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聊不来的婚姻,后都死掉了

聊不来的婚姻,后都死掉了

发表时间:2020-12-09

【www.qg13.com - 挽回爱情后怎么聊】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聊不来的婚姻,后都死掉了,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上看到很多人问婚姻的保鲜剂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责任,有人说是包容,有人说是理解。

而我认为,所有的浪漫、理解、包容,一定要基于聊得来,能聊得来的婚姻才能长久。

最近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里,高中老师许伯常和他的太太刘淑芬,就是典型的聊不来式夫妻。

许伯常年轻的时候许诺别人,要爱对方一生一世,结果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刘淑芬,便靠一己之力供许伯常读完了大学。

但就在许伯常大学毕业后,他竟然反悔不想和刘淑芬结婚了,只不过终究没能拗过刘淑芬,于是两人便成婚了。

毫无意外,他们的婚姻糟糕到了极点。

婚后的许伯常从没碰过刘淑芬一下,两人分床睡,连吃饭的碗和喝水的杯子都各用各的。刘淑芬性子急,经常当着街坊邻居的面,打骂许伯常,即便如此,许伯常连还嘴都没有过一次。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就是两人在窄巷里相遇,刘淑芬魂不守舍的从许伯常面前走过,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担心,但始终没和刘淑芬说一句话,甚至连一个笑都没有。

最终,刘淑芬走进自家的院子,投井自杀了。

还有什么悲剧,能甚过这种?应该没有。

尼采曾说:“婚姻生活犹如长期的对话——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女子在白头偕老时,仍谈笑风生?”

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是短暂的,容颜不长久,健康不长久,唯有聊得来的心意可以让感情长久。

如果连这都实现不了,那婚姻就只能死掉。

冬冬和自己老公是相亲认识的,彼此了解不是很多,因为家里催得急,两人认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

婚后冬冬发现自己和丈夫完全聊不到一起,冬冬喜欢旅行,丈夫则坚持自己只要不死就宅在家里;

冬冬喜欢阅读,经常在网上买一堆书,丈夫则觉得日子凑活凑活得了,花钱在没用的书上,不值得;

而且,冬冬的丈夫还是一个很盲目并且相当固执的爱国主义者,看电影从来只看国产,买衣服只买中国品牌,连聊天都从来不许别人在他面前表露出半点媚洋情绪。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么过了没多久,两人的婚姻就成了一潭死水,毫无波澜,寡淡无味。

冬冬一回家就到卧室看书,丈夫则在客厅里玩游戏,两人互不干涉,也不存在交流。冬冬告诉我们,每次当他们坐在餐桌上吃饭时,都觉得尴尬别扭,还没有一个人生活来得轻松。

日子看起来四平八稳,其实两颗心早就渐行渐远。冬冬不止一次说过,好希望自己的婚姻快点结束,他们的婚姻早就在死的边缘徘徊,就等着分崩离析的一天。

没有交流,就无法进入彼此的世界,更不会有关心。沉默永远是疏远的开始,当两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的时候,实际上婚姻已经是名存实亡。

总听到有人说,不吵架的感情都是定时炸弹,好的感情都是吵起来的。但只有灵魂相通的人,吵架才是一种沟通方式,聊不来的两个人,只有赤裸裸的怒气和冲突。

大学有个哥们,有次我们一起喝酒,带着几分醉意,他聊起了自己的家庭。哥们父母在他高中的时候就离婚了,很多亲戚都劝他父母:“孩子都这么大了,还离什么婚。”但哥们却满脸无所谓,当时还有亲戚责备他不懂事。

哥们闷了一口酒,说:“我也羡慕别人温馨的家庭,他们不知道我爸妈是真的合不来也谈不来,他们一开口就吵架,两个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互相体谅,离婚是早晚的事。”

哥们的爸妈生活习惯、品味完全不同,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

有时是因为物品摆放的位置,有时是因为家具样式的选择,有时是因为饭菜的咸淡,一言不合就开吵,吵完就冷战。这样反反复复,更是谁看谁都不顺眼,日子也没法继续。

前半程的爱情都是水到渠成,后半段的婚姻则需要用心经营。家从来不是说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懂得沟通的人知道在争吵中升华感情,聊不来的人才会歇斯底里,掐死最后的温情。

很喜欢一句话:“婚姻不是做生意,不需要计算彼此之间的利益得失。”越是聊得来的两个人,越懂得包容和分担,只有聊不来的人才会计较得失。

王宝强和马蓉的婚姻一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前段时间马蓉发文说:“十年家庭,生儿育女,付出所有,问心无愧!”马蓉自以为在这段婚姻中牺牲很多,其实一旦有了得与失这个念头,婚姻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裂缝。

有个朋友,忤逆父母的意愿和女朋友结婚,但最终还是离婚了。刚认识的时候,他看上了女朋友的温柔善良,女朋友也欣赏他的智慧浪漫。

朋友后来说,其实妻子一点都不懂他,婚后妻子经常抱怨他不上进、不成熟,还哭诉自己为了生孩子失去晋升的机会。

那时他才意识到,婚前自以为的般配,让他忽视了两个人聊不来的事实。

总是听到身边的很多人抱怨,自己为对方牺牲了很多,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放弃了朋友……实际上,婚姻中有一个聊得来的人,互相理解,又何来这么多牺牲与妥协呢?

只有聊不来的两个人,才会只看到自己的牺牲,而看不到他人的付出。在这样的计较下,婚姻就已经没有感情可言,自然离死不远了。

《奇葩说》马拉西亚辩手胡渐彪曾说,

比一个人孤独终老更可怕的,是跟那个让自己感到孤独的人终老。

两个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也不会有甜蜜的幸福感,只会痛苦、压抑、疲累,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还艰辛,生活质量也不如单身,婚姻自然不能持久。

好的婚姻,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能在饭桌上分享一天的见闻,能安静坐在电视机前讨论剧情,能喝着茶闲话家常,什么话题都能聊开,并且乐此不疲。

记得有次看金星秀,嘉宾是赵又廷,赵又廷说自己很宅,还有点闷。接着金星问他在家和高圆圆的话多不多,他用了一个词“狂说”。QG13.cOm

我相信能在一起狂说的人,也能一起白首。

婚姻不是需要一个过日子的人,而是需要一个可以沟通的灵魂。有互动的婚姻才叫生活,没互动的婚姻只算是搭伙过日子。

聊得来的婚姻,一定是彼此心意相通,你懂我的快乐,我知晓你的烦恼。

委屈的时候,有人听自己的抱怨,伤心的时候,有人在一旁安慰,开心的时候,有人可以分享。婚姻里,能遇见那个懂你并且愿意给你回应的人,便是最好的福气。

小编推荐

那些将就的婚姻,后来都死掉了。


1

最近有一部短片,采访了不同年龄女性的情感状况。其中,两位已婚女性的描述让人感觉特别扎心。

已婚女性A说:经常觉得特别心疼。

她心疼什么?心疼自己。

34岁的她,经常加班到很晚,拖着异常疲惫的身子回家。

一边给儿子洗澡,一边跟老公抱怨工作中糟心的事,没等来老公一句安慰。

他在专心致志地打游戏,根本顾不上她。

已婚女性B说:“30岁生日那天,跟老公说想买个LV。女人都爱美爱包,30岁了想给自己买件奢侈品,不为过吧?

没想到他老公说:“就你?买LV?背着LV上街买菜接小孩?别人会觉得那是真的吗?”

她对着镜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夹杂着心酸和委屈。她说,“每次想起这句话,心里就觉得特别不是滋味。”

后来,主持人蔡康永走出来,看着她们,认真问道:在过去一年里,曾经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请站立。不少女性都站了起来。

几分钟的短片,让人看到了那么多人在婚姻里所积攒的失望。

不过,比这更可怕的是:绝大部分人会因为孩子、家人,继续选择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将就,然而那些将就的婚姻后来都怎么样了?

正如蔡康永在演讲中所说的:那些将就的婚姻,后来都死掉了。

2

前段时间,有个老朋友来找我玩。我去车站接她的时候,她左手抱一个,右手牵一个,肩上还背着一个很沉的双肩包,额头直冒汗。我问她,丈夫怎么没一起来,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怪辛苦的。

她叹了口气:“别提了,正准备离婚呢。”

这个朋友是我的中学同学,当年,她奉子成婚,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发现老公出轨了。

“出轨”这件事,就像是扎在她心里的一根刺,怎么样都拔不掉了。

他们开始频繁地争吵,在痛苦地婚姻里彼此厮杀、纠缠了两三年后,才把婚离了。不过,离了婚之后,为了不影响孩子,他们夫妻还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奇葩的是,拿了离婚证的两个人没过多久,又和好了,还怀上了二胎。

她告诉我,离婚后的那段时间,他丈夫表现得不错,并承诺以后不去外面沾花惹草。而且孩子还那么小,家人也劝她婚姻嘛,凑合着,也就过去了。

在这段将就的婚姻里,她的结局是:生完二胎后不到三年的功夫,她的丈夫又再一次出轨,婆婆也是爱嚼舌根的人,经常跟邻居说她各种不是。

这一次,她是真的过不下去了,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拿到女儿的抚养权。自从生了孩子后,她就没再工作过了,现在她又要重新找工作,未来还有很坎坷的路要走。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她当初选择不将就就好了。这样一来,就不需要花费宝贵的青春跟一个丝毫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周旋。

将就,只不过是暂时延缓婚姻名存实亡的下下策,把她推向了更绝望的境地。

3

将就的婚姻就像是没有地基的房子,都不用狂风大浪的摧残,时间一久就塌了。一份只是靠将就维系的感情,永远都不可能给你幸福。

还记得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男主角为了攀高枝放弃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这段门第悬殊的婚姻让他们夫妇一度陷入痛苦,倒插门女婿的身份也让男主直不起腰来。

而他当初那个青梅竹马的恋人,负气嫁了个不爱的男人,婚后各种痛苦,各种争吵。

没有稳固的感情基础,彼此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时间久了更无话可说,这种婚姻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折磨。

如果你选择了将就的婚姻,那么就需要做足了迎接各种失望、伤害、痛苦的准备,因为你将就婚姻的同时,婚姻也在将就你。

将就的婚姻,不仅是选择对象上的将就,也是婚姻亮起红灯后,不作为的将就。再契合的两个人,即使不去经营这段感情,也有可能变得陌生而疏离。

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在步入婚姻殿堂时谨慎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打算跟这个人共度一生?

如果婚姻出现了矛盾,应该懂得及时沟通和调和。实在不幸遇到了无法磨合的人,请及时抽身。

“嗯啊哦,你定,都行...”敷衍的婚姻,后都死掉了


婚姻里,缺少的是赞美和关注,而不是敷衍

前几天跟几个要好的女性朋友吃饭的时候,突然说起了她们拉着老公出去逛街的事情。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朋友的老公很配合她,还夸她身材好,穿啥都好看。而另一个朋友的老公,显然对于陪老婆逛街这件事极度的敷衍,两人从商场回家后闹得很不愉快。

A:

老婆:这件好看吗?

老公:有点显胖,不过款型倒是挺好看的。

老婆:那这个呢?

老公:这个给你穿肯定好看,因为你身材好。

老婆:真的呀,那要不就这个吧……

老公:好,那我去结账。

老婆:谢谢老公,开心。

B:

老婆:老公老公,这个好看吗?

老公:丑。

老婆:那这个呢?

老公:还行。

老婆:那这个呢?

老公:你觉得好看就行了。

老婆:你怎么这么敷衍……你要觉得不好看,我买来干嘛?

老公:又不是我要来买衣服的。

老婆:……

或许很多男人不知道,为什么女人这么喜欢逛商场,还一定要让老公陪着她,看她试穿衣服,穿哪个好看?

其实这就跟女人问男人“你爱不爱我”是一个道理。

男人若是回答:“爱,这么可爱的老婆,怎么能不爱呢?”,虽然她表面会说:“真的假的呀,就知道逗我。”实则内心早已乐开了花。

男人若是回答:“爱,我现在很忙,等下再说”,这么敷衍的态度,那怕是要伤很多女人的心了。

女人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你的关注和赞美。

就像心理学家DaintonAylor在婚姻的积极策略研究时说的:“我们通过语言和行动持续让对方感受到‘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感受到你在关系中的付出’等来肯定对方。而这往往是婚姻中的女人最为需要的,也就是所谓的被关注感。”

所以说呀,女人一般让你陪她逛商场,或者是买衣服问你哪个好看时,你多赞美她两句就好了呀,就像A朋友的老公一样,千万别敷衍她。毕竟,女人想要的是你对她的在乎。

好的婚姻,要抱有开放的心态

每次谈到婚后如何相处,我总会想到我的一位朋友,她有一个愿意主动去懂她的老公,婚后也过得特别幸福。

朋友是个新潮的人,然而她的老公却不是。从现在的大多数人的婚姻观来看,他们可能就是许多人眼中的不合适。

当她刚结婚时,问她老公:“我们之间兴趣差别这么大,真的合适吗?”

他老公说:“这世界很大,我懂的却很少,总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事物,特别是你喜欢的事物。也许说不定下一刻就有惊喜也说不定呢,哈哈。别担心,你只管继续喜欢你喜欢的就好。”

而他也确实在婚后是这么做的。

即使是前面提到的陪老婆逛街,他也从不敷衍,尽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好看不好看都会说出来。

他也会抽空陪她参加一些前卫的地下演唱会,会同她一起盯着抖音看各种各样好看的小姐姐,更重要的是他会学着去接受她所喜欢的东西,然后从中发现乐趣。

虽然他依旧不是一个新潮的人,但对许多新潮的事物,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和她有话聊。

每个人都会有喜欢的东西,也总会有不喜欢的。

就像男人确实对逛街,女人的护肤品,衣服时尚这类的东西并不懂,也没多大的兴趣。

但也不妨碍去了解另一个人喜欢的事物,爱做的事情,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最不济,老婆问老公衣服好不好看的时候,也给一个真诚点的回答嘛,别敷衍就好。

其实,婚姻就是互相了解,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彼此,从浅知到深知,先是慢慢的变得有交集,然后慢慢地变得会生活。

婚姻,就是追求一种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在娱乐圈,有这样一对模范夫妻,买超和张嘉倪。

两个人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他们的生活却常常令人羡慕,也非常有情趣。

张嘉倪喜欢演戏,甚至在刚生下孩子没多久就重回演艺圈,然而买超对于演戏几乎不懂,但他却会陪她拍戏,和她对词,然后在剧组里同她有说有笑。

而买超除了生活就是篮球,他是名副其实的篮球狂热者,张嘉倪也会常常带着孩子在篮球场里感受他所喜欢的东西。

然而据我所知,许多夫妻往往都是,你做你喜欢的,我做我喜欢的,各做各的,毫无交集,只要不互相妨碍就行了。

看似风平浪静,却在突然的某一天,因为完全不了解对方的喜好,产生争执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美国一位婚姻咨询师曾坦言:“随着生活的愈加紧密,两个人之间的“不同”可能会集中爆发。”

这些差异可能会在结婚不久后爆发式的凸显出来,此时,对方身上的一些部分要如何容忍,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选择忍耐还是争吵,如何应对冲突,也会成为婚姻中双方面临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中就规避的。

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了解,用心的去对待彼此,关注一下对方的喜好,从中发现乐趣,然后培养情趣,最后经营婚姻。

我希望大多数人,特别是男人能明白的是,用“嗯啊哦”“你自己去吧”“都挺好的”“都行”这样的字眼来敷衍了事,到最后是一定会引发冲突的,因为夫妻,就是要相处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如果总是这样的话,那肯定任谁都会受不了的。

而幸福的婚姻,必然是不敷衍,有情趣的。

当你记得他喜欢什么,并时常给一点关注,给点赞美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乃至婚姻,都会变得简单很多。

因为想要完全改变一个人很难,但两个人都改变一点,学会妥协,那所有的事情就会变得美好,而婚姻也是如此。

Papi酱的婚姻你羡慕不来


我眼中真正精神独立,特立独行的女性并不多,Papi酱算一个。

她从不刻意卖弄深刻,但你能从她的视频和访谈中,感受到她对人性的洞察和生活的积淀,也不怪周冬雨全程都是星星眼。

Papi酱最近连着上过几次热搜,第一次是因为人生排序,第二次是分享她的婚恋观。

她说与老公已经恋爱10年结婚5年,但俩人过年依然是各回各家,从谈恋爱到结婚,两家的亲家也从未见过面。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有女孩高喊,这不就是我们最理想的婚姻状态吗,但是怎么可能实现?

我蛮有感触的,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很欣赏Papi酱,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年龄、星座、三观甚至婚恋状况都如此一致。

她的婚姻状况恰恰也是我的日常。

我和老笨恋爱和结婚的时间都要更长一点,结婚前双方家长没见过面,也没办过什么正式的婚礼,过年基本各回各家。

我公婆每年新年左右会来北京看一次孙子,大圣出生那次是我妈头一次见到亲家。我爸工作原因回老家了,双方没见到,之后也没再见到。

我公公是小学老师,婆婆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农村妇女,不识几个字,每次进城都怯怯的。即便想要照顾孙子,其实也有心无力。

公婆都是明事理的人,我们的人生他们帮不上多少忙,但也决计不添乱。每次来,都要扛上几十斤的鸡鸭鱼蛋,恨不能把半个家都装进去。

我们聊不到一块去,但是我尊敬他们,大家一直就保持着平淡如水的关系。

中国式婚姻之所以让人觉得累,就是牵扯了太多人进来。当我们把婚姻回归到两个人自己的事情中,就会轻松得多。

但越是简单的婚姻,想要实现就越难。

首先,需要的是理解。

夫妻间最高层次的恩爱,从来不是找了什么忠犬老公或者贤惠老婆,而是相互的理解。不见亲家、各回各家这类事,是需要双方达成共识的,谁也别绑架谁。

一个强势的伴侣背后,必然站着一个更加强势的家庭。遇到通情达理的另一半,你会发现他的家人往往也是通情达理的。

我结婚那会儿,公婆是想来我父母家商谈婚事的。但是我爸说,山高路远,你们来一趟不容易,繁文缛节能免就免了,我们什么也不要,两个孩子能开心就好。

我工作忙,再加上和公婆之间可说的话实在不多,所以每次他们来,我们的交流其实很少。

我有些愧疚,但是我婆婆从来没表达过不满,只是跟我说:你太辛苦了,都瘦了,一定记得多吃点。

婆婆不是亲妈,媳妇也不是女儿,婆媳之间那条相敬如宾的界限,我们一直都拎得很清。

我不觉得Papi酱或者我个人的经历就是什么婚恋模板,有些儿媳跟婆婆,真的就是比跟亲妈还亲,也有些两家人走动频繁亲如一家,难道人家是虚情假意吗?

重要的并不是两家人走动或者不走动,而是你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次,Papi酱式的婚姻,一定要有钱。

不扯嫁妆彩礼这一套,两家人自然就用不着见面。多少婚姻,临门一脚没踹进去,都是两家人坐在一起谈条件谈崩的。

一旦你接受了公婆的资助,那么就等于默认他们对你的婚姻入了股。作为大股东,他们自然也就有了对你的婚姻指手画脚的权利。

一边惦记公婆的钱,一边又嫌他们烦,这是双标。

贫贱夫妻百事哀,钱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老公有钱都不行,得自己有钱。老公有钱但强势,非让你侍奉公婆,你奉还是不奉?自己有钱,就理直气壮得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如果你穿着maxmara,拎着chanel的包包,从来不用为钱发愁,居高临下,很容易生出“何不食肉糜”之叹,觉得那些为彩礼钱、奶粉钱甚至几百块家用跟婆婆撕来撕去的儿媳都是low逼。

我是一向不在乎公婆有钱没钱的,结婚时觉得他们也没什么钱,一毛彩礼也没要过。

但是我怀孕那会儿,还跟老笨挤在我们第一套房子里。四十多平,住两个人刚刚好,多一个就嫌挤,完全没法想象有了孩子之后怎么办。

彼时北京的房价已经飙升了,比前一年翻了一倍,想到未来,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道理我拎得很清:日子是两个人自己的,关婆家什么事?但是看着朋友们都住在公婆出钱买的两居三居里,也是羡慕的,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

再通情达理的人面对一地鸡毛时,也会心生怨念,一个连基本的生计都在发愁的妻子绝不会拥有美好的婆媳关系。

说白了,当你无法为自己人生买单的时候,你只能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一旦幻灭,就是矛盾和冲突的开始。

没有别的办法,你只能让自己强大,这才是解决一切婆媳矛盾的关键。无所求,也就无所予,无所谓。这是我在凭自己能力过上想要的生活后,发自内心的感悟。

年薪百万的女性,没有人会为了老公给丈母娘五百给亲妈一千的事掰扯,有这时间不如去赚钱。

但是月薪两千的女性,是可以为这件事跟老公吵上一个月的,时间不值钱,甚至感情也不值钱,但每一分钱都很值钱。

不过如果你问我“那怎么才能赚到钱”时,我回答不了。

经济上能完全靠自己的,毕竟还是少数,这不是单单努力就能做到的,还要有恰到好处的机遇。很多人缺的不是道理,是人民币,这个谁也教不了你。

所以鸡汤的归鸡汤,但怨念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这条路你只能自己摸索,爬到山顶,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资格。

最后,你要懂得,婚是给自己结的,孩子是给自己生的,路是要自己走的,你是完完全全独立的个体,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活。

Papi酱的婚恋观,婚恋只是表象,本质仍是女性的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

如果你能做到精神独立,就不必接受对方家庭观念的捆绑。如果你能做到经济独立,也就有了为自己精神独立买单的理由。

不懂男人的“性”,毁掉了90%的婚姻


性对于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看了两个综艺节目。

一个是韩国的《nomoreshow》,一个是英国的《性包厢》。

都是性爱观察类节目。

在《性包厢》里,参与者在电视直播间中央放置了一个隔音包厢。参与节目的伴侣或者夫妻需要在包厢里进行性生活,当然观众是看不到的。

在结束后,伴侣需要马上接受采访。

专家说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关于性爱的最原始诚实的反应。

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参与访问的三对伴侣分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已订婚情侣、一对20多岁的年轻夫妻和一对30多岁的中年夫妻。

很有意思的是,用时最长的是最后一对,30多岁的中年夫妻。而原因是,他们久久都不能进入性关系内。

主持人问:为什么你们前戏用了那么久?

女方的答案是:他不投入,没有让我进入状态。

男方的答案是:她不配合。

然后两个人互相抱怨,指责对方不投入,不把性生活当回事儿。继而开始争吵,从孩子的看护问题到双方父母的价值观,从女方指责男方不在意自己到男方指责女方经常出去和朋友厮混......

主持人甚至都把控不住现场:“不是讨论性生活吗?”

性是一种尊严。

有一个朋友下定决心离婚了。

原因是老公经常一夜情,而且屡教不改。

她老公Y我认识,出于关心,我就去问了下情况。

我:“听说你经常出去鬼混,怎么样?离不离?”

Y:“离什么离,鬼混什么鬼混。我以后不去不就行了。”

Y是我的高中同学,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年轻的时候,他因为家里很穷,被父母不停压榨,被同乡人嘲笑,“我要被人瞧得起”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

8年后,这位曾经的“凤凰男”已经算是“出人头地”,然后呢,就走上了不停出去撩骚、一夜情的道路。

对于他来说,性是一种成功的证明、尊严的证明。

证明自己有钱了,有地位了,被世人高看了。而对于自己伴侣性的征服,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他证明自己的欲望,所以只好膨胀地向外探索。

Y和我的对话

最近看过一个戏虐某商业大佬性侵案的说法,虽然不可考其真实性,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部分男人的终极心理。

是大佬对性侵女主角说:“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成为下一个邓文迪。”

还有前段时间,一位女生发长文指控知名公益人雷闯曾性侵自己。众多公益圈大咖维护雷闯,认为这位女性小题大做,甚至觉得这是在“仙人跳”。

很多人斥责他们没有人性,不尊重女性,而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此。

男人渴望征服世界,而性成为了最不费力的手段。性侵的根源,可能根本不在于性,而在于权利、占有、尊严、证明。

性是一种释放。

在关于性的意义上,我采访了50个男性。

有一个男性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他直言不讳地说,他和不同的女性发生过性关系。但是,只发生关系,从来不过夜。

能够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比较重感情”,却可以和不同女性发生关系的男性,其实不在少数。

对于这类男人来说,性就是性,只代表一种短期关系,和爱无关。

在短期关系中,性就是性;但在长期关系中,性就是爱,爱就是性,爱在衰减,性也在消亡。虽然也有情感不在,但炮声依旧的案例,但那样的故事往往更让觉得这种性的绝望:两个人都需要用性做最后一丝连接了。

而截图中的男性,据详细了解,和自己的伴侣也不过是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老婆是家庭主妇,尽管被丈夫一再催促出门工作,但却无力地感觉到自己早已和社会脱节,和丈夫早已失去了共同话题。

他们的情感蓝图不一致,婚姻不过是惯性,性生活是例行公事。而真正灵爱交融的性爱,早已经荡然无存,或者从没有过。

甚至我们周围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可以很爱很爱你,但我就是没兴趣和你上床;或者,我们可以再床上那么和谐,但就是无法在床以外的世界里取得默契;再或者,我发现可以和其他人激情澎湃,但就是无法和你一起达到欲仙欲死的状态;又或者你们只能在某些时刻感觉到彼此身体的需要,而当一些事情发生以后,比如孩子出生以后,你们的身体就开始了疏远……

其实性本来很简单,但让性变得复杂的是我们。无论男女,都给性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性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回天。

释放,成了这个男人唯一寻求短期快感的方式。

当然,这不是女人的错。

是一种关系走到消亡或者麻木的必然罢了。

性是一种接纳。

曾经有一位性学家说:性爱,其实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潜台词,是洞察一个人的一把利剑。

比如:

夜夜猎艳的高手其实心里好怕: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爱”;

天天自慰的人,其实十分渴望交往关系;

喜欢性虐的人,通常从小就是乖孩子......

因为性是我们最无法伪装自己的领域。

尤其在夫妻之间,我们无法长期伪装对彼此无法言表的情绪。一个女人可以忍受丈夫平时的种种不逊,一个男人可以假装自己是木头,在妻子训斥之后依然面无表情,但在床上,我们无法继续掩藏彼此。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掩藏彼此,我们也就出卖了自己,如娼妓一样把身体和灵魂割裂掉。

在经典的性爱电影《50度灰》里,那个拥有一整间SM器具的高富帅,告诉女主角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只做爱,不谈感情。”

50度灰,是他的50道阴影。

而这个倔强、单纯的女孩,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和爱融化了男主。

打动男主的,根本不是女主处女的身份、美好的容颜,而在于两个字——安全。

对某些女人来说,性首先是关于接纳和安全。

因为从做爱的过程来看,女人更像是容器,来接受男人的“入侵”。如果女人对这个男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足够的接纳和信任,是无法“从此蓬门为君开”的。

对于某些男人来说,短期的性是一种发泄,而在短期的性关系里,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我还要。”

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意味着对他的性能力的否定,性能力就几乎等同于男人的自尊,这句话翻译到男人的脑中就=你不是男人,你就是个软蛋,你什么都不是。

但长期的性,除了尊严的部分之外,一定包含了爱和安全。

就是“即使我做到一半今天软了,不行了,我也不会有心理障碍,不会担心你瞧不起我。因为我知道你对我的爱里,自然就包含了包容和接纳。”

性是一种承诺。

越做,真的会越相爱吗?

怎么做,才会让彼此快乐?

首先,常做爱的人比起不常做爱的人,更爱彼此。

在一项调查13000人的研究里,16%受访者说他们至少已经一个月没有性爱了,他们比起其他人更不快乐。这个结果也可以反过来看:正因为他们不爱彼此,所以不常做爱。

有心理学家把性爱中的人格分为3种:

1.安全型:喜欢自己、也对关系有信心。

2.过激型:对于自己的表现很焦虑,情绪起伏较大,易紧张,性行为快且频繁。

3.冷漠型:并不享受性爱,在潜意识里否定愉快的感受。

但是不管对于哪一类的男人,性爱都是一种到达更深层次关系的途径。

在《性包厢》里,那对因为前戏不合而互相争吵的夫妻,在生活中其实也很少有愉悦的性爱关系了。在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他们对于性爱失去了沟通,也就此断掉了融合彼此的纽带。

而在生活中,对于中年夫妻来说,真正能够引领彼此融合的性爱,也随着生活的压力而变得越来越稀有。

如果说自尊、释放、接纳,都是性的含义之一,

那么承诺,其实才是男人最高级的性爱。

性爱之所以是一种承诺,就在于其实重要的不是技巧、对象,而是你跟这个人的亲密感与承诺感。

承诺,是稳定关系的一种象征。

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高潮常发生在女性与伴侣有高度的安全、连结感受时,所以稳定的关系也很重要。事实上,在最近一次的性行为中,如果对方是稳定伴侣(交往六个月以上),有67%的女性达到高潮,如果对方是一同欢愉4次以上的炮友(hook-up),则只剩下34%,而如果只和对方做过2~3次,高潮率仅剩16%,倘若是第一次做,高潮率大约只有十分之一。

是的,对于男人来说,性欲是一种本能,就好像吃饭一样,如果生理满足不了,还会影响感情。因为当性欲得到满足时,感情也会升华。

没有性的爱,就像四川火锅,少了辣椒一样。

如果只有性,没有爱,那也会非常空虚。高潮过后的反差,会让你更加失落,因为缺少了爱。

性与爱,二者缺一不可。

真爱是爱与性的结合,在性中升华爱,在爱中升华性。

90后离婚成趋势:究竟是什么,毁掉了我们的婚姻?


钱钟书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放眼望去,我们周围有不少的人已经走出了这围城,而这其中,90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01

就最近几天,看了一组新闻数据,20XX年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数量或再创新高。

新京报也报道,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

这一年更比一年高的离婚率,已经是适婚主力军的90后,贡献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婚姻的持续期并不长,婚后2年至7年,为婚姻破裂高发期。

闪婚闪离,视婚姻为儿戏,似乎成了90后对待婚姻的态度?

02

90后的婚姻,究竟怎么了?

莉莉和阿航就是这样一对90后,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半年。

两人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一个风流倜傥,一个天生丽质,彼此一见钟情,看对了眼,就认定对方是自己今生挚爱。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关系,拍婚纱照,举行西式婚礼。

莉莉和阿航的婚姻,曾经美好得让人羡慕,就像一部偶像爱情电影。

但是,他们的美好并没有持续很久。生活在一起之后,他们很快发现了婚姻中的问题:

莉莉花钱没节制,阿航一吭声,两人就会吵架;

莉莉喜欢睡美容觉,阿航喜欢和朋友熬夜看球赛;

莉莉花几百块看音乐剧,阿航听不懂,说还不如去吃好吃的;

两人都懒得要死,经常为“今晚谁洗碗”之类的小事争得耳红脸赤,进而上升到谁付出更多的问题。

就这样,这对曾经海誓山盟的小夫妻,因为各种争吵以及三观、性格不同,消磨了此前对婚姻的渴望。

新婚不到半年,他们的缘分就到了尽头,没有血缘牵绊,没有财产纠葛,两人的离婚仪式很草率,领了个离婚证,最后一个拥抱,一条朋友圈,以及散伙饭。

03

新生代婚姻的问题,源于过分强调自我

与莉莉和阿航的婚姻类似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我身边90后的婚姻寿命,普遍很短。

90后是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他们有开放又独立的意识。再加上90后的父母们,多半推崇“奖励教育”,90后多半在赞美声与呵护宠溺中长大,这使得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于是,相对于父母们建立或者结束婚姻时的深思熟虑,开放、自我的90后对待婚姻瞻前顾后的态度,几乎不存在。

曾经有媒体评论,9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群体拥有很多独特的时代标签。

新生代成长起来的人,个性十足,自由恋爱,不羁爱自由,不计后果,一往无前。

90后年轻人的人生世界观潜藏着各种时代烙印,比如婚姻。

看了他们的离婚理由,父辈们很难理解,觉得不可思议:

嫁了个妈宝男,张嘴闭嘴就是“我妈说”,连买双袜子都要问他妈!

天天乱扔臭袜子,熏得我鼻子失灵了!

奉子成婚,和婆婆无法相处,我不知道我睡个懒觉怎么了?吃不吃早餐,难道不是我的自由吗?老太太管太多了吧?我妈都没这么管我!

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年轻人认同这样的婚姻观,他们会这样评论:这样的婚姻,不离是要留着过年吗?

闪婚闪离,想离就离,90后对待婚姻的态度,缺乏了一份敬畏之心。

在婚姻中,过分强调自我,无疑是争吵的催化剂,成为杀死90后婚姻的一大凶器。

很多90后夫妻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总有“我最委屈,都是TA的错”的想法,他们把错误都归于对方,而自己是个“受害者”。双方都是这样的思维,他们的争吵也就永无止境。

04

两个人的日子,凭什么全都要迎合你一个人?

跳出“我”的思维,多想想“我们”

爱情可以脱离生活,但婚姻的本质就是生活。

婚姻能否幸福,看你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彼此。

婚姻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条件的宠溺和付出,婚姻不是独角戏,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对另一半无限索取。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睡在一张床上,面对的是两个家庭。

90后的婚姻矛盾,想要得到最有效的缓解,就不能过分强调自我。面对问题,我们要有包容之心,客观看待问题原因,给予伴侣足够的包容与尊重。

结婚了,你就不再是独身一个人,要跳出“我”的思维,多想想“我们”。

婚姻稳定的前提:“我们”成长了

90后小夫妻,在顺境中长大,心理年龄成长得比较慢,脆弱的玻璃心,说碎就碎。但每一段幸福的婚姻里,夫妻都是愿意为了彼此而不断成长的。

所以,90后夫妻想要稳定的婚姻,就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避免因为一些类似“谁煮饭谁刷碗”的小事,闹到天崩地裂。毕竟,玻璃心破碎时,那碎片是会伤害彼此的。

爱你的人打都打不走,不爱你的人跪着求都求不来


01

张雨绮又上热搜了!

这次依旧和她的感情生活有关。今年早晨,她发了一条微博,证实了之前有关她和袁巴元复合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一个单身女人是可以接受全世界单身男人的追求的 ,包括她的前夫。”

照片中的她有一种自然而凌乱的美,一个女人在享受男人追求的时候,往往能够焕发出她生命中最大的美,哪怕这个男人是她的前夫。

宣布离婚是9月27日,到今天宣布接受前夫的追求,正正好好两个月。

接受追求,不等于是彻底复合,但最起码是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兆头,大概上次被媒体拍到她和袁巴元手拉手逛街,已经是这种兆头的开端。

02

看到这个消息,损友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问候,“哈哈,人家又好了,你们这些作者打脸不?”

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打脸的,上次张雨绮离婚反而被加分,不是因为她敢离婚,而是她处理问题不拖泥带水的作风是女人们最缺乏的品质。

个人的生活选择没有什么对错可言,自己承担后果,不抱怨不解释不隐瞒,够勇敢够坦诚,难道还不值得人敬佩吗?

就像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张雨绮离婚被赞美?不,我们只是羡慕拥有超强纠错能力的人》——想做就去做,错了就改,昨日的她和今日的她都是如此统一地遵循着这样的人生规则,她从未自相矛盾过,那么喜欢她的我们又有何打脸之处呢?

在张雨绮的微博下,有一条回复比较有代表性:

张雨绮当然不是完美的女子,她的性格比较激烈,眼光和情商都不算好,所以很多决定都未必值得推敲,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喜好。

比如对于感情的处理,如此快速地公布离婚、复合,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的做法,这更不利于立什么人设了——如果她还能想到这点,就不会这么做了。

她只是一个渴望忠于自己的人,不习惯隐藏自己的情绪,有了决定就一定要去做。

当初和王全安25岁就结婚,在娱乐圈算是少有的早婚,记者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早就结婚,她说,“我根本就什么都没考虑就走进婚姻了,我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复杂,那么多外界的因素,金钱、地位、物质、时间、感情……我什么都没想!”

只有被人问到时,她才觉得确实是早了点,“但当时真是没考虑那么多,就是觉得感情到了,用什么方式来把它变得更完美呢,当然是结婚。”

03

有这样的性格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小父母就离婚了,她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直到13岁。

她的母亲是一个乐观但是很柔弱的人,她早就习惯了不仅要帮自己做决定,还要帮妈妈做决定。她一直是自己的母亲。

母弱女强的家庭中,身为女儿的要反过来将爱和理解倒灌给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种情感剥夺,让人被迫快速成熟。

有人会因此始终处于被剥削的状态中,造成日后的情感匮乏,还有的人却因此变得强大起来,活成了一支军队。

她就是后一种人,她必须比别人更多一点刚强,对世界更多一点戒备,她寸土不让,对底线比任何人都看重,这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早就承认自己在婚姻中是一个霸道型的老婆,她从来都是掌控局面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挑选的人。

之前王全安说她是大自然里长出来的,有一种土地般的性格,她自己总结,“其实说我就是野路子。”

野路子是什么?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横空出世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也能够建设一切。

就像《白鹿原》中的黑娃和田小娥所代表的那一类人,从不归属于任何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喜欢随心所欲,不受压制。

这种野路子是很多山东大妞的特征,她正是典型的山东姑娘,“山东女人好像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有特别强大的生命力,不管什么样的环境,就是有那种土地般的力量。”

有人说,她有钱有貌,所以才有资格任性,普通人学不了。我倒觉得,她身上恰恰有值得普通人学习的东西,就是我们可以活得不完美,但不能没有勇气,不能停止放弃经营自己的生活。

她有那么多缺点,可她不靠男人。

▲上《吐槽大会》时张雨绮就说,自己看男人的眼光确实不太好,但是自己有自己的事业,那就是演戏。

她在情感关系中犯了那么多错误,因为她自己靠得住,她总不会一败涂地。

04

我就是偏爱张雨绮,我希望她能够成为伊丽莎白·泰勒那样的女人,好莱坞所有有资格被叫做传奇的女人,都有一份任性和作,她们都不完整,只是用自己天赋的原始资本和后天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横冲直撞地创造了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张雨绮,胜过喜欢那些一辈子滴水不漏,任何事情都处理得无懈可击的人,他们活得好看,是为了给世界看的,张雨绮活得爽,是给自己看的。

上次,她宣布离婚时,我在文章结尾就写过,“张雨绮这样的女人,永远不愁爱情,她们会被男人爱恨交加。”

果然,当她不肯忍气吞声,果断地解决掉婚姻问题的时候,袁巴元反而舍不得她了。

当全世界都在笑话他被老婆手刃出两道“一厘米”的伤口,都知道他驾驭不了自己的老婆,他却义无反顾地回过头来追求她。

即使他会因此得到更广泛的嘲笑,甚至会成为朋友圈内的笑柄,他还是这么做了。

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个女人是值得的。这个女人值得他抵抗住被嘲笑的压力,重新去拥有。

我朋友蓝小姐说,“其实虎和作呢,也离得蛮近。”

我不否认,张雨绮这步棋走得或者够草率,而且也未必多么明智,但她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一虎到底也能成就彪悍人生;

◑第二,人生真的不妨恣意一点,爱你的人打都打不走,不爱你的人跪着求都求不来。

张雨绮说过,对于婚姻,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它是魔,那它就是魔,你觉得它是佛,那它就是佛。”

生活中一切选择都是如此,是魔是佛,都在一念之间。

- END -

什么是婚姻的死敌?拼命爱辩解的夫妻, 后都离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跟一个人解释某个问题,你明明已经讲得完美无瑕细致入微,连傻子都能听懂,但对方偏偏就听不明白。“我压根不是这个意思,他怎么能那么想?”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发生一件事情后,你明明很清楚问题出在哪,但责任人偏偏要拼命跟你解释。你越跟Ta说“不用解释了我不想听”,对方越着急“你听我解释,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曾造出一个词“Ambiguphobia(非解释清楚不可)”,刚好用来形容上述两个场景中出现的情况。

这是沟通中的常见现象:一方越不想听,另一方越容易出现“非解释不可”的冲动。而事实也证明,这种“解释”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导致结果更加恶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我们在解释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何解释”。

当“非解释不可”的情况发生,解释者往往会拼命努力告诉对方“我到底是怎么想的”“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以及苦思冥想“我要怎么讲他们才能够明白?”

此时解释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关注的,也许已经不再是“解释的内容”。

拼命解释的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Adler和Proctor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沟通分为“内容向度”和“关系向度”两方面。当我们带着“非解释不可”的心情拼命解释,我们在乎的便不再是“我到底说了什么内容”,而是“我说的这段话将会怎么影响到这段关系”。

比如下面这5种“关系问题”,就是触发“非解释清楚不可”的常见心理:

特别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当我们刚刚开始和一个人接触时,我们特别希望对方可以喜欢上自己,但与此同时又非常担心不被对方搭理,此时如果不小心做了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情,一种强烈的“非解释不可”的心情就会突然间涌上来。

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当我们在沟通时,会下意识的针对不同的人展示不同面的自己,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同管理”。当我们想要快速获取对方的认可,就会更多的采用解释的方式来把自己塑造成“希望对方看到的模样”。

一旦认同管理失败,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到“非解释不可”的心情中。

想逃避对方“命中要害”的批评

当我们被别人批评,尤其遭到自己内心承认、但情感上一时间无法接受、不敢面对的“命中要害的批评”时,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我们往往会切换到“防备”的状态,而解释就是成为防备的最好方式。

有时我们会采用“合理化”的方式,为那些自己并不能够接受的信息找到另外一种解释,譬如“我真的很想帮你抢票,但我实在是太忙了”。

或者我们会采用“退行”的方式,用“不行”来代替“不要”——“真的是因为我不会做,我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

想获取自信心,确认自己的“正确”

很多人在需要解释自己时,出于某些原因(比如不擅长表达、没有梳理清楚等等)只能给出一个尴尬的解释,这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没用。与此同时,当对方给出不理解的反馈,你会更加受挫,从而想方设法把自己刚才的解释说通,让对方接收到自己表达的意思。

此时对你来说,“想传达的意思”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你更在意的是通过解释重新获取自信,重新让自己相信“我的想法是对的”。

所以,当你终于解释清楚,对方也给出积极、理解的反馈时,你会得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解放。

想跟对方建立更加亲密开放的关系

有时越是你关心的人,你越想跟Ta分享自己经历的事情。你会努力跟Ta解释清楚每一件事,解释清楚自己的原因和意图,目的是让Ta更了解你,以增加你们关系的深度和真实性。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不太在意让Ta按照你的方式看问题。不管Ta是否同意你的做法,是否想听你的解释,你都默认Ta是支持你的。你解释也不是为了说服或操纵,而是出于尊重,希望让对方更好的了解你,以增进彼此的关系。

想避免否认和误解

想获得理解,想被接受,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但在你努力追求这种“被理解的感受”时,可能会很担心另一方产生与你不同的想法。

于是你可能会极力避免那些可能出现误解的描述,反之尽可能详细地提供能支撑自己观点的描述。

所以,现在不妨回忆一下,当你努力为一件事解释时,你内心真正期望的到底是什么?

经常拼命解释

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经常用力解释,可能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和麻烦。

解释过多会让你感觉到心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管理自己形象这件事上,每个人做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会更多注意到自身行为和反应,并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沟通方式,在合适的时候提供适宜的解释。

这种策略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它也消耗着我们巨大的精力。

更严重的是,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根据场景来切换自己的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给出相应的解释,这很可能让我们渐渐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

可能会成为自我欺骗的工具,和攻击别人的利器

正如前文所言,许多时候我们会产生“非解释不可”的心情,是因为我们伤了面子,想用解释来挽回。此时的我们处在愤怒和懊恼中,讲出来的解释往往具有攻击性,会毁掉我们的沟通。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只有我们真正被戳到痛处的时候,才会选择解释。此时,不管我们的解释听起来多么合理,本质都是一种自我欺骗,让我们远离客观和真实。

那么,如何避免无用的“解释”?

说到底,“解释”仍然是一个沟通方式。与其纠结为何“解释”不生效,不如思考一下,你是否选对了正确的沟通方式?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倾听时常比解释更有效

倾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当我们深陷“非解释清楚不可”的心态时,我们往往会觉得是自己的言语表达不够清楚,不够能言善道,从而使得对方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真实意思。

其实不然,真正有效的沟通不仅包含了表达,也包含倾听。每个人都是传递者和接受者。真正良好的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

所以,当下一次深陷“非解释不可”的冲动时,不妨试一试转换思路,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听听别人怎么说。也许问题就缓和了。

面对别人的攻击,除了解释你还可以做这些

当我们遭别人的批评遇到和攻击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首先,我们可以去询问事情的详情。当对方说”你真的太抠门了“,先忍住想解释的冲动,耐心的问一下”我的哪个做法让你感觉到抠门了?“

如果对方不说,也可以尝试猜测。这样,至少可以逐步聚焦在真正的问题上进行沟通。

其次,我们可以去同意批评者的一些看法。很多人会拼命解释自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对方的怒火,而此时同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你可以选择同意他提到的事实,也可以去认可对方真实的感觉,这会让你们两个人更少的进入到防备的状态中。

分享自己的感受,可能会让你们的沟通更加深入

当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去解释都于事无补时,去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也许有助于让沟通进入一个更深刻的阶段。

不过,我们时常会混淆“表达感受”和“进行解释”这两种行为,例如“我觉得你是错的”这依然是一种解释,而不是客观的陈述自己的感觉。

正确的公式,是“描述客观的行为 + 做出自己的解释 + 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你嘲笑我时,我想你发现了我的说法很愚蠢,我感到很尴尬。”

最后,还有一点希望大家明白:很多时候,不管我们怎么解释,对方都不可能完全懂得。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一种”透明度错局”。一个“听节奏、猜歌名”的实验中,打节拍的人觉得自己的节奏打的特别清楚,随便谁都能猜出来歌名,但实验的结果偏偏打了脸:真正猜对歌名的人数极低。

之所以会出现“非解释清楚不可”,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太多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解释的够清楚,对方就一定可以理解自己”。但事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每个人的喜好、价值观都处在不断变化,当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存在差异,那么不同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必定有所差别。

而两个人真正互相理解,又需要很多时间。

所以,请给彼此更多的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