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

挽回爱情是不是真爱啊

发表时间:2021-04-10

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

在长久的岁月中,我们把过多的爱,给予了太多虚无的存在,比如虚荣,比如懦弱,比如控制欲,我们甚至帮着这些虚无一起去扼杀那个真正的自我。

最令你抓狂的那个人,往往不是男人,而是你最亲爱的好姐妹。看到她死不悔改,恨不得甩手而去;懊悔、悲痛或者恼怒,恨不得咒骂一句这世界怎么有这么傻的女人。只有女人看到女人死心塌地准备撞南墙的时候,才会这般爱之深责之切。

如何才能拯救这些慷慨赴死的人呢?没有任何办法。她已经和自己的内心戏缠绵不休,沉浸在那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心情中,要将全部的忠诚都敬献给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救赎,是一种供养。

在一个女人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免发生这样的执迷。将错觉当成直觉,将巧合当成缘分,将内心戏当成珍宝,然后义无反顾选择一个人一件事,不管全世界反对,将这看成是对自己的尽忠。

在过去很长久的岁月中,我和我的内心戏亲密无间。貌似,每个清晨起来,每个入睡之前,都在温习和内心戏的对手戏,辗转反侧,上演了无数戏码,直到某一个情绪崩溃的时刻来临。

在街头,大声对着那个人嚷:“你就是不够爱我,你为什么不能爱我多一点?”其实天知道,只是因为分手后,一个人孤独地坐着末班车回去,却又要假装温良贤淑不肯言说:“其实,亲爱的,我多么希望你送我回来。”

在那些小小的内心戏里掩藏着一个女孩的脆弱、妒忌、市井、自卑、刻毒、怀疑,那些害怕聚集起来变成强大的一股邪念——缺失的安全感以及无法感觉满足的爱情。

每一个深深的执念背后,都是一场与内心戏的秘密恋情,无处言说,不能公开,即使最亲近的人也无法懂得:为什么谁都能看明白的事实,却能轻易蒙蔽你的眼睛?为什么用脚指头的智商就能想明白的事,却能让你中邪?

我以及我身边的姑娘们都真心实意和自己的内心戏谈过一场长长久久的恋爱,比起和任何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间都要久。在自以为孤独的岁月里,只有它对我们不离不弃,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曾思考它的存在是否已经太沉重了,变成了一个很难对它说拜拜的包袱。

那些个“我以为”、“我想”、“我觉得”,都是日日上演的常见戏码。“我以为”那个男人是喜欢我的,结果他其实是不好意思拒绝;“我想”我的爱一定可以拯救这个男人,结果你没有拯救他,他更不再爱你;“我觉得”我遇到了真爱,结果发现不过是一段孽缘……

和内心戏无数难以启齿的挫败畸恋结束之后,才发现纵容那些戏码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下去,绝不是自爱,而是越来越绝望的孤独愚蠢。

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说不?为什么不能淡然说说你失望的那些小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我们找不到一个狠狠爱自己的人,然后就要在和内心戏的纵容热恋之下,走向失望和封闭?为什么不可以活得像真正的自己,而要把那个自己隐藏起来,去扮演那个以为能演好角色,尽管你认为那个角色更讨好更容易获得爱情?

直到有一天发现,那是一种莫大的反噬。我们和内心争吵、角斗、嘲笑、咒骂、明枪暗箭,谁也无法说服自己,谁也不能主宰对方,想抛弃却无法抛弃——这种反噬,吞噬掉许多的真心、快乐、自然、美丽,没有办法走到最后。

我们都知道要自爱,可是我们应该要爱的,是那个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从生到死到伴随着你的自己,而不是不够真实的“内心戏”下建构的那个“自己”。在长久的岁月中,我们把过多的爱,给予了太多虚无的存在,比如虚荣,比如懦弱,比如控制欲,我们甚至帮着这些虚无一起去扼杀那个真正的自我。

但也只有错了、痛了、累了,才知道那颗心究竟是何模样,才知道如何能和那颗心一直爱下去。不是越保护越受伤,不是懦弱易碎,不是掩耳盗铃的天真模样,是那种真正的真爱,不离不弃,给予彼此安全感、安宁、自在。

当然,在那些个被朋友气得跳脚的时刻,我也会忍不住咆哮一句:“祝你和你的内心戏百年好合。”那是因为,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看到你幸福。

小编推荐

内心戏再多,也没法帮你赢了感情这场仗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心戏再多,也没法帮你赢了感情这场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心戏再多,也没法帮你赢了感情这场仗

曾经有一首歌,唱的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就会把她爱”。其实岂止是女孩的心思?男孩的心思,如果你老是猜,那么你也容易爱上他。

我们的注意力是需要能量的,什么人会比较占用我们的“内存”?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人了。如果你对一个人猜来猜去,那就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很能影响你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可以敲开你心门的人。

为什么男人会拜倒在妖媚女人的石榴裙下?为什么女人会被坏小子式的花花公子吸引,因为这些人一直在刺激着我们的情绪和感情,而不是停止刺激,进入“冬眠”。刺激的方式之一就是“忽冷忽热”,让你不自觉地跟着TA的步伐猜来猜去。必要的刺激是需要的,但过度的刺激恐怕就容易出问题了。

如果一个人的感情在寒冰和火焰中轮换,这的确是一种很痛苦的过程。这种过山车般的爱情生活给人的第一种痛苦是极端的反差感,就好像一个人穿着夏衣忽然被扔到了北极,这种迅速变化的“温差”会让人难以适应,痛苦会因为这种反差而加剧。

第二种痛苦就是不确定性,因为经历了几次“钟摆式”的冷热循环,即使我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候也会提心吊胆,害怕对方转眼间变了脸。

第三种痛苦是绝望和无力感,循环次数多了,你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困惑多了,耗竭感和压力会如泰山压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人在关系中情绪很不稳定,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边界感出了问题。通常而言,边界感最容易在恋爱初期出现。当我们开始进入激情如火的热恋时,往往会像连体人一样如胶似漆,大家往往会出现一个错觉,好像两个人心意相通,而且这种情况会永远持续下去。对这样的伴侣而言,爱情就是1+1=1,每个人都成了另外一个人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是一种吞并式的爱,也就是他们对对方的好,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好,因为他们已经将对方融到自己的一部分去了。

所以,当一方冷若冰霜的时候,TA的愤怒可能来自于TA对无法控制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愤怒。一旦TA发现无法控制对方的思想和情感,TA就选择隔离,用一种彻底排出体外的方式对待对方的“背叛”。要求在情感中控制一切事情,往往是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在某些地方完全失控,有太强的不安全感,所以非常害怕被伤害,时刻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遇到可能会受到伤害的事情,立刻用冷漠的面具来屏蔽一切情绪。

但另一方面,TA也会怀念两个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于是就会选择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来挽回感情,比如释放一些“信息素”让对方自动回到自己身边,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安全,不用承担被拒绝的“可怕后果”。其实对这样的人来说,感情中第一重要的是安全,因为在TA的信仰中,TA会坚信一句话:你没有资格拥有幸福。

TA在不断测试自己的一个假定:如果我对对方不好,TA还不离开,那就说明TA真的爱我。TA也许需要一个人能真正包容他所有的恶和好。但对方却在不断验证TA内心的一个假定:这个世界没有无条件地爱TA的人。

忽冷忽热的边缘性爱人最好的匹配对象往往是那些非常被动的人。他们会出让自己的主动权,对方对自己好,就回来,对自己坏,就离开。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自恋型爱人,看上去TA的行为似乎很不“恋”自己,因为在这份爱中,TA毫无尊严,简直有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其实自恋型爱人有两种,一种是理想化自己,另一种是理想化他人。

一个人一出生会将父母看成是上帝,因为在他那个局限的小世界里,父母的确是无所不能的;而到了小学,似乎老师成了他的世界的唯一统治者;然后到了中学,孩子们发现父母和老师都已经不足以覆盖他们的天空了,于是一些明星成为他们的偶像以及理想化的对象;当然当我们步入爱情的时候,恋爱对象又一次成为我们理想化的对象。

成人和孩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的现实感有多强,所谓理想化就是没有现实感的标志之一。理想化意味着我爱的人是我头脑中的那个人,如果这个人不符合我的幻想,我就会伤心,我就要他赔偿我的损失。理想化之所以成为自恋型爱人的标志,就是因为他们爱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爱人,那个爱人约等于上帝。这样的人,爱得像个孩子,因为只有非常小的孩子,才无法决定自己的幸福,而把所有的生活都交给了父母,交给了“上帝”。

不对自己负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上去很安全,如果我们碰巧遇到一个一辈子对自己好的爱人该多好?就像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自己没有生在富豪之家?但可惜,在情感世界中,没有雷锋叔叔,我们得做一些事,付出一些辛苦和努力,受一些伤害,最后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人类文明都在走出婴儿期,开始真正成熟起来。包括我们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的文化形成也不过才近一百年,所以什么时候,我们心中那个完全负责我们一切行为的上帝死了,而我们自己成为自己主宰的时候,我们的爱才算真正安全。

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一种“打哑谜”式的状态,好像两个人一个是天聋,一个是地哑,我们都有嘴巴,但又是什么让我们宁愿瞎猜,也不跟对方说出心里话?

这样的感情始终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两个人的内心都对两性关系缺乏一种稳定感,或者说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保持这种稳定。大家对两性关系既非常渴望又非常恐惧,显然他们彼此的过去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如何维持一份稳定情感的模板。从小很多人都只学到一点——最好少说心里话,但小时候的生存策略,用到成人的世界,当然会显得太过幼稚和局限了。

这就是情感中经常发生的悖论:我们彼此相爱是想要敞开心扉,可是因为害怕伤害,我们又紧紧关着门,只能靠苦苦地猜测试图知道对方的想法,即使那人就在眼前,也不敢问一句。

爱情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彼此猜测,各怀一心。在咨询中,我看到了太多无法表达、不会表达,也无法倾听、不会倾听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循环往复,然后把自己的世界安在别人身上。只是因为恐惧,多年来的恐惧,不断积累,不断升级的恐惧,他们恐惧恐惧本身,于是他们试图用各种方法逃避它,但代价是更痛苦,更绝望。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转过身来,面对我们一直逃避的东西。

TIPS: 伴侣间的误会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夫妻之间有多少次因为一个人误解了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而起了争执呢?她在吃晚餐的时候说着一个故事,而他瞪着他的盘子;她假设他不在乎她的话,但实际上,他只是在欣赏她准备的美丽一餐。她不像往常一样跟他一起观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反而早点上床;他假设她没有兴趣陪他,但实际上,她只是因为忙了一整天的艰难工作而累坏了。

人们大多时候没有意识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跟他们想象中的方式不一样。尽管你怎么尝试以某种方式向别人表达自己,但是人们往往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你。

你稍微懊恼的样子,跟你稍微关注、困惑、失望、紧张的样子,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你那副“你说的话有点伤害了我”的面孔,也许和你那副“你说的话一点也没伤害我”的面孔极其相似。当你告诉自己“我的意图表达得很清楚”或者“他知道我的意思”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是两者皆非。

根据大量的心理研究,人是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上的吝啬鬼”。也就是说,人是懒惰的思想者。

大脑会利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资料,包括关于别人的资料。这两种认知过程称为“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会迅速、直觉、自动地处理资料。相比较于又有偏差又不完善的第一系统式思维,第二系统会以意识、理性和深思的方式处理资料。但和第一系统又自动又不费力的思维不同的是,第二系统是需要费力的。人们必须非常被激励,才会使用第二系统思维。

既然要得到准确的感觉有那么多的阻碍,那么人们要是想表达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事物,就必须怎么做呢?

要是你想解决感知的问题的话,决定成为一个良好地传达讯息的人,比期望感知者会进入感知的第二阶段,更为实用。期望别人采取那样的努力,一点也不实际。你可以想象,衡量另一个人所有可能的动机,会有多累人吗?另外,你不能控制另一个人脑子里的想法,但你可以控制你表达的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容易被评断的人——清楚地向别人传达讯息的人——最终会比那些较难解读的人更快乐,也比他们更满足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事业和生活。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感觉到被理解,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这个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感到平静,也对周围的人感到平静,因为周围的人看待他们的方式,会比较接近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内心戏太多,可能是你感情中的大阻碍!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心戏太多,可能是你感情中的大阻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好,我是如意,之前我们聊了自己是怎样从失恋的阴霾中快速走出的经验和过程。

有很多学员来跟我探讨他们的感受,其中有几个学员问到:“虽然说想从失恋的痛苦中出来,就要接受已经分手的事实,但是我怎么能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呢?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呢?如果对方还爱我,我应不应该放下呢?”

还有学员说:“每次失恋之后,对方还是会有一些小动作,比如会在朋友圈点赞、会发一些有暗示性语言的朋友圈,或者在共同的群里说些有的没的的话。”

让学员很难判断这是不是对方对自己还有意思,直接放手担心错过,可主动去找,对方又不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些问题里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戏。

第一,对方是否放手和我们自己要怎么样看待这段关系并没有完全直接的关系,想判断对方是否放手然后决定自己是否放下,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对方。

第二,对方到底是不是已经放手,从他不再主动找你,而你找他他也不回复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但还纠结着一些有的没的的小动作,发挥自己的内心戏,认为对方是在暗示自己,发的圈说的话都是专门说给自己看的。

这其实并不能说明对方不想放手,更能说明的是我们自己不想放手。以上的行为在心理学叫做投射。

投射这个词来自弗洛伊德,发展于关系学派的克莱因大神。投射指的是我们内心、意识无法接受的感受和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然后这些想法会以我们无法意识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被投射到外,从外界表现出来。

比如说,一个人不能够爱自己、内心很否定自己,但是这在她的意识层面可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在意识层面她可能会告诉自己,人要爱自己,要接受自己。

于是这种否认成为潜意识,但它不会完全消失,就会投射在外,会不断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他拒绝我是因为不喜欢我”、“对方不热情是因为我被他讨厌”等这便是投射。

一个人分手了,她并不能接受自己被人抛弃后还不想放手的低价值感,不愿意承认自己还很不甘心,于是这种念头会被压抑在潜意识,然后投射出去解读对方的行为,把对方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朋友圈解读成不想分手的求关注行为,其实不放手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习惯投射其实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外在世界,我们拿自己已有的熟悉的认识,投射给外部,这种理解也是一种对未知恐惧的克服,因为理解一件事,说明这件事我是可以控制的。控制,本身就是在克服恐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控制着我们认为可能控制不了的事情。

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件事,内心的感受就是可以控制这件事了,感觉离这件事的真相更近了,也就体验到了暂时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关系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对方,摸清了对方的路子,但很可能并不是设身处地的真实的去理解他,而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用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投射了对方。

甚至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对对方产生了巨大的误解。比如当你分手后不想放手,又拉不下面子去主动找对方,于是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照片,说一些有关孤独的话,在共同的朋友群里发自己最近的状态,期待着对方的反应和看见,这是你的行为模式。

所以当你看到对方有类似行为时,就会下意识的解读成这是做给你看的,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的。但到底是不是,还有待考证。所以,投射说白了就是你以为的很有可能都是你以为的。

那我们的投射完全是假象,还是会有一定的准确率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

确实是有一定的准确率的,因为我们的投射一定都跟过往经验和体验过的经历有关,或者是自己熟悉的行为,肯定会有准确的时候,所以我们也会经常体验到自己的判断和感受有时候很灵很准。

但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有不准确的时候,而不准确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内心戏,和对方毫无关系。

那我们到底怎么判断真相呢?其实就是放下自己的投射和解读,真实的分析事件的真相。

比如最开始的例子,对方虽然发了很多朋友圈,发了很多看似暗示性的话,很符合我们认为的吸引关注的行为,但是学员主动去找对方,对方并没有理学员,这就可以很明显的说明问题了,一个真心还想求和好的人,是不会给了台阶不顺着下的。

而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有先接受分手的事实,将注意力撤回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才有可能重新收获幸福,而不是将精力消耗在解读对方一举一动的内心戏上。

还有比如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女生,我建议也要从对方有没有主动找你聊天,有没有为你做什么,有没有真诚的表达过喜欢来判断,而不要完全根据对方细节上的小动作来解读成对方可能对我们有意思,只是不敢表达,继而等不及对方的反应现先暴露了需求感。

要知道,男生是非常直接的,他们如果喜欢一个人一定会表现的很明显,而不是像女生一般的小心翼翼试探。

所以用女生的行为模式去解读男性的心理,这其实也是投射,我想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和亲密关系知识的必要性,就是真正的了解他人了解关系,放下误解,从而更好更舒服的相处关系。

总的来说,因为内心戏过多,所以会产生有一种错觉“付出越多,对方就会更加离不开你!”因此恋爱中,很多女孩子都有通用的口头禅:“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如此对我。”“为什么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如此对我。”

但我们都忽视了,你的付出是否是对方真正所需要的,又或许你一开始的付出对方可能会很感动,但时间久了对方就会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并对你有各种不满。

这种行为叫“边际递减效应”,是指你的付出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让对方越来越廉价。所以就算你做到极致,对方最终还是会给你一个低估值。

婚姻又不是戏,要什么演技?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婚姻又不是戏,要什么演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婚姻如戏,全靠“演技”

你看过另一半的手机吗?

最近看的一期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应采儿就聊到了这个亲密关系里的敏感话题。

她轻描淡写地说:

“看过啊。”

理由是“当想要证明一些事情的时候……”

多年前她和陈小春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偷看陈小春的手机,发现有个女生给她发信息问:

“你怎么不见了?”

很多人以为,以应采儿的直性子和暴脾气,如果偷查伴侣手机感觉到对方和异性有“猫腻”,肯定会摊开来讲。

但令人惊讶的是,应采儿并没有这样做。

她在陈小春面前没提过这件事,就像“演戏”一样,装作没事发生。

而是独自消化处理,“让其他女的觉得这个男人的老婆不好搞”。

所以这么多年来,陈小春一直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

直到他们录这期节目,陈小春知道后脸都黑了,一脸尴尬。

从相恋到结婚,他们在一起十多年了,应采儿竟然把这件事瞒了这么久。

好心酸。

生活中,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就像“演戏”,不敢直面问题,自己咽下痛苦和辛酸。

想起了我一个朋友的经历。

她一直担心老公忘不了那个曾经和他谈婚论嫁过的前任。

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偷看老公的手机。

打开微信看聊天记录,没发现不妥;打开相册,正常;打开信息,也正常。

最后打开了QQ,发现一篇老公结婚前曾在QQ小号上发表写给前任的情书,里面写满了他对前任的思念和不舍。

“想起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还会幸福得落泪”

“我希望你可以回到我身边”,数不清的“我爱你”……

每一个字,都像刀子一样在她的心上扎。

但面对老公,她却对此闭口不提。

她和应采儿一样,在忍不住偷看了另一半的手机后,选择在对方面前“演戏”:

▷ 明明偷看了信息,却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 明明很在乎,却装作不在意;

▷ 明明很伤心,却假装很快乐。

看到有人说:老公出轨了,可是我们还可以很正常地过性生活,只要不提这件事,我们还可以手牵手逛街,每天晚上拥吻着互道晚安睡觉。

真是细思极恐。

出现问题却没有沟通的亲密关系,都是在互相“演戏”。

我想问,这种“婚姻如戏,全靠演技”的亲密关系,真的幸福吗?

2

明明是最亲密的人,为什么要演戏?

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忍不住想偷看伴侣的手机?

因为:猜疑。

心理咨询师姚志华认为:猜疑心理,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

Ta忽然给自己送礼物,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Ta老是和异性聊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在外面拈花惹草了?

Ta那么优秀,怎么会喜欢平凡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

“我们是彼此最信任的人,既然没什么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看的呢?”

但当你想查对方的那一刻,你和伴侣之间的信任就开始割裂了。

一旦有了猜疑,你就会想办法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而猜疑会形成不安的恶性循环。

你有了一次猜疑,就会有无数次的反复猜疑,反复验证。

我那个朋友自从第一次偷看老公手机发现了他的那个秘密,后来只要老公一不注意,她就会忍不住翻他手机。

即便没有发现对方和前任有其他不寻常的联系,她依旧不放心。

可在当她发现老公结婚前写给前任的那封情书的时候,她却怂了。

在亲密关系里,中国人都很害怕面对真相,不敢说真话,对出现的冲突、问题,用“演戏”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呢?

因为害怕失去。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简·大卫·纳索(J.D.Nasio)认为:

不说真话是为了维护和他人之间已经建立的关系。

我们说谎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对方。

“万一摊牌了,老公觉得我不够信任他,要和我分手怎么办?”

这是我那个偷看老公手机的朋友的想法。

这种“害怕失去”的恐惧心理,足以压倒“真诚”“坦白”等心理,从而不可避免地否定事实,压抑逃避,或自欺欺人使之合理化,以免受责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再者,为了维护更好的自我形象进行的印象管理。

人人都希望能呈现出自己美好积极的一面,塑造理想形象,维护自我价值和自尊,获得他人更多的认可。

在偷看伴侣手机这件事上,涉及到侵犯另一半的隐私。

偷看的一方很担心:

“万一戳穿了,Ta反过来责怪我不尊重Ta的隐私怎么办?”

这样一来,自己在伴侣心中的美好形象就破坏了。

所以,Ta们宁愿选择“演戏”。

但你能演一阵子,永远演不了一辈子。

婚姻,可以把一个人的演技逼成什么样?

3

看完日剧《四重奏》,我一个恐婚者对婚姻有种近乎绝望的窒息感。

卷先生是电视台的小高层,一次拼车,让他对拉小提琴的真纪,一见钟情。

“跟她在一起,会有心动的感觉。”

在一起没多久,他们便决定结婚,决心“一起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卷真纪期待结婚以后,和卷先生成为家人。

她决心要成为一个丈夫眼里的好太太,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她不再拉小提琴。

每天早上送丈夫出门上班,白天在家做家务,洗衣、拖地、叠衣服。

晚上做好饭菜等待丈夫下班回家,和丈夫分享自己看的电视剧剧情,唠叨家长里短。

丈夫每次都很认真地倾听。

卷真纪觉得,两个人这样相处很开心,没有谎言,也没有秘密,可以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结婚后两年,有一天晚上,卷真纪去了一趟便利店后回到家,却发现丈夫不见了。

地上只有一双他脱下的袜子。

整整一年,丈夫杳无音信。

原因是,他再也“演”不下去了。

他期待结婚以后,还能和妻子像恋人般恩爱。

但妻子不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他一直在“演戏”,掩饰一个对妻子失望的真实的自己。

婚后搬进新居,卷先生整理着自己心爱的影碟收藏,他也希望真纪能继续拉小提琴,永远做舞台上的女神,他说:做你喜欢的事就好。

其实他的潜台词是:你继续拉小提琴吧。

当真纪回答说:我决定留在家里。

他明明有意见,却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

这是在婚后他第一次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演戏”。

婚前他送真纪的定情礼物是一本诗集,婚后他多次去翻看那本扔在储物箱里的诗集,想知道妻子读到了哪里,但书签始终停留在第9页。

他很失望,但什么也没说。

他租来了最爱的一套影碟,想和妻子一同分享。

没想到,妻子根本看不懂。

当他看到动情落泪的时候,妻子却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醒后一边看一边不停问他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

他很失望,但依旧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给她解释剧情。

他想和妻子散步去新开的咖啡厅坐坐,妻子却说“家里也有咖啡啊”。

他很失望,但又是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一个人去买了咖啡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发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谈恋爱的时候,他以为她是个特别的人,而婚后,那个总带有一丝神秘的她,已经无迹可寻。

他却一直不肯向妻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想心里默默地想:

“原来她也只是个普通人啊。”

压倒卷先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送的那本定情的诗集竟被真纪随手抓来当锅垫。

他瞬间懵了,怔了很久。

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是一句“肯定好吃”。

他还在“演戏”。

而他演的最大的一出戏,是在最日常的饮食喜好上。

有一天,他和同事在居酒屋喝酒,他点了一盘炸鸡,同事问他,

“要加柠檬吗?”

他说:

“不,我不喜欢柠檬。”“至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按我的口味来行吗?”

没想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妻子就坐在他后面的座位上。

妻子听到后匆忙走了,他转身才发现。

妻子难过极了。因为结婚整整两年,丈夫从来没在她面前说过不喜欢柠檬。

她第一次做炸鸡块的时候,习惯性地把柠檬汁挤在炸鸡上,卷先生很真诚地跟她说,

“这一定是地球上最好吃的炸鸡。”

他明明心里不喜欢,但就是遮遮掩掩,死活不说。

之后,炸鸡块就成了家里的固定菜式,真纪每次做炸鸡块,都会挤上柠檬汁。

妻子亲耳偷听到丈夫和同事聊天这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演戏”。

那天他们本想回到家好好谈一谈,结果两个人面对面沉默着,假装互相都不知道在居酒屋的事。

妻子躲在厨房里闷声哭泣。丈夫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焦躁不安。

最后,两个人都演不下去了。

妻子借口去便利店买辣油,在楼下路边大哭。

而丈夫在妻子一出门后,脚上只穿了一双拖鞋,就从家里落荒而逃。

看完卷先生和妻子在婚姻里的“演戏”过程,我觉得好累好累。

对婚姻充满期望的卷先生,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婚姻里的“最佳演员”。

而妻子,则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观众。

4

好的亲密关系,

必须是真实灵魂的碰撞和连接

有人觉得,婚姻里遇到矛盾去”演戏“,是为了两个人好,可以让两个人风平浪静地维系一段感情。

但我觉得,“演戏”的那一方很自私。

Ta 的自私,在于擅自决定把两个人沟通的窗口关闭了,不给对方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你不说,问题不会消失不见,只会慢慢腐蚀。

《四重奏》里,在炸鸡上挤柠檬汁这么小的事情上,卷先生宁愿和病友抱怨妻子,和同事抱怨妻子,唯独从来不愿意和妻子沟通,哪怕一次。

她当时心里想,“我们或许不算夫妻吧”。

因为丈夫的“演戏”,两个人对婚姻完全形成了错位的感受。

2年夫妻生活,卷真纪觉得幸福至极,卷先生“演”得痛苦至极。

毁掉他们婚姻的,不是不爱了。而是琐碎日子里,你不问,我不说,一次次话不投机,从来没有真正的沟通。

假如卷真纪在给炸鸡上挤柠檬的时候,能问一句:你喜欢这样吗?

假如卷先生能够在自己觉得相处不舒服的时候,能够说一句:其实我想吃不洒柠檬的炸鸡。

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如实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就不要过多的指望他人能理解我们。

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都未必能得到理解,更何况是什么都不说呢?

好的亲密关系不是一场表演,而必须是真实心灵的碰撞和连结。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生活的人,是一个可以真正沟通的灵魂。

沟通如果停止了,亲密关系也就死亡了。

卷先生说:

“我虽然爱她,但我已经不喜欢她了。这就是婚姻。”

他还有对妻子有爱的责任,却在自己一天天的“演戏”里,失去了喜欢妻子的怦然心动。

卷真纪在丈夫失踪后问自己:夫妻到底是什么?

她觉得:夫妻,就是可以分开的家人。

可以像亲人一样,相亲相爱一起生活;但是当失去了了解对方的机会,有一天也会头也不回地解除这种关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真心希望每个在爱情里的人,都能够学会用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非暴力沟通非常强调要明确、具体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比如:

“我希望你能多关心我。”是一个抽象的请求。

“我现在头很痛,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是一个具体的请求。

你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就别指望别人能够百分百理解你。

婚姻又不是戏,要什么演技


婚姻如戏,全靠“演技”

你看过另一半的手机吗?

最近看的一期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应采儿就聊到了这个亲密关系里的敏感话题。

她轻描淡写地说:“看过啊。”

理由是“当想要证明一些事情的时候……”

多年前她和陈小春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偷看陈小春的手机,发现有个女生给她发信息问:“你怎么不见了?”

很多人以为,以应采儿的直性子和暴脾气,如果偷查伴侣手机感觉到对方和异性有“猫腻”,肯定会摊开来讲。

但令人惊讶的是,应采儿并没有这样做。

她在陈小春面前没提过这件事,就像“演戏”一样,装作没事发生。

而是独自消化处理,“让其他女的觉得这个男人的老婆不好搞”。

所以这么多年来,陈小春一直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直到他们录这期节目,陈小春知道后脸都黑了,一脸尴尬。

从相恋到结婚,他们在一起十多年了,应采儿竟然把这件事瞒了这么久。好心酸。

生活中,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就像“演戏”,不敢直面问题,自己咽下痛苦和辛酸。

想起了我一个朋友的经历。

她一直担心老公忘不了那个曾经和他谈婚论嫁过的前任。

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偷看老公的手机。

打开微信看聊天记录,没发现不妥。

打开相册,正常。

打开信息,也正常。

最后打开了QQ,发现一篇老公结婚前曾在QQ小号上发表写给前任的情书,里面写满了他对前任的思念和不舍。

“想起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还会幸福得落泪”,“我希望你可以回到我身边”,数不清的“我爱你”……

每一个字,都像刀子一样在她的心上扎。

但面对老公,她却对此闭口不提。

她和应采儿一样,在忍不住偷看了另一半的手机后,选择在对方面前“演戏”:

▷明明偷看了信息,却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明明很在乎,却装作不在意;

▷明明很伤心,却假装很快乐。

看到有人说:老公出轨了,可是我们还可以很正常地过性生活,只要不提这件事,我们还可以手牵手逛街,每天晚上拥吻着互道晚安睡觉。

真是细思极恐。

出现问题却没有沟通的亲密关系,都是在互相“演戏”。

我想问,这种“婚姻如戏,全靠演技”的亲密关系,真的幸福吗?

明明是最亲密的人,为什么要演戏?

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忍不住想偷看伴侣的手机?

因为:猜疑。

心理咨询师姚志华认为:猜疑心理,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

Ta忽然给自己送礼物,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Ta老是和异性聊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在外面拈花惹草了?

Ta那么优秀,怎么会喜欢平凡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彼此最信任的人,既然没什么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看的呢?”

但当你想查对方的那一刻,你和伴侣之间的信任就开始割裂了。

一旦有了猜疑,你就会想办法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而猜疑会形成不安的恶性循环。

你有了一次猜疑,就会有无数次的反复猜疑,反复验证。

我那个朋友自从第一次偷看老公手机发现了他的那个秘密,后来只要老公一不注意,她就会忍不住翻他手机。

即便没有发现对方和前任有其他不寻常的联系,她依旧不放心。

可在当她发现老公结婚前写给前任的那封情书的时候,她却怂了。

在亲密关系里,中国人都很害怕面对真相,不敢说真话,对出现的冲突、问题,用“演戏”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呢?

因为害怕失去。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简·大卫·纳索(J.D.Nasio)认为:

不说真话是为了维护和他人之间已经建立的关系。我们说谎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对方。

“万一摊牌了,老公觉得我不够信任他,要和我分手怎么办?”

这是我那个偷看老公手机的朋友的想法。

这种“害怕失去”的恐惧心理,足以压倒“真诚”“坦白”等心理,从而不可避免地否定事实,压抑逃避,或自欺欺人使之合理化,以免受责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再者,为了维护更好的自我形象进行的印象管理。

人人都希望能呈现出自己美好积极的一面,塑造理想形象,维护自我价值和自尊,获得他人更多的认可。

在偷看伴侣手机这件事上,涉及到侵犯另一半的隐私。

偷看的一方很担心:“万一戳穿了,Ta反过来责怪我不尊重Ta的隐私怎么办?”

这样一来,自己在伴侣心中的美好形象就破坏了。

所以,Ta们宁愿选择“演戏”。

但你能演一阵子,永远演不了一辈子。

婚姻,可以把一个人的演技逼成什么样?

看完日剧《四重奏》,我一个恐婚者对婚姻有种近乎绝望的窒息感。

卷先生是电视台的小高层,一次拼车,让他对拉小提琴的真纪,一见钟情。

“跟她在一起,会有心动的感觉。”

在一起没多久,他们便决定结婚,决心“一起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卷真纪期待结婚以后,和卷先生成为家人。

她决心要成为一个丈夫眼里的好太太,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她不再拉小提琴。每天早上送丈夫出门上班,白天在家做家务,洗衣、拖地、叠衣服,晚上做好饭菜等待丈夫下班回家,和丈夫分享自己看的电视剧剧情,唠叨家长里短。

丈夫,每次都很认真地倾听。

卷真纪觉得,两个人这样相处很开心,没有谎言,也没有秘密,可以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结婚后两年,有一天晚上,卷真纪去了一趟便利店后回到家,却发现丈夫不见了。

地上只有一双他脱下的袜子。

整整一年,丈夫杳无音信。

原因是,他再也“演”不下去了。

他期待结婚以后,还能和妻子像恋人般恩爱。

但妻子不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他一直在“演戏”,掩饰一个对妻子失望的真实的自己。

婚后搬进新居,卷先生整理着自己心爱的影碟收藏,他也希望真纪能继续拉小提琴,永远做舞台上的女神,他说:做你喜欢的事就好。

其实他的潜台词是:你继续拉小提琴吧。

当真纪回答说:我决定留在家里。

他明明有意见,却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

这是在婚后他第一次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演戏”。

婚前他送真纪的定情礼物是一本诗集,婚后他多次去翻看那本扔在储物箱里的诗集,想知道妻子读到了哪里,但书签始终停留在第9页。

他很失望,但什么也没说。

他租来了最爱的一套影碟,想和妻子一同分享。

没想到,妻子根本看不懂,当他看到动情落泪的时候,妻子却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醒后一边看一边不停问他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

他很失望,但依旧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给她解释剧情。

他想和妻子散步去新开的咖啡厅坐坐,妻子却说“家里也有咖啡啊”。

他很失望,但又是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一个人去买了咖啡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发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谈恋爱的时候,他以为她是个特别的人,而婚后,那个总带有一丝神秘的她,已经无迹可寻。

他却一直不肯向妻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想心里默默地想:

“原来她也只是个普通人啊。”

压倒卷先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送的那本定情的诗集竟被真纪随手抓来当锅垫。

他瞬间懵了,怔了很久。

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是一句“肯定好吃”。

他还在“演戏”。

而他演的最大的一出戏,是在最日常的饮食喜好上。

有一天,他和同事在居酒屋喝酒,他点了一盘炸鸡,同事问他“要加柠檬吗?”

他说:“不,我不喜欢柠檬。”“至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按我的口味来行吗?”

没想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妻子就坐在他后面的座位上。妻子听到后匆忙走了,他转身才发现。

妻子难过极了。因为结婚整整两年,丈夫从来没在她面前说过不喜欢柠檬。

她第一次做炸鸡块的时候,习惯性地把柠檬汁挤在炸鸡上,卷先生很真诚地跟她说,“这一定是地球上最好吃的炸鸡。”

他明明心里不喜欢,但就是遮遮掩掩,死活不说。

之后,炸鸡块就成了家里的固定菜式,真纪每次做炸鸡块,都会挤上柠檬汁。

妻子亲耳偷听到丈夫和同事聊天这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演戏”。

那天他们本想回到家好好谈一谈,结果两个人面对面沉默着,假装互相都不知道在居酒屋的事。

妻子躲在厨房里闷声哭泣。丈夫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焦躁不安。

最后,两个人都演不下去了。

妻子借口去便利店买辣油,在楼下路边大哭。

而丈夫在妻子一出门后,脚上只穿了一双拖鞋,就从家里落荒而逃。

看完卷先生和妻子在婚姻里的“演戏”过程,我觉得好累好累。

对婚姻充满期望的卷先生,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婚姻里的“最佳演员”。

而妻子,则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观众。

好的亲密关系,

必须是真实灵魂的碰撞和连接

有人觉得,婚姻里遇到矛盾去”演戏“,是为了两个人好,可以让两个人风平浪静地维系一段感情。

但我觉得,“演戏”的那一方很自私。

Ta的自私,在于擅自决定把两个人沟通的窗口关闭了,不给对方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你不说,问题不会消失不见,只会慢慢腐蚀。

《四重奏》里,在炸鸡上挤柠檬汁这么小的事情上,卷先生宁愿和病友抱怨妻子,和同事抱怨妻子,唯独从来不愿意和妻子沟通,哪怕一次。

她当时心里想,“我们或许不算夫妻吧”。

因为丈夫的“演戏”,两个人对婚姻完全形成了错位的感受。

2年夫妻生活,卷真纪觉得幸福至极,卷先生“演”得痛苦至极。

毁掉他们婚姻的,不是不爱了。而是琐碎日子里,你不问,我不说,一次次话不投机,从来没有真正的沟通。

假如卷真纪在给炸鸡上挤柠檬的时候,能问一句:你喜欢这样吗?

假如卷先生能够在自己觉得相处不舒服的时候,能够说一句:其实我想吃不洒柠檬的炸鸡。

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如实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就不要过多的指望他人能理解我们。

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都未必能得到理解,更何况是什么都不说呢?

好的亲密关系不是一场表演,而必须是真实心灵的碰撞和连结。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生活的人,是一个可以真正沟通的灵魂。

沟通如果停止了,亲密关系也就死亡了。

卷先生说:“我虽然爱她,但我已经不喜欢她了。这就是婚姻。”

他还有对妻子有爱的责任,却在自己一天天的“演戏”里,失去了喜欢妻子的怦然心动。

卷真纪在丈夫失踪后问自己:夫妻到底是什么?

她觉得:夫妻,就是可以分开的家人。

可以像亲人一样,相亲相爱一起生活;但是当失去了了解对方的机会,有一天也会头也不回地解除这种关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真心希望每个在爱情里的人,都能够学会用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非暴力沟通非常强调要明确、具体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比如

“我希望你能多关心我。”是一个抽象的请求。

“我现在头很痛,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是一个具体的请求。

你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就别指望别人能够百分百理解你。

真爱和迷恋的区别


真爱和迷恋的区别

真爱和迷恋在某些地方可能看起来很像,我们常常会把电视剧、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缠绵悱恻的恋爱理解为是真爱,而且在生活中也这样效法,但是真爱与迷恋之间是有差别的。可以说,有五个主要的差别:

第一个差别,迷恋通常是在非常快、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所谓的“一见钟情”大部分都是迷恋;真爱是必须经过很长时间,对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产生。设想,你如果连对方是谁都还不了解,怎么可能去爱对方呢?

真爱与迷恋的第二个差别是,迷恋通常是基于一种投射。而真爱是基于对对方长期、全面的了解。对一个男孩子来讲,也许是爱情小说看多了,就在心中编织了一幅美好的形象。在某一个社交场合里,突然看到一个女孩子穿着一袭白衣,细细长长的头发,说起话来气如游丝,就在不知不觉中疯狂地爱上了她。特别是看到她在舞池中稍微一旋,她的白衣斜裙飘起来,姿态优雅,就爱得不得了。

对一个女孩子来讲,可能过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某一种形象的男孩子。现在看到一个男孩子有高挺的鼻子、自信幽默的谈吐,不知不觉就被他潇洒的英姿所吸引,就疯狂地爱上了他,连他是谁都不知道!

所以,如果他在跟你见面的第一个星期就向你求婚的话,你就知道这一段关系可能在三个月内就会结束。为什么呢?因为三个月,恰好是他梦醒的时间,他会突然发现,你不是他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那个女孩子!最后,他还会反过来指责你,为什么改变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有变,只是他把凭空想像出来的东西完全投射到你身上去了。好像一个电影放映机,你是一个银幕,他把他心中理想的形像映在你的银幕上,然后不许你做真正的自己。所以很多人说,在这个阶段的恋爱其实一个人就够了,两个人反而碍手碍脚。他清楚了你是谁,反而破坏了他对爱情想象的美感。

真爱与迷恋的第三个差别是,迷恋通常是自我中心的,有强烈的占有欲。一朵花很漂亮,带给我美好的感觉,我就爱它。哪一天这朵花谢了,对我没有什么好处了,我就把它扔掉。但是真爱不是这样的。真爱是想要了解对方,愿意帮助他成长,让他得到益处,使他快乐。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Dr. RobertSternberg)是专门研究爱情的。他经过细致的研究,对于“爱”做了一个因素分析,他发现:爱情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叫Passion,即是大家熟悉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激情”;第二个要素叫做Intimacy,就是那种相知相惜、细水长流的温情、亲情与友情;第三个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叫做Commitment,就是理性与意志上的抉择与委身。

这三个要素跟我下面提到的真爱与迷恋差别的第四点有关系。迷恋与真爱的第四个差别,就是迷恋通常基于一种激情,与化学作用有关。而激情,按照现在最新脑科学的研究,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大脑里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Phenylethylamine,简称为PEA,中文把它翻译成“苯乙氨”。PEA这种爱的激素会给人一种非常快乐、安和的感觉。一个人在工作时,受到很多挫折,但是当看到爱人的一个微笑,就像服用了抗抑郁药物“解百忧”(Prozac)一样,所有的创伤和疼痛就一扫而空。

但我们都知道,靠着化学物质得到的刺激,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消失。比如说,一个人喝第一杯酒的时候,感到很兴奋。但将来可能要喝两杯、三杯才有办法回到同样兴奋的感觉。

但是,真爱却是与细水长流的友情有关系。按照研究,那些彼此相爱、彼此珍惜的老夫妻,彼此见面的时候,大脑中分泌的PEA逐渐降低,而“安多芬” (Endorphin) 却不断升高。安多芬就是上帝赐给人一个最自然的止痛药。当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上帝就给人“安多芬”来止痛。

你可以想象:真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感情经历,彼此见到对方的时候,就分泌可以让你心里觉得很平安的、很温馨的化学药品。所以,第四个差别是,迷恋是一种激情,但真爱却与两个人之间细水长流的友情有关。

真爱与迷恋的第五个差别在于,迷恋通常没有办法持续,而真爱是两个人都有一个很强的承诺和委身。

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的婚姻、爱情关系中,如果两个人没有承诺的观念,他们之间的爱情很难持续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会改变。如果没有承诺与委身,两个人的关系就会随着外在的变化,随着各自需要的变化而分崩离析了。

想想,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当初两个人彼此相爱、一见钟情,女朋友手上多了一把伞,你就心疼得不得了。婚后,你的妻子在厨房做菜,满头大汗,一边炒菜,小孩一边还拖着她的腿,旁边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在拣地上的垃圾吃,你老兄自己却坐在一边,翘着二郎腿看报纸。

婚前,男朋友给你一点点礼物,你就珍爱得不得了;婚后,他把整个薪水袋都交给你了,你却说:才这么一点点。婚前,你的男朋友不太讲话,你觉得这个人很有智慧;婚后你就嫌他拙口笨舌。婚前,你女朋友讲的话好像风中悦耳的铃声;婚后你又觉得她太唠叨。

不仅婚前婚后的感觉会变,我们的心理需要也在不断改变。你可能想要找一个外表有吸引力的,等到你找到外表有吸引力的,又希望他是个性温柔的、负责任的;碰到个性温柔,负责任的,却没有钱;碰到有钱的,却不温柔、不负责任,会在外面有外遇;你碰到又有钱的、又负责、又温柔,你就希望他的兴趣跟你很像;他又有钱、又温柔,兴趣又跟你很像了,你又希望他的性需求跟你差不多。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在不断在改变。一个女孩子恋爱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一个父亲一样的人的吸引,觉得这个男人很稳重,给她安全感,可以保护她。但是这个女孩子是会长大的,到了一个地步,她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什么事都管我?那时,这个女孩子心中所要的,可能是一个小弟弟型的,可以让她疼。

一个男人可能很喜欢小妹妹型的,可以让他照顾,让他疼惜。但如果对方总是像小妹妹那样依赖他,他又觉得受不了,巴不得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保护他,在事业上帮助他的,一个妈妈型的女人。

当一个人没有承诺的时候,他的需求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满足。

年轻人一定要非常注意,因为现代最尖端的实证研究指出:很多人会离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不知道对方是谁之前,就已经疯狂地爱上了那个人。这基本上是基于一种化学作用,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PEA,被迷恋的感觉冲昏了头脑。所以临床实证的研究者一致建议:在你要投入感情,对对方产生心灵上的依附之前,一定要多了解对方到底是谁,不要一下子就陷入爱情。

如果只有激情,没有承诺和委身,这样的感情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或者自己的需要发生变化后,就放弃了。但如果既有激情又有委身和承诺,这样的感情却是越遇到困难越牢固,在内心需要发生变化时,双方反而能发展出很好的互动关系,感情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这样的感情是不弃不离,时间愈久愈有味道。

让你外遇的,往往不是真爱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只有当你认识到婚姻的残酷,你才能说自己懂得了婚姻,只有懂得婚姻的人,才能拥有和谐的婚姻。结婚后随着夫妻生活的平淡,那种以往的激情也许不复存在,这个时候也许你会因为有了外遇而又重新散发生活的活力。但是,让你外遇的往往不是真爱。因为真的爱你,会和你把握好距离,因为他(或她)真的爱你,又知道你现在的位置,所以会更舍不得伤你,所以,能够给你外遇的,往往就是欲望过多的人,其实换了别人,他(或她)仍然有可能外遇。

人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年轻的时候遇到真爱,并且能够携手走进婚姻。但是很多人往往是没有那么多的福分,总是因为某些原因匆匆走入婚姻,因为没有那种动心的激情洋溢,直到外遇的对象出现,错以为自己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只有感情。其实未必,因为真爱有时候未必是结婚对象,但是肯定不是外遇对象。因为外遇的对象只是和你之间玩玩感情而已,从来都没有想过和你有天长地久的感情。有的只是对你青春的挥霍和生活热情的摧毁,因为外遇除了给你生活的失落,无尽的寂寞和纠结,其它的什么都不能给你。

真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情感。因为美好,所以一个眼神,一个目光足够回味一辈子。真爱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就在于动心时的那份纯真无邪。彼此只想着对方,没有其它任何的企图,只想着和对方在一起的美好,没有任何的负担。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让每个人一生都感到眷恋。但是外遇却是人生中的精神糟粕,经历过的人都明白,原来这才是心中的老虎,看似威武,其实注定给予太多的内伤。如果不是很坚强,你就无法走出这人生的困境。外遇只是给你精神上的刺激,却无法给你生活的勇气,给你智慧的大脑,给你充沛的精力,相对于真爱来说,外遇就如地狱,真爱就如天堂。

如果判断一个人是真爱还是只是外遇,那么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愿意放下一切只是为了爱你。如果他可以放下一切,那么这个外遇会上升为真爱,如果他是有条件的,比如等他的老婆生了孩子,等他晋升,等他有钱等等,所有附加了条件的,都是为了忽悠你。因为真爱你的人舍不得你开口,自然会把事情做到你想要的地步。而外遇则可以有千百种借口,因为你充其量只是他(或她)发泄精神垃圾的地方。至于爱,他(或她)可以这么随便的爱你,怎么可能不会爱上别人呢?

让你外遇的往往不是真爱,因为真爱是用来回忆的。而外遇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障碍,只有看清其本质,才能够让自己解脱出来,从而开始重启美好生活。

后戏才是爱情戏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后戏才是爱情戏",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后戏才是爱情戏

下午茶时间,闺蜜们聚在一起少不了晒“性福”,闺蜜A豪言壮语,男友爱她爱到骨子里去,看他在高潮戏里冲锋陷阵的无敌劲头,就一览无遗了。闺蜜B羞羞答答,她男人是个浪漫主义者,每次总要把前戏做足,他说疼女人的男人才肯在前戏上下工夫,爱到这份儿,真够难为他的。我真是开眼了,不过一张床的尺寸,不过一出戏的时间,有情男女就能研究出这么深的学问来。

轮到闺蜜D发言,她吭哧好半天才招供,她觉得她那位别的都没啥可说的,只一条让她挺感动的,该男每次欢爱之后都没急着下床,更没迅速奏响打鼾交响曲,而是脸贴脸地问她觉得这样好不好,幸福不,东拉西扯地聊天。

一语惊醒“戏”中人,原来,后戏才是爱情戏!

细想想,此话在理。

女人从高潮戏里得到的多半是“伪性福”——从生理角度,女人的快感比较迟钝总是慢半拍,激情戏常常是男人的独乐乐,极少成为两人一起Happy的众乐乐。从心理角度,女人唯美情结浓厚,重视氛围情调的烘托,对床单、灯光甚至气氛的要求都大过天,这恰恰是高潮戏里的盲点。

把高潮戏视为性福关键的男人,其实是个自私男人,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喜好跟感受,索要比付出更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而置身其中的女人,不是很傻很天真地把“性福”跟“幸福”混为一谈,就是干脆稀里糊涂地把男人的快意、得意直接克隆为自己的快乐。

有论坛牛人发帖,高潮急需男人心,此话一出赢得多少女人心。实在谬论了,高潮戏码的出演,不过是男人“用心”多过“用身”的欲望动作片,离爱情大片还有不小的差距呢!

说到前戏可贵,不能不算是女人一知半解的醒悟,但不够彻底。前戏里的男人心知肚明,他需要女人用爱、用身体喂饱他,他需要处心积虑才能点燃女人的燃点,如此前提下的刻意讨好、积极迎合,不过是觊觎一场身体的盛宴,等待女人的付出或者回应。

虽然女人至此算是处于主导地位,占尽上风,说白了,不过是从购物血拼当中学习来的一种宝贵经验,待价而沽,讨价还价,欲要还拒罢了。这样的情感过招,是不甘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是治标不治本的糊涂药。

女人都有过这样的薄凉之痛,当自己的嘴唇还滚烫时,已经草草出戏的他不是下床翻弄电脑就是去沐浴,径直穿衣出门的也不是没有。即便男人肯留在床上,也不过是翻弄电话,继而昏昏欲睡。任凭女人恼得牙切切恨连连,人家真真假假的浑然不觉,谁过了河还转身去修葺渡桥?谁下了房还去撤梯子?同理可证。

男人在前戏里记得奉上女人喜欢的甜言蜜语,在高潮戏里记得女人最舒服的姿态,却往往忽略了后戏里的女人需要两人一起反刍回味的情绪、记忆和体验。这时的女人饱满而感性,脆弱而慌张。她们需要的是男人的怜惜,更是尊重。爱吗,有多爱,请在后戏里对我真爱流露。

前戏不过是情趣戏,高潮不过是欲望戏,唯有后戏才是压轴的爱情戏。肯在满足了自己之后,还愿意纯粹顾全女人情绪和感觉上演后戏的男人,才是爱你至深的那个男人,才是极力要你快乐幸福的男人。

话说到这里,除了声讨男人外,更是希望女人们早点迷途知返,别盯着前戏、高潮戏煞费苦心地寻找爱情的蛛丝马迹。如果爱,如果希望把爱情进行到底,那就撇开上述种种,亮明真心跟他探讨后戏章节,脸对脸、手绕手地分享过程,用眼神、用表情、用气息品味结果,让激情退却后,爱情接力上演。

亲们,别再把性福误当做幸福,也别抱怨爱情是道无解题,花点心思跟男人在后戏里纠缠下去,直到他从被动到主动,从牵强到积极,这出爱情戏想不天长地久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