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36岁男人的肺腑之言:彩礼让你掏空家底的女人,不会和你白头偕老

男人喜欢的女人

发表时间:2020-10-10

36岁男人的肺腑之言:彩礼让你掏空家底的女人,不会和你白头偕老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6岁男人的肺腑之言:彩礼让你掏空家底的女人,不会和你白头偕老,欢迎阅读与收藏。

01

有的人说,彩礼是爱情的试金石,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试的其实是两个人。

对于女方来说,这是男方给自己的安全感,是他是否愿意付出的表现之一;而对于男方来说,其实这也能是他们考验对方是否真爱自己的标志。

当然,这不是说要彩礼就证明不爱了,而是当彩礼超出了男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对方是怎样的反应呢?

我听闻过这样的一件事,他和自己的妻子是相亲认识的,妻子小他3岁。结婚的时候,他32岁,妻子29岁。

32岁的他,对爱情已经不抱什么幻想。如他自己所说,自己没有高的学历,也没有大的本事,这个年纪还没有结婚,只敢寄希望于能够有人不嫌弃就行。

那些年来,他自然也是相过不少亲的,因为被拒绝得太多,后来就渐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家里也催得很紧,但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也没有办法。后来,和他妻子相亲的时候,两人竟然渐渐聊了下去。

一确定关系,家里的父母就在催他赶紧结婚,当时他的妻子道,自己年纪也不算小,的确可以把结婚提上日程。

他问要求,妻子说除了结婚正常买的东西,还要8万8的彩礼。他回去和父母商量了一下,父母肯定同意。

他父母的看法是:不管如何,这个妻子你都要娶回家来。

这不仅仅是他父母的想法,其实也是他当时心里所想。他道,他也明白她是不怎么喜欢自己的,毕竟认识时间实在不算长,但没事,结婚以后他会对她好,两个人的感情相信也能培养出来。

结婚以后,自己会是一个好丈夫,这点他从不怀疑。

但他没有想到,原先说好的彩礼,后来却变了卦。

02

因为那边把彩礼钱提到了10万,没有说原因,就直接回一句不然的话,家里父母不同意这桩婚事。

他当时也和她谈过,但是妻子的态度很坚决,说不想忤逆父母,最后他想了想,同意了。

他后来回想起来,才觉得当时的自己,一心只想着要赶紧结婚,却没有思考过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她喜欢自己什么?又是否愿意和自己携手一辈子呢?

虽然在他看来,妻子也并无啥特别之处,各方面条件和他相比,其实没有任何优势。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她的选择比自己要多很多。

原本以为,彩礼再次敲定后,也就几乎尘埃落定,等着两个人的婚礼了。他的父母兴高采烈地准备着一切事宜,就在离结婚还有一周的时候,她把彩礼提到了15万。

好像所有的主动权都在妻子的手里,反正一句话:如果不愿意的话,婚礼取消也就行了。

他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选择,他是可以取消婚礼,但是心里是不愿意的,毕竟心里也想要一个家。

后来,他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但这15万的彩礼,再加上结婚需要买的所有东西,可以说结个婚掏空了他的家底,甚至还借了钱。

不过这是瞒着妻子的,他想着婚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慢慢把钱还回去了。

原本他以为,婚姻会是一切美好的起点。毕竟自己有家了,不再是孤身一人,家里父母也不用因为自己一直不成婚而焦虑。

却没想到,结婚不过是另外一场痛苦的根源。

03

他那个婚前在彩礼上诸多要求的妻子,婚后也未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他原本想象中的婚姻,是两人和和气气地生活,日子简单而幸福。他虽然没有大的本事,但依旧会尽力让这个家过得更好。

他一直以为,妻子只是不够爱自己,但肯定还是有喜欢的吧。

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不喜欢,又怎么会愿意嫁给自己呢?

他也问过她嫁给自己的原因,他的妻子说的是认为他性格脾气都不错,品行也还行,想来嫁给这样的人不会有错。

他心里还一度为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心而开心,认为她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姑娘。

但好像并不是这样,结婚以后,妻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婚前的她,性格还是不错的,喜欢笑,平时对人也和蔼。

而结婚以后的妻子,总是在埋怨和责怪他,可以因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说白了还是家里的经济吧。

据他所知,妻子的娘家人,是把彩礼钱作为陪嫁,返了回来的。而陪嫁在妻子手里,她不舍得拿出哪怕一分来用,只管向他拿钱。

他每个月的收入,必须要交给妻子,不然的话她不会依。而结婚以后,妻子也不许他的父母来家里,说担心处不好,不想和公婆多见面。

他认为妻子有点不讲道理,但也不敢说什么,一是母亲告诉过他要好好过日子,平时让着点;二是他本来嘴就笨,也说不过妻子。

婚姻,渐渐变成了他一个人的忍让,但饶是如此,也没换来他想要的结局。

04

他想要的结局,是两个人哪怕有吵闹和不满,也能顺顺意意地过一生。

就像他的父母一样,母亲也是个喜欢唠叨的性子,他的父亲总是不言语,不一般计较,两个人就这样走到了白头,甚至越到后面,感情也越来越好。

但最后,已然36岁的他只能感慨道:“彩礼让你掏空家底的女人,不会和你白头偕老。”

大概,他的妻子也没有想过能够和他过一辈子吧,更有可能从最初的时候,她就没有喜欢过他。

结婚四年以后,他们离了婚。

必定是他的妻子要离的,列举出了他在婚姻里种种的不好,不会挣钱,不会说话,情商低,惹她父母生气等等,还说跟着他是自己当初瞎了眼,不想再受苦了。

至于当初为什么和他在一起,外人有很多猜测,只是他都不愿去相信而已,因为无论哪种,都会显得自己很傻。

彩礼于婚姻而言,有的时候的确是试金石。合理的彩礼,一方是诚意,一方是理解,但如果一开始就用彩礼来强调一切的话,的确会让人怀疑爱情本身。

小编推荐

白头偕老未必是所有姑娘最好的归宿


白头偕老未必是所有姑娘最好的归宿

曾以为幸福的模样该像少时试卷上的选择题一样,答案清晰而唯一,直至活到而立之年才明白:世上有亿万人,亿万人有亿万种活法。没有亲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哪一种更精彩。

遇见媚姐之前,我一直以为一个姑娘此生最好的归宿莫过于寻一心人,然后白首不相离。

媚姐大我十五岁,因生得端庄大方,加上活得够精致,因此坐在我身边,身形样貌竟如同姐妹。

这位颠覆我价值观的女人,二十七岁结婚生子,一路走来,家庭事业兼顾得相得益彰。

她四十五岁时,儿子正好十八岁。

十几年的沉淀,外人看来,人过中年的她可谓人生赢家:家庭富足美满,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就在儿子拿到省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当日,她却云淡风轻地对自己的老公提出了离婚。

关于为什么会在人生过了将近大半的节骨眼上选择离婚,我与媚姐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都说,千金难买老来伴,婚姻中最难熬的日子你都捱过去了,为什么到了收获的季节反倒退出?

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那应该是失望吧。对婚姻失望,无关于人。熬过去是因为责任,退出是为了自己。在别人那里永远谈不上收获,哪怕那人是你的丈夫。

冒昧地问一句,婚姻让你这样不幸福?

应该说,幸福过。其实,婚姻中的幸福与不幸都是交错上演的,只是人们对于坏情绪的体悟总要深刻于好情绪,所以最后的总体感觉还是不幸福。

那这段婚姻带给你的又是什么?

体悟和孩子。

遇见下一个对的人,还会走进婚姻吗?

哈哈,不会。

为什么?

放下自己的过往,收起自己的锋芒,小心翼翼融入一个陌生的家庭,兢兢业业建立一个新的家,将自己有限的时光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家务和人情这样的经历,此生有一次就够了,剩下这四分之一的人生我想完全为自己而活。

听到这里,我内心为之动容,却说不出究竟是对这份魄力的震撼还是对这份洒脱的羡慕。

每一位待嫁的姑娘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遇见一良人,相知相爱后携手到白头;每一位幸福的新娘都期待即将开启的人生篇章能紧握另一只手,相携相守成百年好合之美;然而,只有那些已婚的姑娘们才知道:白头偕老固然美好,可那并不一定是所有姑娘最好的归宿。

做不完的家务,理不清的人情;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难以融合的两个家庭;不断升级的对另一半的厌倦与失望,持续膨胀的对自由和洒脱的向往和希冀

这里面的任何一项都够一个女人使出浑身解数去面对和化解,而所有叠加起来的结果更是数不清的不甘和咽不尽的委屈。

没有什么比婚姻更能损耗一个人的精力和灵气的,能修得白头偕老的不见得都是神仙眷侣。

这世上的婚姻和爱情从来都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幸福或不幸福去盖棺定论,再般配的情侣也有不和谐的一面,再不和的夫妻也有温情脉脉的瞬间。

单纯地去谈论幸福与不幸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谁也无法真正掂量出二者的成分究竟哪个更多,哪个又更纯粹一些。如果说婚姻的幸福与否是我们无法苛求的,那么是否选择相伴到白头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白头偕老的传说从来都美好,能熬到那一步的姑娘自然有他人无法体悟的幸福安详;可倘若有一天你在婚姻中实在熬不下去了,也请记住:白头偕老并不一定是所有姑娘最好的结局。

美好婚姻的模式可以有多种:

找一个视你如珍宝的男人,替你承担下生活中的风雨和琐碎,无忧无惧地共赴白头;

寻一个值得你付出的男人,让你甘愿吐下生活里的委屈和不甘,无怨无悔地相守到老;

如果你既没有前者的好运气,也没有后者的牺牲精神,那么别忘了你还可以选择中途退场。只是在退场之前,记得磨好你手中的剑,因为这意味着你将要独自赴老。

愿每位好姑娘都能修成共白头的好姻缘,如果实在不行,也请不要绝望。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熬不下去的时候,请记得:你还可以转弯。

毕竟,这世上唯有时光和自己不可辜负,白头偕老固然美好,可那未必是所有姑娘最好的归宿。

愿你安好!

世间的白头偕老,并不是因为爱情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世间的白头偕老,并不是因为爱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爷爷小时候家境不错,他父亲在香港有很大的生意,所以从小便是个穿着西装喝着飞鹰牌奶粉的小少爷。可后来,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被扣留生死不明,房屋被没收,爷爷从少爷一夜之间变成了赶着车去卖豆腐的小男孩。他酷爱读书,勤奋好学,所以具备了一个进步青年所有的技能,满腹诗书且多才多艺。

某一天,他遇到了当时年轻美丽的奶奶他生命里最大的惊喜。

奶奶家境很好,生活一直很小资。会弹钢琴,喜欢看黑白外国电影,爱花花草草,也爱唱歌画画。她任性,脾气很大,却天真率性。爷爷于是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写情书的追求。与其说是情书,不如说是他日记的精华本,他把日常琐事编成一首首打油诗,带着对奶奶的爱意,以一种独有的浪漫呈现出来。他一次能写好多页,日复一日,从不懈怠,直到后来连奶奶的父亲都喜欢上了看他的信,他们终于在亲人的祝福中在一起了。

后来,便是那场无奈的文革,爷爷以家庭成分复杂要被下放到农村,学校的领导多次劝奶奶只要说和他划清界限就可以保住工作不受影响,奶奶沉默着没有做任何回应。那时一次很大的批斗会,爷爷被批,奶奶突然上台,拿过话筒,对着台下的众人大声说:我相信他的为人,我更相信我的眼睛!那一刻,爷爷哭了,为奶奶的勇气,也为他们的爱。于是他们在偏远的小农村过起了清贫却快乐的日子。

小时候的我对他们印象不深,只知道他们从我出生起就坚持给我写日记,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哭着拉着奶奶的衣袖让她抱,而每次爷爷都说乖,爷爷抱,奶奶腰不好会累的。

再后来,我慢慢长大,发现并总结到了一条真理,那就是,不论奶奶做错与否,爷爷永远站在她一边。这有点像那句浪漫到死的如果世界背叛了你,那么我会站在你这里背叛这个世界。有时候家庭聚会因为一件事意见不同,家里人都明白是奶奶有点无谓的计较,可爷爷还是把大家训斥一番,说奶奶是对的。毫无原则的支持背后,其实是深深地包容与忍耐。在小屋,爷爷对爸爸说难道我不知道***做得不对么?我当然知道,可是如果连我都不护着她,她该怎么办。觉得心里涌出一阵暖流,又有点眼睛酸涩,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和爷爷奶奶上大学开始一直坚持通信,一是因为隔得远一年只见两次,二是因为我们都很喜欢这种古典的交流方式,他们文采斐然且书法漂亮,每次看信都能学到很多。爷爷奶奶每次都分别写给我,彼此不看对方的信,十分有趣。大学四年,手里积攒了厚厚一摞,每次收到信的日子都是我的节日。爷爷注重以小见大,哲理性启发,奶奶则是日常琐事描绘的细腻生动。

有一天我收到爷爷的信,发现有这样一段:

今天阳光很好,于是起身去北山散步。不知不觉天阴了,接着下起细雨,我一看四周没有避雨的地方,暗叫不妙。于是甩开大步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出四里路,下山后总算找到间路边小店。此刻大雨倾盆,天空鏊底相似,我叫了辆出租车回了家。刚进门,又是一轮大雨如注,但房门紧锁,你奶奶不在家。其实,之前,我们因一事拌了嘴,小有不愉快。可这时的我不由想,她是去北边小花园了还是去政府广场了呢?天不好为什么不早点回家,我想去送伞都不知去哪里送,很是担心。刚准备两个地点都去找一下时,突见她回来了,原来是给我送伞。我极感动又埋怨她身体不好这么大的雨不用送伞的。她却说怕我淋着。原来每次我都告诉她我回来的路线,可这次下雨我抄近路就没从原道回来,结果走岔路了。你奶奶不常走远路的,这趟下来,怎么也得四里路,太不容易。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只是在温柔的时光里,慢慢彼此习惯。所有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彼此的用心。风风雨雨这些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陪伴与懂得。而所谓的吵架都已变为爱情的调料,因为一旦感情的天空真的下起雨来,他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为对方送伞。我带着感动看完,想到的不是爱情如何,而是理解与忍耐,在彼此的心田上,摇曳生花。

奶奶这两年去上老年大学唱歌,爷爷十分支持,每周准时接送,风雨无阻。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想背的诗词说忘就忘,爷爷就陪她一起比赛着背诵,还一见我们就说奶奶可厉害了总是赢;爷爷喜欢看抗日神剧和历史书籍,但每天晚上都会和奶奶一起看她喜欢的剧,从韩国家庭剧到《甄嬛传》再到现在的《芈月传》。

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并无完美的世界,奶奶是完美的。于是,忍耐也心甘情愿,全力以赴。

记得姑姑以前经常对我说:你要保持清醒啊,不要拿你爷爷的标准找男朋友,因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被比下去。

他们现在很好,上次奶奶来信写到他们会挽着手去买稻香村,一进店就各自给对方挑点心,只不过一结账,给奶奶的点心金额都是爷爷自己的好几倍。

想起了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老年的诺伊对着失去记忆的艾丽天天读信,他们年老色衰,体态蹒跚,满脸皱纹,从激情四射到柴米油盐,从豆蔻年华到生儿育女,他们的爱无远弗届。最后,他在她的身边躺下来,紧紧握住她的手。他说,我会一直守护你。

还记得那段话么?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在一起已经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闹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书中这般炽热浓烈的话语,至今读来,依然会被感动到流泪。

所以,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真正爱你的人,就是一直愿意忍耐你的人。我相信,爱情是生命里的一束光,即使随着岁月渐渐消融,但那个对的人,还是会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所有的美丽和痛苦,都饱含着爱意。

中国人为何强求夫妻白头偕老


在笔者看来,一切人类活动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个是“生活实体”(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另外一个是“制度设置”(政权对人们的要求)。在性方面,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有了性生活,建立了某种性关系,这就是生活实体;而“法定婚姻”则是政权对于人们的性活动的强制管理,这就是制度设置。这两者不一定处处势不两立,但一定时时迥然不同。

研究者究竟是要研究生活实体还是制度设置,究竟把谁视为第一性,究竟为谁说话,这不是一个操作方法的问题,而是价值立场的体现。本书义无反顾地站在生活实体这一边。

专偶制度的来历

人们惯用的“一夫一妻制度”这个术语,早在1980年代之初就被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改译为“专偶制”。笔者不纠缠于此,而是希望说清楚:它在中国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在全世界的历史上,这种制度仅仅存在于基督教统治的那些地区和时期。非洲没有,印第安人没有,伊斯兰文化没有,印度没有,中国也从来没有。即使是欧洲自己,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也没有。中国从来没有。这不是什么“进步”与“落后”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它在中国无法普遍实行。

中国到了清朝中后期,文学中开始出现“才子佳人小说”,开始显露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追求。但是请注意,那是“才子佳人”的要求,至少也是丰衣足食的自耕农的要求(例如“牛郎织女”的传说),与那些生活无着的妇女毫无关系。

到了“五四时期”,当时的西化的知识分子把“性”给高度地政治化了,把传统的婚姻制度丑化为“陈规陋习”与“丑恶现象”,把它归结为近代中国一切民族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他们把“一夫一妻制度”美化为“政治正确”的“精神文明”之一,似乎只有实行这个东西,才能建立新政权,汉民族才能“复兴”与“崛起”。结果,他们一方面高唱“妇女解放”,另一方面却志在剥夺小老婆与小姐的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

1949年以后,“五四”的理想扩大地实现了,直到现在。本来是建立在“爱情总会专一”这样一个人类现象的基础之上的“一夫一妻制”,被政治需要搞成了一种大一统的绝对的“专偶苛政”。所谓“男女平等”变成了良家妇女、大家闺秀与贤妻良母与她们的“成功丈夫”之间的平等,而“二奶”、“小姐”、“出墙红杏”这样的女人们,不但被当作道德上的罪人,而且被当作政治上的敌人,甚至越来越试图把她们变成《刑法》上的犯人。

说到底,这种“专偶苛政”仅仅是为了保护那些有资格有能力获得与维系“一夫一妻婚姻”的女性,却断绝了那些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没有其他方法来“向上流动”的女性的生路。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是上层女性对于下层女性的阶级压迫,只不过表现为“贞节”对于“放荡”的镇压。

尤其重要的是,在中国,清朝中后期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需求,主要是来自人们更加推崇爱情,而不是来自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是说,“真爱才需要一夫一妻制”这个命题,恰恰是在中国才能够得以证明,而且比西方更早、更强烈地呈现出来。

可是,在后来直到如今的“专偶苛政”之下,爱情恰恰是最没有地位的,被紧紧地套在婚姻的框框之内。我们都司空见惯的是:未婚者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那么他们的爱情就会被认为不是恋爱而是“乱爱”。在法律上,结婚登记不需要爱情的存在,离婚诉讼又很难证明它的消失。尤其是婚外恋,全中国的人也没有几个会承认它是爱情。

不仅如此,如果女人出来主张“出轨的爱情”,那么就会激起一些人格外的愤怒。2005年的“木子美”、2006年的李银河,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因此说,“专偶苛政”不仅是反爱情,而且是反历史,与“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它更是反女性的,不仅是男女战争,更是女性之内的阶级战争。

社会性别分析

作为一种制度,所谓的一夫一妻,从字面上就确立了异性恋的霸权,排斥了任何一种其他性别结成合法性关系的权利。他们(她们)从来就被认为是违反法定婚姻的“另类人”,甚至根本就被禁止结婚。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女人、男人还是同性恋、跨性别等等,任何一个社会性别都可能冲决专偶制。男人也可以作“二爷”或者“鸭子”;女人也可以主动发起非婚性行为;而其他社会性别更不用说。问题仅仅在于:为什么大众舆论总是偏偏揪住小三儿、二奶、小姐这些身份的女人,而且乐此不疲呢?为什么它们往往把实际情况偷换为“两个女人之间的争斗”呢?为什么还有人贬斥那些并不希望争取结婚权利的同性恋者呢?

为什么强求白头偕老?

在中国,专偶制里还有一个本来与它毫无关系的因素,那就是对于白头偕老的强求。

在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早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了,表现为离婚和再婚的比例越来越高,一生中多次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每一次婚姻中双方都可以做到专一。这就是所谓“连续婚姻制”,其实就是“一次式专偶制”:虽然一生是多偶的,但是随时都是专偶的。

可是在直到如今的中国,白头偕老却是一种强制的道德评判标准,甚至往往被搞成了“终生唯一专偶制”。

如此糊涂的想法,其实来自农业社会,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经验与财富的积累则更是需要一生一世。结果,中国人的婚前恋爱时间也是平均大约一年(统计数字见本书第24节),以符合春种秋收的农业生产周期。然后,一旦结婚则都企盼白头偕老,以适应农业社会的生命周期;往往即使双方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肯离婚再生。(注释:天主教也禁止离婚,但是它在中国普通人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尚缺乏研究。)

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遮住了国人的双眼,看不到“一次式专偶制”的最大好处:极大地减少了婚外恋。这是因为,一旦不再强求白头偕老,那么如果爱上婚外之人,自然就是解除原有的婚姻,再与那人结婚;根本就缺少偷偷摸摸搞婚外恋的需求。

当然,这必须来自法律上与生活中的充分而且现实的离婚自由。中国实际上仍然缺乏这个,因此至少有一部分人之所以不离婚而是搞婚外恋,很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奈之举。当事人不愿、不敢、无法为“毁约”而付出应有的代价,只好采取“两害取其轻”的生存策略。这其实也是专偶苛政的必然产物。

结果,笔者的调查数据表明,当今中国的婚外恋比例高于一些被认为是“性混乱”的发达国家。这,究竟是谁更“纯洁”呢?为什么人家就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

专偶,不应该是制度,不应该是前提

以上谈的都是社会的问题。可是其背后有着强大的个人情感动力的支撑,因此需要搞明白下述的生活哲理。

第一点,专偶是一种生活状况,就是专一地爱一个人而且生活在一起。它是一种生活实体,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应该是一种排他的、强制式的法律制度。

例如在中国的某些婚外恋中,在婚的那一方其实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对情人的爱,在婚内只不过是在履行婚姻义务,甚至连夫妻性生活都没有了。这难道还不算专一?仅仅因为这种专一的爱情越出了婚姻之轨,才会被专偶制破口大骂。

第二点,对于个人生活来说,专偶这种状况说的其实是“爱情终归会走向专一”这样一种人类现象。也就是说,一夫一妻的实现和保持,只是爱情的结果而不是爱情的前提。

如果双方真的爱得死去活来,那么想不专一都很难。反之,越是把专一变成一种制度,越是首先就用这种制度来约束对方,往往就越是容易损害爱情。通俗地说就是:忠贞无大用,不爱必移情;只有爱得深,专一才成真。

错的不是专偶,而是苛政

说到底,专偶苛政仅仅是为了保护那些有资格有能力获得与维系一夫一妻婚姻的人,却断绝了其余所有人的生路,更消灭了一切非完全异性恋的性关系的存在理由。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政权对于所有“异己”的政治压迫,只不过集中于“贞节”对“放荡”的镇压。

尤其重要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一夫一妻制度的需求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更加推崇一对一的爱情,而不是为了剿灭异端。可是,在后来直到如今的专偶苛政之下,爱情恰恰是最没有地位的,被紧紧地套在婚姻的框框之内。司空见惯的是:未婚者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那么他们的爱情就会被认为不是恋爱而是“乱爱”。在法律上,结婚登记并不需要爱情的存在,离婚诉讼又很难证明它的消失。尤其是没有几个人会承认婚外恋也是爱情。这些都表明,专偶制不仅没有张扬爱情,反而把它的生存空间给人为地大大压缩了。

例如,日渐浮出水面的“同妻”(同性恋男人的妻子)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在专偶制之下,夫妻双方都是既不能或不愿寻求真爱,也不能或不愿拆散婚姻,这才会形成一个烦恼,然后才被作为一个问题。反之,相当多的“同妻”并不这样处理生活,结果也就没有烦恼,更不会成为问题。

有些人认为,二奶或者“二爷”或者非异性恋的一方,是侵犯了夫妻互有的“专有权”。可是这恰恰证明了专偶苛政的必然恶果:婚姻本来主要是“共同生活的义务”,却被错误地扩大为“对于配偶的整个人身的占有权”。它的逻辑错误在于:如此说来,一方提出离婚,不也是破坏对方的“专有权”吗?法律为什么还要允许离婚呢?

举一反三,几乎任何一种涉及到法定婚姻的性关系悲剧与性行为焦虑,莫不来自专偶制对于天下有情人的绝无例外的统治。

因此,笔者并不是要否定一夫一妻这种性关系本身,而是反对把它变成天下一统的、绝不通融的、法网恢恢的社会制度,更反对它成为凶残的苛政。

笔者主张它必须网开一面。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可以提倡所有的人都应该做到异性专偶,但是同时也必须宽容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人与根本就不愿这样做的人;不仅包括这样的女人或者男人,还必须包括任何非完全异性恋的人。社会可以劝导他们,却不应该压制他们,更不能惩罚他们,反而应该保护他们所拥有的获得更好生活的天赋人权。

人定胜天?

无论对于社会制度还是对于个人生活来说,专偶的性关系(哪怕是终生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如果没有被制造成一种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变成排他的苛政,如果不加上惟异性的条件,如果听任人们自由选择与变更;那么只要爱情还存在,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终究还是会去建立与维系专一。

专偶的事实,本身是众望所归;但是把它绝对化与制度化,那就是某些人居心叵测;再用它来清除异己,那就绝对是另有所图了。史实如山,不言自明:土地革命时期以来,每一次新政权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之关头,连《刑法》都还没有之时,婚姻法却总是被最先制定出来。

问题仅仅在于;为什么一建政就首先用专偶制来“移风易俗,改造中国”呢?它瞄准的究竟仅仅是性关系,还是个人的全部私生活?笔者懒得再说下去了,你懂的。

二奶专论

二奶现象确实在增加,但是谁也没有证据说它“越来越普遍”。在一般中国人的理解中,二奶显然不同于“情人”、“婚外恋”;却比较接近于“小蜜”、“傍大款”。

“二奶”也不是所谓的“死灰复燃”,因为二奶绝对不等于1949年之前的“妾”(小老婆)。其主要区别有三:

第一,1949年之前的小老婆不但是合法的,而且是符合当时的婚姻制度的。可是现在的“二奶”,至少在广东省已经被规定为违法的了。“包二奶”的男人可以被“劳动教养”三年之久。

第二,以前的小老婆是居住与生活在丈夫的家里,与大老婆(正妻)生活在一起,而现在的“二奶”则基本上都是分开居住,类似于1949年之前的“外室”。

第三,以前的小老婆虽然地位低于大老婆,但是社会有一套规矩来保障小老婆的基本权益,例如小老婆生的孩子虽然是“庶生”,但是却不是“私生子女”,基本上能够享受与“嫡生子女”区别不大的各种权益。

但是目前的“二奶”却没有这样的社会保护,反而会受到种种迫害;例如2005年有的传媒报道:一个法庭本来根据丈夫的遗嘱,判决那个生了孩子的“二奶”可以获得一部分遗产。但是当地的“群众”因此“大闹公堂”(这时候可没有武警来维持秩序),迫使法庭改判。结果那个二奶以及那个孩子都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遗产,不得不远走他乡。

因此说,二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当事人们在现今的社会制度之下的一种具有反叛意义的生存策略。

二奶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男女不平等的延续与加剧。

在最近25年来,男人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机会与可能性,远远多于和大于女性。尤其是,男人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方法,更是远远多于女性。通俗地说,现在的中国女性还能怎么样?就算读完了博士,也仍然比男博士更难找到工作。莫非让中国女人都成为居里夫人,才能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当二奶”这个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地位,就必然成为一些女性的最佳选择。虽然她们为此不得不付出身体的、道德的与心理的代价,但是在她们的世界中,“两害取其轻”的道理所具有的力量,远远超过社会灌输给她们的那些神圣的道德。

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即使在女领导干部或者富婆群体中,也仍然会有少数人去当“二奶”。这就是因为,即使是这样的“女强人”,与同阶层的男人相比,提高已有地位的机会与方法也仍然要少得多。她们不得不与更高层的男人做交易,而且不得不主要是通过“性”。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自从1949年以来被一夜之间强加在所有中国男女头上的“专偶制”,究竟符合不符合直到现在为止的中国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我坚决反对任何人把社会的错误偷换为个人的“道德败坏”。在这一点上,“二奶”与“小姐”一样。她们的选择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强制;在个人品德上,她们与我们一样。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扪心自问:我敢不听我的顶头上司的话吗?我不敢。因此我也是受到了社会的强制,而不能说我的品德有问题。因此,如果我主张“消灭二奶”,那就应该先去改造这个社会(包括我自己的顶头上司);绝不能欺软怕硬!

现在中国的一些舆论,往往把“二奶”问题偷换为“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却放纵了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的责任。

其实,那个男人错了,确实错了。但不是错在多了一个女人,而是错在没有撕毁那个“专偶苛政”的结婚协议。

这样的男人,其实也是大一统的绝对的“专偶苛政”的必然产物。他们不愿、不敢、无法为“毁约”而付出代价。他们实行的也是“两害取其轻”的生存策略。但是他们比那些“二奶”拥有更多的各种优势,因此从性别关系来看,他们是欺负“二奶”这个“软”,怕“社会”这个“硬”。按照中国传统道德来看,他们既不是男子汉,也不是大丈夫。

我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不是“浪子回头”,而是放弃婚姻!这样,自己自由了,社会也就没有“二奶问题”了。

“包养情妇”的搞笑

执政党开始白纸黑字地禁止自己的成员“包养情妇”。它的搞笑之处在于:“包、养、情、妇”这四个字,在这个文件里没有一个被清晰地定义。况且,在现实生活中,哪一个又能被定义得清晰呢?

“包”:

从时间上来看,我天天24小时都控制“她”才算“包”;还是“每个月在一起2个小时,除此之外一概不管”就算“包”?

从双方的关系上来看,我不许“她”再跟任何别的男人上床,才算“包”,还是“她”仍然有老公,也算我“包”她?

“养”:

从金钱上来看,我负担对方的一切开销才算,还是只要给了一分钱就算?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我一分钱不给,却提拔她升官,算不算“养”?

“情”:

从程度上来看,我对“她”的感情要有多深才算?难道没感情的就不算?

从双方的关系上来看,如果“她”根本就不爱我,还算是“情”吗?

“妇”:

莫非可以“包养情夫”吗?

“小姐”算不算“妇”?

这个新规定其实仅仅是证明了我在前面说所的话:“性”与“二奶”都被高度地政治化了,被上升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吓人的高度,因此才会违背一切法律常识,制定出如此荒诞而且不可执行的制度。或者,这仅仅是“表态文化”之一种,压根就没打算实行?

可是,我要“弱弱地问一句”:大人们,您们考虑过那些“情妇”的生存状况、思想感情、切身利益与天赋人权了吗?她们难道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