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什么样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

什么样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

发表时间:2021-04-23

【www.qg13.com - 什么样的爱情值得挽回】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什么样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跟闺蜜们聊电影,聊着聊着开始聊到一个话题,如果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样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

有人说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边的松子。因为内在的卑微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极度渴望被爱,觉得自己必须付出更多才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于是无底线倾进付出去取悦别人。因为低自尊的性格,松子很容易因为别人的点水之恩自己去涌泉相报。从小缺失家庭温暖的松子总是容易被情感不健全的男子吸引并付诸全部的情感和依赖,就是因为初见时对方对松子付出的一点点呵护,一点点关怀。而她则试图以替代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的给予者,来填补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害怕遗弃却总是被遗弃,向往温暖却总是被温暖舍弃,拼命逃离孤寂却始终逃不脱一生孤寂的魔爪,爱得太过用力的人生只能是,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生。写下“对不起,生而为人”后悲怆地死去。

有人说是《我想和你好好的》里边的倪妮饰演的咪咪。咪咪不屑富二代的金钱追求,倒是很青睐冯绍峰饰演的亮亮。因为比起富二代赤裸裸的铜臭味,亮亮接地气的体贴和甜言蜜语更得咪咪的青睐。热恋过后归于平淡的时候,生性风流的亮亮对爱情的关注骤然下降,不安感强烈的咪咪则开始了各种歇斯底里的怀疑、试探和钻牛角尖,用“作死”来试探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她哭、她闹、她不爱惜自己、她做尽伤人伤己的蠢事,其实看似纠结复杂的她只是反反复复求证一件事:你爱不爱我?你会不会一直爱我?可惜,面对一个同样脆弱同样不知所措的年轻男人,同女人对爱情至死不休的执念相比,亮亮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责任的恐惧让他选择了逃避这段窒息的感情。于是,爱情就我像手里的沙,捏得越紧散得越快。

也有人说是《廊桥遗梦》里的弗朗西斯卡和《迷失东京》里的夏洛特。她们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或者在一段稳定的婚姻中磨掉最初的新鲜与所谓的激情,在主角眼里如同咸鱼一般的伴侣早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于是开始主观无限放大对方的麻木冷漠甚至愚蠢,给自己的空虚寂寞找的理由去放纵。同是面对形容枯槁的疲惫爱情,《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咪咪选择了自损和内耗,而弗朗西斯卡和夏洛特则选择了将矛盾向外转移。无论经过光影怎样的美化和过滤,这种稳定情感之外的多余情绪,都是虚空人士对自己落寞情怀的变相补偿。他们对情感里的宠爱充满渴望所以倾向感情热度的持续维持,当情感浓度下降的时候他们则恐慌不已。这时候,她们必须用一种补充去充盈自己的生命活力,才能让自己不至于被落寞所吞噬。她们急于抓住救命稻去补偿自己的空虚,妄图在一段情感里的被肯定而维持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时候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暧昧情感,容易成为她们饥不择食的救命稻草。

其实,坎坷的情路各有各的坎坷,但是不幸福的原因却是一致。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的电影之外的姑娘们,正是如此:无论是极度忘我去追寻真爱的松子,还是歇斯底里往死里作的咪咪,或是寂寞空虚冷的弗朗西斯卡和夏洛特们,坎坷的根源还是自身对爱有匮乏感,也就是缺爱。

缺爱的女子,她们童年时期未被呵护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或者成长道路上对挫败感的深刻体验让她们对安全感有着极度的依赖,对爱的渴望与敏感超乎常人。无论获得多少爱,她们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这个无常的世界,到底有没有人能够无限包容自己无限呵护自己无限爱惜自己,给自己一个避风港去做彻底安稳的归宿?这种不安感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吞噬了她们的自信和笃定,滋生出更多的欲求不满与脆弱不堪。

过去失败的体验总是让她们充满不安与怀疑,在心底深处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却又恰恰极度渴望寻求到那份平静的踏实感和归属感。于是在情感的道路上,她们总是茫然无措却又急于求成。爱的匮乏感让她们本能地急促地去寻求心理补偿,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疯狂地爱人与被爱,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用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她们不惜加大自我损耗的力度陷入情感泥潭而不能自拔:或牺牲自我讨好别人,或寻死觅活寻求肯定,或渴望被爱失去底线和理智而以身试险。记得有句话是,给爱赋予越多牺牲修行的孩子,越容易被苦难绑架,陷入困境。承载着太多脆弱和漏洞的心智,太过容易被私欲过重和别有用心的他人趁虚而入,从而加重悲剧的深意。

如此这般下去,是不是所有安全感匮乏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此生情感归宿不得善终?

如果是真的,冯梦龙老先生就不会言语“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了。人类发展到今天,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不是一句空话。放任“注定”成为注定,那就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大活人,是腐朽破败的行尸走肉。

改变“注定”的第一步,是直面真实的自我。

你需要找出自己缺爱的根源,回首自己的成长途径找出症结,到底是童年时期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还是成长道路上对挫败感的体验太过敏感。家庭物质基础和父母自身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成长过程中,再有爱心再细心的父母都会有疏忽孩子情感需求情绪需求的时刻,更别说存在相当数量没有正确科学育儿观念的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粗暴简单。等到了发育期青春期等身体心理变化的敏感时期,成长时期一些不可避免的挫败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和疏解,很容易对个人性格造成不良映射。负面影响可能当时并未明显地显现出来,但是对之后的成长道路影响深远。如果能找到缺爱根源,一定要重视自己缺爱背后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明确了自己的诉求,才能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对症下药。

第二,学会与孤独共处,寂寞是人生常态。

很多缺爱的姑娘无限降低自己的底线去容忍他人对自己的情感上尊严上的践踏,她们并非不明白对方的渣点槽点在哪里。之所以继续受虐深陷一段腐朽感情的泥潭而不愿自拔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她们爱的匮乏感强烈,她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强烈的不安感让她们没有自信没有力量去建立健全的性格去独自面对现实和挑战,更别说无常的事实。所以他们害怕被抛弃,被抛弃后的一个人孤苦无依的孤独感让她们不知所措,习惯于自己定位成“弱者”姿态。所以她们遵从自己最原始最低级的本能,宁可选择自欺欺人偏安一隅的寄生,也不愿意选择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新生。如果不能学会与孤独共处,学从孤独中自我修炼强大起来,接受“寂寞才是人生常态”的现实,她们情感上的悲剧只会雪上加霜。

第三,学会关注自己重视自己,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实力而非别人的评价之上。

很多情路坎坷的姑娘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能去可以讨好别人,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去乞求一份廉价的同情廉价的愧疚去维持一段廉价的情感。她们是道德绑架的牺牲品,但是她们却又自以为政治正确地用道德绑架自己去“拯救”自己。可惜无底线得付出乞求来那一点点的口碑实在是可持续性堪忧,毕竟在这个每天奉献的姑娘没时间去提升自我价值,就算自我压榨也是程度有限。而外界永远诱惑五光十色,人性永远贪婪无垠,最后的自我奉献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落个费力不讨好。再一看,那些年同样起点的姑娘,只因为懂得爱自己珍惜自己而去投资自己提升自己,如今早已事业爱情两得意。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不过如此。

第四,寻找一个人品厚重性格宽厚的伴侣。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重视自身原因是改善问题的根本,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外在因素。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是没错,但也别忘了“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这话绝对是真理。寻找一个人品厚重性格宽厚的伴侣,花好月圆的时候双方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世事无常的时候也会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情感顺遂的女人才有精力去寻求更广阔的天空,被感情纠葛牵扯的女人只能在生命的枯井里了无生趣地怨了一辈子。相由心生,女人尤甚。慈眉善目还是满目戾气,岁月不会说谎。于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心伴侣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对缺爱的姑娘而言,切记伴侣的选择永远是观其行胜于听其言。

最后竭尽所能,做一个情绪稳定的自己,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

如果说日常生活中治愈缺爱缺安全最易把控的方法是做一个情绪稳定的自己,那么治愈缺爱缺安全的终极目标依旧是做一个情绪稳定的自己。情绪稳定意味着深陷困境依然能够头脑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缺爱的姑娘因为缺乏安全感很容易惊慌失措不知所以,进而思维短路甚至情绪崩溃选择发泄或是逃避,导致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界,直至万劫不复。这种性格的姑娘如果做了母亲,纵使内心再过善良再疼爱孩子依旧是一个无能的母亲。动辄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只会让无辜的孩子在童年的阴影里不断重复自己缺爱缺乏安全感的悲剧,将自己的宿命变成下一代悲剧的循环。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我想写到这里答案已经明了:缺爱缺安全感的姑娘不一定情路坎坷。但是缺爱缺乏安全感却始终自欺欺人故步自封的姑娘,注定情路坎坷。

*作者:李甜甜,

扩展阅读

小时孤独长大,成年情路坎坷?


不只一个人要我写写“留守儿童”这个主题。在我的咨询中,我也经常听过有人轻描淡写地说:你知道,那个年代,父母都忙于工作,所以我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

听到这样的话多了,我的心头就慢慢涌出一种淡淡的悲凉:我想起《舌尖上的中国2》中写过一个故事,在西南省份的大山深处,有一对兄妹,他们日盼夜盼,等的只是一年一度父母的回归,但残酷的是,父母只能待上一晚,匆匆做了家乡的泡菜后,他们就又赶回深圳的车间之中。

是的,这就是现实版的《星际穿越》。对那个哭肿眼睛的小姑娘来说,她的父母就是离开了地球。

中国这样的孩子有多少?被父母抛在身后,不得不苦苦一个人独自求活,努力维系着脑海中模糊的父母的身影?

有个朋友给我发来这样的短讯:

“我现在大四学生,有点强迫思维,可能从小和我奶奶在一起的缘故,她疑心特别重,我父母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回来,现在我在外上大学,我也只每年寒假回家一趟,我爸妈相处的时间特别少。

有时候强迫思维也弄得我特别的焦虑,因为某一句,或者某个现在在脑海中而异常焦虑,特别是在重大压力的情况下更为明显,现在也一直在练习和自我相处。

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小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长大的,90年代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多少心理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额,我就是其中一个。 ”

首先,我想说的,留守孩子和双亲俱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一定就可以得出结论,一定是留守孩子命运多桀。因为,比如这位朋友,他不幸遇到了一个不太好相处的奶奶,但如果这样的祖辈的人格是比较健全的,也许他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依恋的对象。也许就未必在日后遇到什么大麻烦。

相反,双亲俱在的家庭,如果这个孩子天天生活在剧烈的争吵或者近乎冰窟一样的冷战的家庭中,那么这样的童年,也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

但留守孩子的确可能有一些独特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可能会在他们一生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不稳定的关系:

留守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特定的困难:到底谁是我的父母?是生身父母还是我的抚养者?即使是抚养者对自己很好,留守孩子内心深处也总会有一种声音在他一生中不断发问:如果你是我的父母,为什么只是把我生下,然后就把我抛弃?工作对你们那么重要?无论你们怎么解释生存的困难,我依然觉得我是不重要的。

而抚养者也许能感觉到孩子的失落,或者出于对孩子的同情,往往会对孩子越发的好,但这种好,可能会对孩子有一种亲密的疏远感。因为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你是可以不用那么多顾及,而这种顾及和客气就会让孩子还是认识到自己是寄居者的身份。

而可能更糟的是,如果这些孩子的抚养者并不乐于承担这个责任,这就会让留守孩子心存恐惧,他们会有一种不安:如果我不讨好抚养者,可能我就无法生存。

总的来说,寄居生活会让孩子有一种身后的空虚感:不是感觉有一种没有归属的感觉,就是恐惧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很多留守孩子,会在小学阶段重归亲生父母家庭,这时他们可能已经错过了和父母建立关系的黄金时期,他们不得不跟两个陌生人发生亲密关系,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而对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也会面临一种挫败感,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他们永远无法重返孩子更小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他们的孩子,可在实际上,却永远有一段距离的孩子,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会一直萦绕在家庭之中,成为家庭中的一种隐痛。

可能更糟的是,如果这个留守孩子发现此时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弟弟妹妹,这时他会发现自己的位置的尴尬:和父母一起长大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而留守孩子再次重返以后,亲密感是要“刻意为之”的。

这时留守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难融入已经形成的家庭。他/她会面临着对同胞的嫉妒和失落,以及无法承受的遗憾和对父母的愤怒:为什么你要抛弃我,而要对另一个孩子这么好?

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在这个关键点上有突破,这可能就会造成这个孩子在亲密关系中长期的困扰:我很难融入亲密关系,而且我对亲密关系充满了愤怒,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关系中总是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爱。因为他/她如此需要一个抛弃他/她的人来爱他,但又对这样爱自己的人充满了愤怒。

于是我们往往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无法和父母建立“天然连接”的孩子,往往长大后,越和父母长期相伴,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事情往往是这些内心无法和父母建立连接的孩子完成的。

2.独立,但从未分离

我觉得这个标题可以形容当下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的人。心理学称呼这种人为“假性独立”。换言之就是,你的所谓独立自主,都是假的,是虚的,是外强中干的。

那么什么是“真性独立?”真与假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可以真正与他人建立连接。连接和联系的区别在于:你可以是个保险业务员,一天要和一百个人建立联系,但回到家,你会发现连个可以抱的人都没有。前者是联系,后者是连接。连接是和我们内在发生深入的沟通产生的。

人的成熟就在于此:我们需要从父母怀里独立,但独立的时候,我们的依恋是健全的。但对于“留守孩子”而言,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生存下去,他们比那些可以在家里面对父母的孩子们,更早学会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这种过早的社会化会给他们日后在工作上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是他们的童子功。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依恋方面的能力却不得不永远停滞在幼童的状态。他们往往善于照顾他人,但却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他们面对危机的方式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他人的滋养和爱护,这就是他们最大的难题。因为这方面他们还有创伤,他们应对这个领域的能力还停留在一个小童的状态。

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包括他自己也会困惑:我这么有人缘,为什么却在情路上这么坎坷?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可以无忧无虑,完全安全彻底地将自己交付于人,一直无法信任他人。

要么他们会催眠自己进入一个童话,渴望在成人关系中找到永恒,结果发现对方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爹妈,原来爱情也是要分手的。

或者总会找一些不靠谱的人,因为这些注定无法结婚的渣男渣女会让他们可以永远不用进入亲密关系,那个领域是他们永远无法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会拥有的。

也许,最终他们会找到一个人,匆忙进入婚姻,但他们总会有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发现自己无法享受这段关系,关系只是让自己可以不用焦虑,让自己可以搪塞世人和父母的焦虑和成功继续自欺而已。

他们所恐惧的,只是依恋。因为这是他们的死穴,也是他们终生的追求,他们渴望它如飞蛾,靠近它,他们觉得自己花了二十多年三十多年四十多年五十多年……建立的自我就会烟消云散,冰消瓦解。

所以他们会一直在独立和依恋之间徘徊,前者可以让他们找到控制感,但即便你建立了《冰雪奇缘》中那样辉煌的城堡,它也是冰做的;后者虽然让他们找到温暖,但他们会怀疑自己就是小雪人,会在温暖中化为乌有。

3.放下和开始

任何人的长大都是这样的,当我们用手抓饭的时候,妈妈温柔地说:“宝宝,我们用勺勺吃饭好吗?”于是我们学会了用更间接的方式吃饭;当我们很生气想要打妈妈的时候,妈妈温柔地说:“宝宝,你是不是很生气啊?”于是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所谓幼稚和成熟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否能用更象征的方式处理问题,或者说更有加工功能。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用一些相对简单和幼稚的方式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

要命的是,很多“留守儿童”长大以后学会了跟自己相处,但却在寻求他人照顾方面的能力停留在幼儿园时期,他们紧紧把自己这个部分包裹住,因为这个部分出来,会导致他们整个人的崩溃。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可以在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中,逐步体验自己脆弱的部分,让自己的另一面可以逐渐面对空气,让他们可以真实地感觉到更深的内在,也能体会到与人的连接的快乐。

我们的一切成长,都是在体验中完成的。失去了体验就像告诉一个天生的盲人,天空的颜色是什么一样荒谬。

所以心理咨询才成为社会的重要的一角。它可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完成未能成为的部分。

但成长≠满足≠补偿。就像一个饿坏的人,如果要让他疯狂进食,他会把自己撑死一样,我们无论让他们有多少美好的体验,但这些体验永远无法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童年和受过的伤害。

他们需要做的是在连接中面对丧失。最终他们还是要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完成分离。

什么叫做分离?就是心中有爱,可以远行。

什么叫做分离?就是可以放下荆棘,而为自己疗伤,和新的人,新的世界产生连接,而非永远生活在过去的创伤的阴影中。

什么叫做独立?独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婴儿投入他人的怀抱。

什么叫做独立?独立就是可以如实地呈现自己,也可以看到他人。

什么样的姑娘才配得起你的梦中情人?


什么样的姑娘才配得起你的梦中情人?

才子配佳人,是我们固有的思维。 就算是我身为一个女孩也不能免俗。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和某个圈子的人一起吃过几次饭。

这个圈子的人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新鲜的。结了婚的带着的媳妇儿大多是年纪相仿貌不出众,没结婚的则是几乎一顿饭换一个,有时还带不止一个,并且是无一例外的年轻漂亮。

有三对夫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中有一位是我一直仰慕的歌手,从性格到才华到声音无一不是我爱到极致的范儿。

当时就特别奇怪,什么样的女孩儿能配得起他呢? 抱着小小的好奇见到他的另一半时,不得不说是略有些失望的。

并非说有多难看,只是总觉着,这样的男人,应该配的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人才对吧?

可眼前这位,虽说气质不差,可胖乎乎的都被人叫做“小象”了,在这个年月,也不能被叫做大美人吧?

这个圈子中的另一对夫妇就更是好玩儿,男的是不苟言笑的流川枫范儿,朋友当时还提醒我,可以多和他说说话。一打听才知原来是我做梦都想去实习的公司的高管。而他家媳妇儿呢?看着和他年纪相仿,并没有特别漂亮,尤其是性格甚至有点二的。

有天吃泰国菜,流川枫先生的媳妇儿穿了一件白色的棉质上衣,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说:“我穿这种衣服吃饭肯定得掉身上。”话音刚落……(真的是话音刚落啊亲!)啪!一坨咖喱掉身上了。当时我才多大,周围人都比我大着一轮还多,可就连我都低头忍笑轻轻叹气……

有天吃泰国菜,流川枫先生的媳妇儿穿了一件白色的棉质上衣,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说:“我穿这种衣服吃饭肯定得掉身上。”话音刚落……(真的是话音刚落啊亲!)啪!一坨咖喱掉身上了。当时我才多大,周围人都比我大着一轮还多,可就连我都低头忍笑轻轻叹气……

还有一对夫妇,看起来两个人都有些“吨位”,闲聊的时候说起当年事,妻子一边抽着烟一边数落丈夫:“你当年睡的那些脏模特……”丈夫在一边回嘴,旁边人见怪不怪地大笑。

这些场景对于刚刚二十岁的我而言真是信息量太大了。

因为有了微博,很多许久不联系的人的近况也会时常出现在你的关注列表。

尤其是有了加V认证,更让你知道:哦!原来他还有这么一个身份呢! 所以当我看到歌手媳妇儿的微博认证和履历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

顺着圈子追过去,原来吃泰餐掉一身顶着俩油点子晃悠一晚上的流川枫先生的媳妇儿已经是某知名公司的大中华区总经理,而数落丈夫的那位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

信息量太大了…… 可看着看着就对着屏幕笑了起来。 这样的姑娘才配得起吧?

不是说姑娘一定就要简单粗暴地归类为“长得漂亮”或是“事业型女强人”,而是觉着其实那些功成名就的男人并不傻呀! 什么样的姑娘是一起吃顿饭的,

什么样的姑娘是一起过个夜的, 什么样的姑娘是一起谈个恋爱的, 什么样的姑娘是一起牵着手过日子娶回家的……

不管在什么领域,能够出人头地,除了运气,还都要靠着一点才华,一点聪明的。 349

什么样的姑娘才配得起你的梦中情人?而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还不错但没那么需要的。

什么样的父母教育什么样的孩子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家庭便是他们最好的教室;而并非是什么所谓的名不名牌的学校。

刚出生的孩子就尤如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不懂,是空白的;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没有善恶之辨。至于这张白纸,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就要看养育他们的人啦,要看他们是怎么样来设计这张白纸,或是如何来替这张白纸加色了!

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也没有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对于对错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他们思想中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有80%都是受父母的言行所影响的。所以说,每一位家长的良好言行都决定着孩子们以后的个性与观念。

很多有问题的孩子,我们从表面看是孩子们本身出现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却不然,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孩子父母身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毛病,恰恰都是受父母的言行所造成的;或是说,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或方法上所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母自身不良影响所致的。

古人言:有什么样的父母,必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很有依据的。

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在以身示范,也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严重地来说:家庭中的正确言行,可以导致孩子走向成功;同样的,错误的言行,也必然会使孩子走向另一个反面,甚至是万丈深渊。

每个人的言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对或是错,都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而父母又恰好是提供孩子们学习的最好的样板。

父母的性格也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很早以前,不是有很多人家,不管是选媳妇还是选女婿,都会去他们所住的村子打听他们父母的品行吗?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个。

如果某个孩子的母亲是个喜怒无常的人,那么在受她的影响之下,这个孩子也必然是个喜怒无常之人。一个意志坚强,做事从不虎头蛇尾的家长,他的孩子多数也是个善始善终的人。如果一个生长在满口谎言的家庭成员里的孩子,我们又如何去要求这个孩子做到诚实呢?

有一句成语叫言传身教;如果一个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优秀,那么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你,不然的话又何来优秀可言。

在我们的眼里孩子是小,但是不要忘了他们是很灵敏的,在孩子面前,家长们都需要切忌你们的言行,不要随心所欲,什么事在孩子们面前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都必须要清晰的观点。

我曾经在一公共汽车上见到父子俩抢着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那个孩子看上去也就五六岁吧。由此,那些有思想的人应该联想到很多。

沧海虽大,也终究是由滴水而汇集而成的。许多在父母眼里没礼貌、或是无药可救的坏孩子,他们的不良个性与言行正是因为父母不良言行的长期熏染所致的结果。

所以说,想要拥有一个健康、聪明、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有为的青年;那么请我们这些或是已为人家长,或是即将为人家长的人,先自己检讨一下自己,先自己好好的学习一下吧!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坏境,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