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渴望爱,害怕爱

渴望爱,害怕爱

发表时间:2020-07-02

【www.qg13.com - 婚后爱争吵】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渴望爱,害怕爱,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能理解这种人吗?明明渴望爱的人为什么会极度退缩?明明喜欢一个人却极度疏离。

他们象躲在壳里的小蜗,极度渴望外面的阳光。若干年前,我曾遇到这么一件事,经过很简单,答案却成了谜。

那时,我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我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也许今生不再相见。本不想打扰你,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告诉你,我喜欢你。不要问我是谁,我不会说,不想徒增烦恼。点一首歌送给你,我相信你会喜欢。WWw.QG13.cOm

我以为是玩笑。按了一下,手机里传来寂寞沙洲冷。朋友们几乎没人知道我喜欢这首歌。我一度以为是前男友,可是他好好地呆在这个城市。那是谁呢?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一个不甘心的人,明明渴望着爱,却又极度害怕爱。怕被拒绝,怕被伤害。明明想隐藏心思,却又藏不住对一个人的喜欢。想让对方认可,却又害怕希望被戳破。明明想一个人独自走下去,却又不甘心对方的无视。在理智于情感交锋中,一点点喜欢让理智溃败。内心真实的想法凸显。正如这一首寂寞沙洲冷,是他的心声,我的喜欢。

多年来,我一直不知他是谁。一个能如此细致观察我喜好的男人,明明渴望得到我的爱,他明明是可以走进我内心的,因为害怕,止步不前。

明明渴望爱,却以疏离去换取安全感。因为害怕得到又会失去。害怕爱,害怕爱的得到、失去与剥夺。虽然被爱很幸福。但是潜意识里,认为那是一种暂时,随时害怕幸福的离去。这种焦虑,在爱被失去与被剥夺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克服这种焦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疏离。

这样的人思维有这么一个怪圈。虽然我爱你,但是我会远离你,这样就不会受伤害。他们执妄的封闭与退缩,关上了心扉。然而,他们是人,是人就有情感的需要。他们渴望射进心扉的阳光。在渴望与害怕摇摆之下,完成爱的救赎或毁灭。

他们极度怕被抛弃,或许与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的经历有关。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问题。而相同的问题,却会反复出现。拒绝爱的追求与渴望爱的矛盾会一直穿插于这个生命的灵魂深处。两个躁动的声音,会让痛苦无限地放大。

对爱的退缩,虽可降低受伤指数,提高内心的安全感。付出的代价是:我不知道你是谁。你认为最深的挚爱永远无法知道你的存在。这种痛苦与焦灼,如地狱之火,无时无刻都在燃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一点勇气呢?即使失败,即使不再有爱,至少曾经同行。

延伸阅读

曾经渴望的爱


寂寞绽放的空虚,爱让人付出不管有何结果,一颗心早已经被对方左右,这一切不论早已经是命中注定还是前世欠下的约定,这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痛苦,那份刻骨铭心的爱,那种伤心欲绝的痛,尽让无数人一一尝尽。

不经受大彻大悟的人生洗礼,怎么能体会生命的可贵;没有崎岖不平的坎坷经历,又何因能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没有可以忘却的伤痛,岁月流逝了,爱情并不一定要拥有感动,相爱的人只希望对方的明天过的更好!只想让对方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从不奢望在对方的生活空间里有一席之地,这就是一份真挚的爱情愿你能接受。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而有些人其实注定是被人等的。

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任何人能够控制的。而每个人能做到的,只是因缘际会的时候好好珍惜那短暂的时光。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很痛很痛我依然爱着依然守候着自己心中的爱!

我,渴望生命中有爱


一、

想写字,心却无法安静。很小的时候,喜欢安童生的童话,似懂非懂中,经常为“从此公主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憧憬,那份甜蜜的陶醉,感觉甜甜的,长大一些的时候,常常为琼瑶小说的唯美、浪漫而迷醉,后来渐渐喜欢看一些女子的文章,一直相信,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字的意境足以熏醉花季年华。后来,慢慢的写一些记录生活和心情的散淡文字,风花雪月中,空灵美丽的字,犹如白日梦,任意编织缥缈朦胧的意境,而现实中心情常常莫名的忧伤,说不出所以然。

我一直喜欢夕阳,喜欢四季中落日余晖的温情与浪漫,很多时候,静静的看窗外火烧云渐渐隐没在天边……然后在云淡风轻的夜晚,倾听花瓣吸允月光的声音,那么轻,那么轻,在音乐萦绕的空间,用心享受那份孤寂和明净,那么柔,那么柔,用风的缠绵雨的柔弱,编织一个女人的一帘幽梦,让所有的故事,让所有的感动和心动,诠释灿烂如花的生命。

春天的花,只开一季,灿烂一时,惆怅蔓延四季。草长莺飞,柳绿花红的诗词渐行远去。你在你的春天里沉睡不起,我在四季轮回中寻觅你的足迹,耳边渐远了尘世的喧嚣与烦忧,我在远方把思念沾满春的芬芳,在黑白的纸张里,写一封信寄给你:我,不再与你诉悲喜……站在岁月的顶端,凝神远眺,你的心与我的梦在一起,携手走过未来的岁月,一程又一程。

窗外越来越温柔的柳枝,荡漾在窗前,感受温暖的情怀,朦胧的月光,生命流淌的音符倾诉于笔端,潺潺如溪,漫过风尘,带走往事。漂浮梦中的花朵,留一抹嫣红魂牵在眼眸,附一首小诗聆听月宫清唱。或许没有什么不能放弃的,遗忘只是一个过程,痛也一样,让时间抚平伤口,所有的曾经都会变成一份美丽的回忆,随风飘舞在长空……请不要对我说,人生如戏,我只知道,谁也不是谁的唯一,一路前行,谁没有故事?遗憾抑或美好都将属于过去,终有一天你我亦随风而去。

于是,爱成了一抹流动的云霞。

二、

踩着绵绵的月光,我想,我是在犹豫,幸福伫立在彼岸,等待我的抵达,烟花绽放着年轮,映照着年轻的容颜,我漫无目的的走在月色里,泪水在滴出眼眶的一刻,凝结成水珠,排缀在睫毛上,粘稠了目光。依稀有行色匆匆的人擦肩而过,好像透明的风,好像洁白的手,掠过冬日的凄迷与茫然。我向往行人奔向的温暖,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问:泊在哪一个窗口的灯光,真正的属于我。

这样的时刻,我想起了母亲,我重新听到一个亲切低柔的呼唤,像儿时那样带着温和慈爱的震慑,心里涌起平静安宁的喜悦,一种旷古的温柔,无声的注视,我再次被深深的感动。成长的岁月犹如一首隽永无暇的诗,委婉而含蓄,在点点散落的韵脚里,藏着多少无从开始的故事,有着关于亲情或许一辈子只有过一次的经历,一抹微笑暖在心田。

依然感受,蹒跚学步时母亲臂弯的力量;依然想起,父亲轻拍失落惆怅时我的肩膀;依然记得,小有成绩时老师同学发自肺腑的喝彩;依然熟悉,欢声笑语意气风发的时刻,掌心那极具感染力的律动;依然懂得,平常的生活里爱的天空开满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朵。

作家毕淑敏在阐释红楼梦曾提到:“假如宝玉有了裂纹,用绸缎包裹,肌肤相亲,日夜不离身,如此三年。那美玉得了人的体温滋养,就会逐渐弥合,直至天衣无缝,成为人间珍宝”我想,这体温的滋养实则是一种爱心的弥补,心灵的贴近……季节的歌飘远了,梦的枝头,栖息成浅淡却清浅的信笺:我愿意用我的温情和爱心去接受这个世界给予我的冰和冷;我会试着去原谅所有的不对。生活正如那块需要用爱弥补的宝玉,需要幽香萦绕一方梦园。

于是,爱成了一束冬日的暖阳。

三、

有些时候,我无法选择职业,而是职业选择了我。当我第一次穿上白衣步入病房,穿梭于欢喜与悲苦之间,我才发现,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太多的生死离别,面对生命的沉重:灿烂如花的少女被病魔折磨得留不住自己的一头秀发,抱不住妈妈颤动的双肩,病危的丈夫拉着妻子的手拒绝治疗,只为给即将高考的女儿留一笔学费;一个刚刚出世的小生命奄奄一息,孩子的哭声竟然是父母的奢望;外地年迈的老父来儿子家小住猝死,儿子、儿媳肝肠寸断……很长时间我在爱的天空找不到微笑的音符。

人,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存在?

那个微笑看着葬服的老人,就像阳光下的小花,匆匆经过季节的更替,在秋叶垂落的时候,能够从容漫步,回首离弃的世界,悠然而沉时,走过的人间就是天堂。岁月沉淀的爱,没有惊涛骇浪,如夕阳下的一条小舟,悄悄地驶离平静的港湾,到一个陌生绝美的地方……

抱着那个没有呼吸的小生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那个颓废的父亲身边“您看一眼吗”他没说话摆摆手,示意我把孩子抱走,在转身的尽头,不禁回望,一缕月光,此时,毫无保留的倾泻在一个男人身上,写满了凄清与落寞;写满了无奈和回忆。如果说爱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守望,那就掬一把月光,陪伴那个小小的天使飞向天堂。

为了那些悄然离去的生命,为了那个来不及看一眼这个世界离开的天使,为了那双在病床上满怀希望的眼睛,一种阔郁的苍凉气息弥漫着我每一个细胞。生命,在我的想象中渐渐迷蒙,爱,一派静穆。

我,渴望灵魂的存在!

我,渴望生命中有爱!

于是,爱成为人间最美的一处风景!

本文由《美文阅读网》负责整理首发

只是因为害怕寂寞才去爱


只是因为害怕寂寞才去爱

——绥靖之爱是不设昉的,共同成长才是市义

在与不少朋友聊天中,有相当多的人会这样说起当初走入感情的动机:我只是因为害怕寂寞,我只是想找一个人来陪,我只是因为空虚……

小月从事着一份让大多数人眼前一亮的工作,人也长得很漂亮,就像一个陶瓷娃娃一样清秀可爱,但是她却告诉我,她很孤单,很空虚,日子好像没有了盐,味道全无,寡淡得让人窒息。

还没等我说什么,小月就自言自语地说,可能是因为缺少爱情吧。原来,爱情就是她的盐,症结就在这里。我提醒她,为什么不去热热闹闹爱上一场,我相信她的身边绝对不会缺少求爱者。

小月跟我说,她也有过心动的时候,可是每次谈的爱情,就像是去饭馆吃饭,当时吃得酣畅淋漓,可等酒足饭饱以后,却感到油盐味太重,有些油还可能是地沟油,就会觉得恶心,而对爱情她有类似的害怕。

于是小月很彷徨,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男朋友谈了不少,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不停,频率就像她更换吃饭的饭馆一样,在寡淡和恶心之间,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还有一位朋友春涵与此类似。

春涵今年25岁,和前男朋友已经谈了5年多的恋爱,她觉得他们的关系一直以来还是不错的。他们开始建立恋爱关系的时候,自己的家人反对过。当时因为一个人在外求学,觉得很孤单寂寞,这时候有个人陪着她,对她很照顾,春涵就不顾家人反对,情不自禁地和男友在一起了。虽然大学时他们不在一个学校,差不多一个月才能见一次,但也聊胜于无。其实,春涵对男友没有太多“感觉”,自己也感觉对这份感情不是非常“执着”,和男友分分合合很多次,都被男友挽留回来。

可是终于有一天,男友再也不挽留她了,要离她而去了。春涵在毕业之前认识了一个比她小两岁多的男孩,他们是在网络游戏里认识的,刚开始是这个男孩追求她,而春涵觉得他们不可能,她已经有了“主”,更何况,她觉得网恋很不靠谱。可后来在长期相处中,春涵渐渐喜欢和这小男生在一起,他们甚至在游戏里结婚,称呼也日渐暧昧。男友发现了她在网上的情缘,备受打击,他气急败坏地打电话骂那个小男生,甚至放出话:如果小男生不退出,他就要把他弄残。

事已至此,春涵决定和男友分手,想一个人独住。男友没地方住,自称要去深圳赚钱去,只是在她这里暂住,春涵没想到,他这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这段期间他们总是吵架,他甚至偶尔会对她动手。男友不让春涵跟那个小男生在一起,他还说她背叛了自己,这些是她应得的报应。春涵能感觉到这个男人还很爱她,可是他那样的爱太恐怖,当初就算是她背叛他,分手了难道她要一辈子在他的阴影下生活吗?

关于这两个朋友的故事,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寂寞、边界。

我们先谈谈“寂寞”这个词,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容易寂寞?大概在18到30岁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交时期”。这时候,我们往往开始了和社会接触,我们的孤独感不再只是放学回家无人陪伴这么简单了,我们的孤独感开始纵深发展。在这个时期的人会进入一个情感的饥渴期,就好像是一只小狐狸终于离开巢穴,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不在原来的巢穴里,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孤独感的驱使,我们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的动机进入感情,乃至构建婚姻。但是如果我们太容易被这种孤独感所驱使,或者让我们进入感情的唯一或者说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驱散这种空虚和寂寞,那么这段感情必然是先天不足的,因为它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表层需要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一个有呼吸有热气儿的人在眼前,让自己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么我们必然会因为“生存性”的需要而牺牲很多“发展性”的需要。

从孤单感的生存性的需要到发展性的需要有四个递进的层次:陪伴→分享→支持→成长。

第一个层次是陪伴:两个人在一起,今天我陪你去公园,明天你陪我见哥们儿;今天我陪你上课,明天你陪我逛街……我们两人待在一个屋子里,你玩游戏,我看电视……这些都属于陪伴式的共度。两个人在一起,但各做各的事或者即使做同样一件事,都没有“心理层面”的交流,只是“物理层面”上的交流。

第二个层次是分享:两个人有一些交流,比如散步、吃饭的时候,说一说今天发生的事;对看的电影有什么感受;对某一个朋友有哪种看法……

第三个层次是支持:对于某件事,你可以给对方出出主意,或者两个人讨论后意见一致,说得投机,你能够赞同对方的某个看法,对方失意时给他一个拥抱……

第四个层面是成长:两个人对很多深层面的问题,比如一些终极的问题如人生、哲学、意义层面有比较深入的探索,彼此都有一些挑战,而这些挑战会让彼此都感到成长和深层的放松和宣泄乃至改变,那么这种陪伴是富有“创造性”的,不是“填空”式的。

我们可以就此标准看看春涵的孤独感解决在第几层面。很有可能,她和男友的关系大概只在第一个层面,或者最多到第二个层面一一只停留在事情和对事情的看法的陪伴,而没有真正心理意义上的陪伴。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内心更深层的寂寞之痒是无法被“搔”到的。那么“游戏男友”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我们的需要总是先于我们的意识而随时准备着被满足,在我们知道以前就为我们寻找了合适的满足自己的对象。

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但我们的潜意识会知道。所谓的缘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自己的那部分安排的。

虽然一个是在现实中和春涵在一起,另一个只是在网络中作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但是网上的男友战胜了现实中的男友。可见孤独和寂寞看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这就是诗人们最爱描绘的主题:你坐得离我很近,可是你的心却离我很远一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实,当春涵终于找到了一个更能满足她深度寂寞的需要的男人时,已经证明她终于成长了,而且跨越了第一个层面的简单的物理陪伴阶段,她要的不再只是“生存”,而是“发展”了。为了跨越这个阶段,她通过无数次“分手”来反复尝试,但最终,她决定不在这个关系中存在是因为她看到了这个关系的危险。那就是爱不都是好东西,有时候爱可能是很可怕的玩意儿,就像是火和电,它们使用得当就是好的,使用不当会要命。

也就是说,当她的男友提出死亡威胁的时候,她终于看到了他们关系的实质:控制。

说到“控制”,好像是个很可怕的字眼,但还是那句话,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比我们看事情更明智,他们知道万事万物,存乎中,则得其利,求其极则受其害;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坏东西,只要做到了“中庸”二字,都是好的。一旦到了极端或者极致,都会散发一种危险的味道。

比如“控制”,在感情中,哪能没有这两个字存在?作为“控制”的实践者,爱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但控制如果走了极端,或者爱的内涵退化到只有控制,那么这就已经不是爱,而是一种绑架。

什么样的人,喜欢成为“爱情绑匪”?就是那些活在爱的生存底层的人。这样的人,比如春涵的男友,就是活在强烈的恐惧中,什么样的恐惧?可能是孤独的恐惧、被排斥被抛弃的恐惧、被拒绝的恐惧、被忽略的恐惧、被否定的恐惧……

在学校中你会看到有的小孩子会心甘情愿做另外一些小孩的跟班,哪怕被羞辱,被打击,也会赔着笑脸和他们一起混。你会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会折辱自己的脸面,而非要和那些人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和一个人孤独相比,哪怕被小伙伴奚落,他也可以感到自己是存在和被接纳的,有归属感的。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安全感,人都是需要一种联结感的,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对群居的动物而言,如果你落了单,就意味着毁灭。这种对毁灭感的恐惧来自我们的远祖,一个被群落抛弃的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因为人只有群居才能生存,而一个人面对豺狼虎豹的时候,他的种种劣势就暴露无疑了。所以,哪怕这种联结感是以牺牲很多利益为代价,包括自尊和价值感在内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从小缺少联结感的人,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存活”,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他们最擅长的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存活,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没有能力或者资格获得更高层面的幸福,而只能维持着某种“温饱”层面的满足。

这样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份工作就是“控制”,他们以控制为获得微薄幸福感的唯一手段,灾难性的毁灭想象一直会让他们挣扎在恐惧中,让他们无法真正发展更深层的需要。于是他们就陷入了一个悖论:控制最终换来的不是满足,而是再一次伤害,而伤害则让他们更加努力地控制,这个恶性循环最终会让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换来的是他们最恐惧的毁灭。

现在我们该说说春涵了,她好像是“控制者”的反面“被控制者”。在心理学层面上,她和男友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以最底线生存为人生的最高原则的。

看看春涵这样的人做的很多事,你会有些好奇:是什么让春涵允许一个男人如此侵犯她的个人空间?这个男人已经和她分手,却还能和她住在一起,居然还能和她争吵,还能打她,不知道他是否支付他的房费,如果没有的话,那真正是史上最恶房客了——是谁让她接纳她这样的行为模式?

不得不说,看上去很无奈也很受伤的春涵,必须承担部分责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可怜之处,看上去似乎是这个男人处处进逼,但从另一个角度,是一个女东郭先生步步退让一教会和纵容了他的种种行为。当春涵允许他一次次侵入她的空间,她有什么收益和获得?也许是害怕寂寞?又是什么让她如此害怕一个人,宁愿有一个人可以主宰她的生活?

春涵的自我边界好像一个没有篱笆的围墙,前男友可以随意来去,是什么让她成了一个不抵抗主义者?是什么让她无法保护自己?

一般而言,没有太多边界感的人,往往在小时会是乖小孩,因为乖可以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其实所谓的“乖”在中国人的语境里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边界很低的代名词。当一个人带着这种乖的性格倾向长大时,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他人的任意干预,因为从小他就被教育:捍卫自己的需要和权利是要受到惩罚的。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钢琴,妈妈边痛殴他,边告诉他,这是为你好。结果孩子就学会了,自己的需要不重要,自己的需要是不可接受的,父母的需要才是他的需要,父母的需要才是真实的、正确的、毋庸置疑的。每当他这样认为的时候,就可以获得父母的爱,于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此养成了。

对其它人而言,说“不”不是一件大事,但对春涵这样的乖乖女而言,说“不”意味着她们要向自己已经被驯服的人生告别。我想这不会很容易,但可以做到,需要有决心。

如果说句非常没有同情心的话,也许春涵需要感谢她的前男友,他的闯入让她意识到,做个乖女孩,已经无法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了。当她没有自我的时候,不会得到父母的微笑,而是男友的侵略和进一步伤害,她是时候要学习捍卫自己的家园了。

所以真正让春涵不设防的,不是这个男人,而是她的绥靖政策,她的不抵抗政策。到了今天,她的内心深处也许还在相信,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爱。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爱一个人,而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在我们生命中的存在,比如我们发现自己会无意中像爸爸妈妈那样做事,自己的习惯和自己的姿势都有父母的影子,有时甚至是痛苦,也是一种对父母的爱的忠诚。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痛苦的联结,我们就会用痛苦构成我们的生活,因为痛苦之上闪耀着爱的光芒。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从小就练毛笔字,按说字应该很好,可是他一到写字的时候,就会写得歪歪扭扭的3相隔五年后,再见到他,发现他的字大有进步,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我问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沉吟许久,忽然说了一句,从我父亲去世开始……

他写字和父亲去世有什么关系?原来他的父亲是个业余书法家,从小就训练他写字,可是他无论如何就是写不好。可是奇怪的是,只有他写字的时候,他的父亲才会和他在一起,其它时候,父亲对他都很冷淡。往往他写字写得不好时,父亲会大发脾气,他练字的习惯甚至到了成年,每次回家过春节,他的爸爸都会要他当场写字,在一边指导。

说起来,父子俩就是靠写大字来交流情感的,而说到后来,我的这个朋友忽然泪流满面地说,他现在明白了,他在父亲在世的时候为什么老是写字很难看,因为他害怕如果他写得好了,父亲会失去了和他在一起的理由。我相信直到今天他才,明白这一切的意义,而他们父子俩就在做着一件大家潜意识层面知道,但意识层面不了解的默契的事情。他们是通过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而一旦他写字好了,这种指导关系就只能告一段落了,而父子在写大字之外是没有机会“联结”的。

“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个老头为了让父母开心,穿着小孩的衣服在地上滚扮婴儿。为了和父母的爱永远在一起,我们宁可永远保持一种孩子的状态。比如像春涵这样的乖孩子,他们必须保持没有边界,以维系和父母的爱,准确地说,他们会将这种爱的方式复制到自己的恋爱形式中。总的来说,他们并未离开父母,只是身体上离开了,而在内心深处,在脸的朝向上,他们依然还向着原生家庭。

我们应该明白,对春涵这样的女孩来说,她们今天面对的,其实是要对二十多年的人生模式做一个告别。对这些将爱和痛混为一谈的人来说,更需要明白一点:如果她们的父母真的爱她们,看到她们为了爱父母而牺牲了自己的边界,乃至会用一生来践行原生家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以此向父母致敬或者说表明自己是父母乖孩子的话,父母绝对不会愿意她们如此之不幸福。

爱的本意就是让彼此幸福,否则那就是一种恨,或者一种恶意。还是让我们回归爱的本源,我们总要长大,长大意味着我们终究有一天要重新检阅我们的爱、我们学习到的本事。如果你搬过家,你会知道每次搬家你必须要舍弃一些已经明显不能再用的东西,尽管它们在过去对我们很重要,但是在你启程的时候,你必须要将它们放下,但同时你将携带着过去的,并在今天依然有用的东西前行。

这就叫新陈代谢,或者说长大,我们不再囫囵吞枣,我们发现自己有五脏六腑消化吸收生活加诸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是有选择的,让我们有选择的是我们父母的爱的本意,那就是他们希望我们快乐、幸福,我相信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抱有这样的意愿的,只是这个意愿往往并不能化作现实。我们的任务就是继承父母的意愿,让我们自己幸福。

如果说过去我们通过不保护自己来保护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保护自己来保护父母对我们的期待,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幸福。

也许当我们想清楚这一点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小孩子的状态转化为现在的模样,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咒语中解脱出来。我们还有各种可能性,而不再按照从小到大的僵化模式去徒劳地寻求爱了。

卢悦解“毒”

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人,实际上是爱的绑架。

从小到大僵化地寻求爱,没有出路,自己的需要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