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发表时间:2020-08-13

【www.qg13.com - 老婆讨好我】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谨以此文告慰我父母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祝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漫天泪雨纷飞中,驱车出城汇入滚滚车流,沿着古老的范公堤逶迤南行,穿越一片片苏东沿海碧野,掠过一处处古镇景点风光,然后驶进堤西里下河地区的水乡,来到一个老地名叫湾港口的地方。这里便是我凭吊祖先之根、血缘之源的祖居地,一直是我魂牵梦萦,每逢清明祭奠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故乡。

在这块养育我成长的土地上,老家的西面、北面,曾经是一片大草原,茂密生长着红草、茅草和芦苇之类荒草,各种野生资源非常丰富。先祖们披荆斩棘,在这片莽莽荒原上开垦肥沃的土地,开河筑堤,奠立家业基础,养育他们的儿女,过着自耕农的生活。世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虽然没有多少田地和家产留给后人,但他们却有着强健的基因遗传,自强不息的血脉相承和勤劳俭朴的家风薰陶,进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存艰难的年代,我的祖父祖母养育三男六女,都长得好模好样,个个善良、孝顺、聪明和勤俭自强,我父亲还读过私塾,真的己经很不容易了。直至年老了,他们还撑起数十口人的大家庭,穷尽一生的付出,谋划子孙后代的福祉,也真是煞费苦心。

我父亲是祖父母最小的孩子,他17岁那年,祖父就去世了。年老的祖母难以维持这个大家庭,不得不分家。于是,他与我母亲刚刚结婚后,就与我大伯、二伯一样各立门户,挑起小家庭的生活重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开始,我父母缺吃少穿,且家无长物,借贷无门,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人们不会同情、怜悯弱小者,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他们起早摸黒,精耕细作祖产田地,种粮长棉,并套作瓜果蔬菜,维持家庭生计。着手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搞编织,养畜禽,做副业赚钱。农闲时,父亲还外出做些生意,贴补家庭开支。采取一主多副的途径,把一个贫穷的家庭经营得风生水起,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父亲勤劳、精明,还会识宝。当年牛集市埸上,有一头瘦小的牛犊,看上去病怏怏的,没人敢买,都怕赔本养不大,我父亲看它是一头地道海仔牛,就花了十来块洋钱牵回家,去请医诊治,当作农家宝来悉心饲养,终于养成一头膘肥体壮的大犍牛,拉起特制的桑木大犁,锋利的犁铧所向披靡,翻开杂草丛生的荒地,耕得又快又好,那更是农家宝中之宝的垦荒牛了。

大家都请我父亲耕地,甚至五、六里外的农家,还登门请他帮忙。邻里之间都不收工钱,只不过是换工互助而已,也不讲究吃喝,人家送烙饼吃接晌,他还给点牛尝尝,让老伙计拉犁跑得快些,大家都能抓紧农时,种好地里的庄稼。

家里的大小事务,总是由母亲来料理,克勤克俭,做得有条不紊,还肩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任劳任怨,顶起了家庭的半边天。父母相濡以沫,刚刚从祖父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迈出成家立业后的第一步,又陷入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困境之中

在我出世的时候,上面有了大哥、大姐和二姐,父母已近不惑之年,听到我初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也许没有多少喜悦。因为外面的枪声不绝于耳,意想不到的祸事随时发生,可能落到他们头上:日本鬼子的汽艇经常在湾港口一带巡弋,敌伪军下乡疯狂扫荡,烧、杀、抢、抓,欺压老百姓,闹得那里鸡犬不宁,母亲只好抱着我东躲西藏;我父亲被抓去拉夫,做苦役,伺机侥幸逃脱,差点儿送了性命;我哥哥在田里劳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是无辜的,却被伪军开枪击中腿部,花费好多钱粮医治,才没有残废;比这更荒唐的事,我父亲又被人抹红通共,告了黑状,要被抓去坐牢杀头。他听到叔公透露的消息后,连夜举家逃往他乡

在大难临头的危急时刻,父爱依然如山,挺着那不屈的脊梁,背着孩子,拖儿带女逃往江南,颠沛流离千里,落脚在上海浦东的亲戚家里。父亲白天在码头上做苦工,夜晚到街道上拉黄包车,上磨肩头,下磨脚板,养家糊口十分艰难。在这块外国人强占的租借地上,父亲还用拳头教训过欺负车夫的红头阿三(印度警察),就算穷苦,也要活得有骨气。

母亲把父亲挣来的血汗钱,精打细算,一个钱当作两个花。家里缺柴火,她到河滨上刈草烧,口粮不够吃,就到郊区农田里拾菜帮子,挖野菜吃,也不让大家饿着肚子。她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缝缝补补也要让大家穿得整齐一点,使全家免受饥寒的煎熬,没有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穷相,也不大生病。用她的贤惠、勤快和能干,来缓解父亲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酸楚。

即便是流落他乡,再穷再苦,父母也舍不得骨肉分离,没有把哪个孩子送给人家收养。年幼无知的我,不懂得大人的难处,家里能有吃的就不错了,还要淘气,偏爱揀嘴挑食,母亲怕我饿坏身子,舍不得给我断乳,一直吃到四、五岁,她宁可自己的身体消瘦,也要呵护我们健康地成长。

尽管寄人篱下,生活很不自由,母爱却依然如水,她把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用水一样的柔情,滋润着纯真的心灵,让小伙伴们亲如一家人,一起玩耍游戏,有着鸟雀般的欢乐,至今还留下愉快的记忆。待到家乡解放了,我们又跟随父母回到祖母身边,她看到我家大人小孩都健康平安无事了,高兴得简直年轻了好几岁。

父亲离不开他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离不开祖祖辈辈用血汗浇灌过的故土,土地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片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土地上,他熟谙农事,精于耕作,勤恳地劳动,家境越来越好。他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亲友乡邻遇有急难,总是不惜钱粮,帮他们度过难关。当地干群都信赖他,遇事也和他商量,出主意想办法,大家互助合作,民气纯朴的湾港口也热火起来了。养牛的人家多了,风车、车蓬(牛拉的水车)也多了,大块成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过路人也伸出大拇指,啧啧称羡那里的庄稼,当年缺吃少穿的农家人也住进了新房,开心地笑了。我父亲作为当地农民的代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分子,曾先后多次受到县、区人民政府的表彰,我小时候看到他捧回县长颁发的奖状,也引以为傲,为他而自豪。

新中国的勃勃生机,焕发了父亲的劳动热情和冲天干劲,也重新点燃了他的读书愿望。在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中,他不是文盲,不要上夜校,但自己还买了一些古典小说名著,借助字典阅读,尚能断文识字,属于农民中有点文化的人,且嗓音宏亮,乡亲们都喜爱听他唱书,讲故事。小时候,我也曾陶醉在他所讲的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朱买臣负薪读书等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潜移默化受到传统劝学、励志文化的启迪。

我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不仅下地干活走在人前,在当年扫盲学习上也不落于人后。己经四十几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都离不开她的照应,没能进夜校上学,她就向家里人学识字,利用吃饭、休息和闲暇的时间,一字一句的学习,硬是靠恒心、毅力和较好的记忆力,竟自读完了《千字课》,坚持学习,锲而不舍,一直到年老了,还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与众不同的人生意趣。

父母言传身教,让我小时候于耳濡目染中,渐渐地对书籍产生兴趣,始于好奇翻看扉画,觉得形象生动有趣,随着识字多了,进而阅读文字,沉浸于充满书香的世界里,从小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或于父母谆谆告诫中,学会约束自己,不贪玩嬉戏,不能把心玩野了,从而懂得幼学如漆的道理,一心求学上进,那是受益一生的事情。那时,乡村中少儿读物很少,看家中大人的书,有点囫圇吞枣,还感到不过瘾,常向妈妈提出买书,她总是满口答应。不过,母亲不给现金,只给家里的鸡蛋、药材或者柴火去卖钱,自己到镇上买书来读。有时,她还有意识的考一下,叫我们讲讲书中的人物故事,寓教于乐,与我们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乡村童年的生活大抵是非读即耕。父母并不奢望我们成龙成凤,但是文要像个秀才,武要像个兵。我哥哥是当地能写会算的小秀才,十四、五岁就当上乡村干部,两个姐姐都是不让须眉的劳动能手,我年纪最小,也不吃闲饭,六、七岁时就当放牛娃了。

每天拂晓,母亲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吆牛到草原上吃草,等牛吃饱了,我才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再继续放牛,每天如此。农家宁可人饿三餐,不让牛饥一顿,即便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天气,我也得到草原上放牛。

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讲,下雨打雷时,天上的闪电娘娘打闪,那是察看人心的好坏善恶,雷公菩萨就专辟那些不孝顺老人的恶人,还有为非作歹、不干好事的坏人,好人是不会遭雷打的。于是,我就把妈妈讲的神话故事,当作护身符壮胆,勇敢地伏在牛背上,任凭一次次闪电在眼前闪耀,一声声霹雷从头顶上空飞过,从小磨炼了胆魄,学会用善良、坦诚的心态,搏击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自由自在的放牛,我不受大人的管束,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挖百合,拔茅针,拾蘑菇,采药材,割青草,用稚嫩的双手,获取野生环境里的生物资源。读自己爱读的书,曾读过三国、水浒、西游记、岳飞传和保卫延安等许多古今小说,就像牛犊吃青草那样,吸收书中传统文化的营养,从天真无邪走向对人生梦想的追寻。

十三岁那年秋天,我离家到镇中学读书,父母亲的负担更重了。在那个农业集体化、挣工分过日子的年代里,大多数农家都不宽裕,只能靠家庭副业挣钱,来维持我在学校的一些生活费用。每周回家一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母亲给我留着,自己不做新衣,也让我穿得好些,默默地付出她的关爱,并对我寄予厚望。每当我拿着一张张三好学生奖状和成绩单递给母亲时,她总是笑得很灿烂,仿佛看见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喜悦。

更让人难忘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年头风不调雨不顺,罕见的漫天大雪,偏偏落在清明节前夕,冻伤压倒了拔节抽穗的麦苖,当年夏收的麦子都是瘪子,磨不出多少面粉;家乡地势低涯,秋雨竟至泛滥成灾,那时还没建翻水站,稻田被淹成一成汪洋,农民们泡在水里捞上来的稻谷,不是发芽,就是霉烂了,也不大能吃。粮食连续遭灾歉收,学生的计划粮也少得可怜,饥饿难忍,有些同学坚持不下去了,就辍学回乡务农,另谋生路。

我母亲想方设法,尽一切可能帮我度过饥荒这一关。家中粮食紧缺,就用麸皮、玉米胚芽做炒面,或者山芋、萝卜和瓜果之类副食物,填补我饥肠辘辘的肚子,倘若,瓜菜代还接济不上,那就饥不择食了,胡萝卜叶酸菜,嫩山芋叶炒菜之类,浸透了母爱的乡土菜,吃起来也蛮有滋味。她一再叮嘱我,不磨不成玉,不苦不成人,坚定不移寒窗苦读的决心,朝着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奋进。在当年全国高考中,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心中理想的大学,迈出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性一步,成为走出湾港的第一个大学生。

十九岁那年秋天,我背着母亲千针万线缝制的行李,离开家乡,再次来到上海黄浦江畔,望着滔滔江水东去大海,思绪如潮,隔江相望的浦东不远处,便是我小时候跟随父母避难的地方,而今,刚走出江边码头,就遇见大学里派来的师兄师姐,热情迎接我们新生到校入学,此一时,彼一时,心想要是远在家乡的父母亲知道了,那该多么高兴啊!

朝为田舍郎,暮进大学堂。在这片绽放青春、放飞梦想的新天地里,我沿着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这三点线,以及工厂实习的这条延长线,拼搏奋进于求索知识的征途,历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艰辛。在进校入学后不久,我的体重一下子就瘦掉了十多斤,其学习之紧张和生活节奏之快就可想而知了。生活也很节俭,国家给我们的助学金从不乱花,男生理发大都是互相帮助,剪一种校园里流行的游泳头,即头发只有寸把长,也叫寸头。自己还勤工俭学,暑假里到工厂里劳动,既增长见识,还能拿到补贴费,也不再伸手向年老的父母要钱了;倘若假期不回家时,我就将照片夹在家信内寄给父母看,两位老人回信说,瘦得差点认不出来了,但让他们欣慰的是,学校寄去的学习成绩报告单上,各门功课都获得优良成绩。这些泛黄的照片和成绩报告单,一直被两位老人曾经珍藏在身边,尘封着我挥洒青春的美好年华,也见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功德无量。

大学毕业后,为维持家庭的生计栖身他乡,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独自闯荡,身影越来越远离父母亲的目光,更增添了父母的忧愁,常见于家书,询问身体、工作和生活情况,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我细细回念。

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岁月里,新中国培养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成了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臭老九,也成了少数人心怀忌妒,瞪着鹰隼般目光,伺隙攻击的对象。刚走出校园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期待着大展身手,然而,涉足世事却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心中的苦闷、彷徨和迷惘也无法向人诉说

知子莫如父,每见家书字里行间,父亲总是从正面开导我:你有专业技术,又爱动脑筋,被分到设计室工作,那里人没有小看你;你待人热情和善,在那个地方,也能够结交一些新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只要你谦虚一些,学习身边同事的长处,还会有更大的进步;遇到不顺心,看不惯的事情,要冷静,学会隐忍,凡事都往好处多想想,也就有了信心和力量。他勉励我身正不怕影子斜,人要经得起考验,不管别人说长道短,给你什么脸色看,只要自己坐得稳,行得正,总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后来,因父亲病重垂危,我请假回家探亲,他的胃部癌细胞已经扩散,仍然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服用我给他的药,说是疼痛好多了,还与我谈古论今,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他用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关爱,再三嘱咐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叫我早点回厂,不能影响工作。他有人服侍,不要我挂念,国家办厂要紧,办得好,他也感到高兴,谁知就此一别竟成永诀。

严父慈母含辛茹苦,一生的给与,从没听到一声抱怨,一生的奉献,也不想得到多少回报。他们用全部的挚爱把儿女养育成人,成家立业,使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日子越过越好。正是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娱度晚年的时候,父亲却离开了人世,走得那么仓促、从容和坦然,享年65岁,子欲养,亲不待,怎不让人痛彻心扉。

父亲去世后,母亲跟我们一起过日子,妻与她相处融洽,胜似母女,老人家很舒心,无忧无虑的,还经常戴着老花眼镜看书,给儿孙讲故事,或者诵读她笃信佛教的经文,一直活到82岁。也许,母亲辛勤劳碌了一生,实在太累了,就此无疾而终,与父亲一起安息于故乡大地,已有二、三十个年头了,但他们的爱,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而悠情不已。

霏雨凄沥故乡碧野,烟雾迷蒙湾港村角。一家人跪拜于我父母亲的墓前,祭奠他们在天之灵,炷炷香火,点燃亘古情怀,飘入天国,缕缕青烟,腾涌追思记忆,寸心难报三春晖。感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抬泪眼仰天长叹,叹不尽泪雨潸潸,纷纷注入笔端,流淌于一方素笺,赤子伏案写下此文,以告慰我父母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祝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延伸阅读

人一生,只欠父母


问世间, 什么样的爱是永恒不变的? 无疑是父母对儿女无怨无悔的爱。 当你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 父母的视线一刻也不离左右。 当你入学读书,初涉人生, 父母的教诲时常于耳边萦绕。 当你长大成年,成家立业, 父母的心仍时刻把你惦记。

佛家说:若无相欠,怎会遇见。我们这一生,只欠两个人那就是生养我们为我们不辞辛苦的父母。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百善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一定要谨记:不管你是处于多艰难的境地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好好陪陪父母,孝顺善待自己的父母。

啥为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用心爱我们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无条件为我们付出的人。一声父亲简单的呼唤,他成为你一辈子的依靠。一声母亲简单的叫唤,她成为你一辈子的温柔乡。 父亲,结实的肩膀,是我们一辈子的靠山。母亲,温暖的怀抱,甘愿为我们倾尽所有。世人都只乎你飞得高不高,只有父母,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父母不在乎你是成功还是落魄只希望你照顾好自己,快乐简单地生活。世人都在乎你混得好不好,只有父母关心你过得难不难?

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越来越老。我们的陪伴也是越来越少,在外求学的学子们,在外奋斗的游子们,你们可曾想过,自己多久没有回家看看了呢?你们可曾思量过,自己还能陪伴父母多少年?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钱,可以慢慢挣,事,可以慢慢做。父母已年迈,也需要我们去关爱,父母也会孤单,也需要我们来陪伴,父母不是超人,也需要我们去照顾。 趁父母健在,多多孝顺他们,陪伴他们,多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陪伴,别等到失去了,方懂得珍惜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无数次,我在街头寻觅着你撒落的忧伤,可黯然的霓虹灯却始终映现不出你天真而含蓄的笑容。 不要走,你回来这句话,我在梦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梦醒后,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说爱你时,你羞红的面颊,如蔷薇花一样的美丽,很久不敢抬起头来,你的眼里流动的爱的涟漪。此时,我喜欢用迷醉的双眼看着你,看风舞动了你的花瓣,羞涩的躲藏在叶的缝隙里,眨动着双眸美丽又调皮。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岁月。

只是,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于是,我舍弃了你。你带着忧伤离去了。你说,只有眼泪才知道爱的滋味,我却只是对你许下空虚的诺言。你到了海南,就是那个无数情侣许下海誓山盟的地方。你告诉我,其实天涯与海角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那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以为,岁月无情,可以淡化对你的思恋。只是,我的思恋却是一瓶上好的烈酒,越是久远,越是浓烈。

我并不喜欢饮酒。可当我端起一杯盛满红酒的酒杯时,里面却盛满了你的倩影。于是,在夜深的时候,我学会了用酒麻醉自己的神经,麻醉自己的心扉。

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01

王小波曾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我们这一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懂事太晚。

年轻时潇潇洒洒,四处伸张正义,历经无数。

时过境迁才发现,我们与最亲近的人,已经离得最远。

越长大,越明白对父母的亏欠。

父母常说,孩子是他们爱情的产物,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必亏欠任何人。

但身体发肤之恩太重,我们注定一生亏欠,无法偿还。

02

爱,经不起等待

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

尽孝须趁早,时光等得起,父母等不起。

年前的时候,奶奶走了。父亲跪在灵前,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

自爷爷去世后,奶奶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父亲放下了工作,从外地赶回来,和母亲一起,陪奶奶走过了最后的几个月。

可在奶奶走的那一刻,父亲哽咽着说,还是太晚了。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央视曾曝光一个时光表格,按人均75岁来算,人的一生不过900多月,画在纸上,不过一张30×30的表格,一个月,就相当于一格。

假如我们的父母平均五十岁,若一个月见一次面,那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就只有20格,在我们的整个人生里,还不满一行。

若见面的时间再短一点,一年才能见一次。那我们能再见的时间,就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角落。

我们总笑着说来日方长,可时间,从来不会替你撒谎。

每一次见面,回得匆匆忙忙,却又潦草地离场。

殊不知,他们最想要的,不是你赚了多少钱,有多大能力,而是你有多少时间,能回家看看。

人生是一个考场,在这道亲情题里,我们只能做一次,没有补考,也无法重来。

所以,没事就陪陪他们吧,别让他们等得太久。

爱,经不起等待。别等没了亏欠,等来了遗憾。

陪伴,才是最稀缺的告白。

03

体谅,是最难的爱

《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过孔子:何为孝?

孔子的回答是:“色难。”

“色”乃和颜悦色之意,“难”意为困难。

孝敬父母,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这世上最被悲哀的事,莫过于他们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白发之际,却要看着儿女脸色行事。

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先生曾提过自己的遗憾。

“我那时脾气坏到了极点,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鲜血,可心里口里念叨着着的还是他。后来母亲走了,他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年少不懂父母恩,失去方知罪已深。

一个人最大的遗憾,在于把最坏的脾气,都给了最亲最爱的人。

04

照顾好自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儿女疼在身,父母痛在心。

在《见字如面》中,有一位男孩写给妈妈的信,看哭了无数人。

出生于农村的李真,带着全家的希望,考上了研究生。

可在刚拿录取通知书的第三天,他被检查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

“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

“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

主持人黄志忠一边哽咽着朗读,一边流着热泪。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又无神的眼眸。

生病的这三年,您把我照顾的一丝不苟。

每一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

我知道,您已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却换来一波又一波的绝望。”

对不起妈妈,我没能照顾好自己,让您失望了。

这世上,最让人痛苦的事,不过是最亲近的人,看着孩子痛苦,却又无力与无助。

05

最好的尽孝,就是现在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他们的爱越深远,我们便越亏欠。

子女之孝顺,则应顺其心意。

工作在外就记得打个电话,多陪陪他们。

在家就多点耐心,体谅他们。

另外,请记得照顾好自己,别让他们太操心。

父母是隔在死神和我们之间的一堵墙。

我们长大的代价,就是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们用日渐佝偻的身影在告诉你,不能等!

不能等,也不要等。

最好的尽孝,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