心中的疼与痛,无处安放。天堂的父亲,可听到女儿深切的呼唤与想念?
父亲走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与无奈。以前父亲健在时,每一次回去看他,他都会跟我聊起他年轻时,中年时,他经历过那些,说了千遍百遍,我认为是陈年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他说得津津有味,我听得索然无味,却不忍心去打断他。有时候听得实在是有想瞌睡的感觉,我就索性站起来,出去院子里随便走走,活动一下的手脚。每逢这时,父亲就会蹒跚着脚步,跟着我走出来,用无比失望的眼神瞪了我一眼。然后,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责怪我说:古语言道:读书不如听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我说你也不爱听是吧?以后,有得你后悔的时候。
父亲说过的话,如雷贯耳,他走后,我也终于从稀里糊涂中,清醒过来,清晰地意识到,我后悔的时候来了,无论我喜不喜欢听,父亲也不可能再与我说这些事了,父亲与他的故事,一起长埋于黄土了,我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唠叨了。脑海里,一直盘旋着父亲临终前最后的几个日子。那嗫动的嘴唇,欲说不能的眼神,如影随形,在我眼前交织缠绵,记忆犹新,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儿。父亲在不能说话,也就是老一辈人口中所说的封声三天以后,带着对我们的恋恋不舍,带着对尘世深深的眷恋,带着他平凡坎坷的一生,离开了我们。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此生说的最后一句话,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记得当时,父亲已经很虚弱了,我们跟他说话时,他就断断续续地对我们说:你们别吵我,让我睡吧,我很难受,有气出没气进了。听了他这么说,我们只好在他床前默默地陪着他,而不敢跟他说话,怕打扰了他。隔了没多久,始终不放心的我,凑过去,叫了他几声,可他却眼睛也不睁一下,也没有回应我,我一下子慌了神。流着泪,用手来回地抚着他干瘦的脸,一边喊他一边哭,他终于用力眨了一眨眼睛,看了我一眼。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爸,你是不是很累,你还认得我吗?认得你就说一下,我是谁?父亲眨了眨眼睛,又望了望我,从牙缝里艰难地吐出一个字,那就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然后,父亲又闭上眼睛了,从此,无论我怎么喊他,他再也说不出话了。三天时间,父亲就在闭眼呼吸的情况下度过了,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不舍,离开了我们。任我呼天抢地地哭着,他也不理我了,他终于狠心地扔下他最疼爱的女儿,去了一个天堂的地方。
父亲说得对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一向自诩聪明的我,偏偏要在失去父亲后,才深深地体会与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性呢?这是不是应该可以定义为我不可原谅自己的罪证?现在,我终于明白过来了,可惜一切的一切,都太迟了,父亲再也不会给我一个,静静地听他唠叨的机会了。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在过去的每个小日子里,父亲于我的唠叨,一方面只是他想亲近我的方式与表现,另一方面,他是想趁着有机会,还能说,就简单地向我阐述他经历过的一切人与事,让我在未来回忆的画面里,对他的形象更加清晰与透彻。而我则是那么狠心与忍心地,亲手扼杀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也亲手扼杀了一段段温馨甜蜜的,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
现在,一切都不可复制,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悔之晚矣。要怪只能怪自己,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无知不懂事,不到黄河泪不流,错过了人世间太多的真情与美好,辜负父亲太多的疼爱。不知道天堂上的父亲,可会原谅女儿的不孝。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底下只有不孝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及时明白这个道理呢?在浑浑噩噩的俗世中,清醒领悟过来,及时行孝,孝敬父母如天地呢?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为人儿女者,在一代一代的轮回交替里,在年复一年的尘世得失中,如我这般,辜负了挚爱亲情。留下了一道,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口,独自在回忆中,咀嚼着那浓浓烈烈的至爱亲情,在忏悔的泪水中,搜索父亲渐渐在记忆中模糊的身影。
父亲节到了,本来温馨无比的节日,此刻,成了一根尖尖的刺儿,插在我心里,碰与不碰,都会疼得我窒息。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悲与苦,让我学会承受骨肉分离,生离死别这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经历过这一切,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人活在渺渺红尘里,要学会放下。懂得了放手,就会发现,人生也许真的是,没有什么是承受不起的。再高的坎儿,只要用点力,还是能跨过去的。命运本来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把应该与不应该承受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不会征求你的同意,而一意孤行地,重重压在你的肩膀上了。无论累与不累,这都是我们凡夫俗子,必须背负的,不可推卸的社会生存责任。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要生存,就必须要背着他重重的壳,负重前行过日子。
想起慈详的父亲,我的心是撕着裂着痛着的感觉。可我不想忘记父亲留给我的所有记忆。小时候,感觉父亲是一棵大树,晴天里,给了我清凉的树萌,让我安心地躺在童年的摇篮里,快乐健康地成长。雨天时,把我庇护在他的羽翼下,为我遮风挡雨,让我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随着日子渐渐过去,我长大了,固执地挣脱他宽广的怀抱,任性地把自己放逐天涯,自以为是地给了自己一个自由飞翔的天空。可我忘了,我就像一只小小的风筝,一点点的风雨,都能让我折断飞翔的翅膀。而父亲,不会羁绊我自由的脚步,他只会默默地抓紧那根细细长长的线,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到他的怀抱里,继续做着一个小女孩撒娇的梦。
父亲去世后,我才知道,这个世上,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男人,无怨无悔地爱着我,包容我的一切对与错,把我所有的缺点与优点,无条件地接纳,为我付出了所有的疼与爱,却从来不图回报,只想远远地看着我,幸福着我的幸福,快乐着我的快乐,痛苦着我的痛苦。这八个多月以来,我时时刻刻都在体会失去之苦,也终于领悟到,什么叫做真正失去了。突然想起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徐帆说过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没了。今天,再咀嚼这句话时,泪水早已不知不觉地溢满了眼眶,眼前一片模糊。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没了,我成了没父亲宠爱的孩子了,这一辈子,我再也没有机会喊父亲了,这个父亲节,叫我情何以堪?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我应该去哪,寻找我的父亲,寻找那一份,陪伴了我三十六年的父爱?我又应该去哪,躲开这个节日,躲开这个特别的日子,带给我内心无法言喻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