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搭讪是好的交友方式

冷冻是挽回爱情的好方法

发表时间:2021-04-15

搭讪是好的交友方式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搭讪是好的交友方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讪是最好的交友方式

阮琦

我一直有个观点,搭讪是最好的交友方式,不过很多人因为一个原因不敢搭讪——害怕被当面拒绝,所以他们感受不到搭讪的好处。

这种恐惧根植于多数男性的基因里,我们的祖先多数时间都生活在部落群体中,每个人终其一生接触到的同类不过百人,可以作为求偶对象的异性不过十几人,只要一个男人一生有几次被女人拒绝,他基本上就要断子绝孙了。

所以当面被拒的场面一定非常令我们的男性祖先们痛苦和焦虑,一代一代遗传下来进入每个人的意识深处,不仅男人也包括女人,所有人都害怕当面被拒绝。

而都市生活、女性独立、飞机火车、手机电脑……这一切新事物不过是最近一百多年的变化,如今的男人一生中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女性,但咱们的血液里依然还是害怕当面被拒,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远远跟不上现代文明推送给我们的异性资源,但是我们也想要更多的女人啊……怎么办?还好有了互联网,求偶这件事可以通过显示屏进行了,网络被拒的恐惧可不在咱们的集体无意识中,这下子男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邮件、摇一摇、群发小助手……从搭讪到邀约到表白,全都能够隔空操作,再也不用担心当面被拒的配额不够用了。

我断言几乎每个男人都干过网络搭讪的事,可以说性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许许多多超级网络公司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不过网络社交有个见光死的弊端,但男人神奇的地方是,在作为坚定的视觉动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为了数量牺牲质量。所以尽管同为见光死,女人遭遇见光死的男人都是直接扭头就走,但男性遭遇见光死的女人往往是咬牙做完扭头再走。所以我也觉得现代文明至少在目前阶段还是更适合男人。

搭讪这个行为看似是男性的主动,但实际上更加符合女性利益,因为女性择偶更看重对方的整体感觉,只有当面接触才能够对交往对象做出准确判断,所以只要女人有足够的选择权,其实她们是愿意多被搭讪的。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死缠烂打胡搅蛮缠恰好是对搭讪这种社交方式最大的破坏。

反过来,什么样的男人会喜欢搭讪呢,以我多年做搭讪培训的经验看,性和好色并不是他们的特征,唯美和挑剔倒是这些男士的共性。他们都不愿意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勉强凑合一个,也不想去网络上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撞运气,他们希望交往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我知道的速推高手都没耐心搭讪,他们更擅长网络交友。

作为男追女的择偶行为,男性在追求阶段的付出肯定要多一些,但由于网络社交不容易遇到满意的长期关系对象,因此如果男人不能从短期关系中享受乐趣的话,那么网络交友对他就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

所以我才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克服了当面被拒的深层恐惧,再结合了现代文明的海量异性资源,那么搭讪其实是最适合寻找长期关系的交友方式,这跟当下多数人认为搭讪不靠谱的直觉是相反的,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这个结果。

PS:其实我是不太相信进化心理学的,因为他设想的情况通常都太单一了,但是不妨作为理解一些心理现象的思路,进而如果还能影响我们的行为那也就算是有意义了。

延伸阅读

妈妈们,爱孩子的好方式是爱你自己


前几天和一个刚做了妈妈的朋友聊天,她说她的产假刚刚结束,复工之后发现孩子根本不吃奶瓶,白天宁愿饿着也不吃温热的奶粉,她觉得很焦虑也很内疚,所以决定辞职。我知道她很喜欢她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因为与孩子最初的分离焦虑而放弃已经奉职多年的公司和钟爱的职业,我感到很诧异。我告诉她身边也有不少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总能找到办法解决,她却坚定地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我辞职回家,因为母爱应该是勇于牺牲的,是最伟大的!”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和另一个朋友聊天时,她告诉我她决定不要孩子了,我问她原因,她摇摇头笑了一下说:“母爱太沉重了,我承担不起。”

要不要孩子纯粹是个人选择,辞掉工作照顾孩子也无可厚非,只是,母爱不应该是这样一味地牺牲。对母爱过度的渲染必然会对母亲造成过多的压力,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

曾经有个朋友的孩子发高烧,她连续几宿不合眼照看孩子,即使孩子熟睡时她也不去睡,即使家人要替换她她也不让,因为她和许多母亲一样,觉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当中选择了后者,就会感到羞愧。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而让孩子挨饿,为了保持自己的睡眠而不照顾生病的孩子,甚至是有了孩子之后还给自己添置奢侈品,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都是不负责任,都是罪无可赦。

然而母亲,首先是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只有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好好地爱别人,那个人即使是你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归根结底也还是别人。我从来不相信不爱自己的人会懂得如何爱别人,也从不相信将自己与他人混为一谈的人能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母亲既然是人就不是神,那么就有权利遵守人间的法则,在不伤害孩子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某些情境下将天枰向自己倾斜。在为一件事情做出决定时,如果你的付出远远超越了孩子的损失,就没有必要永远将自己置于牺牲的位置。

忘我的付出,并不必、甚至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做母亲的智慧,不是一味地没有节制地付出,而是懂得如何获得一种平衡:孩子与整个家庭的平衡,孩子与自己的平衡,以及自己各种角色之间的平衡。

有的人觉得给孩子的爱越多越好,最好能给多少给多少。这是因为人们存有错觉:只要行事的出发点是爱,怎样做都不算错;没有人会拒绝爱,爱永远是美好的。可事实上,对孩子不计成本没有考量的付出未必是一件好事。过多的爱会形成一种压力,当焦点过多地倾注在孩子身上时,他会感到丧失了自由,会变得局促不安和抑郁,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而活,会觉得自己被爱包(绑)围(架)了。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妈妈,他们每天全神贯注于各类育儿经和养儿术,乐此不疲地游走于各种妈妈群,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做深入地研究与分析,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我一方面非常佩服她们的付出,另一方面又在反思,这样的爱护真的好吗?难道一个生命——即使这个弱小的生命尚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就应该完全丧失自由生长的空间,而活在他人的安排与掌握之中吗?人们真的喜欢时刻活在他人的注目之下吗?生理器质之复杂,心理活动之多变,可是几项研究就能够解决和参透的。更何况,伤害和疾病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真的能够或者有必要完全避免吗?犯错难道不是一种权利吗?生病难道就全然无益吗?作为母亲,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多少应该放松一些,在正确育儿理念的框架之下,让孩子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之中成长,让我们得以与他共同进步,毕竟关于人生,关于究竟该如何生活,我们的经验也实在不比这个问世不久的孩子多多少。

放轻松一点,多爱自己一点。对孩子的爱当然是无限的,但是因此付出的行为却只能是有限的。不将养育孩子看成那么严峻的事情,不将爱看成是不需权衡利弊的付出,不将母爱无度地神话,孩子可能反而能够获得一个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从而形成一种乐观的性格和泰然的行事风格,他们不会将生老病死看得那么严重,不会将自己看得那么不可一世,不会将人生看得那么危险复杂。他们会从你这个母亲身上学会,如何爱自己,以及如何去爱你。

遭到另一半指责,好的方式是


如果老公指责你,你会怎么做?

怼回去?辩解?无视?委屈哭泣?默默承受?我想,很多人会跟我一样,会选择怼回去吧。

有一天,先生下班回家,也许是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心情不好,一进门就指责道:

“既然没在看电视,为什么电视机的机顶盒又不关?说了几次了,总当耳边风,我已经帮你关好多次了!”

我一下子懵了,这样的小事有什么可指责的?虽然他确实提醒过我几次,可我以前总觉得他小题大做,并没有把他的不满放在心上,然后是各种辩解:“我刚刚还在看呢,没来得及关”或者“我一会还要看的,不用关来关去的吧,好麻烦”又或者“又费不了什么电,有什么所谓?”

这次,我下意识地又冒出来一句:“有什么大不了的嘛,你浪费的停车费可比我用的这一点电费多多了。”

他的火腾的一下冒上来:“每次你都是这样,从来各种理由,我说的总不对!我都开始怀疑你是不是故意开着气我的!”

这时,我心里突然有了觉知,这不是又回到老路上了吗?眼看又要重复以前吵架模式,眼看吵架内容将扩大,最后就会扯出有的没的陈芝麻烂谷子,难道我要的是就因为没关机顶盒这样小事,令期待的美好夜晚泡汤?

我赶紧把到口边的各种巴拉巴拉吞回去。

没有马上说出不过脑子的话,使我冷静下来,意识到他说我“总当耳旁风”,这句是关键,其实这透露出他其实是困扰于我对他的意见的不在意。

我应该不去纠缠关机顶盒是多大的事,而要关注于回应他内心的焦虑:我没有重视他的感受和意见。

我改变了应对方式,不像以前一样急着辩解“我不是故意气他的”,而是回应对他的理解:“是啊,你说得对,我老是忘事,我知道你是在担心我。”

他明显脸上出现诧异的表情,本来按习惯做好准备要反驳我的各种借口的说辞,这下出不来了,一时整个身体语言由备战变成发生意外、不知怎么应对的样子,愣怔的样子有点好玩。

我嬉皮笑脸地趁热打铁:“老公,怎么办呢?我以后老了,忘的事会越来越多,我会努力延缓衰老的,不过能力有限,以后说不定老年痴呆走丢,只能靠你找回来了。不知我在衣服上绣上你的名字电话,是不是容易被找回来些?”

他这下崩不住了,忘了指责我没关机顶盒的事,哈哈笑道:“对了,就像小狗一样,脖子上挂个牌子,写上主人的联系电话。”

然后,我们边吃晚饭边聊,越聊越欢乐,话题转向:要不要建议姐姐给她的小狗脖子上挂个牌子,姐姐忙,不如我们帮她办吧,什么时候去串门呢......

但我修炼不到家,还是期待他以后别为这些小事指责我,到晚上就寝前,我又不知死活地捡起这个话题:

“.你看,我从来不为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指责你,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都随你去,难道你没发现吗?什么袜子乱扔啊、在水杯边剪指甲啊,我虽然觉得不好,也不说你,就是觉得我们在自己家里的舒适,比什么这规则那规矩重要,只要你在家舒服自在,我就随你怎么舒适怎么来……”

言下之意,是期待他也别太要求我生活中的小节完美无缺。

他本能地不服气地又准备杆上来:“你总是觉得你是对的,好像我都是错的、没对过,什么都是你说了算,我都不能发表意见......”

话刚出口,他也意识到自己这样说话不合适,这些帽子扣的有些大,他收口没有继续怼下去。

晚饭前我对话方式的修改影响到了他,我的觉知带动了他对自己情绪的觉知和控制,他没有像以前一样,只要觉得自己理亏了或说不过,就气哼哼地转过身再不说话,而只是停顿下来,搭在我腰上的手也没有挪开。

哈哈,因为我承认自己的缺点、并重视他的意见,就这样为自己的粗枝大叶找到了完美借口,而且他还觉得没法再指责我了。

并且他随后发现,就是由于我的随性,他的各种“小毛病”才会我忽略、没去唠叨他计较他,他在家里才能这么自在无拘束。

老公也开始反省自己。

面对指责,并非只有怼回去这条路

面对指责时,我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也尝到了觉知力提高的甜头。不仅自己从中受益,也明显影响了家人的应对方式。

我们的觉知觉察,带动了对方的思考,两人的关系得到了升华。

回想过往,有多少次,我由着自己的性子吵闹,说话离题万里,一件小小的事就会引申出:你不爱我、不关心我的强烈感觉,然后他不知怎么办,躲得远远的,我就更加气恼,使得情绪不可收拾。

那是因为我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造成的,无论他为我做了多少事,只要当前有一件事引起我的不安,我就会用这一件事去覆盖他做的其它事。

明白了以前吵架时他说的那句话:“在你眼里,我就没为你做过什么!”点到我的要穴,只是我现在才有能力感受和明白这痛点。

每当吵到他说出“我好像从来没有为你做过什么!”时,就是他打算退缩到一角,以沉默应对的时候。

这种沉默应对真的很可怕,你的情绪出来没人接手、想沟通却面对一堵“墙”,面对空气唱独角戏的感觉简直会令人崩溃。我再也不要体验这种沉默、冷战、无人回应的感觉了,怎么办?

除了引导情绪,停下来一会,体会自己的觉知,不让双方的话赶话地走到这条路,我想不出其它办法。

可能会有朋友说,为什么总是要我先来觉知?凭什么都要我来让着他?为什么他不能先觉知、先停下来,先让着我?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要克服“我先低头,还是他先让步”、“为什么他不来迁就我”等等的计较心理,有时难免会有委屈:难道我不应该是被宠溺、被哄的那个吗?

先不说在婚姻里,男人可能已经让着你很久了,只是你没有觉察到。就算是我们先觉知,先了解到面对指责,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然后我们去实践,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之前一位闺蜜和老公第N次吵架后冷战,老公突然提出离婚,他说:每次吵架,她都生气、冷战,要离开,都是我先打破沉默,先低头道歉,先努力挽回,她没有从来一次尝试过为了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努力一下!从来没有!或许在她心里,她从来就没有在意过这段关系吧!我也死心了。

在当初热恋时的,男人一般都是主动的一方,但关系久了,总是主动的那个人,一定会感到累。女人做到不再期待男人的主动“醒悟”,偶尔的觉察与主动改变,往往让男人感动和惊喜。

如果感觉到关系需要改善,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吧。

消灭“火种”、避免“擦枪走火”

大部分男性,特别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男性,他们心目中的社会角色份量往往大于丈夫角色,一天“战斗”下来,回到家,需要有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他们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更不是完美情人,短时间内又没法提升,怎么办呢?

我一般给回家后的他半小时缓冲时间,让他定定神、休息一下,随便他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让他找到“在家”的感觉了、不是“在社会战场”的觉知,这样就减少了在外工作一天的“火气”和“累气”,在家里溅出火星的可能性。

我先生是个控制欲比较强、大男子主义的人,在单位发号施令习惯了,会把习惯带回家,喜欢这里那里指点来指点去,往往我认为他是在指责,他却认为只是正常沟通,还觉得确实是我没有做好,难道还一点说不得?

所以为难免不小心“擦枪走火”,当我想发作、对抗时,我就提醒自己:如果我连自己都控制不好,还想有本事调整好我们的关系吗?稳住、稳住。

如果我按照过往方式怼上去,等于是继续强化以往的互动模式,我要创造一个对于我们双方来说全新的、真正想体验的模式。

往往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自己的情绪随着觉知在转换,除了怼回去,我找到了其他的应对方式,事件随之转换味道,甚至成了笑谈。

慢慢的,我们开始了良性循环,在家都能放松下来,矛盾越来越少、气氛越来越好,各自的“问题”可能还在,可互相能接纳和包容彼此的时候变多,很多问题已不会成为引火索,比如,我仍然常常忘记关机顶盒,可他再不会为此发无名火啦。

而且,家给他的感觉体验更好后,越来越喜欢回家,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乱发脾气是不好的,虽然面子问题嘴上不会承认,但心里是明白的,他感受到我的谦让、同时也学习了我的应对方式,从而逐渐回馈在两人的相处中。

结束以往的不良沟通模式,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

没有搭讪的旅行不是好“艳遇”


没有搭讪的旅行不是好“艳遇”

老有人问我,“我说李奕,咋你出门旅行就能碰上这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我旅游就平平淡淡,啥都不发生呢?”

要我说吧,这一是搭讪——你都不跟别人交流,哪会知道别人是不是有意思。

二是,你得相信你特别幸运。

因为那句老话:幸运的人总是幸运!

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玩的。

可是真的有那么简单么???

“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 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书中作者Tina Seelig提到了一项关于“幸运者”的研究,发现幸运并非是天注定,相反,那些被好运笼罩的人们似乎总是有一些共同点。

就是因为这些特点,他们才比一般人更幸运。

1、每天都把自己当成游客

幸运的人是那些能够把握生活中偶然机会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对周围情况的观察力。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巡航模式”(cruise mode)下,因为太过熟悉,所以流程式的过着每一天,对大多数事物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都见过了嘛!

而那些幸运的人却永远开着“机长模式”(pilot mode) ——小区里来了一位新邻居,他们最先去打招呼;工作上的同事遇到麻烦需要帮助,他们第一个伸出援手;公司里组织有意思的活动了,他们首先报名……

这些小事未必当时就立竿见影地给他们带来好运,但日积月累,总有一件小事,不经意间便成为了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走到了更高的平台。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就算是居住四年的小镇克莱蒙特,我也一直相信总还是有崭新的美好事物等待我去发现。所以我每周日和好友去村里一家不同的餐厅吃brunch,没事就和店老板们唠唠嗑。 于是在网购发现不能寄到学校邮箱时,村里卖裙子的阿姨把她的地址借给我并帮我签收了包裹;在项链坏掉时,卖珠宝的老爷爷免费帮我修好还做了加固。 如果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一样去和他们聊天搭讪,哪会平白无故得收获这些善意呢?

2、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幸运的人往往是那些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触不同的人,包容多元想法的人。 当他人质疑你一直以来的观点和认知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反击,还是花一点时间好好听听对方的想法? 当朋友提出要尝试一项新的运动,去一家不熟悉的餐厅,或是突发其想要进行一场冒险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还是欣然接受? 生性内向,从来不爱麻烦别人的你,是否也敢于在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需求? 昨天Yuki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讲了个她带妈妈毕业旅行的小故事。 她带着妈妈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玩,结果错过了回旧金山的班车。 原本错过班车的二人就要被困在公园了,这时她问自己“如果李奕在会怎么做?” Yuki是那种非常遵守规则的日本姑娘,从来不迟到,永远按计划行事,也不爱跟陌生人说话。可这一次,她走出了舒适圈,主动去跟另一家大巴公司的司机交涉,成功说服了司机带她和妈妈回旧金山。 没错,这就是我会选择的方式。 朋友们都说我能化险为夷,旅行中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到应对的方式,其实要获得这份运气的前提很简单:想办法--沟通--再想办法--再沟通--解决问题。 3、欣赏,感恩,主动帮助他人

我一直深信,幸运的人永远是那些给他人带来幸运的人。 对于那些看上去比你厉害的人,除了欣赏,你还可以考虑:如何不做伸手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比如当年我“勾搭”苹果姐姐时,就是发现她刚好有要去古巴的行程,于是主动和她分享了我独自在古巴旅行的经验,后来就再洛杉矶见到她本人并且一起玩耍啦。 再比如后台的留言和提问我基本都会回复,但偶尔有一条光秃秃啥也没有就直接“我要加你私人微信”的留言,我除了无视真的没有其他选择。

朋友圈的内容毕竟私人很多,我凭什么要分享给一个我一无所知的陌生人看?(隐私安全角度上来说也不应该) 但也有用心的小伙伴,除了自我介绍,还表示愿意在我要去的城市带我去吃喝玩乐(看清了我的吃货软肋)于是我就欣然双手奉上微信号并且愉快地面基啦! 我的一位mentor曾对我说,他总是尽力提携每一位后辈,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哪一天,他们也许会处在可以提携你的位置上”。这位前辈事业非常成功,人脉也特别广,和他一直助人为乐的理念密不可分。 我还有一个习惯,是看到有对某个朋友有用或者相关的文章和资讯,都会顺手转发,比如“听说你正在旧金山找房子,这个网站上有不少有用的房源”或者“这篇关于纽约的攻略写的特棒,你下周要去刚好可以看看”。

虽说如今随手谷歌一下信息都能自己搜到,这样的分享有时还是能给他人带来不少便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下一次,被帮助的那个幸运者就是你:)

女人真正放下一个男人,好的方式是...


面对支离破碎的感情,我们常常陷入自我纠结和为难自己的境地,明知道抓着过去不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却还是想不顾一切地挽留,即便是让自己形象尽失。

放下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面对有他的曾经,可以心不动,情不痛。

不值得却痛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已经离去的感情,紧抓着不放而弄得自己,满身狼狈,一地鸡毛。

有粉丝说:单身三年了,还没有从上一段的阴影走出来,总是时不时感到当时的痛苦,泪流满面。一想到要恋爱就感到恐惧,害怕自己再受伤害,不敢再轻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

她叙述自己的狼狈样子,让我觉得忘不了一个人真是痛苦。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样的,忘记一个人真的很难,吃饭吃得再专注着也会走神,好像他就在眼前跟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话;走着走着身边也会出现幻觉,总觉得他还在身侧牵着自己的手。

就像是穿着不合脚的鞋,再好看也是一种累赘,一种折磨。你走不好路,磨了好几个血泡,却因为它价格高昂,舍不得丢掉。

最难过的事情,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真情的付出却无疾而终,而是为一个没有可能的人,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

会翻篇的伤

把好好的自己折腾成一个疯子,并不是什么理智的事情。

真正忘记一个曾经深爱的人是什么样的,是即便他的名字躺在通讯录的第一个,自己一眼就能看到,也不会去点开来看一看;心情低落的时候,宁愿自己躲起来,哭一场,也不会想起有他安慰的温暖。

很多人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良药是时间和新欢,只是不知道时间需要多久,新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

逝去的爱,就让它随风过去,痛彻心扉的伤口,总是会愈合的。

其实想明白了,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向前走,别回头。在无法改变对方离开自己的现状,也无法挽回什么的情况下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也就没那么想念,没那么难以忘怀了。

他在你奔波的时候,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轮廓,在你努力培养兴趣发展自己的时候,已经被从心里连根拔起,你给自己插上了更好看的鲜花,是你自己。

忘记也不难

我们以为会记住一辈子的那个人,却在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慢慢遗忘。

真正放下一个人,会把过去生活和感情画上句号,属于自己生活会步入自己的规划好的轨道,冷静地走上正轨。

你的脸上不会在为他出现悲喜交加或者深情眷恋的样子,也不会因为看到路上的情侣,而悔恨当初没有多珍惜。

他对你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你跟他再无瓜葛,从此,你的阳光道依旧灿烂。即使你遭到了暴风雨,只能走泥泞的独木桥,你也一个人可以勇敢地跨过去,而不是心底隐隐还在期待他会忽然来救你。

心如止水后,各自安好,是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END-

陪伴、给钱,都不是好的孝敬方式


和朋友一起喝咖啡的时候,朋友手机响了,一看,是父母的电话,刚接通,朋友父母就焦急的跟她说被骗了,钱打了水漂,要不回来了。朋友一听,又气又急又无奈,父母身体不太好,但总是喜欢听信一些无证人员和非正规药店的谎言,花钱买一些没用的药品和保健品。

朋友的父亲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她母亲血压高,低血糖,经常有小病小痛,经常要吃药,有时候还要打针。闲暇的时候,朋友也会尽孝心,陪母亲去医院看病,给母亲买药品和给父亲买保健品,有时候太忙,出差在外,则转钱到银行卡,叮嘱父母别心疼钱,有什么需要的尽管买,别委屈自己了。但是,老人被骗的事情还是发生在朋友的父母身上。

很多骗子总是喜欢盯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如果年轻人被骗,是因为不谙世事,社会经验不足,那么老年人又怎么解释,他们活了那么多年,历经社会的美好与黑暗,为什么还是会被骗,那是因为他们与社会脱节了。这个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因为年轻人有青春、有活力、有朝气、有希望、有未来,但老年人在度过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后,似乎开始退居二线,或主动地、被迫地隐退到社会后台,不再参与社会生产,社会有什么变革、有什么新鲜事物,似乎都已经与他们无关,他们好像永远地生活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里了,没办法融入年轻一代的社会和生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老年人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却还这么容易被忽悠、被骗了,因为社会在快速发展,老年人过去所见所闻、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已经不足以让他们识别层出不穷的骗局。

老年人和孩子都不像年轻人一样快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是,年轻人却压倒性地把时间经历金钱花在培养孩子上,愿意耐心地教、花时间去陪伴,却鲜有能够以对待孩子的耐心精心去对待老人。对待老人,很多人认为如今生活压力大,工作忙,能够努力挣钱,给老人足够的钱花,抽时间陪伴老人已经是最大的孝了,已经做足了儿子女儿的赡养责任了。但是,老年人不像年轻人,动不动就买衣服、买包包,去哪里玩乐,到哪里吃喝,他们的消费范围往往慢慢缩小,主要集中在医药范围内,如果一个老人身体健康,没什么大病,基本花不了多少钱,所以也就不奇怪自己也没经常给父母钱花,但父母却能储存了一笔不少的“私房钱”,让你大开眼界。当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后,父母往往更想要儿女的陪伴,让自己觉得儿女并没有嫌弃自己的年老体衰,自己在家里并不是可有可无。很多人的确是很努力地抽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了,但聊天话题和内容无过乎集中在孩子的情况、老年人注意身体健康之内的,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听着是心暖了,但对老年人融入这个社会的帮助却不怎么大。

最好的孝敬方式不是给钱、陪伴,而是帮助父母融入这个社会,如果父母与社会脱节,没办法融入这个社会,他们就像年老、无知的老孩子,需要你的照顾,没了你,他们就像无助的小孩,寸步难行。但是,他们已经不是小孩了,而你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耐心,真的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待父母,往往却是给钱给钱给钱,大不了再给时间。

之前听邻居说过这么一回事:区里的一个老人因为刚刚搬来儿子这里,所以对这里也不太熟悉,到小区里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分不清自己的家在哪一栋楼。其实她身上有儿子买给她的手机,可惜只学会接电话,还没学会打电话,也问过路人和保安,但一时间就是想不起自己所在的楼是几栋,没办法,只能干等着。那时正直寒冬,身上又没带钱,到了午饭饭点,要不是保安看她是业主的母亲,给她买点吃的,还得饿肚子。到了晚上,儿子下班回来见母亲不在,急了,赶紧打电话,母亲接了电话也说不清自己在哪个大门口,幸好保安跟他说,他才去把母亲接回来。回去之后,儿子再忙再累也要教会母亲学会打电话,学会看小区的地图,并且利用周末时间赶紧带母亲到小区里转转,认路,熟悉环境。

如果父母没办法继续融入社会,就只能呆在家里,一日三餐,接受儿女的扶养,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天天盼着儿女抽时间来陪伴自己。但说父母年老,还不至于老得走不动吧,他们还有力气,还可以到外面逛逛,看看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不是像一尊佛一样只能放在家里,只能在家的方圆几里活动,否则需要有人陪伴。

很多人说老人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下降了,变得昏聩了,容易给人一种老人无用的感觉,其实这都是社会刻板印象,是偏见,人老了学习能力的确会下降,毕竟身体机能和流体智力会随年纪而发生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人老了就会变傻变痴,他们还是能够学习的,只是理解得慢些,学得慢些,只要子女能够克服偏见,能够稍微用对待孩子的耐心、态度去教老人,他们也是可以学会的啊。

所以,当父母被骗,花大价钱买了一些廉价甚至没有药效的药品、保健品时,别只顾着生气,你也有责任,因为你没有让父母知道哪些药品、保健品是货真价实的,哪些是假冒伪劣的,哪些人的哪些行为是骗人的,只要你肯让他们去接触、了解,他们还不至于傻到不懂。只要你买了一部手机,让父母随意倒腾,再在一旁点拨点拨,他们肯定能够学会如何接电话打电话,久而久之还学会上网、支付宝、微信、QQ这些软件。学会了上网,他们就能够接触到外界的信息,了解很多事实,脑子不会钝化,保持清醒,而支付宝、携程网这些软件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以前走在绿道上,看到两个老人拿着自己的手机,凑在一起,谈论着如何上网如何查信息的事情,不仅感慨,谁说老人就对互联网、电子产品这些事物一窍不通了,他们也有一颗学习的热诚之心。只要给机会让老年人接触这些产品,教他们时耐心一些,时间久了,不懂的也就懂了。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老人机也摆在了柜台上,老一辈的父母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是没接触过手机的,更没接触过智能手机,但如今虽然年老了,也不能完全与这个社会隔绝,哪怕老人机功能简单,但至少也是有机一族。还有更与社会俱进的老人,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用支付宝软件支付,在双十一上淘宝,用订票软件购票,不必到柜员机取钱,担心钱被偷,不用子女花时间淘宝给他们买衣服(当然,子女献孝心是很让老人感动的,但自己选择喜欢的款式比被动接受来得更好),不用排长队就为买一张票,一点不比年轻人落后。

试想,人流拥挤的火车站里,人工售票窗口在减少,自助售票机在增多,人工售票窗口排场龙,以老人居多,而自助售票机前的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夹杂着几个老人,而这两位老人就是你父母时,是不是很庆幸自己当初教会父母如何自助购票,让他们不至于像其他老人一样,在长长的队伍里等待。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方式,不是钱,不是时间,是耐心教会他们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应该是好的分手方式了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这应该是好的分手方式了,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我和喜欢的人分手了,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从来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又这么绝情。

我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说你不喜欢吃外卖,我便不买,一心只想着哪天带你去吃顿大餐。你说你喜欢陈奕迅,我给你买了演唱会的票,你却说其实你爱的是周杰伦⋯⋯

你说:吃不吃是我的事,买不买是你的事。你不买,说明你不爱我⋯⋯我说一句话,你就听进去了,你是不是没脑子⋯⋯你都不懂我,我们分手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之间应该坦诚相待,所以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当真了,我甚至有个笔记本记录着你的喜好,没日没夜地钻研只想讨你欢心,谁知只是听者有意说者无心。

大抵是我疏忽了。

我以为,我们感情至此,理应相互理解,而不是无理取闹。

突然间,我明白了,两情相悦的结合实际上不需要任何理由,而恩断义绝的分手总会能找得到想要的借口。

与其找一个拙劣的理由来搪塞,不如直言不讳地说:相濡以沫,未若相忘于江湖。

你直说你不爱我,比痛斥我不爱你要体面得多不是么?

你若想找个台阶下,我又怎会不给你?

··

在这个连带了绿帽子都要公之于众、分个手都要网上撕逼,明明家丑不可外扬却偏偏怕人民群众不能喜闻乐见的年代,王菲、李亚鹏绝对是两朵奇葩。

离婚时,王菲说:这一世,夫妻缘尽于此,我还好,你也保重。

李亚鹏回到:爱你如初,很遗憾,放手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

后来,王菲对第三者不得不做出回应时,李亚鹏依然说:孩她妈,内什么,永远爱你。

虽然,李亚鹏他哥曾说:只要王李结合,李亚鹏的生活一定会背上各种非议。

但李亚鹏从未说过王菲一句不是。

犹记得王菲和窦唯离婚时,记者想挖猛料问她离婚进展时,王菲只答: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结合,是两个人的深情,离别,是两个人的体面。

正如郎平在拒绝向媒体谈论上一段婚姻也说:这样对他不公平,我有很多面对媒体的机会,而他没有。

···

倪震出轨,着实够渣。是周慧敏不漂亮,还是周慧敏不体贴?你为什么要出去玩女人呢?

但周慧敏却用风度给自己一个体面,也给对方一个台阶。

周慧敏的分手信是这样的,我想摘录出她最精彩的话语:

我与倪震识于微时,一起共渡过不能尽算的高低起落,早已磨合了一套我们之间的相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两个人去修正;一个人的挫败,两个人去承担。我俩是一个团队的,没分高低,输赢也是一体 。

某程度上,周慧敏早已是一位不同面貌的倪震。任谁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都愿抵御百倍的痛。一起走过将近二十个年头,绝对不是在一般人的准则下相爱,但外人却总爱把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去评价、批判属于我俩之间的爱情。

今天我能够成为自爱,懂得爱人,拥有着无比勇气与承担的女人,请不要小看这个精神伴侣在我背后为我付出过的一切努力,包容,宠爱,照顾与扶持。……

公众人物谈恋爱要承受异于常人理解的压力,从当年决定和不按常规行事的倪震谈恋爱,就知道是一场革命了,亦没有失望过。

香港这片是非地,无风三尺浪,暗箭来自四方八面,行差踏错一步就如掉进斗兽场。……显微镜下看世界,任谁都难合格。我告诉大家,我们不害怕,也不逃避,只是有点累了。在回复到朋友关系以后,我们要好好享受不用被批判的日子,大家为未来再次装备出发。我相信身份的改变,疏离不了我们之间微妙的关爱。

最后,我要向每位真正支持爱护我的朋友说:“我没枉费与倪震轰轰烈烈地爱过,永远刻骨铭心,此生无憾。而我自己亦都会好好地勇敢活下去,一如过往。”

我实在想不出两个人之间还能有哪种更体面的分别。

····

谁不喜欢体体面面的分别。

把对方痛斥一堆并不能把一切变好,相互抹黑更让人觉得掉了身价。既然能好合好散,又何苦来一场撕逼大战?

我亦如此。

不管是朋友还是爱情,分别总要体面,不为别的,至少问心无愧地上路,总比咬牙切齿地记恨来得好多了。

说起体面的离别,不得不说《天龙八部》第五十回,萧峰不过雁门关的故事。

这里有三个体面:

第一个体面是萧峰和完颜阿骨打的分别。彼时萧峰身陷囹圄,好友阿骨打率兵马来救。萧阿二人城外相遇,阿骨打提议萧峰与他纵马草原,打猎喝酒,逍遥快活。

萧峰虽心驰神往,但他知道自己阻辽帝挥师南下,必不得善终。阿骨打生性刚烈,若是打起来怕有去无回。

于是劝阿骨打离去,他说:兄弟,这些中原来的英雄豪杰,都是为救我而来,我将他们送到雁门关后,再来和兄弟相聚。

阿骨打大喜过望,策马离开。

这个分别倍儿体面,为你好,所以我离开,绝情也深情。

结局我们都知道,萧峰折箭断誓,命陨雁门关,这也是萧峰第二个体面。

辽帝毕竟是皇帝,君臣父子,在古代是必须要有的体面。于是,萧峰折断箭矢,跳崖自尽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也给众生一条后路。

第三个体面是金庸给萧峰的体面,雁门关纠葛了萧峰一生,更是他最爱的女人阿朱去世的地方,既然无生之理由,那便与阿朱双宿双飞。这里颇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意境。萧峰用最体面的方式与世界告别,又用最体面的方式与阿朱重逢。

可惜了阿骨打,他等的大哥再也不会到雪山来找他了。

金庸诗云:塞上牛羊空许约。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用体面的方式分离,比如情侣之间的和平分手,默契地不提彼此、不诉过往。比如朋友之间的不告而别,天南海北、各奔前程。

因为只有这样,分别的时候即便遗憾但不会怨恨,即便可惜但不会留恋,即便痛心但不会攻讦。

·····

从前分手,朋友总会问我:你和她好好地怎么分了?

我笑而不语。

如同周慧敏所说:一个人的问题,两个人去修正;一个人的挫败,两个人去承担。我俩是一个团队的,没分高低,输赢也是一体 。

即使你再想操ta大爷,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说她一分坏话,就是打自己一记耳光。

因为,我明白,我是她的一面镜子。

真正体面的分别,是希望你过得好,也希望我不知道。

真正体面的分别,是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真正体面的分别,我还好,你也保重。

说实话,谁又知道这次的分别,不会是下一个美好的开始呢?

什么是好的婚姻


什么是好的婚姻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当初我们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一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被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我很自豪。

钱钟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这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屏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能做互相陪伴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琢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