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对婚姻关系而言毒的不是婚外恋,而是对安全感的渴求

对婚姻关系而言毒的不是婚外恋,而是对安全感的渴求

发表时间:2020-12-01

【www.qg13.com - 安全感】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婚姻关系而言毒的不是婚外恋,而是对安全感的渴求,欢迎阅读与收藏。

1

长久的婚姻关系需要人们有较强的承诺的意愿以及安全感的获得。

长期的伴侣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倾向于关系的可预见性,同时减少不可预知的事物。

但人们的情欲和激情却又依赖于不可知。

欲望与习惯、无休止的重复是互斥的。

欲望是无法抑制的,人们为了安全感试图控制欲望结果注定失败。

还能怎么做呢?不想抛弃安全感,因为我们的关系依赖于此。

要实现一段幸福长久的伴侣关系,身体和情感的安全感是基本的。

然而,可悲的是缺乏不确定性就没有欲望,没有期待,没有激情。

人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在爱情中,激情与它包含的不确定性,几乎是等量的。

在婚姻咨询中人们总是发出抱怨:为什么我们之间就没有激情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关系变成现在这样了呢?

2

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关系中的安全感与此同时扼杀和否定任何与不确定因素有关的事物。

这种对安全感的迷恋是我们的想象,同时对对方不确定因素的否定也出于我们的想象。

对安全感的渴望总大于对激情的渴望。

我们总是沉浸在对安全感执着的追求中,我们对欲望和激情的思考甚少。

我们常会关注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比如“过日子就是平平淡淡的”“平淡是真,平淡是福”。

当我们认可了这些,自然回归到对安全感的营造上,一来出于本身维系关系的需要,二来出于对自己和对方欲望的打压。

我们总是明白,激情是转瞬即逝的,长久的稳定才是我们需要的。

当两人的欲望程度不匹配时,夫妻双方很难理智的去沟通,尝试找出解决办法。

更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默契的选择忽略这种差异,双方似乎都心知肚明:“只能靠自己,对方改变不了自己的欲望程度,更无法配合”。

3

忽略差异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如果对方有过剩的欲望,这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稳定。它带来的潜台词是,“我满足不了Ta,所以Ta会不会另寻出路?”.

为了长久的稳定感,一方选择忽略这种差异性,而另一方选择压抑这种差异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们眼里的他还是表面的他,我们选择不去看到内心深处的他,因为这会让我们恐慌。

对于欲望的平衡让双方做了很多努力,表面的平衡是两个人都选择当“盲人”的结果。

心知肚明,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好吗?当然有好处,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Ta”。

不仅如此,我们还非常乐于给对方按标签“他就是个懒得改变的人”“我知道她的,她非常重视家庭”“我们太熟悉对方了,他不会这样做”。

一方面出于,我需要对方是这样的人,我会不厌其烦警醒对方Ta你是这样的人,另一方面出于恐惧,因为我只想看到Ta是这样的。

直到一方无法忍受这种假面的距离,明晃晃的宣战。突然的爆发,又或者Ta选择暗度陈仓,在外寻找做自己的机会。

此时我们才惊觉,我怎么不知道Ta还有这样一面,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Ta,我简直不认识了。

我们更无法承认对方是迷人的,是独立的。

我们很难欣赏自己的伴侣,这涉及到,第一我们习惯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第二出于我们无法坦诚,似乎只要我们承认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自己就关系中处于下风了。

我们不惜挖苦,讽刺他们身上那些实际上在我们看来熠熠发光的优点,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优点。

与此同时,这些讽刺会让对方怀疑自己也怀疑关系的亲密性。

我们如此心惊胆战去维系安全感的同时,却又在用实际行动破坏它,排斥它。

我需要一切在我的掌控中,这样我才是安全的,我们的关系才是长久的。

所以我会否认Ta的正常需要,否认Ta是个独立的个体,否认Ta是迷人的有吸引力的。

我需要Ta就待在那里,可是我无法控制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们就是在这样在小心翼翼维护关系的同时,又大刀阔斧的去摧毁它,伤害它,却茫然不自知。

延伸阅读

婚外恋的通行法则


婚外恋的通行法则

婚外恋中,总有女人会说:“不是我不想结束这样的孽爱,但离开我,他一定会崩溃,他会去死!怎么办?总不能草菅人命吧?”

很伟大的理由,很荒谬的逻辑!

凭什么认定自己一旦离开他,他会崩溃,会死掉?

不会,绝对不会。即便你离开了他,永远走出了他的生活,对他而言,也只是暂时性的心理失落和疼痛,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他会慢慢把你掩埋到记忆的最深层,只在偶尔闲暇时回味把玩当年和你的恋爱滋味,大多数人的婚外恋,都是这样的结局:该过的日子照过,没有谁会为谁终身守节!

女人永远的爱好是比较,情人与老公,日日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找寻优缺点。最终的结果永远是:老公不堪一击!

原因无他:不管多么优秀的男人,一起生活过几年,新鲜感和神秘感慢慢消磨殆尽,剩下的都是些令你不满足的缺点。恋爱时,所有恋人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婚姻中,所有的夫妻看到的都只是对方身上的缺点。即便女人冲破重重难关,离了婚,和情人开始了新生活,那也未必不是下一次“不幸婚姻”的开始一人都有一颗不满足的心,这才是婚姻不幸福的症结所在!

所以,人们总是把恋爱说成“谈恋爱”,把婚外恋说成“玩婚外恋”,一个字参透个中真意。婚外恋,说到底也只是一场游戏,如果你不幸把它当了真,那最终的输家必然是你!

作为女人,要懂得:对一个已婚男人的承诺,不必看得太重。你可以享受那种虚荣心上的满足,但一定不要鲁莽地把它排上今后的人生议事日程!

已婚的女人,不该破釜沉舟抛弃一切去换一个未知的答案。他能给予你的,你笑纳;他不能给予你的,别强求。这是婚外恋的通行法则!

不必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谁离了谁,日子都是一样地过。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其实,谁都没有那么重要!

爱是排他的,婚外的爱,却往往无法做到排他。女人总希望婚外恋人也有专心一意的爱给她,但是,这也是社会性的情感难题——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

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

一个晚上,和三位朋友聚会,我样貌普通,他们一男两女都是大帅哥大美女。

聊着聊着,那位大帅哥很有感慨地说:“我们就是太自信了,所以没有真正尝试过经营感情。”

经营感情,即知道感情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恩赐,你会预料到感情出一些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你会有耐心地去沟通,去化解问题,于是感情可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两个人拥有一份稳定而又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不会经营感情,就容易幻想“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的出现:我和这个人处不来,只是因为他(她)不是我的灵魂伴侣,如果我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人,幸福就会瞬间到来。

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

尤其是,像这位大帅哥,他看起来有足够的资本去逃避。他的自信是,因自身条件太好,有大把人盯着自己,如果眼前这个人与自己不够合适,可以轻松再换一个更好的,因而不必受“这个人”爱与不爱所困。

这不是自信,这根本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当内心有浓重的不安全感时,一个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不爱”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爱”的信息,就会立即后退,并很容易在后退时做出严重伤害关系的行为。其实呢,这些“不爱”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以为的“不爱”,或准确来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实。或者,假若对方的“不爱”是10分,自己就会传出50分甚至90分“不爱”的信息来。

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一种掌控感:“是我在控制着感情的进展,如果感情完蛋了,那也是我摧毁的,而不是你。”

如同晕车的人,如果是坐车,就会晕;如果是自己开车,就不会晕。

谁开车,谁就在掌控车,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就不晕了。晕,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种副产品。

实际上,对于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突然掉入到真正的幸福里,也会有巨大的晕眩,而难以相信爱的到来,并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挑战对方,让对方不断给出爱的证明,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确信这是爱。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是,对方感到越来越疲倦和厌烦,最后真的不再爱了。

这时,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看起来受到很深的伤害,但他们内心会隐隐有一种胜利感:“我早就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爱的,爱都是骗人的,你看,这次不又验证我是正确的吗?!”

追求这种极具破坏力的掌控感,或许可以解释谢霆锋、张柏芝离婚风波中张柏芝的心理。

在大众看来,这次风波显而易见的源头是合照事件。张柏芝很巧地和陈冠希乘坐了同一个航班,两人座位本来有一段距离,但张柏芝主动找乘客调换座位,坐到了陈冠希身边,还拿自己的手机与陈冠希合影。

并且,我们大可以推测的一点是,很可能是张柏芝本人让谢霆锋知道甚至看到了这些照片。

如果谢霆锋还能承受这一点,那他也太包容,同时也可以说太奇怪了。

张柏芝的支持者为此祭出了“阴谋论”,说是谢霆锋的妈妈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给了媒体,从而引爆了这场风波。

这真的很有意思,你不反思自己的偶像为啥拍照片,却攻击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出来。

这也是不安全感太高的人的特点,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别人的错,而很难做自我反思。

在自己的微博上,我写了几篇分析张柏芝和谢霆锋心理的短文,支持张柏芝的网友中,很多人的头像是小女孩甚至是婴儿。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多是三岁前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的,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安全感,那么他的内心中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总渴望着退行到婴幼儿状态,继续在妈妈怀里吃奶。

并非只有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孩才这样,我刚刚上过的一堂课上,两个男人,一个四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他们总是嘟着嘴。其中那位四十多岁的男士说,在他看来,所有的女人都是一个样,他看不到她们有什么差别。一位犀利的女同学说,是不是不管她们是谁,你都想扑到她们怀里去吃奶?他惊讶地说,是这种感觉,你怎么知道?

这样分析,就好像在说,合照事件是谢霆锋和张柏芝走到离婚这一步的全部原因,而张柏芝要负全责。

事实自然不是这样。我推测,在合照事件发生前,谢霆锋和张柏芝应该已经到了要离婚的边缘。并且,尽管不时吵闹要离婚的是张柏芝,但真正下了决心的却是谢霆锋。

打个比方,在他们的婚姻这条危险的山路上开车时,原来,多是谢霆锋努力将车开得平稳并朝安全的终点开去,而张柏芝却不时要闹一闹,比方说他要再给她买一个物业,比方说为什么他总是拍戏或总是玩电子游戏却不陪她,比方说他必须向她道歉否则她不让他见孩子甚至离婚,比方说他不听她的她就自残甚至自杀……

终于,谢霆锋疲倦了,怀疑了,并下定决心将这辆车开向悬崖。看到方向不能改变时,张柏芝突然抢过方向盘,并狂踩油门,将车一下子冲到了悬崖边——一点点回旋的余地都不存在了。

如此一来,亲手毁灭这辆车的,就不是别人,而是张柏芝自己了,由此她可以获得一点点对可悲命运的掌控感。

张柏芝的掌控欲望还体现在其他很多地方。

譬如金钱,张柏芝反驳说谢霆锋一方在污蔑自己,甚至她直接攻击这一切都是谢霆锋干的。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要么是完全爱自己,要么就是恶魔,没有什么中间地带。“恶魔”一方给出的一个说法是,张柏芝让谢霆锋给她买了一个又一个物业,并想获得谢霆锋“PO朝霆”公司的股份。对于这个说法,张柏芝没有给出真正的回应。

是的,她回应了,她和她的支持者说自己绝不“贪钱”,并拿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这一说法。然而,她从未正面回应说,她没有让谢霆锋给自己买一个又一个物业。

对此,我的推断是,张柏芝狂买物业和想获得“PO朝霆”一定股份甚至掌控权的传闻,很可能是真的。控制对方的钱,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做的事情之一。父母严密控制孩子的钱,女人严密侦查丈夫的“私房钱”,都可以说不是贪钱,但这都是地地道道的控制,是对对方的伤害。

说“贪钱”,就是道德和人品问题,而说控制,就是心理问题。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内心时,就容易将事情朝道德上归因,但如果能深切地理解张柏芝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时,就可以懂得张柏芝的很多行为了。

张柏芝不安全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她指责谢霆锋“打机”,即玩电子游戏而不理她和孩子。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被第一个透露出谢霆锋和张柏芝婚姻走到尽头的查小欣讽刺。她说,他不是找女人,只是“打机”,连这你都不允许吗?

如果理解了张柏芝的不安全感,你就会知道,“打机”而不陪老婆,这样的小事可比买不买物业这样的事严重多了。

因为浓重的不安全感,张柏芝这样的人会在情感上极度依赖男人,她没办法承受孤独,她一定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而明明是两个人,但那个人却宁愿打电子游戏而不陪她,将她一个人扔在孤独里,这种感觉是最可怕的。

无数中国女性将电子游戏视为头号情敌,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场离婚大战中,如果说有什么策略的话,可以用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概括:

当你说A时,她说B;当你说B时,她说C。B和C对自己有利,但A和B就根本没有给予事实上的回应,只给了观点上的回应。这是张柏芝一方有意无意的策略。相反,当出现对谢霆锋严重的指责,譬如带按摩女回家,谢方会给予很清晰或很严厉的回应。

就拿物业一事来说,张柏芝没有回应有没有逼谢霆锋买物业的事实,而是回应了“贪钱还是不贪钱”,并拿出了一个又一个事实来支持自己“不贪钱”。

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吵架的常用方式,先说A,当A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B,当B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C……于是,本来只是说一些饭菜或做家务的小事,但结果是几十年的老账都翻出来了。

假若你陷入这样的争吵时,只需很淡定地仍然聚焦在事情A上就可以了。

以上是张柏芝的心理,至于谢霆锋,他自然也有他的问题所在,我在微博上概括说:

张柏芝和谢霆锋,也许在艳照门发生时就该分手。不过谢要做滥好人,他不能接受自己在所爱的女人处在低谷时离开她,这时候他反而要表示更大的支持。和滥好人在一起,你会内疚,于是你抵挡内疚,而张柏芝恰恰是一个不容许自己内疚的人,结果内疚转成指责与要求。最终,两人越来越远。人不能勉强自己。

这是简单的分析,如果详细分析,那又要很多文字了,先不多说吧。

最后想说,也许作为男人,尤其是一个被内疚折磨的男人,我在这篇文字中还是有了自己的成见,但大家姑且一听吧。

至于说如何改变,答案绝非是——谢霆锋要更加包容张柏芝,你看她的不安全感那么浓重,她多可怜啊。

相反,答案是,一开始在小事上,谢霆锋就要学习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满。

对于张柏芝而言,她需要看到自己的不安全感。能化解她不安全感的,绝不是谢霆锋或其他任何一个男人,而是她自己。

对的婚姻,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GraceTang唐徽

找到对的人,才是人生要紧事

有一项数据显示,在全球著名企业的100多个女性高管中,单身人士只有35%。facebook首席运营官在她那本非常有名的书《向前一步》里就强调了一件事:一个女孩非常要紧的事是找到一个对的丈夫,或者对的伴侣。

什么是对的伴侣呢?唐徽解释说,对的伴侣是一面镜子,他就像另一个你,了解你的辛苦、懂得你的付出。但他又总能让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给你施予一定的好的压力。什么是好的压力?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好的压力能让人成长、让人愉悦,可不好的压力只会让你不想回家。

有一句话这样说过:世界上好的婚姻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不好的婚姻却千奇百怪、多姿多态。

其实,婚姻真正的甜蜜阶段,也就是俗话说的“蜜月期”最多只能持续24个月。2年之后,柴米油盐会代替风花雪月,这时候,婚姻的本质开始变得琐碎和雷同。而也只有在这时候,你才能判断身边的他是不是那个对的人。

管理自己的期望值,让他变成对的人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父母各不相同,我们的邻居千差万别,我们中间的一些人有兄弟姐妹,另一些人却是独苗一棵。所以,在你进入婚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最糟糕的期望预设:这个和你来自不同成长环境中的伴侣,很可能会跟你在生活中甚至价值观上有很大的冲突。你必须要明确的是,他不会是完美的,你在他眼里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一个男人在生活了两年之后,还说你是尽善尽美的仙女,那么不是他在撒谎,就是你伪装得太好。

其次,千万不要奢望去改变一个男人。人类70%以上的习惯和素质,在走出原生家庭前就已经被决定了。要知道,如果我们跟自己的伴侣能有20%的相似点,那就很值得庆幸了。

唐徽刚结婚时,发现先生经常打开厨房的柜子却忘了关。她叨唠了很多次都没用,感觉很恼火。不过后来她也想明白了,改变一个人是个大工程,难度非同小可,必将伤筋动骨。如果在小事上可以忍受,那么就不要继续纠结,因为你祈望改变对方的想法必定会伤了彼此的和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徽始终觉得女生不要过早结婚,女人只有在多经历几次感情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才能找到对的人。结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绝对不能做的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要知道,与其在婚姻中委屈求全,还不如单身并且骄傲着!

有一股勇敢、淡泊之美的唐徽

仪式感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很多时候,唐徽会在餐厅里看到一些夫妻:妻子在玩手机,丈夫却闷头吃饭,相视无言。这时候她会觉得有一点悲哀,并且常常自问:他们是把话说完了,还是不愿意说话?有很多对情侣,在交往多年后没话说了,于是就决定结婚了;在结婚多年后发现生活越来越平淡,于是就生了个小孩。小孩有时候会成为婚姻的调节剂,让夫妻俩找到共同话题。可是小孩会长大的,小孩长大后怎么办?是不是两人又要回到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状态?

“共同话题要一起去寻找,比如旅游或者读书,我和先生共同的兴趣是造房子。共同的兴趣才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坚固持久。”唐徽这样说道。

有时候,夫妻俩就像公司合伙人一样,他们需要经营一个叫做婚姻的项目。有了共同爱好,项目就会有短期目标。要知道,这个共同项目需要夫妻俩一起去做。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博弈,你要让你的伙伴知道知道你的原则和底线,告诉他哪些是自己永远不会放弃的。

除了找到共同爱好外,唐徽认为婚姻中一定不能或缺的就是仪式感。结婚十多年来,她雷打不动的规矩是每周五和先生约会。老公是一个喜欢吃意大利餐的美国男人,每个星期五他们都会中规中矩地坐在高档意大利餐厅里享受美食。对她而言,仪式感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它会时时刻刻提醒夫妻二人,必须要像经营生意一样经营婚姻。

缺少了沟通,婚姻和亲情会变成怎样

唐徽和先生有一个约定,不管她多晚回家,俩人都会讲15分钟的话。为什么是15分钟呢?因为唐徽属于滔滔不绝的那一类女人,当她说话特别多的时候,就会发现老公的精力不会太集中。为了避免自己因为不受重视而生气,俩人做了一项君子协定:每晚说话只有15分钟,这对她既是一种提高沟通效率的约束和训练,也可以让老公集中精力,了解她在这一天里都经历了什么,更了解她的喜怒哀乐。

不光和老公有这样的约定,唐徽在对待婆婆这个问题上,也有着一定的自我约束。她知道婆婆关心孩子,于是每天都会准时地发给她五张照片以及一句话,告诉她自己和先生在今天共同经历了什么。这样的付出,对唐徽来说非常有限,但是婆婆会感觉十分满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效的沟通,是婚姻中性价比最高的行为。

唐徽语录

*每天都要穿得漂亮一点再出门,你的随意可能会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不要强迫自己爱公婆,他们又不是你的爸妈。在婆媳关系中,和谐比爱意更重要。

*不要奢望自己变成灰姑娘,没有男人会无缘无故献给你一段拯救人生的婚姻。对的婚姻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让你原本的生活锦上添花。

*忠贞很重要,但如果你发现了更对的伴侣,勇敢地离开没什么大不了。没有人会选择亏待自己,就像没有人会因此指责你。

*闺蜜或妈妈永远是你的同盟军,要想冷静地解决感情问题,让客观的心理医生介入不丢人。

女性婚外恋心理


女性婚外恋心理

女性婚外恋的一般历程是“厌旧喜新”、“弃旧图新”,而很少“喜新不厌旧”,她们在追求婚外幸福时往往比男子更勇敢、执著,不少人敢于蔑视主流文化,顶住种种社会压力,甚至放弃子女抚养和财产利益,而与丈夫毅然决裂,却迟迟不见情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致自己人财两空、进退两难。女性之所以在移情别恋时常常破釜沉舟、执迷不悟,是因为:

女性大多把爱情当作人生的主旋律

她们也只有在对情人“动心”真爱的前提下才会冒风险去尝试婚外恋,并在热恋中轻信心上人的承诺,从而痴迷地、忘情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日吐情思夜织网”。为了与心上人再结鸾凤,她们不顾事业前程,也不惜与父母、子女反目,甚至甘愿牺牲女性“最宝贵”的名誉,其中一些人即使在自己的夙愿已成黄粱一梦时仍苦苦地等待、美滋滋地遐想,乃至终身不婚或以身殉情。

女性往往很难把性和情相分离

她们不像男子那样没有爱也可消遣、没有情也可获得性快感,而只有在自己的感情需求获得满足时才愿意付出性,并达到性情相融、灵肉合一。她们在与情人间的凝聚力与日俱增的同时,与丈夫的关系则每况愈下,以至日益无法忍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煎熬,因此只有早日了断这令人难堪的多角恋纠葛,才能解除精神和肉体上撕裂般的痛苦。

妻子与婚外异性过从甚密,常会受到丈夫当众羞辱、粗暴殴打或性虐待。即使一些女性有悔过意向,丈夫也往往因强烈的占有欲和嫉恨心而难以再对其建立起信任感,有的还对妻子的时间安排、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做了苛刻限制,使妻子的自尊心严重受损,终因无法忍受丈夫的猜忌、疏离和报复行为而起诉离异。还有些妻子原先只是对婚外异性有好感和正常交往,但丈夫采取的过激行为反而增添了婚外异性的吸引力,妻子毅然与丈夫分手。

总之,现实生活中,婚外恋获得圆满结局的并不多见,其中虽由于男子出尔反尔最终结束恋情的较多,但仅归咎于他们伪善、薄情难免失之偏颇。男子除了更看重事业前程、更现实外,还常因妻子无甚过错而不忍绝情离异。然而,有妇之夫既要承担对妻子的道义责任,就不该在当初放纵自己别有他恋,否则不仅自己骑虎难下,而且将给对重结鸾凤满怀希望的情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显而易见,对婚外情更执著、专一,也更投入的女性,在这美丽的陷阱中往往跌落得更深,也易受到更多的伤害。她们的美好向往常与严酷的现实相脱节,她们的付出总得不到预期回报,她们在瞬间的甜蜜和幸福之后,常伴随着沮丧和酸涩,因此,反思和彻悟对于她们尤为必要。倘若她们对两性婚外恋的心理差异有所了解,并对自己“想要什么”和“能得到什么”是否吻合,做出理性判断的话,或许在临近婚外恋雷区时会更小心谨慎。

男性婚外恋心理


男性婚外恋心理

和爱情、婚姻一样,婚外恋似乎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而且就像魔鬼一样永不离爱情、婚姻之左右。可以说,提起爱情与婚姻,就免不了说说婚外恋。在当今社会里,婚外恋的事情我们已见怪不怪。电影《一声叹息》、《手机》向人们展示了婚外恋的“凄美”结局。而现实中,一个接一个因婚外恋而造成家庭破裂、反目成仇的生活剧也每每上演。但人们“你演罢来我登场”,婚外恋的是非剧没有演完的一天。

婚外恋中的男女心理很复杂,而且存在性别差异。婚外恋中,有妇之夫在恋情正酣时往往信誓旦旦,许诺情人与妻子离婚,只对情人一个人好。然而,到头来真正履行诺言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男人都以种种借口拖延时间,迟迟不把诺言付诸实施。男人们在关键时刻临阵退却,是否意味着他们都是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玩弄感情的骗子呢?

婚外恋中,确实有一些男子为了满足一时私欲或追求感官刺激,把情人当作临时替补和玩弄对象。更过分的是,有些男子在情人危及自己的仕途鸿运而无法摆脱的时候,为彻底清除障碍而大开杀戒。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有妇之夫临阵退缩实在是有其深层次的难言之隐,不可仅以好、坏而一概论之。

在多数男子心中,家庭、事业与社会地位的位置重于婚外恋情

较之女性,社会伦理对男子婚外越轨行为比较宽容。尽管如此,家庭道德仍是评价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即使在高度性解放的西方发达国家,私生活状况也依然左右着一个人的经济或政治前程。对于婚外恋情与家庭、事业成败及社会地位,男子总是更看重后者,而婚外恋通常只能是其风云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因此,如果婚外恋与其事业能齐头并进、两全齐美,男人们自然不想游出令人陶醉的婚外情海;一旦婚外恋情到了可能使其家庭解体、阻碍其事业发展、损害其社会地位的地步,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弃情人于不顾。很少有男人会为了情人而牺牲自己家庭、事业、社会名望,而背负道德败坏的名声。

没有家庭问题而步入婚外恋的男子们,时常负有对妻儿的愧疚感

婚外恋中,很多男子的婚姻并没有问题,只是自控力较差、一时冲动而“失足”,因而对婚外恋人只会“动情”而不会“动心”,很少能够向情人投入全部的身心。其实,这些男子在家庭中大多并不缺少基本的生理和心理满足,也不缺少甜蜜、幸福。当他们在情人处头脑发热或出于无奈做出“休妻”的承诺后,回到家中面对现实,又常因妻子胜任家庭角色而自知理亏,欲言又止。另外,妻子一旦知道了实情,遭到报复的往往是丈夫的情人。很多情况下妻子会以加倍的柔情去感化丈夫,使丈夫愧疚难当而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也有些情况是,虽然丈夫与妻子性情不合,但妻子能与丈夫患难共度、或对其有恩,因此丈夫不忍伤害糟糠之妻。

男人们虽然比女子容易花心,但在重要的抉择面前,他们往往比女子更理智、更现实

有妇之夫在偷尝婚外恋禁果时,大多没有与情人步入婚姻的目的。向往浪漫、刺激的婚外恋,并不意味着会割舍踏实、清淡的婚内情;情人虽能给自己带来如痴如醉的新鲜感和沁人肺腑的罗曼蒂克,但毕竟不安全;家花或许不如野花艳媚、醇香,但却不失温馨、素雅,也更耐看、受用。因此,婚外恋常常只是为他们超负载的社会角逐松弛一下神经,或者帮助他们暂时忘却一下家庭烦恼,只是他们人生的调味品而已。一旦面临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时,他们大多会放弃定时炸弹似的浪漫爱情,回到平静的现实中来。

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杀手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剧情:“我为这个家庭付出那么多,TA却背叛了我”。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当代陈世美的新闻出现:“妻子辛苦赚钱养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读书,熬到丈夫毕业,丈夫却出轨,甚至要求离婚。”

对此现象,大众和媒体一致的声音是谴责:“这种男人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做道德评判总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评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道德评判永远无法挽救一段关系。

1,我们真正可以去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亲密关系。为什么叫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有亲密感,两性关系自然能维持下去;没有亲密感的婚姻,通常只有两种结果,离婚和出轨。

我接触过大量婚姻关系案例。悲剧的现实是,很多中国婚姻,都已经不再是亲密关系,只是责任关系,义务关系,亲情关系。这样的关系中,只要稍有资源,不再为物质生活发愁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出轨,少部分正筹划着离婚。

什么叫亲密?亲密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有呼应,情感能量可以流动的状态。

举个细节,当老婆说想要吃苹果,老公立刻呼应一声,开心的把苹果递过来,这就是亲密。如果是老婆觉得有义务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样,每天为老公孩子削好苹果,并劝说老公孩子每天吃一个苹果,因为书上说苹果营养丰富,可以补充维生素。这样的过程中,没有亲密,削一辈子苹果,也不会创造幸福流动的感觉。

当我们能够在家庭中创造幸福快乐的体验,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乐的人自然会感恩每个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如果没有快乐,感恩教育会变成沉重的道德枷锁,把每个人锁在彼此牺牲,彼此消耗的关系中。

2,是什么阻碍了亲密,让中国大部分婚姻都变成“非亲密关系”?

亲密的能力,天然的来自于童年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当婴儿向母亲发出微笑,母亲也情不自禁的微笑起来,这种情感能量的呼应,就是亲密;当婴儿哭泣,母亲第一时间冲过去回应,安抚陪伴哭泣的婴儿,这就是亲密;当婴儿吸吮着乳汁,甜甜的在母亲怀里入睡,这就是亲密。

悲剧的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都在制造孤独婴儿。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原因:过短的产假,不断被家人催促断奶,甚至隔代抚养。现代“科学主义”制造的无谓自坑:科学定点哺乳定点入睡,睡眠训练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当母亲背离了母性本能,不能按需喂养,不能及时呼应婴儿,婴儿与母亲的亲密依恋得不到满足,不得不过早学会自我安抚,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联孤岛”。所谓的宅,就是这么产生的。

失联的孤岛,因为过早的失去了亲密依恋体验,成年后也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发展出各种策略,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这些策略,并不一定被清晰的意识化,很可能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控了自己的一生。

男人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此外常见的防御机制还有:我若可爱性感漂亮,就不会被抛弃;我若高学识有涵养,隐忍克制,就不会被抛弃;我若足够弱小,楚楚可怜,依赖对方,对方就会可怜我照顾我,不会抛弃我。

这些策略,都是在童年保护我们活下来的信念。比如,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作为女儿尤其是中间的女儿,是家庭中得到父母关爱最少,最无足轻重,甚至被父母厌恶的人。若想生存下来,通常她要勤俭节约,辛苦干活,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才能得到一点立足之地。童年的生存策略,烙印在潜意识里,成了控制自己一生的信念:我必须要辛苦付出,才能获得关系。

3,带着童年的烙印走进关系,女人越感觉到婚姻中的危机,就会越付出,然而越付出,婚姻危机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读博,最后却被丈夫背叛,并起诉离婚的温州林女士,法庭上丈夫哭诉了很多婚姻当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细节上感觉被妻子全家瞧不起,这些痛苦感受都被写进信里,林女士却看了跟没看过一样,为什么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时忙着照顾家庭,没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记了。”林女士的潜意识信念是:我只要不断辛苦付出照顾家庭,我就能维持这个婚姻。这个信念像魔咒一样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让她看不见真实的婚姻关系,看不见真实的老公。真实的老公从未嫌弃林女士付出还不够多,真实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沟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潜意识魔咒控制的人,听不见也看不见对方的真实需要。

真实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见,无法流动,情感的河流日渐干涸,出轨或者离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内心深处渴望亲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在婚姻中总是得不到,最终只能外求。

4,付出感给对方带来的内疚,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不幸童年造就的潜意识魔咒,让很多女人相信,我付出越多,如果对方想离开我,他就会很内疚,于是不会离开我。而事实是,内疚感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觉,所以古有剔骨还肉一说,现有很多男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离开这个婚姻。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若一个人自我牺牲,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通常肢体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气冲天。付出感必然伴随着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可以想像,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怨气重的人。若一个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权,通常这个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会成为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因为他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扭曲怨气。

5,如果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是我不爱这个关系。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能爱过你。

想像一下,女人遇见商场打折,血拼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哪怕大多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个女人会不会抱怨说:“我今天为了这个家付出,非常辛苦。”大家都知道不会的,女人爱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悦。在我们喜爱做的事情上,无论花费多少时间精力,都是快乐。同样,当我真心爱对方时,花三个小时为对方准备晚餐,心里甜蜜蜜;当我真心爱对方时,熨烫他的衣服,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每时每刻享受当下,这个不可能,偶尔发发脾气、抱怨几句也在所难免。但整体上,当我心中有爱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牺牲和付出,因为这是我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体验。

如果我体验不到爱的流动,为这个关系做一点事情,都是在损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会期望对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离开我,因为我已经为了你,损耗自己很多了。

如果你经常在关系中觉得自己在牺牲和付出,有怨气产生,那么仔细的觉察一下,我的潜意识被什么样的魔咒控制着?不幸童年写给我们的魔咒,是可以解除的,这需要我们在生活细节中不断觉知。一旦发现自己有付出感,就提醒自己,醒一醒,回到内心问自己:我真正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做这件事情,是我自己想要的吗?比如做饭时,若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给自己和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当我们能够从潜意识的魔咒中醒来,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为自己创造内心真正想要的生命体验,自然能够建立起亲密流动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是潜意识魔咒里那个随时恐惧被抛弃的孩子。成年人之间,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当我成为心理上的成年人,没有人可以抛弃我,我无需再去讨好对方,只是尽情为自己去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

花14年追踪168对夫妻:什么样的婚姻拥有终极安全感?


20XX年,《粉红z世代:中国95后数据报告》调查了500名各个年级的大学生,问他们“你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发现95后更在意双方“三观”是否一致。

“三观”是近几年婚恋界流行的一个核心高频词。围绕“三观”的主要思潮是:

三观不合不能嫁,三观不合要分手。

“三观一致”似乎已经替代了老一辈的“门当户对”观念,成了当今择偶观的政治正确,成为情侣是否合适、是否能长久走下去的重要标准。

01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衍生的其他观念的统称。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观点、认知、看法。

电影《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心理咨询师,回忆起自己去世两年的妻子。

他最怀念的,不是与妻子一起共渡的美好时光,而是她的各种小特质、小瑕疵。

比如在被窝里放屁,响声甚至能把她自己吵醒,而她也知道他身上的所有小缺点。

大声放屁、打嗝,吃饭吧唧嘴、习惯性迟到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特质。

但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看待这些特质就会有不一样的观感。

在我眼里可能是“小可爱”的特质,在你眼中可能就是“小瑕疵”,甚至是无法忍受的缺点,反之亦然。

“三观”组成了每个人身上一道看不见的个人边界,我们把三观不合的人拒之门外,让三观合适的人来到我们身边,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02

“三观不合”到底是怎么不合了?

但是,“三观”这个过滤器有时候也会失效。

一方面是因为恋爱初期,我们习惯以美好形象展示自己,不暴露自己真实(脏乱差)的一面。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化发展。相伴多年却缺乏交流的恋人,可能突然某天发现,两个人的步调不一致。

更重要是因为,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三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绝大部分情侣的三观有相合的部分,也有观点各异的部分。

知乎有个提问是“三观不合有什么表现”,最高赞是:

你喜欢看书、吃牛排,他喜欢玩游戏、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他认为牛排死贵,你真是小资真是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其实三观一致,并不是要求你们完全一样,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懂得包容和欣赏。

总结一下意思就是:

你喜欢的,对方不一定喜欢,但却会尊重,这是三观相合。

你喜欢的,对方不仅不喜欢,还会泼冷水,这就是三观不合。

看书、游戏、牛排、撸串、看电影……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相处的小事,可三观的矛盾再小也禁不住积少成多,量变导致质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梳理了一个情侣分手原因排行榜(多选),排名前三的是:

1.厕所里用完卫生纸也不添!(45%)

2.屋里有脏碗脏杯子也不洗!(40%)

3.沐浴露洗发水用完了也不买!(35%)

压垮一段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甚至只是一个脏盘子。

03

“三观不合”的关系还能挽救吗?

想起心理咨询师韦玉霞,她说过的一个关于夫妻“三观不合”的真事。

她的大学好姐妹A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了很多精力、时间、金钱,陪女儿一起体验各种兴趣班,最终女儿开心地选择了古筝课。

可老公不高兴了。

陪孩子尝试各种兴趣班时,他说:

“事儿真多。”

为了孩子兴趣班做金钱规划时,他说:

“有这个闲钱带孩子出去旅游不好吗?非得学这些没用的。”

A加班赶不及送女儿学古筝,催促老公去的时候,他爆发了:

“你非得给女儿报班,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累了,我不想我的孩子学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我不去送!”

A哭着说,我跟他三观不合,太痛苦了。

我培养孩子兴趣不为别的,就想让她多触摸这个世界的美好。

可老公认为,学这些没用,折腾孩子,还浪费整个家庭的精力。

两个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并且争吵升级,各种不合的观念都翻出来吵了一遍。

最后A咬牙切齿的说:

“都怪我大学时就选了他,那时候老娘的心理学还没修炼好,要不怎么会选择一个三观不合的人结婚……”

然而没过几天,闺蜜A一家三口的幸福又恢复到“闪瞎路人眼”的程度。

咨询师韦玉霞很好奇,她到底对老公施了什么魔法。

A认真地说:

和你诉苦之后我就意识到,在争吵里,都是我一直在要求他,责备他,认为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我只肯关注自己的委屈,并且要他为我的委屈去负责。

却忘了去看看,他内心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这么反对这件事。

我意识到自己在用心理学的东西攻击他,而不是理解他。

于是我打破冷战,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才知道他曾经被父母逼迫着上各种课外兴趣班,而年幼的他深恶痛绝却无力反抗。

有了孩子之后,他执着地相信兴趣班会毁了孩子的童年,他一定要“守护”孩子的童年玩耍时光。

这时的我,在他眼里像极了曾经逼迫他去上兴趣班的父母,他又一次体验到了当年的无力。

听他说完之后,我就理解了他跟我争吵得那么凶,不是因为不爱我,不关心我,而是他内心的伤疤被撕开了。

他把当年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和想法,真实地对我宣泄出来。

之后,我只是抱了抱他,说孩子的事情我们先放一放再做决定。

结果,第二天他主动说,他要去送孩子上兴趣班,他想感受一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回来后他和我道歉,说自己一定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限制,并不是尊重孩子……

一场“三观不合”的战争,就这样在A的调解以及双方努力下化为无形,两个人还因此更亲密,能分享更多内心感受。

所以三观不合,并不是无解,如果对方的不喜欢和泼冷水,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便又是一种相合。

只看你是要执念于自己的世界,还是愿意柔软下来去对方的心中一观。

04

共享三观才是长期稳定婚恋的关键

社会学博士钱岳在《一席》演讲“我们为什么结婚”里,分享了“关系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共享现实(sharedreality)。

“共享现实”解释了一个持续了14年的美国婚恋研究——“为什么有些伴侣能更长久地携手走下去”。

研究发现,两个人能多花时间坦诚地聊聊,让双方在感情上,和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这种“共享现实”的方式是经营一段长期稳定婚恋关系的关键。

所谓共享现实,就是共享三观,双方共享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三观又分为“一般三观”,与“核心三观”。

灵活的、多变的、相对不重要的观点,组成一般三观。

稳固的、长期的、相对重要的观点,组成核心三观。

想象自己的三观是一颗鸡蛋,蛋白是你的一般三观,蛋黄是核心三观。

当你们开始谈心,仿佛打破蛋壳的两只鸡蛋,去掉隔阂而相遇,蛋白代表的一般三观,很容易就互相渗透。

但是蛋黄代表的核心三观,需要有足够的外力刺激,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蛋黄才能最终交融在一起。

这种交融,不是说三观要和对方100%同步、变得和对方相同。

而是彼此能接纳、理解、尊重对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三观想通的地方,一起制定双方可以接受的行为。

就像上面闺蜜A和她老公。

争吵后,也许A还抱持着“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她老公还坚持着“我要守护孩子童年的玩耍时光”。

但双方都能清晰地知道对方的观点,并且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核心观点。

然后他们在孩子身上达成了三观一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要用我们自己的三观去限制孩子。

05

三观要怎么共享,怎么聊?

聊三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姿势,和平时聊天其实是一样的。

只要双方养成了“非暴力沟通”的聊天方式。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Communation),又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使用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很简单,只有四部分:

观察:我看到了什么……(陈述事实,不要泛化)

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我希望你可以……

用闺蜜A和她丈夫的冲突为例。

A说自己一直在要求丈夫,一旦他不按要求去做,她会感到委屈,然后指责他的观念不合理。

却忘了去看看,他内心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这么反对这件事。

于是她打破了冷战,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

可以设想一下,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达到同样的效果。

(小提示:希望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先自我暴露,坦诚分享自己的感受)

A:你知道,我在培养女儿兴趣爱好上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不为别的,只是想让她多接触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陈述事实,表达需要)

丈夫:可是感受美好为什么要限制在兴趣班上面呢?她平日的功课压力已经够大了,周末就不能让她自由玩耍吗?

A:美好当然不必局限在兴趣班,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陈述事实)

A:其实,当我和她一起体验过芭蕾、书法、油画等等兴趣班,她最后选择了古筝,我感觉到由衷的喜悦。不是针对古筝,她选择其他我也一样这么开心。(事实+感受)

A:因为我觉得,如果女儿能从小培养一门兴趣,可以让她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的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世界。(需要)

丈夫:可是,这只是你觉得会对她好而已。你有问过女儿的真实感受吗?她真的喜欢周末还去上课?也许她更喜欢和我们去公园玩。

A:你说得对,这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女儿对兴趣班是怎么看的,她是否真的喜欢去上古筝课,我俩之后可以一起去问问她。(请求)

A:但是现在,我更希望知道你对“女儿上兴趣班”这件事的真实想法。(请求)

丈夫:我的真实想法?就是兴趣班没用,浪费时间和金钱。

A:你平时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唯独对于“兴趣班”,你会觉得没用呢?从之前的几次争吵,我发现只要聊天涉及兴趣班,你就会变得不耐烦和容易生气。(事实)

A:你愿意和我说说你的感受吗?这对我很重要。(请求)

丈夫:emmm…是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话题特别容易生气…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逼着上各种兴趣班(事实),我很生气却无力反抗。(感受)那时我就想:以后有了孩子,绝不逼她去学这学那的。

写到这里,笔者对于非暴力沟通的设想就完成了。

闺蜜A和老公后来发生的事,相信看过上文的你们还记得,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的结局。

我相信和其他所有的恋人一样,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依旧会产生许多矛盾和争吵,但不断地使用非暴力沟通,能让他们最大程度共享三观,让婚姻的幸福感持续下去。

06

我们连话都很少聊,

更甭说聊三观,怎么办?

今年4月,WeLens公号在电影《后来的我们》公映前采访了刘若英,问她“对于爱情的经营,你有什么经验”?

刘若英说:

两个人能够长时间的相处、包容和给对方空间是很重要的,要让对方还是完整的。

他喜欢做的事情不一定我喜欢,但是我不会阻止的,我喜欢的事情不会让他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做。

两个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情,就够了。

我在爱情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爱要表达,需求也要表达……我会把自己的需求很明确地跟对方说。

很多恋人在一段长期关系中,或是在结婚后,会发现聊天内容从之前的浪漫感性,变得越来越逻辑理性。

从经常交流核心三观,到交流一般三观,或是避免争吵,连一般三观都不能探讨。

只能聊聊工作、今晚吃什么,或是聊家务、孩子学费怎么办……

理性谈话是生活必须的,但如果谈话内容理性部分越来越多,情感连接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聊天缺乏三观的交流,没有“对于这件事,我的感受是……”“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希望我怎么做呢”……

这种三观式的对话,就很难在感情上,和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

如果你感觉和恋人的内心距离正在变远,三观的差距正在变个大,请考虑用下面10个问题,2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重启关于“三观”对话,能够让你们看清对方的内心。

(亲测有效,这可是某次不小心惹女友生气后,让感情更进一步的大招)

你童年最好和最糟的记忆是什么?

你最希望我做的3件事是什么?

在你的朋友和家人中间,你认为哪对夫妻关系最好?为什么?

你觉得和我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我有哪些行为让你很不爽,你希望我停止去做的?或者希望我改善哪些行为?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担忧、焦虑,甚至到了失眠得程度,但你却没告诉过我?

有什么事你一直想做,但一直没做成?是什么阻止了你做这些事情?

你爱我什么呢?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最爱我?

你认为我做什么事情会让你无法原谅,为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性生活还能变得更好吗?你想我们在哪些地方改善呢?

请尝试在平时养成使用非暴力沟通的习惯,这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艺,而且适用一切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平时养成聊一般三观的习惯,关键时刻就能聊核心三观,这相当于拥有了婚恋关系的一枚免死金牌。

另外推荐大家我们的会员内容中最受大家喜爱的果果老师教授闺蜜们的方法,用三个句式搞定,让你们的亲密依然如初!

07

为了尽快拿到免死金牌,我最近拉着女友不断地刷爱情类电影,然后一起讨论剧情。

对李安导演的《喜宴》中的一个桥段印象非常深刻。

郎雄扮演的父亲,在婚礼上嘱咐男女主角。

他说的这段话,超越了老一辈“门当户对”的时代局限,更接近如今的“三观一致”。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同理心(empathy)。

希望大家通过非暴力沟通,不断增进同理心,多多沟通,共享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