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适当的异性交往有何不可

适当的异性交往有何不可

发表时间:2021-01-05

【www.qg13.com - 和异性情感美文】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适当的异性交往有何不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加之男人们刻意的宣传,女人比男人爱吃醋,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在这一约定俗成的判断后面,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男人们故意发出这种言论来掩盖男人比女人更浓的醋意。

女人醋气熏天时,大都毫不回避,醋意太浓时也会闹个一塌糊涂。而男人则会遮遮掩掩,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以免吃醋之心被人发觉,有损男人大度的美名,于是“醋”就在男人身上悄悄隐藏着,而以别种渠道向外发泄。qg13.coM

有时真不明白,男人为什么对自己吃醋的事实一口否认,而言行举止却又醋气熏天?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无论男人女人,吃醋都是很正常的。

在这个世界上还只有亚当和夏娃的时候,“醋”字就产生了。有几天亚当夜不归宿,夏娃感到很伤心、很失落,她酸酸地问亚当:“你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由于在他们那个年代人们都认为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制成的,于是在亚当睡着的时候,夏娃悄悄地爬到他身边,数数他的肋骨少了没有。女孩子吃醋的历史,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吧。夏娃的表现霸道而可爱,可能是夏娃开了一个好的先例吧,所以后来所有的女孩子吃起醋来都是憨态可掬,迷迷糊糊,小气而可爱。

在古时二妻四妾的年代,女人对自己的丈夫也是珍视有加,不希望他再有别的女人。一位妇人的丈夫纳了妾,她便写了一首诗给丈夫: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在生活必需品中,唯独不提“醋”字。从此,中国的女孩子,吃起醋来开始寻找含蓄而睿智的表达方式。

男人也会吃醋,即使他们口头上不愿承认。因为“醋”与“爱情”是一对双胞胎,它们是同时产生的。男人吃醋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吃醋后大都喜欢付诸行动。《泰坦尼克号》里的未婚夫因为Rose的移情别恋而醋意大发,“把海洋之心”放进Jack的衣服口袋里,然后嫁祸于他;《真实谎言》中的丈夫,为了追查和妻子约会的男人,竟动用了直升机和测谎仪。但二者的表现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做得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而前者则为世人所不齿,手段低下而卑劣。

看来外国男人吃起醋来,大都如洪水猛兽,破坏力极强。而我们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男人们一直不忘自己曾是社会的绝对主宰者,行为举止应该表现得大度而得体,因此,每个男人都刻意地把自己塑造成英雄,而爱吃醋的小气鬼总会被人瞧不起。

众所周知,中国男人是很少直接表现醋意的,他们认为这样的男人是很不受欢迎的;但对女性而言,情况却不同了,她们活得坦坦荡荡,发现自己受宠的地位遭到威胁时会向爱人宣告自己“吃”一点儿“醋”,这样反而显得可爱。

小编推荐

“异性交往,能做到这三点,就结婚吧”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恋爱多久适合结婚?”

这位题主表示,自己和女友相识相恋多年,虽然订婚了,但是对于未来的婚姻生活却没有什么期待,现在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结婚。

在评论区中,有一位网友说道:

“你不能因为想要给这段多年的感情一个交代,就选择结婚。”

深以为然。

结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不能因为觉得年纪到了就选择结婚,更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人,然后在合适的时候一起迈进婚姻的殿堂,不早不晚。

01

是不是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这个标准,往往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包含感情、事业、经济等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幸福的婚姻,通常都有一个合适的伴侣。

而一个合适的伴侣,自然要拥有好的人品。

如果你都无法了解对方的人品,就急匆匆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无异于是一场赌博。

一旦身陷其中,便是进退两难。

就像我前段时间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

在信中,这位女读者表示自己和男友认识仅仅三个月就结婚了,属于闪婚。

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只要两个人相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而且在结婚前,这个男生还向她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会努力找工作,攒钱买房。

但结婚后,她才发现男友并没有实现承诺的打算,他不仅好吃懒做,不负责任,还在外边欠下了很多赌债。这让她感到很失望,后悔当初不该听信他的甜言蜜语。

原本打算离婚的她,偏偏这时又怀孕了,她很犹豫,不知道是该分手还是继续这样的生活。

如果分手了,孩子该怎么办?

但是不分手,她对生活又完全失去了信心。

这位姑娘的遭遇固然让人同情。

但造成如今这种情况,她也有识人不淑的责任。

如果当初结婚时,她能多花些时间了解对方,知道对方的人品,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很多人相信爱情,也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度一生。可现实常常是,结婚前看着哪哪都好,结婚后却看着哪哪都不对劲。

是这个人变了吗?

有可能,但更有可能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认识这个人。

就像这位来信的姑娘,两人仅仅只是认识三个月的时间,就草率地结婚,这样的婚姻生活,很难保证不会出现问题。

婚姻虽然可以改变一个人,但老话也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我们希望用爱来改变对方时,往往也很容易被现实打败。

所以说,即便再相信爱情,也要给自己留下看清对方人品的时间。

这是对婚姻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02

常有人问:婚姻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作家尼克斯曾经说过:“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爱情就像是那首写在第一章的诗篇,它很美好,美好到让人为之疯狂。但爱情只是完美的开始,婚姻的主要内容则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相处。

相处一天不难,相处一年也不难,但婚姻是一辈子的相处,数十年的平淡生活,也不能全靠浪漫的情话度过。

想要和一个人生活一辈子,光靠轰轰烈烈的爱情是不够的,能生活到一起,能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这也很重要。

记得之前在微博上,有个很火的热搜:#情侣旅游后分手#

当时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大家都集中在三观问题上。

的确,造成情侣旅游后分手的主要原因是三观不合,但其实更为直接的原因,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激化了矛盾。

尤其是那些没有同居经历的情侣,原本以为的浪漫之旅,很有可能会被对方的一个坏习惯给打回原形。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另一半的了解,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至于那些会直接影响婚姻质量的生活习惯,却了解甚少。

或许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可以等到结婚后慢慢适应,但对于新婚夫妻来说,新婚伊始的甜蜜将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如果都用来磨合彼此,那未免也有些可惜。

克里南伯格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婚姻一开始就是一种妥协,那生活并不见得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也就是说,本是生活习惯不同的两个人,为了婚姻而选择妥协,这并不意味着是件好事。

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它反而会让你们走得更加艰难。

03

一个合适的好伴侣,不仅仅要有好的人品和彼此适应的生活习惯。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面对未来的婚姻生活,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缺乏信心才是。

虽说婚姻从不完美,但起码,在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时,我们依然能够充满信心,依然能够充满热爱。

于是,和你共同面对这些琐碎的那个人,就至关重要。

在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女主角程又青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和前男友丁立威复合,并在短期内结婚。

婚礼开始筹备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归宿,虽然每天都很忙,但也很开心。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切准备就绪了。

但就在婚礼的前几天,她却犹豫了。

因为她发现,这段时间以来,为了迎合男友的意见,自己做了很多的妥协,虽然当时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忍忍也就过去了,但现在心里却总是觉得堵得慌,对于婚后的生活会怎样也完全没有预期,更没有一定会幸福的信心。

剧中,程又青的顾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曾经被丁立威背叛过,二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他。

看到女儿如此烦恼,程妈妈说了一句话:

“你在结婚之前要想清楚的,不是你有多爱那个人,而是你跟那个人以后的日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的确如此。

我们可能会很喜欢一个人,也可能会在生活习惯上和这个人很搭,但如果对于未来的婚姻生活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没有期待,更没有信心,那么这段婚姻往往也是危险的。

面对未知的生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相信自己肯定能幸福”的自信。

这种自信,会化作面对困难的勇气,因为相信自己能够幸福,所以才会不断追求。

于另一半而言,彼此就是这份信心力量的源泉。

04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简单总结。

在步入婚姻之前,一个合适的伴侣,至少要考虑到以下这三点:

第一,要充分考虑对方人品,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也是婚姻的基础。

第二,要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未来婚姻生活的真实状态,减少落差感。

第三,要对未来生活有足够的信心,不迷茫也不恐惧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至于时间,它的影响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相处几个月就结婚,不见得就不幸福;而有的人爱情长跑数年,也不见得就幸福。但不管怎样,时间至少能让我们更加理性,面对婚姻的抉择,也能变得更加谨慎。

李诞在《奇葩说》中说过:“婚姻是一个壳,婚姻要保护我们,不是我们保护婚姻。”

在我的理解看来,这就是谨慎选择一段婚姻的重要性。

好的婚姻,可以让彼此成长、相互成就,而不是面对一段岌岌可危的关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你说对吗?

-THE END-

异性交往,有这3种感觉,你就遇到对的人了!


在爱情中,有人将就着让自己心动,有人勉强着让自己接受,但这些都不是爱情。

爱情是在茫茫人海中,对另一个灵魂怦然动情的心动,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够遇到那个心灵相依的另一半,因为只有相似的灵魂,才能相互弥补缺失。

但这种灵魂伴侣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人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拥有,而有的人遇到了,却不懂珍惜,直到失去才懂得那是人生的不二之遇。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谁才是你命中注定的遇见,遇到那个ta,会有什么感觉?

1.“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曾经电视剧《我们结婚吧》中有首单曲,是这样唱的:“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好像那是一个春天,我刚发芽,我走过,没回头,我记得,我快忘了。”

这首歌,形容灵魂伴侣的遇见,是最合适不过的。

因为在遇到灵魂伴侣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一见如故,仿佛从前遇到过,但在脑海里又找不到ta的影子。

这种模糊朦胧的熟悉感,多半还会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遇见开始,便有了许多憧憬和期待,多少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从这种感觉开始的。

那是一种,见到了才知道ta一定属于你的笃定,相识了,你才会明白,从前的苦难都是为了今时的相遇,ta就是你最好的答案。

2.我懂得你的懂得

我们总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懂你,但其实“懂”是一个相互的动词,更美的不是我懂你,而是“我懂得你的懂得”。

我懂得你的一切,包括你所有的懂得,你们不分彼此,ta知你的悲欢,也懂你的离合,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的决定,这便是最好的爱情。

灵魂伴侣,就是如此,也许有时你们会发生一些争吵,但你们对彼此的心疼和理解,却不会因为吵架而减少,即使在一起时间久了,交流少了。

但默契仿佛更深了,爱得也更习惯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必太多言行,透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你们是彼此的唯一,也是此生的眷侣,更是你我的知己。

3.盲目就对了,理智就错了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这样写到爱情:“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也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没错,爱情的发生确实不需要任何理由、规律、和原因,正是因为它的盲目,才使得爱情让人向往,和憧憬。

爱情就是这么神奇,也许你对一个认识了很多年的人都不信任,却可以对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人,毫无顾忌地信任,对于ta的一切,你都没有理由地去相信。

在ta面前,你总是不自觉地卸掉自己所有的面具,只愿意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因为在对方身上,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温暖和善意,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你再也不能伪装自己。

他明白你笑容背后,所有的忧伤,也心疼你坚强面具下的脆弱和倔强,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一切都很疯狂,很盲目。

但爱情要是需要理由和原由,那这一切就不叫爱情了,这就是灵魂伴侣的特别之处。

如果,你遇到的ta也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幸运。

你在乎伴侣与其他异性之间的交往吗?


你在乎伴侣与其他异性之间的交往吗?你会不会嫉妒?

你能识别出他(她)的谎言和欺骗行为吗?

你遇到过伴侣的背叛行为吗?应该如何应对背叛?

在这一章当中,我们将主要关注保持关系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危险。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嫉妒、欺骗和背叛”,在大多数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会看到,大多数人在其生命的某一段时间里嫉妒过,甚至普遍存在着种种形式的彻底背叛。

这些负面的情况与人们从关系中得到的回报相比,具有同样的影响力,有时还会更具破坏性。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表达了在过去五年中,自己的关系非常糟糕。也许更糟的是,它们甚至会使一个值得发展的关系无从开始。

嫉妒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人们所珍视的关系可能会被现实中的或想象中的竞争对手夺走。嫉妒的三种典型情绪是伤害、愤怒和恐惧。嫉妒有时候会与羡慕相混淆,其实二者差异很大。当我们也希望拥有别人所具有的某些东西时,我们羡慕别人。羡慕的特点是谦卑地渴望得到他人所拥有的。相比之下,嫉妒是伤害、愤怒、恐惧交织在一起的心态,源于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或失掉不想放弃的关系。

如果个体认为伴侣未能履行其对关系的承诺,会有受伤感。个体想象遭抛弃或失掉关系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感。嫉妒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情场上的对手会诱惑自己的伴侣。有时候愤怒会演变成暴力,美国13%的谋杀案是配偶的一方杀死另一方,其中嫉妒是最普遍的动机。

显然,嫉妒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在全球范围内它也是普遍存在的,在两岁以下的孩童身上也能够观察到嫉妒(当妈妈忽略自己和别的孩童玩耍的时候)。另外,嫉妒的文化反应并不时总是负面的。对1945年至1985年的杂志文章所作的分析表明,20世纪50-60年代,嫉妒常被看作爱情的见证,对婚姻有好处。到了70-80年代,大众的观点已经转变,把嫉妒看成一种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一种源自不安全感和性格的缺陷。在21世纪,我们的矛盾心理仍然存在,几度被看成“双刃剑——一方面是爱情的表达,一方面是偏执狂”。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人们比过去还要嫉妒。到20世纪90年代,与12年前所做的调查相比,当想到爱人与别人做爱时,同性和异性恋的男子表达了更强的嫉妒之情。

嫉妒的两种类型:

当人们察觉到其所珍视的关系受到威胁时,会产生反应性嫉妒。令人烦恼的威胁也许不是发生在现在,也许在过去就已经发生了,或者预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比如,伴侣表达与别人约会的意愿),但反应性嫉妒总是在应对现实危险的时候发生的。伴侣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会引起担心,如果自己的伴侣与别人调情,也会被年轻人认为“不忠诚”。不幸的是,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嫉妒的事情。在对近700位美国大学生的调查中,多数年轻人坦言在于自己所倾心的伴侣认真约会交往的过程中,曾与别人约会过、亲吻过、爱抚过甚至同居过。三分之二的男性和一般的女性说他们曾亲吻或爱抚过别人,一半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说他们曾经与伴侣之外的人发生过性关系(大多数让人不止一次)。

相比之下,当伴侣没有做错,个体的猜疑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就产生怀疑性嫉妒。怀疑性嫉妒会导致个体忧虑和不信任,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窥视,使他们去寻求对自己怀疑有力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可以说怀疑性嫉妒都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怀疑不会困扰那些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伴侣。

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嫉妒是有意义的。几乎所有的人在意识到伴侣不忠的时候都会产生反应性嫉妒,但是当缺乏诱因时,人们的怀疑性嫉妒倾向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两种嫉妒类型之间的区别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鲜明。若发现伴侣有风流韵事,嫉妒反应可能会持续多年,并可以演变成怀疑性嫉妒,因为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完全恢复。反应性嫉妒可以创造出以前未曾出现的怀疑性嫉妒。也许人们对威胁自己关系的因素会作出不同判断。认识到伴侣只是对别人抱有幻想,这对安全感强、不易产生嫉妒的人来说,是不会带来太多麻烦的;但是,缺乏安全感的伴侣则会产生反应性嫉妒。一个人的反应性嫉妒可能只是另一个人的怀疑性嫉妒。因此两者的边界可能是模糊的。

谁更容易嫉妒

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没有什么差异,但嫉妒的敏感性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人更容易产生较强的嫉妒。当人们感觉自己的选择机会很少,很需要一个特定的伴侣的时候,任何威胁对于他们的关系都是致命的。相形之下,选择机会多的人较少会嫉妒,就算关系终结,他们的损失比较少。

关系中的不确定感也会导致嫉妒加强。担心达不到伴侣期望的人,或者担心自己不是伴侣想要找的人更容易嫉妒。如果个体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满足爱人的能力,那么即使高自尊的人也容易嫉妒。

如果伴侣一方比另一方更有优势,如外表吸引力更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聪明才智,较弱的一方可能认为,其他人也许与自己的伴侣更般配,这可能会令其不快。我们大多数人都想得到最好的伴侣,而一旦意识到如果伴侣愿意的话,他们会得到更好的伴侣,这又会让我们产生威胁感。

不论如何,让我们考虑一下这样的人所面临的可怕情景,他们既依赖于当前的关系,同时对这种关系怀有一种不确定感:他们需要自己的伴侣,却担心自己不够好因而无法留住伴侣。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无论是否真有第三者介入,只要他们查觉到这样的信息,其反应就会很强烈。

依赖类型也影响嫉妒,在某种程度上,多虑的个体通常具有相似的特点:他们贪婪地寻求与他人亲近,但又始终担心伴侣回报给自己的爱不够多,这就能够导致嫉妒。可以肯定的是,多虑型的人比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人体验到更强烈的嫉妒。恐惧型和多虑型的人都同样焦虑自己是否会被伴侣抛弃,所以在引发嫉妒的情境下,他们会体验相似的焦虑和怀疑。但由于亲近给他们带来的舒适较低,所以对第三者的竞争也不会感到有多么悲伤或恐慌。相比之下,安全型或回避型的人不担心遭人抛弃,所以与恐惧型和多虑型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嫉妒。然而,当个体重视的关系遭到威胁时,安全型的人比回避型的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恐慌。将这些情况综合考虑,当关系遭到威胁的时候,最不易受影响的通常是那些回避型的人。自足感及试图不依赖别人显然是一种对嫉妒的免疫方法。

其他的一些个人特征也会导致嫉妒的升级。看重“性爱专一”的人期望伴侣是一夫一妻制者,当伴侣有其他风流韵事时,他们会体验到高度的反应性嫉妒。另一方面,如果伴侣也持“性爱专一”的看法而且忠诚,那么他们就会比其他人体验较低程度的怀疑性嫉妒,因为对他们来说,性爱的背叛是不大可能的,相比之下已经有风流韵事(或打算有)的人,在伴侣背叛时,嫉妒程度较低;但他们也更担心伴侣在未来将背叛自己。总而言之,不看重性爱专一的人与看重性爱专一的人相比,倾向于体验较低程度的反应性嫉妒,但会体验较强的怀疑性嫉妒。

谁令我们嫉妒

了解到伴侣对别人有兴趣会引起我们的嫉妒,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者都有相同的威胁。具有较高匹配价值的浪漫的竞争者以及使我们自己相形见绌的竞争者,对我们的关系会形成令人担心的威胁,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嫉妒。对手在我们所关注的某些成就或技艺方面超越我们尤其令人烦恼。对伴侣有吸引力的竞争对手着实让人烦心。男性对自信、有权势及果断的男性更为嫉妒(这些能够表明个体拥有资源的特点),而对只是英俊的男子较少嫉妒。相比之下,女性对比自己更漂亮的对手更嫉妒,而不是更嫉妒那些自信和有权势的对手。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对手给自己的伴侣提供他们喜欢的东西时,都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嫉妒。但相比较而言,对女性来说最具威胁性的是外貌吸引力,对男性来说则是权势。

是什么让我们嫉妒

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嫉妒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亲密关系免受他人骚扰。想象一下,原始人类只有对入侵者反映强烈,如对外来者的入侵抱持警惕,将竞争对手击退,努力满足目前的伴侣等,才能使他们成功维持关系并成功的繁衍生息。这一观点认为,嫉妒在过去提供了繁衍的优势,所以,它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根深蒂固的反应,难以避免。更有趣的是,这种观点同样认为两性需要警惕伴侣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忠。

男性面临着与生育后代相关的问题,而女性却没有。女性肯定知道孩子是否是自己的,但对于男性来说,除非他完全相信伴侣没有与另外的男人有性关系,否则他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父亲(在无法使用任何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在进化的意义上,对男人而言,如果伴侣有不忠行为,而你过于信任伴侣,没发现这种不忠时,其代价可能更高,后果更危险。于是在今天,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多的婚外情,但在配偶对自己是否忠贞的问题上,丈夫比妻子更不确信。为人父的不确定性更使男性比女性对性爱的不忠更警觉。

结果,男性一想到伴侣性方面的不忠是最容易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的不忠贞的反应最为强烈,即他们的伴侣可能爱上了别人。每一种类型的不忠贞都会引发嫉妒,但它们各自的进化论含义有所不同。对男性而言,对他繁衍后代的威胁不是伴侣对别人的爱,而是性。如果他的伴侣爱上另一个男人,他的孩子仍可以生存延续下去,但这个男人肯定不愿意养育别人的孩子。对女性而言,更危险的不是伴侣约别人发生性关系,而是对别人的爱。只要男方继续提供生存所需的资源,他的孩子仍可以生存,即使伴侣让别的女人怀孕;但如果他爱上别人而完全离开自己,那孩子们的未来就会受到损害。

事实上,如果女方是背叛的一方,人们通常认为发生婚外恋的女人更可能是在感情上依赖婚外的情人,对婚外的关系也更为投入。人们认为对女性而言,爱和性是更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两种类型的不忠针对男性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对女性也许没有不同。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人都憎恨这两种类型的不忠贞。类似其他方面,两性之间的相同之处要多于不同之处。但是,毕竟与进化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证明其正确性。可能其他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这样一种简单的可能性——它与传统的性别角色相一致——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依附伴侣。在任何情况下,不忠贞对两性都是一个明显的引发嫉妒的事件,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虽然很有争议,但却很有趣。

对嫉妒的反应

人们可能已伤害、愤怒和恐惧的方式来对嫉妒做出反应,这可能有利于关系的发展,也可能对关系造成破坏。有时候,嫉妒的人就是要以伤害的方式反击,以暴力行为或侮辱性言辞报复伴侣,或者做出也令伴侣嫉妒的事情。也有时候,人们本想保护与伴侣的关系,但自己的一些行为反而进一步伤害了这种关系,例如跟踪自己的伴侣,限制伴侣的自由,贬损或威胁竞争对手。然而,有时候人们会积极地应对嫉妒,如直接说出自己的忧虑,试着与伴侣一同解决问题,或者努力做些什么,使得自己或他们的关系更值得拥有。比如,打扮一下自己、给伴侣送礼物或者做更多的家务,等等。

依恋类型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嫉妒使人们都做些什么。当人们嫉妒时,安全型和多虑型的人相对会从容些,他们会试着去修复关系,而回避型的人则不是如此,相比之下,恐惧型的人更可能假装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或假装自己并不在意,以逃避问题或否认自己的苦恼。

男性和女性在对嫉妒的反应上通常也会有差异,这使得异性恋变得更为复杂。设想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情境:聚会中,你起身再去倒一杯饮料,而把你的伴侣独自一人留在双人沙发上。在你走开的空当,你的伴侣以前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恰好经过,坐了会儿。你拿完饮料回来时,更好看到她们轻轻一吻来问候彼此。这时你会怎么办?在几个研究嫉妒的实验中,有一个是这样做的:研究人员给人们看了上述的情境录像带并测量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反应是不同的。女性对竞争对手的介入反应时尽力改善与伴侣的关系。她们假装自己不介意,但却将自己变得对伴侣更有吸引力以便与对手竞争。相反,男性表示他们将努力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打算借醉酒去与对手对抗或威胁对方,并且追求别的女性。女性似乎专注于维系现有的关系,而男性则考虑离开现有的关系,并且以征服新伴侣的得意来抚平心灵的创伤。

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其中引起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方面在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试图使自己的伴侣嫉妒。通常他们会通过夸大自己对其他男人的吸引力,有时还会与其他男人调情或约会,以此来制造伴侣的嫉妒。她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试探自己与伴侣的关系(看看对方有多么在意),或试图引起伴侣对自己的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承诺。很显然,她们是想让自己的男人在嫉妒的时候对他们的行为有所反应,从而更加努力的保护和维持他们的关系。当然,问题是男人一般并不这样反应。女性让自己的男人嫉妒的方式,非但不能改善自己与伴侣的关系,相反还可能促使伴侣离开自己。

——THE END——

结婚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80后”这一代的孩子因为受到父母的过度宠爱,很明显比上一代的人晚熟得多。不少女孩在25岁之前,都会迷迷糊糊地以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可到了25岁之后,陆续接到同学、同事们结婚的喜讯,才一下子被吓坏了:原来自己已经不小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不小心就已经成为了传说中的剩女。25岁,原来是一道门槛。有的女孩醒悟得早,二十出头就开始着急自己的婚姻大事。但是大多数后知后觉的女孩非要到迈过25岁这道门槛之后,才会幡然醒悟,急切想找个人把终身大事解决。如果25岁还没找到爱情的出路,那不慌才怪。25岁,是爱情恐慌成规模出现的年龄段。这是身边剩女现象的一个很明显的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上一代人的观念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剩女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只是因为在上一代人的巨大期望中错过了太多。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大都把恋爱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恋爱简直比防贼还严密,布下了天罗地网,别说是丘比特了,连只蚊子都飞不进来。他们又怎能不成为“剩男剩女”呢?

有一则新祠:一位大龄单身女博士的母亲印刷了“自责名片”,自责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令三十四岁的高知女儿至今未有婚姻归宿。名片上有这样的文字:“当年只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而不顾人伦天理,坚决反对女儿交往异性,时至今日虽悔悟自责,然女儿青春难再。”没有父母会想着要害自己的孩子,但最后却因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最终害了孩子的终生幸福。

好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绝对不允许早恋!上学就要好好念书,等到将来研究生毕业了找一份好工作,到那时才会有好对象找上门来!”事实呢?往往正好相反。那些不肯听话的“坏孩子”,从初中恋到高中、从学校恋到单位,一路上桃花盛开,早早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另外一大批老实的乖孩子,从小听话又优秀,命里桃花却在一年接一年的焦灼等待中不肯盛开。

她们是纯洁的等爱天使,一尘不染,却没有恋爱的能力。她们寂寞得连上天都会落泪,却等不到王子来跳舞。天使很可爱,但可怜得没人爱。时光飞逝,很多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传说中的“剩女”。仿佛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了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没有人可以恋爱,也不知道该怎么恋爱了。陷入了巨大的惊恐,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了。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一下子被推到了抗战前线变成炮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年龄摆在面前,根本就没有演习的机会了。这就是我们这批人的巨大悲哀。

按照现行的学制,我们的必须满7岁才能入学,中小学各6年,这样大学入学时我们已经19岁了;4年后本科毕业,23岁;两年制硕士毕业,25岁;毕业后大致要工作3年左右才能站住脚跟,才敢考虑恋爱婚姻大事,这时已经28岁了,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剩女的行列。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是最热切的。所以爱情恐慌常常会在这个时候全面爆发。而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下,很多女孩子无暇或是无力去认真维持一段感情,当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越来越热烈时,恐慌的症状也就越来越严重。

人们常说越优秀的女孩嫁得也会更好,但是现在才发现不是这个样子的。剩下的大多数女孩都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白骨精”女孩。比她们年龄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并且女孩子到了25岁之后,价值就会直线下划。一个女人无论有多么的优秀和漂亮,只要超过了三十岁,就很难嫁得出去了。别说是三十岁了,很多男人超过25岁的就不怎么愿意选择了。他们自己年纪一大把了,还总想老牛吃嫩草,即使那把嫩草并不漂亮,也不聪明,可他们就是喜欢嫩草身上的那股青春气息。对于女人来说,接近和超过三十岁就很有可能成为高龄产妇,而超过三十五岁就有可能会有遗憾。

这是一个爱情恐慌的年代,从北京婚介登记的3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来看,男女比例达到了3:7,即7个女性要“抢”3个男性。所以对于女孩子们来说,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险。青春不常在,年龄不等人,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

两性交往,没用过这三样东西,说明只是交身不交心


两性之间的感情好坏,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如果一对情侣相处很久,却还是没有把我变成我们,还是泾渭分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没有用过这三样东西,那说明他们交身不交心!

1.没有一起喝一个杯子的水

真正相爱的人其实没什么顾忌,对于彼此更是不会有区分,所以两个人很容易喝过一个杯子的水,我不嫌弃你,我没有把你当外人,这种心态才是情侣相处的关键。如果两人之间还斤斤计较,那说明心还是有距离。

2.彼此会分享心事

相爱的两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掏给对方看,两个人一起来共享心事,我说出心底的秘密,你也如此。如果是表面情侣,那么他们往往是不交心的,对另一半也会有许多秘密隐藏,自然也没什么信任可言。

3.一起共享金钱

情侣之间一起出去,往往就要涉及到金钱,这个时候就能看出两个人的感情,一旦提到钱算的很明白,那感情基本上都不够好。两个人真正的好,是不分你我的,你的钱我能用,我的钱你也能用。你见过成家了还AA的吗?这样的做的情侣,说明爱的还不够深,对彼此还有防范。

适当地控制欲望


欲望并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欲望,希望工作顺利、爱情美满、财源广进……每一件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都是欲望,这些欲望促使着我们去努力,以便满足它们。但有的时候,如果你的欲望太过膨胀,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

一位作者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记得小时候,农村水果十分稀缺,经常和生产队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爬树摘野山栗、紫桑葚之类,以解口头之馋。而每次爬树的时候,都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开始大家都从一棵大树底下往上爬,可越往上爬,树的分杈越多,各人为了多采点果实,便选择了不同的树枝。结果,起点完全相同的小朋友们各自爬到了不同的方向和高度上,有的站在又高又稳的主干枝头上,有的蹲伏在摇摆不定的侧枝上,还有的保留在树杈间……下来的时候,有的满载而归,有的有所收获,还有的空手而回。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爬树,与人生的历程又是何其相似?生活中我们经常不知不觉地走到“十”字,甚至“米”字路口上,让你去选择,而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状况。

人生似一条曲线,起点和终点是无可选择的,而起点和终点之间充满着无数个选择的机会。女人,你如果什么都想要,最终便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太多的幻想,往往使人不知如何选择。当你还在举棋不定时,别人或许已经到达目的地了。托尔斯泰说:“人生目标是指路明灯。没有人生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无论一个多么优秀、素质多么好的人,如果没有确立一个鲜明的人生目标,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许多年轻的女性并不缺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途径。道理很简单,正如一位百发百中的神射击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就不可能在比赛中获胜。

聪明的女人要学会选择,学会审时度势,学会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带来更辉煌的成功。“成名成家”固然充满风光,但绝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的,“心想事成”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要想获得快乐的人生,你最好不要像过去那样行色匆匆,不妨停下脚步,暂时休息一会儿,想一想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东西明明是需要的,你却误以为自己不需要;有些东西明明不需要,你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得不多,你却误以为需要很多•,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很多,你却误以为需要极少……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再制定比较专一的目标,向着一个目标前进,人生就不再盲目,获得成功也就容易多了。

爱他,就要适当离开他


爱是久处不腻

再深也得保持距离

常常会收到一些关于情感的疑惑:感情处久了觉得变淡了怎么办?喜欢一个人要怎么主动才不会尴尬?……每个问题的字里行间都会显示着“面对爱情我们总会有点不知所措”的症状。

在这么多问题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个:每天生活中一起的人,要怎么保持爱情的神秘和新鲜感?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我偏爱好友说的那一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再去产生距离”。

仔细观察很多感情之后,发现很多恋情的无疾而终,常常并不是我们无法携手与共磨难,而是拥有惊天动地的开头,却无法忍受平淡如水的以后。好友和男朋友从大一到如今已经交往快6年的时间,从大一时的青涩懵懂,到经历过磨合期,怎么吵也分不开,终于进入了平淡期。

恋爱谈久了是什么样的体验?

她在我们这一群朋友里最有发言权:

牵起他的手,像是左手拉右手,少了心动和悸动。

从前觉得帅气的脸,现在看了上万遍也觉得不再过分迷人。

都说爱要零距离,可走得近了少了太多新奇。

之前听闻一个学长学姐,两人在早恋帮里摸爬滚打经历了12年的爱情长跑最后走向婚姻。而保持新鲜感的秘籍是,两个人都会在一年当中选择各自旅行的时间,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留下等待。每次回来,再给对方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再加上因为距离的产生让两人被倍感思念对方。

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的久处不厌,大多都那些懂得保持距离和分寸的聪明人。

离太远,看不清

走太近,不神秘

太美的东西不要太近看。不是美好禁不起推敲,而是再美好的事物也总有瑕疵,走太近,瑕疵放大怕是会影响观看美好事物的心情。“隔靴搔痒”的喜欢,虽然没有一口气痛快的满足感,却留了一块挂念在心上搔搔痒痒,不断回头望。

感情也是一样。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姣爷和大牛隔着大半个地球,通过书信来往慢慢产生了情愫。一个是赌场公关,从小颠沛流离,一个是在纽约摸爬滚打,如今小有名气的房产经纪人,身份明明千万差别却有无尽话题。

大概是所有孤独的人总归相似,两个人都有着被这个世界抛下的情绪。

所以在一次次书信中,经历过误会和曲折,认定了对方为彼此的灵魂伴侣。电影的情节和《查令十字街84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姣爷比海莲幸运,最后在伦敦的街头见到了她的“弗兰克”。

可我却一直觉得,是距离叫他们相爱。生活的片段,情绪的倾诉,人物的个性,通过简短的书信传递到另一个半球,这里面带着极大的想象和探索的意味。

距离产生神秘感,神秘感又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窥探。

姣爷和大牛两个人并肩散步在伦敦大街时,距离少了,看得也会更清楚。也许大牛会不喜欢姣爷整日混迹赌场的生活方式,姣爷会发现大牛骨子里冷漠不爱表达内心。

爱情最后的模样我们谁也不知道。

有保持距离的实力

也有暂别的勇气

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对情对物容易产生的腻味的情绪。可很多东西,我们逃离不了,却可以选择短暂别离的方式,空出一点距离,重新产生美好。

对工作烦了,一个小长假又产生了奋斗的情愫。

和爱人争吵了,小别又能胜新婚。

所以,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选择去旅行,去一个不曾去过的城市,才更容易对每日生活的地方产生思念。

走得近,看得更清楚,但有时候留点距离,看不清楚会更美,才能爱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