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独立女性,如何理直气壮花他的钱

独立女性,如何理直气壮花他的钱

发表时间:2019-12-02

【www.qg13.com - 独立情感语录】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立女性,如何理直气壮花他的钱,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八卦界,有一种情感波动叫作房产政策式情感波动。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降时,有个姑娘自己买了房子,却又纠结于必须在打算结婚的男友的房产上加上自己的名字,甚至愿意在自己已经有了一套房的基础上,另外承担一份月供的压力。

理由很可爱:如果要结婚,不敢住在没有自己名字的房子里,没有安全感。

除开倘若分手、财产难以分割的理由,令众女友更炸锅的是一个自己有房子的女人,难道不是更应该有安全感吗?而且,如果要结婚,住他的房子,不是天经地义吗?

据这姑娘说,不安定因素还远远不止于此。如果男友送自己礼物,立刻回赠。经济上泾渭分明,从不肯输理一分。经济问题是尊严,也是底线照这个道理,我担心她如果收到现金,会不会紧张到抑郁?

经济不独立,是一件很哀伤的事。但如此看来,一个女人只剩下经济独立,倒是一种更哀伤的独立,冰冷的独立,毫无幸福感的独立。

据说这样的女孩还不止一个。我管她们叫抢埋单小姐。

先来看看,我们为什么要经济独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世纪以前,大部分女人过得都是手心朝上的生活。这样的女人最后成为母亲、祖母,她们在没有给女性提供工作机会的社会环境里,忍气吞声过了半辈子。她们要容忍丈夫出轨时候与情妇的出双入对,要容忍自己即使遭受暴力仍然不能坦然离去。因为她们只有两个选择:没有尊严地活着,或有尊严地死亡在某个时期的美国,女性需要工作,必须获取有名望的人的推荐信。不然,饿死在街头或者沦为妓女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词语:牵制。

离开男人,我们没有办法好好活下去,因为社会根本不给你离开的权利与机会。

到了后来,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工作。无论出身的阶层有多低,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换取一份干净的薪水。我们用自己的薪水满足基本温饱,用这些薪水来买名牌包,甚至买一辆车,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一脚油门就开到天边去。

感谢经济独立,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并且随心所欲地活着,因为我们的钱包和灵魂是自由的。

但后来呢?这份随心所欲,却慢慢变味。正如我的朋友评价时常活跃在微博界的某位大佬的女朋友,这女人天天都在强调,我不是爱他的钱,我不是爱他的钱,我不是爱他的钱就算真的不是,这么磨叽,也实在惹人烦。

还有一位主妇,十年来,从来活得战战兢兢。结婚的时候,不敢要求合情合理的礼金,给婆家倒贴。工作上从来不敢懈怠,生怕因为薪水下降,就再也没有办法让公婆一年出国旅游一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每每购物回家,一定要强调,这是我用自己的钱买的。终于有一天,说出一个字:累。

如果说,五十年前,女性用擦在脸上的粉,用生一个儿子,用拼命做家务,来证明自己是贤妻良母,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如今的女性,用时刻恨不得挂在脖子上的工资单,证明自己有付房贷的能力,来寻求一份被爱的尊严你看,我没有占你便宜,所以,请爱我。

独立成了一种新式的,看起来很优雅的,爱情祈求利器。

这有什么区别?独立成了讨好的工具。你除了经济独立,哪里都不独立。一到晚上,就害怕得失眠。你患得患失,不敢住自己没有出房贷的房子,因为害怕被人扫地出门,哪怕自己有退路。

你永远不敢因得自己是个美好善良的女人就理直气壮要求被爱,对于始终没有安全感的女人而言,所有的一切被爱,都只敢用交换而来。你怕自己因为没有能力付房贷就不被爱,你怕自己年华老去就不被爱,你怕自己因为爱买名牌就不被爱。

你看起来,是职场精英,坚不可摧。可你一切的努力,都还是为了确认某一个男人的爱,而不是没有他你也可以好好地活着。你等价交换全部的人生与感情,收不下鲜花,担不起礼物,也付不出真心;你害怕失去你唯一的尊严,你永远体会不到作为一个女人被宠爱的滋味,更不知道轻松地爱着是怎样的愉快体验。

你即使回赠礼物,并不出于真心,而是出于害怕。

把钱与爱分得那样明白的不是那个男人,而是你。

真正的独立令人笃定,可你24小时都在摇摆。真正的经济独立应该使得你更有底气,更心无旁骛地去享受爱情,坦然面对失去,而不是成为你的标榜,时刻提醒别人,证明自己。

很滑稽。当低级男人的世界里以为如今所有的女人都只想着占他们经济上的便宜的时候,女人的世界里却知道,如今死活不肯占男人便宜的女人实际上更多。可她们忘了一件事:有的时候,爱与在乎,往往是通过礼物传达而来。

你爱着那个男人,你也敢以爱之名,收下所有的礼物与馈赠。但你也知道,假如有一天,你不会因得一碗早餐钱,必须要待在一个已经不爱的男人的身边委曲求全。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才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独立。天大地大,四海为家。你有这份勇气吗?

我曾问一位兼职做会计的资深太太:你在家,如何获得你的安全感?

她笑:安全感是在家或工作就能区别开来的么?一个女人,在工作岗位上每天都想着查老公的岗,与待在家里做事,从不担心离婚的时候找不到工作,你觉得谁更有安全感呢?

而且,她顿了顿,我还是相信我的先生是爱我的,哪怕我今天生病,再也没办法工作,他也一定会照顾我的。因为这二十年来,他都是这样照顾我的。她说这话的时候,脸庞上有的都是幸福的笑意。

生为女性,不必受困于三尺灶台,亦可仰望远方。独立使得我们展示那些不依赖、不祈求所带来的洒脱但它绝不是为了让我们不分时机地拒绝那些爱与依赖所带来的幸福感。

最后那姑娘问:那我应该怎么办?

我说:相信他是真的爱了,以爱之名,理直气壮拎包入住啊。

如果有一天,他不再爱我,要赶我走呢?

相信他是真的不爱了,拎包走人,自力更生,永远不必乞怜。

(摘自艾明雅即将出版作品《嘿,三十岁》)

艾明雅qg13.Com

鸡汤界傲娇派掌门人,专业治疗各种拧巴人、怂妹子,效果堪比微整形,360度紧致提拉你的人生姿态。

代言现代女性夹缝生存状态,戳穿,陪伴,掌灯,壮胆,提气,解恨。

相关知识

一个独立女性的自由状态


那么多女明星,其实你最欣赏谁?”

我想了半天,说“徐静蕾”。

为什么是徐静蕾呢?论美貌论成就论才华她一定不是女明星里最出挑的,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味道,更喜欢她活得如此真实,一路跌跌撞撞过来到达了一个普通女生所能达到的最舒服最自由的境界。

其实,她年轻时也傻过,也没少干糊涂的事。19岁为了某人差点要跳河自杀,二十多岁和王大师来了一场轰轰烈烈、惹人非议、持续多年的感情纠葛。她也曾是一门心思在爱情里要生要死的犯二的姑娘,但也不知道是造化还是运气好,她生生就把自己从一个小女人活成了大女人。

戏一直拍着,博客女王也当过,绯闻队伍更是从王朔到三宝、张亚东、高晓松、韩寒,黄觉……一溜数下来都是响当当的才子,虽然她从来没有承认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与他们一定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婚是不结的,她不肯结,眼看到了40岁关口,她愈发的春风得意——想休息两年就休息两年,想工作就工作,导演当着,闺蜜玩着,身材瘦着,脸上依然是一幅少女的样子,偶尔还在微博上理直气壮地晒晒和ABC男朋友黄立行的恩爱:“五年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也算是不得了了吧。对的人,就是让你变得更好的人。”这些与30岁就被称做剩女,着急忙慌的嫁人,嫁人之后急着打小三的中国女性相比,她活得太任性。

许多报纸在讨论徐静蕾的成功时,说她是“中国好前任”,和几乎每一任绯闻男友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她自己也说其实男女朋友分手之后过了冷静期,反而能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是情商高,也说明人品好。

世人都说王朔塑造了她,这么多年对她一直不离不弃,《我和爸爸》、《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都有王大师的身影。但稍知内情的人都知道,王大师这些年还真是幸亏有了静蕾妹妹,要不然也不会有“我死后财产都留给她”的豪言——男人都不是傻子,特别是聪明的老男人,谁对他好,谁仁义,他们心里都有数。当一个女人不再要死要活,非要绑定一个男人在婚姻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反而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和他一起面对长风猎猎的人生,为自己的生活打拼,为自己的生命添光增彩时,不论哪个男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敬重。

某报几天前邀请我和徐静蕾做了一场对谈,在微信聊天里,我看到一个聪明,反应机敏的徐静蕾。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女知识分子,有着自己完整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几千年来绑定女人的规则她根本不屑于讨论,“啊,延续香火,我真是十几年没听过这些词了。”她哈哈大笑。对于人生,她已参透,对于那些捆绑女性让女性焦虑不已的男性社会的规则,她的话更是掷地有声:“让他们在自己的规则里玩吧,我们不奉陪。”

男性社会有男性社会的规则,既然是男性社会,那些规则当然偏袒于男性,如果女性要在男性制订的规则里获得幸福,就像在不平等合约里想要赚大钱一样,多半是痴心妄想。时代进步,文明时代,为什么要主动跳到这样的合约里。当你有了和男人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自由思考的权利,为什么要傻乎乎用那些男性社会腐朽的价值观束手就擒?为什么不去试着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很难理解那些骂徐静蕾是绿茶婊的人。且不说一个导演做事总归要有合作班底,如何谈得上利用男人,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利用,也比做一个被男人利用消费到渣都不剩的傻女人要好。

徐静蕾并不是完美的,也可能离那些真正强大的女性还很远,但是她之于中国女人的意义就在于她展示了一种强大女性的可能性,她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独立女性可能到达的最自由的状态——她们聪明智慧,她们努力成长,她们用一双手创造出自已的世界,不埋怨,不纠结,不妥协,成为自己世界的主宰者,爱的追遂者。

身为女性,我特别愿意每一个女性都活得如此快乐,如果不能做到像徐静蕾那样自由,至少也要活在越来越自由的光明里。

徐静蕾:一个独立女性自由的状态


有一次参加腾讯视频《夜夜谈》,有最性感的老头之称的杨锦麟老师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佟佟,你采访过那么多女明星,其实你最欣赏谁?”

我想了半天,说“徐静蕾”。

为什么是徐静蕾呢?论美貌论成就论才华她一定不是女明星里最出挑的,但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味道,更喜欢她活得如此真实,一路跌跌撞撞过来到达了一个普通女生所能达到的最舒服最自由的境界。

其实,她年轻时也傻过,也没少干糊涂的事。19岁为了某人差点要跳河自杀,二十多岁和王大师来了一场轰轰烈烈、惹人非议、持续多年的感情纠葛。她也曾是一门心思在爱情里要生要死的犯二的姑娘,但也不知道是造化还是运气好,她生生就把自己从一个小女人活成了大女人。

戏一直拍着,博客女王也当过,绯闻队伍更是从王朔到三宝、张亚东、高晓松、韩寒,黄觉……一溜数下来都是响当当的才子,虽然她从来没有承认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与他们一定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婚是不结的,她不肯结,眼看到了40岁关口,她愈发的春风得意——想休息两年就休息两年,想工作就工作,导演当着,闺蜜玩着,身材瘦着,脸上依然是一幅少女的样子,偶尔还在微博上理直气壮地晒晒和ABC男朋友黄立行的恩爱:“五年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也算是不得了了吧。对的人,就是让你变得更好的人。”这些与30岁就被称做剩女,着急忙慌的嫁人,嫁人之后急着打小三的中国女性相比,她活得太任性。

许多报纸在讨论徐静蕾的成功时,说她是“中国好前任”,和几乎每一任绯闻男友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她自己也说其实男女朋友分手之后过了冷静期,反而能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是情商高,也说明人品好。

世人都说王朔塑造了她,这么多年对她一直不离不弃,《我和爸爸》、《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都有王大师的身影。但稍知内情的人都知道,王大师这些年还真是幸亏有了静蕾妹妹,要不然也不会有“我死后财产都留给她”的豪言——男人都不是傻子,特别是聪明的老男人,谁对他好,谁仁义,他们心里都有数。当一个女人不再要死要活,非要绑定一个男人在婚姻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反而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和他一起面对长风猎猎的人生,为自己的生活打拼,为自己的生命添光增彩时,不论哪个男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敬重。

某报几天前邀请我和徐静蕾做了一场对谈,在微信聊天里,我看到一个聪明,反应机敏的徐静蕾。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女知识分子,有着自己完整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几千年来绑定女人的规则她根本不屑于讨论,“啊,延续香火,我真是十几年没听过这些词了。”她哈哈大笑。对于人生,她已参透,对于那些捆绑女性让女性焦虑不已的男性社会的规则,她的话更是掷地有声:“让他们在自己的规则里玩吧,我们不奉陪。”

男性社会有男性社会的规则,既然是男性社会,那些规则当然偏袒于男性,如果女性要在男性制订的规则里获得幸福,就像在不平等合约里想要赚大钱一样,多半是痴心妄想。时代进步,文明时代,为什么要主动跳到这样的合约里。当你有了和男人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自由思考的权利,为什么要傻乎乎用那些男性社会腐朽的价值观束手就擒?为什么不去试着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很难理解那些骂徐静蕾是绿茶婊的人。且不说一个导演做事总归要有合作班底,如何谈得上利用男人,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利用,也比做一个被男人利用消费到渣都不剩的傻女人要好。

徐静蕾并不是完美的,也可能离那些真正强大的女性还很远,但是她之于中国女人的意义就在于她展示了一种强大女性的可能性,她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独立女性可能到达的最自由的状态——她们聪明智慧,她们努力成长,她们用一双手创造出自已的世界,不埋怨,不纠结,不妥协,成为自己世界的主宰者,爱的追遂者。

身为女性,我特别愿意每一个女性都活得如此快乐,如果不能做到像徐静蕾那样自由,至少也要活在越来越自由的光明里。

女性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上周日的读书会上, 一位姑娘问道:“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在感情世界里,女孩子需要比男生多付出一些,所以常常会发现女生是弱势那方。(大意)”由于时间有限,当时只是做了一个简短的回答,无法深入探讨,所以想在这里多絮叨几句。

“保持独立”最根本的前提是什么?

让我们想想“保持独立”最根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要比对方付出得多吗?不是的。

付出多少跟独立不独立没有关系,付出多的那方不一定就不独立,付出少的那方也不一定就独立。付出的关键不是多少,而在你是否心甘情愿,是否付出到点上。带着不甘和怨气去付出,付出得越多,自己心里越痛苦。能让对方开心,自己也能享受为心上人付出的快乐,付出再多都没问题。

很多人纠结于如何“保持独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也许自己根本就还“不够独立”。由于亲密关系容易把一个人“不独立”的特质暴露出来了,很多人就误认为“亲密关系”造就了“不独立”。其实,“亲密关系”从来不是一个人“不独立”的原因。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她肯定也是独立的。“保持独立”最根本的前提是,你得已经拥有了“独立”这种特质。

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很简单: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包含了行为独立和人格独立。围绕“行为独立”展开的观点比比皆是——女孩子得自己会修电脑、会做饭、会换轮胎等等等。我认为,行为独立只是皮表,女人独立的根本,乃人格之独立。用Meiya的话来说:“人格独立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个人的幸福选择、争取和负责。”如果一个人事事都能自己做,人格不独立,在我看来,照样不算是独立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独立了,即使电脑不会修,轮胎不会换,饭不会做等等,我也会觉得这是个独立的人。自己不会弄电脑,找维修中心呗;不会做饭,叫外卖啊,说穿了都是一通电话就能解决的事儿。一句话:人格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人格独立不是靠阅读几篇文章(当然也包括这篇)就能获得的。但是阅读可以缩小人格“不独立”和“独立”之间的距离。个人认为,一个人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是:

怀疑

土豆小时候在挪威,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对在座的孩子们说:“对于任何人的话,你们都要学会怀疑,都要加以自己的思考,包括我说的话。” 回想我自己的小学时光,那时候老师就是某种“权威”,容不得你去质疑。长大后,慢慢才发现,很多所谓的“权威”并非就是真理,越是“权威”的东西,越应该去怀疑。

《性爱大师》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主要讲述两位性学研究的先驱者William Masters和Virginia Johnson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思想开放的 “性爱大师” William,还是身为同性恋的医院院长Scully,都还认为“同性恋是种疾病”, 更别说社会普罗大众了。正因为有了对这种权威观点的质疑和质疑者们的努力,在西方世界,这一观点才逐步被“同性恋不是病,它跟异性恋一样正常”取代,当然,反同的声音仍然存在,但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打破偏见和歧视的队伍里。

很多在我看来“三观不正”的观点,仍然在我国的主流社会里横行霸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家务活是女人的专属,“离婚女人掉价”,“女人天生比男人弱”, “女人太强没人爱”等等。别人怎么想,我们管不着,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听从那些“权威观点”,物化自己;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质疑它们。

拒绝

如果你打算全盘接受社会向你输出的价值观,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继续阅读此文了,也不要操心“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这种问题了。很多人痛苦的是,意识到了某个主流观点不对劲,却无力改变它。比如,“XX岁了还单身一定有问题”这种观点,你内心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来自各方的压力把你逼得喘不过气来,连你自己都开始担心,要是顶不住这些压力怎么办。我一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繁殖恋”才会歧视单身的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大概都能理解,遇不到心仪的人,那还不如单着。但由于“繁殖恋”的数目太过庞大,你要到了XX岁还单着,总会招到某些人的白眼。而那些人还因为自己站在“权威”一边,洋洋得意。

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权威”,但一个人可以拒绝接受它,拒绝被它控制。你铁定了心不愿意做的事,没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逼你。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份“拒绝”都是在为“改变”做贡献,“拒绝”的人多了,如今的诸多权威观点,将来总有一天会变成笑话。别忘了,“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样的观点也一度是种权威。

择友

我说的“择友”,是说“选择好友”。不用深交的酒肉朋友杂一点也无大碍。你脆弱时,好友是否给予你鼓励,给予什么样的鼓励;你开心时,好友是否给予你祝福,给予什么样的祝福;你遇到问题时,好友是什么态度;就算是无所事事时与好友的瞎聊,这些东西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你产生影响。你得学会判断,这个朋友对你的影响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如何让自己变得独立,而你周围的好朋友却都只想着钓金龟婿,分个手就觉得自己被男人白白睡了,那你就得远离这些价值观跟你背道而驰的人,去跟那些追求独立的人做朋友。

很多人对“独立”二字有很大的偏见,他们觉得“独立的女人”是指那些“只要事业,拒绝爱情,拒绝男人”的女人。前面已经说过了,“独立”是为自己个人的幸福选择、争取和负责。一个独立的女人,要是觉得爱情和男人是幸福的一部分,那她非但不会拒绝,反而会去等待或去追寻。

如何避免走偏?

上面三步需要不断地循环加强,走向独立才会成为可能。而这三步又都很容易走偏,毕竟不是所有的社会权威都不正确。怀疑得过了头,有可能把自己搞成被迫害妄想症者。拒绝权威拒绝过头,说不定会成一个反社会者。择友也是,前两步没走好,这第三步很可能让你一不小心就入了邪教。

如何避免走偏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和自省。

也许有人有会问,那我应该读什么书呢?你对什么书感兴趣你就读什么。公认的那些牛叉的书,如果你不是带着兴趣去读,而是硬着头皮挨个儿“认字”,而无法消化理解,那还不如放下书本,去吃碗牛肉面。当然,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书籍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帮你建立起一套相对清晰的价值体系,完善你的“自我”。不少人跟我抱怨:“爱情让我失去了自我。”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怨言。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不是爱情让我失去了“自我”,而是我根本就还没找准“自我”。 “自我”这东西就像游泳,一旦拥有,就不太可能丢掉。把你扔进游泳池里,你浮不起来,不是因为你忘记了怎么游泳,而是你根本就不会游泳。

想起一个德国朋友的调侃:

Your problem is not your problem,your problem is you.

直译过来就是:你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是你。咋一听很神经,细想起来,还真TM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