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家乡的小溪

小溪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08-26

家乡的小溪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小溪,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小溪叫什么名字,她是从我们永新县的禾山流下来的,应该叫禾溪吧,不大,大的时候,那就是发洪水的时候,确实是波浪滔天,也确实是洪水滚滚。

禾溪的溪面宽大概有100米,最窄的溪水面可能也就10米左右,所以显得弯弯曲曲,有的地方更多的是古朴,河边的树木差不多是树梢搭着树梢,亲密无间又像是一对意乱情迷的情侣,可是若即若离,确有使有使无。

溪水在洪水爆发的时候,有点凶猛异常,到处是翻滚的波浪,和旋转的漩涡;可是平常的时候,恬静的如同小媳妇,文静而又安静,清澈的溪水,时而哗哗的流着,时而缓缓的,静静的不急不缓,如果你心情烦躁的时候,在这溪边站一站,就如同一块平面的镜子,把人心抚平。到了秋冬天,我们可以感受到溪水底,溪地的石头清晰可见,溪水的水草随着溪水的流过而起伏;溪水干净而无瑕疵。溪水里面偶尔游过的鱼,可以清晰可见,甚至可以数的清楚有多少尾?

家乡的小溪到底有多少年了,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逐年扩大,到是真的,因为没有修建河提,所以,我们看到的比小时候,又长宽了几米,原先溪水淤积的弯曲的於土,因为偶发的特大洪水,已经洗刷的干干净净,变成宽大的河床;如今最宽的地方不低于百米了;但是河水没有增加只有在发洪水的时候,河水才视乎增加了,但是垃圾或者其中的污泥但是增加了不少。

其实小时候在河水里面洗澡,河水真的很清澈而且干净。如今河里面洗澡的人很少,少得有点可怜;记事起,河里面洗澡的人是多不胜数,只要生活在河边生活的村子的人,不论男女都在河水里面洗澡,可以说没有人的地方很少,现在没有人再在河里洗澡了,因为河水脏了,臭了,可是人心也就脏了,也臭了,因为物欲的横流,把人本来平和的心智,给弄脏了。

相关阅读

故乡的小溪


中秋之际,我与妻子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心情格外的舒畅,但又格外的沉痛。

舒畅,是因见到了多年的亲人与故友,大家欢聚在一起,笑语连珠,问寒问暖,倍感温馨与亲切。的确,已有多年没有回归过故里,今日如愿以偿,领略着故乡的风情,分享着故乡人的热忱,更增添了无限淳朴的风味,心儿感到特别的欣慰。

沉痛,是因为看到了故乡的小溪,那不堪想象的局面,使心情无法平静释怀。

一直以来,故乡的小溪,在我心目中是最纯净最美丽的印记,我十分的惦念。

吃过午饭,独自登上屋后的藤龙山,放眼辽望而去。山涧的小溪,已经面目全非,过去那清澈的溪水,变成了浊色,流动的水面上,飘动着白色的泡沫,还掺和着一些肮脏的残余,一并流向远处。一股难闻的气味,伴风而来,悄悄沁入我的心脾而作呕。追随着恶臭而去,山的半腰,那空旷的地带,建起了许多的房子,原先这里的大片林子,已经不复存在。据说是当地的政府招商引资,修建了一个造纸厂,大量的浊水残渣,随意排放进了小溪,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小溪的清澈与美丽。

看到小溪憔悴的面容,想到小溪悲凄的命运,我深感痛心和惋惜。故乡的小溪,如今已不再是我心目中美丽的小溪了,但孩童时故乡的小溪却美丽依然。

儿时,静静地坐在山间,对着美丽的风景一番发呆后,便临着秋风,扶着古藤,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去。花儿灿烂的笑容向我招展,鸟儿宛转的歌声为我伴行。走着走着,忽然间,一股清凉,渗透我的脚底,瞬间遍及全身,让我顿感舒适!我忙蹲下来,呀!一眼小泉!我用舌头舔了舔泉水,把耳朵贴近泉眼,隐约处,我似乎听到,哇,哇的声音,呵,好像婴儿出生时的哭声!

是的,小泉像婴儿一样诞生了!我跟着这小泉而下。不远处,众多小泉像小孩一样,快乐地汇集在一起,它们尽情拥抱,互相问候。此间,我无法知道古人对小溪的定义,但我想,现在汇集一起的应该叫小溪吧!

我随着小溪。小溪唱着歌儿,跳着舞儿,快乐地行走。偶尔,小溪撞击石块,溅起水花,发出的声音,似乎象叹息,似乎又象哭泣。接下去,溪路时而平坦,时而曲折。跟着小溪进入阴凉的一处时,我注视小溪,但小溪没有笑容,散发出一丝抑郁来。小溪,你遇到挫折了么?它没有回答,无声而匆匆流走。

跟着小溪走出阴凉而至阳光处,我再次注视小溪,小溪急急而行,忽然从高处泻下,撞击在千年的怪石上,哗哗而鸣!然后卷集一股滚滚溪流,汹涌而去

我加快脚步,追赶着小溪。小溪似乎累了,在一个立于溪坳,黑乎乎的,周围点满青苔的古石旁,缓缓缠绕。我坐在古石上,吁吁喘气。秋风徐徐拂面而来。山的幽深之处,偶尔传来几声鹧鸪的鸣叫。小溪太累了,我也太累了,双双枕着古石沉思

小溪想,我的历程中,不失鲜花、阳光、狂风、暴雨!我太累了,是枕着古石休息,还是离开古石,勇敢地奔向那遥远?

我想,我的历程中,也不失鲜花、阳光、狂风、暴雨!我太累了,是枕着古石休息,还是离开古石,勇敢地奔向那遥远?

沉思中,我猛然听到滴,滴的声音,急急起来,寻声音而去。不远处,我发现溪水往下滴,走近一看,啊!一个幽静的小潭!小潭与世隔绝,于脉脉众山中只求一隅之地!

是啊,许多年来,我何曾不似小潭,努力地寻求内心的安舒冥思中,我突然听到哗,哗的声音。寻声音看去,不远处,我发现溪水急急而去,不顾路途险阻,唱着歌儿,勇敢地奔向远方。

是啊,许多年来,我何曾不似小溪,也想唱着歌儿,勇敢地奔向远方我知道,小溪已做出了抉择,有的滴下小潭,有的奔向远方。而我呢?立于小溪与小潭之间,我在沉思

我想,不远的地方,该有许多小溪汇集一起,变成河流。河流一定很美吧?对!也许有好多鱼虾在河中悠闲戏耍,河的两岸,金黄的稻田正飘着阵阵稻香呢!接着,好多好多的河流又汇合一起,变为大江了!呀,江面上,帆船点点,月光下,哪家公子在吹箫?哪家姑娘在歌唱?我仿佛可见,一条一条的大江,全都流向那大海!大海啊,容纳百川,波澜壮阔!夜晚,海上生明月,一派恬静的景象!雷雨中,海鸥在海面上勇敢地飞翔!雷停了,雨止了,海的那边,弯起了好多好多的彩虹,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多么斑斓啊!

想着想着,我猛然醒悟!于是,我向小潭挥了挥手:再见,小潭!我毅然迈开脚步,赶上匆匆而去的小溪,在它哗哗的誓言陪伴中,快乐而勇敢地同行

忽然间,造纸厂的机器,轰隆隆响起,打断我对孩童时故乡小溪的美好遐想与回忆。如今,一股恶臭的气体,汹涌而来,浑浊的污水,挟带着白沫,径直地冲向小溪,小溪,承受着,很可怜,她,无奈的,承受着,承受着

此刻,我的思绪在飞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我故乡那美丽的小溪呢?

我知道,这是GDP世界第二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一种痛,隐隐的,在我心底不停的翻滚,蔓延

一条小溪的光芒


一条小溪从武夷山余脉的山地中发源,跳着舞蹈,唱着飘满泥土和稻菽香味的歌谣,蜿蜒而来,沿途经过一个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

在小溪的某一个拐弯处,树木葳蕤,葱郁,成片成片的稻苗绿得像清粼粼的水波,一浪一浪的,将田野的抒情推向远方。阵阵蛙鸣从大地上浮起,像田野上飘荡的水汽,居无定所。这属于乡村的音乐,在天地间悠悠地演绎着,不舍春秋和昼夜。小溪情不自禁地慢下了脚步,在这里稍作休憩,观望。

龙溪,这个充满田园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名字,便跳到了我的纸上。一群祝氏的子民,在此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翻开发黄的典籍和虫子蛀蚀得千疮百孔的族谱,我们依稀可以辨认出他们的迁徙之路。我们的祖先来自不远处巍峨的江郎山(属于浙江省江山市)脚下,祝氏宗祠内悬挂着遒劲、沧桑的牌匾郎峰祝氏,其中所隐藏着的一部幽暗、深邃的神秘历史,等待我们去探幽和梳理。村中的祝氏宗祠和文昌阁,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的童年与这栋庞大的建筑曾经有一段风雨和欢笑交错的复杂记忆。

当我再一次回来,经过这栋明成化年间修建的建筑物,我摸着宗祠大门口拴马桩的青石础,冰冷的手感,坚硬的脉络,底部爬满青苔的印痕,顶部已被泥土和尘埃填满的桩口。老一辈人告诉我,清朝的时候,村里出了两位进士,当他们高中功名,衣锦还乡,将风尘仆仆的马匹拴在这里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前来道贺的乡亲们,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荣耀啊?只有书香门第、耕读世家,才配有如此加冕的盛礼。而现在,生命中有一种东西渐渐地被时间填满,掩盖,甚至忘却;生命中也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被一天天地抽走,无声地抽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秋天就翻过了故乡的山冈。一座村庄和它的世世代代的子民,是浮出来的岛屿,站在大地上的树木,也是生活中有欢喜也有悲伤的躯体,可以这样说,我在故乡看见的咆哮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稻苗,渐渐暗下去的天色,鳞次栉比的楼房取代了日渐倒塌的旧房舍,有时干枯、有时丰盈的龙溪河,都成了心灵中的表象。或者说,那是时间的斑纹,一粒姓氏的种子的光芒,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现实呈现。石头的坚硬依旧,那两头镇守正门的大石狮,高昂着头颅,张开的大嘴,呼唤的是一个村庄的平安,守住的是一个种族的幸福。在村庄里,没有比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更重要的事情。

跨过青石门槛,我就完成了一次电影式的切换和嫁接。小时候,破破旧旧的祠堂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幽深的院子里常常飘出稚气的、拖着长音的a,o,e、赶猪的棍子l、l、l和上、中、下、人、口、手之类的书声。下课了,某个角落的忙碌的蚂蚁曾经是我们长久凝视的研究对象,某个石头曾经磕破了我的额头,某个阴暗房间里的杂物堆,躲藏着我们童年的身影。透过祠堂里巨大的天井,可以望见白云飘过村庄,我们的小小心灵也随着飘远了屋梁上精美的朱漆彩绘,四周回廊檐柱栩栩如生的木雕,往往会在我们的梦境中闪现。祠堂里的戏台,每年年底或正月,上演过《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追鱼》等越剧曲目,当时我对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不感兴趣,和小伙伴在看戏的人缝里钻来钻去,沉迷于自己的追逐和奔跑中。

在很多年之后,我甚至没有停下迷茫的脚步,对祖先模糊的容颜做一次血缘上的辨别和亲近。到了东莞之后,年近不惑,思乡情切,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郎峰祝氏发族于两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代达到鼎峰,代有闻人,是江阳地区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也是江南祝氏的主体。两宋期间,衢州祝姓进士30人中,北宋17人,南宋6人。其中属于郎峰祝家的就有12人,在10151128的113年间,平均10年就出一位进士。去年夏天,在东莞市麻涌镇,我意外地碰到了另一所祝氏宗祠,摸着古旧的墙壁和门前虬曲的大树,就好像摸到了一粒姓氏的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远处,江面上升起袅袅的水雾,弥漫在空中。我的右手握紧了拳头,伸出食指,在自己的左手掌心上,一笔一划地写了一个世袭的祝字,点、横撇、竖、点、竖、横折、横、撇、竖弯钩,简简单单的九笔,却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和忧伤,还有在异乡重逢的温暖和亲切。这些来自朱元璋的故乡安徽的祝氏先祖们,跟随大军跋江涉水,鏖战岭南,最后有幸在异乡安居乐业,种蕉捕鱼,劳作之余北望故土,喝一杯烧酒,以缓解心中驱之不去的浓浓乡愁。你看我们多么地幸福/幸福到又聚在一起了,对于我这位寄居东莞的江南郎峰祝氏的后裔来说,这一切,冥冥之中似乎是天意。

中华姓氏是一部独特的、恢弘的历史。闪烁其中的几百个、上千个不同符号不同意义的姓氏,像一条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分别携带着各自独有的血液密码和心理、文化基因,共同构成经纬交错的文明版图,从远古时期的蛮荒源头,一直流淌、相融到下游的今天,并将继续传接下去,直到无穷的遥远。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信念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祝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郎峰祝氏的变迁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个精彩缩影。

姓氏的种子被岁月的大风吹到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日渐葱茏,长成了一部繁杂而有纹路的民族秘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口庞大的大国,姓氏渊源里面深藏着很多社会、历史和文化秘密。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家天下的社会形态的过程。姓氏是家族生命和血液遗传的一种传承和标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所以,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p#分页标题#e#

比如赵氏,钱氏,孙氏,李氏,周氏,吴氏,郑氏,王氏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创造和书写了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这就像一条条生态丰富、波诡云谲的苍茫河流,共同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华姓氏的海洋。

在亲近故乡的凝眸里,我穿越了几百年的风雨和阳光,思绪飘得很远,很远,竟然回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远古时代。

站在这块浸透了先祖血汗的土地上,抚摸着沧桑的记忆和冰冷的砖石,默诵着记得东山遗迹在,书香远镇甲东南的诗句,走进了艳阳高照的现实之中,我似乎看到了血管里那流传千年、一脉相传的唯一颜色红色。血液是安静的,厮守着我们的身体和生命;血液也是躁动的,一直不肯停歇,推动着我们走向高处和远方。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不是尼罗河,而是我们的血管,千万年来流淌着,携带着我们的体温、情感和文化的血液,引领着我们奔跑,沸腾,悬浮在大地之上。

在这里,它叫龙溪。在其它地方,它叫丰溪河、信江、赣江、长江和黄河。每一个有河流的地方都是故乡。

家乡的荠菜


在家乡,荠菜是报春的野菜,春风轻轻拂过,最早醒来的是荠菜,它匍匐在河边沟渠的坡地上。一团一簇的新绿,吸引着女人们呼朋引伴,提着篮子,拿着铲子,寻寻觅觅挖荠菜。

荠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民间好多人又把它称为护生草、枕头草、清明草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清明前后,荠菜在其它的小草还未萌动的时候,就破土而出。开始的颜色是浅紫,后来是深绿,再后来就成了绿色。让人看了就产生一种尝一尝的欲望。

荠菜的味道微甘,细品有一种大地的气息,令人回味,令人神往。科学分析证实,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每500棵荠菜竟高达1680毫克之多,超过了其他各种蔬菜甚至豆腐的含量。

荠菜和肉糜做成馅儿包进馄钝;和新鲜笋片笋丝烧成荠菜冬笋;和肉丝豆腐一起做成美味荠菜羹。吃过后余香会三日不去。

这都是在繁华的快节奏的都市里很难得的,我们可以用心去体味那种泥土的气息,这里远离了逐臭争利,锱铢必较,远离了轻嘴薄舌,争是论非,远离了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细细地品位那是一种清醇,那是一种淡泊,那是一种宁静。

我喜欢荠菜,不仅喜欢它旺盛的生命力,更喜欢它身上那种清淡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荠菜茂盛生长的时期,满地的荠菜随着葱茏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钻出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那在春风春雨中挖荠菜的情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脑海之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让人留恋怀念。

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多种疾病。荠菜营养丰富,含有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

荠菜,家乡最普通的一种野菜,留给了我太多的记忆,那记忆充满了甜蜜,也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对于荠菜,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来自儿时,既不是它的药用价值,也不是它的营养价值,更不是它朴素的花。我对荠菜的感情源于它鲜嫩的叶。因为,我是吃着荠菜长大的。

阳春三月,荠菜刚从地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经常挎着一个篮子,拿一把小铲刀,换两个要好的伙伴去挖野菜。你追我赶,我们边跑边唱儿歌,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向广阔无垠的田野奔去,是那样地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仰望蓝天白云,远看青山绿树,近听溪水淙淙,我们恣意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感触大自然的怀抱,那一刻顿时体味到自由的无穷乐趣,心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而这样的感觉确实要感谢荠菜的恩惠。我们来到山坡上,来到田野里,开始比赛,看谁先挖满篮子。弯下腰,眼瞅着荠菜,心无旁骛,我们只顾挖啊挖,没过多久,就有人一蹦三丈高地喊:我挖满了!挖得最快的伙伴能吃上挖得最慢的给买的冰糖葫芦。他含在嘴中,甜在心里,得意地咯咯笑着,那声音是世上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声!

小时侯生活贫困,粮食经常不够吃,一年中半年闹饥荒。为了不让肚子饿着,母亲就让我们兄妹到田野挖野菜充饥。那时的野菜很多,荠荠菜(荠菜)、刺角芽、灰灰菜、面条菜等。刺角芽我不大喜欢,上边有刺,扎手,也不好吃;灰灰菜与面条菜倒是好吃,但很少,不容易挖到。最好挖的是荠菜,田野、河畔、山坡、路边,到处都是,吃起来也不错,小时候,我也会跨上竹蓝,拿着小镰刀,跟着哥哥和姐姐一起去挑野菜,我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每次都能挖上一篮子。刺角芽挖回去炒吃,灰灰菜凉拌,面条菜做汤面时作为青菜下锅。惟有荠菜,即可炒吃,也可凉拌,还可以做饺子馅。那时,能吃上一顿饺子,是十分奢侈的,做梦都想。

回到家里,我和哥帮着拣荠菜,母亲就忙着揉面了。荠菜拣好后,先用清水洗净,母亲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份,用刀把荠菜切碎,就开始对佐料弄馅心了。那时候最多在馅心里加上两只鸡蛋或者是一点豆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母亲是精打细做的能手,身边放着一个低矮的小炉子,她坐在小板凳上,把炉子燃旺。炉子上面铺一块平底的圆铁板,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抓在手心里,往铁板上一点点地烙春卷皮子,一张张的春卷皮子在手中撑开如同一张张轻盈的伞面飘飘然地被掀起又叠成小堆,这反反复复的动作,在她们已经熟练得不假思索了。母亲摘下一块小小的面团,只见母亲快速地在手心里一转,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很快就出来了,再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春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母亲把春卷整整齐齐的摆在桌子上。母亲又开始炕饼了。只见母亲把一只小包子放在手里一转,一只圆圆的小饼出来了。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放进锅里,不一会,一只只黄亮亮的荠菜饼熟了,满屋子的荠菜香味,那个香呀,真的让人直流口水。

在我们家乡,乡亲们爱吃饺子,把饺子做主食,也拿其待客。有迎客的饺子,送行的面一说。在我的印象中,早些年吃饺子,纯粹是改善生活,而且那时侯的饺子,基本上都不放肉的。现在想来,不放肉的荠菜饺子,其实味道也是很不错的。我现在也常吃荠菜饺子,但都是在超市里买的,吃起来感觉没有过去的好吃。我曾去野外挖过荠菜,吃起来味道还算鲜美,但总感觉有点生分,吃不出童年记忆里的滋味来。

荠菜还可以腌吃,不知道别人吃过没有,反正我吃过。大概是七六年吧,我那时正在公社读高中,家里穷,买不起食堂里的菜,常常自己从家里带些腌菜。常吃的是苤蓝丝、萝卜丝等。记得那年春天,家里没有了可腌的咸菜,母亲就到野外挖来了荠菜,为我制作咸菜。如今想来,荠菜制作的咸菜,味道还是很好吃的呢。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家桌上的佳蔬,早在清代中期,它还被列为皇宫御膳食谱,成为皇家贵族的美食。荠菜是一种大众化的菜蔬,可采用各种方法烹制,如与肉馅、鱼泥合制成荠菜肉丸或鱼丸下汤,也可直接与豆腐、肉片等制汤羹或炒食,还可做成荠菜饺子或馄饨,甚至可与膏蟹、虾仁、塘鲤等合制成高档菜肴荠菜清香爽嫩,让人回味无穷。老家人对荠菜情有独钟。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这就是老家人对荠菜的赞歌。

对于荠菜,人们总是喜欢把它与贫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在许多关于荠菜的文章中,把荠菜说成救命菜。荠菜,成了忆苦菜。当然,我也一样。其实,荠菜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良蔬。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吃荠菜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诗经》里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之句。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唐朝时期,人们用荠菜做春饼,在立春这天有吃荠菜春饼的风俗。许多文人名士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范仲淹在《荠赋》中写道陶家雍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官商角微。苏东坡喜欢用荠菜、萝卜、米作羹,命名为东坡羹。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了荠菜的价值,开始种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荠菜除了药用、食用外,还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荠菜根白色,茎直立,呈莲座状,叶羽状分裂,叶片有毛,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花小,白色,长圆形。说实在的,荠菜花确实有点不起眼,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几乎没有香味,它既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桂花的浓香,更没有腊梅的傲气,属于那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花小草。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花,却是野地里的报春使者,很多植物还未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向人们报告春已来到的消息了。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怀想。可以说,荠菜花是春的旗帜。

现在菜市场上也有好多卖野菜的,但大棚养殖的荠菜没有野生的味道。过去,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年。现在人吃野菜,则是为了尝尝新鲜,换换口味,每每品尝这美味佳肴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荠菜香。荠菜先春而落,是最早返青的报春菜,它伏地而生,任凭风吹雨打,无所畏惧。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野里去挑荠菜,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暖暖的阳光下,挎一个筐子,带一把铲子,呼朋引伴,连蹦带跳的奔向田野。踩着软绵绵的麦垄,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大口呼吸着沁人心脾的麦苗青香。身轻如燕,飘走在田野里,收获着荠菜,收获着春天,收获着希望。

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又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挖一篮儿鲜嫩的荠菜,回家用凉水洗净,在案板上把它剁细,把花生面儿或豆面儿一起下入锅中,温火炖十几分钟,你就做成了家乡人百吃不厌的荠菜花生沫或荠菜豆沫。那四溢的香气,像南方的芝麻糊,让人直流口水。陆游曾赋诗赞曰:手煮肠下荠,美若乳下肠。故乡也有日食三顿荠,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听爷爷说,艰难的岁月中,榆钱、苦菜、白蒿、地瓜秧,甚至是树皮、草根,乡亲们都曾用来充饥,更不用说这好吃的荠菜了。是荠菜帮他们度过苦日子,迎来好日子,因此乡亲们对它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荠菜,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乡野里最卑微的植物,它既跟爱情无关,跟吉祥无关,跟富贵无关。它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苦难岁月里的悲伤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愈加怀念起家乡的荠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