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我的读书时光

我的读书时光

发表时间:2020-04-26

【www.qg13.com - 时光的气味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读书时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书,书是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在今生,我感到唯一幸运的就是,我能读书看报。这个兴趣与习惯,不仅伴随我度过了许多寂寞孤独的时光,而且使我增长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使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为战胜生活中的挫折,不幸,绝望,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我记得在我幼小的时候,三奶奶给我买了一本小人书,书名叫《奇石杏石岭》,是写抗日战争时候的事。它使我爱不释手。但到现在我不知丢到哪儿去了。

后来,我在党与祖国的培养下,我读上了书,开始学习知识,开始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是一位在土地上,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他不识字。我的母亲是弱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父亲也立下了誓言,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读上书,多学些文化,因为他已受够了没文化的苦头。

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为了我们的读书,辛勤的劳作,省吃俭用。看到父亲这么艰辛,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学习呢?因此,我从来没有荒废过我小时后的学业时光。

有的时候,中午放了学,回到家里吃饭,可是父亲还在地里锄地,我于是就饿着肚子到学校,学习去了。晚上回来后,才吃中午留剩的饭。“穷人的孩子早挡家”。大一点的时候,我便开始学会了做饭,下面有两个小弟弟。他们也早早的便学会了做饭。

就这样,我努力的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想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亲的艰辛努力。

我小时后,就患了营养不良症,思维也反映迟钝。再加上先天不足,尽管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最终也没能踏上,我向往已久的大学的校门。

我念完初中后,便托一个亲戚的关系,找上了一份工作,挣了一点钱,自己也便能买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我有一个本家的兄弟,在县邮电局上班,与城里图书馆的人熟悉,看到我爱读书。便给我在图书馆里,办了一个借书证。

从此以后,图书馆便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在那里读完了巴金的著作,鲁迅的著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杨沫的《青春之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一些文学名著和哲学书籍。

我知道,尽管我读了不少书,但到现在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是我看书的方法不正确的原因。虽是这样,那些书籍里面的高尚的伟大的思想,总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记得,在我读初中时,我结识了一位,我生命中最要好的朋友,赵爱义,他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一位朋友赵喆,他长的很帅气,一表人才,性格开朗,善良勤恳,而且乐于助人。他的条件比我好一些。常常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帮助我,使我十分感动。后来,在我们毕业时,他送了我一本书--《理想之光》。那里面都是一些名人名言,我基本上都能背下来。“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逆境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通路”。“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曾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些光辉的思想,与激励人心的格言警句,在我的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即使在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后,每当我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时,我总是给爱义写信,他也常在信中给我鼓励,给我力量。使我感到了无限的温暖。他的书信,到现在我一直珍藏着。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他是我生命中的挚友。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灵魂的太阳。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书的,而我们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尤其离不开书。

我记得,在我病好以后,我高兴的是,我不是能吃饭了,不是能走路了,而我高兴的是,我又能够读书了。我在日记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能吃,能喝,能睡,还能够读书,我还愁什么?有情,有爱,有义,还拥有真理,你定会成功!

书海泛舟,其乐无穷。鲁迅在临终时说过一句话;“倘若能够生存,我仍要读书”,我也是。

2006年6月20

相关推荐

为什么读书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4.7本,韩国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我们是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毋庸置疑。

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道:“读书能干什么?读书能改变生存现状吗?读那么多书收入会增加吗?”抱歉,不能,读书既不能让你升官发财,也不会让卡上的数字增加,那还读它干什么。对啊,读书是为了什么,古人如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的目的似乎都是如此功利,自古如此。

科举考试盛行的时代,无数的知识分子们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大展宏图。而他们所读的书离也都脱离不了四书五经,这种读书是为应试而读书,并不是真正的读书。

现如今,更是如此,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读书的目的更是赤裸裸,畅销书之所以受欢迎便是如此,减肥瘦身,美容旅游,成功学,养生之道等等,这类书更受人们欢迎,不是说畅销书不好,只是觉得从畅销书就可以看出,人们读书都是这么急功近利,或为娱乐消遣,或为升学考试,这样的读书也不值得提倡。

那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不为什么,就是喜欢,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应该让这种习惯伴随我们一生。开卷有益,读书虽然不会帮助我们升官发财,不会让工资基数变大,但可以提升我们的内在,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个人有没有读书,读过多少书,一开口说话我们就能做出判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热爱读书,读过很多书的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以及自信是披挂再多名牌也替代不了的。

美好的人生从读书开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为我们开启不一样的道路与人生。

读书变迁


昨天在超市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有关电影的发展史。自己非常喜欢电影,所以捧读一番,两个小时一本书从头到尾过了把瘾。书中介绍很详尽,从电影的诞生到发展直到今日的阶段繁荣。对于这门第七艺术的认知又一次重温并且加深。

后来想想个人的读书经历也有过一些小小的变化。我的课外读书经历开始的比较晚,回想当年初中,读的大多是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开始接触第一本小说,从此深深地迷上了武侠,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一拜读完毕。虽然人比较内向,但是十几岁的心灵充满了侠义,也时常幻想。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武侠是金庸、梁羽生、古龙给予的。

到了高中、大学,也许是高中升学的需要,也许是进入大学的赶时髦,开始拎起了名著,这里所说的名著并非中国的传统四大名著,虽然这四部奇书都曾拜读过一二,但是没有一本是完完整整的看完的,尤其是红楼梦,后来从讲坛,到媒体也接触过很多遍,加上大学语文的老康给我们的讲解,似乎依稀感受到了曹老先生的辛酸泪。但每每拿起原着总会被华丽的语言惊止,反而对近代的矛盾文学奖作品迷恋不已。从穆斯林的葬礼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到秦腔,民族的,乡土的,现实批判的余华读来也令人思索,诗经给人带来的遥想和论语教人的仁义思想,交互编织了二十几岁的人生经历。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名著是两司马、孔孟和矛盾文学奖的作品给予的。

读研和工作以后奔走于各地,从京津到鄂湘从江浙到川陕,开始钟情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和随笔。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朱自清和季羡林带人透过繁华的表面感受京城的积淀,体制化的独特成就了北方人,连自然的美景也离不开厚重的人文情怀。假如初到富饶美丽的苏杭天堂,瞬间会被吴越之地的静谧柔美所吸引,抑扬顿挫的越剧,弥漫了小镇的角角落落。逐年激增的游客改变不了乌镇、西塘的宁静,喧闹只是暂时的,流淌千年的河水不改自己的方向。就像郁达夫故居守望的富春江,装点了过客的内心,然后一如既往的流向远方。川湘之地也有过自己独特的辉煌过去,沈从文的边城也曾把湘西演绎到极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发展步伐的加快,似乎舍弃了山里的人们,如今闲适的生活和自得其乐的心态造就了当地特有的慢节奏、慢生活。对于即将奔三的人,心灵的旅行远大于现实的步伐,也可能跟随余秋雨的千禧之旅感受异国的文化。但这仅限于思想。脚下的路还在延伸。

不知何时开始痴迷于发展史,对于事物和现象发展阶段的感受会让人受益匪浅,资本的积累过程,近代建筑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慢慢觉得为了考学一直学习的哲学,渗透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发展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就像昨晚电影发展史中提及的中国电影,是中国文革前后特有的历史成就了第五代导演的成长,不管有没有张艺谋、陈凯歌总会有人通过自身努力书写中国电影这一段历史。在历史的进程面前人总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明白了发展过程你就会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向。不拘于眼前的发展方向。

(图片与本文无关)

母亲读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大部分妇女不识字,母亲是我们村里唯一识字的人,别的大妈大婶农闲时纳鞋底做鞋帮,母亲却是一有时间就读书。虽然读书对她人生观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她用这种方式消磨时光,自娱自乐,书给她别人没有的兴趣,使她愉悦其中。

我和姐姐上小学时,每天早晨要走一公里到递午村上学,早饭就是烤馍片喝开水。母亲把蒸馍一个切成三片,一片一片地摆在锅里,落在案板上的渣子都舍不得丢掉,撮在手心里一仰脖子就吃下去了。母亲坐在灶台前,一手添柴一手翻馍片,看到馍片由白变黄,再变得焦黄就好了。她用慈爱的眼神,望着我俩津有味地吃着,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才开始干别的活儿。

有一次母亲一边烤馍一边看书,我闻到了焦糊味,肯定是馍片糊了,转身看母亲时,她仍然低头看书,我喊:妈,馍片糊了。母亲才起身揭开锅,里面黑烟升腾,呛得人直打喷嚏,一看傻了,馍片成了黑炭。我俩嘴撅脸吊得上学走了。

还有一次母亲蒸馍,专注地读《红楼梦》,心不在焉地光顾添柴,结果,锅里水烧干了,蒸馍变成黑蛋。乡里人叫煮死了,根本没法吃。这次,父亲很大度,没有像前一次大发脾气,而是嘲笑母亲:万素庭真能干,把馍蒸成手榴弹,扔出几米都不烂

母亲说《红楼梦》是她百看不厌的一部好书,她说爱情永远是作家写书的主旋律。贾宝玉是出生在皇亲国戚的望门贵族,林黛玉是一代才女,出生在书香门第。封建礼教的门不当户不对,如一根棍棒,打散了这对鸳鸯。他们两个人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近在咫尺却望断天涯。王熙凤是贾府好管家,想出偷梁换柱的好办法

母亲讲《水浒传》里有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林冲是禁军教头却被逼上梁山,武松景阳冈上打虎是条英雄好汉,杀了潘金莲西门庆一对狗男女,大快人心,李逵沂水县杀虎越发奇绝。再看女的,要么像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没羞没臊,毫无节操; 要么像孙二娘、顾大嫂这样彪悍的女汉子,稍微正常一点的扈三娘还在宋江的逼迫下嫁给了猥琐好色的王英,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还有白娘子和许仙,从西湖畔的初见,到油纸伞的约定,一直讲到水漫金山的无奈,雷峰塔下的释然

母亲沉醉在书本里,在书的世界里,她痴迷林黛玉的缠绵诽恻,崇拜梁山好汉的侠客柔情,开心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刺激和聊斋志异故事中惊心动魄的鬼鬼神神母亲灯下闻书香的倩影,装点着长长的暗夜,点亮了我的人生旅途。

从小到大受母亲爱读书的影响,我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有时读完一本书,心血来潮,写点自己的认识或笔记;读一本好书就像一灯,照亮人生旅途,读书,能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心灵的纯洁,能让想象驰骋,能让思想灵动。

母亲常在灶台前一边烧火一边读书,金黄色的火焰舔着锅底,给母亲脸上镀上了一层金色。母亲就像一尊金像,静静地凝视着锅里不时蒸腾的热气。这是一尊永远定格在我记忆中母亲美丽的,永不消失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