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乡村捶布声

乡村捶布声

发表时间:2020-11-30

【www.qg13.com - 剪刀石头布恋爱技巧】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捶布声",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家宅院里那块长方形的青石,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它欢乐的年华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都叫不起它的名字。

它叫捶布石。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太行山区,不论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要安放一块这样的青石,因它是专门用来捶布的,故人们就叫它为捶布石。它从山里来,出生于石匠之手。一般长二尺,宽一尺半,厚一尺,表面光滑,上面中间微凸,底面微凹,放在那里稳稳当当。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第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的就是它。

它的伴侣叫棒槌。木制圆形,一尺多长。一端稍粗,便于槌布;一端较细,便于手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棒槌击打捶布石发出“棒当棒当”的响声,仿佛是在演奏打击乐。

小时候,每当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柔和的月光洒在小院内,奶奶就坐在捶布石上给我们兄妹讲故事。

奶奶说:“织女下凡不只是被董永孝心感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到人间捶布的声音特别好听而动了下凡之念。”

奶奶还说:“咱家这块捶布石是祖上留下的。家里要是有喜事到来,它的响声就清脆响亮。你娘就是应了这响声才嫁到咱家的。”我们赶忙用小手摸摸它,觉得它神秘莫测。

那时,我们兄妹四人,连同父母、奶奶共七口人的穿戴,全凭母亲和奶奶夜夜纺花织布。

纺花织布的过程十分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概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等多道工序。经线时我们兄妹还能帮上一把。母亲把络好并染好色的线络络一字行地摆在院子的中央,在院子两头地下钉上铁镢儿。准备停当,只见母亲把络络上的线头一把揽在手里,从院子这头拉着线走到另一头,我们兄妹一头坐一人,母亲拉线过来,我们就把线挂在铁镢上,一趟又一趟,一挂又一挂。小院里满满的欢声笑语。

经好的线上了织布机,母亲除白天到生产队正常出工外,睌上常常织布织到深夜。织完一机布需要一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我们兄妹大都是在母亲织布的穿梭声和“哐当哐当”挡线声中进入梦乡的。现在想起唐朝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仍感到是那么地真切!

刚织出来的布叫“生布”,生布的布面比较粗糙,需要把它变成“熟布”,这时就要用上捶布石和棒槌了。母亲把新织的布蘸水后晾至半干,我和母亲一人一边扯布,像拔河一样,“嘭嘭嘭”,土粗布便被拉长了许多。再将粗布折叠整齐放在捶布石上。只见母亲和奶奶分别坐在捶布石两侧,双手举起棒槌,上下飞舞,“棒当棒当”,响声清脆,音韵动听。这样捶打后的粗布变得柔软、平滑、瓷实。把脸贴在捶打过的布面上,亲肤感油然而生,还能闻到一丝丝淡淡的麦香味道。

那时在我心里总有一种神奇感,奶奶、母亲和山村的女人们怎么都会有那样巧的手艺。弹出的棉花搓成花圪节在她们手中通过纺花车就变作像抽丝一样的线蛋蛋;千条万条的细线在她们手上加工梳理就变作各样花色布匹;又经她们手缝制作就变成铺底的、盖的被褥,还能做成大人小孩合身的衣服!

那年月,那时代,“棒当棒当”的捶布声给千家万户带来多少欢乐和期盼!

奶奶说的不错,我们兄妹几个又是先后在捶布的“棒当棒当”声中结婚成家,分别带着生活的向往奔向了远方。

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捶布石也退出生活的舞臺。但母亲留下的粗布床单仍是我睡觉时的最爱。

粗布单铺在身下,心里觉得舒适、踏实。母亲捶布的身影还经常在脑海闪现,“棒当棒当”的乡村打击乐还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秋声摘自《河南日报》20XX年10月10日)

相关知识

乡村记忆…


回忆往事,时常在安静的时刻到来。仿佛这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打开它,如同电脑开机的程序一般,永远都是雷同的。它每天重复,雷同,可尽管如此,我们却无法将之厌恶和抛弃。它流动在我们的指尖,侵透到我们的血液里,在灵魂深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记得小时候的天空总是蓝的,天边永远呈现着那道迷人的霞光,将孩童的面孔映染。我看到小时候的我,打着赤脚在田埂上飞跑,零乱而细小的麻花辫在风中飞舞,欢愉的笑声在田野回荡。一望无际的庄稼,生长着绿油油的植物。许多的房屋,是泥土墙壁,屋顶铺满黑色的瓦砾,常年长出苔藓和细小物种。下雪的时候,屋顶被盖上一层厚厚的白色棉被,檐下垂挂着晶莹剔透的锥形冰柱。身材高大的男人伸手就能摘到冰柱,送给孩子们玩耍。没有大人在家,孩子们将冰柱放在火炉里烤化,屋内的土地湿润了,腾起白色烟雾。隔壁邻里,相处融洽。大家皆是亲戚,共有祖先。东家的姑娘嫁到西家来,南边的小伙娶了北边的姑娘,亲上加亲,家族的队伍不断壮大。住在村子里的人,即使不是同姓氏的,怎么扯也能扯出点亲戚关系来。

村口是一条叫做夹河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种植着梧桐。夏天的时候,梧桐树上长出蚌壳形状的东西,里面结满像豌豆一样的小果实,鲜嫩而甜润。放进锅里炒熟了吃,坚硬而清香,嗑出瓜子的味道。村南边,有一片树林,枝叶浓密生长,树荫底下可以纳凉。若是夜间下了暴雨,第二日清晨,林间的草地上会长出许多的细嫩蘑菇,像一个个金黄的小伞,潮湿,可爱。几个小孩提了篮子去林子里采蘑菇,要不了一会,就可以采摘一小捧蘑菇了。提着篮子,欢愉地回了家,将那些蘑菇交给母亲,午餐便是蘑菇蛋花汤了。汤里倒一点猪油,蛋花在水中漂浮,蘑菇的味道鲜美可口,可以吃上一大碗米饭。

这是我对于乡村的绿色记忆,在幼年的时代,母亲在那个乡村教书。白日的乡村,宁静而温和,美丽而灿烂。但夜晚就不同了,它的幽暗里透着恐怖,平静里浸着罪恶。白昼和黑夜有着天壤之别,使你无法想象那种差别,会生存在同一地方。

我记得乡村的夜晚,无数的房屋在黑暗中,闪烁着昏暗的光芒,显得诡异和神秘。那条清澈的河流,在夜晚的时候,不再像白日静谧祥和,它放射着幽蓝和冷漠的光,恐怖无比。母亲从不敢走夜路,倘若有要事要办,必定叫上几个男性村民一同前行。因为每当天黑下来的时候,河边便会坐着一个鬼魅,那铜铃般的双眼,像两盏昏暗闪烁的灯泡,照射出夜晚的行人。行人看到他身披麻袋,头发肮脏而蓬乱,还有那恐怖的灯泡眼,行人望而却步,往回走。若来人是男性,或几个人,鬼魅是不予理会的。是单独的女性,她就不会那么幸运了。那肮脏的魔爪伸向了她,在黑暗的河边,将她的衣服瞬间撕破,肆意糟蹋和摧残。在那些年里,丑恶的鬼魅到底袭击了多少妇女,无知的村民们还以为他真的是一个死去的色鬼,在河边寻找发泄,以此慰藉活着的兽欲。村民是愚昧的,他们害怕鬼魅,因为鬼魅的到来总是凶残成性,带来灾祸。因此,没有谁敢去招惹他,更没有人敢拿起武器与他对抗了,哪怕他并没有袭击和谋害一个男性。许多年后,那个鬼魅被纠上了法庭。原来,他是外村的一个光棍汉,并非人们述说的色鬼。最终,他难逃法律的制裁。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只是当年的懦弱和迷信,不知让多少女子枉丢了贞操与性命了。

村子西头,有一户人家,一天他的儿子死去了,听说是得了肝癌。我跑去他家看,看到许多人站在狭窄的堂屋里流泪。那个死去的年轻人被挪到了地上平躺,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他的母亲痛苦地瘫软在他的身边,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痛心疾首。年轻人双目紧闭的样子就像睡着了一般。他是多么专注于睡眠啊,此时谁都叫不醒他。我第一次见到死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和睡眠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总是觉得死去和睡着的概念是一样的。因此,我总在即将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害怕自己会死去。然而,当我第二天清晨,睁开双眼,看到窗户上的露水,听到小鸟的叫声,我对于自己还活着的现象是多么地惊喜啊!

这是我对于乡村的所有记忆了。三岁那年,母亲回到了城市,与那个乡村断绝了一切来往。我最初的记忆,刻画在那个乡村,尽管那时还很小,但记忆仍是清晰的。我时常在我的回忆之中漫游于乡村的广阔田野,游荡于白昼的宁静河流。成年后,我遇到了现在的先生,他便是来自于那个乡村。我时常纠缠他,要他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事实上,我们有着共同的乡村记忆。我相信或多或少的,会在那个乡村,曾经遇到过他。只是那时他与我一样小,我们彼此不认识,是陌生的孩童。十多年后,我遇到了他,在那个乡村居住过的人,便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于是,我们总在一起回望小的时候。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彼此共有的话题,在记忆深处的地方,在灵魂到达的彼岸,我们都有着如此深刻和相同的印记。

那些属于幼年的灰色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已变得暗淡无光,不再有过多的情感投入,它仅仅是记忆这么简单了。反倒是那些美好的事物,总是在回首的时刻,让人心动,让人难以释怀。它的唯美和纯真,足够让我们花费一生的精力去追忆和摸索了。

布曲


布曲,是我在克日乡时,他们给我介绍的女朋友。好笑的是:刚开始时,在一群姑娘中,我根本分不清哪一个是她。因为语言不通,而且那些年龄仿佛的女孩见了我都冲着我笑,再远远的避开,我总不能一个一个抓来审问吧。

我懒似神仙。洗头洗脸全凭兴趣,袜子床单之类的经月难得一洗。幸而山野化外之民也不理会这些。

他们或而见我在午后倚着山石晒太阳,用衣服遮着脸,嘴里嚼着草根;或而见我在微雨的早晨,看着一个放马的小孩子发痴;或而见我在流水沟边,一会儿浸手,一会儿浸脚。

他们就笑,我也笑。

我笑他们黑得难看,他们笑我白得可怜;我羡他们勇武彪悍,他们喜我温文礼让。

然而一起住乡政府的几个藏族同志看出问题了:他寂寞了,这样下去搞不好会发疯,必须得给他找个伴儿。

布曲是哪家的姑娘?在乡小学和乡政府之间有幢巍峨的藏式房子,她住在里边。

我去教书,他们一家在学校前面的青稞地里劳作。

收获青稞的那段时节,阳光朗照,田野金黄。我坐在高大的柳树下,歇着清荫,听着宛转鸟鸣,看他们劳作:田里劳作的大都是妇女,这是三岩的习俗。她们衣裳鲜艳,耐劳肯作,不是我们汉族女人的娇弱惹人怜的样子可比拟的。

有一个身材颀长,面目秀丽,脸蛋通红,背着一捆青稞的姑娘从我眼前走过。低着头,鲜红的上衣,灿烂的围裙,脸上留着汗水。

她是布曲?感觉很舒服。

于是他们再打趣我,我就说:好啊!好啊!找过来给我看。

我准备这样野兴盎然,终老林泉了。

山石边看云,我心事满腹,她双眼天真;流水边濯足,我低头神伤,她满面欢喜;清早去放牛,我貌相痴呆,她忙得团团转。

她是个聪明的姑娘,摇头拒绝了我这个异乡人的入侵。

她自在于她的世界里,我沉浸于我的想法中。

布曲,布曲。熟识我的几个克日百姓,上了县城来,每次见我都这样叫我。我心里涌出一丝苦涩,脸上摆出强笑。

我没有扎根于斯的准备,她也没有跟我飞天涯的想法。如果能珍惜相遇时的缘分,对彼此有欣赏的心情,那两人也可相互告慰了。

乡村掠影


也许临近毕业季的缘故,离别迫近,被这种思绪浸染着,总能想起遥远的往昔,关于村庄的旧事。

村的最东边贴着京广铁路,最西边挨着一望无垠的古老枣林。小时候的每个夜晚在村西头入睡,夜寂静的如一头沉睡的猛兽。我的心跳仿佛可以与大地的声音产生共鸣,竟使自己的心绪也沉静莫名。

在遥远的村东面,火车的隆隆声时不时夹杂着夜晚的风声席卷而来,村庄劳作了一天,在夜夜无休止的呼啸声中酣然入睡,这里的人们淳朴真挚的劳动,思想单纯,睡得也格外踏实。正因为大多数人的单纯,反倒使火车的声音与夜的声音交汇在一起,奏出一首颇具深远哲学意味的小夜曲。

小学的时光最无忧无虑,乡村孩子的童年尽管没有城市里别致的过山车,修剪的漂亮的街心花园,及充满科技燃烧味的网吧游戏厅。但与大自然为邻从不觉得无聊寂寞。傍晚的时候会有一颗启明星从东边,在凉爽的南风中早早升起,窥探一座夜晚的乡村,那是一个村庄纯净的眼睛。

倘若是在冬季,夕晖晚景的河流从村的最西边流过,不断变幻出奇异的形状,不断翻腾着绯红的波浪,繁星逐渐清晰,如一粒粒银沙散布在寰宇苍穹,夜空越推越远,大地深沉的呼吸,微微的鼾声抚慰着夜晚的动物。这时乡村泥泞的主街结了冰,在月光下闪烁非常。雪天的后半夜,整个世界无声的寂静,风雪偶尔压折树枝的声音惊起时刻警觉的中华田园犬,呜咽的叫上几声,响彻云霄,使村庄睡得愈加深沉。

对于黎明,就拿城市来说吧,黎明总能给它带来神秘的感触,在那样的时刻,辛苦恣睢的人们蛰居在某处,清醒着,关于遥远爱情往昔的追忆,关于世道艰辛的感慨,总要寄托在这样神秘的夜色中。乡村的黎明是清新的,伴随着晨钟暮鼓的禅意,暮霭的迷蒙增添了些许哀愁,但这样的哀愁并不稠密,只消一点点阳光,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一闹,村庄的多愁善感一扫而空,从湿漉漉的夜晚睁开惺忪的眼睛,然后入地的拖拉机把这个村庄彻底的从睡梦中唤醒。梭罗说:一个错过黎明入场券的人是最可怜的。

五年级时小伙伴们在某段时间会趁着天不亮早早起来,天空离破晓还差些时辰,大家绕着乡间的小路跑步,与其说这是一种锻炼的游戏,不如说这是对黎明的迷恋与好奇,这种情感与对乡村黄昏的眷恋别无二致。我们曾在湿漉漉的枣林里一片高地上停下来,望着西北方向的一片微光憧憬,那是一座夜晚城市的喧嚣,也是那时我们渴望到达的地方。

夏夜时分,为了消暑,村庄的人们常常在楼顶简单的铺上席子,仰望缀满蓝夜的繁星,银河闪闪发光,洁白的无与伦比,乡村的夏夜就这样充满了趣味,我常以为,繁星银河是一座村庄的新娘,总是在夜晚无言的陪伴,因此村庄在夜晚不觉得孤独寂寞。

我曾在这样的夏夜,等待天空中的流星,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幻想关于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大人们早已入睡,他们如果也清醒着,也仰望这个星空的殿堂,只能等到他们没有愁苦的时候,一座村庄的美总要有人默默的承受它给予生命的全部苦痛。后半夜除了稀疏的流星时常光顾,还有夜游的猫头鹰扑棱棱的从庞大的深暗的榆树起飞,朝月亮的方向飞去。在我和小伙伴迎接黎明的时候,有一次竟意外邂逅了狮子座流星雨,一颗颗闪亮的光划过即将破晓的天空,比纯粹等待流星要刺激得多,这是一个关于幻想的终极时刻。

雨天也是这座村庄最美的衣裳之一,南风从遥远的南中国海夹带了水流,雨便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春季雨下得很温柔,密密麻麻,落在树木簇新的嫩芽和刚冒头的草尖上,田里没有什么名贵的花,都是一些不知名或名字很俗的野花,在春雨过后,成片成片的开放,金黄的,粉红的,热热闹闹,却被割草的娃娃们连根拔起,成了小山羊口中春天的第一口新鲜的野味。

初生地牛犊在雨的国中颤颤巍巍的学步,蛰伏在南方的燕子突然出现在细雨中,斜斜得飞行,成了装点村庄衣服的纽扣。新出巢的麻雀嘴角嫩黄,孩子们的弹弓纷纷在雨后瞄了过去。夏天的雨可要猛得多,从天空快速降落下来,如灌如注,天空与大地间仿佛遮上了银白的珠帘,山呼海啸如猛兽咆哮,整个村庄被不绝于耳的嘶吼颤动着,壮丽的令人难以置信,在地上汇成的水流急匆匆的夺路而去,村庄成了水上漂浮的孤岛,漂浮着一座村子的思想与灵魂。

除了打麻雀,我和小伙伴曾经在夏天蚊虫肆虐时用橡皮筋做了一把蚊子枪,一弹便能崩死一只苍蝇。也有其他有趣的活动,拿着小篮子和小铲子到树林或者坟头挖土元,土元肥硕却不笨拙,一节节,咕噜噜在土里钻来钻去,令人毛骨悚然却也颇显趣味。

也曾在高高的树上掏过马蜂窝,后来被一个老头要走作为治病的偏方,村庄需要这种偏方才能抓住它的本质。这些是一座村庄除了农事以外的活力之所在,挖土元时,尽管坟头充斥着鬼神的传说,但我们仍胆战心惊的前往,探索着这座村庄的灵魂,对外面的世界神驰向往。

突然有一天,却在回望我们曾经对她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