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是否属于消费她的母亲了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是否属于消费她的母亲了

发表时间:2021-06-18

【www.qg13.com - 伟大的母亲情感说说】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是否属于消费她的母亲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贾玲的衣服被妈妈补上后,为何奔跑着大哭?

贾玲妈离世20周年,她借电影《你好,李焕英》,哭出了对已故母亲未尽的遗憾,和所有的思念。

贾玲的妈妈李焕英,在她上大学时,因车祸意外离世。从此,贾玲的人生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妈妈”一词,成了心尖上不能触碰之痛。

于是,她在电影中化身贾晓玲,穿越回母亲的青春时代,想帮母亲过得更幸福。她想帮母亲打赢排球赛、抢到电视机。她想撮合年轻的李焕英嫁给厂长儿子沈光林。她甚至想母亲重新生个女儿,比自己漂亮,比自己优秀。

母亲依然帮她的裤子上补了漂亮的图案。母亲不假思索地跑过去,要接住从天而降穿越的贾玲,嘴里喊着:“我的宝儿……”原来,穿越回旧时光的,不只是她,还有母亲。

原来,母亲也在深深思念着“我的宝儿”。戏里戏外,浑然难分,贾玲数度痛哭。

那个补丁

《你好,李焕英》中贾玲意识到,那个时候的妈妈还不会绣补丁花。贾玲清楚地记得,她小时候调皮,经常爬树打架,每次弄破衣服,妈妈一开始给她补的补丁特别难看,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小玲很不开心。

她妈妈后来下了一番工夫和心思,学会绣补丁花,从那以后,贾玲再弄破衣服,她妈就会在补衣服时巧妙地绣出各种小动物和花朵的花样,不仅好看也赢得同学们的羡慕。

而贾玲穿越过来时,李焕英还没有结婚,而把贾玲的破洞裤子补出一个精致的小猪图样时,她的妈妈才刚刚和她的爸爸贾文田领证,而贾玲还没有出生。

从前此时根本不会绣补丁花的李焕英此时却娴熟地绣出了小猪图案,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焕英也穿越了。

然而,贾玲穿越回1981年,是以本来的形象,而她妈妈穿越过来却是以1981年应有的少女形象,这也意味着贾玲的妈妈已经去世,想到这些的贾玲崩溃大哭。

她的心情是无比复杂的:现实中的妈妈出车祸走了,享年48岁,晴天霹雳,如何接受得了?

剧中贾玲妈妈出了车祸在医院抢救,贾玲守在母亲床前呼唤母亲醒来。之后贾玲在梦中穿越到母亲年轻时的1981年,当贾玲突然意识到她的母亲带着前世的记忆穿越回年轻时代。

贾玲崩溃大哭着跑回家中,看到年轻的李焕英正背身坐在桌前,打开门的那一瞬间,母女四目相对,李焕英早已泪眼婆娑,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贾玲扑倒在她的怀里,泣不成声喊:“妈,不要走,妈,不要走!”李焕英抚摸着趴在怀里痛哭的贾玲,此时贾玲回到现实中,而母亲已逝。

双向地奔赴

贾玲穿越后,千方百计想让母亲嫁给厂长的儿子,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再生一个优秀、听话、有出息,月薪8万的女儿,而她的母亲穿越后虽知自己一生艰辛,她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依然选择走老路,还做贾玲的妈妈。

贾玲明白自己虽然从小没有闪光点,学习不好,又调皮,而母亲依然选择生下她,续一世母女情,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她生了她,做一世母女不后悔,很幸福。也正是通过这种选择来缓解女儿的愧疚感。

贾玲穿越想成全母亲更美好的人生,最终却是母亲成全女儿。贾玲意识到会在补丁上绣花的李焕英是带了这一世的记忆穿越回来时。

之所以崩溃大哭,是因为她明白了原来不是她来让母亲高兴,不是她来成全母亲这一生的遗憾,而是母亲竭尽全力成全自己的女儿,减少女儿对母亲的愧疚。

结语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自作聪明,每次母亲都故作惊喜地夸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很厉害,很聪明,做了母亲后的我们才明白,妈妈是在哄孩子开心。穿越后的贾玲本来是想哄母亲高兴,没想到母亲竟是在配合自己,成全自己。

《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成为开年电影黑马,除了电影本身真实的场景设置,演员们高超的演技以及笑点满满,泪点真诚外,更重要地在于向我们展现了母亲一生都在成全子女的伟大、无私、深沉的爱。

而这一点足以震撼每个儿女的心,影片最高级的感人,最动人心弦的感悟莫过于此,这一点主题挖掘无人能及。

这一切,起初贾晓玲并不知道,装作李焕英的表妹,想尽办法弥补妈妈的遗憾,让她高兴,甚至宁肯牺牲自己,来改变妈妈的命运,撮合妈妈和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她以为这一切李焕英都不知道,谁知这本就是妈妈为她编织的梦。

关于穿越

贾晓玲一直以为是自己穿越回了妈妈的年代,而那个时候的妈妈并不认识自己。但其实这一切是妈妈在弥留之际,因为舍不得女儿,带着女儿一起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温的一段幸福时光。直到看到妈妈为自己绣在裤子上的小猪才如梦初醒。因为年轻时候的妈妈是不会做针线活的,有了女儿后才学会。贾晓玲本以为自己是来爱妈妈的,没成想妈妈更爱她,在离开人世前,还不忘带给她最后的幸福时光。所以贾晓玲哭得泣不成声……

一个细节,成了最大的伏笔

影片开始用喜剧一贯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贾晓玲得“不让人省心”。

其中不让人在意的细节反而成为揭示李焕英穿越的关键点——缝裤子,“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也学会了很多技能(大概意思)”后来贾晓玲想再次回到现代,冷特说英子的手还挺巧,他妈都不会缝。晓玲也跟着乐呵呵地说自己妈也不会缝,总是缝一个大补丁,后来无论衣服破成什么样都能缝成特别可爱的图案。注意,关键点来了!这也是全片泪点最集中的地方。晓玲牛仔裤上的小猪补丁栩栩如生,81年的李焕英刚刚领证,还没有贾晓玲怎么可能会缝裤子。

贾晓玲也突然恍然大悟,“可她现在还不会缝。”真相就是李焕英是和她一起穿越回来的,本想让妈妈高兴,突然发现穿越回去自己也是被守护的那个。我觉得啊,这是一个埋得很好的伏笔。告诉观众李焕英穿回了81年。告诉观众母亲对孩子永远的牵挂和守护。换成别的点可能就会有点突兀,补丁还可以引起80后的共鸣,一举三得。

灵魂肉体一起穿越

这个年代贾玲还没出生,所以她是灵魂肉体一起穿越。贾玲印象中的妈妈都是中年妇女,没想到妈妈年轻时也是亭亭玉立的美人。原来妈妈早就洞悉这一切,一直陪着贾玲满足她的心愿。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这里都是美丽的母亲从来没有嫌弃过胖嘟嘟,长相平凡,干啥啥不行的女儿,一脸宠溺。

贾玲从天而降,瘦弱的李焕英大喊一声:“我宝~”奋不顾身去接贾玲。从小到大谁还不是个宝宝呢!无论你七老八十,还是耄耋之年,在妈妈心里也是个宝宝!

我在看电影《你好,李焕英》时对贾玲崩溃大哭这个情节印象深刻。我印象中裤子好像是补的小狗图样。然后贾玲跟冷特聊天时说到她小时候调皮,经常弄破衣服,妈妈给她补的补丁特别难看,遭到了同学的嘲笑,然后她妈妈在家苦练才能补得这么好看。

那贾玲是穿越回1981年,这个时候妈妈还没有结婚生子,自然也不会补卡通图案。贾玲刹那间明白她妈妈也是穿越回来的,想到妈妈穿越回来为她做的一切事情瞬间崩溃大哭。之后开启了妈妈视角,从妈妈的视角来看贾玲努力让妈妈开心的时候,我瞬间泪目。

贾玲穿越后千方百计想让妈妈高兴并嫁给厂长儿子,宁愿自己不会出生。但是妈妈穿越回来却依然选择嫁给她父亲。就是在告诉贾玲这一生做她的母亲不后悔,有她做她的女儿很幸福。母亲如此深沉无私的爱,如何让子女不泪奔。

恍然大悟

在贾玲准备回去时没成功时,在和陈赫张叔一起吃馒头,张叔说贾玲裤子小猪图案很可爱。贾玲刚开始不以为然,还说是英子补的。说了2-3次后,贾玲开始思考:如果只有她自己穿越回来,没生孩子的母亲是不会补裤。如果母亲也是从2001年穿越,那她就会补裤子。

按这个逻辑推断,她突然知道原来李焕英也是穿越的,并且一直配合贾玲在演戏,母亲只为让贾玲高兴。这时候贾玲一边哭一边跑,希望早点跑回去找到母亲,跟母亲说,不要离开她。

因为她知道不只是她穿越了,她的妈妈也穿越了过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妈妈配合着她演戏,所以她才会在路上奔跑着大哭。

因为她意识到她妈妈也是穿越而来的。年轻时她妈妈并不会缝补各种衣物,也没有如此精湛的手艺,她那个时候才反应过来。

因为那个时代妈妈还不会修补衣物。她突然反应过来帮她修补衣服的妈妈是未来的妈妈!所以她激动地奔跑、大哭想去找妈妈。

《你好李焕英》被指消费母亲是怎么回事?

截至2021年2月18日,这部影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30亿,豆瓣评分已经高达8.3分。与此同时,有人指出影片有过度消费妈妈的嫌疑,而针对网友指出的消费母亲,贾玲的回答是:“我不是为了当导演才拍《李焕英》,而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当的导演!”

虽说有人指责电影,但是更多的声音是赞誉有加。其实,看过影片的人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只不过是为了影片中的母爱而感动,想到了母亲曾经为我们的默默付出而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有人想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懊悔。

其实影片的目的就是贾玲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同时也是一场逝者对生者的最后告别,真挚的感情骗不了人,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健康快乐。

扩展资料:

《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0亿是实力的体现

《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0亿对贾玲来讲意味着:实力。

演员,需要作品立足。贾玲小品很多经典,综艺感也是数一数二的。很多人担心第一次拍电影就导演兼主演,行吗?电影《你好,李焕英》从口碑、到票房给了我们答案。

影片结尾那茅台对二锅头浓度的感动冲击,你的眼泪真不是想忍就能忍住的。尤其影片高潮部分,它已经模糊了戏剧和现实,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贾玲发自肺腑的表达,愿意相信她的母亲在天有灵是能听到这一切的。

这部电影把一把普通的牌(观众们花钱投出来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打出了王炸的效果,这是一部真情实感的喜剧电影自然的魅力所在。

《你好,李焕英》挤进全球票房百强,贾玲为什么还会被质疑?

《你好,李焕英》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飙升。票房已过50亿。电影被观众朋友和粉丝们如此喜爱和支持,而且取得了这么巨大的成功。为什么贾玲还会被质疑呢?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吐槽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网友认为,贾玲拍摄的你好,李焕英根本没有看点,认为她是在消费自己的母亲。所以对她产生了质疑。

一、李焕英就是贾玲的母亲

一直以来贾玲在观众和粉丝们心中的形象是非常搞笑的。据悉,贾玲出生于一普通家庭。而《你好,李焕英》的题材来自于贾玲真实的人生经历。李焕英正是贾玲的母亲。但她的母亲在贾玲大学期间因为车祸去世了。母亲的突然离开成为了贾玲毕生的遗憾。所以,贾玲以母亲的名字命名。因此,引来不少网友的质疑和吐槽。质疑贾玲是在消费她的母亲,是对母亲的不尊重等等。其实对于贾玲而言,只是想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大家都知道,娱乐圈内,人红是非多。对于贾玲,大多数网友和粉丝们还是比较认可和支持她的。

二、贾玲的成功

为了拍摄《你好,李焕英》贾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了许多心血。而且剧中的大多数情节都是贾玲亲身的经历。而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不止是贾玲一个人的功劳,更是她们整个团队的功劳。另外,对于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贾玲来说,一路走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起初默默无闻的配角到如今的你好,李焕英,可想而知,贾玲付出了许多,经历了困难和挫折。而呕心沥血拍摄出的你好,李焕英,又被少数网友质疑,绝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没有必要质疑贾玲,母亲离开是她一生的一个遗憾。明星也是人,作为女儿,她只是想通过电影的艺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贾玲的这种心情,并不难理解。

而且,不管是你好,李焕英,还是之前贾玲的作品,也都观众和粉丝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笑点。那么大家就更应该去发现和观看电影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而不是去发掘电影背后的故事。况且贾玲本身也的确是个非常努力非常出色的演员,无数作品都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每部作品也都非常用心,所以她值得观众和粉丝们去喜欢和支持。

部分网友却以过世母亲题材的角度进行吐槽,难免有些不得人心。在各种武打,古装甚至科幻题材充斥电影市场的今天,《你好,李焕英》居然主打喜剧风格

因为这部剧出圈是因为情怀的缘故,没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而且这部戏越后面,口碑下滑的越厉害。

因为毕竟她不是专业的导演,所以一些人就会对她产生质疑,但是这部电影的成功就证明了她的能力,还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

因为这部电影是贾玲的处女作,贾玲虽然作为喜剧演员有很深的资历,但是贾玲在导演这方面才刚刚起步,一个新生导演拍的第一部作品就挤进全球票房百强,自然会被人们质疑。

对于贾玲的小品《你好,李焕英》如何评价?

不说别的,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小品,喜剧内涵的感情从涓涓溪水在让你笑的时候已经侵入内心,直到最后汹涌澎湃迸发出来,一切自然流畅,又让人触底的痛,待到情绪抚平,让观众珍惜父母甚至珍惜当下,从喜剧效果和传达的意义都达到最好的效果WWw.QG13.Com

贾玲开始在中戏学习的第一个月,母亲去世。“再没有一件事情让我真正开心起来。”贾玲说,她还要学习喜剧,这太过残忍。“即便我上了春晚,我能嫁得很好,我再怎么怎么样,我都觉得我始终……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会想着,我妈不知道。”这是我在网易上看到的评论。之前还看了贾玲在欢乐喜剧人中,演自己走上喜剧之路追求梦想而和男友分手的小品(贾玲.梦想篇《喜剧啊,喜剧!》),贾玲慢慢的就像周星驰那样,在喜剧里表现自己的痛处。

贾玲开始在中戏学习的第一个月,母亲去世。“再没有一件事情让我真正开心起来。”贾玲说,她还要学习喜剧,这太过残忍。“即便我上了春晚,我能嫁得很好,我再怎么怎么样,我都觉得我始终……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会想着,我妈不知道。”这是我在网易上看到的评论。之前还看了贾玲在欢乐喜剧人中,演自己走上喜剧之路追求梦想而和男友分手的小品(贾玲.梦想篇《喜剧啊,喜剧!》),贾玲慢慢的就像周星驰那样,在喜剧里表现自己的痛处。

很少会有喜剧会让人流泪,一般的喜剧演员不敢也不能演绎出这样的效果,看了《你好,李焕英》是儿女对亲情的回忆,所以表现出来的情感很容易引起人们共鸣,让人为之感动流泪。人们难以抵挡源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那份对于真情的渴望,所以这种题材的作品第一时间都能赢得观众的感动和喜爱。

作为一个纯观众,这个小品我刷了三四遍,前面还是很搞笑的,但后面开始播放依兰爱情故事的时候,作品就升华了。说实话我差点哭了。尤其是BGM的浓重的儿化音的唱腔。这个BGM选得太好了。

贾玲逝世母亲照片曝光,《你好,李焕英》背后有何动情的故事?

《你好,李焕英》其实这最开始是一部小品,但在一次《喜剧总动员》的舞台上被观众熟知,很多人被这部小品所感染。这也为贾玲将这部小品搬上大荧幕埋下了种子。可能是因为这部作品含着献给母亲的初衷所以贾玲有了当导演制作《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勇气,毕竟,只有她是最懂得这个作品的含义的。

于是,在九月的时候,贾玲在微博发文:筹备三年,电影《你好,李焕英》今日开机。难免有遗憾......总想如愿以偿......可以重来,何其有幸。她是真的重视这部电影,所以才愿放下繁忙的工作,担任导演和编剧,还请来了沈腾和孙集斌。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先说说电影里的故事吧《你好,李焕英》讲述的是2001年的某一天,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非常高兴,她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很高兴地与母亲分享这件喜事,母子俩谈笑着并想象着美好的未来,但也是那一天母亲突遭意外;离世了,贾晓玲知道后悲痛万分。而也是在那样的悲痛下,贾晓玲意外的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相遇,二人形影不离,情比闺蜜,也由此开始了一段新的故事......

这是电影中的故事,但却与现实十分相似。现时中贾玲的母亲就叫李焕英,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为了供养考上大学的贾玲读书,父母决定放弃休息的机会到农户家拉稻草,但因稻草摞的太高,爸爸开车不稳,母亲一不小心从车上摔了下来,恰巧撞到了石头上,当场去世。由此,贾玲觉得十分遗憾,因为她还没有好好孝敬母亲,还没有给母亲穿上她刚买的皮衣。

这就是《你好,李焕英》背后的故事,动情至深。

有的时候,一部电影并不只是一部电影,它背后装着的故事:有遗憾,有快乐,有悲伤。也有可是可能装载着永远都无法再述说的爱。《你好,李焕英》就是这样的作品。

担任导演和编剧的贾玲,历时三年呕心沥血的工作,加班加点,终于可以上映播放给大家。这部电影是贾玲、沈腾、陈赫、张小斐等主演的电影,看到贾玲和沈腾这个组合,这个电影绝对有趣,让人非常期待。

这个电影是由2021年一部同名小品改编而成,也是贾玲、陈赫、张小斐主演的,是在《欢乐总动员》上表演的一部小品,当时只有短短的20几分钟,却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笑着笑着就哭了,是这部小品的真实写照,它讲述的是很多人的软肋,亲情。

贾玲在表演中的真情流露让观众为之心疼,遗憾、不舍、悔恨还有那深沉的思念和爱都让观众们泣不成声。

这是一部讲述亲情很成功的小品,贾玲她们演出了它的魅力,它的催泪点,贾玲也演出了对母亲真正的自己。

因为时间的原因,准备得不够充分有很多贾玲想要表达的都没能展现出来,因此她开始准备了这场电影。

她说:不一定能做得多好,但力求将来自己看的电影成片的时候,能做到不后悔。

为什么工作繁忙的贾玲铁了心要拍这部电影呢?因为它叫《你好,李焕英》,电影中女主角李焕英这个名字就是贾玲妈妈的名字,小品和电影就是以她的母亲李焕英创作的。

电影中的情节,都是现实真实发生过类似的,身为编导的贾玲,讲与母亲的生活,真真切切地讲,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

这部电影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贾玲对妈妈深沉的爱意,就像电影里的一样,贾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希望她的母亲的可以花她的钱享她的福。

这样的贾玲到底曾经经历过什么呢?她的母亲是如何离开的呢?

贾玲曾经的生活很苦,这个胖胖爱笑的姑娘曾经非常的瘦小,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咬着牙在北京打拼,受尽苦楚,都没有放弃,她很坚强,坚持的等到了自己的成功。

这个湖北襄阳姑娘是个大山里的姑娘,从小就在山里长大,11岁才走出大山,她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化肥厂工人,她还有个胖嘟嘟的姐姐,日子随然不富裕但温饱不成问题。

她和姐姐从小就受父母影响爱唱唱跳跳,为之后的演员梦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她和姐姐都在自己的不懈坚持下考到了心仪的大学,可是家里的条件根本不允许。

为了贾玲,这个叫贾丹的姐姐毅然撕毁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让妹妹成功去了中央戏剧学院,贾玲以后的成功离不开这位姐姐对她的全力支持。

说到贾玲,我们知道她是名喜剧演员,可是为什么她是呢?因为她学的是喜剧表演,其实她本来是想学戏剧表演的,乌龙的是,她的母亲因为口音重,不小心给她报错了,也就造就了这位优秀的喜剧演员。

大学里她勤工俭学,学习刻苦,在学校奋斗。她的父母,为了让她能过得更好,去做兼职,为农户拉稻草,因为垒得太高,一颠簸,她的母亲不小心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她在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时,不敢相信,在母亲被火化时她都不愿意承认,那个爱她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她记得前几天母亲还让她把不合身的绿色皮衣拿去换换,现在却再也穿不了。

受到打击的她,更加努力。她想要优秀,不给她的母亲丢脸,之后的生活都由姐姐操持,父亲因为自责一蹶不振。毕业后她去北京打拼,咬着牙不放假,因为是个女生碰了不少壁。

她的成功不仅感谢父母,姐姐姐夫,也要感谢她的恩师冯巩,在大学时的冯巩是他的老师毕业后更是带着贾玲,鼓励她,帮助她,带她出去工作。

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开始被人们知道,被人们记住。开始了真正的演艺生活。

事业稳步发展,贾玲也成功的成为了有名气的大明星,她还开办了大碗娱乐公司,成为了老板,前途一片光明。

最近贾玲最火的是她参加的综艺《王牌对王牌》,我最喜欢的也是她的这个。在王牌家族里她不漂亮,但是她幽默风趣,高情商大智慧,没有偶像包袱,和沈腾一起成为了王牌的开心果。

最近一期就是关于《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的宣传,我想它会如综艺里说的一样。《你好,李焕英》大火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贾玲的遗憾,她遗憾母亲为她辛苦了一辈子却享不到她的好,为了让她有更好的生活,就这样突然离开,她都没有见到她的最后一面。

可能也是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不要总觉得事情不会发生,不要总以为父母不会老,不要总觉得不会的,没事的。

父母在我们成长的时候,给我们挡风遮雨,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扫除了积雪,但我们忘记了,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有事没事,给家打个电话,问问那面的父母,现在还好吗?

要是总也见不到面,过年,回家看看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的是什么年?是看到父母安康快乐的年,是看到父母洋溢着笑脸的年!

贾玲,见不到妈妈了,但是,她用《你好,李焕英》来记录自己和妈妈的生活,想着背后的故事,你和父母之间,有什么感动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是在一个综艺小品上,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现给大家,情节动人耐人寻味,全部此时全是对母亲的思念,贾玲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珍惜父母,多陪陪他们

这部电影背后的动听故事是,贾玲母亲因为车祸去世,而她的成功母亲根本不知道,所以贾玲一直都很内疚,也很遗憾。

《你好,李焕英》是由贾玲和自己母亲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片名中的李焕英是贾玲已经去世的母亲,主要讲述的内容还是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偶然的机会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能感受到自己父母在年轻的时候那些熠熠生辉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贾玲在母亲去前夕,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见上最后一面。这部《你好,李焕英》也是由贾玲亲自操刀自己导演自己编剧,就是将自己对于母亲的愧疚来抒发表达的一部作品。

精选阅读

与电影无关,热映期你好李焕英某些报道下方评论区的观感让嘴里的瓜都不香了


步步高升的票房缓缓刹车到头了,可以说点不同的了。今天吃瓜看新闻刷到一条阿凡达复映导致你好李焕英票房被砍冲击第一无望的帖子,评论区第一条问“看过李焕英的人有后悔的吗”,有个人回复“没啥意思,后悔”,楼下反问“没啥意思是什么意思”,其他人又反问“都说了没意思你说啥意思”,看着让人很欢乐,接下来说很好很感动的、说剧情散乱无聊的各抒己见,与半月前有关你好李焕英的报道评论区的观感完全不同了。

之前票房高歌猛进的时候看到有人说一句“没啥意思,感觉一般”马上就有一群人来问你有没有良心、有没有人情味,说你这样没心没肺的看不懂也正常,好多人就像围住了当街欺负老太太和小女孩的遛狗贵妇一样,占据道德高点满腹义正言辞,看得让刷新闻刷到此处的我手里的瓜都不香了。。

不知道是不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都像当时评论区文字所展现的那样,认为这是他们看过最感同身受的极好极感人的一部电影,但在那两三周里给我感觉所有关于你好李焕英的报道的评论区似乎都被那些深受电影感动的人们占据了,但理智上感觉这样大家自发的到各个贴吧每张帖子评论区去维护电影口碑,把唱反调的人怼到怀疑人生的状况又很不真实。电影本身看的人多喜欢的人多是应该的,但有那么多看过电影后会无聊的翻相关报道继而到评论区见到唱反调的就怼的人我就难以理解了。

这么高票房足以证明贾玲的导演处女作各方面确实在水准之上的,完整看一遍的或多或少都会被打动,现在说一句叫好又叫座是当之无愧的,但要说这片子认真看了就应该百分之百奉为神作,这种要与美丽人生肖申克的救赎的地位比肩的捧场我觉得就有点过了。

不论电影如何,不论口碑完全自然发酵还是片方如何运作,这次全网评论区的控评都算是成功的,叫兽易小星对这样的操作估计会羡慕的要死,但谁敢不叫好就狂怼,这应该不是那些和我一样想了解大家真实观后感作为参考的人希望看到的景象,这让我联想到了近几年网文圈帖子评论区,一有人说某位大神的书那么多人捧但看了几次都看不进去就马上有一群人说大神的书需要很高文学素养才能看出妙处,看不进去的都是文化水平不够,你一个文盲看不懂正常诸如此类,见的次数多了都会产生自我怀疑。

最后,希望这种境况不要成为以后热映电影的常态吧。

贾浅浅:我的父亲贾平凹 情感文章


要说到自己的父亲,那还得从头说起。

小时候,上小学三四年级吧,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我的父亲”这样的作文。我当时很认真用力地握着铅笔一笔一画戳得满作文本的窟窿写道:我以后也要和我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作家,有名了,就有很多叔叔、阿姨给送香烟呀、苹果呀,成为名人多好多好啊之类的话。结果我父亲看了后,和我母亲各站在我左右,一边前仰后翻地笑,一边小心翼翼并生怕人听见似的小声的教导我说:“娃呀,千万可不敢这样写,要不你老师会笑话哩,说你小小的娃没有远大理想,刚想着别人给你家送啥呢,说家长没把你教育好。”你想想本来三四年级的小孩写作文能有多长?即便是这样,我父亲也不放过。最后,这篇作文被我父亲大刀阔斧地修改成一个幼小的心灵怎样受到艺术的熏陶以至要立志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对作家、对我父亲这样的职业的亲近,而又被温柔地吹散了。

第二次,是上中学时写作文,我还是以父亲为原型,写“我的父亲”。文章的开头是:在我家的镜子上贴着一个用红笔画的眼睛,我问那是什么,他告诉我是奥林匹克。我只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不知道什么叫奥林匹克。但是每当他注视这只红眼睛的时候,眼睛里全是光,像是有一团火。我就在想象:在烈日炎炎的旷野上,我的父亲在永无止尽地奔跑,阳光灼伤了他的肌肤,汗水遮蔽了他的眼睛,他像夸父一样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太阳,跑呀,跑呀,不远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夸父,也同他一起追寻心中的太阳。多年后在一次搬家的时候,我找到当年的这本作文,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很早就把握住了父亲创作的脉率,写得这么好。

第三次是刚上大学那会儿,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爱辣椒》,通过写我对辣椒的衷爱,从吃辣椒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其中还是透射出父亲对我的影响。那天给父亲看这篇文章的情形是这样的:当时,我和我父亲各占据一间房子,他写他的,我写我的,我当时就在我的小房子里誊抄这篇文章。写好后,父亲正在午睡,我就轻手轻脚把这篇文章放在他书桌上,然后摸上床也假寐。但是两个房间的门却没关,我就静心等待他起床后的反应,因为紧张我的两个太阳穴突突地跳。终于,父亲一个小时后窸窸窣窣地起床了,半个小时后听他给孙见喜伯伯打电话,说:“老孙呀,我这里有篇文章写得还行,刚好你办的刊物要稿子,就给你吧。”然后才笑嘻嘻地说:“这是我娃写的,趁我睡觉人家偷偷的给我放了篇稿子,上边还写着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把他家的……”这就是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日后我总结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发表,并不是我的措辞有多高妙,立意有多深远,关键就是我拍对了马屁,博得了老爷子的欢心,这点太重要了。这以后我经常装作虚心好学的文学青年形象,向我父亲讨教问题,他一高兴有时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我就像空手扑蝴蝶一样愣头愣脑的,左边抓一下,右边扑一下,把好不容易费力抓来的几只艰难的吞进肚子里,有的还挣扎着想要跑出来,等到上课时老师组织大家讨论,我才从容不迫地转转脑袋,爽快地把这几只放生掉。虽然有的没了触角,有的残了翅膀,有的断了腿脚,但毕竟有这些色彩斑澜的小精灵的环绕,我大放光彩,使得同学羡慕、老师赞许。那段时间,我被这种感觉所怂恿疯狂地写诗歌啊,散文啊,小说啊。常常深夜十一二点了几个连环电话把我父亲叫回来看我写的文章,真跟着了魔似的。我想我和文学的这份亲近,父亲也许起了最最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从小到大特崇拜我父亲,就是除了不读他的书,不看他写的文章。狂热到什么程度:模仿他吃辣子,经常和他比赛吃,小小的女孩把自己吃得胃痛;模仿他的字体,就感觉他写的“贾”字怎么那么好看,老是跟着他的笔迹偷偷练;模仿他写东西时总是用稿纸背面的习惯,也装模作样地在稿纸背面留了天地左右写东西;甚至有一度在西北大学住时看他每日写字画画,自己还央求他给我买了一套《三希堂画室》日日临摹,还别说,画得有模有样。有一次兴致来了,照着他书房的陶俑画了一张,还受到他的赞许,说我的神态画得好。再比如,吃饭上,他不爱吃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沾一点荤腥;他爱吃杂粮,我也总点荞面饸饹,就感觉可以向人家靠齐了;喝稀饭时总喜欢喝汤是汤水是水的那种能照见人影的稀饭。我从来反感别人在我面前抽烟,但每次到他书房,虽然总看见雾气缭绕,但就是闻不见烟味,只是常常从书房出来时,头就疼得历害。甚至爱屋及乌,我看见香港一个男影星叫陈小春,长得憨憨的,嘴巴大大厚厚的,和父亲的嘴巴一样,我就感觉特亲切喜欢得要死。

父亲虽然寡言,但很幽默。我有时候也对自己偶尔的才思泉涌、妙语连珠而得意,我深信这不是我后天培养的结果,而是先天的遗传。说到我父亲的幽默,我想举一个例子。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老有剩饭的毛病,有一次吃饭又是剩那么小半碗,我母亲必须要求我吃完,不许浪费,说她一会来检查。我坐在那一脸苦相又不敢把它倒掉,正为难的时候,我父亲悄悄地走过来,冲我摆摆手示意不要吭声,他愉愉帮我把饭倒掉了。我母亲果真来检查了,看见我俩挤眉弄眼的样,立刻觉察到什么似的质问我父亲道:“你帮她把饭倒掉了?”我父亲大声说:“倒掉了”。我当时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眼看着我母亲好看的柳叶眉慢慢挑起来了,然后我父亲才不紧不慢地笑嘻嘻地说:“我帮她把饭倒进我肚子里了”。反正母亲当时又不在现场,又没有抓住我们的证据,只好又撇撇好看的小嘴走了,我当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峰回路转不由得开怀大笑。这就是一个孩子最初从父亲那里体会到语言的智慧,说话的技巧,生活的快乐,所以对我来说,这么多年了,还依然记忆犹新。

说到男人要具有幽默感,我想说件更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我和我老公吵架了,他很生气又无处诉说,于是跑到我父亲那里去告状说我怎样蛮不讲理,怎样耍脾气,怎么不温柔、不善解人意,他说得理直气壮、声情并茂,动情处湿润了双眼;激愤处唾沫星子乱溅,与此形成的巨大反差是,我父亲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着抽着烟。快到中午了,我父亲说:“走,我请你去吃西林春牛肉拉面。”下楼梯的时候,我父亲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我老公的肩膀咧了嘴半开玩笑似的说:“男人要大气,要有幽默感。”你就可见老爷子多心疼闺女了。这事我一直不知道,都过了好长时间,有一次我老公才对我说起这事,他一直很感慨,自己为什么就晕了头找错申诉对象,原以为会在他这里得到安慰和公正,却不料想,老岳父告诉他,做男人要大气、幽默。我就说从那次吵架后,我老公大度多了,凡事也不和我计较了,还变得讨人欢心了,原来如此!我真要在这谢谢我老父亲了。但是这句话已成为我俩经典口头禅,凡是他同学小俩口闹别扭了,我老公经常笑嘻嘻地拍着人家的肩膀,大声说:“男人要大气,要有幽默。”甚至过后我俩又吵架时,我气极败坏地说出这句话,在短暂的几秒钟对视后,俩人噗嗤一笑,不计前嫌了。

话又说回来了,为何这么多年来,我不去读父亲的作品?就是因为大熟悉了。以前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大家都带着自己的见闻和故事,就像赛歌会似的他讲他的你讲你的,如果谁讲的好另一个还不服气,那叫一个热闹啊。没多久你就可以看见我父亲的小说里,把这些林林总总的故事全部囊括了。你甚至可以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知道这是那天晚上谁谁嗑着瓜子津津乐道他村子某一个人物形象,你也可以一眼看出来,这一段故事情节是从某某讲他自己人生经历幻化而来的。这就好比一盘非常诱人的菜肴,刀工也细致,色香味俱全。但是你就是提不起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你很清楚这道菜从头到尾的制作过程。比如,用萝卜雕刻成的一朵非常鲜艳、生动的花,你看了后感觉它很美,但如果你知道这个萝卜是糠了一节,把它剁掉后,用剩下的刻成的花,并且为了它的色泽鲜艳,还在福尔马林里浸泡过,你还会碰它吗?再比如制作肉汤的时候,炖肉汁的锅是从张大母亲家借来的铝锅,并且年月久了锅底还鼓起两个大包,锅沿被磕了个豁。你还觉得这汤汁有营养吗?再比如说这里头的配菜是由一个叫有才的跛子种的,这人整天不讲卫生脚后跟死皮一层,手指甲缝里黑黝黝一片,这样的菜你吃起来还觉得卫生吗?……总而言之,如果你知道了关于这道菜所有的细节,你还会不会抱着审美的眼光,来很有风度的品评这道菜了呢?这就像欣赏油画一样,距离产生美。如果你站得太近,你就感觉跟涂鸦一样,乱糟糟一片,但是你退后几步再看,立马色彩感,层次感,动态呼应的效果就呈现在你眼前。然后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画家他在构图色彩上的匠心独运,他的艺术感染力以及通过作品他所要传达的一些个人思考的形而上的一些东西.

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虽然极度狂热地崇拜父亲,但是流于表面和形式,我不能真正走入父亲的内心,了解他的精神世界以及灵魂深处。这种感觉很沮丧,就好比隔着厚厚的橱窗看着你心爱的蛋糕,你虽然能看得见但你碰不到更吃不着。痛定思痛,我觉得我这个“粉皮”应该升级了。所以我作出一个伟大的决定,从此我要研究我父亲了。我跑去把我这个决定告诉他时,我发现他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很隐藏可还是被我发现了。我装模作样的说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研究,你意如何?他沉思一下,抽着烟说,你说的那几个方面的资料都不太好收集,别说你了,就是我本人这些资料都不全,不好作。你可以从以下某某某几个方面来研究,比如说一、二、三,于是我迅速掏出笔和纸来,把他说的一、二、三全记录下来,还装作很谦虚很恭敬的模样。这就是历史上不多见的,被研究者指导研究者如何写关于研究他的文章这样一个经典场面。所以,我日后要是有幸出什么研究我父亲的书,大家一定要坚信这是我们俩人共同研究的结晶。

小时候,只要看见漂亮女孩子和我父亲多站一会,多说几句话呀,我就很生气,吹胡子瞪眼睛的。现在长大了,觉得这也可以理解,说明我父亲个人魅力大啊,往往这个时候,他人也活泛了,精神头也足了,话也多了,挺好的。我上大学有一年去青岛玩,回来给他送了个钓鱼杆,就和他开玩笑说:“送你鱼杆,一是希望你在事业上年年钓得大鱼,满载而归。二是希望你在生活上碰见愿者上钩的一群美人鱼姐姐,从此快乐幸福的生活。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尾一样,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真心希望这些能够养眼养心的美人鱼姐姐能够让父亲保持创作的激情,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记得第一次去云南回来,给他买了件对衿的民族长衫,希望他能像陈道明那样很儒雅,很闲适的穿着绸衫,坐在那里和很好的朋友一起品诗下棋,喝茶聊天,但是那件长衫他一直没穿过。这几年去他书房,茶是喝着,总是上等的好茶伺候着,也和朋友天南地北的闲聊着,但是常常热热闹闹的打着挖坑牌。有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和朋友聊聊有关文学的事,严肃的事情,他说他一天到晚都在想着写稿子的事,写得他手痛脑瓜子痛,打牌是种放松也只是和相熟的几个朋友玩玩而已。这就让我想起前几年我记得他常有得意之作时,便约几个朋友来家中,念给他们听,每当这时他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说是请大家提意见,其实大有卖弄之意。大家都火眼金睛,心知肚明,笑着、骂着一起评论和品咂,气氛那真是相当的好!可现在除了有时候见他和他的几位画家朋友比如邢庆仁呀谈谈画画再者就是和收藏陶陶罐罐的行家有话可说外,更多的是沉默与孤独。正如他在那幅《孤独地走向未来》的画里所说:“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绯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父亲的《秦腔》小说刚刚出版之际,舆论界吵得沸沸扬扬。我记得有一位中央电视台某个栏目的记者也来采访他,问了他几个跟作品不沾边的一些道听途说的问题,我父亲当时很平静地笑笑说:“等你仔细读一遍,再来找我吧,我还会接受你的采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触,所以我觉得他画的《大堂》格外生动,那颗随时引爆的手榴弹绝对会把这个世界照得通亮。我曾看过他的一幅画《海游图》,我想大家也都熟悉。没事时我还常常琢磨他画《海游图》,包括《孤独地走向未来》《东坡问鹅图记》《蹭痒痒》这一类作品时,创作意图或动机是什么。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拿《海游图》来说吧就是与庄子一样,一个人逍遥自在,无所羁绊,显示出个人精神世界的宽广、浩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侵入、干涉的。这么多年来呕心沥血的作品,常常受到抨击与诋毁,人生压抑与苦闷对他这个老实又本份的人来说,只有精神的自我放逐,才能使他在苦难的现实中,超然物外,水火不侵,才能在短暂的喘息之后,又一次卯足了劲,拼命向前冲。曾经有一次聊天的时候说到他这几年作品频频获奖,但始终与茅盾文学奖无缘,谈到他这几年作品遭遇的时候,大家都忿忿不平七嘴八舌,他却很平静地坐在那里一边给大家倒茶一边说:“哎,这就是一个人的命,命里没有这个你就是争也争不来,咱现在为啥还没有,证明和人家的差距还不小,我现在只有自己努力争取把作品质量提高,到时候上下高低一目了然,别人也就无话可说,该你的别人是拿不走的。”一番话说得在场个个都无语。那一刻我真是打心眼里敬重和感动,他竟然有这样的心胸和气度!他不怨天尤人,更不顾影自恋,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最最关注的。这种豁达、超然物外的风骨,值得我永远学习呀。

当然,生活中的他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今年3月份,他去广州开会的前几天,我和少龙,就是我老公商量了一下,在他走之前提前给他过个生日,虽然好几次他都在电话里说不过不过。那晚,我、父亲、志平(我父亲的一个熟人)在长安稼娃吃了饭,随后去他书房楼下的茶馆喝茶。陆续有少龙和志平的爱人,及茶楼老板一起,我们选在一个很雅致、安静的包间内喝茶聊天。其间就聊到室内装饰及盆景的摆放。志平看着摆放在房间一隅的一盆绿色植物,顿时来了兴致,说要和我父亲照张相,以示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设计的造型是,他们俩人各站在盆景一旁。说话其间,我父亲正在打电话,就被连人带椅平移地拉到盆景旁,放下电话俩人就进入状态神色庄严的合影。照完后,志平很自然地走掉了,悠闲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嗑着瓜子聊着天。而我父亲还坐在盆景旁边,离桌子还很远。很滑稽,就像被我们一脚踢出局一样,就在这样的状况下,人家还很认真地够着够着伸手抓了一把瓜子,满心欢喜地低着头专心地嗑着。我父亲这人也很有意思,在家从来不嗑瓜子,说把家里搞得脏,但奇怪出来嗑得比谁都凶,就这样足足过去了十分钟,大家都不觉有异,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对少龙说:“我父亲好可怜啊,被别人当道具用完,随手也不放回原位”。大家听完都乐了,然后我父亲才自己把座位拉回原处,继续嗑瓜子。从这点可见,他丝毫没有架子,也不把自己当回事。但是,他照相却从来不笑,总是挺着肚子很配合的样子,作为模特很有职业道德感。

有一次到他书房,无意中看见父亲的手背有一道抓痕,红红的,我当时还很诧异,是不是磕了,还是撞了,结果他一脸严肃,愤愤不平地说:他昨天和某某打牌,三个人玩看谁跑得快,最后输的人就要把手里的牌折成钱给赢家,结果那人连输好几把,赖账不给钱,他实在看不过去了,于是就奋不顾身的抢,那人使劲护着不给,说他以前也赖账,结果在你争我夺中,把手抠烂了,我强忍着笑问他,钱有没有拿到。他一脸得意的模样。在这类生活小事上,他常常可爱的像个小孩子,如果不接触他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还有一次,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肖华教授和孙新峰副教授也在,一行人就是和他商量去宝鸡文理学院作报告的事。说话到中午了,父亲说请大家吃饭,我们就跟着他到了对面小巷子里,是一片城中村,窄窄的街道两旁都是卖吃喝的。没多远就看见一家小吃店的老板热情地招呼,说“贾老师来吃饭了!”我父亲就点着头,笑着给人家散烟,抬头一看,这家老板是卖砂锅的。我就想起上次到我父亲这,他要请我吃饭,我想吃螃蟹,他说螃蟹有什么好吃的,走,父亲带你去一家店,可好吃了。然后,我父亲就带我来的这家店,确实口味不错,且干净实惠,他说这一阵子他总来,快十几天了,顿顿中午都吃这个,我还在暗暗寻思他连着吃这么多天砂锅也不厌烦,就见他站起身说:我到隔壁饺子馆打个招呼去,那个老板也是咱老乡。一会工夫,只见他进来轻松地说:我已经给那老板说了,晚上他作搅团我过来吃,我当时就感慨地说:你怎么对这这么熟悉!他随口说:方便啊。今天他带我们来的就是这家饺子店,从他和老板打招呼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很熟络了,但是老板依然很热情地让跑堂的把桌椅擦干净,又亲自倒茶,让烟,洗了手就开始包饺子下饺子。饺子馅有四种:芹菜肉、萝卜肉、韭菜肉和青菜鸡蛋,个个装在小盆里又干净切得又细碎,引诱得你不吃都不行,大家说着笑着吃得飞快。我父亲不无得意的说,他有段时间也是经常来吃,兴致来了还自己动手包,甚至别的客人都吃过他亲手包的饺子。你说这事,今天我要是不给大家说,各位是绝对想像不到的,你要是去他书房次数多了,还经常可以看到他自己做的饭,都是些没名堂的饭,比如,油茶里头,他给自个下的面条、饺子,你别说吃起来还蛮好吃的呢。他经常自诩他的生活和沈从文一样,每天早早来到书房工作写稿,中午要么吃从家里带来的饭,要么自已给自己做,一天忙忙碌碌,充实又踏实。他绝不像有些成了名的腕啊,家啊,把自己端得就放不下了,他照样是该干啥干啥,照样到城中村去吃饭,照样给小吃店老板散烟,谝闲传,照样肚子饿时下厨房给自己做饭,这样一个本真自在的男人,真是可亲可爱。

大家都知道,我是去年上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当时入学考完试,有一个多月了,我心里没底,不知道发挥得怎么样,能不能考上,分数会不会上线?我就想让我父亲给师大研究生处打一个电话,问问怎么样,看有没有希望。我父亲可好直接顺水推舟地说,我和人家不熟,有些问题具体我也不清楚,你先自己打电话问,不行了我再打电话。就把我撂在一边了。又过了两个多月,学校还不见公布成绩,我有些焦急了,想让他问问虚实,谁知逼他紧了,他反而很不耐烦地数落我,说我这么大的人了,什么事情都要他操心,他还是不打,嫌我万一考得不好,给他丢人了。没过几天分数网上公布了,我考得还不错,超出去年分数线很多,但今年分数线迟迟没有公布,我又提心吊胆,坐卧不宁了。这会他又忙着出差开会,还是让我自己主动和人家联系,但是人家师大回复的口气,模棱两可,让人更琢磨不透,我就生气地抱怨他,女儿考研也是一件大事,非但不关心、支持、帮助,反而像没事人一样不闻不问。实话实说,有些时候家里人就是想借他的名气,走走后门,但人家总是摆出一副事务缠身、爱莫能助、顺水推舟、自己解决的姿态,真是让人又气又恨。全然不像有些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老天保佑,再加上我先前的努力复习,终于在网上看到包括我在内的录取通知单。欣喜之余给他打电话,只听他在电话那头嘿嘿直笑,挂断电话后,又很快收到他的短消息,上面写着:祝贺!热烈祝贺!!!从很多事情上,你都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很怕被人麻烦,同时又很怕麻烦别人的人,通常越是自己亲近的人,他越怕求人办事,因为他脸皮薄,老是张不开嘴。反而,别人的事他总是尽心尽力。因此,这次考研,看到他这么个态度,我就已经作好打算,如果今年考不上,也不难为他开口求人,自己好好复习再考一年,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总也忘不了。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冬天,11月底左右,忽然老家传来噩耗,说我外婆快不行了,当天,西安的大姨小姨就先回老家了,我母亲单位出差第二天下午才回来。其实那时,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还不知道,因为怕母亲接受起来太忽然,我和老公直到晚上的时候才慢慢告诉她,没想到母亲一听我外婆的事,立刻泪流满脸,失声痛哭,情绪激动说要立刻回老家看老母亲最后一眼。当时正值寒冬,而回老家的路,全是蜿蜓曲折的山路,伸手不见五指,路面又结着厚厚的冰霜,很是危险。

借了好几辆车,司机路不熟都不敢开夜路,本来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想劝我母亲明早再走,可看到她悲痛欲绝的模样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这时,我老公就小声对我说,不行的话,你给咱父亲打个电话,看能不能弄辆车,他不是经常回老家吗,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我于是就心急火燎地给父亲打了电话,说明了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父亲二话没说,立刻答应弄辆车过来,并且说他也要一起回去。听他这么一说,我的心立刻踏实了许多。半小时之后,父亲和司机在楼下等着我们,上车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他单位的车,而是他一个朋友的私家车。在过后的一次闲聊中,偶尔提及这件事,他说公家的车,他很少用。除非开会用一下,自己的事很少向单位开口,麻烦,也划不来,让人家在背后说三道四,所以有什么事情就自己打车,方便。坐熟人的车吧,因为熟络彼此不太计较,坐了也就坐了,顶多欠个人情,也是自己人。我说那你总麻烦别人也不好吧,他愤愤地说,他的车有什么坐不成的,四个轱辘都是我赞助的。我不解地问,此话怎讲?随后他又笑嘻嘻地说,还不是这些年你父亲我挖抗输给他的,你瞧他这人还公私分明得不行!话扯远了,说到他借了辆车,和我们一起回老家,我想大家又犯嘀咕了,这我父亲和我母亲离婚好些年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怎么如今俩人还有往来,关系还不一般呢?其实,当年虽然他们因为情感的纠葛离婚了,但这么多年因为有孩子的关系,俩人因我的学习、成长、生活、工作,还时常保持友好的联系,并不像有些家庭夫妻离婚后,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并且隔绝另一方和孩子的见面。他们对我很民主,又时常会为对方考虑,再加上他们本来又是同乡同村,很多人很多事都相互了解认识,必然在情感上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旁观者很感慨的一件事,真的很难得。所以我父亲决定要和我们一起回去的时候,我心里说不上来的踏实,我冒昧地想,我母亲当时可能也有这么一点想法吧,所以她也没有觉得我父亲此次回去的不合适宜吧,也许当时也顾不上想吧。

总之,在千难万险的几小时后,我们还算顺利的到老家了。自己的女儿,在老母亲最后的弥留之际,也没能看上一眼,心里的那种悲痛、内疚,那种无法弥补的遗憾,使得我母亲跪在外婆的遗体旁久久不肯起身,而我父亲,更像是回到自己家,在众乡亲诧异的目光中,很自然的和大家嘘寒问暖后,让我妗子给他拿一个孝帽,戴在头上,和我大舅他们一起坐在火盆旁,开始给我外婆守灵。我们老家的乡俗就是老人死了后,给穿好衣服停放在厅堂中央,孝子们就开始烧纸上香,供牌位。等三天后,再举行大的入殓仪式,才把老人安放在棺材中,抬到祖坟入土为安。这三天,孝子孝孙们不能睡觉,要为老人守灵,其他人大可不必整夜守灵,可我父亲,一进屋子先给我外婆烧了纸,磕了头,并且在详细端详老人后,还把她的手摸了摸,转头说:“手还是软的,说明她外婆走了后,会上天的。”关于他的这套理论是这样的:如果人在断气数小时之后,脚、腿摸上去还是软的,说明下辈子投胎牲畜;如果肚子、身体的中间部分是软的,说明下辈子还是人;如果上半身、头、手是软的,证明这人积德行善,下辈子会上天的,父亲的这番话,安慰了在场所有的人。大家都默想着外婆的好了。你知道,冬天的农村,院门大敞,里外一个温度,坐久了,寒气逼人,再别说深夜了,父亲在城里有暖气,暖和惯了,穿得少,再加上人到中年了,冻得他坐在火盆旁还直打哆嗦,流清鼻涕,大舅见状,忙把自己的一个皮大衣给父亲披在身上,才好些了。但是你要是看到我父亲当时这身打扮,一定想笑,头顶白帽子,身披羊皮袄,加上他地道的农民长相,真像一个放羊的羊倌。我半夜实在是困得不行,什么时候睡着都不知道了,等第二天一早睡来,已经不见他了,我母亲才说,父亲守了一夜灵,天一亮就走了,说是单位还有事。那一刻我心里真是说不上来的温暖。并且后来我才知道守夜的那晚他主动提出要给我大舅的大儿子解决工作调动的事。我可见过太多别人为了升官发财求他办事时的那个艰难样。

这件事说明什么呢,首先,肯定是当年我外婆对我父亲特别好,我相信人心是可以换人心的。否则我父亲不会这样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父亲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心里记着别人对他的好,知道感恩和回报。这对家庭来说,肯定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对社会来说,必然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好作家,这一点对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太可贵了。我为这世间的真情所感动,更为这样的一个好人所打动!因此我时常感慨,到底是因为他早期作品中比如《腊月·正月》《满月儿》《鸡窝洼人家》还有商州系列的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人性美感染了这位作家,使得他的生活也呈现出人性的光辉呢,还是因为他这样一位善良纯朴的、重情重义的汉子身上散发的那种气息使得他笔下的世界与人物也弥漫着自然、清新、醇香的味道?我直到现在也是迷惑不解。

也许这多年来,我父亲他从来没有手把手地教我做过任何一件事,也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不厌其烦地给自己的孩子传授过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他总是太忙了,忙着写作,忙着应酬,忙着开会,忙着聊天打牌,甚至忙着写字挣钱,但是你从一个知天命的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做言传身教,学到了什么叫做刻苦勤奋,什么叫做自强不息,什么叫做荣辱不惊,什么叫做大智大勇,什么叫做大辩不言,什么叫做朴实无华。我有时就觉得老天爷还是蛮公平的,因为自己的父亲比较特殊经常不在身边,不能陪自己学习,成长少了不少人间的天伦之乐,正因为这方面少了,孩子必然很关注,自己的父亲整天都在忙什么呀,写什么呀,就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意识,无形之中,就潜移默化,或是很自觉地学习和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因为他格外重视、用心了,自然收获的东西就很多,甚至是受用无穷。反而,是那些揪心不下整天在自己孩子耳边唠唠叨叨的家长们,孩子听得多了,也就有了逆反心理,很多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他就不以为然了,忽视掉了,淡漠掉了,我行我素了。这样的孩子反而从家长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少了。

我作为贾平凹的女儿自有风光得意的时候,也碰上很多恼人失意的事,但这并不妨碍我极度狂热地仰慕、崇拜他。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还要做他最宠爱的女儿!

高消费


高消费(400字)

朱四买小车了。他把娘也接到城里一起生活。

一天,朱老太见一超市有鸡蛋搞促销,于是打电话给儿子:“四啊!娘在节俭路那省一点大超市买了十多斤鸡蛋。”

朱四在电话那头还没等朱老太说完便抱怨:“娘,您一直是个勤俭持家的人,咋一下子变成哪样了?”

“你不懂,今天这鸡蛋便宜,俺买回去做成你爱吃的咸蛋,皮蛋,茶叶蛋……细算一下,能省十多块钱呢!可是买了后才发觉这蛋太沉了,我一个人拿不回。”

朱四挂了电话马上开车去接娘。由于来买鸡蛋的人太多,路口堵满了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

无奈,朱四只好把小车暂时停在离超市几百米外的人行道上。

朱四好不容易一手提着一箱鸡蛋,一手搀扶着娘躲闪着拥挤的人流来到车边,见窗玻璃贴一小白条,心里阁噔一下,完了,200元罚单。

不认字的娘问他:“那是啥?”

朱四想,告诉娘,那还不让她失眠?于是说:“广告单。”

“哪这些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他们也不发一张?”

“这产品贵,他们也许觉得踩这些车的人消费不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