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陈独秀艰难岁月里的忘年交

陈独秀艰难岁月里的忘年交

发表时间:2021-04-08

【www.qg13.com - 岁月里的情诗情感美文】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独秀艰难岁月里的忘年交,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字画为介,建立友情

杨鹏升,四川渠县人,小陈独秀21岁。青年时在渠县街头以卖字、刻章为生,后因机缘巧合被四川军阀杨森、李家钰等发现并资助他就读北大,后留学海外。wWw.qg13.COm

在北大就读时,杨鹏升就喜欢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李大钊、胡适、高一涵也有交往。五四运动前夕,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杨鹏升师从陈独秀。陈独秀非常赏识这个四川娃,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回到上海,杨鹏升则再度留学。杨鹏升留学归国后,便投笔从戎,成了一名国民党的军官。一个是共产党的总书记,一个是国民党的军官,虽然两人走的道路不同,但生活情趣、爱好比较接近,彼此在心中都给对方留有一定的位置。

“一·二八”淞沪会战时,杨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率部英勇抗击日军,爱国之心深得陈独秀的赞许。再加上相似的爱好,两人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杨鹏升对书法、国画、金石及园艺皆有造诣。同时,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刘开渠、张大千、郭沫若等都有深厚情谊,谦称是他们的“门下”。陈独秀对他的精湛艺术很欣赏。杨鹏升曾为陈独秀精心刻阳文“独秀山民”四字章,陈独秀给朋友写字或写信,常常盖上“独秀山民”章。这枚章被陈独秀视为珍宝。他曾对杨鹏升赞赏地说:“鹏升,你刻的四字章,把我家乡那座独秀山的秀气挺拔之势,以及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部精雕细刻其中了。”

杨鹏升的夫人包和平是满族人,原为杨家丫头,杨因结发妻不育,后纳其为妾。杨夫人身材高大,稍胖,但不失文静、贤淑,擅长国画,为女中一秀。陈独秀常写条幅,请她作画,或者由包和平作画,请陈独秀题字。他们交往中,不谈政治,只谈字画和友谊。

八七会议后,陈独秀便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他心情郁闷,加之又要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骚扰,因此便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中国的文学艺术上。正是在字、画等文学艺术的“撮合”下,陈独秀与杨鹏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成为忘年交

1938年武汉沦陷,杨鹏升调往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陈独秀也于这年秋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两人交往更加频繁,他们相互交流,索要字画、印章、拓片等。同时,杨鹏升在经济上仗义救助穷困潦倒的陈独秀,金钱少则三百元,多则上千元,物品则有银耳等滋补品。

1939年,陈独秀身体不适,准备去重庆看病。他于12月30日写信给杨鹏升;“告日内拟往重庆就医,或住渝三星期,并寄《告少年》一篇。”1940年2月,陈独秀再函杨鹏升,告知他“已于6日由江津起身来渝,住宽仁医院”。杨阅后,即托章士钊从重庆转给陈独秀三百元汇票,让陈独秀作为住院医疗费用。陈独秀收到这三百元之后,于2月26日致信杨鹏升,说:“顷行严兄(章士钊)由渝转来16日手书并汇票三百元一纸,不胜惶恐之至!此次弟留渝二星期,所费有限,自备差足,先生此时想必亦不甚宽裕,赐我之数,耗去先生一月薪金,是恶乎可……”

陈独秀与杨鹏升的互相体谅与关怀,着实让人称羡。那时,杨鹏升一家老小二十多口,全靠他一人供养,每月开销至少五百元,经济上也不算宽裕,多亏了他夫人包和平会当家理财,加上她通情达理,内心也崇拜陈独秀,这才慷慨解囊,仗义救助隐居江津、处境极其困难的陈独秀。

有时,杨鹏升是从陈独秀来信中知道他经济困难,每当这时,杨鹏升就会随时设法给他寄钱去。1940年后,大批难民避难江津。人口的猛增,引起弹丸之地的江津城物价尤其是粮价暴涨,鹤山坪的大米涨到每升三十余元,县城的大米更要高出一两倍,这使得贫病交加的陈独秀生活更加窘迫,日子难熬。

1941年11月22日,他在致杨鹏升的信中说,他家“每月生活费可达六百元,比上年增加一倍”,不得不靠“典当度日”。杨鹏升接信后,与夫人商量,先后寄给陈独秀两千多元。杨鹏升知道陈独秀“无功不受禄”,有时就以向他索取字条、字联、碑文、金石篆刻甚至要他为自己的父亲写墓志等为由,或者以某先生托转之由,分期分批地给他寄钱,接济陈独秀,就连陈独秀用的信笺、信封都是杨鹏升提供的。陈独秀心中也有数,有时他以写条幅,或赠其作品如《中国古史表》《韵表》和《告少年》诗作以相谢。他曾几次写信问杨鹏升,托转寄两千二百元钱的“某先生”是何人?杨鹏升一直避而不答,被迫问得紧,无奈只好作答“某先生”为“晋公”,但“晋公”究竟是谁,在陈独秀的心中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就这样,在互相尊重和彼此信赖下,陈独秀与杨鹏升终成忘年交。

“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

虽曾为师且年龄较长,但陈独秀每封信的开头称杨为“老兄”“先生”,称杨夫人为“嫂夫人”,落款为“弟独秀”“手启”“叩”等,书信最长的有三页,最短的几十个字。在信中,两人或作学术探讨,或倾诉衷肠。其中一封复函杨鹏升的信中说:“弟前在金陵狱中,多承蒙蔡先生照拂,今乃先我而死,弟之心情上无数伤痕中又增一伤痕矣。”陈独秀感伤自己每次入狱,蔡元培都发救援电文,今却先自己而去。

还有一封写于1939年5月5日的信。陈独秀的嗣母于此前两个月去世,其悲伤之情在给杨鹏升的信中表露尽至:“弟遭丧以后,心绪不佳,血压高涨,两耳日夜轰鸣,几于半聋,已五十日,未见减轻,倘长久如此,则百事俱废矣!”1940年陈独秀病情日益严重之时,他几乎每月都给杨鹏升写信,经常在信中说“两耳轰鸣”“血压又涨”“头昏眼花”之类的话,知己情谊,溢于言表。

1942年4月,杨鹏升收到陈独秀的最后一封信。陈独秀在信中表达了对杨鹏升多年来的资助“内心极度不安,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的心声。陈独秀病逝后,杨鹏升很悲痛,在信封的背后写下“此为陈独秀先生最后之函,先生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江津,四月五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痛失挚友之悲,表露无遗……

情感一生延伸阅读

艰难岁月


(上)

人人都爱夸夸自己的家乡,夸夸家乡的山水,夸夸家乡的特产,夸夸家乡的小吃,当然,最主要还是夸夸家乡的人。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所谓穷山恶水,我想差不多就是说的我们那样的地方吧?交通差,思想也相对封闭,和外界几乎是隔绝的。如此说下去,我恐怕要背上一种罪名了,说我嫌厌自己的家乡。其实,哪里至于呢!

我是在这个山村里土生土长的人,对这里自然也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从小受穷,倒是吃了不少苦头。就连上学那会儿,一放学,回家撂下书包,不是去玩儿,倒要先帮着家里干点零活。遇到星期天和过节,学校放假,我们就跟着大人下地劳动。不过,最多的时候还是去砍柴,我们也乐意做这个。因为跟着大人多少还有些不自在。也不敢偷懒。砍柴就不一样了,都是同龄的玩伴,进了山里,自由不受拘束,还常常能在歇下来的时候玩会儿游戏。这乐趣想起来还是令人回味。

话说回来,尽管那时确实穷,也常常受穷的苦,我们小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习以为常的,并不觉得苦。倒是后来,走出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一对比,才醒过味来。在外人面前,常有抬不起头来的时候。那时,包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是抱怨这种出身,我只是常常感到莫名的压抑和自卑,但我没有怪过任何一个人,我也没有怪过命运,也许,像我们这样的人,早已习惯了顺从,习惯了逆来顺受。这自卑于我没有别的好处,就是练就了我一副好脾气。俗话说,人穷志短。这样的话,我也早已领教了,觉得这话确实不假。然而我又不甘心,何至于就这样低头做人呢?但这已经是后话了。那时还没有这么清晰的觉悟。只是朦朦胧胧地渴望着什么。

哎呀,我好像跑题了。说到家乡啊,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她也有让我值得为她骄傲的一面,那就是人了。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历史上还出过几个名人,至今还有他们的纪念碑和祠堂。那会儿在县城读高中,我们就常去那几处地方瞻仰、参观,想象着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这样了不起的人物,让后人为我们塑像,立碑,长长久久地纪念。往往,一走出那地方,我们就像身上被注入一种能量,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口若悬河,谈理想,谈人生,眼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未来的路,那样广阔,那样光明,一直伸向一座美丽的天堂。当然,我们的天堂谈不上有多华丽,我们也不需要它有多华丽,我们只是想着那里的光彩,是璀璨夺目的那种,就像一个万人瞩目的舞台。这些我们还未曾见识,但在我们的想象中已经出现了。是的,我们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了不起的人,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我们不求利,但我们在乎名。我们都想成为名人。

理想激动着人心,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再退回历史,去学那几个历史名人,带兵打仗,做大官。这些与我们到底相差得远了,所以,有时也难免失落。不过,很快,这样的失落又变成了消沉,莫名的惆怅,在脑海里不住地回旋。因为要毕业了,马上面临着新的选择。要不升学,念大学,要不就走出校门,从此淹没在人群中,如石沉大海,再不浮出水面,再没有了消息。在这两者之间,我甚至没有犹豫的余地,因为一来,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我若念大学,势必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负担,弟弟妹妹也怕因此而无法上学。而更要命的是,我偏科,数学物理化学几门功课都不好,而英语尤其差得一塌糊涂。这当然怨不得别人了。

我回家对父亲说,我不考大学了。父亲叹了口气,没说什么。我说我要出去闯闯,父亲沉默着不说话。脸黑沉沉的,表情严肃得像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天空。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描写,但只有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觉到了。我也有几分惭愧。事情没有很快决定下来。我只好先在家里帮忙种地。

每日上山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几乎要在这样的岁月中被消磨枯竭了。面对着大地,面对着天空,一切都是沉默的,像死了一般安静,就连花草树木,在日光下,也显得无精打采的,看不出有什么可爱的地方。那些日子,唯一的安慰就是看那几本从学校里带回来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根救命稻草,明知道希望渺茫,然而却不愿意松手。后来,那几本书终于看腻味了,其他书又借不到,方圆几十里,好像都没有一个读书人,谁家也借不到书。倒是报纸,却发现了几份。像发现了新大陆,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其中一份报纸上,用大篇幅,醒目的地方,介绍着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熟悉的著名诗人、作家沈冰。他已经去世有十多年了。可是他的名著《土地魂》至今为人们所喜爱。说来凑巧,这个沈冰,正是出生在我们那个小地方,跟我是同县不同乡。可想而知,我当时有多激动!看了关于他的介绍,我彻夜彻夜地睡不着。我觉得这个人正是我理想中的人物,他靠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意志和出众的才华,打破命运对自己的局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步步蜕变,走出大山的封闭,走向大城市,走向大舞台,成为公众瞩目的佼佼者。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见见这个人,虽然以人家现在的身份,未必肯见我。但我却并不灰心。跟许多人打听,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个人。有说知道的,也有说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不愿意听我继续谈论他,知道的呢,听说我想要去拜访人家,简直是笑掉了大牙。我也不在乎他们怎么想,总之,我就是一门心思想见见这个人。在见他之前,我先尽一切可能了解他,打听关于他的一切。然而,那时,在他的家乡,却没有多少人关注他,甚至,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

我这样四处打听,终于也让父亲知道了。有一天,在山里劳动,歇下来的时候,父亲一边抽烟,一边假装咳嗽了一声,有点难为情地说,你要打听那个人,可以去你三叔家问问。我听父亲这样说,也有点难为情,因为我怕父亲怪我不务正业,打听沈冰的事本来是不想让他知道的。想不到父亲竟然开明,不但不责怪我,反而还……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起来。自从回家务农,我们父子并不多说话,常常只是用眼神交流一下。父亲总是很严肃的样子,苦着脸,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跟他说话。这次他先开口,倒是鼓励了我。我问他:三叔知道吗?他说,你三叔也不知道,但是你建华哥回来了,他可能知道。这里说的三叔,是我们一个村的,只是按辈分那么称呼,跟我家还算不上亲戚。但都是一个村的,村子本来就不大,低头不见抬头见,关系总算还相处得不错。这里说的建华,就是我三叔家的大儿子,他在县城邮局上班。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看来,到底是生活在城里的人了,见了大世面,消息也灵通,兴许知道呢?

晚上回来,我去了三叔家,也见了建华哥,一打听,却说不知道。好在,他见我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答应帮我打听。接下来就是等待,一分一秒的煎熬。除了让他帮我打听,我还要托他代买几本沈冰的书。家里那时尽管不宽裕,父亲还是默不作声地拿出了五十元。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把钱送到了建华哥的手里,并再三叮咛,让他不要忘了。他答应我肯定忘不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几次三番地跑去三叔家问。妈妈有一次把我拉住,说你别去了,总去人家还以为咱是惦记那五十块钱。我只好忍着,内心里更受煎熬。终于,有一天建华哥一脸光彩地拎着一包书来我家了。我兴奋地围着他团团转。他一边向我的父母交代着经济账,说买书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一分不少,拿出一叠零钱,数了一遍递到了我父亲手里。父母一个劲儿地说着客气话,我却早顾不得那些了,拿起书埋头就翻起来。父母说,这孩子,越大怎越没礼貌了,人家帮你那么大忙,连声谢谢都不说。我不好意思地支吾了几句,脸顿时发热,只好把书先放一边。建华哥看我放下了书,笑着说,你不是让我打听那个人吗,现在有了书,就不顾人了。我尴尬着,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建华哥还是笑笑,显然并不跟我计较。他说他打听过来,沈冰现在不在咱们县,在省城住,很少回来。我问那他还回不回来了,啥时候能回来,建华哥说,那谁知道呢。我不禁又失落起来。不过,好在有了这几本书,已经足够弥补见不着他的遗憾了。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阅读这几本书。两本诗集,一本中短篇小说集,还有一本散文集。说起来总共也就四本书,也不太厚。我却如获至宝。阅读着这些文字,对我来说是极大的享受。有时藏在角落里埋头看书,竟忘了出山劳动。妈四下里找我,找着了不免一顿骂,说老看书老看书,都看成书呆子了。你不看你爸出山劳动多辛苦,也不知道搭把手。就知道看书。有什么用。爸说算了算了,让他看吧。我脸上也就挂不住了,只好放下书去出山劳动。可下回还是会这样。次数多了,他们竟为我担忧起来,怕我是着了魔,钻到书里出不来。我为了证明我没有着魔,我把书里的文字翻译成大白话说给他们听,妈躲到一边,说她不听。父亲倒是沉默着,不说听,也不说不听。我就大着胆子,只顾自己讲。听到有些话,父亲禁不住表示了赞许,妈也不像之前那么反感了。

有了他们的理解和宽容,我越发钻得深了,常常看着看着,就手痒起来,放下书,自己也写几笔。我是念过高中的人,语文那会是我的特长,写作文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像这样正儿八经地写,还是头一遭。不免有些激动,还有几份难为情。仿佛自己也成了个诗人,成了作家,也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顺地拿起笔,整天写文章,在纸上耕耘,把文字当成庄稼,当成食粮。这样想着,我的日子顿时好过来不少。走到哪里都是抬头挺胸的,再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下多少。

这样过了有两年左右,突然有一天,建华哥跑到我家来了,他兴奋地告诉我,听人说沈冰回来了。我忙问在哪儿。他说在他老家。离这儿不算远,坐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我说我去看看。他说你算老几呀,人家说了,谁来也不见。县上的领导去了都吃了闭门羹。我说我不信,他不会是那样的人。建华哥说,那你想去你就去试试吧。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醒你。我说,没事,我有心理准备。妈说,那要去总得拿点什么去吧,两手空空的怎么好意思登门呢?我说不用吧,人家是文人,拿礼物去人家会反感。爸说,还是拿点吧,拿点家里的土特产,城里人稀罕这个。再说,礼多人不怪。空手去反而显得没礼貌。我于是听话照做,第二天一大早就拎着些鸡蛋,还有几袋用酒泡过的醉枣,上路了。

怀想起来,那会儿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说不怕也不对,心里还是忐忑的,不仅忐忑,还很紧张。尤其快到地方,向人打听的时候,我的话音都明显地颤抖起来了。我是胆怯又带着几份害羞,生怕人家取笑。而回答的人却充满自豪感,就像提起一个他们所亲近的人,一边热情地为我指路,一边又如数家珍,谈起他的一些事迹。临了,也不忘提醒我,未必能见着。甚至不少人劝我,干脆打道回府,别去讨那没趣。我犹豫着,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又一想,都走到家门口来了,哪有不见一面就回去的道理。何况,我还拿了自己写的几首诗,想请他给看看,评价一下。要知道,我是多么在乎这个呀!因为在乎,所以,我说什么也不能放弃。

这样想着,我就鼓起了勇气,在村里人的指引下,向着他住的那所院落走去。

(中)

走到院门口,看见几个小孩子在那里玩跳方,问他们:沈老师在这儿住吗?其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就扭过头去,奶声奶气地朝院子里面喊:二爸,二爸,有人找。话音未落,出来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脸色黑红,一看就是常被太阳烤晒的。他低声喝住小女孩的叫嚷。阴沉着脸说,芳芳,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乱喊叫,你偏不听!训斥完孩子,这才转过头来,没好气地问:你来做什么?我说我想见见沈老师。您是沈老师吗?他见我这么问,忍不住笑了笑,问:你看我像吗?我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说,你要找的那位是我弟弟,我是他哥。他现在忙,不见任何人。

我随手把拿来的礼物奉上,胆怯地说:叔,求求你了,我大老远来的,就是想见见他,你帮我传个话吧。他把礼物退还给我,说:不行啊,他这几天正忙着写东西,就怕别人打扰。前一段时间,县里领导来了他也没出来见人家。我还想说什么,可是到喉咙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心想,我总不能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给跪下吧,那多难为情。我傻愣在那儿,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中年男人见我这样,说了声:回去吧!然后就转身回院子里去了。

我拎着东西,来到一旁的树下。当时已经是暑天了,又临近中午。太阳火热地烤着,我热得直冒汗。来到树下后,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胡思乱想起来。在树荫下顿时凉快了。我心想这下该怎办。东西再拿回去吗?我犹豫着,难过着,肚子也饿得咕咕叫。然而,却不舍得离开。就那样呆呆地望着那些小孩子出神。

过了许久,走出来一个男人,也是四十岁上下,个子不太高,身子有点胖,一脸胡茬,皮肤却比较白。一看就不像常干农活的人。我起初还在那里发愣。只顾看他在那儿逗小孩子玩。他说,芳芳,来,让二爸亲你一下。那个小姑娘一听就跑开了,一边跑一边笑着说,才不让你亲呢,你的胡子扎人。他说,好好,那我给你讲故事要不要。那小女孩连同其他几个孩子都高兴地围了过去,连连拍手叫欢。他们去了另一片树荫下,那里有一个石桌,围着石桌放着几个小凳子。他们就在那里落了座。讲的开始讲,听的开始听,其乐融融。而我在稍远的那个拐角位置,太不显眼,所以,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我。

岁月里的遗憾


岁月里的故事多不胜数,有些值得回味,有些会令你遗憾,不管如何,过去的事情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岁月里遗憾有时候会成为一面镜子,它会对你不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你还对遗憾耿耿于怀的话,不妨释怀以换取更大的进步。

有时候,遗憾是岁月中遗失的的法宝。快乐的事情容易忘记,可痛苦遗憾的事情则会深深植入到你的大脑中去。越痛苦的事情记得越清晰,你想忘也忘不了。只要你在心里划上了一道痕迹,你的心里永远都会隐隐作痛。

小的时候,吵着要买飞机模型,家里不给买,这是一种遗憾;长大后,一心想要考个好学校,却失意落榜,这也是一种遗憾;现在,出来工作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事业不顺,这也是一种遗憾。

大大小小的遗憾困惑着我们,我们需要时间去释怀、去改变。然后,继续生活。

平凡岁月里的星河


人类真是个奇怪的生物,总是羡慕别人所拥有的,却看不见自己拥有的。题记

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光彩动人。天空中的鸟儿展翅飞翔,花草吮吸着阳光,散发着芬芳。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选择了遗忘。

天空在烟雾中,泥土散发着玫瑰停留的芳香。一年一年,年复如此。

小巷里,她抬起头仰望夜空中的繁星。她多么羡慕繁星所拥有的宁静,可,如果繁星也在羡慕着你呢?也许繁星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也在诉说着多羡慕人间的繁华。

就好像,她也总羡慕另一个女孩。

她,悄悄地在日记中写道:

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羡慕她。她说话永远都是那么的温柔。所有人都喜欢她,也包括我。我总是孤独一人行走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可她不一样,她就像是上天的宠儿,神明的公主。所有人都在赞美她,我多希望能够变成她那样。

可是今天,她居然对我说,她即将死于凌晨四点。凌晨四点使她感到压抑,她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原来啊,在我心里那么完美的女孩竟然患有抑郁症。没有人知道,她平时饱受着怎样的痛苦。她说,她很羡慕我,可以每天阳光快乐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她不能。她问我,你知道每天都要靠药物入睡,然后在凌晨四点醒来的痛苦吗?很多人说抑郁症是一种很可怕的病,得了它的人十有八九会选择死亡。可他们只是需要别人的理解。她说,她多想得到救赎,像我一样拥有一个健全的人生。你羡慕着我,而我也在羡慕着你

其实别人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自己拥有的,就足够了

我拥有平凡岁月中的星河,往后的往后,我只羡慕自己

在岁月里留香


静坐小轩窗,采一缕温柔的阳光,让缠了许久的经往,慢慢沉淀为诗意的板案,一曲清幽的乐曲入耳,宛如清泉滴落的天籁。

拾一抹禅心,收藏于岁月,待经年回眸,那些相约走过的岁月往事,已然深深的印刻在你的板面,而你却依旧会在生命里动人而斑斓。

斑斓,化腐朽于神奇!在我们禅意空间里你使尽浑身解数物尽其所用:世间无所之弃物,我们相遇于京都,现立于江婺之南,其用于禅味十足美学空间规划与迩修其心,养其性。

你,携我们听你小城故事,我们共你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我们白水主人取清水洗你尘面,而你却说:板面可以洗干净,但洗不去我时间的沉淀与铅华。你看我深深地年轮,那也似流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闲日里,我们的白水主人也为你平添莲蓬,让莲蓬和你互自吟唱:因果不空,荷道隐林。留香的你、瘦长的枯荷、清干的莲蓬,不知你们可否在时间的上流中喊话: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而我们顺承着你历史的痕迹,轻触相遇,我们煮茶听潮,字里闻香。你就矗立于茶案两侧,或几角之间。景小而意远,不经心但动魄。听,那茶也在你门畔吟唱:那茶,开入夏荷却听闻雨声,你与他同闻;那茶,开入幽兰却饮成溪水,你与他同饮;那茶,开茹金菊却落汤成影,你与他同动魄!

更着是,白水主人用禅意的笔墨书写着温暖的文字,而此时你生命如歌。

正如那苏轼所说: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岁月的门楣上静静地绽放写下:冬去矣,一元复始!

善感的笔墨,凉池的是苍苍的蒹葭,是一扇扇门板的流丹,而门板在岁月里安然的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