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从发质色泽识男人

从发质色泽识男人

发表时间:2021-04-27

【www.qg13.com - 识别恋爱技巧】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发质色泽识男人,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发质色泽识男人

发质、色泽也能反映出一个男人的性情。从发质、色泽识男人,方法简单、直观。

头发似钢丝:此种人的头发既粗硬,又浓密如刺猬。这种男人事必躬亲,办事有气魄,具有领导才能。但这种男人只以自己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当然也不关心女孩。

发粗而色淡:也就是说此人头发硬而且稀疏,此人刚愎自用,凡事喜欢驾驭别人,度量狭小。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有点小聪明。

发黑如墨,软如丝:此种男人性格喜好享乐,度量宽宏,但不耐劳苦,大事小事喜欢处处依附他人。

发柔软稀疏:这种男人喜欢出风头,爱与人辩论,眼睛长在头顶上,好自狂自大,做大小事没有判断力,生活极随便,对服饰从不讲究,不要与此人谈时尚,否则只是对牛弹琴。

发柔软浓密:即使擦很多油也不易将它梳平,这个人个性软弱,做任何事情都是犹豫不决,是神经质的男人,女孩最好对他敬而远之。qg13.COM

发浓密粗硬,自然下垂:这种人大多数身体较胖,不大喜欢活动,爱情专一。

发髯相连,相浓如刺猬:个性鲁莽,豪迈不羁,有侠义心,喜欢多管闲事,不拘小节。

发色淡疏、粗硬:思考力敏锐,有天生演说天才,能屈能伸。但好占便宜,不免吃大亏。

发浓密柔软,自然下垂:性情内向,喜沉思,有耐性,艺术家、科学家每每出于此种发型的人。

发自然曲缩:此人性情激烈,患得患失,事事猜疑心胸小,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喜欢独断独行,没有通融心,是家中的暴君。对这种男人可要小心家庭暴力。

发色黑中带赤:好挥霍无度,喜欢结交异性朋友,且用情不专,是女性最应注意的危险人物。

脑后发色黑白交杂:这人多愁善感,忽喜忽忧,喜欢自作多情,常讲梦话,必须注意的是有点脑神经衰弱的象征。

精选阅读

识人如品茶


人生如戏,游戏的人歉疚,真诚的人坦荡。给不了真心,就别玩暧昧;还不了愿,请别来承诺。

人生如剧,说说也好,听听也罢,不过一个个笑话。昨夜清欢,今日陌路,走不到终点。

识人如品茶,初闻淡雅,再品甘甜,清了淡了,便看出真假。

是故禅茶一味,犹让喜茶的人痴迷,在幽幽幻境中,品出清香,品出甘苦,也品出一个清凉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若能如山涧小溪,相伴青山草木悠悠,清澈见底、细腻绵长,多好!

人与人之间,若能似蓝天白云,在某个露珠晶莹的清晨,在某个鸟儿婉转的黄昏,相互依恋爱慕,多美!

人与人之间,若能有江河入海的归顺,惹能有根系入土的低眉,距离便近了。别伸展招摇的枝干,别高昂傲慢的头颅,别躲闪失真的眼神。

人与人之间,交的是心,心是一块田,有心人才会耕耘出爱,不论亲情、友情、爱情。

别以为你的真心就能换回别人真意,别以为你的谦卑就能换回他人平和。懂的人痴情,不懂的人装傻。

你是谁的海,她是谁的湾?萧瑟深秋,谁还记得初春的诺言?

这世上,最甜的是人这张嘴,最毒的也是人这张嘴。一张一合,画一个天堂,也可以造一个地狱。较真的人受伤,游戏的人心慌,编一个谎还得圆另一个真,躲得了单纯,也躲不了自己那颗心。

有些话,你不说我不说,便永远没机会说了。有些误会,你不解释,我不解释,便永远失去真相。

牵强地联结,虚伪地唱和,内疚自己,伤害别人。不如直接了当地坦白,走的人轻快,送的人释怀,一笑泯恩怨,从此互不打扰,彼此相安天涯。

来得默默,走得悄悄,褪色了温情,也别带走初识的温暖。

爱,懂的人珍惜,不懂的随意。别说没遇见,有些人不值,有些人不配。

有时,就得做个记性不好的人,失忆了,傻笑了,其实是真的释怀了!

从奢侈品到消耗品 ——在时光中不知不觉变了质的爱情


所谓奢侈品是相对日用品而言的,它是在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奢侈品通常是价格较高的、质量上乘的、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商品,比如豪宅、汽车、高档首饰、名牌服装等,而日用品则是日常的必需品,是老百姓过日子不可或缺的。本来爱情应该像日用品,是每个人有权利,也有能力得到的。大诗人歌德说得好:“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感情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爱情这杯本应是浓得化不开的美酒,却被无情地稀释了。天长地久成了天方夜谭,爱情和婚姻被附加了条件,贴上了标签。我们一边对爱情充满着梦想和希冀,一边却在抉择中考量物质的天平和砝码,另一边还要抵御外面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爱情,本来是生活的日用品,却在现实这把利刃的层层打磨下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比如前不久在国内发行量很大的某时尚杂志就大声疾呼:“爱情看似泛滥,实属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奢侈品。”很多民调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男女觉得“爱情这东西,有最好,没有也能活”。“把爱情当理想,把结婚当事业”逐渐成为当下大龄女的新口号。当我们恋爱的时候,也许我们还知道什么是爱情,而当我们开始步入结婚殿堂,开始生儿育女时,当我们有了房,有了车时,我们却渐渐失去了爱情。

那是因为——漫长的时光,把爱情变成了消耗品。

我想起了几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中,一块名字叫做“生活”的奶酪不知不觉地变了味道:从最初的甘美香甜、回味无穷,到逐渐馊臭发霉、味同嚼蜡。然而这过程中微妙的变化却罕有人知觉,直到有一天,发现它已彻底变质,这才悔之莫及。

爱情,也同样如此。据说,那种叫做爱情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在人体内只能持续一年半到三年的物质:在人类深邃的大脑中心,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叫做多巴胺。当一对男女彼此爱慕,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当地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片刻不见对方,就会相思不已。《诗经》所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兴奋剂式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到了一定时候,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亢奋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按照统计,多巴胺分泌旺盛期限平均为三十个月。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换言之,一对男女的爱情,一般只能维持三十个月。当它被磨洗一切的时光之潮冲刷掉了之后,厌倦和平庸替代了激情和神秘,爱情跟柴米油盐、鸡争鹅斗混杂在一起,幸运的话,还可以当“日用品”,多数则变成了“消耗品”,不幸的话,就只能沦为“报废品”了。多少人外遇、离婚,不就是彼此之间的爱情已经消耗殆尽了吗?如果把婚姻比喻成一个汽车轮胎,爱情就是里面的气体,爱情没了,轮胎如果不及时充气就会面临报废的危险,有的人亡羊补牢,有的人则干脆换了个新的备用胎。

原本是人人所需的日用品,却演变成了只有爱情故事中才可一见的昂贵的奢侈品,再到婚姻生活中无情的消耗品和外遇离婚时没用的报废品,爱情就这样在时光的暴晒下不知不觉变了质。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托翁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我一直在质疑:幸福的家庭真的就一直“幸福”吗?所谓的幸福又是靠什么来维持?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小说家、诗人、戏剧家乃至电影大师都在尽情地歌咏生离死别的爱情,却甚少赞颂幸福的家庭?为什么童话故事除了在结尾告诉我们一句“王子和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便戛然而止了?至于他俩又是如何“幸福,甜蜜,和谐”却又“语焉不详”了——为什么一些描绘婚姻生活的影视作品却让我们怎么也兴奋不起来,浪漫不起来,反倒有了某种揭开伤疤般的疼痛?

还记得那部叫“克莱默夫妇”的美国奥斯卡经典电影吗?里面一个结婚十年依然美丽如昔的妻子乔安娜突然在某日清晨亲吻完自己熟睡中的孩子之后不辞而别,后来我们得知她如此“绝情”的原因是受不了婚姻生活的琐碎,受不了丈夫总是以工作忙碌为借口,对她、对孩子乃至对这个家长期的冷落和漠视。

还记得那部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手机》吗?本来是在贺岁档推出的一部喜剧片,但观众看完之后并未开怀大笑,反倒有一丝苦涩,那是因为葛优扮演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公然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搞起了婚外恋,还有他的一位同事,张国立扮演的资深策划人,居然对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年的妻子使用了“审美疲劳”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美学术语。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为什么美好的爱情一旦遭遇婚姻和日常生活的袭击,就会溃不成军?为什么一些本来在爱情的旗帜下阔步向前的男人会在婚姻这个“拆弹部队”(专拆爱情这颗“弹”)的围追堵截下迅速叛变,成了倒向“小三儿”阵营的甫志高(红色经典《红岩》中的叛徒)?为什么从前热情高涨的情人会逐渐蜕变成审美倦怠的老公?也许乔安娜所托非人?

也许葛优扮演的那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旗帜不够鲜明、意志不够坚定以致抵不住外面的诱惑?

不是,都不是。

乔安娜也好,葛优饰演的主持人也好,他们都是大千世界中最普通的人,他们并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恶”而破坏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故事才唤起了那么多观众的共鸣。我认为,使这些普通人的“爱情奶酪”在婚姻和日常生活中渐渐腐坏的,不是“恶”,而是“平淡”和“惰性”,是一把“不慧之剑”误斩了情丝。

重识自我,心里咨询NO.1


重识自我,心里咨询NO.1

今天,第一次正式上心理咨询课。

一上来,先答完90道题。题目很简单。诸如:最近有没有吃不下饭?是否害怕空旷的地方?是否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否想过死亡?看到这些选择题,首先想到了考试。我多么聪明啊,高考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想让我考试,可能吗?于是快速随便地答完,就屁颠屁颠地找女医生聊天去了。

我和女医生共处一室,一坐下我就寻思,1个小时花这么多钱,真害怕上完课没有效果。结果一紧张,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王坚持想让我说,我就说:“感情的事,感觉还是想不通。

说到感情,怎么能不提“性”?

王问我,根据“性”字,你能联想到什么?我注视着女医生的眼睛,脑中顿时一片茫然,什么都联想不到。王就跟我做了一个游戏,她说:“我随便说一个物体,你就快速说出能联想到的东西。”

“桌子”王说。

我看了看桌子,根据它的颜色说:“黄色”

“塔”王又说。

根据塔,我首先想到的是岳阳楼、黄鹤楼之类的。于是答:“尖的”

她说:“沙盘”

我回:“沙子”

她说:“蛇”

我回:“弯的”

她突然说:“性”

我想都没想说:“甜的”

然后,她断定:我对性的看法,还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就像小孩喜欢吃奶,因为奶是甜的。我感觉她说得对。我说:“我喜欢那种,把蜂蜜抹在女孩胸上,然后舔的感觉。”那时候,感觉自己很污,不过这确实是当时的想法,不假思索,所以才最真实。

这时有人敲门,说是我那份答题的结果出来了。资料显示,我最大的问题是: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听到后,还以为他们弄错了,因为我不可能得精神病的。但是王跟我分析之后,我才明白。有幻觉体验和缺乏现实验证主义,也是精神病性症状。

就像我在做一件事之前,就幻想着自己已经成功了,而且开始过着成功后的生活。比如想当一名作家,还没发表几篇文章,就以为自己已名噪一时了,开始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又没什么收入,结果肯定入不敷出,生活难以维系。王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作死”,我感觉很贴切。这就是幻觉体验。

就像我遇到一个女孩后,对她有欲望,我就会幻想她已经是我的了。我不会去验证,我是不是真想和她在一起;她是不是真的属于我;她愿不愿意跟我在一起。而是马上去找她,就要得到她,结果因为双方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所以本可能的爱情却发展成了艳遇。这就叫缺乏现实验证主义。

王说:“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本能不是太了解,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另一半,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所以,下节课咱们讲讲本能的事儿,此时一个小时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