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在黑暗中等的读后感大全

在黑暗中等的读后感大全

发表时间:2020-02-14

【www.qg13.com - 黑暗中寻找光明情感美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黑暗中等的读后感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黑暗中等》是一本由[日]乙一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黑暗中等》读后感(一):感人的故事,简单却有剧情张力。

故事是以男女主角交替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

男主是一位嫌疑人,躲在女主家里。

而女主是一位盲人,大部分时间躲在家里。

男主的存在还是被女主发现了,他们展开了各种试探,发现对方都没有恶意。

一切展开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合乎情理。

日本的小说家擅长在日常中,发掘人性的善与恶。QG13.cOM

女主有一个朋友,经常陪伴着女主出外,但是在看到女主不愿意尝试自己走出家门,也会很生气。

而在男主的鼓励下,女主成功和朋友和解。

男主也在女主的帮助下,洗脱了嫌疑……

《在黑暗中等》读后感(二):照进裂缝的一束光

这是我看的乙一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这两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乙一,一个黑暗、一个温暖,但他的文字始终很吸引人。

当我在看《在黑暗中等》时,我一直在期望有人来心疼阿满,有人来帮助大石。看到结尾,我很开心,有人会心疼阿满,大石也不再需要帮助。

乙一以来回交换二人的主观视角的方式逐渐揭开真相,让人不自觉地随着他淡淡的文字一点一点地深入。他平静地叙述每一个变化,包括阿满的状态、大石的心理也在随着故事的推进发生转变,鲜明且合理,让我相信他们应该这么做也会这么做。

阿满和大石都是善良的人,只是意外让他们把善良压在心底。因为大石会害怕砂锅砸到阿满而暴露自己;阿满会在发现大石不会伤害自己后为他准备一副碗筷。二人之间的距离也因为一件又一件小事慢慢缩短。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愿孤独一人的生活,只是还没有遇见照进自己世界裂缝的那一束光。

《在黑暗中等》读后感(三):摘抄

黑暗无边无尽,但满并不悲观。被温暖的黑暗包裹着,仿佛置身于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家中那宛如老朋友般令人备感亲切的黑暗里,掺入了一丝紧张感。有人在身边不知从哪里窥视着,满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她决定暂且静静观望一阵。只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现,就是安全的——这样想并没有什么根据,只是因为这几天是安全的,她就简单地这样推测了。如果说明宏出手相助是一个意外,那么她对明宏说话也是一个意外。当这些事都不存在,彼此都忘了吧!黑暗中,两个人仿佛达成了这样的默契。晚饭她做了炖菜,餐桌上却放着两个盘子。一个是她的,另一个是为谁准备的,明宏也有了猜测。在看不见的黑暗世界中,她意识到那个空间因为他而变了形。

她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上,一起用餐也只是出于偶然。不能和对方说话,只要一出声,平衡就会被打破,就是这么危险的关系。她心中充满怜惜。曾想过报警或劝他自首,现在却希望他留下来。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的,是刚才吗?还是第一次给他做炖菜的时候?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几天前,她开始怀着温暖的心情和他共享家中的静默了。

《在黑暗中等》读后感(四):黑暗中的温暖

“白乙一”的作品,一部讲述孤独与温柔的故事,女主盲人的设定不太多见,也写得很让人觉得感动。小伏笔埋得挺好的,结局有点出乎意料,可能是纯粹把注意力放在书内的治愈情节之中,从而忽略了这本书的“推理”性了吧,如果说这是作者的本意,那么也不得不说作者“忽悠”的很成功了。

失明又失母丧父的女主,与杀人潜入其家中的嫌疑犯男主,在女主孤独与黑暗的世界里,会撞出怎样的火花?而害怕面对世界的女主,在男主与朋友的影响下,又会有怎样的改变?还有,男主涉嫌的杀人事件,真相又究竟是什么?

以下涉及剧透与泄底,其实这本书内容真的很简单,几句话差不多就说得完,慎入:

女主,因母离家,与父相依为命,后因事故致盲,女主父亲后来也病逝了,留下女主一人,在房子里,不怎么出门。

某日,孤独、不善处人、在工场受欺压之男主,因涉嫌杀害欺压其之顶头上司(将其推入电车轨道),躲入女主家,并喜欢坐在女主家可见电车站的窗口处。

女主一方面偶尔与朋友A出门一趟,还认识帮其拾被风吹走衣服的新朋友B,一方面,也发现了男主在其家中,开始与之接触。

女主后因与A因女主要不要与外多交流产生矛盾,后女主欲去道歉,因接触久了,男主甚至帮女主去了A家,女主借己外套予男主。

其实男主不是真凶,真凶是个女的,男主坐窗口位置也是为了找真凶,在女主外套里的照片中(之前其与A、B照的),男主发现了那个女的——即,B是真凶,什么拾衣服,就是当时女主在往外看顺手拿了件其晒的衣服来伪装,因为B当时完全不知女主看不见,B的动机:被害者负心于其。

男主以前天天等电车时其实就在意女主了,(什么叫爱情?)女主也是勇敢,敢直接与在自己家的B对质,所幸A当时也在(临时出门买个东西又回来了),要不然……

结局很温暖,话说我真想喊:在一起、在一起……

《在黑暗中等》读后感(五):两颗孤独的灵魂成为照亮彼此的光

《在黑暗中等》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乙一的小说。早就听说他的作品主要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以残酷和惨烈为基调的“黑乙一”,另一种是以纤柔和悲凄为基调的“白乙一”,此书正是“白乙一”的代表作。在这本小说中,乙一用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描绘出了两颗孤独的灵魂内心的恐惧、无助与渴望。

乙一著《在黑暗中等》

《在黑暗中等》的故事是从女主角和男主角两个人物的角度分别讲述的。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很孤独,因此他们更能理解对方,可以相互慰藉。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他们即使自己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却仍能够成为照亮对方的一道光。

故事的女主角本间满是一个因车祸已经基本失明的女孩。父母离异导致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妈妈,爸爸也在她失明后因中风去世,现实生活使得她在客观事实面前变得越来越孤独。随着她的失明,原本光明的世界逐渐变成了全黑的,这等于把她隔在了正常人之外。再加上盲人外出的不方便,尤其是她的“睁眼瞎”状态,更容易被陌生人忽视她是盲人。在经历过横穿马路时遭到司机的催促后,她的内心更脆弱了,因而越发恐惧外出。除了好友二叶和枝外,她几乎不和别人来往,整天只是躺在家里。她并不渴望打破这种平静的生活,可以说是在思想意识上也早已习惯了孤身一人。

故事的男主角大石明宏是一个性格比较孤僻,只会踏实工作,内心善良的人。由于不喜欢交际应酬,原本还担心单位中的后辈新人若木被前辈松永敏夫排挤的他,反而成为了众人孤立、取笑的对象。松永不仅暗中授意若木把工作上的事情都推给明宏做,甚至还在同事们面前声称要跟踪明宏并录下来。恰巧听到松永这番话的明宏被若木发现了,若木问他是否生气,他回了一句“我想杀人”。就是这样一句话,使得明宏成为了松永跌下站台死亡案件的杀人嫌犯。

被警方通缉的明宏悄悄藏入了满的家中,成功地躲过了警察的追捕。多日以来,原本只是安静地躲藏在角落中的明宏,终究不忍眼看着满被砂锅砸到头,本能地出手接住了砂锅并随手放在了桌上,从而彻底在满面前暴露了。满之前就已经发现家中食物莫明减少等蛛丝马迹,因而怀疑屋里还有其他人,经此一事更是确认无疑。她也曾恐惧、怀疑过潜入者会不会是坏人,但逐渐在与对方的和平相处中说服自己相信他不是坏人。明宏在暴露后,也曾担心满会突然喊叫甚至报警,但后来发现满一点不吃惊,这令他也慢慢卸下了心防。更夸张的是,后来满会做两个人的饭,等明宏一起吃。即便这样,他们始终保持着沉默,没和对方说话。

最终,在明宏的帮助和鼓励下,满在没有和枝的陪伴时也走出了家门。而明宏也在看到满的勇敢之举后受到了鼓舞,决定不再逃避松永的死亡案件,主动向警方坦白当时的情况。这个故事的结局也很温暖,被赶出公寓的明宏又回到了满家,两个人相约以后一起外出。

就像是满与明宏的相处,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与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在对方需要时的默默相伴。《在黑暗中等》这个故事本身并不跌宕起伏,却在平静中给予读者一份心灵的慰藉。除了温暖人心,故事中松永的案件还有点悬疑色彩,也为这本书增添了吸引力。读过这部“白乙一”的代表作,我开始期待感受一下“黑乙一”了。(

相关阅读

阿朝在旅途的读后感10篇


《阿朝在旅途》是一本由(日)黑柳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朝在旅途》读后感(一):幸福快乐耄耋之年

偶然的一次机会读了黑刘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很是喜欢。这次遇到了她母亲的《阿朝在旅途》,很是欢喜。只要有梦想,就能活出别人几倍的人生,八十岁开始也不嫌晚。她是一个性格开朗,好奇心旺盛,面对新鲜事物勇于付诸行动,在爱人离开之后,下定决心一个人活下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始终抱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黑柳朝一位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在中国这样年纪的老人,每天早上去遛弯,吃吃早茶,看看花鸟鱼虫,和老伙伴们下下棋,坐在一起谈论一下奇闻异事……这是我们第一印象中老年人的生活。而这位可爱的阿朝却恰恰相反。在我们享受天伦之乐时,她开始闯荡世界,开启了演讲之旅。对于阿朝来说,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让她觉得很辛苦。她认为面对的事情越是辛苦,就越要给自己加油鼓励:“这点事是小菜一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做任何事情要有不服输的态度,打死也不要举白旗投降。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难事,千万别轻易放弃,认定自己干不了这差事。当你觉得有困难,就换个角度试试看,或是转个身,换个方向,方法还是有很多的。我一直觉得只要你还活着,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人活着就有希望。还有时间也可以帮你解决问题,一时半刻不行,那我们就等一等。凡是不要着急当场下结论,把一切交给时间。俗话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都很大,一定要抽出时间去旅游,看看美丽的风景,但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如果邂逅了美好的东西,却没有觉得它美好的感悟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很多风景。出去走一走是为了把一些不快乐倒出来,为了以后的生活更轻松,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活力。每天都有新的太阳升起,每天都有新的花儿绽放,只要走出家门,自然就会遇到新的人与新的事物,生活就会充满新鲜感。阿朝说:“朝气蓬勃、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的本分呀!阿朝在书中说:“帮别人做的事要统统忘掉,但别人的滴水之恩也要记在心上”,很是感动。是啊,我们现在做任何之前都会考虑回报,过多的计较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也许你的不快乐,你的烦恼就由此而来。像阿朝一样做一个幸福的魔女,而且不忘童心。

《阿朝在旅途》读后感(二):《阿朝在旅途》书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很享受阅读带给自己内心的平静,优美的文字就像夏日的空调,能赶走炎炎夏日带来的烦躁。

最近读黑柳朝女士的《阿朝在旅途》。读完之后百度了一下黑柳朝女士,她71岁才开始写作。记得摩西奶奶是76岁时开始学画画,80岁还开了个人画展。摩西奶奶说:做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上帝也一定很高兴的为黑柳朝女士打开了大门。从《阿朝在旅途》可以看出,黑柳朝女士性格细腻敏感,好奇心旺盛,勇于付诸行动。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她把孩子看做上天赐予的宝物,对此深怀感恩之心,一直怀着巨大的关爱与深深的理解培育他们长大。她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黑柳朝女士说只要有梦想,就能活出别人几倍的人生,八十岁开始也不嫌晚。

回看我们的大多数,真的验证了富兰克林那句“有些人25岁就死了,等到70岁了才埋”。只是我们大多数是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等到八十岁才真的被埋葬。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后来只是无限的循环重复而已。在人的一生当中,是没有多少时间是为了自己而活的,那么既然活着,为什么不为自己活着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还有梦想就趁现在内心还有波澜还有激情,行动起来。否则,你永远都不知道后面故事如何。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黑柳朝女士在《阿朝在旅行》中这样写过自己:“再看看我,出生在北海道的乡下,好不容易挤进东京的音乐学院,却像私奔似的结了婚,中途辍学成了乐手的妻子。打仗的时候还做过和行商差不多的买卖,才勉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其实我们大多数拼尽全力最后不过为了像普通人一样的活着。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有些人,竭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活。就像鲁迅先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曾经也恐惧自己一眼看到底的人生,慢慢发现人生不过是一个没得选的开始,和不断修补自己的过程。

黑柳朝女士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她能永远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保持热情,内心柔软,其实一种很难能可贵的事情。

好奇心是保持内心年轻最好的方式。愿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其相伴随岁月老去。

《阿朝在旅途》读后感(三):姑妄言之

只要有梦想,就能活出别人几倍的人生,八十岁开始也不嫌晚。

黑柳朝,71岁开始从事写作的日本作家、音乐家。

一个人写作,并不特别;一个人写作之外走遍世界也不少见,但是倘若一个人在耄耋之年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模式,开始从事创作并多次踏上陌上的土地开拓视野,那多半会引起很大的波澜了,仿佛常年生活在阳光肆虐的热带沙漠的居民突然看见了下雪。

似乎到了某个年纪,生活便应该一成不变,按照大众心里既定的样子日复一日直至被时光的洪流夹裹而去。打破自身以往的日常,开始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不论在何处都会引起人们的诧异,倘若这个改变还引起了一定的成就,更会为人大书特书。

正如摩西奶奶72岁开始学习绘画引得美国都为其背书;姜子牙八十好几了还在不曾闻达于诸侯,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这一辈子基本要老死了田壑,便是妻子也因看不到希望而离开。年龄的高低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改变的标准之一。一方面大家会为老年人的魄力而欢呼叫好;一方面却又觉得都到了这个年纪还要瞎折腾,简直就是没事找事,难道老年人还意图超越那些年轻人吗?普标意义上的心态,在这样的无限矛盾中交织生长。但是我知道阳光在冬季即使失去了温度却也依然能够刺目。

大多数人的轨迹都遵循着:年少时,有精力,没钱;壮年时,有精力,有钱,没时间;’老年时,有时间,有钱,没精力。在这样的人生设定下,思来想去在老年时改变自己反而更为合适,毕竟精力这玩意是属于:扶我起来,我还能再试试。即使不是最好的年华,只要是想做而没做的事,为什么不自带骄傲和痛快地找机会试试看呢?

我们不停地在路上行走,各自的际遇不同,继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不变的是永不停止的脚步,有些人的脚步围绕着自己生活的小镇一圈又一圈,直到去了另一个世界;有些人则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从一个别人从小生活的地方去了另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地方。两者没什么不同,但是大家多惊叹去四处游走者的探索力,却对有些人无限的稳定视而不见,永不改变本就是在不断改变的一种。

阿朝去了很多国家,多是我不曾涉足的地方。如果有机会一定也希望能够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去看看和自己现在生活的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总会在自己的世界生活了太久,而对很多事物觉得理所当然。

当一个80+的老人来在全球四处游玩的时候,心里涌现出来的是无尽的羡慕和渴望。每个人都有说走就走的权力和能力,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回来面对烂摊子的勇气和收拾烂摊子的能力。阿朝即使年过古稀还能四处游玩,有其工作的特殊性也有性格的外向性,羡慕则羡慕,罢了还是得好好赚钱,模仿是模仿不来的。只能寄希望于在自己那么大岁数时有钱四处去浪,去继续看完现在来不及看的世界。

看阿朝因为旅途中丢失行李箱而尴尬,瞬间涌起莫名的骄傲,每次外出要用到行李箱时,必然是放满了旧衣服和旧鞋子,到了目的地穿一套丢一套,不但免除了外出中意外弄脏衣服或者出汗而带来必须洗衣服的尴尬,又在一定程度上清理了衣柜。因为丢失了行李箱带来的心痛也极大的缓解,因为丢失的不过是一个老旧的行李箱和一些本来就打算丢弃的衣物,自然也不会多心疼。当然这一点一般不适合女性,大多女性远行,一定要带上最好看的衣服,展现最傲人的一面,拍摄最靓丽的照片,至于可以丢弃的旧衣服是决计上不了台面的。

《阿朝在旅途》读后感(四):在人生的旅途中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就业两年了,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人生的体悟也越发深沉。可终究要成就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日后与谁组成家庭,相伴终老?这些都是让我依然茫然的问题。小时候看《窗边的小豆豆》,就无比羡慕黑柳彻子的教育氛围,再后来看了她的另一部著作《丢三落四的小豆豆》以及其它作品,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而今天有幸拜读了小豆豆的妈妈黑柳朝的作品《阿朝在旅途》,看到黑柳彻子妈妈生活状态,我明白了黑柳彻子性格的由来,真是跟她妈妈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当然,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妈妈给读者呈现的生活态度,给我了一些人生启迪。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自己不好吗?一直以来,无比羡慕经济独立,内心强大的女性,甚至不用父母拿来攀比,自己就会不断的对比,揣摩,思考。尤其是最近,每每遇到挫折,就会自我否定。其实我知道,过于自省,很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其实想想,我不是在自省,而是想找寻一个合适的方式与自己相处。看了这本书我心里的想法又清晰了一些。阿朝出生在乡下,因遇到真爱中途辍学,相夫教子,随便做点工作养家糊口。虽然现在她在自己的国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五湖四海的朋友也都比她优秀许多,但她依然充满朝气的,与人交谈,访问名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偶尔因自己的笨拙而羞愧难当,不过这种状态维持不了多久。我想,可能是她保持一颗初心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所畏惧,从一而终的做自己,才能够积极面对人生吧。我啊,也该考虑一下了,别人再好,我学不来,只能吸收营养,充实自己,坚定在脚下这片土地,做一棵无限成长的大树。相识相知相爱,皆是缘,且行且珍惜。今天一大早,微博火爆热门,说的是双宋cp离婚的事情。从2016年因戏结缘,到2017年10月结婚,再到2019年的今天离婚。相爱,结婚,离婚,每个阶段都很短暂。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即将面临的人生大事——相恋一年,对方催婚,虽然内心渴望结婚,但总会觉得对方差点什么。朋友告诉我: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于婚姻、事业、人生都一样。再看看小豆豆妈妈,即使爱人离他而去已有些年岁,但她总会不自觉的怀念对方。小豆豆也常说:世上再也没有比妈妈更幸福的女人了,有一群孝顺的孩子陪着,还有那么多好朋友,最重要的是,爸爸生前是那么爱你呀。阿朝的采访对象赖肖尔夫人的爱情婚姻同样让人向往:因为正值婚龄的那个年代,到处都是不把女人放在眼里的男人,索性就单身到底,直到40岁的时候,才找到一位能让她打心底尊敬、想与之相伴一生的人。所以啊,不必着急。幸福可以来的晚一些,只要它是真的。想做一个可爱的魔女,可爱又无畏同阿朝这个人一样,她的文字简单自然,看她的故事,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可其实她并非专业作家。在她七十岁第一次动笔写稿子之前,她仅仅是一个写过信件的家庭主妇。一个活了96岁的老太太,在七十古来稀的年纪,能够风风火火,去交友,去写书,去演讲,无所畏惧,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只要你想做一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就像最近一个很火的节目《忘不了餐厅》,里面一个老奶奶不愿意待在养老院,成天面对老人,所以待在社区,尽绵薄之力,去教同龄人兴趣爱好,这不仅仅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过程,还是她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呈现。我愿,永葆初心,方得始终。也许阿朝的文笔并不怎么样,也许她的故事并不精彩,也许……但不得不说,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色彩。此时此刻,我们都人生的旅途还在进行中。

《阿朝在旅途》读后感(五):可爱魔女的异域之旅

这几天在读一本让人轻松愉悦的好书—《阿朝在旅途》。作者是黑柳朝女士,可能很多读者朋友感觉有点熟悉,但又说不上来哪里有些印象,没错,《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是黑柳彻子,正是这位黑柳朝女士的女儿!!哇,原来如此!朋友们是不是开始对黑柳朝女士的这本书有点儿好奇了呢?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打开这本《阿朝在旅途》的!单单在翻看目录的时候就已经勾起我的阅读欲望了呢!

《阿朝在旅途》可以说是黑柳朝女士在异域的旅行见闻及游记。因为她本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所尊重与喜爱,所以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都邀请她去做演讲,而这些演讲受邀所去的国家和城市就成为黑柳朝女士笔下最美的风景,那些与丈夫一起旅行的经历也被弥足珍贵的记录下来!即使是单纯的游历也被写的五彩斑,充满了纯真的情感。这时的作家已经八十多岁的年纪,从文字中我们丝童感受不到垂垂老矣的沧桑与世故,反倒是如法少女般的情怀与真性情打动了我,不禁让我深思,自己要是到了这个年纪是否能做到如此这般澄澈与透明,如此这般生机勃勃呢?这恐怕是对待人生真正做到了旷达之后的至高境界,吾辈只有望其项背的份儿吧!清新雅致、活泼可人的封面着实让读者能在这炎炎夏日清爽许多短短二百多页的游记共收录了22篇文章(包括后记),每篇文章虽不长,但“含金量”却很高,这些金子般的内容散落书中,熠熠发光,让人兴味大增,不觉得时间已逝,只想一篇篇不停地读下去!第一粒金子:异域风情之美书中记录了黑柳朝女士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见闻,有伦敦、纽约、百慕大、梵蒂冈、多伦多、德国、维也纳等等,在阿朝的旅行中,每一个地方或发生了特殊的事情令人难忘,或见到了投缘的朋友让人印象深刻,或得到了珍贵的物品历久弥新…比如,在维也纳看到有的人家门口插着树枝,便要问问是什么风俗,原来那是告诉人们“今年的新酒酿好了,欢迎大家来品尝”!在洛杉矶见到的每一处住宅花园都让作家怎么看也看不够,还见到了美国的“怪叔叔”,笑话自己成了“怪阿姨”!第二粒金子:真性情之美

在整本书里,字里行间中都是作家的真性情。开篇就是“黄昏恋”,作家丝毫没有觉得人老了,就要放弃追求爱的权力,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无论何时何地,我都生机勃勃地活着”!作家在陪同友人一起去伦敦办事的时候很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八十二岁的英国绅士,两人聊天很投机,甚至回国后还书信来往,相约去旅行。这些情感的真与美都被作家付诸笔端,让人不得不佩服黑柳朝女士真如魔女一般生活的自在真切!第三粒金子:爱之深黑柳朝女士的丈夫是日本很著名的小提琴家黑柳守纲,他们一起生活了五十五年,丈夫去世后,阿朝坚持自己一个人生活。虽然作家没有在书中提到失去丈夫后的孤独与痛苦,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深的爱。例如,“黄昏恋”的男主角和丈夫很像;那些美好而艳丽的旅行都是和丈夫一起去的;从维也纳“偷回来”的烟灰缸,只要一拿出来想到的肯定是丈夫…我甚至要说,这整本书就是写给丈夫的,像一个初恋的女孩子告诉男友,我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每一次旅行,每一个能想起你的物品,每一种和你吃饭的味道,甚至当你不在的时候,我总是出差错,糟糕极了,“要是你在的话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虽然这是一本游记,但我更相信它是一本爱的宣言!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摘抄


《自我的重建》是一本由安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一):重建自我,科学解压

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被《自我的重建》的名字所吸引,通过一段时间的职场生活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想“重建”自我。当看到副标题“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时更坚定了要读这本书的想法。

常言说“压力都是自己给的”,这本书可以说正是全面、科学的阐释了这句话。外文翻译读物在格式上与传统的中文读物是有差异的,比如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就会让我很茫然,后来读到三分之一时候就对这种写作模式产生了新的认知,一定程度上讲,就像刚学英语时,对中英文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产生的困惑吧。这本书多以故事为主导进行内容的讲述,前后联系,在故事中分析认识问题。每个章节之间又有都有联系,但都是独立的小节,前后贯穿着讲述,加深了对内容表达的理解和对讲述重点的把控,自然而然的汲取“干货。从书的前半部分的对压力的认知,到后面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压,到后面的“重建”,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减压应对策略,就是在采取行动之前先停下来观察,让自己可以做出妥善应对,而并不只是做出简单的生物反应。”对于这一点感同身受,大概就像我们去面试时,提前到达地点,对环境等有一个了解,可以缓解一定的压力。从书本的表述中看出无形的“压力”产生的有型的生理反应,例如偶尔的失眠就能得到解释,以便于“对症下药”了。

“在冲突性对话中,四种破坏性的态度会激活交谈对象的情感脑,使其产生倾向与攻击或退缩的情感,丧失理性行为的能力。”面对这个问题,给到的七条建议恰当合理地解决了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当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转移可能发生冲突的点,将问题客观的转移到问题本身,而不是对人进行解读。中断谈话的做法也可以给双方提供余地,避免攻击反应。这些在职场工作中都很实用,可以将提到的七条建议进行实践,改变与人沟通不顺的困扰。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被关注的点,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在合适的时间给了我一定的帮助。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美中不足就是批注中的网址能够变成简单的阐述就好了。好奇心驱使我去查阅这个网址,对书本内容的专注度一下就转移了。总之,《自我的重建——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是一本值得所有困顿在压力漩涡里的人们去耐心、专注的解读并身体力行的去运用,解救自我的书,就像书中提到“个人不应该把健康视为全部应由医生来承担的责任”。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二):觉知内在平衡活出自在人生

有人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顺境中的一帆风顺人人向往,然而,工作和生活中多是磕磕碰碰,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之中。如何在压力和困境中逆流而上,不断锤炼自我、获得成功?对压力和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必不可少。态度决定一切,西班牙正念宗师,压力管理专家,巴塞罗那大学心理学博士安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所著的《自我的重建》为我们指出了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为读者重建心理反应模式,跳出思维陷阱指明了道路。近年来,压力山大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无论是面临高考的学生,还是职场白领,无不吐槽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工作竞争激烈,导致正常的心理、生理的运转规律被打破,造成心理变异、生理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甚至出现猝死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重建个人的心理反应模式得到解决的。安德烈斯在本书中倡导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调节,从人类过度应激(即压力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和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中走出来,感知自我与世界,重建自我,拒绝做情绪的奴隶,找寻不被压力束缚的真正的自我,活出自在的人生。压力是每个现代人面临的问题。本书详细阐述压力的产生,从生物的本能应激谈起,由于压力产生的心理疾病,从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讲解减压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由应激而产生的恐惧、愤怒、悲伤、快乐四种情绪困境,每一种情绪的双面性,书中也对正念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如何通过正念开发我们的情绪智力,找出出现事件与情绪之间的关联,进而通过引导注意力、具体动作和改变认知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引导自己的行为。本书着重对通过饮食、沟通、时间管理、行动计划及冥想重建自己的应激表现给予详细介绍。引导读者通过改变饮食习惯、采用主张式沟通技巧培养出能够在出现困境时应对自如的能力。在实践章节,阐述了应对应激的原则、正念减压的具体操作办法、通过身体探索冥想途径,专注呼吸等具体办法,书中也列举出八周训练课程,通过主动练习实现个人在身体、情绪和心理上的转变。华盛顿说过: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正如书中所言。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内心和内心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我们只要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并积极付诸实践,迎接我们的必然是精彩的人生。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三):究其一生学会自处

这是一个信息指数增长的时代,我们被信息轰炸,为信息左右。尤其是近两年盛行的软文,贩卖焦虑,贩卖痛点。或许是时候,该建立一座自我的堡垒,有自己的调节系统和认知,不再轻易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自我的重建》是指导人们进行压力和情绪管理的一本书,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一点启示,就像它启示我那样。

《自我的重建》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它没有罗列高深的理论,通篇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书中通过故事或例子引入、论证理论,让人有切身的体会,真正明白理论说的是什么。这本书分为两篇——理论篇和实践篇,告诉读者有什么问题,告诉读者如何解决问题。

尽管大家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从类似事件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却大同小异。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个道理的时候不禁想,太巧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学习的大多是间接经验,但是遇到类似情况却不能很好地应用,而直接经验却印象深刻。换句话说就是,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不经历过不会懂。尽管天性如此,还是希望我们可以克服这一点,认真学习间接经验,不要用头破血流来成长。

由于个体间的生活经验不同,书中讲的理论我们未必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是这些理论可以启发我们用新的思维来看待生活。希望大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体会,并运用到日后的生活中。

相比理论篇,我更想谈谈实践篇,或许是因为其中有些建议同我的认知不谋而合,看法更多一点。

个体要经历自我中心期,再去自我中心。客观地讲,去自我中心是一件好事,我们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到世界上,认识这个世界,考虑到他人;主观上却很痛苦,我们原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公,自命不凡,去自我中心后开始跟他人对比、跟世界对比,认识到自己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甚至可能就是一条咸鱼,却偏偏不信。接受这个认知很不容易啊,遑论青少年,许多成年人也很难有这个认知。

在想象和现实间挣扎,就格外痛苦,如果能接受现实、接受自我,并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付出努力来提升自己,会对生活更有热情。不要总是同他人比较,盯着自己的不如人处。人与人不同,比较的意义何在呢?打个比方,钱钟书是文学大家,数学方面却堪忧,他若是偏偏与旁人较量数学,把心血都放着这里,我们还能读到《围城》吗?当然也不能将自己的长处同他人比较企图获得优越感,一方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将自己囚禁于此,难以将目光投向他处。我们要接受自我,更要自我建设,永远对未来怀有希望,永远对生活怀有热情,制定计划、付出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希望大家都能永远少年!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四):会哄自己高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

人,得会哄自己高兴。

无论是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或是在日常的家庭关系中,能够快速缓解烦躁焦虑,让自己马上恢复轻松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容易被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几乎每五个职场人士中至少就有一人在承受压力带来的影响,压力也被列为四大职业健康问题之一。

《自我的重建》作者安德烈斯是一名优秀的生物学家,曾就职于一家挪威跨国公司的任职高管。

目前致力于减压和领导力领域。

本书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引领我们直视、面对压力,分解压力,意识到我们自身感受到的压力从何而来。后半部分则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稀释压力、缓解消除压力。

通常在我们遭受压力时,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应激分三个阶段:

1、惊觉阶段——2、阻抗阶段——3、衰竭阶段(储存耗竭)

衰竭带来的身体上的储存耗竭,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源头,而应激即是这些疾病的诱因之一。

读完这个《自我的重建》后,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是关于思维方式的:

反省式思维和反刍式思维

简单理解一下,反省式思维是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回望过去产生压力的事件,以一个事外人的角度来看待它、理解它、反省它、体会它,自古旁观者清,这样反省式的思维能很有效的把自己从压力事件中择出来,能够得到一种不同于当时的感受和灵感。

而反刍式思维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犯的,也就是不断把自己置身于过去的压力事件中,不断把自己放到过去的时间点上,让自己去体会当时的焦虑与痛苦。一遍一遍的反刍。而这常常不能解决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还会长期让自己反反复复沉浸在巨大的不良情绪中。

这确实在我们讲求反思的过程中常常混淆难以区分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推荐阅读章节:第七、八章。两种常见而非常重要的两种应激表现:饮食与沟通

想想我们都曾有过同样的困扰。常常被无尽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压的喘不过气,但在工作日工作时间的工作场所中,常常没有办法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有效缓解烦躁焦虑的情绪,比如到商场购物、大吃一顿火锅、与朋友小聚等等,所以最为便捷的及时性方式就是咖啡和奶茶,一个奶茶外卖或是到茶水间沏个咖啡往往能在短短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些短暂的慰藉。我常常会选择同一种口味,因为我是尝试过并且确定这个口味对我来说是舒适的、愉悦的,我需要在当下焦躁的情绪下用这份已知的舒适来缓解我的压力,而不会去尝试一个新的口味,因为万一新口味不喜欢的话,就会加重这种糟糕的心情。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依赖。虽然短暂缓解了当时的不良情绪,但也给自己带来了新的问题——健康。

学会正确疏导自己的压力,希望我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方式。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五):意义不重要,感受才重要

有一个著名综艺主持人在节目里说,很多的意义都是来源于别人的灌输和赋予,但只有感受是属于自己的。

正在职场耕耘的日子,看到这一本与压力相关的书,可谓是如久旱逢甘霖。在进入职场之前,压力这一词就常常伴随笼罩着我,在进入职场之后,更为深刻,处理好压力与情绪,无论在何种时候,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能。

《自我的重建: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乍一听,仿佛有鸡汤的味道,但在一开篇,就让我知道这跟鸡汤毫无关联,而且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科学社科知识肯定会丧失很多阅读的乐趣。

开篇的寓言故事就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津津有味的引出一个核心词——自主权。

自主权于大多数守法公民来说,是被定义为与生俱来的,你可以自主做出你想要的决定。

但当人成为社会分子时,自主权往往是奢侈的,不由自主却成为常态。尤其是当压力与情绪来临时,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你能否处理好压力与情绪,是你能否立足社会,有所成就的一个关键。

作者是生物学出身的,《自我的重建: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首先是从生物的角度,展示了压力的源头-应激。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清楚的解释了三部曲的生产发展,恐惧—愤怒—悲伤。这种方式的开头,是在是别开生面,并且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严谨性,但作者所举的部分例子,由于此前阅读过相关的社科书籍,所以并不能完全赞同,尤其是在说动物除了基本需求别无他想这一说法,在《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这一书中的观点相悖,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对压力这一剖析和展示的力度。

应激在作者的梳理的脉络下,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惊觉,第二个是阻抗,第三个是衰竭。与我们古语云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点不谋而合的味道。产生压力的部分就是衰竭部分,在面对问题,应对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听之任之,有的人会尽力死磕。前一种,平庸无奇,后一种,只要熬不死,就往死里熬,所以往往出来的不是伟人,就是死人。但在这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在我的理解下,应该就是和中庸有点异曲同工,也是作者所要通过此书想要我们做到的,在压力之下,寻找平衡,把压力正确的利用,通过“正念”来掌控压力,从而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人生。

作者所说的正念,与此前的大热的《心流》也有点异曲同工,这让我更深一层的理解触类旁通这一词的意义所在。

在当下的一个社会环境,压力是无可避免的。在社会主流倡导的从学校的减压,职场的亚健康改善,减压的势头可谓是势在必行,但是从最近偶尔传出的职场猝死,综艺猝死,小学生培训班有增无减,学龄一再提前,退休一再延后。

让人多喘一口气都觉得是浪费生命,但是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无从逃避,只能从老祖宗哪里继承下来的基因优势,不断的趋利避害,不断的压力中成长。在作者的笔下,在《自我的重建: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的书中,学会与自己和解,和社会同步,把控生活。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六):摆脱压力追求自我

初入职场,每天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压的我喘不过来气,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是让我焦头烂额。读完《自我的重建·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有几点感悟想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仅为个人见解),算是读后的复盘,当然,也希望能够给同样处于压力之中的你一些帮助。

(一)

记住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这是我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的一个最重要的参考。

因为几乎所有的一切,

一切外界对你的期待,一切荣耀,所有对窘境和失败的恐惧,

面对死亡都黯然失色,

剩下的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我看来,设想自己将死去

是帮助你避开“我可能会失去某一样东西”这种思维陷阱的最佳方法。

此时你已经赤条条一无所有,

何不随心所欲?

—史蒂夫·乔布斯

读完这段话,你是否也在反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人总是会产生太多的欲望,以至于他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满足它们。你也是这样,我也是如此,随着工作安排越来越多,生活与工作的时间分配越来越不均衡,虽然工作带来了越来越高的收入,但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这到底是为什么?《自我的重建》这本书给我了一个答案:重新审视自己的个人选择,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定义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其次学会对某些任务说不;最后要给自己的时间留空,感受生活。我对于此的理解是:确定好自己的方向,学会拒绝不属于自己目标的任务,集中精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最后一定要留出空闲时间给生活,感受快乐。

(二)

如果你在不想要的时候就去拒绝,带给你伤害的时候就放手舍弃,

有需要的时候就去提出要求,想要给予的时候就去付出真心,

想要痛苦或呐喊的时候就去发泄,那将如何?

如果你想要交流的时候就敞开心扉,那又将如何?

开心的时候就笑!

如果你活在当下,活在唯一充满真实的现在,

不念过往不盼将来,又将发生什么?

如果,你把自己交还给本质,让自己回归真实,那结果又将如何?

—克劳迪奥·卡萨斯

我们的压力有时还来源于没有真正的做自己,没有及时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恐惧冲突,极力想要避免冲突的应激反应。那么如何改善呢?作者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主动式沟通的技巧: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表示自己已经理解这个观点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如果可以,提出你认为合适的替换方案。二是有意识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自己是如何表达的,自己的语言表示,手势甚至是表情对对方有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能直接导致沟通的效果。所以在沟通中,要学会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时就可以有效的及时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未完待续...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七):何不让自己活得舒服点

《自我的重建》这本书,探讨了应激的产生原理,以及其引发的压力和情绪变化对心理、生理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给出一系列作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实践方法——正念减压。

其实,正念在我看来更像是认真体会、深入了解自己的过程,书中介绍的关注呼吸、进行冥想等方法,大多旨在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身体感受,明确情绪的产生、发展、变化、消失等过程。毕竟要改变一件事情,就要先对其有所了解,尤其是要改变对我们自身来说可能已经根深蒂固的情绪反应。

相比于书中介绍的方法,我对作者传达的思想更感兴趣,他让我了解了压力对我们产生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过程。压力已经成为影响职业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几乎是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与之相处并进行自我调节,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我自己同样被压力困扰,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我面对一件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时,那种无力、无奈、无助的感觉。我想要改变结果,但却无从着手,这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就像狠狠出拳却打在了棉花上,毫无反馈,让人心里莫名发慌。

书中说的很对,这种无形的压力,却会对我产生有形的影响。我开始整天胡思乱想,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效率降低,只想尽快得到那件事情的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好是坏。家人问起关于这件事情的进展时,我还会很不耐烦,甚至会发脾气。

这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压力,切实地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因为处在压力下的人的通病,就是过度担心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往往也就忽略了别人在做什么,也会忽略了别人同样也想要获得我的注意和关心。

但幸好,《自我的重建》让我知道,我的这些情绪和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调节和改善的。我开始试着接受,接受不确定,并尝试其他的选择。我想让自己尽可能地优雅、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变化。我试着相信,当我对某个期待不再急不可耐时,我原本的期待才会随之而来。

我开始懂得,几乎全人类都面临同样的困境。所谓众生皆苦,求而不得是苦,得非所愿也是苦,即便得到所求,也会有痛苦,因为害怕失去。其实,让我们受苦的是被困在苦里的那颗心。可以说,痛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它取决于每个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我开始放下不必要的期待,因为,当问题已经超出了我的影响范围,再担心、再想要一个结果,也是于事无补。过多的期待,不但不会让我感到充满动力,反而让我深陷其中,为没有得到某些结果而困扰。在某些时候,期待是我们对未来欠下的债,有期待当然是好事,但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人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人总是会产生太多的欲望,以至于他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满足它们。所以,与其总是想要得到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而且会让我们疲惫不堪的东西,不如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个人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在现今的社会,压力让我们生活得好像一根绷紧的弦,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忘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时刻。生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很多时候,只有在接近死亡时,我们才会真正去珍惜、去衡量生命的价值。在面对死亡时,一切外界对你的期待,一切荣耀,所有对窘境和失败的恐惧,都会黯然失色,剩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但有太多人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与疾病、死亡还很遥远,那些终极的问题自己尚不需要去考虑,与其思考这些,不如尽快完成手上堆积如山的工作,否则明天就有可能喝西北风了。看,压力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似乎挣不脱,甩不掉。但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不过八个字——放下执念,放过自己。这样说,并不是鼓动大家不去努力工作,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自己的全部人生倾注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如果把一个月用一个小方格来表示,那我们的一生只需要一张A4纸就可以全部囊括。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我想要享受生活,学会珍惜那些简单的东西,阳光、高山、大海,还有当下。即使现在还没有达到,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想要去做不同的尝试。但也有人会说,丰富的人生固然有价值,但专注的人生也同样有价值。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说法。这就要看每个人如何定义,如何选择。因为,只有你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别人无法教你如何生活。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也可能改变生活的重心,走出不同的轨迹和方向。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而不在于结果。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而后行之所至。我希望我有力量去改变我能改变的,我希望我有耐心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我希望我有智慧去区分它们。前路茫茫,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