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月亮河上月亮桥

月亮情感语录

发表时间:2020-11-10

月亮河上月亮桥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河上月亮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有一条小河,乡亲们都叫它月亮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村民们叫它月亮桥。

小河十曲九弯的,绕村子逗留了一圈,形成了一个堰,然后一个回旋,奔西而去。至于小河为什么叫月亮河,儿时的我不明白,总是追问爷爷。念过几年私塾的爷爷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个月朗星疏的夜晚,把我带到后山岗上,指着村子里那条玉带一样闪耀着莹莹月光的小河,说,你看,那满河都是月亮光光,是不是该叫它月亮河?

至于那石拱桥为什么叫月亮桥,我想,月亮河上的桥当然该叫月亮桥了。

月亮桥是小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可过拖拉机。桥身是一个半圆形的石拱,两边有石栏,桥宽约一丈二,桥面用青光石铺成。桥两端有两棵高大的柳树,炎热的夏天,给月亮桥遮挡着阴凉,枝桠间蝉鸣吱吱,桥下水流淙淙,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味儿。

儿时的夏夜,乡村农家没有电视看,没有电扇吹,闷热的晚上,男女老少的乡亲们都喜欢聚到桥上来纳凉。胆儿大的坐上石栏杆,有的甚至平躺在石栏杆上。石栏杆只有三十公分宽,躺在上面睡肯定是不安全的。有一回夜里,比我大三岁的周黑娃在上面睡着了,迷糊中以为在家里的木板床上,一翻身,就听到河里面嘭咚一声响。幸亏被河水一呛,脑壳清醒了过来,加上他的水性好,几个狗爬式动作,就游上岸来。后来,有哪家小孩顽皮,要往石栏杆上爬,大人都会以周黑娃那晚的故事做教材。胆儿小的就和老人、妇女、小孩坐在桥面的青光石上。在这桥上纳凉,手里的篾扇不是用来扇风,而是用来驱赶露水蚊子。因为河水的流动带动着徐徐凉风,只要在桥面静坐上十多分钟,浑身上下就凉凉爽爽的了。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就会知道月亮河上的这座石拱桥为什么叫月亮桥了。因为每年的这天晚上,仅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相继端着月饼、麻糖、花生、核桃、中秋梨等供品,到月亮桥上来祭拜月亮菩萨,他们认为在这月亮桥上离月亮最近,更能得到月亮菩萨的保佑。乡亲们有这种心思,我想是因为月亮落在清幽幽的河水里面的缘故,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们把供品放在石栏上,点燃香烛纸钱,然后对着天上的月亮,也对着水中的月亮作揖、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求月亮菩萨保佑一家人像今夜的月亮一样,团团圆圆,光光亮亮。

村子里人们每到中秋节,到月亮河上月亮桥祭拜月亮菩萨的这个习俗,不知从哪朝哪代哪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眼下,中秋节又将至,想到这个月圆的夜晚,老家的母亲会同村子里的老人们像往年一样,端着供品到月亮桥上祭拜月亮菩萨,求月亮菩萨保佑他们漂泊异乡的游子早日平安归家,一家人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光光亮亮地团聚,心里不禁酸酸楚楚,恨不得生双翅膀,一下飞到在月亮桥上祭拜祈祷的母亲身旁。

相关推荐

当太阳恋上月亮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太阳恋上月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一天,我们遇见,在一个似乎不经意的瞬间,我的心情就此改变。我真的不知道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突然,只是在我的心里,深深地知道,这次相遇真的值得纪念,并且我们会经历一段没有过的从前,有些遇见就只是遇见,只是为了这一眼,以后的日子如何艰难,我也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这是安小熙第一百零一次写下这段话,日记本的第一百零一页正好是这个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安小熙决定,如果写完这一页他还是没有出现,那么自己就放弃,就会安安静静地过自己以前没有遇见他的日子,从此不再孤单想念,不再抱有一丝丝的幻想,也不再留下任何遗憾。

安小熙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习惯,她总是在清晨起床前拿起日记本写下这一天自己将会出现的心情。不知道这是不是跟她的生活状态相关,安小熙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白领,从事着与自己专业和爱好比较相近的工作,平时上班比较清闲,公司部门人员也不是很复杂,所以她的生活总是显得波澜不惊,两点一线的节奏早已经习惯,只是稍稍有点文艺气息的安小熙总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姿态,因此平时总是将自己的心情书面化,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安小熙就是典型的小资情调,太安逸以至于无病呻吟,太矫情。只是安小熙是不为所动的,她依然雷打不动地每天清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床头写下自己的一天。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青春的祭奠,朋友都说她真酸,可是人家自己不以为然,这就是安小熙独有的青春气质吧。

其实,安小熙是典型的文弱女子,娇小的身材总是让人忍不住怜香惜玉,大大的眼睛,特别是清澈无辜的眼神那真是我见犹怜。只是安小熙很独立,自己虽不算漂亮,但也不至于丑得见不得人,所以安小熙相信自己的缘分一定会到来。不过,一想到这里她还真是有些失落,大学四年竟然将大好机会白白扔掉,想当初,追求她的男生也是大有人在,只是当时的安小熙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要么就是徜徉书海,不闻窗外事。大学时的安小熙,是班级中典型的透明人,多了不多少了不少,她自己也只有一样爱好就是泡图书馆,也许是为了弥补中学阶段的家长老师不让看课外书的遗憾吧,安小熙总有些如饥似渴、狼吞虎咽的感觉。读的书很是庞杂,当然安小熙读到一些言情小说的时候,也会红着脸想象着自己未来的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理想总归是理想,这一点安小熙很清楚,她不会将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只是这一次真的不一样,她真的相信缘分相信命运会让她再次遇见他。

事情还得回到一百天以前,那是个夏日的雨天,焦急的安小熙因为怕上班迟到而奔跑在马路上,根本就没注意迎面而来的脚踏车,等到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车的主人已经来了个急转弯停了下来,安小熙心想这下一定会被骂,至少也会恶语相加吧,这种事她经历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车的主人摘掉雨衣的帽子,露出了微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自己。安小熙竟然不知道怎么办了,愣了足足有两分钟,才语无伦次地向对方道歉。车主是一个年轻的男孩子,他依然没有说话,依然在微笑着看着安小熙,安小熙连说了三次对不起之后转身跑开了。

接下来的一百天里,安小熙每天都会想起这个男孩子的微笑,甜甜的,暖暖的。慢慢地,她就像这个男孩子究竟是怎样的,甚至会想他有没有女朋友呢,他住在哪里呢?不过最多的还是想要再次见到他。

迷迷糊糊第一百零一天过去了,安小熙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灭了,她的心情真的很沮丧,下班的路上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入秋的街道上不时地飘落几片黄叶。安小熙试图再次在那个路口遇见那个男孩,走到那里,她还有意识地停了几分钟,可是除了行人和车辆,她寻找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有时候,安小熙会想象,也许他早就去了别的地方,又或者他那天只是偶然从这里经过。可是,心里又有一种奇怪的念头:还会再见面的。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到了住的地方,这天晚上安小熙想了很多,她决定从明天起不再写日记,本来就没有这个习惯的。第二天是周末,安小熙睡不着正准备打开家门去广场转转,突然听到隔壁的门响了,一个高高的男生走了出来,将一个笔记本递给了安小熙,他说,这是自己一个朋友的,日记写了一百零一页,就是从他们相见的那一天开始的。

安小熙感到很惊愕。拿到日记本才发现男孩叫殷天,其实从她搬进这个公寓的第一天就见过她,那天是周末他过来找朋友玩,当时安小熙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搬家,她那么小,行李那么大。第一眼,殷天就喜欢上她了。只是不敢说,太唐突了。朋友劝他直接表白算了,殷天总是笑着说:她太小了,就像个孩子,我怕吓着她。所以,两年来他每个周末都会来朋友这,只是为了看她一眼,可惜的是,周末安小熙很少出门,基本碰不上。

没想到,那天竟然相见了。从那天开始,殷天就下定决心,如果第一百天还是没勇气表白,就离开。安小熙将日记一页页看完,她没有想到他们都给了彼此一百天,只是一个是清晨,一个是夜晚。

安小熙很激动,她决定寻找自己的爱情,鼓足勇气要殷天的联系方式,正犹豫不决时,打开门,一个温暖的身影出现在家门前,此时正好是中午,一个大大的拥抱,两颗心在靠近。安小熙想:清晨和傍晚的交集就在中午十二点,就是他们爱情的燃点。

不要爱上月亮下出走的人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要爱上月亮下出走的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1

打开书,翻到有月亮

的一页。

月亮。一个词的光溢出——

蓬松的羽毛,惊醒落叶与鸟啼

也有时化一滴浊泪,悬在沉睡者的眼睫

5

同一时刻,我的母亲

从旷野上回来,她反复揉搓双手

从胸口掏出石头,蟋蟀,紫色的荠菜籽

以及更多的钟表,磁铁,碎成小骨头的儿子和女儿

6

不要和月亮说话

不要爱上月亮下出走的人

不要和月亮的阴影说话

不要问月亮下回家的人去了哪里

不要用月亮洗脸

不要从月亮下发出田凫的啼鸣

9

没有人能避开月亮的朗照

在月亮下晒黑的人,有更白的牙齿

在月亮下失明的人

模仿着鱼鳍滑动臂膀,从旷野上越走越深

选自/《北运河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月亮……蓬松的羽毛,惊醒落叶与鸟啼”,让我联想起詹姆斯·赖特的一首诗:“月亮落下一两片羽毛在田野上/黑暗中的麦子聆听着……”(《开始》)。

在“惊醒”与“聆听”之间,我们找到诗人共同的触角。他们似乎都写到了旷野上的月亮。但谷禾的月亮有些不同,它随着诗人的脚步而奔走,从乡村到城市,从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来到北运河畔的通州城。在同一片月亮的朗照下,映照出诗人的两样心境。

“雪落在北运河上,像一场疾病......当月亮升起来,它模糊的白内障/照见了青黑屋檐的阴影”。月光与河流,从来都是一对扯不开的意象。《北运河书》是一本关于河流的书,不论是日渐热闹起来的北运河,还是诗人内心翻卷的河流,恐怕都离不开月光的朗照与清洗。

流马:都说月亮是诗人的缪斯,从古而今,有多少诗人,恐怕就有多少月亮被写进无尽的诗篇。月亮亘古不变,但它总是常写常新。我们先谈谈这首诗吧。

谷禾:在《北运河书》里,类似于这首诗的还有《描述蝴蝶的十八种方式》、《乌鸦之歌》、《飞行记》等,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们更多来自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观察、想象、思考的积累。我习惯在手机上把记下来,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集束在一起,完成的时间跨度很长。读的时候会发现每一节之间的跳跃很大,有一种忽东忽西的破碎感。当然,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反而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里的“月亮”更多源自我的记忆,它们反复的浮现出来,和现实的月亮构成了某种错位和对比。

流马:在这首诗里,你写到了故乡的月亮,月下的父母和村庄,也写到了城里的月光。杜甫说“月是故乡明”。你觉得在故乡和城市之间,哪里的月亮更圆更亮一些?或者说更能打动你?

谷禾:杜甫说“月是故乡明”,兰波也说过“生活在别处”。小时候在村子里生活,因为没有通电,你也不可能随时把灯盏拎在手里,挂在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甚至成了照亮黑夜的工具。长久坐在月下的人才会发出“江边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慨叹,月亮也才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所在。而在灯火璀璨的的城市里,灯光照亮所有的事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有更丰富的夜生活,挂在天上的月亮似乎也只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月球了,不再与人类内心的感情生发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古老诗意在丧失,或者说在被新的诗意形象代替代,如同叶芝所说“一种可怕的美正在诞生”,也许说更圆更亮更大动人的月亮,只存在于是写作者自己的内心里了。

流马:不惟在你这首诗里,你写到城市和故乡。这本《北运河书》也是以整整三卷的篇幅写北运河,写通州,一卷写故乡周庄。所以,故乡与城市这个二元结构,是不是你写作的一个心理原点,也是你所要表达的一个核心?

谷禾:算起来我来北京生活和工作已20年了,但确实没有一种主人的感觉,或者说,我仍只是它的过客,我和这个城市既相互熟悉有相互陌生。我像打量一个庞然大物一样打量它。诗人谭克修曾经非常认真地界定我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诗人,这样复杂的情感和诗歌书写既不同于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也不同于生活在乡村的诗人。这个身份似乎有点尴尬,但也恰好表明了我的一部分诗歌的独特价值。

流马:读这本诗集常常会感到亲切,因为我也住在通州,你写的那些地点和风物我也常见,你的感受也常常能引起共鸣。这是不是第一本以“通州国”为专门题材的诗歌作品?作为一个“新通州人”,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城市的?

谷禾:《北运河书》编排的大致上是以“运河”为基点,向通州、北京、故乡辐射的,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整体,述说的是我做为一个生命个体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思考和回答,也是对时代的记录和见证。你提出的“通州国”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为通州写过一本诗集,但这么多年来,我确实在关注着通州的变化,它的建设和发展,它的世道和人心。如果说它和别的城市有什么不同的话,也只能说我身在其中,更有切肤之痛而已。

流马:我和你的经历有些相像,我也是从小生长在农村。在写作上也有绕不开的故乡的情结。我的故乡,我指的是它的物理存在,已经荡然无存。物理性的灭失无疑也给精神性的故乡带来伤害。但是这种巨大的变迁又是不可逆转的。在你看来,故乡对你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诗人,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历史进程?

谷禾:费孝通先生写过一本叫《乡土中国》的书,整个20世纪,你去看我们中国人的交往方式,百年里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21世纪这20年走过来,这个变化就太惊人了。就乡村来说,最大的变化并不是风物的改变,而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和伦理的丧失。作为“异乡的陌生人”,我们在不经意间也成了“故乡的陌生人”。这个才是带给我们的最大伤害。我也希望能用我的诗歌挽留下来那么一点点,尽管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望。

流马:北运河是这本诗集的核心意象,他连接城市与故乡,连接民族的历史与当下,更接通你的内心。对于当代中国诗人来说,诗歌的现代性,现代精神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每个人的创作都像为一条在内陆纵横流淌的河流寻找现代性的出海口。你怎么看待中国新诗的现代性问题?

谷禾:我理解诗歌的现代性和现代精神,更多不是指诗歌内部的建设,而是它和外部世界的接通,是写作者留在文字里的可见的价值观。我们在阅读当下中国诗歌的时候,能发现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历史感”的缺失。写作者沉溺于对他者的成功模仿和对自我的复制,沉迷于一叶障目的陷阱和修辞的雕虫技艺,这样的诗歌没有温度,没有血肉和筋骨,如同留在纸上的败絮和烂泥。如果诗歌不能记录和见证这个时代,不能记录和见证自己真实的内心,我不知道写下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流马:新诗的创作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你觉得有没有受到这种传播媒介变化的影响?你怎么看诗歌的大众传播?

谷禾:新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诗歌的大众传播,但同质化的阅读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也让诗人写作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诗歌的阅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缺少读者有效阅读的诗歌是不完整的。卡夫卡说“一只笼子在寻找它的鸟儿”,一首诗也一直在等待和寻找着它的读者。至于诗人,他走在人群里,也千千万万的人没有任何不同。

月亮奶奶


在我们那里,月亮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月姥姥。可是我从来没见过姥姥,所以便又给它取了个名字月亮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搬着小板凳坐在奶奶眼前。跟着奶奶学那些自己根本听不懂的童谣月姥娘,打场场。割了麦,请姥娘每到农历十五左右,月亮便格外的圆。好像能看清楚里面的一切。我总喜欢问:奶奶,那月亮里是什么呀?为什么还有一动一动的?那是一个老太太在树底下捣蒜臼呢!奶奶眼睛眯成月牙儿一般,乐呵呵地告诉我。不过,我觉得还真是像呢!

当然,月亮最大最亮最圆的时候莫过于八月十五了。虽然同是农历十五,却因为这个日子还担当着中秋节这个非凡的职务,使月亮也变得不同寻常。这天的月亮,似乎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期盼或思念而荣升为蕴意无穷的洁白天使。

在农村,八月十五是玉米该收的时候了。每天晚上,我和奶奶都会搬着板凳坐在院子里剥玉米。温柔的月光洒在黄色的玉米堆上,映在奶奶慈祥的笑脸上,也包裹在我小小的躯体上。我喜欢听奶奶给我讲那些老故事。奶奶说她出嫁的时候,是穿着一身大红的棉裤棉袄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年代的女人出嫁都得那么穿,不管是冬天夏天。奶奶回忆着小时候去地主的田地里捡麦穗,但千万不能被坏心眼的管家看到,不然就得挨打或挨骂。奶奶还说她大哥是当兵的,可最后没有回来,二哥是个傻子,最后在河里淹死了

不过我也有不懂的地方,奶奶说她几十年都没有回她娘家了,还说她娘家没人了。我问奶奶,为什么会没人了呢?奶奶说,死的死,丢的丢,连村儿都没了,更别说人了。听着奶奶像叙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铺直叙的,我问奶奶你想他们吗,奶奶没有回答,只是依然笑着看看天上的月亮,我也仰起小脸看着月亮,我想:那么多年了,估计早就不想了吧。就像从小就离开我的母亲一样,估计我也已经忘了吧。可是年纪尚小的我没有捕捉到奶奶眼睛里晶莹的泪花。

如果中秋节爸爸回来,那我便像中了大奖一样满巷子吆喝。我给临墙的伯伯说:我爸爸回来了!我给对门的大壮说:我爸爸回来了!我给小卖部的四婶儿说:我爸爸回来了!我仿佛要告诉全世界:我爸爸回来了!

那我们剥起玉米来就更起劲了,我爸爸会把我家的老式收音机搬出来,插上新买的磁带,院子里便想起了《常回家看看》《有一个姑娘》这些当时很流行的歌曲。月饼我是不爱吃的,奶奶似乎很爱吃,每次都小心地用一只手捏起我吃剩下的半个,再半摊开另一只手在月饼下面接着掉下来的酥皮,才刚刚咬一口,仿佛那香甜已经弥漫到心窝般开心地笑着。想起平日里奶奶忙碌的身影,还真的有点像月亮里始终不停捣蒜臼的老太太呢。

儿时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现在奶奶的腰已经弯成了一个月牙般,再也直不起来了,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经常弯腰捣蒜臼的原因呢?而现在的我也再不是那个总是缠着奶奶讲故事的小姑娘了。如今在外地求学的我,也像爸爸当年一样很少回家。今年的中秋节,我所在的城市下雨了,我始终没有找到月亮。我想看看那个捣蒜臼的老奶奶身体还好吗?

文/草水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