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外婆的节日礼物

节日的情感故事

发表时间:2020-08-07

外婆的节日礼物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外婆的节日礼物",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端午节临近,公司统计人数,准备按照惯例,给员工发粽子做节日礼物。在异地打工的我不禁想起故乡的五月单五来。

提起端午节,大家说的不是赛龙舟、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可这些和我记忆中的五月单五节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小时候,在关中农村老家,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外婆们就会头顶花手帕,手提一只装满礼物的竹篮子,颠起小脚,去看望自己的外孙或外孙女。

关中气候干燥,灰尘较大,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妇女们出门,习惯头顶手帕防止灰尘,这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一个风俗,陕西八大怪之一,手帕头上戴。

在外婆提着的篮子里所装的礼物,一般有两样,一样是给外孙或外孙女送的夏天穿的衣服,只裹住肚皮的那种,叫作裹肚儿。还有一样,是用面粉和水,专门烙制出来的一种面饼,做成花鸟虫鱼的形状,可以套在手腕上,好玩又好吃,我们叫它曲连馍,是只有在这个节日里才可以吃到的美食。

在我们老家,只以日期来称呼节日,比如把端午节就叫五月单五,把元宵节就叫正月十五,几乎不讲节日的名称,以至于我们只记得节日的时间,并不了解节日的意义。

这个五月单五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也一直在探究。从外婆走亲戚看外孙,送裹肚儿,这一节日活动来看,五月单五这个节日应该是对夏天来临的一个响应,送去裹肚儿,防止外孙夏天贪凉伤了肚子。

至于在送裹肚儿的同时,还要送好吃又好玩的曲连馍,我则一直没搞懂这其中的含义。直到上学后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我才恍觉这曲连馍就是屈原馍的转音,便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屈原馍应该是纪念屈原的意思。

后来为了确认这一点,我又查了一些资料。这一查不要紧,查完我着实感到很意外,为我的自以为是很是汗颜了一阵子。关中自古是秦人的居住地,屈原是秦人的死对头,秦人怎么可能去纪念屈原之死呢。

传说屈原投江而死,消息传到秦国,秦人非常高兴。征服楚国的战役胜利在望,家家户户纷纷烙制好吃又好玩的面饼,走亲串户,传递喜讯,以示庆贺。这种面饼便被称为屈原馍。后来就形成了关中特有的端午节风俗。

在祖国各地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时候,我们秦人的后代却在走亲串户,吃着好吃又好玩的屈原馍,过着别样的端午节,庆贺着屈原之死。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对于很多事情,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自以为是,一概而论。

公司的粽子发下来了,口味繁多,有甜有咸。伴着粽叶特有的清香,品尝着这些可口的美食,我却仿佛看到外婆的身影。只见她头顶花帕,手提竹篮,颠起小脚,又给我送来了裹肚儿,送来了故乡那好玩又好吃的屈原馍。

编辑推荐

父亲的节日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给父亲写过什么了,记得上一次写还是初中时候的命题作文《我的爸爸》,那个时候我和很多同学们一样几乎千篇一律的写到:我的爸爸个人高高的,伟岸身材,两个眼睛炯炯有神这个事情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我写的炯炯两个字错了,被老师罚抄200遍,当时是初中哎,我怀疑当时的初中语文老师原来教小学习惯了,太无视我们初中生的尊严了。其实我父亲个子并不高,眼睛也远没有达到有神的地步,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开始在家是一个农民,后来有幸招工做过一段时间工人,再后来就光荣退休了。

父亲对自己退休这个事情特别满意,现在拿着1700多元的退休金,在村里属于高薪阶层,最近连续十几年国家给退休人员涨工资,其实就等于给老人们增加几分尊严,每次回家看他老人家在街口和别人高谈阔论,我就觉得一种特别的幸福,父亲最骄傲的事情可能就是有我这个儿子,虽然我很不出色,也经常让他和母亲挂心,但每当提起我来,父亲总是脸上都带着笑意,但我内疚的是无法经常陪他和母亲。

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给我灌输一些远大理想,当时父亲认为只要能不挖河,只要能分给粮票,这辈子就是最大成就了,以至于我初中时候他就张罗着给我找个媳妇儿,在我老家,男孩子一般十五岁就要订婚,找一个门当户对或者高攀一点的家庭寻觅一个亲事,男多女少,往往不早订婚就会被邻居家耻笑,我至今记得父亲在我初二那年带我和一些村里帮忙的盖房子的情景,当时房子上梁的时候,父亲就说,这下子俺小就能说上媳妇儿了,大家哄笑,我羞愧难当的情景,当时我对男女之事一点也不明白,后来慢慢懂了含义,由羞愧则转为恼怒了。

记得和父亲第一次公开冲突就是这回,我明确告诉他我不会找农村媳妇儿,父亲则是大怒,说我太不懂事了,冲突最后不了了之,但是那个时候就有一种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愈发激发了要早晚离开老家的念头,父亲则是一如既往的找人给我说媒,记得还有一次和父亲冲突是在家里听收音机里小说路遥的《人生》,父亲旁敲侧击的说高加林最后鸡飞蛋打是咎由自取,而我则明确说如果我是高加林我也会选择一条和他一样的道路,我生在农村,但我想到外边精彩的世界,父亲总觉得我心思太高,必须要认清现实,到后来发展到我除了吃饭几乎不怎么开口,母亲夹在中间也很为难,后来若干年后母亲说那是我们家最难的日子,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叛逆期吧。

初中毕业的时候仍不太平,原因有二,一个是别人托上们说的一门亲事父亲很满意,但我死活不认可,母亲坚决站在了我这一边,父亲哀叹将来你找不到媳妇儿可别怨我;第二个原因则是我坚决报考高中,想读大学,而父亲认为我应该考初中中专,早日吃上国粮是最重要的,我当时的成绩整个学校排第一,父亲总认为先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尽管很急,也一再的跟我讲道理,但我终于没听他的。

高中三年是在县城读的,当时除了回家拿粮食,几乎不回去,即使回去我们父子俩也往往相对无言,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才真正缓过劲来,在家里摆酒庆祝的时候,他第一次喝多了,给别人说自己三年的担心,说怕孩子误入歧途,一事无成,怕孩子像他一样做一辈子农民,喋喋不休中间我算是真正第一次了解了父亲。

时光荏苒,几十年咋就这么过去了,父亲依旧喜欢对我指手画脚,父亲依旧按照他的理解方式给我讲解人生,只不过我不再像原来一样执拗,坐在老人身边,烫一壶酒,陪着他聊聊天,节假日里带他到县城转转,父亲和母亲一样变得格外对自己吝啬,无论买啥都是先问价钱,一听贵了转身就走,连我都拉不住,我在济南给老人也预备了房子,但他和母亲偶尔来住,但是最多一周就要回到乡下,说在大城市喘不过气来,我唯一遗憾的是老人一直盼望着有个孙子,能给他们传宗接代,但至今我没让他们满意,当然我会努力的。

父亲今年虚岁六十六,按照我老家的习俗,要在阴历六月六这天请亲戚吃饭,接纳别人的祈福,明天就是这个日子了,我晚上就回家陪陪老人,在这里忽然有感于往事,随便写写,父亲,愿您永远陪伴我们,有您就有这世界。

外婆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外婆,欢迎阅读与收藏。

眼看着就能吃上今年的新麦了,寡居五十多年的外婆终究没能挺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病痛。

匆匆赶回老家时,灵棚已经搭起,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也都陆陆续续的赶过来帮忙了。九十一岁高龄的刘老先生和几位年长者商量后,写下挽联:严父久逝慈母持家苦寒尽,寿终永诀德泽亮节留后世。

外婆十四岁成家,在不满三十岁时,外公就病逝在了外地,丢下外祖母一个人独自拉扯着尚未成年的四个儿女艰难度日,看尽了人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世上的艰辛冷暖。

在我小时的记忆里,每年都能见到外婆养蚕、纺蚕丝、绣兔娃、猪娃和老虎鞋的情景。每逢乡里集会,外婆都会用一块很大的粗布包袱,将红、黄、绿、兰、粉等各色的蚕丝和绣好的鞋包裹在一起,用独轮车推着,拿到供销社外的集市上去摆地摊。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成片成片的栽树,为了采够一天要用的桑叶,外婆每天都要跑遍周边好几个村子,并且要来回好几趟。时至今日,还常常会梦到外婆手端着煤油灯,半夜里一次次的起来喂蚕的情景,耳畔也时常会响起蚕吃桑叶发出的沙沙声。

七十年代的农村,普遍都很穷困,端着小碗满村子里借盐,提着布口袋到处借粮是常有的事,更不要说借钱了。就是在那样的境况下,外婆还时常让我用瓢去灶房的瓦盆里舀一瓢包谷面给村子北头的哑巴和冷大娘家送去。村里来了要饭的叫花子,有的人家会把讨饭的往外撵,外婆总是会喊我,让我去灶房的蒸笼里拿半个馍,再端一碗水出来。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是用麸皮来喂养小狗小猫这些小动物,外婆总是用馍喂养,她常念叨的一句话是:都是活物,差也不差这一口。外婆的晚年有些痴呆,每到冬天,就会一个人,坐在村口那块半埋在土里的石碾上面,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村口,任凭那刺骨的寒风吹乱她满头白发

夜里十一点多开始的祭奠仪式上,村北头的赵奶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用轮椅推着,不顾众人的劝阻,硬是颤微微地从轮椅上下来点香叩拜,曹大娘也领着年幼的小孙子从省城赶回来了,腿脚不灵便的辛大爷也是不听劝阻,跪倒在灵前,奠酒祭拜。乡邻们祭奠完后,是所有来的亲戚和孝男孝女们祭奠,持续不断的哭声和凄婉哀伤的乐声一直到凌晨一点多。

清晨4点钟的时候,一两声鸡鸣伴着唢呐声和鞭炮声,从村子北头开始往南一路响了过来,这是在提醒大家要起灵了。人们纷纷打开院门,手里掮了铁锨,一路跟着往村子西北角的坟地走去。孝男孝女们的哭声混合着唢呐,紧随着灵柩,向着坟地缓缓而行。

远处,连绵的群山笼罩在一层薄雾里,方圆十余亩的乱石滩里,或高或低的错落着一座座老墓新坟

从坟地返回时,我独自一人,走在人群的最后面,泪光中,年迈的外婆微驼着背影,依旧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村口

农村的外婆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的外婆,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的外婆

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我们改嫁,而中间的过度期是寄居在外婆家的,大抵有一年时间吧。正是这一年与外婆的相处让我对这个农村老太婆有这无法言喻的爱与敬畏。

转到外婆家时,正好是小学一年级的年纪,学校离外婆家很近,第一天外婆围着围裙背着背篼就送我去学校了,拉着我的手说,苦命的孩子,得好好学习了。以至于后来想起外婆她好像一直是这般模样。这学校是个土墙瓦房的院子。我的教室在西边,太阳升起直照大门,我就做在大门口,倒不是因为有阳光要做那个位子,因为我可以一直看着外婆背着背篼回家的背影。

每天放学回去,我会坐在外婆家一尺高的门槛上,傍晚时分不知是想父亲还是想母亲,或许都想吧,每天望着转角路口处,还有外婆进进出出忙晚饭的身影,记忆中应该每天如此,直到夜黑看不见为止,外婆的晚饭也做好了。日复一日,就这样过了有一年之久。

又大了一岁了,应该是已经明白死亡的意义,那一年期末考试,村小是没有考试试卷的,我们要走多少公里山路去镇上的小学考试,老师叫我们每人带两块钱中午买饭吃,头一天晚上,外婆也坐在门槛上,掏出一个手帕,里面包着绿色的2个两毛钱给我,说2毛就是一块,于是第二天我带着‘2块钱’高兴的去考试了,由于买不到吃的中午就买了两根甘蔗吃了一根,留了一根晚上带回家给外婆吃,为什么是晚上呢?因为我掉队了,大部队走了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找不到回外婆家的路,后来怎么回去的我已记不清了。

那个学期结束就随母亲去了养父家,每年就只有暑假和过年才去外婆家,再后来上了大学,工作了,嫁人了,离外婆家越来越远,去看望外婆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今年母亲给我打电话说早点回来吧,去看一下你外婆,看一年少一年了,当时才明白已经有四年没去过了。

母亲电话给我说,外婆走得很平静,那天的阳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