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心理学家:真正高情商的人有这四点特征,第四点大多数人不具有

心理学家:真正高情商的人有这四点特征,第四点大多数人不具有

发表时间:2020-10-15

【www.qg13.com - 子夜四小姐情感心理变迁】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家:真正高情商的人有这四点特征,第四点大多数人不具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情商作为智商的对立面,在很多人心中,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智商。高情商就意味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事方式,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抓住机会的能力更强,也更容易成功,对于我们而言,与一个高情商的人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心理学上,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意志、抗压等方面的素质,是个人魅力与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控制力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有效办法是,观察这个人情绪控制力的强度,越是能控制自身情绪表达的人,情商往往越高。在营销行业中,情商是从业人员所必备的素质,一个缺乏情商的人往往难以同客户进行高效交流。如果交易双方的情商都很高,那么交易成功的概率也就很大,商谈也最顺利。

很多低情商的人会因为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情商而烦恼不已。事实上,遗传并不是影响情商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情商与其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后天领悟等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认为,情商是可以后天训练并提高的。那么,高情商的人主要有哪些特征呢?心理学家总结出四点。

一、情绪感知能力

感知情绪是个体情绪控制力的重要体现,能够精准感知到自身与他人的情绪特点、变化,将有助于你判断现在的情况,并作出合适的选择。高情商的人总是善于察言观色,对方究竟是开心还是生气,都会被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因此他们不容易得罪别人,也能在别人需要安慰时及时出现。

同时,由于他们能够准确把握情绪的来源与强度,不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反而擅长用调动情绪的方式来掌控他人情绪与调节气氛。

二、快速应对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与尴尬场景,有的人一出现状况便会手足无措,但是,高情商的人总能快速反应过来并准确判断局势,巧妙化解危机。

比如,男方对女方发起了公开邀请,而女方不太情愿,此时如果直接拒绝,不仅会让对方很没有面子,也会让自己陷入尴尬与舆论的不利位置。那些高情商的人会选择用一些委婉的理由拒绝,或者是用一些暗示性的动作,提醒男性自己并不想接受他的邀请。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下,明智的男性肯定就会心领神会而放弃纠缠。

三、情绪预测能力

我们的情绪是多变的,但也并非是不可预测的,一个人或集体的情绪变化往往有一定的预兆。前面提到,高情商的人拥有强大的情绪感知能力,因此他们也更擅长捕捉并分析他人情绪的特点与变化情况,从而预测这个人接下来的情绪与行为。

尽管这种情绪预测并不总能成功,但是它的确能够有效帮助一个人维持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矛盾爆发之前就能够着手解决问题。

四、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难免会犯错,并为之承担责任。同时生活也是状况百出的,有好运气就必然会有坏运气,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也伴随我们生活的日常。

在经历这类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愤怒、焦虑、自责、难过等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把所有负面情绪一股脑抛出去,势必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但一味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中,也会对自己内心造成很大的压力与伤害。

这时,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高情商的人大都拥有优秀的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总能够快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合理宣泄个人情绪。

因此,这类人的抗压能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强,在许多时候,挫折反而更能激起他们的斗志,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黑色的生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个人品质,往往能帮助个体走向成功,而这种素质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拥有的。

精选阅读

长期关系中绝大多数人的困扰


首先说下什么是长期关系?我理解的长期关系应该是情人及其以上的关系,也可以是恋爱后踏入婚姻生活的维护。曾经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发现大部分兄弟追求的还是一对一的正常男女交往关系,即最终希望找到一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做长期女朋友,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因此,我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这样一个前提框架展开。

爱情的长期关系维护主要做两件事:建立和分享你的世界;发现和拓展TA的世界。这句话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发现你自己的价值并为她持续地提供高价值。所以滚床单不是结果,恋爱也不是结果,甚至婚姻都不是结果,因为人生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在此之前请享受过程。所以在这里我非常强调“持续”二字,很多兄弟在长期关系里困惑的原因往往是忽视了这两个字,不管前期你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技巧追到了这个女人,滚床单了,和她恋爱了,甚至后来结婚了,你以为万事大吉了,不再花心思在这段关系上,结果突然有一天东窗事发,女人要和你闹分手,或者她在外面有了新的男人,这时你才悔之晚矣。也许有兄弟会觉得这样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我相信大部分兄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其实持续地为她提供高价值就是一种魅力提升的表现。对男人而言,女人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要想成长为一个成熟而有魅力的男人,离不开女人这所大学。女人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要想成长为一个成熟而有魅力的男人,离不开女人这所大学。换而言之,要想成为一个成熟有魅力的女人,也离不开男人这所大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愉悦感”和“幸福感”是有区别的,“愉悦感”是一种快感,来得快去得快,K歌很high是一种愉悦感,滚床单也能带来一种愉悦感,但这样的感觉往往不持久,而且次数越多,衰退得越快;幸福感是经过努力之后获得一种成就感,不会轻易得到,但得到之后持续的时间会很长。比如你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通过了一次重要的考试,多年后你还会因此而沾沾自喜。因此,在长期关系里我们应该追求幸福感,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有付出,至于应该通过怎样有效而合理的付出,收获一段美好的长期关系,我在后文中会做详细介绍。

这里再说下高价值,可能经常关注我们日记更新的朋友会有价值流和技术流的争论,价值流认为只要价值够强大,没有搞不定的妞,技术流则坚持说,只要技术够牛B,就没有搞不定的女人。对长期关系来说,这两种观点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所理解的价值包括两部分,硬价值和软价值。硬价值跟一个人的外表、社会地位及所能驱动的社会资源有关,高富帅是典型的硬价值比较高的人;软价值主要跟一个人内在的优势和品行有关,有些软价值是生来就被注定的,例如智商、某些犯罪倾向之类,另外大部分软价值是可以被学习、提高的,比如幽默感、沟通的技能、社交能力等等。

坚持价值流的人往往太强调一个人的硬价值忽略了软价值,而坚持技术流的人往往太强调一个人的软价值忽略了硬价值。试想,如果一个男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即使他的煽情能力和滚床单技巧再牛逼,除非他靠吃软饭,否则一个女人很难跟他一辈子;同样,即使一个很有钱的男人如果他不懂女人,不能给她除了物质之外的精神享受,这个女人很有可能会把他当凯子,最后红杏出墙。因此,硬价值和软价值必须齐头并进,缺一不可。硬价值就像是门槛,从温饱到奢华,如果你迈不过这道槛,你很难找到高质量的女人,所以好好工作努力挣钱是必要的。软价值更像是助推器,当你跨过硬价值的门槛后,你需要靠你的智慧、品格以及精神修为来持续吸引她,永不停止。

《如懿传》剧终 :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这样死掉的


《如懿传》作为一部反映乾隆和如懿帝后婚姻的情感大戏,热播许久,如今已近尾声。他们的感情,从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到离神离心的曲终人散,让每个熬夜追剧的人都唏嘘不已。

如懿出身贵族,知书达理,与弘历年少结缘,两人情投意合。每次,弘历见到天真烂漫的如懿,都会开心得像个孩子。

而如懿也早已对这个玉树临风的少年郎芳心暗许,为了能顺利在一起,如懿故意在三阿哥选秀时“出虚恭”,使自己落选,而弘历也不惜顶撞额娘,跑去求父皇,终于将如懿纳为侧福晋。

历经艰辛,两人终于如愿步入婚姻。

刚开始,弘历记得如懿最喜欢苏杭的绿梅,亲手为她作画,说着“你放心”的情话,如懿也坚定相信他们的爱情,不屑为金钱名利斗争。

他们都觉得,一定会像当初期许的那样,幸福一辈子。

但像许多现实中的男女一样,从青春年少时的城头眺望,看世事繁华,到中年的相看两厌,觉世间情寡,从心心念念的翘首以盼,到心灰意冷的清泪两行,如懿和弘历经历了最美好的初恋,最终,还是尝尽了婚姻的苦。

当初,弘历一句“你放心”,如懿真的就无比坚信,绝境里,弘历会向她伸出一双手,永不放开。

她不知道,那个深爱自己的男人早已是拥有至高皇权的九五之尊,看惯了筹谋算计的他,最不屑的,就是情分二字。

而弘历自以为是的一句“她会懂”,更让这个手握天下的男人盲目自信,有恃无恐。

相爱容易相处难,正如范玮琪在《最重要的决定》里唱的,“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不善沟通,不懂经营的两个人,最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如懿生产时,被接生姥姥田氏害的难产,十三阿哥永璟也因此胎死腹中。

失去爱子的两人伤心不已,如懿觉得孩子是被人所害,可乾隆却迷信钦天监所言,是如懿克死了自己的孩子。

此时的如懿和弘历虽爱着对方,可这件事还是让他们变得生疏。

失去爱子,本该互相安慰、舔舐伤口的两个人,却因一句虚无缥缈的天象之说,彼此互不见面,漠然处之六个月之久。

半年时间,两人没有任何沟通交流,虽不免互相思念,但倔强任性的两人,由于脸面,谁也没有先低头。

最后,曾经亲密坚定的感情,在时间的侵蚀摧残中,也日渐淡薄。

有句话说的好,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曾经的恩爱终究难敌平淡的流年”。

有时,冷漠、令人窒息的无话婚姻比有“外敌入侵”的婚姻更叫人绝望。婚姻里,其实最怕的不是争吵,而是冷漠和不沟通。

电影《前任3》里有一个片段:

林佳:“你不要我了怎么办?”

孟云:“那我就像至尊宝一样,去最繁华的街道喊一万遍,林佳我爱你。”

孟云:“那你不要我了怎么办?”

林佳:“那我就吃芒果,吃到死为止。”

两人的结局,正如他们甜蜜腻歪时的那句玩笑,像两只殉情的狼,他扮作至尊宝,在人潮涌动的街头一遍一遍地喊着“林佳,我爱你。”

她就着苦,一遍遍回忆过去,将让她过敏的芒果如数咽下,味同嚼蜡,病入膏肓。

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他们便僵持冷战,努力地“绷着”。谁也不肯先低头,谁也不肯先沟通。

最后,本来还相爱的两个人,却还是失散在了人海里。

现实生活中,相比吵架冷战时的不沟通,更有许多婚姻都是平淡生活中的零沟通。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其实早已是日积月累的波诡云谲。

英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排除睡觉时间,大多数夫妻平均每周在一起的时间不足4小时,1/4的夫妇每天交谈时间不足10分钟。

20XX年8月9日,上海街头,双人沙发依次排开,40多个穿着单薄睡衣的年轻女白领,站在沙发上,举着白色牌子,进行无声抗议。这个场景,很像她们在家中整宿等待下班归来的丈夫一样。

每名女性都手举一块白色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心里话:

“做了一桌子你爱吃的菜,只有我一个人吃。”

“我不要名牌包包,我只要你抱抱”

“再贵的烛光晚餐,比不上你回家吃饭。”

“没有你抱着入睡,我天天失眠。”

“你知不知道,我已经怀孕4周了。”

其实,这是很多人婚姻生活的日常。有数据表明:72.6%的丈夫每周都会超时加班,60%的丈夫一周和妻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

零交流,不沟通,已成为现代婚姻的一个重要杀手。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觉得你的婚姻快走到尽头了?”

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半年没一起好好吃次饭了,周末软磨硬泡,叫他陪我出去吃饭。他答应了,找了一家西餐馆,点的都是他爱吃的菜。

结果没想到人家一顿饭的时间,接了15个电话,我一句话没插上。”

另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每天加班到深夜,即使不加班,也会玩到深夜回家。我威胁他,如果再这么晚回家,我们就离婚。

然后接下来一周,他早早回家,两人坐在客厅看电视,人家躺在沙发上玩了几晚上王者荣耀。”

很多时候,比吵架更可怕的是冷漠,比不陪伴更让人伤心的,是相伴无言。

2014年7月,美国著名的《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采访,题目叫《爱情大师》,采访对象是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古德曼。

在这篇采访中,古德曼回顾了他从事夫妻、情侣幸福关系科学研究的经历,他认为:

夫妻间的沟通艺术是夫妻维持长期关系和保持幸福的重要原因。

“你说的这叫什么话?”愤怒的妻子吼叫。

“我就是对牛弹琴!”丈夫同样不满地回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多夫妻的日常。夫妻之间,这样鸡同鸭讲的沟通屡见不鲜。有时候,作为夫妻的两个人并不是不想沟通,而是不会沟通。

麦尔夫妇所著的《为什么男人不熨衣服》一书研究表明:

男女的脑部大有不同。女人在左右脑之间有很发达的连接,左脑管语言,右脑管空间,而男人在大脑内部有更多的连接。

简单地说,当一个女人说话时,她是在用两边大脑提取多方面的连接,包括注意、情感、视力、嗅觉各方面。

而男人说话时,他只用右脑,排除了许多其他刺激,所以他的思维更精确。

男女左右脑之间的差异,让男人不容易表达情感,而是通过行为来体现思维。所以,夫妻双方要实现良好沟通,就需要适应彼此不同的交流方式。

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乾隆和一群烟花女子寻欢作乐之时,如懿带人闯入,强行把烟花女子带走,一点面子都不给皇上留。

临去的路上也有人提醒她,“这样过去,必定会龙颜震怒”,可她不听,还是一意孤行。

当面教子、背后劝夫的道理如懿或许不是不懂,只是盛怒之下、缺乏沟通技巧的她,还是用断发相祭的方式,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美国著名婚姻咨询专家约翰·戈特曼说过,“一对夫妻出现问题后,他们一般不会立即解决,而是平均会等6年才去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积极解决,比如主动沟通交流,另一种是破坏解决,比如争吵不断,冷暴力,甚至出轨。”

在如懿和弘历的婚姻生活里,充斥其中的多是争吵冷战,少有沟通和交流。因此,他们婚姻最终走向破裂,也不难理解了。

心理学家洛萨达,调查了全世界上百对幸福和不幸福的夫妻,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洛萨达线,就是幸福和不幸福夫的沟通边界在2.9左右。

什么意思呢?

幸福夫妻之间的沟通大概是5句支持、关心、欣赏的话,1句批评、建议、询问的话。而不幸福的夫妻之间,沟通的平均比例,大概是3句积极的,4句消极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

“我对他的爱,他应该知道啊”

“我想他,他应该知道啊”

“我感激他,他应该能感觉到啊”……

可结果却是——这些“应该”,对方都没有感觉到,也不知道。

认识一对夫妻,丈夫很有意思,特别爱批评妻子,妻子为此特别烦恼,感觉自己怎么一点优点都没有呢。

后来我们一起聊天,我问丈夫,“为什么你老批评她呢?你不喜欢她吗?”

丈夫回答,“我怎么会不喜欢她呢,她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女人,但如果我不批评她,她怎么改变缺点变得更好呢?我因为爱她,才更严格要求的。”

爱之深责之切,是他对妻子表达爱的方式。

像许多夫妻那样,常常是关怀体恤的话到嘴边,却成了恨其不争的尖酸刻薄。而你的真心,TA永远也不懂,伤心、失望和怨愤便应由而生。

好的婚姻,一定是会沟通的婚姻。

有作家说的好,“婚姻是一场以爱情为起点的长跑,这份爱情,能否推着你们跑到终点,还要看你们的坚持,还要看你们的节奏。”

所谓节奏,便是作为夫妻二人需要深刻明了的相处之道。

当谈恋爱变成必修课程,大多数人都统考不过关


01

看了《奇葩说》第六季,有一期的辩题我印象很深,是这样的:大学该不该开设一门恋爱必修课。

正反两方都贡献了很多精彩的论点和金句,连蔡康永都对选手们的表现称赞不已,直言这是六季《奇葩说》最精彩的辩论之一。起初,我在看到这个辩题时,心里是赞成反方的,不同意在大学开展这样一门恋爱选修课。

但后来在听了各位选手们的发言后,我改变了想法,觉得在大学开设一门恋爱课,或许利大于弊,恋爱课的意义,并非只是赚学分,它与我们的心理、感情、生活有关。

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作者,我这些年却意外收到了很多读者、粉丝的私信,他们向我倾诉自己的烦恼和难题,有些是学业问题,有些是人生选择,而大部分都是情感问题。

“我男朋友和我冷战三天了,一直不回我消息,你说我该不该主动道歉?”

“我暗恋一个男生很久了,但是我不知道他喜不喜欢我,我该表白吗?”

“我喜欢上闺蜜的新男友了,很纠结……”

“我今天收到了一位男生的情书,我不喜欢他,却也不想直接拒绝他,后来他又去追了别的女生,我好气,心里有一点不爽……”

02

私信问我的读者,一部分是大学生,一部分是中学生,最多的是那些出了社会、年纪不大不小的女生,她们的情感问题,五花八门,复杂又奇葩,我看着她们的问题,有时感觉很好笑,觉得她们有点儿傻,爱得太天真,同时又心疼她们,为一些感情问题而郁郁寡欢,独自煎熬。

每回我都只能简单地安慰她们,毕竟我不是当事人,不了解他们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也不知道他们的问题根源,实在没法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我只能安慰那些失恋的女生,以后要擦亮眼睛,远离渣男,安慰那些看不开的女生,让她们放下过去,不再纠结于旧的感情,学会重新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能做的不过是安慰她们,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感情问题最后还得靠自己解决。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小到刚上初中的女孩和大到三十岁的女生都因感情问题困扰,不得已才向一位陌生的博主求助呢?

她们有的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世故,我可以理解她们的烦恼,可为什么有些人已经结了婚,年纪长于我,却还是为家庭、爱情、婚姻的事情发愁、感伤、纠结、痛苦?

后来我才知道,这世界上,很多人只是年纪大罢了,他们也不懂爱。

03

有谁说成年人就一定懂得爱?

十八岁之前,父母、老师紧紧盯着你,为了防止你早恋,他们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可一等到大学毕业,父母、亲戚们就开始变着法地催你恋爱、相亲、谈对象、结婚、生子,仿佛恋爱可以速成,无师自通,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要会。

可事实上,很多人到了二三十岁,依旧不懂怎么谈恋爱,哪怕已经交过了男/女朋友,关于感情的问题,他们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好。

想想也是,毕竟学校没有哪一门课是专门教我们去恋爱的呀。

聪明的、有天赋的、情商高、性格有优势的人,或许不需要这一门枯燥乏味的课,他们会觉得谈恋爱比考试简单得多,随随便便就能赢一场。

而有一些人,敏感、孤僻、活得小心翼翼,向往爱,却不懂爱,不会爱,没有人能够教他们怎么恋爱,怎样去避免受到伤害,所以哪怕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大的年纪,依旧会为情所困。

如果恋爱成为一门必修课,我想很多人会考不及格。

04

大王在节目里的话挺戳心的,她说自己缺爱,从小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喜欢自己,一直以来她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存在自我价值缺失的问题,她在爱情里跌跌撞撞,受过了很多伤。

她说:“我长大之后,但凡别人对我好那么一点点,我就以为这就是爱了,我就想付出全部去爱……如果我们都上了这堂恋爱课,我们都会珍惜,是不是还在一起?”

辩题反方的邱晨则说:“我们在恋爱中,遭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罪,从来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上过恋爱课,是因为我们上了太多的课,而错过真正的人生啊。”

诚然,一门恋爱课或许没法让你真正掌握恋爱技巧,也不能保证你能谈一场完美的恋爱,你以后或许还是会遇见错的人,还是会被分手,会经历失恋,会遭遇情感危机——人生的弯路,有时候是你难以避开的,该踩的坑,一个都不会少。

但我认为,恋爱课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许它没法让你一辈子不再为情所困,却能教你辨别什么是不爱,什么是情感勒索,什么是占有欲,什么是情感冷暴力,教你如何保护自己,以及怎样走出一段失败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恋爱课可能没法成为必修,没办法,我们只能一步一步走,在爱情中成长,在疼痛中学会爱,在失败中得到教训,在爱里修炼自己渴望的爱情。

我们都要在爱情里不断受伤,跌跌撞撞,才能成长,懂得什么是爱,真是现实又残酷呀。

心理学家:男人为什么普遍不爱叫床


心理学家:男人为什么普遍不爱叫床

首先需要说清楚的是,现实中存在喜欢叫床的男性,本文主要讨论不爱叫床,每次都是默不作声的那一批。不爱叫床的男性,在国内占大多数。虽然A片中有很多表现男性发声的情节,但是那并不是现实常态,影片的表现只是为了凸显剧情效果,比如电影中出现妇人生孩子时,产妇总会叫的声嘶力竭,而现实是,女人生娃的时候痛的同时还要使力,根本没力气叫。

为什么大部分男人都不爱叫床呢?很多男性的回答是:觉得叫床是女人的事儿,男人要是叫了,就显得太没有阳刚之气。这确实是很多男性不叫床的原因之一。

还有哪些更有逼格的原因?

进化遗传。

人类进化史上有几千万年的时间里,男性都是负责外出狩猎觅食的,而女性负责主内的,如此进化导致男性每日词汇量远远低于女性。据西方研究,男性每天的词汇量是7000个,而女性有2万个词汇量。由此可以看出,男性本身就是偏少说话少出声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外狩猎,你发出声音,就可能导致猎物跑掉或者被捕。这也间接让男性在性交过程习惯性少发声。换句话说,就是干活时要憋着一口气,才能够使劲,老出声就力虚了。

体位影响。

传统姿势是女下男上,男性是主力方,要憋着使力。有人的观点是:女性做为被动方,呻吟成了一种交流方式,这可以把信息反馈给男性,引导男性控制节奏。当体位变化,有些男性还是会有哼哼声。

周围环境影响。

能够进行的震耳欲聋,那只能表明双方都感觉很安全,如果是需要顾忌隔壁孩子或老妈的话,可能双方都有些不敢发声。

对方给的安全程度。

如果对方给的安全度足够,那么当事人就敢于表达出真实的自己,不会担心自己叫出来会显得太女性化。就如在心理咨询中,当心理咨询师接纳度足够,让来访者感觉到安全的时候,来访者就敢于讲出一些东西。内心带着一份沉重进入咨询室的人,总会有一丝忧虑,害怕自己说出来的事,咨询师会不接纳。

在性爱中,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叫床,还可能有些小小的癖好,比如有些男性喜欢爱人穿着特定颜色的丝袜,有些男性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等。由于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隐私,所以我们了解性的途径很窄,如此条件下,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性行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他们会害怕自己表达出来会被拒绝,会被抛弃。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性行为频率和时间,很多壮阳药的宣传中,把次数和时间与男性功能直接对等挂钩,这让很多男性在出现状况之后,很容易就觉得自己有问题,要不就怀疑早泄,要不担心没法满足对方而失面子。

其实,同样的,很多女性在性交过程中,也害怕自己的某些表达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因为沟通不畅而性生活不和谐的伴侣。当性爱过程中有太多担心的时候,彼此都不能更好的感受当下的快乐。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双方能够真正的让对方感受到接纳。

你和伴侣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沟通下,讲讲对方在性行为上哪些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哪些是可以尝试的,可以试着慢慢了解对方的需求。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还可以再沟通,因为人是会变的嘛,以前不能接受的,现在可能又想尝试。相信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会感受到和对方在多方面的契合,这对增加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角色定位。

生活中有很多种角色模型,每种角色对应着一些大众印象。很多男性把自己定位成不适合叫床,不适合哭泣,不适合示弱……他们压制了自己的女性角色,忽略了自己孩童的部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多面化的,有坚强的时候,有柔弱的样子,有笑,有哭。如果长期只表现一面,那么不仅会让自己太受局限,而且让对方也会以为你没有其它面。

巴尔扎克写的《贝姨》中于洛男爵对妻子阿特丽纳就是如此,妻子在他面前总是那么的循规蹈矩,不够鲜活立体,让他渐渐对妻子失去性趣,从而不断出外尝腥。阿特丽纳本身是个聪明女子,但她就是不肯放下自身的修养,即便面对丈夫,她依然是保有那份矜持,因为她觉得性方面的开放是荡妇所为,这也和很多女性想法一样,好像床上功夫好就是下流人士。极端的案例就是某些丈夫把妻子太圣洁化,面对妻子完全不举。

发展心理学中讲道,在孩子3岁以内,只要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多感受这个世界,不管是他喜欢咬东西,还是他喜欢摸东西,只要孩子愿意,都可以让孩子自由感觉。这样的经验可以让孩子能够建立自己的感官世界,同样的,性行为中,你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尝试,多感受。这不仅可以开发出你自己未知的性感观,还能促进你和伴侣深入的了解。

所以,下一次,你和ta,找个安全的地方,试试新花样吧~

心理学家:中国式家庭的情感轮回链条


[一]

结婚时,做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常常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走选择时也常是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而这一个基石,普遍没打好。

[二]

婚后,因没有感情的滋养,也因为女性更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感觉到孤独,于是去抓丈夫,去控制丈夫,而丈夫则觉得,本来就缺感情基础,更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噩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

[三]

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是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结果,她把儿子抓得更紧。

儿子被妈妈抓很紧,那女儿呢?若妈妈内心比较健康,则可能有同样待遇,也会被妈妈抓住,但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女儿容易成为妈妈的“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被妈妈厌恶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个同样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丈夫逃离妻子时,会愧疚与不安,也担心后院起火,当发现儿女可以填补妻子内心的空洞时,他们也会将儿女推向妻子身边。所谓的恋母情结,在中国出现了变型,爸爸甚至不与儿子竞争,而是迫不及待地将儿子推给妻子,这样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参与造就了另一个自己。

过去主要因重男轻女,现在则主要因男人想逃离妈妈的潜意识的动力,导致做父亲的男人不仅逃离妻子,也逃离女儿,与女儿的关系也很疏远,这导致女儿即便在母爱一环上有所改善,但在父爱一环上仍相当欠缺,于是女性对得到异性的爱,要更为绝望一些。

总结一下即,男孩得到母爱表面过多但质量堪忧,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被吞没创伤,这导致男孩不能表达情欲,并且会导致男孩比较被动;女孩则得到母爱和父爱都比较少,容易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而她们虽也有被吞没创伤,但比较少,所以相对男孩要主动很多。

[四]

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表达情欲,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于是,又重复了轮回的第一个链条——夫妻之间缺乏情爱。

[五]

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这还不够,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儿子,而对于妈妈,儿子意识上还不能逃离。于是导致一个独特中国现象:儿子必须和妈妈粘得紧一些,不能逃离;儿子和儿媳疏远,却成了可以接受的现象,唯独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独自品味。

[六]

结果,婆媳关系就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战争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至于公公,已成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注脚,没有人争夺他。除非他生命宽广而精彩,否则他在家庭中就是一个零。

[七]

婆媳关系中,谁都赢不了,妈妈毕竟不能得到儿子的情欲,妻子也得不到,但男人的情欲总要去找一个地方安放,于是,妓女,或小三,就成了一个平衡物而广泛存在于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区,而做小三的女子,也常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得到爱最少的女子。小三,这也是一个中国独特现象。

更神奇的是,我听到一些故事,故事中的小三,甚至是妈妈为自己儿子找的。

[八]

若公公和岳父,在大家庭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成为家庭问题的直接制造者(有外遇不算,必须是主动冲突),这是因为,他们执着于权力感,不容别人挑战他们的权力,但他们不会制造特别复杂的情感关系,而只是一味要求别人服从他,这形成不了特别复杂的轮回。

PS: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我听到的数千个人的故事的一种经验上的总结,不代表真理,也不会自以为是非常全面的说法。欢迎其他朋友提供你们的想法。

虽然在专业上有自己的梦想,但我自己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看到一个网友说,莫言只是写了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竟然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没有魔幻,只是纯粹的现实。

我写的,也只是纯粹的现实,尽管有时是魔鬼般的现实。

——————————

轮回中最遗憾的是,没有爱情。和一个朋友深聊,她明白,已三十六七岁的她都没品尝过什么叫情欲,遑论爱情。我则常想,若人生重来多好,要求不高,就从大学开始吧,18岁的年龄,但有38岁的智慧,一定会有绽放的青春。

大学时一友爱用花园的意象来看人,对我的意象是,花园里到处是花,但还开放就已枯萎了。说的真准确!

写这番话时刹那间明白(也许是投射),中国富豪们征婚时为什么总想找没有恋爱经验的处女,除了以往说的占有欲,还有想人生重来的念头吧。

爱情象征着美好,情欲点燃的是生命活力。哪怕爱情中不断受挫,但生命会是丰盛而绽放的。没有体验过爱情,貌似像是外部世界缺了一块,其实是内心的火焰从未被点燃过的遗憾。所以,在爱中的,大胆地去爱吧,哪怕被玫瑰刺得鲜血淋漓。

原来看徐志摩,总看到他悲剧的一面,迷恋林徽因,但却看不到林的真实。但刚刚,对他起了很深的敬意,在那样的时代,他发出对纯粹爱情的极致呼唤,那是多大的勇气。再想想林徽因与梁思成与金岳霖,多悲剧,金痴恋林的一张相片,而梁在林死后立即与学生结婚,多大的一个空洞。

活出你的爱,你的生命。

心理学家:女生允许你坐她的床,意味着什么


这段时间,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有个男生问道“认识的允许我坐在她的床上,是不是证明她对我有那么点意思”

的确,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我们都知道,床是一个人比较私密的空间,哪怕是绝大多数男生,都不会允许随便什么人上他的床。

那么,女生允许你坐她的床,对一个男生意味着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往往代表了这些含义。

(1)绝大多数情况,意味着真爱

床不仅仅是一个人最物理上私密的空间,在心理上也同样如此。一个人愿意让你坐上她的床,往往意味着对你已经放开了心房。甚至可以说,能让你进入她的房间,就意味着已经接受你了。

这时候,或许你应该乘胜追击,打破两人之间的“羞涩”,不要让机会白白溜走。

同样,如果你和一个人恋爱,对方却对你接触她的床很反感,不愿意,往往也意味着对方可能并不是真的爱你,没有办法接受你,你或许应该留意一下了。

(2)少数特殊情况

但上述并不代表所有人,毕竟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你所在意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眼中根本无关紧要呢?

对于洁癖来说,不让你坐在床上并不代表就不爱你,只是因为对方有这种心理障碍,对他人的接受能力较低。这种情况要慢慢软化。

对于那种“男孩子”气很重的女生来说,让你坐也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对方完全是有可能把你当成“兄弟”了。

除此之外,不同的人还有奇奇怪怪的“癖好”,因此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结语:对于女生的床,不少男生还是抱有极大幻想的。不过现实往往是,对方的床又脏又乱,可能还没有你自己的床干净整洁。

但无论如何,让你坐在她床上,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暗示,你可要抓住了。

凝视如虫洞:心理学家如何看待刷爆朋友圈的“对视三分...


2010年5月31日下午5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行为艺术之母”、一袭红色长裙的南斯拉夫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自一把椅子上缓缓站起,向围观人群颔首致意,宣告其作品《艺术家在场》的完成。在三个月之中,她和1400人相互凝视,他们或出神、或微笑、或哭泣、或“抢镜表演”。

《你正常吗?》这次凝视之旅即来源于这场伟大的行为艺术,差别在于,本次凝视的主人公们都是夫妻、兄弟姐妹或父母子女。

凝视是缺失的。

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和任何人对视超过一分钟,在电梯中我们看着数字面板,在家里我们会在沉默时将目光投向电视或手机。我们为什么对凝视如此恐惧?

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固有的惯性里,这种惯性依赖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存方式,所有的“应然”让一切顺理成章的同时也构筑了自我的铜墙铁壁,这防壁内的自己隐藏的太久了。这墙壁内的自己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自己,它脆弱温柔又情感丰沛。如果你习惯了在生活常规中做一个理所应当的压抑者,在这场凝视中不用一分钟便足以无法容忍自己自发的激动。

相互长久的凝视制造了一个奇迹。我们的日常生活并非没有凝视,相反,我们所有的生存规则和自我角色的定位都来源于一种公共的凝视。我们穿衣、上厕所、吃饭的方式、睡觉的地点、工作学习的礼仪,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非个性化的、先在的公共凝视,这种凝视也是“超我”的依据。而互视将规则化的公共凝视转变为个体间对等的凝视,我们不再如同对待机器般的观察和被观察,在互视中,一个双面的镜子结构竖立在两人之间——我在你的眼中看到压抑的我自己,从而理解了你。

节目中,好多参与者会感到热,这是投射性的冲动激发,凝视的效果已经穿透心理,直达身体的表现。这份生命的质感就通过身体的灼热,直接的呈现出来。更多的参与者会直接体会到深情的涌动,例如小伙儿说妈妈始终是最美的。亲人之间的凝视不同于陌生人之间的凝视,陌生人之间,凝视主要的功能是镜子,主人公能够通过对方的目光来看到深处的自己。亲人之间,在这份看见和因之而能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解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份往往胜于对自身的关爱。

这让我想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那场圣典,人们在她的面前尽情的展现自己,有的不到一分钟就痛哭,有的怅然欢笑,有的赤身裸体,有的身着华服求婚。她始终坐在那里,像一个成熟稳健的分析家,不发一言也面不动容,仅仅是深情而接纳的看着你。只有一个人,和她一起走上行为艺术之旅、相恋12年却已分别二十二载的情人坐在她面前时,她们潸然泪下,双手紧紧的扣在了一起。

自性、真我或者无意识的主体,无论我们怎样称呼它,那个隐藏在生活洪流中的、令我们深有感触的背后的自己,它总是埋于黑暗。相对于展现和表达柔软,我们更愿意让亲人将自己当做是一种符号,自性之光就在这些符号化的生活和语言交流中归于暗淡。

在“你正常吗?”这次的13对实验者中,兄弟姐妹以及儿童母女的对视时间最短,只有半分钟左右,终止于开心欢笑。成年亲子之间的时间则是两分钟左右,当他们开始哭泣时也便停下来。只有夫妻之间的时间能够对视三分钟上下。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结果中做出一个推论,在这三类关系中隐藏着彼此内心深入程度的阶梯。我们的血缘身份在定义彼此亲密的同时,也因为这个身份阻碍了更加深入的交流。而且,往往是孩子难以面对父母,因为在触碰到彼此痛楚时继续深入,意味着接受父母并非幻想中的庇护者,父母其实也是需要自己庇护的人。这样的深度触碰会使得亲子间的身份逆转,这种逆转并不那么容易承受。

所以,难怪夫妻家庭总是超越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成为人生的港湾,恰恰是在稳定的两性关系之中,我们才更容易在进入对方的同时表露自己,身份在这种关系中也更容易交换。兄弟姐妹间的那种天然同性竞争,在两性之间得以化解。

凝视如同沉默的虫洞,它连接起彼此间一直逃避的冲动与情愫,只需三分钟,便能绽放自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