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抗日英雄程仲一的故事

关于英雄的情感说说

发表时间:2021-04-07

抗日英雄程仲一的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日英雄程仲一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程仲一(1916─1944)字必达,曾用名重远。山西五寨人。绥南专署专员。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在河曲县读完小学后,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和山西大学学习。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8月,到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秘密党训班学习。同年10月返县,任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38年1月,中共五寨县委成立,任宣传部长。1939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1940年,调任绥中专署专员。1943年秋,调任绥南专署专员。1944年2月10日晨,为汉奸出卖,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为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牺牲。时年28岁。

主要事迹

1938年1月,中共五寨县委成立,任宣传部长。3月,五寨沦陷后,率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和抗敌自卫队配合八路军一二○师一部袭击驻城日军,迫使日军撤离五寨县城。1939年1月,与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晋西北抗日动员委员会部分干部转入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曾率当地游击队配合八路军骑兵支队消灭归(绥)凉(城)一带土匪武装,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同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率绥东武工队三下丰东,开辟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调任绥中专署专员。1941年冬,率专署游击队奇袭三道营火车站,毙伤日军站长以下敌伪官兵多名,缴获20余支枪和大批弹药。1943年秋调任绥南专署专员,带领武工队在崞县窑子、三道沟、公鸡咀一带与敌作战中连战连捷。

1944年2月10日晨,为汉奸出卖,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为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牺牲。时年28岁。

qg13.com扩展阅读

抗日英雄杨学诚的故事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英雄杨学诚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学诚(19151944)又名奇山,湖北黄陂县人。新四军第5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治委员。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出台后,素来埋头用功的杨学诚也不得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游行示威和翌年1月的南下扩大宣传,回校后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派军警进校搜捕进步同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首先被捕,接着北平学联秘书长姚依林和清华民先队纠察队长方左英相继被捕。杨学诚闻讯后,立即组织了爱国同学三四十人,与军警一番搏斗之后,使被捕三人获救。之后,杨学诚还把蒋南翔隐藏在自己屋里,并安全护送他转移。不久,因河北高中学生郭清在狱中不堪酷刑而于3月9日惨死狱中,北平学联发动和组织了三三一抬棺游行,以示对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抗议。在这次斗争中,会前背着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去开会的是杨学诚,会后抬着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领头冲锋陷阵的也是杨学诚。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出任支部书记。

1937年4月,杨学诚被选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和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黄敬、民先队总队长李昌等,随刘少奇和彭真到延安参加党的一次重要大会1937年5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所做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增强了他对党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杨学诚回到北平后,担任了中共北平学委委员和西城区委书记。不久,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最后于9月初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运动。1943年病逝。

主要事迹

1938年8月,湖北省委派他去鄂中工作。他和陶铸一起创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抗日游击区。后又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参与领导建设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鄂中6年艰苦卓绝的工作,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部分。他在这个战斗岗位上,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新四军五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已是身患多种疾病,但仍抱病坚持工作。严重的肺病使他卧床不起。1944年3月6日,平汉线各据点日军出扰大悟山南北地区。3月7日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人物传记

寒门秀士

1915年8月8日,杨学诚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开子岗杨堡益湾一贫苦农户。父母之外,尚有弟妹各一。尊父有薄田数亩,养家活口不够,常给地主打短工,以换取微薄工银。尊母黄氏,苦撑着家,晨炊夜绩,养育着学诚兄妹。一家五口,含辛茹苦,挨年度月。

杨学诚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七、八岁上,见同村小伙伴都上学读书,自己家贫,无力与往,便到附近一处私塾学堂,侧听老师育读教课。没有纸笔,则折断树枝在地上习字。父母见他如此好学,便将几亩薄田变卖,换得些许银钞,供他入塾就读。他熟读诗文,过目能育,在众童之中,出类拔萃。伯父在汉口经商,见他有出众之才,决计资助他到汉口上学。学诚乃离乡赴汉,至蔡家巷新民小学学习。数年之中,均以品学皆优而获学校嘉奖。1926年卒业于该校。1927年考入武汉一中,越3年进入湖北省立高中,复又转入武昌职业中学就读,直到1934年卒业。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他埋头读书,不问政治,对学业孜孜不倦。他热爱自然科学。做一个自然科学家,是他对未来的憧憬。

铁蹄下的觉醒

1934年夏,杨学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水木清华,校园幽丽,正是读书的好所在;加上物理系教授阵容整齐(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仪器设备精良,科研成果也已初露端倪;这些,对他的吸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一入清华,便一头扎入书本。那时人们常见他挟着课本,规规矩矩地按时到图书馆用功;平时罕言寡语,绝少锋芒,也几乎未见他参加课外活动,国事与政治,他更是了无兴趣,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正统派好学生。

然而,到1935年暑假,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在阅报室内,人人经常可以看见他在聚精会神地阅览每天的报纸,他显然对时局问题关心起来了。原来那时正在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之后,国民党政府俯首帖耳地接受了日本军部的要求,取消了河北省和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部,撤退了河北省内中央军、东北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了河北省主席和平津两市市长。当时人们怀着极沉痛的心情描绘了那个情景: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这股强劲的时代逆流,使素来埋头用功的杨学诚,也不能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再也不能毫无感应地安心读书了。日军铁蹄,踏碎了祖国河山,也踏碎了杨学诚的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何来个人的光明前途。他觉醒了!

数月之后,北平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杨学诚对于政治就更加热心了。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示威运动。1936年初他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三团(由清华、燕京、辅仁等校组成)。在出发之前,他同参加南下宣传的全体清华同学一起,在体育馆前举行了宣誓。誓词说:我们下了最大决心,出发下乡,宣传民众,组织民众,不怕任何阻碍,不惜任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返校。谨誓!他被委为先遗大队的队员,和清华的李昌、于光远,燕京大学的梁思懿等一起,负责侦察情况,选好路线和交涉食宿。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赶路。北方原野,风沙满天,酷寒刺骨,他们却置之度外,一路有说有笑,边走边观察情况,做好路标。他没有自行车,常常是徒步跟着其他骑自行车的先遣队员一同赶路,因此他一路上就特别的紧张辛苦。一个多星期之后,宣传队到了固安,他由于过度劳顿而病倒。这是他正式参加救亡工作的开始,而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已流露无遗了。少壮派的美誉

抗日救亡运动也锻炼了他的性情,使他由一个儒雅风流的书生变成了一个疾恶勇斗的战士。他对于恶劣倾向的反对,如像眼睛对砂子一样的不能容忍,一见到有对工作拆烂污的事情,他就会首先发起急来,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毫不顾情面。同反动军警的搏斗,他更是攘臂怒呼,一马当先。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出动五千军队包围清华大学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逮捕与反逮捕的斗争。这一天是清华大学期终考试的第一天。拂晓,四百多名警察、宪兵、保安队对清华实行突然袭击,侵入校园搜捕共产党员。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首先被捕,并被押送到清华西门警卫室,绑在床头木框架上。俄倾,民先队纠察队长方左英也被反绑着手推进来了。紧随其后,北平学联负责人姚克广(即姚依林)也被推了进来。这时杨学诚动员了民先队员和爱国同学三、四十人,率先冲了上去。吴承明一脚踢开了警卫室的门。几个看守的宪警急忙站起举枪威胁,一眼看到大群学生蜂涌上来,势不可当,就变计拖枪而逃。陆璀急忙拔出小刀,为蒋南翔割断绳索。三位同学被夺回来了。然后杨学诚即带领同学赶到西校门外同军警展开了搏斗,击败了军警,并把停在那里等候载送被捕同学的8辆军车砸烂。几百名宪警、保安队一无所获,灰溜溜地被驱出学校。他们回去造谣说:数百名共产党在清华园暴动啦!当晚,宋哲元正式出动五千军队,武装包围了清华大学。那些已经暴露的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都已分别躲开,有的藏在教授家里,大部份同学则躲进了体育馆。那天晚上杨学诚和何礼负责值守。他们鹄立在离体育馆不远的地方,监视军警的活动。直到天明时军警发现体育馆有人,向体育馆走去的时候,他们才后撤至同学中。军警当场捕去的人,没有一个是黑名单上的,他们只是胡乱抓了一些人,交上去应差。

这时蒋南翔必须离校暂避。他在交接工作离开清华之前,杨学诚将他秘藏在自己的房里,为他掩护,探听消息,最后帮他转移地点。在那些风声鹤唳的日子里,杨学诚只是关切着蒋南翔的安全,毫不顾及自己的危险。蒋南翔后来曾说:他这种侠情义肠,第一次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

二二九逮捕后,清华学运暂时沉寂下来。某些清华民先大队的负责人情绪消沉,放弃工作不管。经过队内积极分子的酝酿,召开了队员大会,改选了大队部。已孚众望的杨学诚和凌松如、纪毓秀、李昌等人膺选,组成了新的大队部。清华民先队又生龙活虎般地活跃起来,成为当时整个民先队中最坚强的一个组织。

在1936年3月31日进行抬棺游行的那次著名的行动中,杨学诚也是最为激昂。会前背着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会场去开会的是他,会后抬着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领头冲锋陷阵的也是他。

在一二九运动的初期,杨学诚的以上种种表现,使他荣膺了清华少壮派的美誉。他参加救亡运动,是如此积极热情,最有力地支持着他的,可说是一腔沸腾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便是他接受共产主义的基础。

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

1936年5月或6月,杨学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政治生活中,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当时清华进步同学把入团叫做入中学,入党叫做入大学。有一天杨学诚和李昌、凌松如等在宿舍闲谈。杨学诚经过多时的观察,机敏地发现李昌似已是在党的人了。因此当时他说:老李,看样子你入了大学了,你不能一个人入大学,把我们丢在外边呀!李昌直率地答道:好吧,我就作你们的入党介绍人。杨学诚入党前后,其政治和思想上的进步,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入党之前,他在救亡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只是一位怒目挥拳、见义勇为的斗士;入党以后,经过党的教育,他就逐渐地习惯于考虑问题,分析是非,以智取人,以理服人。1936年秋季以后,他便出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清华,是一二九运动中斗争得最为激烈的一个阵地。在学生会中存在着组织上的对抗,在党内和民先队中,还存在着思想上的分歧。每一新的事态发生,在校内总要发生各种激烈的争论;在各种会议上,常常是各种意见纷然杂陈,各不相下。必须首先在各种会议上战胜各种不正确的意见,才能把党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下去并取得胜利。这一严重的任务,这时首先就落在杨学诚的肩上,而他确也是不负众望,屡战屡胜。正如蒋南翔在1944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纪念杨学诚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在大会的讲坛上,在各种讨论会的论战中,他成了一个最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的出色的雄辩家;在一二百人的民先大会上,他常常能以一篇热烈的讲话,一下子转变整个会场的空气,把所有的人都激动和振奋起来。他过人的天禀和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卓越成绩,使他成为清华学生中最有威信的政治上的领袖。

1937年4月,杨学诚被选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和北平市委书记黄敬、民先队总队长李昌,北师大党支部书记林一山,随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等,到延安参加党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会--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大会。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增强了他对党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是党中央分管白区工作的同志。这时杨学诚等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北方局秘密油印刊物《火线》上发表重要指导性文章的作者K.V.先生,就是刘少奇同志。

在这次大会上,杨学诚和李昌也发了言,反映了北方革命学生的思想情绪,从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考虑。后来毛泽东同志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中,详细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杨学诚回到北平后,正式参加了北平学生运动的领导机关北平学委的工作,担任了中共北平学委委员、城西区委书记。

不久,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工作,最后于9月初旬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通过武汉华北同学会组织,开展了群众工作。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参加省委,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青年救国团团结了武汉和湖北各界的爱国青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爱国运动。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中原告急,武汉岌岌可危。为了准备游击战争,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的指示,通过湖北国民党内进步人士的统战关系,派遣了一些青年骨干由陶铸同志率领到鄂中农村,举办训练班,积极培训一些青年骨干,为日后鄂中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初步基础。1938年8月陶铸同志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无法工作时,省委又派杨学诚同志到鄂中,担任鄂中特委书记。不久,武汉沧陷,抗日战争进入了敌我相持的极其艰苦的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成为抗击日寇的主要力量。杨学诚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也于此时走上了敌后抗日战场,谱实际情况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他在新的战斗岗位上,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平汉)路西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五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他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也日益充分显示出来。

学诚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具有坚强的党性。这首先表现在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抵制王明右倾投降路线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他一到鄂中,就与鄂中特委成员一起,全力以赴地领导鄂中党组织,抓住了武汉沧陷前的瞬息时间,切实地进行了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1939年中秋前夕,日军溯长江而上,越大别山,紧逼武汉。学诚同志紧急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根据董必武同志的指示,要求鄂中党组织千方百计掌握枪杆子,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并作了具体部暑。他在会上说:我就是讨饭也要讨来一支枪,投入战斗!会后,特委分头深入基层,紧急进行组织武装的工作。当武汉与鄂中相继沧陷时,学诚同志亲自赶到应城矿区,率领共产党员蔡松同志所掌握的八条枪组成抗日武装,首先进入大洪山丁家冲。这时,陶铸同志从宜昌赶回。在陶铸同志和学诚同志领导下,迅速汇集和组建了鄂中各地我们党掌握的近百人枪的抗日游击武装,点燃了鄂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复经艰苦经营,终于组成了应城抗日游击区(简称应抗),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鄂中游击区,会同豫南鄂东两地党组织发动的游击武装,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点。1939年6月,李先念、陈少敏同志到了鄂中,同杨学诚和鄂中区党委的同志汇合,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了边区的抗战形势,研究如何创立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进一步贯彻党的独立自主方针,以及公开树起新四军的旗帜问题。当时豫鄂边区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正面战场战局相持,敌人已开始扫荡;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已开始付诸实施;第五战区桂系势力屈服于蒋介石集团的压力,反共事件迭起;鄂中国民党顽固派正阴谋吞并和瓦解应抗。敌、伪、匪横行,广大同胞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党迅速统一处于分散的武装力量,公开树起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新四军旗帜,独立自主地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中原敌后抗战。学诚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在会议上积极拥护党的独立自主方针,旗帜鲜明地赞成立即统一党的武装,公开树起新四军旗帜。他说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叫我们打出新四军的旗帜,我们就首先站出来,打出新四军的旗帜进行战斗。会议统一思想后,鄂中区党委根据中原局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决定马上把鄂中、豫南两地所掌握的利用各种名义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那时鄂中的应城、京山、钟祥、汉川等地迅速组成了近四个团的兵力。这支由我们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的诞生,立即成为中原敌后人民抗日救亡斗争和团结友军抗战的核心。它对于开辟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奠基性的历史作用。杨学诚同志在这关键的时刻和关键的问题上起了关键的作用。[4]

建设抗日根据地

养马畈会议以后,学诚同志担任区党委组织部长。在区党委集体领导下,他首先抓了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1940年,豫南、鄂中、鄂东党的组织和武装实现了全面统一。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有工农干部、知识分子干部;有红军老干部、一二九运动涌现出来的新干部;有来自外省市的外来干部,还有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绝大部分是新干部。如何适应根据地初创和急剧发展的胜利形势,建设一支无限忠于党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学诚同志就在这一情况下,突出地抓了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出了要在干部中进行一次教育,开展反不良倾向斗争,以保持和发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他尖锐地提出:在党员干部中,必须警惕和防止出现把剥削阶级的思想和恶劣作风带到党内的新贵,并把它作为反不良倾向斗争的重点。在党的建设工作中,他还集中精力研究了农村党支部的建设问题。他在戎马倥偬之中,亲自找支部书记、党员谈话,参加他们的支部会议,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农民中的党员有不少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保守和私心较重的现象,及时提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群众斗争,逐步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反对党员中的小农思想,把农村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战斗堡垒。并明确要求党的组织工作,要以健全党支部为中心任务。1941年,他发表在中共中央党刊《共产党人》上的《给各地组织工作者的一封信》中,再一次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凡是党的一切工作没有如愿的开展,其关键乃在于党与群众的联系太差。学诚同志这些建党思路,至今仍十分重要。

学诚同志遵循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方针,强调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抗日战争的需要,一切工作必须为了战争的胜利。当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他直接参与军事斗争的领导工作时,他就义无返顾地勇挑重担,服从党委对他的工作分配。1940年,边区主力部队东进鄂东时,要求他留在鄂中,他就和陶铸同志一起胜利地坚持了鄂中根据地的斗争。后来,在宜昌沧陷时,又和刘少卿同志一起组织了(平汉)路西指挥部,趁机向西作战略展开,一举击溃了盘踞在天门的反共土顽潘氏父子,开辟了天(门)京(山)潜(江)根据地,为日后开辟襄襄西、襄南提供前沿阵地。1942年,他又与刘少卿同志奉命率部南渡长江,开辟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根据地。当初战告捷后,由于敌情恶化,主力两欠被迫撤回江北,学诚同志率领两个营的兵力,坚持鄂南敌后斗争。在频繁的征战中,他还挤出时间,对敌我力量对比、鄂南的地理与社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依托江北,坚持鄂南沿江根据地,逐步向山区发展,主力骑江跳跃作战的战略方针,从而把开展鄂南的战略意义,置于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他的正确建议,很快被李先念同志为首的区党委和五师师部所采纳。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改,德、意、日全面失败已指日可待。这一形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加紧积蓄反攻力量,准备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尤其是豫鄂边区地处中原前线,更须加紧准备。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区党委1943年1月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加强军事工作的方针。学诚同志积极拥护战争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并在会上作了系统发言,强调提出强化政权的意见,要求把地方群众工作、政权工作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为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服务。会后,他还勇敢地挑起了强化民主政权的重担,欣然接受了区党委的决定,担任了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的职务,为边区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杨学诚在鄂中和边区根据地的工作,曾受到好些同志的称道,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杨学诚同志在鄂中是受了很好的锻炼,他虽年轻,但处理问题却能深思熟虑,冷静沉着,不再有一般青年人的火气。

抗日英雄姚中英的故事


姚中英,字若珠,广东平远县人。国民革命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1]1924年于平远中学毕业,参加革命军,旋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5年参加东征。毕业后参加北伐。后入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后回广东任陈济棠部独立第一师二旅六团中校团副、燕塘军校上校教官等职。陈下野后,调任余汉谋第四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长。1937年,以上校团长职务由广东韶关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因功升为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后在镇江设防。12月初,镇江被日军占领,撤往南京,扼守汤山一带。8日,奉命率部与三十六师预备二团在紫金山以东的青龙山、龙王山一线,掩护第一线守军退守复廓阵地,与衔尾猛攻的日军连日激战,后因伤亡惨重退入太平门。12日,指挥所部向日军兵力薄弱处突击,身先士卒,辗转冲杀,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20XX年9月1日,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中学毕业后,1924年秋,来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考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后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作战勇敢,以战功擢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北伐后,进入陆军大学第8期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时,姚中英任陆军第156师团长,淞沪会战奉命率部由广东韶关奔赴上海抗日前线参加会战,并屡立战功,出色完成任务,被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会战失利后,移防镇江。1937年11月初,日军分三路进犯南京,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他所在的156师奉命由沪退守南京,扼守汤山一带。他率部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后为掩护友军,率部冲锋,身先士卒,壮烈牺牲,时年41岁。

主要事迹

投身军旅

姚中英,字若珠,平远县人,1896年生。生于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十余岁

姚中英与黄埔军校

便沦为孤儿,由叔伯抚养成人。自幼饱受贫寒之苦,在校聪颖好学,勤奋努力,在家热爱劳动。中学毕业后,他目睹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横行,于是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以打倒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

1924年,姚中英参加了孙中山的革命军,到汕头在同乡姚雨平部下服役,不久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北伐战争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逆军。在校学习的姚中英毅然参加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讨伐陈军的林虎、李易标残部。他作战勇敢,深受上峰的赏识。东征结束后,姚中英复进黄埔军校深造,后考入北平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转回广东,在陈济棠部下任独立第一师第二旅第六团任中校团副,后调任广东燕塘军校任上校教官。陈济棠下野后,在余汉谋部下任第四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长。

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时,姚中英任陆军第156师团长。他听到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愤怒万分,当即上书军事当局,表达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国、杀敌立功的决心。为了排除后顾之忧,专心

杀敌,他把妻子儿女送回平远乡下居住。送回乡后,只在家居住两日,便急着要返回部队,亲人们都挽留在家多住些日子。他慷慨陈言,劝说家人:如今国难当头,我作为军人,不能躲在家里,只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国家才能和平安定,亲人才能团圆。

淞沪会战爆发后,姚中英率部由广东韶关开拔,奔赴上海抗日前线,参加淞沪会战。姚中英凭借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冒着日军陆、海、空猛烈炮火的轰击,率部顽强地阻击敌人。他以作战有功晋升为邓龙光的陆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

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杭州湾登陆,淞沪局势急转直下,我方守军陆续撤离上海。中国守军被迫向吴福线和锡澄线既设阵地转移。日军在攻占上海、无锡后,分三路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犯。南京告急。

上海沦陷后,姚将军又奉令率部移防镇江。当日军分数路进攻南京时,他所在的156师奉命由沪退守南京,扼守汤山一带,阻止日军沿宁杭路北犯。姚将军与师长亲临前线视察工事,指挥部队调整部署,用保家卫国为军人之天职的道理教育士兵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首都。

1937年11月初,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

12月4日,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及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对南京的猛攻,我抗日将士顽强抵抗,终因实力悬殊,连失要地。12月6日,日军攻破我既设阵地后开始进攻汤山。姚中英等率部与敌激战,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然而由于力量悬殊,势不能支。8日,汤山一带失守,率部退守紫金山东北一带,日军衔尾而来,攻势凶猛,他指挥官兵连日与日军激战。9日起,姚中英等部在紫金山连日与日军鏖战,由于伤亡惨重,只得退人南京城内,据守太平门。翌日,日军进攻太平门,姚中英率部与112师协同作战。激战多时,部队伤亡过重,阵地动摇,姚中英等将领奋不顾身,亲临前沿督战,终于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阵地。

1937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日军攻破中国守城部队阵地,大量涌入城内。南京危急,南京卫戌司令唐生智决定放弃南京,命令各路守军自行突围。当姚中英望着战火中的南京城,听着震耳的炮声,看着节节败退的中国守军,心里感到莫大的痛苦和愤慨,他决计与日军决一死战。他机智地率部往日军兵力薄弱地带突围,不断与日军遭遇,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激战中,姚中英身先士卒,辗转冲杀,连砍数敌,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抗战第一线。时年41岁。

人物评价

姚中英将军英勇抗敌、壮烈殉国的事迹在他的家乡平远大地上广泛传扬。1940年,他的名字人祀平远忠烈祠;1957年9月,被追认为抗战烈士,名字又镌刻在平远县人民政府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和事迹流芳千古,浩气长存,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抗日英雄李家钰的故事


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人。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

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

1944年在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

1984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20XX年9月,李家钰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2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大兴乡一户殷实农民的家庭。父亲李如

李家钰

松,有水田两亩,带打蓝靛为业,娶妻妾两人。李家钰为母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场李香山、黄辉五处读私塾,十三岁考入蒲江高等小学堂。为改换门庭,他决心投笔从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并在该校第四期肄业。

1913年春,他和许多进步同学一起反对依附北洋军阀的四川都督胡景伊,被迫离开学校。同年夏天,他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在二次革命中,李家钰去南京参加了柏文蔚将校团讨袁,反对帝制;赴上海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中,作战奋勇崭露头角。1914年,李家钰返回四川,插班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继续学习,他聪慧好学,勤勉刻苦,颇得老师的赞赏。

1915年,李家钰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邓锡侯部服役,李家钰作战勇敢,赏罚分明,每战多身先士卒,颇得部下的爱戴。

川军诸侯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李家钰随刘存厚部邓锡侯部参加护国军方面作战。以后,在与北洋军阀曹锟、张敬尧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功绩卓著,递次以战功擢升为营长,以后又升任川军第三师邓锡侯部第十二团团长、旅长。

1924年,担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等职。

李家钰将军塑像

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之战,李家钰跟随邓锡侯参与刘湘等倒杨。他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并进占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制造不合格之半圆银币及当二百之铜铺币强行流通,从中搜括民财。同年,在四川军阀争夺防区中,李家钰很快发展到6个混成旅(18个步兵团),占有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李家钰在其防区内自委官吏,摊派捐税,估提盐价。制造枪弹,培训官佐,拥兵自重,称遂宁王。在邓锡侯属下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1927年,原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合谋扣留,被迫通电下野,邓锡侯为了笼络李家钰,便把四川边防军总司令职务要来给他,李家钰时年三十五岁。他和罗泽洲成为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同学关系为中心的军官系正副首领。和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的四川保定系、刘湘、杨森的四川速成系,还有刘存厚的武备系齐名。但在下川东之战和上川东之战中,这个弱小的集团遭到刘湘和刘文辉的联合打击,损兵折将,李家钰不得不向老长官邓锡侯求助,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下场。

1930年11月,第二十八军罗泽洲师内部哗变,罗泽洲被扣,因罗狂妄自大,邓锡侯有去罗之心,即升陈鸿文为师长,到顺庆接管该师。

1931年2月,罗泽洲逃到李家钰部,李、罗联合杨森,向顺庆进攻,企图以武力强迫陈鸿文交出该师,挑起了北道之战。结果,陈鸿文败退成都。

3月,邓锡侯率兵进攻李、罗,刘文辉、田颂尧亦派兵助战。李家钰兵败,求刘湘援助,于是,刘湘出兵援李。

5月间,在顺庆城周围,全川大小军阀队伍云集,形成互相对峙和牵制的局面,被迫罢战言和。北道之战,李家钰退据营山、蓬安两县,实际已依附刘湘,军官系从此衰落。邓锡侯失去所属两部队及其防地,势力大弱。

19321933年,因刘湘、刘文辉互相倾轧,矛盾激化而发生的二刘之战,李家钰率部下一万余人进攻刘文辉防区。在刘文辉的千里岷江防线被突破后,李家钰部乘势追进,将刘文辉部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俘获。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刘文辉招安后收为干儿子,驻防成都时无恶不作,李家钰将石肇武处死,首级运到成都,在少城公园示众三天,大快人心。

围剿红军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0月,刘湘任命李家钰为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李家钰伙同罗泽洲部组成三万多人的兵力进攻川陕苏区。

1934年1月,李家钰、罗泽洲部进抵仪陇,先后在城郊五里墩、鼎山一带,遭红九军二十七师重创,被歼八百余人。同年7月,李家钰协同杨森、潘文华部在飞机掩护下,轮番进攻通江县北红军阵地,被红军全歼其一个营,李家钰部渡梁永河溃逃。

13日,红三十军在巴中以东的右垭口大破李家钰军,歼其四个团后收复巴中,把围剿的川军逐出了苏区。

1934年底,李家钰督饬所部两团及工兵两连人力,修成蒲江至新津全长四十五公里的简易公路,即现今蒲江至成都公路蒲新段原路基。同时,李家钰还委派邛、蒲公路局长钱文轩,鸠工修筑蒲、邛公路,完成蒲江北门至西崃板桥铺路基二十余公里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集结12个主力团北上陕南,李家钰、罗泽洲趁机北上抢地盘,但不久红军再次南下,罗泽洲首当其冲,被歼灭5000余人,从此一厥不振,他害怕遭到红军的打击,随命令部队死守阵地,稳扎稳打。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强渡嘉陵江以后到达茂县土门。李家钰奉令转移灌县堵截。所部在进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桥沟,被红九军突破防线,李家钰部营长耿伯萍跳泯江淹死,全营覆灭。旋红九军又在理番岭岗山奇袭并重创李家钰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团,团长龚彬战败只身脱逃。战后,李家钰受蒋介石严斥,李家钰为泄怒将龚彬枪决。

10月,蒋中正缩编川军,任李为陆军整编104师师长兼四川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令其远戍西昌。

11月13日,红军进逼名山、雅安,李家钰受命率四个旅兵力至百丈一线同红军接火,李家钰部又伤亡、被俘八百余人。

1936年2月,红军胜利完成反堵截、追尾任务,挥师北上。川军各部追堵失败,李家钰只得率部就防西昌。事后川军再次整编,李家钰任四十七军军长,辖104师和178师。

山西抗战

坐落在四川浦江的李家钰雕像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国势垂危。同日,李家钰被晋升为陆军第47军军长,所部扩编为两个师(第104、178师)

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并作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蒋介石同年8月令李家钰等部川军出川抗战。李家钰接电令于9月初率四十七军(原有第104师,后再扩编出第178师)从西昌出发,部队单衣草鞋,行程4000余公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治、长子、黎城、潞城一带。李家钰在抗日前线,深受全民团结救亡高潮和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对过去积极从事内战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于国共合作,杀敌致果。

1938年春,李家钰在国共合组的第二战区东路军总、副指挥朱德、彭德怀统一指挥下,率部在东阳关、长治一带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入侵部队下原熊弥的108师团104旅团(一万多人兵力)激战两役。长治保卫战中,李家钰军104师312旅624团据城死守两昼夜,在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下,北门陷落,官兵奋勇对敌展开肉搏巷战,毙伤敌寇一千余人。此役李家钰部营长杨岳岷、连长杨显谟、夏抚涛、陈绍虞、黄高翼等壮烈殉国,副团长杜长松负重伤。东阳关之战,营长周策勋殉国(以上伤亡者除杨岳岷、夏抚涛两人外,皆蒲江县人)。李家钰部对日军初战虽挫敌凶焰,然官兵伤亡亦逾千人。后黎城县政府在东阳关建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以抚慰忠魂。同年3至5月,李家钰奉命率四十七军,在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配合下,连续猛攻并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晋南平陆、芮城、安邑等县城及原八路军据点多处,战绩卓著。

1939年冬,李家钰积功升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统辖陈铁的十四军、高桂滋的十七军、四十七等三个军七个师兵力。

1940

少先队员扫墓

年春,李家钰得悉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由武乡赴洛阳开会途经其驻地时,曾派兵一个连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当晚,朱德就团结御侮,抗日及民主等问题,同李家钰促膝磋谈至深夜,当时,第一次反共高潮刚刚过去,朱德举杯问道:其相兄,他日你若奉命与我军兵戎相见,你当如何。李举杯道:我当效晋文公退避三舍,再战两人相视而笑。次晨,朱德一行跨越晋(城)博(爱)公路日军封锁线时,李家钰为安全计,增派一个加强连,掩护朱德顺利过境。

1940年4月,李家钰指挥47军及三支抗日游击队,在晋城以南天井关一线,予进犯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毙伤敌一千多人。所部104师曾一度克复陵川县城。

豫中殿后

19401944年春,李家钰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黄河防务。此期,李家钰曾多次派出部队配合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队,渡河北击晋南一带日军,毁堡毙敌,夺获武器装备多件。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字书字幅: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十四个字,以明为国报效之心志。

1944年4月18日拂晓,日军内山英太郎第十二军第三十七师团在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此处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队发起猛攻,被日军称为河南会战、中国称为豫中会战的春季战事打响。

日军首先击破了汤恩伯的的4个集团军,接着山西的日本第一军派出部队突破黄河,意图和12军形成对洛阳的包围网,蒋鼎文即率先弃守洛阳东躲西避。原集结在洛阳附近待命会战的李家钰、高树勋、孙蔚如等四个集团军外加三个军达二十万人的

李家钰雕像

部队顿失指挥,只得纷向豫西撤退,日军乃乘势追击。

声势浩大的豫中会战,四十万国民革命军在十万日军面前一触即溃,民国政府的嫡系部队及杂牌军们紧急撤向豫西。

1944年5月21日上午,陕县东姚院的山路上,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正在行军。此时的李家钰在混乱而仓皇的西撤中,心境可想而知。他1937年9月领军出川,从1939年冬天起奉令驻防河南孟津以西、新安以北、渑池以东黄河一线。四年驻豫,与日军战斗不断,他对河南西部沟壑纵横的丘陵地早已熟稔于胸,而于天府之国的膏腴肥美恐怕已有些生分。始于月前的河南战事,在这位集团军总司令的胸中应该是郁结难释的。

事实上,李家钰的愤懑是有来由的。早在1942年,十四军军长陈铁曾对李家钰说,像汤恩伯、胡宗南这样的蒋氏嫡系,要钱有钱,要武器有武器,而我们这样的部队,办法就很少。此后,李家钰经常把这段话讲给下属们听,认定自己是一支杂牌队伍,只好当戏中的配角。然而,配角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唱起大戏,因为主角蒋鼎文和汤恩伯已经西逃。失去了总指挥的各路大军也纷纷西撤。

5月17日,李家钰、刘戡、张际鹏、胡伯翰先后抵达山中小集镇翟涯。在白天参加的一个临时会议上,将领们一致认为大队人马争先恐后抢路走不是办法,如遇日军袭击,将损失惨重,并推李家钰作总指挥。李家钰慨然说:如果明天继续西进,窃愿殿后,以免挤在一起,彼此都不好办。

5月,李家钰率部掩护友军后撤中,以104师吴长林团一团兵力在云梦山发起阻击战,重创进犯日军,卒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而吴团因仰攻山头,战斗惨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李家钰部撤至新安以南,已四面受敌,李家钰便派178师532团团长彭仕复(蒲江人)率部打开铁门一带通路,掩护友邻部队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安全后撤。彭仕复在执行任务中,于河上沟与日军激战阵亡。

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队伍行进到了陕县张家河,这是一处谷底,天将晌午。自1944年5月18日早晨各路大军分道扬镳、皆向西行之后,李家钰的部队就担负起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在此后的三天里,接获的情报显示,日军越追越近了。在到达张家河前,由于遭敌人炮击,李家钰变更了行军路线,改走赵家坡头-西坡-双庙到南寺院这条路。

壮烈殉国

1944年5月21日,李率集团军总部官兵左右冲突,卒在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圈。在敌寇密集火力射击下,总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难,李家钰头额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人物评价

李家钰墓

中原大战我将士英勇,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希望前线将士都抱为国牺牲的决心!

1944年6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悼李家钰将军》

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器识英毅,优娴韬略。早隶戎行,治军严整。由师旅长游领军符。绥靖地方,具着勋绩。抗战军兴,奉命出川,转战晋、豫,戍守要区,挫敌筹策,忠勤弥励。此次中原会战,督师急赴前锋,喋血兼旬,竟以身殉。为国成仁,深堪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旌壮烈,而示来兹。此令!

中华民国政府褒扬令,1944年7月10日

家庭成员

妻子

夫人王明德

子女

李克熙(1929),四川蒲江县人,李家钰之子,1950年10月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肄业,在西南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上游工程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办事处工作。四川省六、七届政协常委,重庆市

李家钰将军后人在其雕塑前合影

九届政协常委、重庆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4月当选为民革重庆市委第一届主委。1997年6月设立重庆直辖市后,任重庆市人大副主任直至离休。

三子为李克林(原川大历史学教授)

女儿李培源

关心教育

李将军曾任外东成都城成中学(成都十九中现田家炳中学

李家钰书法

)校董,1932年成都外东三官堂私立城成中学始建时四川教育家陶亮生任校长,李家钰将军出大洋3000元,提供大量教学器具支持办学,单提供拖拉机式课桌椅300套。每学期开学都要亲自到校训话,关心成都民办教育事业,悉心为成都培养人才。

大义为重

李家钰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主张抗日,曾说: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抗日就对。他驻防长治时,曾与八路军一个炮兵部队联防守城,双方关系融洽。与晋东专署专员薄一波多番往还,军政情谊良好。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率一二九师刘伯承等部驻防李家钰部左翼地区,对李家钰军影响很大。1938年1月,刘伯承师长途经长治,李家钰恳请他住留军部一周多,向中级以上军官讲授抗日游击战的重大意义和战略战术,对李家钰及其部队教育很大。李家钰还先后派遣侍从副官孟体富、营长樊德厚等十余人到八路军学习抗日游击战术。回来后即在平陆开办军的干训班,要求在实战中运用。

后世纪念

李家钰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愤。他的忠骸运到成都后,四川省政府和国民政府驻川各级机

李家钰将军墓

构、各界人士、群众团体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委员长亲自发来了唁电,政府各要人、各党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联,表彰李家钰将军坚持抗战的丰功伟绩和为国献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赋诗一首,悼念为国牺牲的英烈:

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

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弘动地哀。

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

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词堂锦水隈。

追悼大会后,李将军的忠骸被安葬在成都市南郊红牌楼广福桥的李上将墓园里。

1944年6月22日民国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并颁布对他的褒扬令。嗣后,李家钰的遗体国葬出殡式在成都举行,其遗体安葬于成都红牌楼。在北门还树立李

李家钰将军墓

家钰骑马抗日造型铜像一座。

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追认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还拨专款重新修缮李将军的陵寝,以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教育子孙后代发扬他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4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李家钰夫人王明德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李家钰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20XX年9月,李家钰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日英雄萧山令的故事


萧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男,汉族,字铁农,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

南京保卫战时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人物经历

1892年6月11日(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萧山令出生于湖南益阳县四方山的一个小山村,其父亲萧敏湘是清末秀才,萧山令自幼随父读私塾,聪颖好学,手不释卷,深受父亲所钟爱,萧山令幼承庭训,知书达理,16岁毕业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

1904年,萧山令从师范学校毕业。

当时正值晚清,列强争相瓜分国土,这让少年萧山令无比愤慨,决定投笔从戎;

1909年,离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研习军事,小小年纪的他还受曾国藩的影响,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

1912年,又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1914年8月,萧山令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三连,与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16年12月,以优异成绩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

萧山令中将革命烈士证明书

业后,派往湖南陆军服务,投入湘军,在湘军中贺耀组(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留日生,中将加上将衔)部下出任排长,开始了戎马生涯,先后在湖南陆军第8守备队(司令蔡钜猷)、沅陵镇守使署(镇守使蔡钜猷)、湖南陆军第1师(师长贺耀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师长贺耀组)中中下级军官服役,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附、参谋长等职,代理湖南省沅江县县长。

因为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为军功,一路升到团长,并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赏识,1928年1月,被委派至沅江,担任县知事。

大事年表

1926年5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参谋等职,立下不少战功。

1928年,退役回乡。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

1929年2月,出任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谷正伦)参谋处中校参谋,开始他的宪兵军官生涯。

1929年5月,重入国民党军,任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

1929年12月,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官职青云直上。

1932年1月,升任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总务上校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

1935年5月4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

1936年2月22日,由上校处长攫升为宪兵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1936年2月26日,转任陆军宪兵上校。

1936年,任国民党宪兵副司令。

1937年5月7日,晋任陆军少将。

1937年9月,被任命为南京市长、首都卫戍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唐生智)兼南京市警备司令,成为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实际负责人。

1937年11月,升任宪兵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首都防空司令部司令、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市长。

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和指挥了抗击日军的南京保卫战。

萧运春的家中的祖父遗像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军随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民国首都危在旦夕。

国民政府西迁武汉,宪兵司令谷正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炮兵科毕业,陆军中将)前往武汉就医。萧山令受命于危难之际,晋升宪兵副司令,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谷正伦的原兼职,成为国民党南京宪、警的头号人物。

危难中,11月中旬,蒋介石连开3次会议,研究南京战守问题。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决定坚守,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临走前,蒋介石还对紫金山阵地进行视察,认为可固守两个月。

1937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为屏蔽南京所修筑的国防第一线(福山苏州嘉兴)、第二线(江阴无锡宜兴吴兴)被日军突破,南京已成前线。中国军队为保卫南京,临急再组两道防线:以陆军野战部队分扼外围各据点;以宪兵和教导总队据守腹廓要冲。萧山令指挥驻守南京宪兵共约6400余人,协助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陆军一级上将)组织和加强南京的防守。萧山令以宪兵第二团、教育团、练习团为基干,组织数万民工,赶筑雨花台一代野战工事;又令宪兵第十团和重机关枪营加紧巡警城防勤务,防止日本间谍活动。雨花台的工事在萧山令督防下按期完成,甚得当时南京报纸的好评。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宪兵司令谷正伦退往重庆,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留守南京,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

1937年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他下令南京所有宪兵一律做好战斗准备。其具体布置为:以宪兵第二团、教导团以及第五团和重机关枪营各一部守清凉山和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丁淮门一线;以宪兵第十团、练习团和重机关枪营一部守明故宫,飞机场至三十四标一带;将雨花台一带工事交八十八师接守。

1937年12月4日,南京外围阵地句容,中日两军相接,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唐生智下令,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门的防守,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1937年12月8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点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赴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其日,同乡部属陈辑川专访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萧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1937年12月9日,陈辑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临时指挥所,劝其早作退计,萧山令凛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其视死如归之浩然气,令陈为之震慑。

1937年12月12日下午3时,唐生智与蒋介石电令;全线突围撤退。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

突围命令下达后,除83军,66军按军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全部夺路涌向下关,数十万军民争相抢渡,乱成一团。

萧山令镇定如铁铸,果断的命令宪兵队长罗友胜带大部宪兵到蛇山、龙蟠山阻击日军,自己则率部拆屋扎筏,掩护军民渡江。在整个夜晚里,萧山令数次被部下推到筏上,但他几次都挣脱上岸指挥掩护扎筏抢渡,直到12月13日晨,下关仍有三分之二的军民无法渡江。

1937年12月9日上午7时,日军数百名在坦克配合下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向通济门发起进攻。萧山令派守备清凉山的宪兵一营增援教导总队,与日军战斗数时,将其击退。同时,守备明故宫的宪兵也与由中山门进犯的日军发生激战,因敌我众寡悬殊,萧山令令其退守逸仙桥至竺桥之线。

1937年12月10日,萧山令督率宪兵继续与日军激战。由清凉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宪兵同日军骑兵、便衣队等相战甚久,保住了阵地。但防守逸仙桥等处的宪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带。

1937年12月11日拂晓,日军步、骑、炮联合进攻棉花堤宪兵阵地,来势凶猛。宪兵们前仆后继,坚守阵地。日军改攻江东门,从侧面压迫宪兵。萧山令下令宪兵撤出棉花堤阵地。宪兵的其他阵地也遍遭日军飞机轰炸、死伤甚众。

1937年12日拂晓,数路日军同时猛攻南京城。上午8时许,日军炮轰水西门、清凉山一带宪兵阵地,宪兵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守不退。11时,萧山令命令宪兵增筑南京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并激励宪兵与南京共存亡。午后4时,日本地面部队在空军配合下突破南京城南门,纷纷拥入城内。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决定放弃南京,命令各路守军自行突围。萧山令当即派宪兵教导团占领龙蟠里、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宪兵主力撤退。他命令宪兵主力循中山路出挹江门,移往下关,准备北渡长江。当时的南京城一片混乱,道途堵塞,行动十分滞缓。萧山令督队殿后,等他赶到江边时天已经黑了。江边船只极少,大量的撤退部队壅挤一地,争先抢渡,自相践踏和火拼。日军水路夹击而来。萧山令指挥未渡宪兵,辗转冲杀,终以弹尽援绝,力竭阵亡。同时牺牲的宪兵达数百人之多。

1937年12月13日,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萧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血染金陵,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

人物家庭

烈士后代

肖山令将军的孙儿家

孙儿60多岁了,现在外地打工,孙媳妇在家操持[3]

家庭成员

在当地,萧家是书香门第,一家三代连中秀才,远近闻名。在他们家门口的对联曾写着当年的荣耀:秀才本

烈士后代

微末功名,却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孙三代蝉联不绝;寒家无丰盛筵席,幸叨宗族乡邻亲朋戚友八回燕贺都来。

萧山令,字铁侬。1892年6月出生于湖南益阳。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教,他的父亲肖毓湘为清末廪贡生文名甚着,宦游湘鄂间,与清太常寺博士诰授奉政大夫张麓仙相交甚善。1911年,在他刚满19岁时,父亲为她择张麓仙的女儿张惠兰为妻子。

萧山令共四子二女。长子振军、次子恢廓为原配张氏所生,第三子雨山、第四子时若为二房姚氏所生。二女是文青、丹青。

人物评价

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遗照上所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遗照题词)

后代纪念

萧山令牺牲后,国民政府为表彰萧山令将军壮烈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追赠萧山令将军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中旬,重庆《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和对其遗属以十万元抚恤的决定。蒋介石训导手下军官时,常称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副司令为巨擘。

1945年底,南京收复,萧山令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军人纪念碑上。

1984年7月,纪念抗战40周年前夕,萧山令将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并在《人民日报》《团结报》用史料介绍了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血洒南京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烈士墓地

灌木丛中惊现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国民党将军肖山令的墓地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石仑村的一片灌木丛中

萧山令墓地

抗日英雄王祯祥的故事


王祯祥(1901~1938)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2军20师副师长。20XX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和滇桂军阀叛乱,以及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排、连长,第十八师五十二团一营少校营长,中央教导第二师中校作战科长,暂编第二十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殉国。

主要事迹

1938年7月30日,因九江被日军攻陷,瑞昌成为阻击日军西进的重要关隘。第9战区命令12军固守瑞昌及附近,掩护主力开进德安、瑞昌之间地带。8月13日,王祯祥所部进驻天子山、陈家山防守阵地。8月22日,日军第6旅团对王祯祥所部阵地发动猛攻,王祯祥协助师长指挥20师坚守阵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次日,日军第6旅团除了对王祯祥所部阵地进行重炮轰击、飞机轰炸,还施放毒气。20师官兵猝不及防,因没有防毒面具和防毒手段,王祯祥和阵地上的官兵全部牺牲。

抗日英雄陈绍堂的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日英雄陈绍堂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陈绍堂(18971944),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7军104师步兵指挥官。

20XX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陈绍堂,1897年出生四川省邻水县王家镇。早年,陈绍堂家境贫寒,但其生性耿直,不畏强欺弱,得到乡绅九老爷赏识,遂赠与枪支以助闯荡。后来,有感于世事多难,陈绍堂投身到了自认为是国家军队的邓锡侯所属李家钰部,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当时四川军阀混战,陈绍堂因作战勇猛顽强、身先士卒,很快脱颖而出。1936年2月27日,国民政府正式授予陈绍堂陆军少将军衔(叙任)。

1937年,47军重建,陈绍堂任104师310旅旅长。时年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陈所在47军随即启程开赴山西潞城、黎城、长子、长治一带布防阻击日军。正是在这段时间,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将军途经该部,受李家钰所邀讲课。陈绍堂亲自带领所属军官一起得刘伯承讲授抗日游击战术(后又多次被派往八路军游击训练班学习),对其开展抗日游击战获益匪浅。

1939年2月,陈绍堂作战负伤到重庆治疗。回到邻水,受到邻水人民的热烈欢迎,并留下了还我山河石刻。

1941年,已是104师副师长兼步兵指挥官的陈绍堂移防黄河以南小浪底水库东段,其间陈绍堂曾多次组织小股部队北渡黄河摸夜螺丝偷袭日军三蒲中次郎的69旅团,搅得日寇惶恐不安。

1944年5月21日,陈绍堂在豫中会战中,为掩护主力遇日军骑兵,阵亡于河南秦家坡,时年47岁。

主要事迹

1944年4月18日夜,日军在中牟强渡黄河、攻占郑州、进逼洛阳。5月9日,日军两个旅团在渑池也得以渡河,导致驻守洛阳一带的军队三面受敌。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见此局面,匆忙先行撤退。群龙失首,军队在一遍混乱中慌忙西撤。

1944年5月17日,夜宿翟涯,遇相继撤退于此的刘戡、谢辅三、张际鹏、胡伯翰,为了各部不再混乱奔逃而有序撤退,在商议方案过程中,李家钰自荐殿后,掩护各部西撤。当时,三十六集团军也就只有47军两个师四个团的兵力(回川接新兵以再组另两个团的人还在四川)。

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以178师为前卫,集团军司令部居中,104师殿后阻击追敌,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受敌炮火阻碍,于是折转西进。远见高树勋三十九集团军正被日军追击,枪声紧密。李打算继续攀山西行。陈绍堂急忙对张震中说:我先派两个排将山顶占领后再上去如何?张转而请示李家钰未允:派一个班侦察即可。不久,崔英侦察匆匆回报:山上尽是伪装埋伏的鬼子,但应变为时已晚。山上的鬼子端枪狂扫,冲下山来,司令部大多官兵相继中弹牺牲。少将高参兼步兵指挥官陈绍堂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47岁。

人物纪念

20XX年9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川籍抗日英烈有12名,陈绍堂在位列其中。

抗日英雄王少奇的故事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英雄王少奇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少奇(19121944),男,原名王玉昆,字季如,曾化名王英、黄忠、李广。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人。1944年10月17日牺牲,时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王少奇

一九一二处四月二十六日,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城,一九二门年毕业于通县师范,一九三三年考入北平医学院,在此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一九三五年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干事,一九三六年三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蓟县人民救国会宣传部长,宣汤怀联合县救国会主任,蓟遵兴游击队政委,蓟平密联合县县长,蓟宝三联合县县长,冀东军分区卫生部长兼政委,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被誉为八路军的好县长。

王少奇同志在学校就读期间,虚心好学,积极寻求革命真理,九一八事变后,先后到香县渠口、刘宋、大河各庄进行抗日宣传,号召群众团结抗日,一九三五年在学校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后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学生南下请愿团,向蒋介石政府请愿抗日。

一九三六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王少奇同志按照党组织的批示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他利用所学的知识在蓟县板桥村开设了一个诊所掩护,他从事革命工作。由于没有资金,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将自己家中仅有的四亩稻田卖掉,购置了器械,并用所得的收入充实了党的活动经费,他先后在二十多个村组织建立健全抗日救国会宣传我党的主张,号召群众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一九三八年先后任蓟县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宣怀联合县宣传部长等职。

一九三九年六月间,奉晋察冀军区指示,将各县抗联队伍组成蓟县、遵化、兴隆(蓟遵兴)游击支队到冀东坚持游击战,王少奇调任支队政委,七月率部向冀东插进,途中遭日伪军数路围攻堵截,与上级失去了联系,然而王少奇同志毅然决定就地开展游击战争,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学生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经过一个多月地转战,于九月二十六到达盘山,为扩大游击区范围,他率部到兴隆南部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开创干涧、黄涯子、天平沟等游击区,扩大了游击活动区域。

一九四零年春季,包森同志率二支队到达盘山抗日根据地,期间王少奇同志积极配合开展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机构,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一建立两面政权,利用伪保甲长为我军提供情报,二建立财粮制度,实行统一征收,统一开支,实行粮票制度,三建立军用代办所,军需品均由代办所负责办理。

一九四零年夏季,王少奇同志任蓟平密联合县县长,为有地配合包森领导的二支队开展平原地区抗日活动,先后组织战士连克数十处伪据点,群众抗日激情日益高涨,为稳定局面巩固成果,王少奇同志带领地方干部又建立了区本政权,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召开了知识分子及地方上层人士座谈会,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意义和党的各项政策,他以开阔的视野、出色的口才、丰实的知识深深地打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享有很高的威望,并把他们吸收进了抗日救国工作这中,为平谷、密云、兴隆等地的抗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四零年冬季,王少奇调任蓟宝三联合县县长,在盘山根据地开展建设工作,成立了村政委员会,为保卫根据地,提高战斗素质,王少奇同志经常进行军事政治教育,讲解游击战术,著名的盘山联合村民兵班(后称盘山班)就是他在一时期亲手培养组建的。敌人扫荡时,他就组织当地群众一起藏山洞、睡山沟,没有被子就全衣而睡,他常常教育民兵说:搞革命就不能怕死,怕吃苦,不客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到底,打死一个日本鬼子够本,打死二个赚一个,要给自己留一颗子弹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到任何时候不能泄露党的秘密。王少奇的教诲使盘山班的同志至今还记忆犹新。

一九四二年王少奇任丁部行政办事处主任地分委委员,主管西部数县的政府工作,四三年底调任冀东军区卫生部长兼政委。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七日,在丰润县杨家铺参加区党委扩大会议时,遭数路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与卜荣久同志夫妇一起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遗骨葬于蓟县盘山烈士陵园。

主要事迹

1943年2月的一天,王少奇正和几个暂时撤回盘山的区干部研究工作,突然来了大批日伪军,吼叫着从四面八方向盘山包围上来,企图将抗日干部们一网打尽。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王少奇指挥大家边打边撤。在盘山武装班的掩护下,他和其余4名干部隐蔽在盘山旋风岩下的一个山洞里。几百名日伪军驻在周围,白天三番两次地搜山,夜间布下侦探,整整围剿了15个昼夜。在这异常艰苦紧张的情况下,王少奇坚定自若,指挥大家沉着应战。当时正值数九寒冬,5个人只有两条毯子,大家身挨身,心贴心地挤在一起,腿部都冻成了紫色,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吃的东西只靠盘山武装班副班长于连海冒着生命危险,夜间偶尔潜入山中送来一点凉水和炒米来维持。就这样,王少奇率领大家一直在山中坚持了半个月,最后终于突出包围,安全转移了。在王少奇从事抗日斗争的艰苦年月里,他的家属、亲人们也在忍辱负重,担受风险,但却千方百计地支持他的工作,支援根据地的斗争。

王松儒老先生是个很有学识的人,懂得外虏不除,国无宁日,民无宁日的道理。他积极支持儿子从事救国救民的斗争,直到逝世前,他还谆谆教导家人,要像王少奇那样有民族的硬骨,做正直的国人。王少奇的妻子薄玉秀虽然文化不高,但既贤惠又明理,积极支持丈夫的革命活动,不止一次地对丈夫说:国难当头,忠孝不能两全,你放心地在外为国尽忠,我在家中侍奉老人,替你尽孝。她还为革命事业做了许多工作。王少奇和其他地下工作人员到香河城里活动,都由薄玉秀进行巧妙的安排,任务完成,再秘密地找人将他们乔装送出城。她还为进香河县城的同志们筹措资金、衣服、地图、药品等必需品,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同志们回到根据地,总是赞不绝口地说:我们能胜利完成任务,多亏了王大嫂!

那时候,敌人风闻薄玉秀的丈夫是八路军,可又一时抓不到把柄,便三天两头地来王家寻衅生事,以便发现线索。设在白云寺的伪警察一分所,因靠近王家,经常借机诈取钱财。有一次,敌人得到北山根据地派人进了城,很可能潜入了王家的消息,于是,大批的宪兵、特务突然闯进王家来搜捕。王少奇的母亲上前拦阻,遭到一顿毒打。由于薄玉秀等人的巧妙安排,敌人扑了空。敌人气急败坏,要抓走王少奇的妻子和孩子,但薄玉秀提前带着孩子越墙逃了出去,敌人一无所获,就将王家乱砸了一通才离去。事后,敌人几次抓捕,但由于她不断地隐蔽和转移,再加上王少奇二兄王毓奇(为了便于王少奇的工作,他出任了伪城关镇长)从中周旋,敌人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1944年10月16日,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张庄子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的王少奇,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正在进行时,情况突变,敌人从四面向这一带包围过来。在紧急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们和警卫部队转移到了南面的李庄子。

17日一大早,大雾蒙蒙,大批日伪军又乘着浓雾从李庄子村西摸了上来。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当机立断,警卫部队扼守阵地掩护,机关干部速向杨家铺村转移。

谁知他们刚到杨家铺又遭到了5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合击,敌人这次投入血本,要将我特委机关一网打尽。情况万分危急,继续转移已不可能,周文彬坚定地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王少奇沉着坚定,指挥身边的同志们边打边撤,并照顾受伤的同志。当他们退到半山坡的时候,卜荣久不幸腹部中弹,王少奇见了,不顾迎面纷飞的子弹,马上扑上去为战友包扎。正在这时,一颗子弹呼啸飞来,穿透了王少奇的胸部,伤势非常严重。他意识到自己突围已不可能,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他挣扎着把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点燃焚毁。随着火光的升起,顿时吸引过来数十名敌军。王少奇仅有十来发子弹了。他强忍剧痛,将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准确地射向了敌人。

当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王少奇停止了射击。这时,敌人阵地上传来了一个熟悉刺耳的声音:老同学,快投降吧!皇军非常赏识你的才干,只要你能归顺,保证你能连升三级,每月薪俸三百大洋。原来王少奇的一位同学已投靠日寇,做了汉奸,现在正在为主子卖命,向他劝降。

投降,帮日本强盗杀中国同胞?你们真是瞎了狗眼!王少奇轻蔑地回答道。

敌人见劝降不成,就又试探着进攻,待证实王少奇确实已无子弹时,才嚎叫着又冲了上来,大叫:抓活的,皇军有重赏。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王少奇从容地举起了手枪,向自己的头部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

抗日英雄王克山的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英雄王克山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克山(1919~1944),男,山东省寿光市人。1944年4月,牺牲,时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旅13团2营4连2班副班长。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40年10月参加八路军,在胶东军区十三团当战士。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编入八路军胶东军区5旅13团2营4连2班,后任副班长。入伍3年来,历经50多次战斗,每次战斗都猛打猛冲,曾5次负伤,全身留下9处伤疤。1941年3月16日,王克山所在的13团参加奇袭栖霞牙山的战斗,他主动请战,担任爆破手,用炸药包炸毁敌人一个坚固工事,为部队清除进攻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这次战斗,全团共歼灭伪军一个营。

1943年,在掖县驿道战斗中,他只身一人追敌3里多路,击毙伪军1人,俘虏伪军1人,缴获机枪1挺。1944年春,胶东军区开展春季战役攻势,决定拔除伪军赵保原设在莱阳河源西沟的据点。驻守据点的敌人有近2000人,筑有9座长方形大碉堡。2月18日,战斗打响,王克山他所在的4连仅用15分钟,就突破敌人两道壕沟、两道围墙,并率先将村北的一座大碉堡爆破。他头部虽负伤,但仍然坚持战斗,连续炸毁敌人3个大碉堡,全连共炸掉敌人5个大碉堡。王克山用他的神勇和智慧,为13团创造白天连续爆破成功的战例。河源西沟攻坚战的胜利,得到胶东军区和山东军区首长高度评价,13团得到通令嘉奖,4连获得河源西沟第一连的称号,王克山被评为胶东军区爆炸大王。

主要事迹

1944年4月,王克山所在4连驻防地王家夼突遭日、伪军袭击,王克山率2班勇猛出击,将敌人截为两段,吸引敌人兵力,为主力迂回敌后赢得时间,最终将偷袭敌人击溃。战斗中,王克山中弹牺牲。1944年7月,胶东军区召开首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追认他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

抗日英雄马威龙的故事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日英雄马威龙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威龙(19061938)生于1908年11月8日,广西容县人,字云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高级班军事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

人物生平

1926年5月任军校第四期步科第2团(团长张与仁)第2营(营长徐宝鼎)第6连(连长关麟征)少尉排长。10月升任入伍生第2团(团长李亚芬)第1营(营长罗子实)中尉排长。

1927年2月入高级班军事科受训。

1928年2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军校第六期第1总队步兵第1大队(大队长宣铁吾)第4中队(队长谭煜麟)少校队附。

1929年6月调任军校军官教育长(兼连长张治中)少校排附。

1930年1月调任军校教导团筹备处(兼主任张治中)少校服务员。3月调任第2旅(旅长罗铁华)第5团(团长王万龄)第3营少校营长。5月所部改称教导第2师(兼师长张治中)第2旅(旅长关麟征)第5团(团长王万龄)第3营,仍任少校营长。11月所部改称第4师(师长徐庭瑶)第11旅(旅长关麟征)第22团(团长王万龄)第3营,仍任少校营长。

1931年1月调升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唐光霁)第3营中校营长。

1933年6月改任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第1团(团长周振强)第1营中校营长。

1935年6月22日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月6日升任中校团附兼第1营营长。

1935年11月23日辞去营长兼职。

1936年2月25日升任教导总队军士营上校营长。10月2日晋任陆军步兵中校。

1937年3月调任第3团上校团长。11月教导总队扩编为三旅六团制,升任第3旅代理旅长兼第5团上校团长。

1938年2月所部改编为第46师(兼师长桂永清)第138旅(辖两团),升任少将旅长。5月24日在河南兰封与日军作战时阵亡。

人物经历

马威龙(19051938),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第四十六师第一三六旅少将旅长。

字云飞。广西容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威龙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团团长。8月,奉命参加淞沪会战,开赴上海抗日前线,在江湾地区的张华浜等处顽强阻击敌军。因战事需要,教导总队扩编,马威龙升任教导总队第三旅旅长。11月上海失守,马旅长旋即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口一线。12月12日,南京沦陷,马威龙率部沿紫金山麓,穿过敌人的间隙突围,转移至皖南一带集结待命。

1938年,马威龙调任第二十七军第四十六师第一三六旅少将旅长,随军驻防河南兰封(今兰考县)一带。5月中旬,华北日军第十四师团二万余众,在师团长土肥原中将的指挥下,卡断了陇海铁路,兵临兰封城下。经数日激战,24日兰封被陷。在增援部队陆续赶到后,马威龙立即率领一三六旅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反攻,于罗王寨、三义寨一带将土肥原部包围。敌人凭借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马威龙旅长亲临战场最前线,督率所部浴血奋战,向日军勇猛冲杀。激战中,他还亲自架着一挺机关枪向敌群猛烈扫射。不幸,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当即壮烈牺牲。时年33岁。

主要事迹

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后升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旅长、陆军第二十七军第四十六师第一三六旅旅长。1938年5月率部参加兰封会战。24日,在罗王寨、三义寨一线与日军土肥原师团激战,壮烈殉国。

抗日英雄黄魂的故事


黄魂(1903-1944),原名符权重。广东琼山石桥乡(现美仁坡乡)人,1944年5月在昌江县四荣与敌作战时牺牲,时任琼崖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

人物生平

黄魂1903年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上有哥哥符权尊,下有妹妹符妚三和弟弟符权贵。

1922年,黄魂考进琼山中学读书后,受革命思想熏陶,更加活跃,是学生领袖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和作演讲,大力宣传革命,揭露反动军阀互相勾结、瓜分琼崖的阴谋和罪行。

1926年3月,黄魂在琼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此后他还到家乡石桥和周边地区成立农会,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父亲符经安、哥哥符权尊和弟弟符权贵受其影响,也先后成为共产党员。

黄魂在1926年秋季毕业后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得更加勇敢机智。

国民党蔡廷锴部1928年3月来琼围剿革命后,黄魂等人转入儒万、儒郭山区活动。有一次,他和战友吴川大接下紧急任务,连夜赶往琼山县的东山,路过龙湾村附近的一座石桥时,遭到敌人截击,便与敌人隔桥对攻,但由于敌人人多势众,火力密集,他们难以冲过桥去。于是,他让吴川大绕到左边去,自己则在右边伏下,由吴川大在那边向敌猛烈开枪,敌人判断错误,便把队伍拉离桥头。黄魂趁此机会猛打一阵,利用夜色掩护,两人都得以冲过桥去。

1936年,冯白驹、王白伦和黄魂被选为琼崖特委常委,黄魂还兼任宣传部长,负责主办内部半月刊《党团生活》、《布尔什维克》和对外出版《救亡旬报》等报刊。1939年,他在琼山县树德乡创办《抗日新闻》,宣传党的政治主张。1941年,黄魂再次当选为特委常委,兼任统战部长。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魂唯一的一张遗照,像中人仪表堂堂、浓眉大眼、鼻梁笔挺,相当威武。其实这并不是他本人的遗像,而是依照他弟弟符权贵的照片临摹的。

这得从一件趣事说起。符权贵有一次到部队探望二哥,卫兵看见后,连忙向他敬礼,口称首长好。原来是因为兄弟俩长得太象了。后来,琼崖特委在悼念黄魂时,便将符权贵的照片稍作改动,然后让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事过目,众人都说就是这个形象。

由于黄魂仪表威严,在办刊物时,一些女同志开始与他共事时都不太敢接近他。事实上,黄魂是个乐观而幽默的人,当他意识到大家有些放不开,便有意地说些幽默笑话,大家开怀一乐,消除了畏惧心理。

1944年5月在昌江县四荣与敌作战时牺牲。

主要事迹

1944年5月2日,刚被任命为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1个月的黄魂,与战友陈克文等10余人从昌感县返回独立总队部,路过四荣乡(今东方四更镇)上荣村时,当晚在该村后面生长着酸梅树和竹林的园地歇息。

次日早上,黄魂接到情报,有一队日军骑兵要到四荣乡一带扫荡,并已快到上荣村了。黄魂等人便在村边的荆棘丛中分开躲藏起来。日军进村搜查时见村民吉进平家备有多人食用的米饭而看出破绽,便分头向村外搜索。有3名日军骑兵接近黄魂藏身之处时,发现了他,双方几乎是同时开火,黄魂眼快枪准,与战友抢先撂倒3名日兵,致其2死1伤。此时,黄魂左腹也已中弹,倒地后,他不忘把已经换成金戒指的党费,忍痛塞入腹中。

趁日军大队人马闻枪声赶来之前,黄魂命令其他同志赶快撤离,并从左腹中掏出党费,交给他们带走。不久,日军闯进上荣村,强迫村民将黄魂和日军死伤者抬到村前水井旁,待黄魂稍稍苏醒,便审问他:从哪里来?来干什么?黄魂答道:是从对面山那边来偷牛的。日军不再追问,便将他和村里的两位青年一起杀害。

人物评价

黄魂牺牲后,琼崖特委向各级党委发出追悼通知。这份通知1000余字,其中称他对敌人永远是采取绝不调和、绝不妥协和铁面无情的斗争态度,并例举了一个他智除女奸细的例子。

他在1941年担任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不动声色的监视,破获了一名女奸细,通过耐心、巧妙的审讯,破获了多个奸细组织。这些奸徒,不但潜入政权机关、群众团体和地方武装组织,甚至潜入琼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内。

任琼山县长期间,黄魂对内极其重视财经纪律,容不得半点贪赃劣迹。他到家乡所在地二区检查时,听到群众反映区员吴某有贪污行为,查实吴某侵吞10个大洋,便将他枪毙正法。

在抗战过程中,黄魂对外善于在斗争中团结一切力量,讲情讲理又讲义,争取可用之人。

黄魂家乡有位名叫陈启美的同窗,出身大地主家庭。黄魂成功动员他投身革命后,陈启美还为革命变卖家产,后又动员自己的岳父定安县警察局长莫某支持革命,此事被传为美谈。

国民党琼山县岭脚乡乡长李永居(西江村人,在黄魂家附近)比较顽固,对国共联合抗日不甚认同,时常阻挠共产党人开展抗日活动。有一次他回家时碰到黄魂。黄魂对他进行一番开导,并严厉警告他:共产党工作人员今后经过你的辖地,不得伤害他们,否则找你算账。双方从此相安无事。

后来,李永居还动员他的村子交出几支步枪,送给共产党抗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