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家乡的榆钱儿

家乡的榆钱儿

发表时间:2020-08-19

【www.qg13.com - 树儿的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榆钱儿,欢迎阅读与收藏。

又到了榆钱儿挂满树枝的季节,看一串串苍翠欲滴的榆钱儿,把我又带到了遥远的孩提时代。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榆钱儿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绿色、片状,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一分钱大小,因为它酷似古代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寓意着吉祥富足,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有点像缩小版的铜钱,故而得名。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唐施肩吾《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宋苏轼《榆》: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清陈维崧。《河传弟九体榆钱》:荡漾,谁傍?轻如蝶翅,小于钱样。抛家离井若为怜?凄然。江东落絮天。历史传说。据《尔雅》记载,榆皮(榆白枌)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嘉佑年中,过丰,沛,人缺食,乡民多食此(榆皮)。

关于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各种树木在春风的抚摸下,竞相吐翠。榆树在这个季节里,结出了一串串的榆钱儿,翠绿欲滴。一串串的榆钱,在那艰难的岁月,于是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榆树初开始,满树的枝条先是缠上了褐红色的毛绒线,不几日枝条上又爬满了绿毛虫似的,再后满树似长满了一棒棒玉棍儿,稍有微风吹来,整个儿树都颤微微地,似乎承受不了如此的重负,远远望去,整个榆树就像碧玉装扮成的玉树。

暮春三月,正是榆钱绽放的时节,所谓春尽榆钱堆狭路。这个季节,很多树的枝条间叶还未发,榆树竟先开出花来。榆树枝头先是隐约的紫色花苞,密密的,小小的,待到能看清它模样时,已是满枝新绿,一簇簇浅绿色的榆钱,圆圆碎碎、绿绿嫩嫩。榆钱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真的像缩小了的铜钱。

榆钱儿很好吃,可以生吃,嫩嫩的,甜甜的,带着些微的青气。小时候,我们家前屋后有许多榆树。初春,天气刚刚有了些暖意,桃花、杏花还没有落尽,榆树枝头已经长满了褐色的小花苞,密密的,小小的,象极了高梁米。没几天已经满枝新绿,一嘟噜一嘟噜串成串,圆圆碎碎绿绿嫩嫩。这时候捋下来,是最好吃的。

钱儿不但好看,而且还好吃。每当榆钱儿在春天的抚慰下肆意成长的当口,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在乡下、有着大东北一般野性的孩子,便会在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爬到树干上,看准一枝结得大而多、一嘟噜一嘟噜摇摆的榆钱儿,毫不留情地折下来,然后哧溜一下滑下来,躲到暖暖的屋檐下,一片一片地摘下诱人的香味,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每年春天榆钱儿最鲜嫩的时日,我们在母亲的注视下,提这个小篮子,猴儿般爬上树,把篮子挂在枝头,先迫不及待地捋一把塞进嘴里,满齿唇香。我们沐着朝阳迎着微风,爬到树杈最高处,找个榆钱儿最多最厚最嫩的地方,把篮子挂在粗一些的枝干上,然后或坐或骑或蹲,在榆树之中穿梭。

待到篮子里满的再也装不下去了,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得从树上一步步挪下来。母亲坐在温暖的屋檐下,安详地精心的挑拣我们的收获。

榆钱儿除了生吃,还能与其它各种杂粮搅和在一起,做出很多种美味佳肴。比如榆钱儿蒸饭、榆钱儿大饼、榆钱儿熬粥、榆钱儿炸酱,等等。而每一种佳肴,都有各自的滋味,细细地品起来,都能品出乡村最自然的味道。

把筐里的榆钱儿收拾好,母亲就拿出一个大盆,用清水洗上几遍,捞出来放到盖帘上,让残余的水慢慢地流干。这当口,母亲已经把灶膛里的柴草点燃,大铁锅里已经烧上了水。然后,母亲取出玉米面,放上适量的水搅拌,不稀不干,恰到好处。

待大铁锅里的水冒出热气的时候,母亲就把一个大大的用来蒸豆包用的漏帘放到锅里,再在上面铺上一块大大的纱布。尔后,把玉米面均匀地撒在上面。最后,再把已经沥干的榆钱儿均匀地撒到玉米面上,再往上面撒一些盐巴。这些都做完,母亲就用她那潇洒的动作,把锅盖得严严实实起来。

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一股股热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钻出来,夹杂着诱人的香味,惹得我们使劲地吸着鼻子,口水早就顺着不争气的嘴角流下来了。

二十分钟左右,一锅香甜可口的榆钱儿哺了便出笼了。母亲打开锅盖的瞬间,一屋子的香气便弥漫开来。这时候,我们这些子女每个人的手里,早就准备好了一个大碗,还没等母亲盛满,便抢过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整个房间,甚至整个院子里,都飘着榆钱儿哺了浓浓的香甜!那是人间最真实、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好多年了。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我的心思便会飞回那久别的家园。特别是在物欲越来越纷杂的时代,我很想再一次回归故里,并亲手折一枝榆条,美美地吃上一次香甜的榆钱儿啊!

今年清明节,远离家乡的我回到老家,还专程去村头看望了那棵大榆树,它还是一样的枝繁叶茂,一样的遒劲挺拔。抚摸着它那久经沧桑龟裂不堪的树皮,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骤然间袭上心头,我仿佛看见母亲正招呼我接我摘下的榆钱,或是她正精心做榆钱饭的情景。我俯身捡了一把散落的榆钱,小心翼翼地托在手心,贪婪地吮吸那股清新的香气,那小小的榆钱儿,已经植根于我的记忆深处,牢牢地扎下了与故乡生脉相连的根

延伸阅读

榆钱飘香


和着时光轻盈的步伐,又来到了一年的清明节,遥望远方的家乡,缅怀父母,无论时光的河流,怎样的波及冲刷,那些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曾经生活中的苦与乐,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沧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劳作的身影,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对儿女的满满亲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润着女儿的心房,思念父母的同时,又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美味榆钱饭,哦!依然是回味无穷!

题记

清明节到来,人们都喜欢到郊外踏青游玩,东北的春天来的太迟,依然春寒料峭,所有的枯树枝桠,没有一点要发芽的意思,小草依然躲在泥土里憨憨沉睡,看不到一点生机。想起此时的家乡,应该已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那挂满树枝黄白色的榆钱,串串飘香,一派春意盎然了吧!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四季分明,每到开春,清晨起来,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在晨阳的照耀下,远远望去,阳气就像一张乳白色的大网,似雾非雾,又象一群若隐若现的小白羊,在轻风拂动下飘来荡去,徐徐上升,让人心旷神怡,小孩子天真的称它叫羊娃儿,伸手去抓什么也没有,无论怎么跑,羊娃儿总是在你眼前晃动,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吧!

童年的家乡,虽然农民们日子过得清贫苦寒,但春天依然是人们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人们整理田地,播种早秋,投入大生产的时候,然而仓里的粮食却剩余不多,人们的生活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荒春,为了不饿着肚子搞生产,总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些食物填充饥饿,除了野菜之外,最盼望的就是清明时节成熟的榆钱了。

在我们村上,到处都有榆树的身影,一般榆树都长得很高,躯干很直,好象敬天玉柱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榆树也因为给人们带来美味食物,被称之为救命树。正当别的树还在冬眠未醒的时候,它就悄悄的发出细细的嫩芽,长出一串串微绿带黄,油光水嫩的小榆钱儿,也许是上天的有意馈赠,托第一缕春风带给人们的绿色救命食品。

一般的年景,人们只吃榆钱,榆钱也就是榆树的种子,它的外形圆圆的,可能是酷似古铜钱的缘故吧,先人们给它赐名榆钱儿。榆钱儿还有余钱的谐音,因此不仅是人们的美食,也成了人们心中吃榆钱能发财的美好愿望。

据老人们说,榆钱儿还有很多药效的作用,有的小孩儿长期消化不良,积食,成了顽症,导致头发毛糙稀疏,面黄肌瘦,肚子胀大,不思饮食,吃一段榆钱慢慢就好了,榆钱还能治疮癣顽症,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杀虫消肿的功效。

当榆钱长的象钱串子一样挂满枝头的时候,孩子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向日葵秆,或者长竹竿儿,头上绑着一个铁丝捼成的钩子,拎着篮子或者布袋,男孩子们爬到树上,把布袋挎在身上,用钩子钩着树枝,吹着口哨儿,悠闲自得的捋着榆钱儿。女孩子不会上树,只能在下边钩一些较低树枝上的榆钱儿。男孩子们偶尔折一枝子,扔给女孩子们,大家都把篮子捋满了,再风风火火打闹一阵子。

我们家院里也有一棵榆树,树高冠大,看着那一树的榆钱,天天翘首期盼,盼望它们快快长成,期待享用母亲做的各种各样的美食。母亲说:等到清明节的时候,榆钱的微黄色消退,变成了微白色,我们就捋榆钱,妈妈就给我娃儿做喜欢吃的榆钱饭。

榆钱变白了,母亲用一根绳子把铁钩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我擓着篮子站在母亲身边,把篮子举得高高的,榆树的枝条有很柔软,母亲用钩子把树枝钩弯下来,大把大把的捋着榆钱,我在下边接着,趁着母亲换树枝的时候,悄悄抓点填到嘴里嚼一嚼,甜甜的味道,粘糊糊儿的。

母亲精湛的厨艺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做榆钱那就更不含糊了,能做出好多种美味食品,想没有食欲就不成。

由于榆钱很甜,小虫子和人一样喜欢榆钱儿,总比人们先行一步品尝,榆钱上有虫卵虫屎什么的很脏,母亲擓着榆钱儿,手里拿个大瓦盆儿,拎个小木桶,我头上顶一个竹筛子(竹筐)颠颠儿的跟着母亲来到井边,母亲先是把榆钱认真的捡一遍,然后用小木桶打水一遍一遍的冲洗干净,看着那一筛子白花花的榆钱,真的好眼馋啊!

我们家有一个烧柴火的铁鏊子(平底锅)专门用来烙饼用的,母亲提前把面糊糊搅好,把榆钱搅在里边,放上葱花和盐,再打进去两个鸡蛋,几分钟后,油嫩软香的榆钱饼就出锅了,那扑鼻的香味,让人垂延欲滴,急不可耐的伸手去拿,小手儿狠狠被烫了一下,眼泪刷一下滚了下来,母亲赶紧拿小磨香油抹在我的手上,心疼的说:闺女,别着急,等一小会儿凉点再吃,妈做的很多,会让你吃个够的。

母亲还把榆钱蒸成窝窝头,先把面发开,然后把榆钱和在里边,捏成窝窝,下边留一个小洞,蒸出来个大又轩的榆钱窝窝,色味俱佳,质嫩爽口。

母亲还把榆钱拌上玉米面,放在锅里蒸熟,捣上半碗蒜泥儿,蒜泥里放上酱油醋,和小磨香油,拌在蒸熟的榆钱里,既当饭又当菜,那个香啊!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有时候,母亲还把榆钱儿做成榆钱儿饭,先把榆钱煮熟,搅上面疙瘩,黄澄澄的鸡蛋蒲穗儿,闹嚷嚷的葱花儿,真的太诱人了,

有时候母亲会上街买点猪肉,剁成肉馅,把榆钱剁碎,包成榆钱肉包子,给全家改善生活。还有榆钱炒鸡蛋,松软可口,口留余香。简单的榆钱,母亲能做出很多种类的食品,无论怎么做,都能让人百吃不厌。

在那些穷困的年代,榆钱在清明前后,曾是人们的主食,帮助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荒春,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不光吃榆钱,就连榆树叶子和榆树皮都吃光了。人们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那些被剥光了皮的榆树,只剩白光光的躯干,赤裸裸的含羞干枯而死,那悲壮的惨景令人心痛!

清明时节泪纷纷,缅怀父母的同时,总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美味榆钱儿饭,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时光的河流,怎样的波及冲刷,那些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曾经生活中的苦与乐,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沧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劳作的身影,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对儿女的满满亲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润着女儿的心房。

家乡的荠菜


在家乡,荠菜是报春的野菜,春风轻轻拂过,最早醒来的是荠菜,它匍匐在河边沟渠的坡地上。一团一簇的新绿,吸引着女人们呼朋引伴,提着篮子,拿着铲子,寻寻觅觅挖荠菜。

荠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民间好多人又把它称为护生草、枕头草、清明草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清明前后,荠菜在其它的小草还未萌动的时候,就破土而出。开始的颜色是浅紫,后来是深绿,再后来就成了绿色。让人看了就产生一种尝一尝的欲望。

荠菜的味道微甘,细品有一种大地的气息,令人回味,令人神往。科学分析证实,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每500棵荠菜竟高达1680毫克之多,超过了其他各种蔬菜甚至豆腐的含量。

荠菜和肉糜做成馅儿包进馄钝;和新鲜笋片笋丝烧成荠菜冬笋;和肉丝豆腐一起做成美味荠菜羹。吃过后余香会三日不去。

这都是在繁华的快节奏的都市里很难得的,我们可以用心去体味那种泥土的气息,这里远离了逐臭争利,锱铢必较,远离了轻嘴薄舌,争是论非,远离了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细细地品位那是一种清醇,那是一种淡泊,那是一种宁静。

我喜欢荠菜,不仅喜欢它旺盛的生命力,更喜欢它身上那种清淡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荠菜茂盛生长的时期,满地的荠菜随着葱茏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钻出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那在春风春雨中挖荠菜的情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脑海之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让人留恋怀念。

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多种疾病。荠菜营养丰富,含有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

荠菜,家乡最普通的一种野菜,留给了我太多的记忆,那记忆充满了甜蜜,也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对于荠菜,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来自儿时,既不是它的药用价值,也不是它的营养价值,更不是它朴素的花。我对荠菜的感情源于它鲜嫩的叶。因为,我是吃着荠菜长大的。

阳春三月,荠菜刚从地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经常挎着一个篮子,拿一把小铲刀,换两个要好的伙伴去挖野菜。你追我赶,我们边跑边唱儿歌,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向广阔无垠的田野奔去,是那样地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仰望蓝天白云,远看青山绿树,近听溪水淙淙,我们恣意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感触大自然的怀抱,那一刻顿时体味到自由的无穷乐趣,心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而这样的感觉确实要感谢荠菜的恩惠。我们来到山坡上,来到田野里,开始比赛,看谁先挖满篮子。弯下腰,眼瞅着荠菜,心无旁骛,我们只顾挖啊挖,没过多久,就有人一蹦三丈高地喊:我挖满了!挖得最快的伙伴能吃上挖得最慢的给买的冰糖葫芦。他含在嘴中,甜在心里,得意地咯咯笑着,那声音是世上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声!

小时侯生活贫困,粮食经常不够吃,一年中半年闹饥荒。为了不让肚子饿着,母亲就让我们兄妹到田野挖野菜充饥。那时的野菜很多,荠荠菜(荠菜)、刺角芽、灰灰菜、面条菜等。刺角芽我不大喜欢,上边有刺,扎手,也不好吃;灰灰菜与面条菜倒是好吃,但很少,不容易挖到。最好挖的是荠菜,田野、河畔、山坡、路边,到处都是,吃起来也不错,小时候,我也会跨上竹蓝,拿着小镰刀,跟着哥哥和姐姐一起去挑野菜,我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每次都能挖上一篮子。刺角芽挖回去炒吃,灰灰菜凉拌,面条菜做汤面时作为青菜下锅。惟有荠菜,即可炒吃,也可凉拌,还可以做饺子馅。那时,能吃上一顿饺子,是十分奢侈的,做梦都想。

回到家里,我和哥帮着拣荠菜,母亲就忙着揉面了。荠菜拣好后,先用清水洗净,母亲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份,用刀把荠菜切碎,就开始对佐料弄馅心了。那时候最多在馅心里加上两只鸡蛋或者是一点豆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母亲是精打细做的能手,身边放着一个低矮的小炉子,她坐在小板凳上,把炉子燃旺。炉子上面铺一块平底的圆铁板,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抓在手心里,往铁板上一点点地烙春卷皮子,一张张的春卷皮子在手中撑开如同一张张轻盈的伞面飘飘然地被掀起又叠成小堆,这反反复复的动作,在她们已经熟练得不假思索了。母亲摘下一块小小的面团,只见母亲快速地在手心里一转,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很快就出来了,再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春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母亲把春卷整整齐齐的摆在桌子上。母亲又开始炕饼了。只见母亲把一只小包子放在手里一转,一只圆圆的小饼出来了。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放进锅里,不一会,一只只黄亮亮的荠菜饼熟了,满屋子的荠菜香味,那个香呀,真的让人直流口水。

在我们家乡,乡亲们爱吃饺子,把饺子做主食,也拿其待客。有迎客的饺子,送行的面一说。在我的印象中,早些年吃饺子,纯粹是改善生活,而且那时侯的饺子,基本上都不放肉的。现在想来,不放肉的荠菜饺子,其实味道也是很不错的。我现在也常吃荠菜饺子,但都是在超市里买的,吃起来感觉没有过去的好吃。我曾去野外挖过荠菜,吃起来味道还算鲜美,但总感觉有点生分,吃不出童年记忆里的滋味来。

荠菜还可以腌吃,不知道别人吃过没有,反正我吃过。大概是七六年吧,我那时正在公社读高中,家里穷,买不起食堂里的菜,常常自己从家里带些腌菜。常吃的是苤蓝丝、萝卜丝等。记得那年春天,家里没有了可腌的咸菜,母亲就到野外挖来了荠菜,为我制作咸菜。如今想来,荠菜制作的咸菜,味道还是很好吃的呢。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家桌上的佳蔬,早在清代中期,它还被列为皇宫御膳食谱,成为皇家贵族的美食。荠菜是一种大众化的菜蔬,可采用各种方法烹制,如与肉馅、鱼泥合制成荠菜肉丸或鱼丸下汤,也可直接与豆腐、肉片等制汤羹或炒食,还可做成荠菜饺子或馄饨,甚至可与膏蟹、虾仁、塘鲤等合制成高档菜肴荠菜清香爽嫩,让人回味无穷。老家人对荠菜情有独钟。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这就是老家人对荠菜的赞歌。

对于荠菜,人们总是喜欢把它与贫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在许多关于荠菜的文章中,把荠菜说成救命菜。荠菜,成了忆苦菜。当然,我也一样。其实,荠菜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良蔬。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吃荠菜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诗经》里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之句。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唐朝时期,人们用荠菜做春饼,在立春这天有吃荠菜春饼的风俗。许多文人名士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范仲淹在《荠赋》中写道陶家雍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官商角微。苏东坡喜欢用荠菜、萝卜、米作羹,命名为东坡羹。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了荠菜的价值,开始种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荠菜除了药用、食用外,还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荠菜根白色,茎直立,呈莲座状,叶羽状分裂,叶片有毛,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花小,白色,长圆形。说实在的,荠菜花确实有点不起眼,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几乎没有香味,它既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桂花的浓香,更没有腊梅的傲气,属于那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花小草。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花,却是野地里的报春使者,很多植物还未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向人们报告春已来到的消息了。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怀想。可以说,荠菜花是春的旗帜。

现在菜市场上也有好多卖野菜的,但大棚养殖的荠菜没有野生的味道。过去,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年。现在人吃野菜,则是为了尝尝新鲜,换换口味,每每品尝这美味佳肴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荠菜香。荠菜先春而落,是最早返青的报春菜,它伏地而生,任凭风吹雨打,无所畏惧。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野里去挑荠菜,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暖暖的阳光下,挎一个筐子,带一把铲子,呼朋引伴,连蹦带跳的奔向田野。踩着软绵绵的麦垄,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大口呼吸着沁人心脾的麦苗青香。身轻如燕,飘走在田野里,收获着荠菜,收获着春天,收获着希望。

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又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挖一篮儿鲜嫩的荠菜,回家用凉水洗净,在案板上把它剁细,把花生面儿或豆面儿一起下入锅中,温火炖十几分钟,你就做成了家乡人百吃不厌的荠菜花生沫或荠菜豆沫。那四溢的香气,像南方的芝麻糊,让人直流口水。陆游曾赋诗赞曰:手煮肠下荠,美若乳下肠。故乡也有日食三顿荠,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听爷爷说,艰难的岁月中,榆钱、苦菜、白蒿、地瓜秧,甚至是树皮、草根,乡亲们都曾用来充饥,更不用说这好吃的荠菜了。是荠菜帮他们度过苦日子,迎来好日子,因此乡亲们对它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荠菜,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乡野里最卑微的植物,它既跟爱情无关,跟吉祥无关,跟富贵无关。它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苦难岁月里的悲伤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愈加怀念起家乡的荠菜来

家乡的愁思


父亲又卷起了一支他手动的老旱烟,烟的叶子和杆混合而成的老叶子烟,点着火以后,父亲吧嗒吧嗒的允吸着,一股缭绕的青烟席卷着他的头顶,陷入到这种云里雾里的沉思之中。

父亲今年已经60多岁了,头发早已经花白了,见证过岁月沧海桑田的他显得格外沉静和安宁,已经没有了青年人的那种风风火火,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激情。现在做起事和走起路来都是慢腾腾的,不会再因为我们的不听话而怒火中烧。他现在是慈祥而又听话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听他的话一样。

回忆父亲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由于家庭的压力,他没有读过一天的书籍,所学的知识全拼借自学和大伯所教,他认识的汉子比我认识的都多,数学算起账来无人可比,现在60多岁了依然会用口算一些生活上的加减乘除。相比于我们这些整天坐在教室里面吃过洋墨水的人来说,父亲的意志和强大和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对比,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写的一手好字我至今逾越不了,对二胡又有深刻的研究,陕西的老秦腔的很多曲子都会拉。这些优点我们作为子女的却一点也没有继承到。

如今的老父亲学年轻人玩起了手机,对斗地主玩的不亦说乎,还经常看抖音和火山小视频,以前只有一个手机的时候,母亲会和他两人抢一个手机,现在不会了,自从去年回家,我给母亲买了一个平板电脑,现在两位老人都是各玩各的,一个斗地主,一个看秦腔,互相不影响,互相不干涉,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现在父亲嘴上虽然很少表达,但是还是多么希望我们兄弟能够早日结婚,早点让他抱上他喜欢的乖孙,所以他偶尔会陷入与沉思,陷入与自责之中。奔跑中的儿子们却没有坚强的翅膀,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所以才导致现在的父母依然压力很大,尤其是冬闲的时候,天天闲时在家中,从不走动左邻右舍,并不是父母亲不硌人,而是村里面的闲言碎语、乱嚼舌根不得不让父母远离这种是非。

父亲的一辈子可谓是太不容易了,既要照顾有病的母亲,又要忙活地里的活儿,所以对我们兄弟之间的沟通并不深,但是知父莫如子,我们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要强的性格和面对困难从不低头的他过得却是非常艰难。

从联合生产到包产到户,父亲的日子始终过得是紧巴巴的,没有太多的积蓄和存粮,尤其是后面大哥上大学的时候,每年都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就会找关系好的人家去借粮,等到新的粮食下来时再还给人家,我的高中时节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对父亲格外的尊重与爱戴。

有一年老家的土豆基本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很小很小的,父亲又去一个一个的挑拣出来,我当时很不解,父亲为何要这样,他的回答让我现在都回想起来潸然泪下,多买一个多挣一分钱。这是一个劳动了一辈子人的最朴实的回答。

父亲已经老了,但是他朴实的精神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尊敬的父亲,但愿您和母亲在千里之外吉祥安康。思念您们的儿子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