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送书

送早餐挽回爱情

发表时间:2020-08-08

送书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母亲节的怀念)

送书不是赠书, 是我们家乡的一种说法。下个定义的话, 送书就是资助人上学读书。在旧时,送书意味着送书人的牺牲精神和对被送书人的特别的关照。

母亲从小渴望上学,但家里穷,没钱上学。不过即使有钱,在那男尊女卑的时代,她也没资格上学。母亲没进过学堂,却把上学的渴望化作热情为人送书:为我们兄妹,为舅舅,为姨母,为表姐

母亲有五姐弟,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三妹一弟。有资格上学的当然只有我唯一的舅舅。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这时,舅舅立即意识到辍学的危险。他找外祖母商量, 外祖母用眼泪给了他回答。绝望中,他求助于母亲。母亲坚定地说:我支持你。我讨米要饭也保证你有书读。舅舅得到意外的支持,竟感动得呜呜地哭了。在往后更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帮助外祖母苦苦地支撑着失去主心骨的家,象极力撑着一叶风雨飘遥中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舟。母亲的支持,使舅舅圆了读书梦。解放初,舅舅考上了军校。在朝鲜上甘岭战役后,当了团长。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五个,她和父亲把我们一个个送上学。父亲在县商业局工作,把大哥、姐姐带在县城上高中、 初中,我们三个小的就在母亲身边上完小、初小。这在农村是很少有的。祖父看到我家没主劳力,母亲累死累活地奔波,建议我上高中的大哥辍学务农。母亲搪塞着拒绝了。伯父母、姑父母也一个一个来劝说,可没一个能改变母亲的主意的。 他们劝厌了就不再劝了,于是议论母亲太死心眼了:富人靠读书,穷人靠养猪,农村孩子送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憔悴的父亲看到送书的前景渺茫,也劝母亲放弃送书的念头。为送书而受过很多冷嘲热讽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委屈地哭了。她倔强地说:我要送书。只要伢儿们能读,我就要送。我做牛做马也愿意送。

***中,有人给 走资派父亲写大字报,说他培养了一窝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母亲反唇相讥:我娘家是雇农,伢他舅是上过朝鲜战场的团长。我的伢子根红苗正,个个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这里母亲打了舅舅的牌子。受过母亲支持读书的舅舅,给母亲争了光,母亲也尝到了送书的甜头。

母亲就是这样拼命为我们送书。扳指数来,父母为我们兄妹5个累计送书达68年。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后来我们都参加了工作,也小有成就。

qg13.com扩展阅读

书缘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它们摊展在我面前,便有书香弥漫,沁人心脾;当我把它们捧在手心,便觉岁月厚重,静谧安神。而这一切,不应是虚拟的,它们需要以实体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存在。

母亲打扫卫生,从东屋收拾出整整五箱书,几百斤重,从幼儿园插画到大学专业课本,排列整齐,布满了灰尘。纸箱底发了霉,我与母亲托底将一箱箱书抬了出来,疲累的母亲絮叨我执意留下这些无用的书,占用空间、费时费力,又用商量的口吻问我能不能把它们都卖了,我摇摇头直言说:不!

书被一本本摊展在院子里的通风阴凉处,笔画间积攒的岁月味便弥漫开来,年少青葱的记忆也跃然纸上,浓烈泛黄,历历在目。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丢书、弃书、毁书的习惯,虽然那些无用的书常常被我遗忘在某个角落不再拾起,但我总舍不得扔掉卖掉,因为许多时候,它们曾编织了我的记忆、承载了我的历程,又像益友良师,始终伴我左右,助我成长。

幼儿园(当时称育红班)时接触最多的书是彩色插画,正方形的书本,画多字少,大都讲述德育体美有关的内容。年纪尚小,内容理解不知多少,只记得各式活泼的小人物、小动物,有趣极了,在那个彩色电视机少见的年代,这样的书本独撑了幼小童年的一片彩色天空。

当时,幼儿园条件极差,唯一的一间教室由村委会老办公场所改建而来,老师由村里识字多的年轻女性担任。幼儿园只提供学习用的桌子,板凳则由每家孩子自带,如此一来,上幼儿园便有了几样标配:旧衣服拼剪改做的书包、高脚的板凳以及彩色的插画书。每天放学,常嫌弃厚实的板凳沉重便不带走,但仅有的两三本插画书是必定要带回家的,将有褶的边角摊平,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再扣上书包上的纽扣,响亮地拍两下,向他人明示这就是我的似的,才放心大胆地回家。到了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书包放在枕边,小小年纪里,总担心这样的好东西隔夜再见就再也见不到了。

小学时代,书多了起来,学校发放的课本多了,自己也懂得去买书亦或者向哥哥姐姐们借书了。那时起,算是我真正对书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老家东屋是我读高中以前的卧室,卧室的陈设,除了满足基本休息睡觉的要求外,我一直盼望着能有一张自己的书桌或者橱柜,为此向父母提出过几次请求,但都被拒绝。可总还是要为自己喜欢的书找到一个安置点的,于是我用家里的一个长方体铁笼子、两块石板及一块布搭建了自己的小书桌,放上了整整两排书,直至今日,搭建的小书桌仍在。

小学时代,除自己搭建小书桌之外,与书的缘分便体现在了护书运动上。

那时,一家三口及个别亲朋好友上脚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千层底儿。母亲有一本书,16开本普通黑白的杂志书,是母亲专门用来存放鞋样儿的。所谓鞋样儿,指的是用纸裁剪出来的每个脚掌大小的样片儿,是纳千层底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鞋合不合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鞋样儿,每个人年龄阶段不同又有不同的鞋样儿,棉鞋单鞋又是不同的鞋样儿,这样一来,母亲需要的纸张便多了起来,那时农村里报纸不常见,唯一派得上用场的便是我读过的书。母亲常常要求我给她几本书让她裁剪鞋样儿,我从没答应过,偶有几次趁我不在家偷得一本被我识破,我便要大哭大闹上一番,几番之后,母亲也便不再偷书,又吓唬我说不再做鞋给我穿,可最终的事实是:书保住了,我穿的鞋还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千层底儿。

抵住母亲用书做鞋样儿简单,抵住自己的玩心却是难上难的事情。小学时,课间或放学后便要约摔牌,比一比谁的牌多牌好,比一比谁的牌技好运气好。摔牌是80后、90后一代最熟悉的游戏,也叫打宝、打面包、摔四角、摔牌角,用烟盒硬纸盒或者书纸做成宝、面包,一人把宝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的宝往对方宝旁边用力砸,靠气流把它冲翻,也有直接往宝上砸的,打翻了别人的宝就算赢。赢了固然好,可一旦输了,特别是输光了手中所有的摔牌,就要想方设法制作,纸便是制作的材料。那时,并不在乎书本的同学往往拆了书制作成摔牌,输光了再拆书,循环不止。在这件事情上,那些同学无疑是最快乐的,而我当时内心是纠结的,既想满足自己的玩心又不舍得拆书,仅有一次狠下心拆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可每输一个,心疼无比,自此便不再拆解任何一本书。

自中学开始,便不需要再进行护书运动了,少了破坏,又有了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除课本外可供自己阅读的书便多了起来。在同学们热读校园言情、武侠小说的时日里,我买入手的都是文学类书籍,唐诗宋词元曲、散文随笔、名著小说,诸如此类。同学们谈论谢文东是如何霸气、降龙十八掌如何发招时,我丝毫插不上话,如今有同学说我是当年的一股清流,但至今我都认为当年我是真的不入流。然而,清流为源,无论哪股流,只要让读书流永远流淌下去便是最真。

时至今日,我与书的缘分仍在继续。

一直以来,对电子书并无兴趣,甚至有些厌烦,于是一本又一本地读着纸质书。当它们摊展在我面前,便有书香弥漫,沁人心脾;当我把它们捧在手心,便觉岁月厚重,静谧安神。而这一切,不应是虚拟的,它们需要以实体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存在。存在着,我并不惧怕它们带给我的不便,租房的日子里,每一次搬家,虽然沉重不堪,但我仍旧欢欣于把它们带到下一个住处,如同自己一生的记忆,纵使有苦难悲痛,谁也不会想全部抹除,因为空白远比承受痛苦更让人难以接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乱心烦,读书可达心旷神怡;迷茫羁绊,当行书中大路捷径;止步不前,更需书中求取进步。不可否认,书是时代的生命,书是巨大的力量,书是思想的宝库,书是进步的阶梯。

既已结缘,便要不离不弃!

(20XX年4月28日记于临沂)

落笔书花


是你用无言胜有声的神笔,篆写了如今遗落在泛黄书页上的千年丽语,她们驱走了我满目的荒芜与苍凉。是你执笔挥墨书写下了如同彩霞般的闪耀阳光,融化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冰霜,是你轻携着词中的晨风暮雨,挥洒在我寂寞含羞的脸上。是你笔下抒写的细腻婉媚的情丝,她们深深驻入在我柔软的心径上

我是比较喜欢用意境唯美的图片,来点缀朦胧中的诗行。也很喜欢用优雅清透的文字,来叙述一个故事,表达一段情,形容一些见识,记录某个时刻。但时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难以达到最初的意愿。读过众多名家的诗词与文章后,更觉得自己知识的贫泛、语言组织能力的局限性。尤其拜读了你的词,更是自愧不如。

你----李清照是宋词十八家之一,却一直是我倾心崇拜的词人。你的作品完成于北宋之末和南宋之初。前期生活优裕,以闲情逸致,儿女情长为主。后期沦陷落魄,以情家思国,愁绪难解为主。善用白描手法,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你的传世之作《漱玉词》堪称是婉约、清丽的一派宗师,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虽然一生坎坷道路曲折,但在那样的年代,却成就了你这样一位优雅的才女。读你的词就如一汪恬淡的清泉流过,涤荡着我酸涩干涸的灵魂,每一首词都具有浓烈的现代时尚感,丝毫不夸张地、名副其实地具有高、大、上的华美阙章。

清照在少女时就已闻名天下,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你的词典雅、绝妙,甚至可称鬼斧神工,在词坛独树一帜。词中惯用的几个字,犹为突出:酒、花、香、慵、愁、瘦。烟、柳这些都是留给世人,却是后人所不能及的神来之笔。遗憾的是留给世间的只有几十首词而已。

读着你的词,脑海里便浮现出传神而又能另人流连忘返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借着宴席未消的酒兴,在荡舟的归途而误入了荷丛深处,以至于忘记了回归的路。《如梦令》中一句:沉醉不知归路就表现了酒的张力,又一首里的:浓睡不消残酒,也表达了词人的生动情趣,内心境界的优美,整个小令给人言尽而意尽,耐人寻味的完美享受。《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也呈现了词人犹为好酒,将深深的思念全部浓缩到了酒里。

词中写尽了花儿的挣扎与无奈、花容的娇美与凋零、花残香尽的悲切情怀、花瘦的容颜与不忍离情。尤其老年后孤苦无依,常藉伤春悲秋来抒发自己的愁绪。咏梅、咏菊、咏荷,词字新颖,意象幽然,《醉花阴》中后几句,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借用菊花感慨自己与丈夫两地相思的境况,重阳本是登高思念的日子,全词含蕴丰富,大胆用字缠绵感人。

《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谓咏尽了愁结满肠。又一名满天下的句子,绿肥红瘦。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遐思,无数的幻想,那凄美的场景,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相思中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着重写了对丈夫不舍的思念,沉溺在情海不能自拔的纯洁美好的爱情之心。

晚年的不幸遭遇,皆随着自身的境况,词也发生天翻地复的变化。自:染柳烟浓,吹梅笛怨。魂梦不堪幽怨,到宠柳娇黄寒食近。从深闺中的:莫许深杯琥珀浓,闷损阑干愁不倚,到晚年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是一个愁字了得!同样的怨,不一样的愁绪,跨度之大可见情思深沉,词人心中休会自是刻骨铭心的。

读你的词处处跳动着生活气息的脉搏,词丽高雅,婉曲工致,韵意隽永。把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你似有茶的清茗淡雅,又有酒的浓烈酣酿,有如花的美艳馨香,有如画般的震摄力量。词中蕴藏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透着优雅、情调、浪漫,离殇。落笔书花,堪称千古绝唱、至今千古艳传,百世流芳

书缘 情缘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书缘 情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书缘 情缘

深奥的书象深沉的男人,猜不透,读不懂。我只读那些浅显易懂的杂书,情痴痴意迷迷,几日没有书读,便觉日子空落落的,像飘在水里的浮萍无依无着。

1

我教书的山村小学座落在一座绿绿的小山脚下,每一天伴着山风与花香读着大书,日子也过得蛮有滋味。我教书的第二年,学校里又分来了一位男教师,儒雅白净,身材颀长,戴着一幅眼镜,更显着浓浓的书卷气,是古典小说中典型的书生才子,初见了就让我心动。更要命的是,他和我一样的嗜好,上课之余便手捧一本大书,吐着一股一股的烟圈,漫天黑地地泡在里面。这样我跟他的话题就多了起来,有时他跟我借本书,有时我跟他借本书,渐渐地我跟他投机默契起来。每一天,我深情的目光总是追随着他,心里也和小学校上空蓝蓝的天空一样明快。

记得每一次学校的各式评选,我都在选票上暗暗地写上他的名字。记得每一次他获了奖,我都由衷地为他加油祝福。还记得那年冬季他值班那天,天上降着冰冷的雨,我顶着寒冷,拎着亲手做的盒饭,徒步走了四十多分钟,到学校陪他,能够专注凝眸地望着他,我身上的寒气,脸上的雨滴,都化做了幸福。那段时间有杂书和他相伴,山村里清寂的日子也充满浪漫。虽然时至今日我们都结了婚,又都离了婚,他依然不知道我对他的一往情深,有些淡淡的惆怅,或许是年龄的阻隔,或许是一个丑女的多情。

2

做了几年教师,有些厌倦,可是父母却以女儿能当上村子里的小学老师为荣,他们更希望女儿能找一个老师的对象,一辈子稳当平安,他们就放心了。于是他们四处求人为我介绍了一个小学老师,可是,没见上三次面,我又恶习难改,在两人都沉默之即,见缝插针地拿出琼瑶的一帘幽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他表现出一脸的不快,说,你跟我见面还看书呀!我有些茫然,还未从琼瑶编织的情节中回过味儿来,无以应答。就这样,他拂袖而去。

爸爸为此很恼火,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我也很后悔。于是倒了两遍车,一路打听曲曲折折近三个小时找到他家,他却避而不见。我坐在冷清的公园里,任黄昏的风吹乱我的长发,心底一片空茫,原来并不是同行就能相知相解,他要的是实际的生活,而我却如此虚无飘渺。

3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默默地出没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对面的书亭,或许唯有书才能让我饱受挫伤的心暂时平复,忘却伤痛。那阵子孤行的我有时去离匆匆,有时会坐到被图书管理员下通蝶,有时我会厚着脸皮,蹲在报亭的台阶上翻阅一份份报纸杂志,疯狂地学习美文的写作技巧,如饥似渴,废食忘时。不知道是我雅致的穿着,还是附庸风雅的伪气质,吸引着一道脉脉注视的目光。

一次我正在报亭苦研文章时,天空晦暗起来,黄豆般的骤雨突然而至,我踌躇着正想冲进滂沱的大雨里,一把黑色的伞在我的头上撑开了,我抬起头,看到了一脸真诚的微笑,他说,我们一起走吧。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进雨帘里。

原来他就是一直留意我,欣赏我的那道目光,一个爱书的粗人竟把我这个舞文弄墨的女人当成了至宝,守护着我,陪伴着我,我们在这座小城里过着月光般清贫的生活。

原来为我撑伞的人不是倜傥的读书人。我梦寐以求的儒雅才俊,只能在我的脑海中发挥想象了。

1999、

踏书而过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书而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把书架上那长长短短,厚厚薄薄,当成凝固的历史,前人凝望的眼神,后来者,像风一遍遍翻过,乘风破浪,肆意徜徉,在敬畏里,追寻过去和曾经。

书,是世界行走中不灭的光亮。

那日去书店,一边是电梯,一边是楼梯,上楼电梯,下楼台阶。上楼时,眺望书山,心中极喜,下楼时则十分不爽。原因下楼的楼梯是透明的钢化玻璃,玻璃下面摆的全是书,古今中外,五彩缤纷,每一脚踩下去,让我莫名的疼痛,仿佛不是踩书上,而是踩在作者的手上、脸上、心上。

我宁愿从电梯走下,也不愿踩书而下。

书店的用意似乎也清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实实在在踩在书上,尽管不曾损伤,却让我心难负其重。

书的感受来看幼年,天生充满着一种奇特的情缘,最难忘是趴在村口土墙的窗上,看老师捧着书给达到年龄的孩子讲课,彩色的书面颤动着,上面有我幻想的各色故事,神奇极了。有一天,看到许多人进进出出搬出许多书,堆了像座山,搬书的一点都不爱惜,在书堆里踩来踩去,雪白的纸上留下数不清的脚印,有的竟被踩烂。然后又来了一辆汽车,将书全部拖走,不知拉向何处。上学后才知道,那些书都是反动书,不能看,被送到造纸厂作当废纸。读书后又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禁书,有的只能极少部分人读,有的则被付之一炬。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就听从丞相李斯建议,发动过为集权统治的焚书坑儒,自那时起,中国历史上就曾一次又次发起禁书毁书的运动。

书籍是这样的神奇,有些人拼命要写,有些人拼命要毁。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不管人生多么凶险,他们都不愿停笔,哪怕付出生命。《永乐大典》修成,解缙却入被处死。要写的人当不住,要毁的人不遗余力。为何?写的人要发声,要表达,禁的人要阻塞,要毁灭,根本原因在于利与不利于统治。

书对人对社会影响之深,并不因为一个朝代的禁止而失却生命力,白天不让读夜间读,人前不能读人后读,书被烧了,还有手抄本,世面不存,民间仍藏。

班上同学流传当时的禁书《第二次握手》,那是一个手抄本,工工整整写在方格中,每一个同学借阅都有时间要求,并被反复叮嘱:不能搞脏搞坏,按时归还,传递下一个阅读人。为分享本书的奥秘,我借回家蒙上被子,打着手电筒,争分夺秒,那场景至今不能忘怀。好的部分,就抄在作业本上,整整抄了几本。荒凉的时代,一本书足以让一颗心远离现实,在痛苦中找寻到心灵的慰籍。

高中的一天晚上,英语老师突然上门,我们正在吃饭,母亲大吃一惊,以为我犯下错,正要责备,却见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对母亲和我说:他英语不错,这是我珍藏的英语语法上下册,送给你,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学校。这场景让我激动万分,后来,世事变迁,没有圆梦,但这两本书我一直珍藏,当时所写的老师,今生永不忘记!,至今墨迹仍新。

爱书人常在,不因为身价地位阶层,也不因为是否被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记录了林黛玉和贾宝玉花园里偷看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场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又记录了禁书在大家闺秀中流传的故事。在与刘姥姥的一场嬉闹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言语间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诗句说了出来,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受到薛宝钗审问,在女子不许读书,更不用说禁书的时代,令一向好强的黛玉顿失自信,只得告饶。然,阆苑仙芭与美玉无暇,对禁书,早已读之,且难忘心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爱书如此。焚香读书,更是知书达理,才子佳人极欣喜的事情。古今中外,受益者无不爱之惜之,若说放脚下踩一踩,是无论如何想像不出的场景。至于蹂躏和毁之,则是一个时代塌陷的先兆了。

读书和爱书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书中的思想与知识,不断提升后来者的认知和判断,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书不能被毁被绝的原因之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唱着歌,打着节拍,跳着舞,而颂之,这是何等惬意与优雅。踏书而过,正这样一种状态,在目光的跳动中,披阅古今,让心灵在时空中飞翔,是何等赏心悦目?心潮如海,在书的海洋,共振,喜怒,且看且行。

一卷书,一杯香茗,一首音乐,此身足矣,世人常叹!

而我,愿拾起不舍,掸去尘埃,把每一本书存放心中,在时光里踏浪而过,直奔远方。

送读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未接触过文化教育,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的家庭主妇。一生养育4个儿女,因为地方封建思想极其严重,两个姐姐也和母亲一样,也从未学过文化就在父母的包办下嫁人成家了,只有我和弟弟进学校读书。

说下来也不怪父母,只怪时代弄人吧,我和弟弟出生的晚一些,才有机会上学的。

记得我小时候身体不好,面黄肌瘦,跟比我小四岁的弟弟一般高矮,所以,父母总是很担心的。小学需要到离家步行半小时开外的地方去读,因体弱个小,别人半小时走到的我通常要走四十分钟左右。

好不容易读完了小学5年,我考上初中了,记得当时我们二十几个同学一起毕业,只有4个考上初中,我就是其中之一。那年代不像现在一样的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乡300多小学毕业生,才录取60人进初中,想想考个初中比现在考重点高中还难。

那时候家庭十分困难,读书的条件十分简陋,学校连一块床板都没有,无论寒冬还是暑夏,就在用木棒铺的床上睡觉,还得自己生火做饭,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那几年是怎么过来的!

在初中,我依然是班里个头最小的,身体素质依然不是很好,从家到学校需要走路3个小时左右,每星期回家一次,需要带足一个星期的口粮。上学路上沿途要穿过好多树林,所以我们经常结伴而行,父母才会放心。

记得有一个周末回家,恰逢天降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直到星期天傍晚还是门也出不了,一直呆在家里等待雨停,母亲告诉我:雨太大了,等小一些再走吧!尽管心急如焚,但雨一样在下,感觉就像故意捉弄我的一样。

那时候没有手表,几点钟也不知道。

星期一早上感觉还在深夜就朦朦胧胧听见母亲起来了。老早的就给我煮饭、收拾那星期的口粮,然后去把我从梦里摇醒,快起来了,鸡已经叫第二遍了!再不起来去读书会迟到的!估计那时候是凌晨四点左右。在上学念头的驱使下,我翻身起床,草草的麻了把脸,母亲已经为我摆好饭菜,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母亲只坐在一旁等着我吃。

那碗筷的格局、那饭菜的味道,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我吃好饭,大约凌晨五点左右,外面还下着小雨,地面是有点点月光,俯身才可以看见走路,母亲背上我一个星期的盘缠,带着一把土伞,我空着手,披着一张课桌大小的塑料布就出门了。一路上都是小雨,也没有电筒,我们走的很慢,我好几次险些摔倒都被母亲拉住了,大约走了两小时才走到将近半程,天才开始蒙蒙亮,路上没有遇到一个人,只听见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还有山洪的吼声,真让人有些毛骨悚然。

母亲依然不放心,继续送着我走,直到爬完最后一道坡,天也亮明了,可以看见学校所在的小镇了才停下。她说:再走小截就看见学校了,你自己去了吧,到学校跟老师说说,昨天下大雨没来成,家里活路(农活)忙,我回去了,星期六下课早点回来(那时候星期六也上课半天)。就这样,母亲把用布袋装好的、我一个星期的盘缠交给我,背着空背篼转身就走了。

走了几十米远又回头叮嘱路滑!小心别跌倒!到学校好好读书!

我那时候十几岁,懂得的东西太少,但也没顾得上迟到不迟到的,站在原地,看着母亲裹满泥浆的土布鞋、看着母亲背上的背篼慢慢离去,一直消失在树林里我才离开与母亲分手的地方。

天亮了,雨也小了,母亲回去了,我带上母亲为我准备的盘缠往学校方向走去,感觉胆子壮多了,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三十多年过去了,母亲那一次送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每个细节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总会鼻酸泪落。

母亲是一个极为传统的、没有文化的农家妇女,说真的,同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都和母亲一样,根本不知道读书能改变什么,所以,我的同龄人中,大部分读完小学甚至小学半途就回家务农了,村里只有母亲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我读初中,直到师范毕业。

岁月在不停的流逝,我已经中年,母亲年过八旬依然健在。看见母亲我就会油然想起那一次情真意重的送读。那一次送读,让我感受到了母亲更加伟大。

想起那一次送读,我便全身都是力量。

回家悔书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家悔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我缓缓地看见了这个我千里赶回的乡村,我的故乡。

我自从年少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那时才三十七岁,正当顶天立地的年华呀,我离开了家乡,这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清清的湖水荡着我的回忆。现在八十岁了,离开这里也有四十三年了,也不知这里的人变没变。我缓缓地走到小溪旁,照着自己,看着自己,一个银发飘飘的老头。我又看见了满脸的皱纹,下巴上蓄着一大把一大把的山羊胡,老啦!我叹息的说,可是我的声音还是家乡的口音。

一阵阵儿童般的清脆笑声闯进我的耳朵,我连忙望去。原来是几个七八岁的小孩,他们看见了我,就像看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跑过来调皮的说: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何没见过你?说完又在我身上玩儿闹,我心中有些生气,恼怒地对他们说:你们这帮小孩竟然看不出我是谁,你们总听得出我的口音吧?他们却说:你的口音倒是像我们乡中的人,只是从未见过你这个人!我惆怅万分,心如刀绞一般。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年了,谁还知道我啊!往日那些熟识的邻居、伙伴又在哪里?走到村里,偶尔见到几个乡亲,也都不认识我。我在外面风光一时,可是在家乡却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人!我再也找寻不到年少时那份乡情!

于是我写出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行清泪滑落我的脸颊。

我实在不希望有人再继续我的路了,空闲的时候回家看看,不要让外边人认识你,乡里人却不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