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说说那些情感专家是怎么骗你的

说说那些情感专家是怎么骗你的

发表时间:2021-04-29

【www.qg13.com - 那些年的情感故事】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说那些情感专家是怎么骗你的,欢迎阅读与收藏。

误区:那些让我们一错再错的观念

A. 爱应该永远不变:你应该找一个忠诚可靠的男人过一辈子。如果一个男人在情感上有过瑕疵,不要考虑!

对芬来说,TA的世界被3月15日那天完全改变了。那天丈夫在Ta们做完爱后忽然告诉TATA有了外遇。那一刻,TA的世界碎成齑粉,丈夫变成一个“陌生人”。TA无法接受丈夫了,因为在TA心中,既然结婚,Ta们就应该至死不渝,一切都是不能变的。TA从来没想过离婚,因为对TA来说,爱就应该永远不变,否则TA就会感觉到一切都是假的。真是如此吗?这个世界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好像没有。但为什么我们希望婚姻是永远不变的?也许因为我们试图寻找一种确定感。这样的人在婚姻中的心态非常像一个离不开妈妈怀抱的婴儿一样。在TA们的世界里,别人是作为TA的空气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存在的。

这就像是把情感理解为一种“永动机”一样,它不需要任何的维修和学习,就可以给你提供强劲动力。如果你真心相信这句话,你多半会受伤,因为这句话就意味着你将生活在一个婴儿的世界,你是忽略你的爱人也是有自己的感受的人,而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爱的正解:爱的三种姿态

关于爱,我们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把爱当成空气:你是不能离开我的,爱是不能变的,改变了,就是死亡。这是婴儿式的爱,婴儿离开妈妈无法生存,所以这种爱是完全的索取,而没有任何付出。我们都会有这种内在的婴儿,比如一旦我们受伤的时候,就很难再看到别人的需要,而只关注自己的需要,而只需要对方来安慰自己。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俄罗斯套娃,随着岁月的积淀,我们会一层层地有了很多防御伤害的壳子,但最终,当伤害过大的时候,我们就会还原成婴儿。婴儿的爱是“剥削式”的,“掠夺式”的,所以Ta们是无法无法给予的,因为Ta们是无法自身存活的。只是有些人的“套娃”少一些,所以Ta们的防御就少一些,于是就更容易在感情中暴露出“吸血鬼”的模样——没有生产力,而只能靠汲取TA人的能量而存在。

第二种态度是把爱当成规矩:TA们觉得爱就像是考试题,如果我做够了符合某种社会道德规范所定义的贤妻良母的所有事情,那么我就应该得到爱的“奖赏”。TA们对爱是没有感觉的,因为TA们不会在乎对方到底有什么需要,TA们只会提供社会流水线上要求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服务,换句话说,TA爱的不是丈夫,而是“规矩”,就好像一个孩子会把所有的标准答案背下来,填在试卷上,但却不知道意思是什么一样。TA们对爱的态度是纯粹理性的,所以TA们的丈夫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对方心中是没有位置的。一个已经有婚龄十多年的丈夫对妻子说:“其实我很早就想要离婚了。”妻子很震惊:“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丈夫说:“我没有办法说,因为你做的太完美了。”这种完美往往会形成某种“情债”,对规矩的爱好者来说,TA们的辛苦和无私其实成为某种控制的手段,因为TA们不知道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叫做爱,或者还有什么可以留住爱。所以一旦情感出现问题,TA们往往会很震惊,因为TA们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丈夫如此做是违反了道德的法律;然后TA们又会很镇静地做很多事情来修补感情,TA们想通过对爱情法律的修正来重建婚姻。但TA们最大的优点也是TA们最大的短板,那就是爱往往不会按道理出牌,爱是一种需要,一种vip的需要,全世界都认为你是好妻子都不如你丈夫认为你是好妻子管用。其实“规矩型”的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一种空乏:TA们不知道如何爱,因为除了为别人做事情,TA们不知道做什么。

第三种态度是把爱当成需要:如果我们把爱当成需要,那么就意味着爱是变量而不是常量,因为我们的需要是随时会变化的,所以爱也会随着需要曲线而上升下降。海誓山盟不是空言,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实践,它不是咒语,而只是一个愿望,在下文中的“融合期”以后的时期,我们将会努力面对爱的需要的变化。而一旦承认了爱是会变化的,我们就等于拥有了另一个世界的爱,也就是我们会发现自己会在一生中爱上六个男人,我们的爱会有起码六种型态,我们就会发现爱如钻石,正因为它的多面才会让我们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体验到不同的滋味。

扩展阅读

农村那些事:说说我的大姑


我的大姑是一个非常正二八经的、朴素又大方的农村人。在家排行老二,一个字都不认识,包括1、2、3。不但不认识字,就连方向都分不清,除了站在大门口和自己劳作的田间认识东南西北。笑起来都是憨憨的。

大姑有俩个儿子,在城里都买了房子,可是她从来不单独到他们家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姑根本不认识他们家,有人要说了,这两个儿子白养了,买了房子也不带老娘来认识认识呀。不是这样的,儿子们也经常开车去接的。但是去了好多次,还是不认识去儿子家的路。 去年大姑家房子拆迁了,也住进了安置房。儿子给她选了一楼,有点背阳光,没办法,因为一楼好认呀。叔叔家在九楼,和大姑家紧挨着,难免要串串门吧,有一天吃过饭,大姑就想到弟弟家去玩玩。可是大姑根本不会坐电梯,于是大姑夫就把她送到电梯里,按了个9,就这样上去了,到了九楼,电梯门开了,大姑就出来了,敲了敲最边上的门(叔叔家住901),敲了半天没有人开门,大姑急了。刚好楼梯道上有个阿姨,也是同村的,于是大姑就说:弟弟不在家,我上来了可不知道怎么下去了。那个阿姨说:我也不知道,走塞,我陪你一起下去吧。两个人就进了楼梯门,进去了不知道怎么按啊,那个阿姨说,我认识1呢,于是那个阿姨就按了1,可是阿姨却按的是-1。楼梯哗哗的到了-1楼。两个人出了楼梯门傻了,外面没有树没有路,走不出去了。大姑就大声的喊了两声,没人应。这时的大姑倒是蛮聪明的,从兜里掏出手机想打给她小儿子,可是接电话的却是她弟弟,不管怎样是有救了,讲了半天才说清楚自己的位置。最后弟弟跑到-1楼才把她俩领出了,送回了家。事后说起这事,自然是笑倒了一片。我问大姑,你不是打给你小儿子的吗?怎么打到你弟弟那去了?大姑说:手机我也不会打的,号码是大儿子给她设置好的。原来老年手机上的数字123456789被设置成拔1就是大儿子,2就是小儿子,3就是大哥,4就是弟弟,5就是女婿....如此内推。可是12345大姑不认识,每次打电话都是用手指指着1说,这是大儿子,指着2说这是小儿子指着3说这是我大哥....如果要打她大哥,她不是直接去按3,而是一边指着123,一边说大儿子、小儿子、哥哥。这样哥哥的电话才能拔出去。可是要是有几天不打哥哥电话了,就又忘了打哥哥电话按哪个键了。

大姑也是一个非常会心疼人又很重情义的人。每次去吃饭,她总是烧好多好多好吃的。通常我在她家吃饭都是比较快。为什么呢?你要是不吃快点,等到大姑菜炒完了来,她就会没完没了的往你的碗里夹菜,都是大鱼大肉的夹。我是真心的害怕。昨晚在叔家吃晚饭,给喝酒的小叔碗,小叔说,我不要我不要,要的话你大姑一会又要把菜夹满了! 哈哈哈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大姑?我庆幸我有!

情感专家


孤零、压抑、平凡总有一些词语是我厌烦的,很少出现在我的文字里,亦不常在人前提起。随着时间流逝,反感之词渐多,情感专家便囊括其中。

不久前,看一档情感类节目。对于此类节目,我大都抱着娱乐态度去看,同时寻找一些创作素材或灵感,对于节目里的悲欢离合,从初始的落泪到后来的淡然,过程跳跃渐趋平复。再到最后,便也沦为纯粹的观看了。不得不想到,这个世界,任何物事,数量多了,都会让人变得麻木。当大量的欢喜或伤悲叠加,一切也都看得淡了、腻了。

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一段最为独特的历程,没有孪生、不可复制,从路途中的痴迷到功德圆满的幸福,亦或者曲终人散的黯然神伤,坦荡也好,曲折也罢,花自飘零水自流,都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心境,只有自己深知其中的原委,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开纠缠杂乱的结。

当自己的感情琐事被所谓的情感专家当成笑料亦或者奇闻而品头论足时,当事人是否真的可以仅凭专家们几句套话化解心中的疑问,打消心中的顾虑,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想,那也只能是节目的排演使然。

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我开始着手情感故事集《你的那个她并不是最初的那个她》的创作,通过各个渠道搜集身边人的情感故事,尤以我亲眼所见为主。整理成文字再读,感触颇多,那些懵懂期的高中恋情、轰烈又崩裂的大学感情,以及终不能相守白头的中年爱情,来时总那么羞涩单纯、地老天荒,去时却只能心扉痛彻、悔在当初。

他们从欢欣惊喜谈到泪眼婆娑,再到咬牙切齿之后又淡然一笑,一切因相遇而起,一切因爱恨而终,经历了,便也懂得了,成为了对于自己来说的真正的情感专家。我常常这样静心听着他们绵长的诉说,有许多时候不能自拔,感同身受的文字加工者或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故事记录者,慢慢地,慢慢地,每一笔也都有了欢笑与泪水。

每一章节我都不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对于他人的感情,做一个倾听者远比做一个评论者来得随心,更能让故事的主人公得以释然,亦或者某一时日想起曾经的青涩,开怀大笑。台上的情感专家,咬牙切齿地指责其中的一方,又以横刀夺爱式的言辞安抚另一方,只能是快活了自身,博得了观众一时的掌声。并不知晓,一切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又会是怎样的收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得不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人的感情自由他人品味评说,每个人也都将是自己的情感专家。你我皆外人,独取一段佳事,且记且思且行罢了!

(20XX年4月18日 记于济南)

说说北漂经历的那些事儿之一(初来乍到)


许久未曾这般想敲敲打打一些字了。作为一个东北人,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磨砺的黯然失色,没有任何的锋芒可言。

20XX年夏天,我跟千千万万的高考考生一样,渴望能够金榜题名,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事实却是这一年的分数线高的惊人,而我又偏偏发挥失常,结果自然而然的就是与理想中的学府失之交臂。

家里人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浑浑噩噩的我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意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去远方。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这是我离家时全部的家当。

第一次独自一人离开家,坐着火车,听着耳机里龙军唱着的【打工行】,深受感触之余便在空间里发表了一个说说,算是与高中时代的自己道别了。一时间,家人的、朋友的、同学们的祝福语、关切语、叮咛之语纷至沓来,感性的我靠着窗边,哭的稀里哗啦。

下了火车,望着北京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愣愣出神。置身其中,觉得分外的格格不入。接站的学哥是老乡,格外的热情和关心,总算是在异地他乡体会到了些许的人情味~

到了学校,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更高兴的是室友中竟然还有三个人都是老乡,其他两个也是东北小伙,一时间觉得,哎呦,不错哦~

在这之后便是入学前的大事了,新生军训。坐着学校的大巴车,心里既激动又有些担忧,害怕自己坚持不下来,因为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没做过什么苦力活。四下望望其他的同学也是如此,虽然个个都是惊喜异常但不难看出丝丝的隐忧。

同一天报道的我们编成了一个排,穿上了基地分发的迷彩服,觉得也算是圆了一回,军人的梦。

第二天,便开始了严酷异常的军训生活,八月份的北京仍旧是艳阳高照,烈日当头。站军姿、踢正步、行军礼,拉军歌,浓浓的青春荷尔蒙气息让刚刚经历过大水的基地,生气勃勃。

说到军训期间,不得不提的有两个小插曲,至今和同学们聚会,也是每每拿出来的谈资。

插曲一:那年,我们一起数过的飞机

初入基地的小伙子们,难免兴奋异常。隔壁宿舍有个同学在熄灯号吹响之前光着膀子在宿舍外徘徊,转悠。基地的教官在远处看到之后,径直的的走入了我们宿舍,把还在窃窃私语的我们轰了起来,不明就里的我们就这样被罚站在基地操场上,耿直叛逆的小伙子们也不愿为自己辩解,秉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原则一起站到了凌晨一两点,无聊的时候就一起数数天上飞过的飞机。多年后,大家都很感谢这次的经历,让我们一行人成了大学里最要好的朋友。

插曲二:那年,我们一起浪费的粮食

虽然军训是在好几年前了,但是基地的伙食仍旧让我记忆犹新。从小娇生惯养的我们哪里吃过清汤寡水、素面朝天的饭菜,一天下来便纷纷叫苦不迭。部队的规矩是吃多少、拿多少,决不允许浪费一粒粮食,可显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都高估了自己的食量,把没有吃完的馒头咸菜统统倒进了垃圾桶。教官发现之后,大发雷霆,让我们全部人员集合在食堂外,把那几个抓住现行的同学罚到食堂门口的雕像上蹲着,手里捧着碗筷。很快,脸皮薄的女生先哭了,男生也被下面人群火辣辣的眼光看着也羞愤异常。这一次,算是真真正正的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

军训汇报表演之后,已经对基地有了感情的我们纷纷和教官合了影,和基地的大炮飞机合了影,照的时候笑的灿烂,走的时候哭的拗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