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恋父情结”心理分析

“恋父情结”心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05

【www.qg13.com - 爱情结束还想再挽回】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有效沟通,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恋父情结”心理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是一位近不惑之年的女士,一张清秀的长脸,布着过多的皱纹,忧郁的眼睛吐露着她内心的苦楚。咨询师给她沏了一杯茶。她出于礼貌,微微地呷了一口,便奏起她的心曲:
“我的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出门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我们想带她到精神病院去看一下,又怕影响不好,所以先来心理咨询。”
在咨询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这位女士又理出如下三条线索:
其一,亲父。对父亲言听计从,甚至违心地讨好父亲。“小时,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仍坚持要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她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她爸就得躲开。”
其二,反母。对母亲不怀好意,甚至贬而后快。“一次,家里来了朋友,她对朋友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我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你说这是什么话!”
其三,幸灾乐祸。“当我们夫妻争执,特别是她爸责斥我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问题至此,和盘托出,咨询师指出:
第一,该女的行为是“恋父情结”,与精神病风马牛不相干。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第二,“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
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到“性器期”,混沌初开,开始注意起两性的差异。女孩发现男孩有小雀雀,站着小便,像只骄傲的公鸡,说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无比委屈,感到矮人一等。从而埋怨起生她的母亲来;而母亲又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埋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妒忌。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已进人“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恋父情结”的对策:
第一,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
第二,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延伸阅读

什么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随之社会心理学愈来愈通俗化,大伙儿也刚开始对某些社会心理学定义有一定的掌握。那麼,你了解什么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吗?恋了爸爸妈妈,确实一切正常吗?下边给大伙儿科谱一下下。

一、什么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别称“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男士依赖妈妈,敌视爸爸的心理状态。明确提出这一定义的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办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里边的角色。古罗马三大悲剧作家其一的索福克勒斯也写作了知名的戏剧表演《俄狄浦斯王》。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Thebe)君王拉伊俄斯(Laius)和皇后伊俄卡斯忒(Jocasta)的孩子。因为拉伊俄斯遭受仇人的詛咒,因此俄狄浦斯出世时,神谕暗示着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将弑父娶母。拉伊俄斯为了防止甚于的灵验,就要牧民把俄狄浦斯弃于郊外。牧民心存不忍心,将宝宝交给科林斯(Corinth)的君王波吕波斯(Polybus)养育。没想到俄狄浦斯长大以后也获知了这一神谕,为了防止不幸产生,错把波吕波斯当亲生父亲的他走了科林斯。旅途中中,他与亲爸拉伊俄斯发生争执并杀掉了他。那时候的忒拜为人面狮身的妖怪斯芬克斯(Sphinx)困苦。俄狄浦斯取得成功地破译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因此忒拜人拥立俄狄浦斯为君王,并他会娶前君王的老婆伊俄卡斯忒为妻。可之后,忒拜产生瘟疫,神谕标示,只能把残害拉伊俄斯的凶犯抓出,忒拜能够修复宁静。最后,俄狄浦斯察觉旅途中中残害的老年人更是拉伊俄斯——自身的亲爸,而老婆伊俄卡斯忒就是说自身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惭愧中自缢身亡,俄狄浦斯也刺瞎了自身的眼睛。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愿意抵抗运势,却掉入了运势的陷阱。依据这一经典故事,弗洛伊德用“恋母情结”来代指孩子心里对妈妈的恋情和对爸爸的敌对这一心理状态趋向。这一情怀产生在“性器期”(phallic stage),也就是说3—7岁这一段时间。倘若男孩儿幼时时的这种情怀沒有获得妥当的处理,就非常容易引起神经症和精神实质难题。

二、什么是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别称“厄勒克特拉情怀”,都是与希腊神话相关。厄勒克特拉是迈锡尼(Mycenae)君王阿伽门农(Agamemnon)的闺女。阿伽门农带领部队战役特洛伊,十年后凯旋而归却被其妻克吕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与奸夫埃奎斯托(Aegisthus)残害。喜爱爸爸的厄勒克特拉誓词会为爸爸复仇。吕泰涅斯特拉和埃奎斯托执政了迈锡尼,而且把厄勒克特拉嫁到远方。厄勒克特拉的侄子欧瑞斯忒斯(Orestes)则被善心的佣人密秘送出国留学。最后厄勒克特拉和欧瑞斯忒斯取得成功地杀掉了妈妈和谋反者埃奎斯托,替爸爸报了仇。恋父情结指的是女生恋父仇母的内心趋向,都是产生在3—7岁上下。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叫法,女生在性器期观念到自身沒有男性器官,因此妒嫉妈妈占有爸爸,也由于恋了爸爸才会有这类心理状态。

做为社会心理学专业术语,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是不是真正地存有,尽管欠缺科学论证,但这并不是防碍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类赏析中充分发挥。例如,弗洛伊德强调哈姆雷特一拖再拖不肯动手能力杀掉叔父的缘故并不是是他欠缺统一行动工作能力,由于哈姆雷特在杀掉窃听他谈话内容的重臣时毫不手软。令哈姆雷特犹豫不定的是他秘密的恋母趋向,叔父做的但是是他想干又害怕做的事儿。因此,因为厌恶感作怪,哈姆雷特一拖再拖沒有报仇。英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写作不幸《悲悼》时,也清醒地应用了这2个定义。

恋父情结:解析萝莉爱大叔背后的心理原因


生活中,有一批女孩子始终迷恋比自己年长很多的成熟男性,这些女生被称为“大叔控”。很多人说“大叔控”就是因为有“恋父情结”。

不过,在心理学上,“恋父情结”这个词的意思却并不只是“迷恋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并且恋父情结也不止发生在女生身上。

01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奥列屈拉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指女孩恋父仇母的复合情绪,是女孩性心理发展第二阶段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女孩对父亲异常深情,视父亲为主要的性爱对象,而视母亲为多余,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而独占父亲。这一情结的作用类似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在出生后,由于器官尚未发展成熟,需要依赖母亲以维持生命,并在母亲的呵护之下才有安全感,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以后的生活情境中,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但是在三到五岁的时候,儿童开始对性器官发生兴趣,会触摸或者显露自己的性器官并从中得到快乐,这时候人格发展到了性器期阶段。儿童对性活动以及自己父母的关系有强烈好奇心,他甚至觉察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比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更为特殊。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时期里,“厄勒克特拉情结”就成了困扰女孩的主要问题。

女孩由于发现自己缺少男性性器官,因而归罪于母亲,有些精神分析师认为这样的归因可以解释很多女人终其一生对自己的母亲怀有矛盾情感的事实。

女童开始觉得自己有缺陷,并产生“阴-茎妒羡”,这种感觉会影响其一生的行为。之后,她便去寻求新的爱的对象,因为父亲具有她所没有的性器,所以父亲便成为她注意的对象,因而增加了对父亲的喜爱,而与母亲形成竞争的态势。但这又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女童就产生了“厄勒克特拉情结”,俗称“恋父情结”。最后,她只得压抑对父亲的爱,并认同于母亲。

02

你有恋父情结吗?

时不时把遇到的男人和自己的父亲作比较;

总是希望和比自己年龄大的男人坠入爱河,或者隐秘的性幻想对象是某个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男性;

有时候,你会故意做出让你的男友/丈夫失望的行为,就像年少时故意让自己的父亲失望那样;你会不自觉地期待着另一半会包容自己,甚至过分地包容自己,给自己儿时不曾得到过的关注和爱;

即使学业、事业再成功,也觉得隐约有种缺少肯定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很少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一样;

在恋爱时,更倾向于找可以照顾你、有权势的人,而不喜欢照顾对方,但即使对方符合这个标准,也很难给你带来安全感;

回顾从小到大和人的交往,发现自己下意识地寻找一个“权威男性”的存在(比如倾慕年长的老师、喜欢男性领导等等);

虽然很渴望交男友,但是内心里又觉得男人都是不可信的,就像你觉得父亲永远不会给你你想要的东西一样。

03

恋父情结,不是指想和像父亲一样的人谈恋爱

实际上,恋父情结并不是指“要和自己父亲谈恋爱”,而是指对于那些阳刚的、富有男子气概的年长男性,一些人所怀有的无意识的冲动。也就是说,恋父情结中的“父”并不是指真正的父亲,而是符合阳刚、坚毅、有领导气质的,并且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人。

“恋父情结”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恋父者会渴慕、接近与欣赏年长男性,更偏向于人们一般认识到的恋父表现。而消极的恋父者会疏远、不信任甚至抗拒年长男性,比如专门与男老师斗嘴,或是莫名与男性领导关系紧张等等。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不止女性有恋父情结,男性也可能会有,比如,一些男性也会在成年之后,希望得到持续的保护和照顾。

04

“恋父情结”如何影响着你?

受到恋父情结的影响,人们会在爱情中经历“强迫性重复”。

所谓的强迫性重复,指的是一个人反复不受控制地把自己置于“可能受到创伤”的情境里。

也就是说,受到恋父情结影响的人,比较不容易被“好男人”所吸引,而是会不知不觉地总是与某一类型的人(像父亲一样)产生深刻和强烈的互动,并且想从对方身上获取那些在父亲身上没有得到的爱,即使不断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

另一些恋父者会出现“过度补偿”的现象,他们排斥那些与父亲相似的人,坚持要找一个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另一半。

他们认为,既然从父亲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那么只要避开和父亲相似的人,就能得到幸福。在爱情中,他们会反复考察另一半,不断把对方和父亲作比较,只要发现对方与父亲有一丝相像,他们就会开始不信任对方、准备逃离。

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实质上都表明了这个人深深地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不论是坚持找和父亲相似的伴侣,还是远离父亲一样的伴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大叔控的女生来说,即便你把你的大叔叫做“爸爸”,你也并不能真的重新找到一个“父亲”。不妨试着不再从他人身上寻找庇护,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保护者吧。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恋父


恋父情结指的是对父亲的过度依赖,毕竟父亲在人们心中是如此崇高。今天的女孩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恋父情结。温和恋父情结可以理解,但有些过分恋父情结,可以一些。。。许多人不知道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是吗?今天的网络编辑将给大家一个如何分析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代表什么意思 怎么会恋父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恋父

恋父情结是什么意思? 中文译名为“伊莱克特情怀”、“埃利泽情怀”和“埃利特情怀”,指的是女孩父母对母亲的复合心态。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倾向。在寻找一对夫妇时,人们会不经意地选择一个与自己的父亲有相似性格和气质的人。/女儿本人非常信任她的父亲。如果父亲没有让女儿感到寒冷。同意你女儿的事情,无论是买糖果和其他琐事,还是参加她女儿的生日聚会和其他重要活动,你都必须遵守诺言。5。作为女儿和母亲之间的桥梁由于“恋父情结”的联系,女儿和母亲很容易发生纠纷。如果爸爸说了同样的话,女孩将无法平静下来。然而,父亲说女孩会更关心。我想恋父情结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它,他们只能正确地对待它,帮助他们的孩子恢复所有正常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

女生有恋父情结该怎么办


恋父情结 总的来说,它指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在寻找一对夫妇时,人们会不经意地选择一个与自己的父亲有相似性格和气质的人。/出现的原因

1.爸爸在人体上更优雅和令人兴奋。母亲善于言辞,让人宽慰。

2.爸爸给孩子们更多的新奇、兴奋和不仅仅是基本的东西,带来了很多热情。妈妈的主题活动经常是重复的、简单的和不灵活的。

3.被感动的男人大多都很老,关心你。他们对精神状态有长期的认知能力,觉得老年人的优点很多。或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照顾。

4.爸爸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陪孩子玩耍上,而妈妈则专注于在生活中照顾孩子。孩子们想和他们的父亲一起玩耍,追求完美和奇怪的探索,而当他们遭受压迫时,他们想找到他们的母亲寻求解脱。

5.孩子们可以在父亲面前表达他们对母亲的愤怒和仇恨,而不会被斥责或抛弃。他们能表达丰富多彩的感情,并有归属感。

三。防止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的方法恋父情结

1.鼓励儿童和青少年与同龄异性朋友相处。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和学生坠入爱河会损害他们的学习和训练,或者引起问题。他们通常采取封闭的现行政策来限制孩子与异性朋友相处。因此,儿童的性和心理障碍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其特征将转变为异性朋友的父母的特征。

2.异性恋朋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接触必须被测量

孩子们第一个也是最感人的异性朋友是他们自己的异性朋友的父母。从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的整个过程来看,在3 ~ 5岁期间通常最容易依赖异性朋友的父母。如果父母关系融洽,看待孩子依赖性的方法恰当,这种趋势可以稳定地与一切正常联系起来。然而,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还年轻,有性意识,没有在很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关注,问题就会出现。

3.性教育

事实上,也就是说,性的补充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性的社会角色的文化教育,它使儿童能够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并教育儿童摆脱依赖父亲的痛苦。鼓励孩子的性意识,让孩子正确对待性,正确对待自己,明确一些男女朋友的界限。

4.个体行为相互合作

一个孩子的爱“恋父情结”来自于他父亲在婴儿期的爱溢出和他母亲的爱不足。因此,在纠正错误时,有必要纠正错误:不仅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人应该坚定和适当地暂时不熟悉女孩;与此同时,作为母亲,她应该迎头赶上,进行亲密的个人接触。

我有恋父情结 该如何脱单?


我从小就没有父亲。为了弥补我失去父亲的爱,我发现我只喜欢年长的男人。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了。有恋父情结,我应该如何脱单?

在线情感咨询:

寒冷的天气你好吗?我今年26岁,从小就没有父亲。自从我是爱情的种子,我经常对年长的男人有暧昧或矛盾的感觉。我曾有过几次喜欢年长男人的经历,我也曾表达过自己,知道对方已经结婚,我将不再联系他,但我仍会感到很长一段时间的悲伤。我也谈过两个同龄的男朋友,但当我和这两个男朋友相处时,我会无意识地发脾气,面对他们年长的男性亲戚,我会有不可靠的爱和幻想(不是性幻想)。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中年男人。我在旅行中遇见了他。他和我谈过,给我留下了各种联系方式。大约三个小时,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工作、生活和旅行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涉及到彼此的感情或性。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对方是一个工作狂,工作繁忙。他第二天约我出去吃饭。直到接到电话,我才见到他。之后,他去了另一个城市出差,每天晚上都打电话联系我。他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他说他想听我的声音。他每天工作到很晚。

我很难过。与他联系的频率基本上是每天一个电话。我没有机会问他是已婚还是有孩子。也许我想得太多了,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他,尽管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也不年轻。我身边有追求者,我的前男友试图救我,但是我怎么能面对自己的心结呢?请给我一些建议,谢谢!

的情感导师的回复:

我很明白你有恋父情结,因为你年轻时缺乏父亲的爱,长大后想弥补这一不足,所以你会在情感选择上有所表现。

目前的情况是你认识一个中年男人,你每天都在打电话。那你为什么说“没有机会问他是否结婚”?你可以直接问他。你可以这样问:“你是单身吗?”或者,“你结婚了吗?”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继续问他,“你以前结过婚吗?”有孩子吗?“你可以直接问他所有这些问题,因为这些是你在考虑和他打交道时需要知道的最基本的信息,他告诉你这是基本的礼貌。

此外,你说你周围有追求你的人,但他们不能得到你内心的支持。如果你真的喜欢叔叔类型的男人,你有权选择,但是你可以从比你大几岁的单身男人中选择。这不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你不必挣扎太多。你需要做的是找到、接受并选择一个符合你偏好的男人。祝你早日脱单,加油!

被带入婚姻的心理情结



特殊的“心理按钮”
在婚姻中,我们常会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时我们对配偶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或某部分性情觉得特别忍无可忍。
配偶无意间说了一句:“你真没用”,就可能使我们暴跳如雷、小题大做。顿时,我们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严酷指责的影子;在情绪上,似乎又重新经历了童年被父母苛责讥讽的痛苦。
这些心理情结,又好似在成长过程中,被设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别人按了某个特定的“按钮”,说了某句话或做了某件事时,经过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释与处理,就产生了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
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从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结,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样,最怕被人冤枉。长大后,当妻子或别人冤枉我时,常会在我心中引起过激的情绪反应,以致我会拼命地为自己辩护,想对人解释清楚,不许别人冤枉我。
因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序,当别人冤枉我时,我就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反应。相反地,若别人笑我矮,却无法使我生气,这是因为我的个子高,从来不怕别人笑我矮。心中没这个程序,别人无论怎样按这个按钮,都无法使我有反应。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没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们的“按钮”之故。如果我们不是早有那个心理程序,我们就不会小题大作。
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帮你忙的话,你就绝对无法“使我生气”。或者说:我不是对你生气,我是“对我心中所经验到的你”生气。
可惜,没有多少人明白,我们之所以会生气,其实是与自己相关,别人只不过是按了按钮。使我们产生反应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结”与“程序”,以及我们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而这一部分,应是我们自己该负起责任改变的。
当我们听到配偶说“你真没用”这类话时,我们常会如触了电一般,立时有反应,恨对方入骨,因对方触及我们的痛处而思图报复,故意去按对方最怕的按钮,而冤冤相报循环不已。
心理情结会恶性循环
一个人不论到了何处,与何人结婚,心中的新旧“情结”永远会跟着他。这些情结若得不到解决,同样的错误可能一犯再犯。
不幸的是,这种不检讨自己的心理情结,只怪别人按了自己的按钮,使自己生气的现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与父母间的旧情结尚未解决,现在又与配偶彼此伤害,制造新情结,使冲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旧恨,严重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
择偶真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过程。有位妇女,父亲是个酒鬼,她长大后,结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后来,她的心理治疗者发现,这位女性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必须照顾她父亲那一型的“弱者”。惟有当她去照顾酒鬼丈夫时,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
她不知不觉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给他们,可是,她同时也痛恨酒鬼,因而离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顾酒鬼,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如果这个程序不改变,我们可以预测,她的第四任丈夫,将又是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讨厌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权威的男人。她有位专横暴躁的父亲,使她和母亲尝尽苦头。长大离家之后,她结婚了。然而,由于对男人的权威过度敏感,婚后,她连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
离婚之后,她发誓要找个与自己父亲和前夫完全不一样的伴侣。于是,当她认识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士后,便立刻坠入爱河。婚后,她开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没主见。而当她愈想去改变他,要他主动而自然地变强势一点时,他却因失去自我而被压迫得愈显柔弱。恶性循环的结果,他们的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困难。
很显然地,这位女士与父亲之间未解决的心理包袱,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两次婚姻,虽然影响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样是“权威问题”在作祟。
这位女士必须学习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父亲与其它好用权威的男人,重新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从新的经验中教育自己,解决心中残存的旧帐。否则,权威问题将持续影响她的婚姻,也会妨碍她与男性间建立正常的关系。
先察觉,再改变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这些“心理程序”或“心理情结”都是可以改变的。举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来说,要改变这个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年来,我常从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绪反应,发现自己极容易因为被冤枉而激动,并有过分为己辩护的行为倾向。由观察中,我发现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序。
我很不喜欢这些幼稚的行为倾向,因而下定决心去改变它。自此以后,每当我感觉到别人冤枉我时,我立时在心中亮起红灯,开始“自我对话”,告诉自己:
“先不要发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冲动是幼稚又愚笨吗……”
或是“心理程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话,没必要努力对别人解释……别人要怎么看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与对我的评价,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评价……我应该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负责,如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辩护……”
改变了思想,就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在改变我“怕被冤枉”的过程中,我失败了许多次。但是,失败后所产生对自己不满与羞愧的情绪,就变成我改善自己的动力,使我愈来愈想改掉这个程序。
要改变一个从小养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并且需要经过许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我很幸运,后来有一段时间再与家人同住,那是改变自己心理程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机会,帮助我节省了很多改变心理程序所需的时间。
现在,我仍不敢说我已完全改变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序,但我知道这个程序对我的影响已大为降低。别人偶尔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钮时,这个程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纵我的情绪了。
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
在结束这一点之前,我要强调,人永远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强求别人不按心理按钮来激怒自己,也无法不许别人使自己难受。即使自己有办法使天下人都对我好,世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理程序。要使自己快乐的惟一方法是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变得更健全、更快乐。
每个人心版上的程序,应由自己负责改变,不该把过错推给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时曾伤害我们的人。许多时候,别人伤害我们是无意的,有些时候,别人伤我们的心,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何况我们在不成熟时,也伤了许多人的心。
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难说是谁的错。这本不是个完美的世界,诿过与报复,均于事无补,只会消耗本来可用来成长的精力,反而延迟了我们适应的时间。

小三心理分析


因为早年缺失父爱,还有对已婚男人的崇拜,特别是对成熟而幽默风趣的男人的喜欢让当事人在自己的婚姻情感中几经周折,多次的情感都是选择与已婚男人在一起,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份没有结果的婚姻,但内心的那份恐惧和依赖让自己难以自拔,不敢相信有人会喜欢自己,会对自己负责,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呵护和照顾。
类似的情感纠结和无奈在平时的婚姻咨询中经常接触,用当事人的话说,自己的情感自己做主,只要自己的喜欢,只要对方愿意,自己不想要什么所谓的名分,只要开心就好,只要知足就好,当在交流也难以遮掩内心的那份失落,自己也清楚这份情感难得见阳光,也不说被家人和大众祝福和接受的,但因为内心对婚姻的恐惧还有害怕被抛弃,内心的那份孤独和压抑也不说外人所理解,就像当事人在咨询中一再说,小时候爸爸在外面有了女人丢下妈妈和自己,妈妈为此一直生活在压抑和委屈抱怨中,自己也习惯被妈妈打骂的生活,当妈妈有情绪苦闷时,自己也就成了妈妈的发泄桶,虽然事后妈妈一再给自己道歉,也理解妈妈的苦衷,但从那个时候起,自己就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会相信婚姻,所谓的爸爸的爱就是一种奢望,这也是当事人长大后因为对方对自己的一点示好或是给予情感上照顾,那个给予自己理解和呵护就会触动自己,因为这个问题,自己的情感一直不顺心,一直没有找到让自己心安的男友,也只有在已婚男人这里让自己感觉安全,因为可以不在乎什么名分,因为他们可以给予自己照顾和理解,虽然自己也清楚这是一份没有方向的结果,能够享受当下的开心愉悦也就知足。
对于喜欢与已婚男在一起,在咨询中能够发现,更多与小时候成长经历有关,因为父母关系不和,因为爸爸没有时间陪伴,内心缺失的爱希望有人来理解和呵护,虽然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份不为人知的纠结,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情感开玩笑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是很多,就像很多当事人在说,自己喜欢这份感受,喜欢被对方宠被呵护,被理解,不敢把自己轻易交给一个不会照顾不懂得自己的人,自己害怕,特别是内心深处那份曾经的心痛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不敢去触碰,也不愿意去揭开,如何让当事人找回自己的真爱,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像当事人在咨询中说,每天感觉活在梦中,不希望也不敢醒来,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一份赌注,但真的没有办法让自己放手,自己也明白别人会在背后如何指责和比划,但这是自己的生活,自己愿意这样给自己赌一把。
喜欢与已婚男在一起,同样也有很多喜欢与已婚女人在一起,如何来面对和接受这份情感,需要当事人给予自己时间来重新认识和打理,当然也不能排除情感的问题不能用年龄来衡量,但在咨询中诸多的年龄差距造就彼此间的隔阂和纠结,害怕有一天被对方抛弃,担心有一天对方会走出去寻找另一份归宿,特别是年龄大的一方更是没有安全感,如此双方也很难建立所谓的信任关系,只是在维系各自的需要,往往在这份情感纠结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向心力,会让两人生活压抑无奈,处于恐惧无助担心敏感小心翼翼的生活状态中。
情感是一个很自私的话题,在感觉困惑和无助时,不是轻易拿自己的婚姻情感开玩笑,不论怎样的选择相信当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喜欢和向往,没有谁愿意拿自己的婚姻玩弄自己,但往往因为内心早年的缺失和遗憾让当事人在无意识中把己交付给别人打理,就像很多人在说喜欢这份感觉,喜欢被呵护被宠爱感受,生活很现实,需要当事人用心来面对和取舍,回头想想,在玩笑情感的同时何尝不是被情感而玩笑呢,最终这杯苦酒没有谁代替自己喝,人生短短几十年,谁又经得起这份折腾呢?

有趣的金钱心理分析


金钱本来只是一种交换工具;但现在,人们对它已经失去理智……
金钱、银子、钞票、现金,这些词汇在字面上都只有一个简单的意思,但它们却似乎带有一种神秘的心理力量。研究显示,经常思考与钱有关的词汇似乎会让人们变得更加自恃和不太愿意帮助别人。更怪的是:只要人们手里有钱就可以不再被社会拒绝,金钱甚至还能减轻身体的疼痛。
钱对于经济学家,只不过是一个使得经济生活更有效率的交换工具,正如斧头让我们砍倒树木,金钱使我们能够拥有市场。传统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从面包到毕加索的油画,任何东西都可以冷静地设定价格。然而,金钱却比斧头能激起更多的激情、压力和嫉妒。我们似乎无法理智地应对它,这是为什么呢?
奇怪的心理账户
你的信用卡透支太多吗?那么,你可以试着冻住它。把信用卡放到一杯水里,然后放在冰箱,这样,当你有挥霍欲望时就必须得让冰融化,这个过程中你的理智将会占上风。按照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的说法,像这样的把戏应对我们大脑的非理性财务倾向是一种有益的方式。
有信用卡的人都有一种体验:用一张已经透支了上千的信用卡再刷卡50块钱,似乎不像用50块现金结账那样浪费。事实上,这已经表明,与用现金支付相比,用塑料卡付账的人不大能想到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正如塞勒所指出的,信用卡的作用就像“脱钩装置”,把购物的快乐与付账的痛苦分离开来,将人推入模糊的未来。冻结你的卡将给你一个克服这种情绪偏离的机会,使人能够理性行事。
在塞勒与同样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法律学者卡斯·森斯坦合写的书《轻推》中,塞勒验明了其他针对钱的非理性偏差。例如,我们更重视货币的相对而非绝对计算——我们在买房时会认为10元钱无关紧要,而在支付一餐饭费时却不这样想;同样,找到100元钱将比供暖费从1950元下调到1835元带给人更多快乐——尽管后者实际上给钱更多。
要了解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清楚一个概念——心理账户。它是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例如,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正常人不会拿自己辛苦赚取的10万元去赌场,不过如果是赌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一个人会用辛苦赚来的报酬做严谨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要在名下的钱,并不依据它的来源就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两种规范的平衡
即使是作为简单的交换媒介,金钱也是以各种扑朔迷离的形式出现的。从古代的树皮、羽毛到金币,从英镑、债券、美钞到银行的电脑数据,绝大多数的金钱都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东西。100英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买多少啤酒或燃油,别无其他。但是,现实中人们并不这样理性。我们不是将现金作为一种工具来加以客观准确地使用,却让金钱到达了我们的头脑,并入住古老的情感脑区,而且往往出现无法预测的结果。
明尼苏达大学市场营销系的凯瑟琳·沃思和同事在2007年发表的实验显示,与金钱相关的概念会促使我们进入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使我们以典型的方式思考和行动。
他们先是找到一些学生志愿者来完成一项任务,志愿者被分成两组,分别被要求从一组与金钱没有关系的词(如“冷”“桌子”或“外面”)和从与金钱有关的字眼(包括“工资”“成本”或“支付”)组成有意思的句子。然后,他们让两组中的每个人将一套碟片用特定的模式进行排列。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采用和金钱有关词汇的志愿者在寻求帮助前在这项任务上花的时间会更长,被分配在金钱词汇小组的人与分配在非金钱词汇小组的人比较起来,也很明显地不愿意帮助要求援助的同学。
“金钱会使人们感到自信,”沃斯说,“有钱人更可能为实现个人目标而付出努力,而且他们也更愿意独立于其他人。”
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艾瑞里认为,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规则:一个是旨在促进长期关系、信任与合作的社会规范;另一个是一套围绕着金钱和竞争的市场准则,鼓励个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艾瑞里说,市场准则使得你避免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谈判中期望太多信任。“我们如果同时保持社会规范和市场准则时,生活会很好,”艾瑞里说,“但是,当这两种规范发生冲突时,麻烦就来了。”
诀窍是要正确地兼顾这两种心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财富、名望和形象等外在抱负与建立和维持个人关系等的内在渴望之间存在一个总平衡。一些研究报告说,集中于前者的人,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比较低。而那些对金钱有强烈动机的人也更容易离婚。
金钱如毒品,金钱如食物
沃斯的最新研究,则揭示出金钱心理的另一个特定方面。
在《心理科学》杂志上,沃斯和广州中山大学的周欣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罗伊·鲍迈斯特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那些曾感觉被人拒绝、或曾遭受身体疼痛的人,以后不太可能在同样情况下给出金钱礼物。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仅仅是手拿纸币也可以减少受到社会排斥的痛苦,甚至可以减少因摸了滚热的水所引起的身体疼痛。
沃斯说:“金钱似乎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象征性权力。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它都向他们提供想要的东西,使人们得以操纵社会制度。”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李,与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的保罗·韦布利曾提出另一个对金钱持不健康和强迫态度的原因。他们认为,金钱在我们心理上的作用,很像一个成瘾性药物,这使得它具有驱使我们中的某些人发生强迫性赌博、过度工作和强迫性花钱的威力。李说:“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广泛的对金钱成瘾的表现。”心理学家正越来越多地鉴定出一些与金钱相关的心理障碍,强迫似乎是这些患者的一个病症。
李与韦布利提出,金钱就像尼古丁或可卡因一样,能激活大脑的愉悦中心。当然,金钱并不能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但是,它可能会以与色情文字同样的方式发生作用,即不是通过任何生物化学或生理刺激,而是通过思想或情感就可以引起兴奋。
金钱“成瘾”概念的某些证据来自大脑成像的研究。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塞缪尔·麦克卢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经让志愿者在即刻接受亚马逊网站的优惠购物券,或等上几周后获得高额优惠券之间做出选择。那些选择即时奖励的人显现出与情感有关的脑区,特别是业已了解的与更多冲动行为和吸毒有关的边缘系统的活动;而那些选择延迟奖赏的人则显现出诸如前额叶这类与理性计划有关的脑区的活动。
另外,为了试图对今日社会我们为金钱奔波的动机给出一个进化上的解释,巴黎高等商学院的芭芭拉·布赖尔斯和同事决定测试我们对现金的胃口是不是直接与我们对食物的胃口有关。
他们得出了三项新发现:志愿者处于饥饿状态下时不太可能捐钱给那些慈善机构;那些最初对金钱有高度欲望的人,在品尝测试中吃的糖果最多;胃口已经被激起的人,坐在一个有可口味道的房间,比在一般味道房间里的人捐献出的钱少。
布赖尔斯认为这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加工有关金钱的思想时所用的是与思考食物一样的回路,这是进化使然。所以,在我们脑海里,这两件事是同义的。
我们还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对金钱很狂热,而另一些似乎很少在意钱财。那些追逐金钱的人并不一定是“成瘾”。一些人可能是贪婪,另外一些人只是需要——就像口渴要喝水一样,有些人使用金钱来弥补社会性缺点。那么,很清楚的一点就是,金钱——大概是一种不带感情的交换工具——可以激起很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冲突。现在到了经济学家的模式应该考虑这一点的时候了

失恋心理分析——朱建军


失恋,是青年这一时期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创伤,轻则心灵受创久久不得平复,重的话甚至会造成自杀或伤人的严重后果。失恋是痛苦的,痛苦得会让人失去理智。但是,为什么失恋会这么痛苦呢?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可问的,失恋当然痛苦,失去爱怎么能不痛苦?实际没这么简单,失去爱当然会痛苦,但是仅仅是因为失去爱,人不至于痛苦得那么强烈。

一、引起失恋痛苦的原因

01戒断反应

当一个烟鬼、酒徒突然戒烟戒酒时,他们会很难过。原因是,他们的身体习惯了尼古丁或酒精的刺激,突然没有了这些东西,身体必然会一时难以适应。吸毒者更是如此,刚戒毒时,他会痛苦得死去活来。刚失恋时,人也有戒断反应,这会让人很痛苦。有人说:“我痛苦正可以证明我失去的是多么伟大的爱情。”遗憾的是,这是不能证明的,因为不伟大的爱也一样会带来戒断反应。这和吸烟者相似。科学家发现,男女相亲昵时,脑中内啡肽含量增加。内啡肽是种类似鸦片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产生快感。失恋时,内啡肽含量突然变化,使人心情痛苦。如果失恋很突然,戒断反应会很强;如果失恋是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戒断反应就弱。假如你是个失恋者,一定很痛苦。你要先想想这个恋人对你来说是不是好。如果你发现,你明知他(她)不好却又离不开他(她),想去找他(她)重修旧好;你发现你怨恨他(她)但离开时却又痛苦。这时,你要提醒自己这是戒断反应,要顶住,就像戒酒甚至戒毒的人一样,坚持顶住就是胜利,戒断期过去以后,痛苦就会渐渐减少。

02自信心受损伤

失恋让人痛苦的另一原因是它挫伤人的自信心。一个异性不爱你,这很容易让你认为你自己不可爱、不优秀、不值得别人爱。何况当你质问“为什么你要离开我?”时,你的恋人还不得不找出理由来,说你这里不理想,那里有缺点,这更是对自信心的沉重打击。因此,失恋的人不仅失去了一个恋人,还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获得爱的信心。“我怀疑还有没有人会来爱我”,这是一个失恋女孩的话。失恋会使人愤怒,因为失恋者会认为对方在贬低自己,但是更不幸的是有些失恋者不会愤怒,他(她)们把火引向了自己,为此自责:“一定是我不够好,所以他(她)才离开我。”这种思想对自信心挫伤极大。一次严重的失恋,会使受伤者很长时间不能去爱,因为受伤者已怀疑自己能否被爱,或是否有能力去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失恋者会回避异性,或者虽然仍旧和异性交往,却不敢轻易地恋爱。大龄未婚者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次失败的恋爱而蹉跎了青春。还有些失恋者会“狂热”地恋爱,一个又一个地换情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人生经验,懂得了不能太痴情的道理,在新的恋爱中绝不过多投入感情。表面上看,他们仿佛是自信的,但实际上,这也同样是不自信。他们正是由于内心不自信,才需要通过不断征服异性来证实自己。他们虽然风流韵事很多,但是却并不敢投入真情,所以他们也同样是不敢去爱。

03情感的执著

大多数失恋者会在内心中将情感执著于对方。“想要忘记你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歌里似乎很浪漫,而在生活中却并不浪漫,而且不可取。执著是因为不相信会遇到新的爱,所以才抓住旧爱不放。在内心中,“原始人”只相信他亲身体验过的事物。他体验过爱这个人,没有体验过爱别人,因此他不相信他以后还会爱别人。他会说:“我再也不会爱任何人了。”你可以告诉他:“天涯何处无芳草。”他也会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他的心中的“原始人”却觉得:“这是我遇见的唯一‘芳草’,我要抓住这根芳草。”执著还因为有“未了”的事,对他(她)的爱恨没能表达,心里念念不忘。有个女孩爱上一个人,投入了大量感情,而对方却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按道理说,当她发现了这一点就应该马上离开他,但是不,她说“种瓜怎么也要得一粒豆吧”。所以她继续努力,继续付出,想得到“一粒豆”的真情回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她种瓜怎么可能得到豆?她只是继续给一棵死瓜秧浇水而已。爱情的执著颇似赌徒的执著,输了不服,不肯离赌场,要投入更多的钱以求翻本,结果却往往输得更惨。“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吧!”这种心理,往往最害人。越是在恋爱中投入多,而得到却很少的,越是不愿放弃,越是会执著,越是会投入更多。这就好比一个人投资某项目已经赔了大量钱,他反而越要往这项目上投钱。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越是那些玩弄感情的人,越有人执著地爱他(她)。

04认知上的执著

和情绪执著伴生的,是认知执著。我们常常见到,一个女人(或男人)被骗被利用又被抛弃,却仍无怨无悔地爱对方,坚信对方是爱她(他)的,是善良的,等等。

为什么呢?骗子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你骗了对方少许钱,对方一旦发现就会把你抓住,就会恨你。而如果你骗了对方一大笔钱,对方就不会说你是骗子,反而会替你掩饰,除非掩饰不住另当别论。因为被骗者不愿面对“自己被骗惨了”这个事实,觉得有伤自尊,因此宁愿继续自欺欺人。

二、送你一杯忘情水

假如你不幸失恋,你可以采用心理学技术,减轻痛苦,让伤口尽快愈合,消除不良影响和执著,从而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新的爱。

1、情绪宣泄

一个男孩失恋时似乎十分冷静,他平静地接受了对方的回绝,然后平静地分手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胃痛、头痛、烦躁失眠,找不出任何原因。如果这个男孩当初恋爱时不很投入,他的冷静还可以理解,相反,他当时爱得很投入,为什么他会那么冷静呢?因为他努力克制自己,压抑了情绪。他想让自己“想得开”,也自以为想开了,自以为已经把这件事忘掉了。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没有不良情绪,只不过,不良情绪是被表面的冷静掩盖住了,在以后总有一天它们会爆发。被压抑的情绪永不会自行消失,这男孩后来无端的胃痛、头痛、烦躁失眠,都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未能释放出来的表现。用句俗语说,“雪地里埋不住死孩子”,不良情绪就是死孩子,表面上的冷静就是雪。前边讲过,当哭而不哭,情绪就会郁结。因此,失恋时第一件当做的事就是宣泄。所谓宣泄,就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如果悲伤,就放声痛哭,不要怕失态;如果愤怒,就大喊大叫,而不要装得若无其事;如果不甘心,就大声喊“我不甘心”。恶劣的情绪一旦宣泄出来,心情就会真正地平静下来,就不至于转移到躯体上了。

2、认知重塑

应用前面所讲的认知重塑法,塑造正确的认知,防止偏差认知固着在心中。

失恋时容易产生的偏差认知有:

(1)爱得越深心越痛。

正确的认知是:爱得越深入越敏感,也许会更快乐,也许会痛苦,爱不是总和心痛在一起的。

(2)爱是危险的,我还是少爱的好。

正确的认知是:如果我更懂得爱,危险就会减少。溺过水的人仍旧坚持学游泳胜于逃避江河。要学会识别什么人是该爱的,什么人是不该爱的。

(3)男人(或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正确的认知是:我遇见了一个不好的人,我以后会遇到好的男人(女人)。我要思考的是,这个伤害我的人有什么特点?如何判别?我以后不再爱像他(她)一样的人。

(4)我不够好,所以被抛弃。

正确的认知是:他(她)离开我有他(她)自己的原因。也许他(她)从来不能长久专一地爱一个人,也许他(她)需要的人和我不是同一个类型,也许他(她)发现不了我的长处,也许他(她)看出我好因此而感到自卑……他(她)离开我不能证明我不够好。

(5)不会有人再来爱我了。

正确的认知是:这句话毫无根据。

(6)不会再遇上这么好的人了。

正确的认知是:这句话也毫无根据。只要你站出来客观地看,你就会看到,天下之大,出色的人比比皆是。

(7)真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不可能再去爱别人。

正确的认知是:许多人之所以没有第二次爱,是因为他(她)们一直没有走出第一次爱的阴影。如果走出了阴影,他(她)就可以爱第二次。

(8) 我痛苦证明我对他(她)的爱不可改变。

正确的认知是:不能证明。有许多因素会带来痛苦:戒断反应、自尊心受挫、在恋爱中损失太重……所以,我未必真的像我以为的那么强烈地爱着他(她)。

(9)我不能放弃。只要继续付出感情,或者只要恳求他(她),我就能重新得到爱。

正确的认知是:如果对方不再爱你,你能挽回的余地是很小的。继续付出感情也许会继续被“剥削”,恳求也许反而会被轻视。

(10)生活已毫无意义。

正确的认知是:现在有“无意义感”是正常的,但是我恢复之后,我仍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爱不是生命中的全部。况且我也可以再一次爱。离开一个不该爱的人正可以让我有机会去爱一个值得爱的人。

类似的偏差认知还有很多,都可以一一用正确认知来代替。认知重塑要反复进行才会有明显效果。认知重塑应在情绪充分宣泄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