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恋爱技巧 > 导航 > 讨好者:外求,是没有答案的!

讨好者:外求,是没有答案的!

发表时间:2020-10-19

【www.qg13.com - 讨好我的方法】

恋爱的技巧有很多,两个人的感情也是需要维护的,那么到底有哪些技巧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讨好者:外求,是没有答案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1

讨好的标志之一,就是害怕别人不开心。

所以在人际互动中,讨好者会小心说话、不敢反驳、好好表现,甚至会隐忍、牺牲、自我安慰,以尽可能地保证对方不要因为自己而产生什么不开心。

讨好者其实并不傻,他们很懂得为自己考虑。

在讨好者看来,别人不开心是件很糟糕的事。他们的潜意识里觉得,别人很苛刻。别人一旦不开心,就会觉得我这个人不好,就会对我有意见。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可能性后果:

惩罚。别人会指责我、嫌弃我、影响我晋升、甚至影响我能继续工作。

不被爱。别人会不喜欢我、不跟我做朋友、困难的时候没人帮我、我很孤独。

讨好者害怕被惩罚,害怕失去对方的爱。他为了这两个东西,不得不讨好。

2

安全感与爱,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很需要。只不过讨好者的自我比较虚弱,他没有办法自给自足,只能外包给别人来获得。也就是说:

面对惩罚和孤独,讨好者是没有能力应对的。

自我强大的人,可以在被惩罚的时候保护自己。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在被指责的时候怼回去或向对方解释。可以坦然为自己争取利益,保护自己。

可是讨好者就像被封印一样,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不得不委屈求全,照顾好对方的感受。希望能不惹对方不开心,获得对方的不惩罚。

这个其实就是交保护费。我打不过你,我就牺牲一部分利益,换来你的不侵犯。可讨好者不知道的是,人家压根就不会领你的情。

自我强大的人,在感受到孤独的时候能主动寻找爱。他既能通过自身的价值、魅力等因素吸引别人得到爱,又能通过求助、索取、示弱等方式让别人为他付出。即使得不到,他也能跟孤独友好相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是讨好者不相信自己能够被爱,也无法安静地跟自己相处。于是他只能通过讨好别人,希望别人心情好一点,不要拿走对他微弱的爱。

这个类似于买保险。就是我不断在现在付出,企图换来我有需求有困难的时候你的帮助。讨好者不知道的是,对面这家保险公司,是极其不稳定的。

3

讨好者一直在外求。他把自己无法完成的自我保护、自我获得爱,寄托在他人身上来完成。

但他人是不稳定的。你把这两个需要,建立在别人的心情之上,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过度依赖于外在供给的时候,都会开始各种失去的担心,不得不忍让妥协。

对于讨好者来说,只有通过靠自己来完成大部分自给自足,才能不再去讨好,做回自己。

我这么说不代表不可以依赖。而是你的依赖要有个限度。

你当然要尽可能地避免被惩罚,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一旦你需要使用牺牲才能换来不被惩罚的时候,你要有能力保护自己,你才不怕被惩罚。我们热爱和平,但不代表惧怕战争。

你当然要尽量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招人喜欢的美德。但一旦顾及别人感受要伤害到自己感受的时候,你要有一种底气就是:你喜欢我固然很好,但是你不喜欢我了,我也可以活下去。

这就是讨好者应该有的自尊:有你很好,没有你也行。

这时候你跟他人之间,才能真正成为平等的关系,而不再是依附关系。

讨好者,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发展出自己的力量。

4

讨好者的自我成长,是很艰难的。

对讨好者来说,他从小就接受各种无法承受的惩罚,他只能通过不断妥协换来安宁。

他可能有个严厉的父母,可能没什么伙伴,可能不怎么被关注。这让他只能不停地自我牺牲,委屈自己,才能在挣扎中获得一点安全和爱。

那时候,他是没有力量的。照顾好别人的情绪,是他唯一会的求生存之道。

讨好者需要做的,只是解除封印:

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你已经不是当年的无力应对的你了,你已经长大为一个很大很大的大人了,你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有能力照顾自己了。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但你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自己。你可以去尝试两件事:

1.每当你害怕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你问问自己,你在怕什么。在你的想象中,别人不高兴会怎样。

2.假如这个后果真的发生的话,你有没有能力去面对,你该怎样去面对。

然后在做的过程中,随时现实检验:

如果你不去照顾他的感受,他是否真的会不开心?

如果他不开心,那个后果是否真的会发生?

如果那个后果发生,你是否真的是不能承受?

这里面会有害怕,会有惊悚,会有后果,会有真实的部分。每走一步,我也邀请你去欣赏自己,看到自己的不容易。一次次,你就才学会了如何去面对别人的不开心。

如此,你就知道——

什么时候要去使用讨好这种能力,什么时候不必再去讨好了。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恋爱的样子五花八门,然而我见过最憋屈的恋爱,当属小心翼翼的恋爱了。

好的感情可以让人得到心灵的休憩,没有紧张、无须讨好、摘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担心对方不会接受真实的自己。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然而选择改变则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编辑推荐

儿媳有没有义务帮公婆养老?奶奶的回复,是最体面的答案


“你爱他,所以也该爱他的母亲。”

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关系中难以言说的一个梗,就像有些女人在和男人恋爱或者结婚之前总喜欢问男人“我和你妈掉到河里你先救谁。”

听这话,别说婆媳和睦了,自打一开始没进门的时候,就莫名的有了点火药味儿。

结婚后的女人身份变了好多,你说自己还是个自由的女性,真的没那么简单了。

每一个女人都会从儿媳慢慢的熬成了长辈。也会懂得身为人母的那种爱和伤悲。

“我为什么要养你妈,你妈又没有生过我,养过我。”这话听起来有些女人觉得有点道理,可是总是感觉炸耳且不体面。

客观点讲,这样的女人在家中非但没地位,夫妻感情也不和。

“儿媳究竟有没有义务养老呢?”奶奶似乎给我上了一课。

小时候还住在一个村子里,老奶奶还健在,不过村里人对老奶奶的评论并不好。老爷爷去世的早,老奶奶年轻时就改嫁了,那个时候她带走了两个儿子跟随着第二任丈夫生活。

爷爷和他的姐姐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成年,但是能够自立了,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一种仰慕,二人没有选择跟随老奶奶。

他们的这种做法,让老奶奶很是反感,她从来不会关心这两个孩子,冬天他们冻的手上都生了疮。

奶奶说她认识爷爷的时候,大冬天的他还穿着单衣单鞋,过春节的那天别人一家依偎在一起,他就在外边游荡。有一次他哭着想要找自己的母亲,可是她却赶走了自己的孩子。

后来爷爷成家了,奶奶经常说是自己“瞎了眼看上了他。”可是她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和他风雨同舟。但是年迈的老奶奶因为太过骄横,

孩子们不去赡养她。爷爷是家里的老大,老奶奶说他不养她的话,就起诉他。爷爷很是气愤,但是奶奶却安抚着爷爷说:“咱们养着她吧,不管怎么样,她也生了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她在有错,没有她也没有我们的生命。

爷爷因为肺癌去世后,奶奶还是按时去给老奶奶做饭,陪着她聊天。记得老奶奶去世的前一天,她拉着奶奶的手,把她手上戴的那个戒指给了奶奶。

刚结婚的那个时候,奶奶叮嘱我一定要把人家的妈当自己的亲妈看。谁这辈子都不容易,能走到一起便是缘分。你爱了这个人,就得明白爱屋及乌的道理。

我曾经问过奶奶,你这辈子照顾了老奶奶这么久,不觉得委屈吗?她笑着说:“有什么委屈的,她不是你爷爷的妈妈吗,那也是我的妈妈。”

一直挺敬佩奶奶的,以前有人说她太好欺负,别的妯娌都欺负她。其实并没有,因为她们也很尊敬奶奶。

她们做不到的,奶奶替她们做了。女人进了门,不要把自己当外人,虽然有些度还要把握,但是孝顺这件事别犹豫。

其实如果两个人能够彼此坦诚,以一种最为炽热的态度来对待彼此,哪里还有什么“婆与媳隔肚皮。”

人心冷起来很冰,但是暖起来的余温也很舒适。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所以被我们所传承,因为这样活着才体面。

女人的弦外音


假如听见女人的言谈举止有类型化发展趋势,那麼这就寓意着该类难题的讨论方式将深入生活的细微末节。如何维护爱情关系?该怎么经营感情生活?

鞋!

从今天开始,你将必须等候更久的時间!这鞋都是深棕色的!那么你也得帮我买!这鞋都是深蓝色的!

自然还要买啦!

迅速还要到夏季了! 顺带说一下,尽管是我很多双平底鞋了,可这鞋也不可以少!

如何维护爱情关系?该怎么经营感情生活?这双鞋显而易见很衬我就为一件晚礼服光买双鞋,都是应当的。跑起來也会很舒适! 即使完全不太穿,因为我要有着!

再撺一会儿!回家你也得再次撑着! 傻立在一旁做什么呀!你来付钱!

日常口语 “确实划算些!”

“再等一会儿!”

在这样的事情下,大伙儿都不必凝滞地了解信息内容。这儿所谈的 時间定义并非一成不变的。男人有自身的性別特点和語言习 惯,在男人那边,“一会儿”也是将会是几个星期時间。

例如在她们 迫不得已去花苑除草,以后再次翻土、种上其他绿色植物时。在购物时, “一会儿”究竟有多久在于大型商场的尺寸,在于购物的 大城市经营规模,及其附近大型商场的总数。

如何维护爱情关系?该怎么经营感情生活?男人在购物以后会想:这类声嘶力竭的个人行为终于告一段落。 错!那样想就大错而特不对!回家后一切刚刚开始。女人回 家时就急不可耐地把全部的衣服裤子再试一遍

你是职场上的压迫者拯救者or受害者


工作中,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着某个角色:要求苛刻、鞭策他人的狼(压迫者),热情细心、随时伸出援手的狗(拯救者),或是柔弱自卑、逆来顺受的羊(受害者)。职场上,没有人能避开戏剧三角形的心理游戏。来看看你自己是哪种角色占主导地位。

你是职场上的压迫者拯救者or受害者

战胜3000名竞争对手,维维安王进入了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外企,成为市场总监琳达庄的助理,同时还要为遍布全球的VIP会员编辑一本中英双语的会员杂志。

琳达庄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发充分地表达出她干练果敢的内在气质,她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同时广东话和普通话也说得流利,打高球一杆进洞毫不犹豫。维维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丽、气势和能力震住了。

后来她才发现这个女上司女魔头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极重效率,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切要完美无缺她这么要求维维安,是因为她本人就无数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琳达庄跟穿Prada的职场女恶魔一样,要求维维安必须24小时开机。

有一次会员杂志与新闻发布会周期接近,可琳达庄毫不通融:必须同时完成!她被琳达庄彻底搞焦虑了。能够帮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党哥儿们了。他会时不时地请她吃哈根达斯,有时候还跟她一起声讨一下女魔头。要不是他的友谊和支持,我根本撑不到现在。

在职场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发生:滥用权威的主管苛刻地对待下属,最终由某个充满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调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Karpman)的字典里,这类在职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冲突状态,被命名为戏剧三角形心理游戏。

三个角色一台戏:受害者(维维安王),压迫者(琳达庄),拯救者(死党同事)。绝大多数人都逃不开这种小游戏,不自觉地承担着某个主导角色。

狼:压迫者

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

这是典型的压迫者形象:双臂交叉在胸前,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眉头紧锁,抬起眼从镜框上边看人;一开口就是批评指责,带着不容置疑、轻蔑甚至是愤怒的口吻。

在这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权威表现下,压迫者的内心往往伴着这样的独白: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恶人,不过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能做到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我怎么觉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责任感的人?

沟通分析专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认为,压迫者大多数从孩童时期起就积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创伤,他们丧失了对人的基本信任,习惯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并容易采取偏执和愤怒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幸。

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在批评和惩处下属或者合作伙伴时,需要问问自己责骂他人的原因和依据,明确自己的权限,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为缺乏休息而过于紧张?是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情绪波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问自己问题,在自身找原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凸显自己真正的需求,关注自己生活的选择,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怨恨他人。

压迫者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职场上的狼,建议你采取放松疗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顺其自然,让身体的感觉和生活的快乐和谐统一起来。

狗:拯救者

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拯救者喜欢关心照顾人,喜欢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帮人一把,干涉别人的决定。他那种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拯救者的潜台词往往是我必须帮助他,他现在肯定焦头烂额,手足无措。

要摆脱不适当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帮助之前必须明确合理帮助的5个条件:受害者在语言上明确表示需要帮助;设定所能提供的帮助内容和时限(在之前,我能为你做的是);明确补偿条件(我帮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帮助的一方不会有欠你人情的感觉;提供帮助时不可越俎代庖,替当事人完成一切,应该留给被帮助者个人参与和努力的空间;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证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羊:受害者

反复担当受害羊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他人,不断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他们顺从恭敬,没完没了地嘀咕抱怨,内心抱着悲观的想法:发牢骚有什么用,别人的职位都比我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劣势、低人一等,对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为更多的是羡慕和欣赏(我怎么就做不到?他们能力真强!),或者有种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帮助的倾向,那我们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人人欺负的对象?看清三角关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认清哪些事情让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计算机,法律,英语口语这些专业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导致你成为受害羊的原因。你当然需要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弱势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确立简单的目标,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钟浏览一下电脑里的邮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发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职能和任务是否有增加。同时,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声叹气地抱怨。最重要的是总结过去。

因为反复担当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他人,经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责,在学校里则可能是不受人关注的小可怜,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压迫常常会激活人们早年的不幸经历,受害者需要认清和接受自己的过去,摆脱消极的自我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人格的三种状态: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牵涉到我们自我状态的表现。根据沟通分析理论,我们的人格模式由三部分组成: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从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袭来的行为思考模式和感觉状态。儿童我:指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多表现为情感性反应和有创造力的行为。成人我:则是一个人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后决策行动,即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父母我使我们倾向于鼓励、关爱、赞许他人,其消极的一面会促使我们批评、贬低、禁止、惩罚和控制他人(压迫者的行为);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拯救者的角色)。

儿童我则多表现出自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从于人。当扭曲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儿童我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当父母我或者儿童我的某一负面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成人我,使我们陷入压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戏剧冲突中。没有人能避开这种戏剧三角的心理游戏,因为每个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种自我状态交互存在,随时根据具体境况凸显各自功能。

狼狗羊的微妙关系

伊莎贝尔克来斯培勒,心理治疗师,沟通分析专家,法国沟通分析学校创办人之一。

《心理月刊》:人们是否有可能避开这个戏剧三角形游戏?

伊莎贝尔克来斯培勒:基本上很少有人不被卷入这种游戏。即使我们并不接纳或者不主动引发这种游戏,我们也会被环境邀请去担当其中某个角色。只有那些拥有大智慧的精神大师可以逃开,他们非常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状态,并且对他人的自我状态极其敏感。

我们是不是总是局限于某一个角色状态呢?

我们往往都有一个主导的角色位置,通常是受害者或拯救者,而很少是压迫者,因为我们从很小就学习令父母满意,服从权威,为他人提供帮助。一般成为压迫者的人都是那些总是感觉被攻击、被侵犯、被挑衅的人,他们通过压迫别人来保护自我。

但是,这个三角关系微妙的戏剧性就在于:我们会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比如,拯救者会因为疲于帮助受害者而变成压迫者,受害者也会因为觉得亏欠拯救者而变成压迫者。

如何才能从这种游戏中走出来呢?

首先得认清自己的状态。一旦你觉察到别人传递的信息中有隐藏的动机,就需要通过提问题来解密:你到底想说什么?你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如果你经常卷入某一角色,感觉被困扰,就有必要向心理专家求助。

只有治疗师才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潜能,解密表面和隐藏的信息。停止这类游戏需要个人努力发掘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掌控和发挥自我状态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