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思绪,放逐在这个冬季

思绪,放逐在这个冬季

发表时间:2020-09-07

【www.qg13.com - 大约在冬季的情感故事】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绪,放逐在这个冬季,欢迎阅读与收藏。

谁,翻阅了记忆的信笺,把心事揉碎成风,落寞在这个冬天;谁,徜徉在岁月的河岸,把美丽吟咏成诗,摇曳在这个季节;谁,捡起了沙滩上的贝壳,把心声遥寄成月,清冷了整个世界。望苍天,临风而言:这个世界,我来过;这个季节,我等过;这个冬天,我无悔过。

伫立在岁月的十字路口,凝望思索。

潮来潮去的人流,谁是谁的缘分,谁是谁的唯一,谁又是谁的生命;车来车往的路途,谁是谁的车站,谁是谁的起点,谁又是谁的终点;缘起缘落的人生,谁是谁的寂寞,谁是谁的温暖,谁又是谁的谁。左手的冷暖,右手知道;思念的深浅,心知道;心的距离,其实只有自己最清楚!

空山寂寂,独望苍天。拣一截枯枝做笔,写尽冬之寒冬之荒冬之凉;捻一缕冷风做歌,吟尽心之语心之痛心之悲;绽一节白烛,燃尽天之淡地之遥人之殇。半生路途,水流无声,花深终是为泥;孤芳自赏,抱肩自暖,只是空落一地飞雪;天心月圆,松涛静默,疏淡了几分落寞的岁月。

那寒枝,多凉多冷,惟有自己知晓!

遥望山顶,喜欢那株野生的树。纵横驰骋的枝丫,极其自由极其奔放极其豪迈,只因是一颗野生的种子;不拘一格的姿态,极其放肆极其傲慢极其野蛮,只为有一颗干净的心灵;坚毅刚强的性格,极其沉默极其倔强极其精彩,只是以一种淡然情怀屹立天地之间。

不要华美娇容,不要众星捧月,不要斯人可想,只要一份深深的懂得!

一个人,就是一次修行。一个人静静走路栉风沐雨,纳日月之精华容天地之灵气,是一种胸怀;一个人默默吟唱横笛竖箫,观秋月之静谧听春风之柔美,是一种气度;一个人淡淡思索凝望聆听,寻自然之唯美感生命之豪迈,是一种大气。所有的沉浮,在一一落幕;所有的喜愁,在一一沉寂;所有的所有,也在一一禅然。

今生,我们所求所想所要的,到底是什么?跨过岁月蓦然回首,才知道:最后撑起内心的,只有自己;揽镜自赏难挽春秋,才懂得:真正美丽真正永恒真正应该珍惜的,其实一直在我们身旁;放逐心绪执着信念,才感到:人生如此短暂,苦难如此漫长。

因为寒凉,所以才有最厚实的温暖,最贴心的关怀,最实在的亲情;因为大海,所以才有这蓝色的徜徉,白色的飞翔,斑斓的心事;因为执着,所以生活才最美,最真,最淡!就这样,让思绪静静放逐在这个冬天!

相关推荐

这个冬季,不言伤


红尘远,折翼堕凡间,妆尘缘,一纤倾城在人间,随风旋,不知魂归哪天。

题记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一曲《橄榄树》袭过一番天地,一个灵性又聪慧的女子在其背后展露锋芒。她用一生的爱与流浪唤醒了对灵魂的渴望。她,就是三毛。

三毛,此三毛非彼三毛。这是她一生的名字。是她与书发生不解之缘的开始,也是她梦的开始。从此,她开始流浪,没入一本本纸上的荒唐。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三毛却不同于常人。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误解。她只想与世界融为一体,灵魂交合。但这世间给了她太多的不安和惑。终于,她不再奢求什么,她只要一个回声。毕竟不能只安于一个回声,求做一个回声便好。于是,她挤上流浪的道路,无法返途。

三毛奢求一份美丽的爱情,经过几度徘徊和抉择,她终于找到了归宿,那个为她制造梦的男人荷西。

上天似乎早就在他们之间埋了一根红线,绕绕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剪不断的缘让他们的所有归属彼此。他们一同走在月下青烟缭绕的夜晚,跑在撒哈拉的前面。回头,叩首,默默写出梦中迷离的缠眷。

那撒哈拉已成了那花开满的地方。梦里花开,终是抵不住这馨香,焉然折翼。蝶般的女子,终于,找到了天堂。

然,谁会想到某一天那个圆出这个梦的男子消失了,她的梦也碎了,心碎了,可以粘起来,梦碎了,又能怎何?

没有荷西的世界里,三毛又是谁呢?

流浪的一生在荷西死后渐渐沉息了下来。那流浪的心与灵魂,也应该跟荷西一同去那憧憬的国度补那碎梦了吧?可,不再流浪的三毛,又是谁呢?

没有了荷西,没有了流浪,三毛只能停歇在纸背上,她把双翼化作流光,记述下那梦的绵长。梦里的花开了,怎能让它轻易凋落哀伤?蝶般的女子再次缩回到茧里,把哀伤一同锁在了心里。

梦里花开知多少,何时才能束张扬?欲把莲心再予君,心亦飘零亦感殇。

滚滚红尘远,不知谁写出了这般凄凄惨惨。梦里拾花细嗅,光阴荏苒,却抹不掉那琥珀流年。

三毛,一场悲欢,一指流砂,一捧年华,只为那梦的永恒,无暇。

回头,橄榄依旧,在顾首,谁能在那琉璃翼上涂上色彩的朦胧?

冬季,与荷西再遇,流浪,流浪,只不过,这次流浪,没有远方

冬季,不流浪,也不言伤。

放逐


放逐,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是感觉有些累得傍晚。走在晚霞漫天的黄昏里,放任自己无目的的行驶。把音乐调至最舒缓的状态,把自己随风放逐到天际。

在人世间行走,背负着太多的东西。名利,地位,身份,责任,一切的的一切,在某个时刻会让自己透不过气来,此时,多想做那天空的一片云,飘的那样随意而无所顾忌。仰起头的那一刻,也许眼眶里满是泪水,也许只是想看看天空的辽阔,也许就是为了舒展一下筋骨,也许是想忘记这时的烦恼。是啊,放逐吧,把太多人世间的东西,在仰起头看天空的那一刻,清空。仅仅为了那一朵飘逸的云彩而心悦。

一定会有个人,能够不顾所有的相爱一场。王菲的《我愿意》,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空灵的背后是为了那个所爱的人放弃。爱情来临时,是没有预兆的,遇见了,入了眼的喜欢,入了心的痛快,就爱了。爱的甜蜜,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公主,被百般呵护。会发现自己是一个皇帝,被万般崇拜。各自展示着最优秀美好的一面,为了取悦对方。多么应该珍惜的爱情啊,走着走着就变了样,要求着对方只为你一人存在,要求着彼此物质上的供给。于是,变了味的爱情,剩下一片狼藉。这样的自己要学会放逐,放了爱情,逐走心绪。

最是那普通的相对,才是最长久的相处。能在彼此面前,不伪装,不虚幻,不炫耀,相知到彻底,连缺点都暴露无遗。如果对方仍然会爱你如初,那是真的幸福,踏实的爱,真心的情。这样的爱情里,彼此愿意为对方倾其所有,忘我的投入。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哪怕是被放逐天际。

穿梭在钢筋水泥的结构里,职业化的笑容,会有多少诚意?走出钢架的横竖,去大自然里,把自己放逐在雪山之巅,把自己放逐在小镇边缘,把自己放逐在古寺青裟,把自己放逐在浪花迭起。忘记吧,忘记城市里的负重,轻松的与植物动物相互亲近。那样的自己,被放逐是愉快的。

时代的前进,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劳累的心情需要知识的养育。把身心放逐在书本里,读风花雪夜,与唐诗宋词,听落花流水,韵歌舞升平。哲学里谈人生,文学里写散文,理工中公余心机,循着历史的痕迹,穿街走巷。寻着地理的地势,世界就在眼里。那就彻底的放逐在这一片知识的海洋里,充实而脚踏实地。

忘不了秋来冬去,匆匆过客。太多不相干的人,路过时微笑,分手时忘却。记不住的就放逐吧,留下来的在尘世里给自己一份温暖。选择,很重要。那些与己无关的,残留着一丝的香气,偶尔提起,回味中的枯寂,放逐在遥远的思绪。风干了的记忆里,随时可以拉回距离。

婚姻中,要有放逐风筝的洒脱。一根线牵着,给彼此空间,飞得再高,会落下来在你身边。一门心思的把自己拴在对方腰上,疲惫的两个人,窒息的空间里,婚姻会死去。倒不如,放逐了对方,在同一个高度,一起飞翔,相互欣赏。

落笔一曲放逐意,心境也就宽了,远了,轻松了。什么都如意了

独居,盛行在这个时代


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突然宣称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他不应该孤单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从此以后亚当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孤单的反对从一种神学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学与哲学的领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被孤立的人,无法从政治的联盟中分享获益,又或者已然自给自足而无需分享获益,这样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也与野兽或神无异。”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也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而罗马帝国的皇帝、斯多亚学派的马可?奥勒留更是宣称:“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

尽管独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却是当代鲜少被谈及,因而,也最常被误解的问题。年轻人都渴望独立生活,一段时间的独居之后,即便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很担心继续保持独居是否合适。尽管单身人士坚称自己的生活很愉快,而且也终会找到自己的伴侣,人们依然忍不住为单身的亲友们操心担忧;我们忧心忡忡地想为丧偶后独居的年迈父母或者祖父母提供帮助,即便老人们表示更乐意独自生活,子女后辈们却往往变得更为不知所措。

无论情况如何纷繁复杂,每个人和家庭都将独居生活看作一种隐私,但实际上,越来越普遍的独居现象应该被正视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话题。但不幸的是,当独居现象的兴起偶尔被公众谈及时,评论家们总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一种自恋、社会道德崩坏以及公众生活锐减的现象。人们满怀道德感的谈论着,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选择了独居生活,而这个问题本身,却恰恰是被一种被误导的产物,——介乎《父亲什么都知道》的浪漫主义理想以及《欲望都市》光线亮丽的诱惑之间的假象造就了误解。有目共睹的是,这场独居生活的社会试验实际上是趣味横生的,与人们传统保守的印象相反,独居生活甚至并非那么孤立离群。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无论今时今日我们是否与他人一起居住,独居几乎与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

但过渡仍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个人主义的狂热仍然需要满足文化对于承诺的需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即便是最现代的社会,依然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成婚,而当一个人没有结婚时,社会往往给予严厉的批判。熊彼特也许认为单身主义者是理智的,但在1957年美国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不婚的人们是“病态的”、“不道德的”,或“神经有问题的”,而只有1/3对此持中立态度。但这种社会态度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到了1976年,下一代的美国人中,只有1/3对不婚者持有负面的评价,而超过半数的人持中立态度,甚至还有1/7的人表示支持这一选择。今天,当单身的成年人数远远超过已婚人数,民意调查者甚至不再询问美国人是否支持不婚行为了。尽管为独居生活树立的耻辱柱并未完全消失,但美国社会对于单身以及家庭生活的态度,毫无疑问已经改变了。

根据当代知识,追寻成功与快乐并不依赖于将个体与他人相连,相反,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向个体完整展现寻求其他更好选择的机会。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这意味着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想象。

不久以前,如果某人对自己的伴侣不满意而寻求离婚,他必须为此作出合理的说明。而今则完全相反,——如果你对于婚姻并非全然满意,你必须提出理由来说服自己维持这婚姻,因为当代文化更致力于让每个人为自己谋求最好的结果。

人们对于住所的稳定性甚至更为削弱。人们经常搬来搬去,而社会学家将现代社区称为“责任有限的社区”,邻里社区成为人们建立联系却并不期望这种关系会长久维持的地方。工作场合的状况也颇为类似,雇佣者不再为有能力的雇员提供一生的职业机会,而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为自己筹谋打算、自我激励,而公司则认为这是维持公司景气的唯一办法。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与伊丽莎白-贝克-盖尔茨是这么写的:“在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而所有的一切,都随之发生了变革。

为什么?——或者更确切地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面临其他诸多的选择之时,依然觉得独居生活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为什么在当今世界最为富足的社会中,独居现象变得如此普遍?是什么使独居生活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极具诱惑?

人们投身独居生活这样一场社会试验,因为大家相信,这是有益处的。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我们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终结,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价值。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更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数字化媒体以及急速扩张的社交网络,令独居生活甚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益——保持隐私与独立的空间与实践。这意味着,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独居也许恰恰是人们需要的新社交方式。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独居生活不过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而非稳定的长久之计。尽管并非所有独居者,但独居者中确有许多人最终决定他们需要回归家庭生活并寻找一个生活伴侣,爱人、家庭成员,或者是朋友。但这些人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如今每个人的生活安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诺也未见得是永久的。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各个阶段变换生活状态也依然变得司空见惯,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居、稳定的爱侣,以及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这意味着每个独居的人都将面对更多的压力,有时也难免忽然产生自我怀疑——究竟什么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代表独居者应当被冠上孤独或者离群的帽子,事实恰恰相反,有证据表明独居者与他人相比,在社交上更为活跃,而独居者占比较高的城市也拥有更为蓬勃的公共文化。

独居与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但在近年来,许多记者、教授以及权威人士一直持续不断地将两者混为一谈,将独居现象的增加当做当代社会解体的征兆,并激化了人们对此的恐慌。第一个例证就是《孤单的美国人》一书,此书是在哈佛医学院教授精神病治疗法的夫妻学者杰奎琳?奥尔兹与理查德?施瓦茨合写的。他们在书中警告说“不断上升的孤独感”与“国内不断提升的社交孤离”正在危害人们的健康与幸福,书中提出了两个令人震惊的调查研究结果,以支持这一论点:其一来自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报道说在1985年到2004年间,宣称自己无人可以讨论或倾诉重要问题的美国人的人数翻了三倍,已接近美国人口的1/4。

那些总是在媒体上鼓吹婚姻而谴责单身主义的专家们也推波助澜。以《婚姻的状况》为例,在书中,作者琳达?怀特与麦琪琳?加拉格尔指出,与已婚的人群相比,那些独居的人(包括离婚、丧偶及单身人士)更难获得快乐、健康和财富。她们宣称:“婚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而同时,不婚的人“与身患癌症或者身处贫穷的已婚人士相比,男性的寿命要短十年,而女性短寿更甚”。

这些警言也许确实出自好心,但与调查显示的结果相比,确实夸大其词了。例如,充分的证据表明,从未结婚的人们与正处于婚姻中的人们相比,几乎一样幸福快乐,而且甚至还要比那些丧偶或者离婚的人要来得更快乐,更不寂寞。还有证据表明,糟糕的婚姻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压力、负担和疾病;最近的一项调查还表明,“身处糟糕的婚姻关系中的人们甚至显现出比离婚人群更高的健康风险”。更重要的是,诚如《婚姻的状况》一书的某些批评者所指出的,将已婚人士与非婚人士放在经历其他问题困扰的前提下进行调查比较,仅仅具有学术研究(以及统计学)上的意义,换句话说,已婚人士良好的精神、健康以及经济状况,也许恰恰是他们能维持持久婚姻的原因,而非持久婚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