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榆钱飘香

榆钱飘香

发表时间:2020-08-10

【www.qg13.com - 关于野菊花的情感美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榆钱飘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着时光轻盈的步伐,又来到了一年的清明节,遥望远方的家乡,缅怀父母,无论时光的河流,怎样的波及冲刷,那些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曾经生活中的苦与乐,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沧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劳作的身影,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对儿女的满满亲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润着女儿的心房,思念父母的同时,又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美味榆钱饭,哦!依然是回味无穷!

题记

清明节到来,人们都喜欢到郊外踏青游玩,东北的春天来的太迟,依然春寒料峭,所有的枯树枝桠,没有一点要发芽的意思,小草依然躲在泥土里憨憨沉睡,看不到一点生机。想起此时的家乡,应该已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那挂满树枝黄白色的榆钱,串串飘香,一派春意盎然了吧!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四季分明,每到开春,清晨起来,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在晨阳的照耀下,远远望去,阳气就像一张乳白色的大网,似雾非雾,又象一群若隐若现的小白羊,在轻风拂动下飘来荡去,徐徐上升,让人心旷神怡,小孩子天真的称它叫羊娃儿,伸手去抓什么也没有,无论怎么跑,羊娃儿总是在你眼前晃动,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吧!

童年的家乡,虽然农民们日子过得清贫苦寒,但春天依然是人们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人们整理田地,播种早秋,投入大生产的时候,然而仓里的粮食却剩余不多,人们的生活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荒春,为了不饿着肚子搞生产,总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些食物填充饥饿,除了野菜之外,最盼望的就是清明时节成熟的榆钱了。

在我们村上,到处都有榆树的身影,一般榆树都长得很高,躯干很直,好象敬天玉柱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榆树也因为给人们带来美味食物,被称之为救命树。正当别的树还在冬眠未醒的时候,它就悄悄的发出细细的嫩芽,长出一串串微绿带黄,油光水嫩的小榆钱儿,也许是上天的有意馈赠,托第一缕春风带给人们的绿色救命食品。

一般的年景,人们只吃榆钱,榆钱也就是榆树的种子,它的外形圆圆的,可能是酷似古铜钱的缘故吧,先人们给它赐名榆钱儿。榆钱儿还有余钱的谐音,因此不仅是人们的美食,也成了人们心中吃榆钱能发财的美好愿望。

据老人们说,榆钱儿还有很多药效的作用,有的小孩儿长期消化不良,积食,成了顽症,导致头发毛糙稀疏,面黄肌瘦,肚子胀大,不思饮食,吃一段榆钱慢慢就好了,榆钱还能治疮癣顽症,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杀虫消肿的功效。

当榆钱长的象钱串子一样挂满枝头的时候,孩子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向日葵秆,或者长竹竿儿,头上绑着一个铁丝捼成的钩子,拎着篮子或者布袋,男孩子们爬到树上,把布袋挎在身上,用钩子钩着树枝,吹着口哨儿,悠闲自得的捋着榆钱儿。女孩子不会上树,只能在下边钩一些较低树枝上的榆钱儿。男孩子们偶尔折一枝子,扔给女孩子们,大家都把篮子捋满了,再风风火火打闹一阵子。

我们家院里也有一棵榆树,树高冠大,看着那一树的榆钱,天天翘首期盼,盼望它们快快长成,期待享用母亲做的各种各样的美食。母亲说:等到清明节的时候,榆钱的微黄色消退,变成了微白色,我们就捋榆钱,妈妈就给我娃儿做喜欢吃的榆钱饭。

榆钱变白了,母亲用一根绳子把铁钩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我擓着篮子站在母亲身边,把篮子举得高高的,榆树的枝条有很柔软,母亲用钩子把树枝钩弯下来,大把大把的捋着榆钱,我在下边接着,趁着母亲换树枝的时候,悄悄抓点填到嘴里嚼一嚼,甜甜的味道,粘糊糊儿的。

母亲精湛的厨艺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做榆钱那就更不含糊了,能做出好多种美味食品,想没有食欲就不成。

由于榆钱很甜,小虫子和人一样喜欢榆钱儿,总比人们先行一步品尝,榆钱上有虫卵虫屎什么的很脏,母亲擓着榆钱儿,手里拿个大瓦盆儿,拎个小木桶,我头上顶一个竹筛子(竹筐)颠颠儿的跟着母亲来到井边,母亲先是把榆钱认真的捡一遍,然后用小木桶打水一遍一遍的冲洗干净,看着那一筛子白花花的榆钱,真的好眼馋啊!

我们家有一个烧柴火的铁鏊子(平底锅)专门用来烙饼用的,母亲提前把面糊糊搅好,把榆钱搅在里边,放上葱花和盐,再打进去两个鸡蛋,几分钟后,油嫩软香的榆钱饼就出锅了,那扑鼻的香味,让人垂延欲滴,急不可耐的伸手去拿,小手儿狠狠被烫了一下,眼泪刷一下滚了下来,母亲赶紧拿小磨香油抹在我的手上,心疼的说:闺女,别着急,等一小会儿凉点再吃,妈做的很多,会让你吃个够的。

母亲还把榆钱蒸成窝窝头,先把面发开,然后把榆钱和在里边,捏成窝窝,下边留一个小洞,蒸出来个大又轩的榆钱窝窝,色味俱佳,质嫩爽口。

母亲还把榆钱拌上玉米面,放在锅里蒸熟,捣上半碗蒜泥儿,蒜泥里放上酱油醋,和小磨香油,拌在蒸熟的榆钱里,既当饭又当菜,那个香啊!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有时候,母亲还把榆钱儿做成榆钱儿饭,先把榆钱煮熟,搅上面疙瘩,黄澄澄的鸡蛋蒲穗儿,闹嚷嚷的葱花儿,真的太诱人了,

有时候母亲会上街买点猪肉,剁成肉馅,把榆钱剁碎,包成榆钱肉包子,给全家改善生活。还有榆钱炒鸡蛋,松软可口,口留余香。简单的榆钱,母亲能做出很多种类的食品,无论怎么做,都能让人百吃不厌。QG13.CoM

在那些穷困的年代,榆钱在清明前后,曾是人们的主食,帮助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荒春,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不光吃榆钱,就连榆树叶子和榆树皮都吃光了。人们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那些被剥光了皮的榆树,只剩白光光的躯干,赤裸裸的含羞干枯而死,那悲壮的惨景令人心痛!

清明时节泪纷纷,缅怀父母的同时,总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美味榆钱儿饭,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时光的河流,怎样的波及冲刷,那些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曾经生活中的苦与乐,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沧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劳作的身影,养育儿女的艰辛和不易,对儿女的满满亲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润着女儿的心房。

延伸阅读

家乡的榆钱儿


又到了榆钱儿挂满树枝的季节,看一串串苍翠欲滴的榆钱儿,把我又带到了遥远的孩提时代。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榆钱儿也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绿色、片状,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一分钱大小,因为它酷似古代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寓意着吉祥富足,中间鼓出来,边缘处薄薄的,嫩绿扁圆,有点像缩小版的铜钱,故而得名。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唐施肩吾《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宋苏轼《榆》: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清陈维崧。《河传弟九体榆钱》:荡漾,谁傍?轻如蝶翅,小于钱样。抛家离井若为怜?凄然。江东落絮天。历史传说。据《尔雅》记载,榆皮(榆白枌)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嘉佑年中,过丰,沛,人缺食,乡民多食此(榆皮)。

关于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各种树木在春风的抚摸下,竞相吐翠。榆树在这个季节里,结出了一串串的榆钱儿,翠绿欲滴。一串串的榆钱,在那艰难的岁月,于是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榆树初开始,满树的枝条先是缠上了褐红色的毛绒线,不几日枝条上又爬满了绿毛虫似的,再后满树似长满了一棒棒玉棍儿,稍有微风吹来,整个儿树都颤微微地,似乎承受不了如此的重负,远远望去,整个榆树就像碧玉装扮成的玉树。

暮春三月,正是榆钱绽放的时节,所谓春尽榆钱堆狭路。这个季节,很多树的枝条间叶还未发,榆树竟先开出花来。榆树枝头先是隐约的紫色花苞,密密的,小小的,待到能看清它模样时,已是满枝新绿,一簇簇浅绿色的榆钱,圆圆碎碎、绿绿嫩嫩。榆钱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真的像缩小了的铜钱。

榆钱儿很好吃,可以生吃,嫩嫩的,甜甜的,带着些微的青气。小时候,我们家前屋后有许多榆树。初春,天气刚刚有了些暖意,桃花、杏花还没有落尽,榆树枝头已经长满了褐色的小花苞,密密的,小小的,象极了高梁米。没几天已经满枝新绿,一嘟噜一嘟噜串成串,圆圆碎碎绿绿嫩嫩。这时候捋下来,是最好吃的。

钱儿不但好看,而且还好吃。每当榆钱儿在春天的抚慰下肆意成长的当口,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在乡下、有着大东北一般野性的孩子,便会在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爬到树干上,看准一枝结得大而多、一嘟噜一嘟噜摇摆的榆钱儿,毫不留情地折下来,然后哧溜一下滑下来,躲到暖暖的屋檐下,一片一片地摘下诱人的香味,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每年春天榆钱儿最鲜嫩的时日,我们在母亲的注视下,提这个小篮子,猴儿般爬上树,把篮子挂在枝头,先迫不及待地捋一把塞进嘴里,满齿唇香。我们沐着朝阳迎着微风,爬到树杈最高处,找个榆钱儿最多最厚最嫩的地方,把篮子挂在粗一些的枝干上,然后或坐或骑或蹲,在榆树之中穿梭。

待到篮子里满的再也装不下去了,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得从树上一步步挪下来。母亲坐在温暖的屋檐下,安详地精心的挑拣我们的收获。

榆钱儿除了生吃,还能与其它各种杂粮搅和在一起,做出很多种美味佳肴。比如榆钱儿蒸饭、榆钱儿大饼、榆钱儿熬粥、榆钱儿炸酱,等等。而每一种佳肴,都有各自的滋味,细细地品起来,都能品出乡村最自然的味道。

把筐里的榆钱儿收拾好,母亲就拿出一个大盆,用清水洗上几遍,捞出来放到盖帘上,让残余的水慢慢地流干。这当口,母亲已经把灶膛里的柴草点燃,大铁锅里已经烧上了水。然后,母亲取出玉米面,放上适量的水搅拌,不稀不干,恰到好处。

待大铁锅里的水冒出热气的时候,母亲就把一个大大的用来蒸豆包用的漏帘放到锅里,再在上面铺上一块大大的纱布。尔后,把玉米面均匀地撒在上面。最后,再把已经沥干的榆钱儿均匀地撒到玉米面上,再往上面撒一些盐巴。这些都做完,母亲就用她那潇洒的动作,把锅盖得严严实实起来。

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一股股热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钻出来,夹杂着诱人的香味,惹得我们使劲地吸着鼻子,口水早就顺着不争气的嘴角流下来了。

二十分钟左右,一锅香甜可口的榆钱儿哺了便出笼了。母亲打开锅盖的瞬间,一屋子的香气便弥漫开来。这时候,我们这些子女每个人的手里,早就准备好了一个大碗,还没等母亲盛满,便抢过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整个房间,甚至整个院子里,都飘着榆钱儿哺了浓浓的香甜!那是人间最真实、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好多年了。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我的心思便会飞回那久别的家园。特别是在物欲越来越纷杂的时代,我很想再一次回归故里,并亲手折一枝榆条,美美地吃上一次香甜的榆钱儿啊!

今年清明节,远离家乡的我回到老家,还专程去村头看望了那棵大榆树,它还是一样的枝繁叶茂,一样的遒劲挺拔。抚摸着它那久经沧桑龟裂不堪的树皮,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骤然间袭上心头,我仿佛看见母亲正招呼我接我摘下的榆钱,或是她正精心做榆钱饭的情景。我俯身捡了一把散落的榆钱,小心翼翼地托在手心,贪婪地吮吸那股清新的香气,那小小的榆钱儿,已经植根于我的记忆深处,牢牢地扎下了与故乡生脉相连的根

飘香的花祭


斗转星移30载,唯有不变的是人间悠悠真情

几锹黄土,静静垒作坟茔。坟里,掩埋着一个花季少女;坟旁,没有鲜花,没有墓碑,只有遍野的小草,抚慰着一个平凡的灵魂。

弯曲的漳卫河,绕过这个已是荒草的小土堆,流动着淌向远方。夕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向了小乡村,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冀鲁交界之间有一条河流缓缓流过,大家都叫它漳卫河。上游来自河南,流经这个偏僻的小镇之后,过天津入海。孩提儿时代,小河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县第四中学就坐落在这条小河旁边。同学们业余时间纷纷去河边转一转,炎炎夏日之中你我打水仗嬉戏玩耍;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俩一群仨一伙散步聊天。这条小河成了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

她,扎着两个羊角辫,很爱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小丫头。他和她是同桌,男生天生木纳,不爱说话,可却十分喜欢唱歌。他们两个偷偷私下的打成了一个小协议:他给她唱歌,她为他辅导数学功课。《大约在冬季》。、《读你》、。《血染的风采》等,这些都是当时红的发紫的流行歌曲,也是他的拿手好歌。两个人配合默契,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数学功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星移物换,似水流年。三年的初中生涯要结束了,同学们相互之间写留言互勉。他现在翻开已经尘封发黄的留言本,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在毕业的联欢晚会上,同学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你来我往精彩纷呈,歌声和笑声回荡在整个教室里。他的一曲《大约在冬季》,把整台晚会推向了高潮。可在他不经意间环视台下时,发现了她的眼中分明有晶莹泪花在闪动。

中考落地。18岁的他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参军去了东北的那一片白山黑水。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彼此不知道对方丝毫的消息,音空信渺也没有联系过。懵懂的花季少年,他们心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友谊小溪,他们只能隔溪相互祝福着,希望着明天会更好!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三年的火热军营生活结束了,他退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金秋十月,是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潸然泪下的时节。她为了抢救一个落水的儿童,明知自己不会游泳,却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孩子得救了,可她却没有能够再上来。

秋风萧瑟,落英纷纷。时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

秋雨淅沥,淅沥秋雨。道不完的哀思,流不尽的泪水。

她走了,但她的舍身的精神永存。她如同一支蜡烛,默默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她如同一条小溪,既没有长江黄河的雄伟,也没有大海的波涛壮阔,可她却永远流水青青,从不浑浊。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微风中,一座小坟映入了视线。几片枯黄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心酸的故事。他来了,可她却永远的走了。阴阳相隔,无言以对。曾经的誓言,永远定格成不能兑现的凄美约定。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歌声飘荡在小河的上空,白云都在默默地为她流泪

放眼望去,整个河畔已是满目青青了。返青的麦苗,还有刚刚出土不久的嫩绿小草。旁边还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才绽放不久。她正在将这淡淡地幽香,撒向了人间

又到腊肉飘香时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腊肉飘香的季节。以往这个季节,老伴都会提前准备好过年的腊肉。今年也不离外,刚进腊月,老伴就着手准备腌制腊肉了。腊肉有个发酵过程,如同精心酿造等待发酵的美酒,需要时间来成全,在阳光和空气的关照下,一些有益菌继续生长,一点点渗透到腊肉的肌理,不动声色地催化着脂肪和蛋白质,成为新年团圆餐桌上最美味的期待。

小时候,家里很困难,尤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吃上腊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不管怎么困难,母亲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全家春节吃上可口的腊肉。记得有一年,眼看春节来临,因没钱买肉,腊肉没有着落。母亲便想了个苦办法,用平时积攒的口粮找杀了年猪的邻居兑换了2斤腊肉,算是过了个春节。而我们自家辛辛苦苦饲养的年猪被迫卖了还超支。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过年只杀过一次年猪。所以对吃腊肉特别向往,也特别钟爱。

后来家里条件慢慢好转,兄妹们都各自参加了工作,日子过得如芝麻开花一般,吃腊肉便成了家常便饭。每年春节前,母亲都会腌制很多腊肉。记忆中,母亲是位腌制高手,她腌制的腊肉先要把盐炒过,然后等盐冷了后再直接抹到肉上,肉要新鲜的,不要沾水,等盐冷了再均匀的抹在肉上,然后再把这些都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桶里,把最厚的放在下面,薄一点的放在上面,过两天还要翻一下,这样盐味才码得均匀。左邻右舍都知道母亲腌制的腊肉才腊香满口,熏香扑鼻,腊味醇厚,且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如今老伴能掌握一手过硬的腌制技术,也是从母亲那学来的。

我酷爱腊肉,以至后来参军到部队后,母亲都没忘记我这个嗜好。记得那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夕,我们部队正在搞临战训练。有天傍晚,团政治处主任严正荣突然通知我,要我到火车站接母亲。我和几个同乡战友连夜赶到车站,碰到母亲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在这临上战场前夕,只有母亲牵挂儿女,才会这样千里迢迢来看儿子。母亲带来的不仅是我爱吃的腊肉,还给我带来坦然走上战场的坚定信念。多年后每当问起这事时,母亲总是说:一是放心不下,二是你爱吃腊肉,所以就去部队了。再后来,我每年回家探亲,给战友们带回最多的也是腊肉,战友们知道我这个习惯后,都会在第一时间与我共同分享腊肉香味。

如今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龂提高,腊肉已不再是稀罕之物。超市常年都能买到,腊肉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腊肉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无尽的回忆。

闻着飘香的腊肉,品味着时间的轮回,仿佛又有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与其说是家的感觉,倒不如说是对母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