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摆脱家暴的伤害?

为什么离婚

发表时间:2020-06-05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摆脱家暴的伤害?

情感百科对于恋爱是非常有用处的,两个人需要去解决一些感情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摆脱家暴的伤害?,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词,或许提到它人脑子里的第一印象会是鲜血淋漓的伤口,乌黑的瘀伤或者疤痕。

“若看不到明显的肢体伤痕,这应该不是严重的家暴个案。”我曾经也这样认为。

但是在临床工作经验中和家暴受害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施暴者不需要通过肢体殴打的方式给受害者留下“疤痕”。

家暴的形式非常多样,而且它所产生的心理痛苦事实上比那些明显的肢体痕迹还要严重,而且身上的伤口愈合并不能代表心理的伤害和痛楚就随之消失。

01

家庭暴力是指亲密关系中,以获得或维持权力和控制为目的,实施一系列虐待或者暴力行为。

通常大多数人想到家庭暴力,都会想当然的以为“我肯定没有遭遇过/我肯定不会遭遇”,那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把家暴狭隘地理解为了身体上的暴力。

其实,根据施暴形态的不同,家暴可以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情绪暴力、经济暴力、心理暴力”五种类型,同时多种类型的家庭暴力可以同时存在。

肢体虐待、强行发生性行为、恐吓、胁迫、操纵、经济控制、羞辱、监视、孤立、胁迫、责备等,都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各种类型的虐待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虐待,因为它看不见伤口,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

若说生理方面的虐待是从外部摧毁一个人的独立行动能力,那心理的虐待就是从内部将人的自尊和自信腐蚀。

在长期的情绪和心理虐待关系中,受虐者会出现低自尊,以及强烈的内疚感。

虽然女性在家暴中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但是事实上研究显示,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无关你的性别、种族、信仰、收入和教育水平,而且它随处可见。

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全美每分钟大概有20个人正在遭受亲密关系里的肢体暴力。

每年都会有上千万的女性,甚至也包括一些男性会掉进家庭暴力的陷阱。

18到24岁的女性相比于别的年龄段女性,受到虐待的概率高三倍。近40%的虐待都发生在女性怀孕之后。

所以,家暴离我们并不远,或许,它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家暴这个概念,只应用于长期恒定的,并且是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家暴发生在家庭里。

这或许是我们最不想也最不愿意发生暴力的地方,同时这也是家暴最最困惑人的地方。

试想,被一个你爱的,并且期待同样的爱作为回应的人虐待,我想这种痛苦应该是毁灭性的。

02

人们无法离开伤害自己的人

根据美国反家暴联盟的数据表明,85%的受虐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Forbes, 2010)。

这个事实看起来有点反常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听到人们对受害者评头论足:“谁让Ta自己不分手/不离婚。”

但数据显示,人们不只是难以离开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人,甚至很难离开那些已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据美国家暴热线(2013)的统计,一个受虐者平均要经过7次的努力尝试离开,才能真正离开一个施暴者。对受虐者而言,离开这段关系,仍然会让他们有很多的不安全感。

因此,离开的过程总是要经过周全的策划。然而,一位曾遭受过家暴的妇女说,

“每一次离开,都需要我花上一年的时间计划、告诉他人、寻求帮助,直到我又一次原谅(选择留下)。”

03

在这样虐待和负面的关系中,

Ta为何不离开?

我们常常很难理解为什么受虐者很难离开一段虐待关系,或者说,为什么他们总是在决定离开之后又选择回去。

甚至有很多人因此指责受虐者,认为他们是因为喜欢或甚至热爱被虐待,才选择留在这样一段充满痛苦的关系里。

事实上,“离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美国全国家庭暴力热线每天都会收到数不尽的家暴求助电话,据他们的数据总结,家暴相关的理论以及临床工作经验,受虐者不离开虐待关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些现实条件的桎梏。

受害者不离开,很多时候还可能是因为现实的原因,比如:经济依赖于施虐者,缺少社会资源等等。

其他文化或者宗教的原因也可能会迫使受害者留在虐待关系中,例如:受害者会担心结束关系会给家庭带来耻辱。

2. 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一种心理操纵的陷阱

一项对家暴幸存者的调查显示:受害者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受到暴力侵害。而这会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虐待关系中有很多受害者都掉入了心理操纵陷阱。

Gaslighting(煤气灯光)是家暴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用来解释施虐者心理操纵陷阱的一个形象名词。

它来自于一部英格丽褒曼的老电影,男主角靠操纵煤气灯光来控制环境的变化,然后当女主举报的时候,他坚持那只是女主角看到的幻想。

因为女主无法做准确的解释,男主又显得非常自信,女主开始怀疑自己。

后来Gaslighting就被衍生解释为:一种试图去改写他人对“现实”的认知,以实现改变他人的一种行为。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Gaslighting对受害者的影响不仅仅是操纵那么简单,操纵改变的是人的行为,但是Gaslighting的目标是改变人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改变人本身。

在家暴中,一直有一个谜一样的现象是,每一次暴力的发生,受虐者都很可能被施虐者认为是“始作俑者”。

接着发生的或许就是无尽的对受虐者的指责:“都是因为你XX,所以我XXX。” 例如:

你没洗干净地板;你没做好晚饭;你让我在他人面前丢脸……

甚至在暴力发生之后,施虐者还会指责受虐者——

“都是因为你,我才做出了那么出格的行为”,

“都是因为你才让我变成这样”。

责备行为被认为是家庭暴力循环形成的基础,当施虐者不断地指责受害者,说受害者让Ta失望时,受害者很可能会产生不自信或者低自尊的感受,甚至相信施虐者是对的,虐待的发生是自己的错。

同时,受害者最终会在虐待关系中发展出一些应对压力的机制,例如,否认施虐者在虐待自己和最小化虐待行为,通过这样的机制和策略,受害者会暂时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但是在长期的虐待中,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包括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此外,有很多受害者从小可能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在他们看来,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是正常并且可以接受的。这样他们则更容易陷入施虐者的Gaslighting行为。

3. 有的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爱

很多时候,受害者是可以感受到来自施虐者的爱的。他们一起有孩子,有家,并且受害者希望能够保持他们的家庭。

施虐者在关系的最开始往往不会展现出虐待行为,而且是非常迷人的。而受害者很多时候可能会希望伴侣还能回到之前的那个Ta。很多受害者的期待都是想暴力停止,而非结束关系。

“尽管他把我从楼梯上推下去,控制我的手机和人生自由,因为我穿戴整齐地去面试而向我泼咖啡,我从未认为他在虐待我。

相反,我觉得我足够强大,那些只是他的个人问题而已,而且我觉得自己和我们的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他的因素。”

——Leslie Morgan Steiner

对受害者来说,要让他们相信暴力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语言、心理上的)一定会再一次出现,是很不容易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受过相关的高等教育的人群、乃至心理专业人群里也一样会出现受害者。无论读过多少数据,依然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是侥幸的那个例外——“Ta一定会悔改。”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思考的是:

为什么我会允许把自己置于一个有风险的处境里?

即便有侥幸的概率存在,受害的概率是更高的,为什么要让危险有机会在我身上发生?

有一部分受害者有一些无法克服的、潜意识中的自毁倾向,伤害的反复发生令他们痛苦,但也令他们感到“真实”、甚至“安心”。

4. 恐惧更多的受害

“这是每一个受害者都知道,而大众不知道的答案,离开施虐者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家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会发生杀害。在受虐者结束受虐关系之后,有近百分之八十的谋杀暴力事件出现。”

对更大范围的受害者来说,“恐惧更多的受害”也是常见的无法离开施虐者的原因。

生活中我也曾见到过由于受到施虐者的威胁,例如,去单位闹事,伤害受害者的父母等,而不得不放弃离开施虐者的计划的情况。

04

暴力循环以及

打破循环的步骤

上述的所有原因并非排他,并且每一个受虐者不离开的原因都是非常个人化的。

“没有离开家暴的人,往往都与施暴者回到一种被称作‘暴力循环’的反复关系模式中去。”心理学家勒诺·沃克(1979)如是说。

这样的循环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紧张的压力

在这个阶段施暴者会开始生气,并且对受虐者实施一些语言或者肢体上的虐待。受害者觉得需要让施暴者冷静,二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

第二阶段:急性暴力

施暴者会对受虐者发生肢体,性或者语言上的侵犯,而受害者承受肢体,精神上的创伤。

第三阶段:和解与蜜月期

施暴者可能会为暴行道歉并且保证不再重演,甚至诬陷受害者导致暴行的发生,还可能把暴行化小。

第四阶段:平静期

在这个阶段压力会降低,加害人感到后悔与惭愧。双方平静,直至下一个紧张期的到来。

05

如何才能跳出

暴力的循环陷阱

一项针对家暴幸存者的采访显示,走出家暴的最重要的是需要受害者“走出沉默”,因为家暴只在沉默中肆意生长。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有策略,有计划地走出沉默。

以下的几个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1. 避免将暴力升级。

若施虐者正因为各种噱头挑起暴力行为,尽量不要和Ta顶嘴或者反抗。

你需要意识到这是Ta的问题,不是你的。尽量平静的,不带负面情绪地面对Ta,并且随时注意自我人身安全。

2. 做好安全准备。

若你处于非常危险甚至自我感觉威胁生命的情景,一定要设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拨打电话急救,火警或者报警。建议提前准备好一些防身的东西,例如辣椒喷雾,以备不时之需。

3. 寻求帮助。

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告诉他人你的遭遇,其中包括,朋友,家人,你最信任的长辈等等。

若你不愿马上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们知道你的情况或许可以多一个人关注你的安全,也多一双眼睛盯着施虐者。

4. 保留证据。

受害者不离开很多时候还可能是因为现实的原因,比如经济依赖于施虐者,缺少社会资源等等。

其他文化或者宗教的原因也可能会迫使受害者留在虐待关系中,例如受害者会担心结束关系会给家庭带来耻辱。

5. 周全的安全计划。

准备一个随时拿起就可以走的包,里面装你所有的证件和可以维持你几个晚上所需的物品。这个包一定要看起来非常普通,看起来像一个廉价的小袋子就好。

制定一个逃跑计划包括如何逃跑,什么时候逃跑最安全,之后去哪,有哪些人可以帮我,并在实施前不断自我演练。

6. 在逃出安定后,尽快联系有关当局寻求对施虐者的法律制裁。

7. 预测自己可能被施虐者电话威胁,跟踪等情况的发生。提前做好准备更换电话号码,更换一切可能显示你地址的网络账号密码,拒绝与施虐者联系等。

8. 做好良好的自我照顾,多和关心和让你感到安全的人待在一起,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欲望都市》里有一句话让我非常印象深刻:“I love you,but I love me more.”

要真正的离开一段付出过的关系和爱过的人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与我们想象中不同,走出暴力关系并非是一个会马上发生的过程,它需要受害者在每一天都做好准备,每天都积极地向前迈一步。

精选阅读

每月只给老公500元算家暴 很多人被家暴却不知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需要去解决一些感情问题,遇到情感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每月只给老公500元算家暴 很多人被家暴却不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一月份只给我丈夫500元生活费,我能算一下吗家暴?他被叫到警察局,但最终不需要一对一的帮助。这真让人困惑。昨天,杭州市妇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战法》家庭暴力实施两周年前夕,发布了《杭州市反战家暴工作调查报告》。

警报数量在一年内增加了75%,

经过两年的实践活动,杭州市妇联授权杭州阿尔比齐亚心理咨询服务管理中心对全省反-家暴工作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发现,从2015年到20XX年,杭州主城区家暴报警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20XX年,与2015年相比家暴报警数量增加了75%。与其他地区家暴相比,城镇交叉口的报警数量更高。

很多人都是"家暴"但不知道

不久前,徐女士拨打110报警,称自己被丈夫打得骨折。工作人员发现,徐的女性遭遇的不仅仅是这一次。十多年来,家庭的经济发展一直由丈夫控制。徐的女性在与其他男生交谈时会感到困惑,回国后会继续用粗话来削弱徐的女性自尊。

这种个人行为属于家暴。调查报告强调,杭州主城区居民对个人行为爆发力、精神物质爆发力和性暴力的认知能力持相对一致的态度家暴。然而,处理经济发展操纵、个人行为操纵和家庭冷暴力等暴力倾向的认知能力不足。换句话说,很多人都是“家暴”但不知道。

“在公共场合弄脏亚麻布”成为拒绝接受[援助的根本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杭城的住户应家暴,并可立即向公安人员、妇联、民政部门、所属社区等组织寻求帮助。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在报警后,近90%的受害者仍然选择“无事故一对一援助”,表明受害者对深化接受事故服务支持和一对一援助的意愿较低。

例如,陈女士被其丈夫欧达殴打,经损害评估后被发现受轻伤。来自阿尔比齐亚心理咨询服务管理中心的年轻志愿者陪同报道。在公安警察询问有关记录后,陈女士最终拒绝立案调查,因为她担心调查会损害她丈夫和他孩子的工作。她只规定离婚。

那么,他们不想得到帮助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一个人不能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脏衣服。根据数据调查报告,72%的人认为在公共场合这是一件肮脏的事情。然而,64.5%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愿意为了孩子而结婚,他们会容忍。

来自杭州阿尔比齐亚心理咨询服务管理中心的年轻志愿者表示,对于这样的家暴受害者来说,重要的是让受害者树立自信心,让受害者自己变得坚强,这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方法。因此,反家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家暴,您可以选择:拨打110或妇联热线12338;邻近原则寻求社区和妇女联合会的帮助;将报警信息推至“12110”。

为什么很多人月薪3000不愿辞职?看懂这3个内情,谁也别瞧不起谁


网上有一段视频,手腕上带着好几块名表,“我也想低调,可是实力不允许啊。”反过来说,很多人拿着3000元工资,朝九晚五,麻木不仁,不知不觉过了一辈子。其实,他们谁没有野心?只是实力不允许啊。说句不爱听的话,拿3000元工资的人,也想挣3万的月薪,但是能力不匹配。幸福的人群,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快乐。不幸福的人群,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是攀比别人谁家发财。

第一,月薪高的不要瞧不起月薪低的,只要是拿工资的,都是给别人打工,说不定工资高的人不如工资低的幸福快乐。

我们公司有一位外包人员,只负责办公区的绿化,月薪3000元。我发现全公司,数她最快乐。她浇花的时候,路过一串一串月薪过万甚至三万的员工,从没见她不快乐。

有一次,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开心?她说了实话,“我高中毕业,没有文凭,能找到这份工作已经很满足了,有地毯,有空调,同事们都这么高雅,文质彬彬。我那些姐妹,不是打扫卫生,就是做服务员,每天都气呼呼的。关键,我在公司附近有房子,每天就浇浇花,然后回家照顾孩子,我感觉这就是天堂了。”

她为什么这么快乐?她不羡慕这些高学历、高薪水的同事,因为她知道她的高中学历,不足以谋求这样一份职业。她也不羡慕那些“屌丝”从前台逆袭为霸道总裁的故事,因为她自己知道她HOLD不住。

第二,月薪3000元,平平淡淡过小日子的人,几乎有六七亿人,这是国内生活的常态。

据20XX年全国社平工资数据,非私营机构人员社平工资是5000多元,私营机构人员社平工资是3318元。私营机构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人口,也就是说80%的就业人口的社平工资才3318元。还有就是还有几亿人处于农民或者农民工,他们还没有固定收入呢。

为什么在头条上看,月薪3000元怎么这么低呢?这是因为写头条的人,大多数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闲时间的人,这类人群主要集中一二三四线城市的白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社平工资。

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们公司的员工起薪就是一万起,月薪3-5万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的心态是和周围的同事比,和同行业同职位的攀比,有人快乐,有人就不快乐。但是当他们回到老家,有的是小城市,有的甚至是农村,他们就像“神”一样的自豪。

在小城市,他周边的亲戚朋友,大多数都是月薪三四千的人家,他的在当地就业的同学,大多数也是三四千元,因为三四千元就是小城市的普遍收入。

在农村,一群亲戚围着他,期待他能给出一个大红包,甚至期待他能给自己的子女介绍一个好工作。在农村亲戚眼里,月薪过万,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就算我们这些员工走出高档写字楼,去破旧的小区走走,去大街上走一走,发现很多人都是做着极其单调的工作,拿着三四千元的工资,这样的人群如过江之鲫。

第三,市场经济对社会群体是强制分布的,社会结构就是金字塔型的,全世界的国家都一样,你让他们辞职去干什么?

资本论里就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羊吃人”的过程,就是把人们从自己的家园驱赶到工业集中的地方(城镇化),然后把他们变成流动的劳动力,才使得工业化以廉价的劳动力爆发起来。你让这些月薪3000元的人辞职,只能作为流动的劳动力了。

现在很多中小城镇、广大农村,很多人都挣着三四千元的工资,从事着一份简单的,或劳累或清闲的工作,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头。他们周边的工作岗位,大多数也都是三四千元的水平,你让他们辞职干什么?从一个三四千元的科员,跳槽到一个三四千元的白领吗?对他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那么,要想得到高薪,就要向社平工资高的大城市迁徙。我们身边,除了一穷二白的应届毕业生敢于大规模向大城市寻求就业,除了那些没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小镇青年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之外,你看看那些地区的家庭大规模向大城市迁徙的?没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安居乐业,祖祖辈辈如此。

工资稍微高一点的所谓白领,不要瞧不起那些月薪三四千元的芸芸众生。这些人,如果知足常乐,他们的幸福指数比你们还高。到大城市闯荡人生,与择一城终老、岁月静好,都是一种活法,谁也别羡慕别人的生活,谁也别瞧不起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