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心理学:这些迹象能证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

一颗心一个你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10-15

心理学:这些迹象能证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这些迹象能证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段时间演员魏大勋老爸的躺姿上了热搜,可以说是各种花式躺姿,魏大勋也和老爸一样,两个人在沙发上瘫坐了一团,总之用一个字概括起来那就是“懒”。

当魏大勋的母亲出场的时候,我们发现魏大勋老爸的懒是有原因的,母亲下了班之后就开始收拾屋子,然后给两个人做饭,可以说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母亲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而魏大勋和父亲则懒洋洋地看着电视。网友们不禁调侃,魏大勋和父亲的好吃懒做都是他母亲惯出来的。

为什么别人的老公可以这么勤快,而你的老公却这么懒呢?

每次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老同学在那儿抱怨,抱怨自己每天生活得多辛苦,家里家外都需要她一个人,而老公则有些好吃懒做。

但是有些同学他们活得就比较幸福,要么是被老公宠着,要么就是两个人在生活中共同协作,可以说一起分担生活中的压力。

同样是婚后生活,为什么可以差距这么大呢?“好吃懒做”的男人都是惯出来的。

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而改掉一个习惯则需要90天。

事实上我们发现在结婚之前所有的男人,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既不存在过于勤奋,也不存在过于懒惰。

但是结婚之后随着两个人生活,有些男人会自然而然在懒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些男人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好吃懒做 其实和女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待男人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心理学上认为,任何一段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都可以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下面这三种迹象能证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

频繁纵容

一个男人之所以能够变得越来越懒,其实是由于女人的纵容。在婚姻里如果一个女人变得越来越纵容男人。那么,随着长期以往的积累 男人都容易心存侥幸。

一开始的时候,在婚姻里两个人是共同协作的,可是由于男人的一些逃避懒惰的心理,女人并没有及时的去支持他,反倒是自己承受了,那么男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懒,甚至是把这当成一种理所当然。

自我疲惫

如果一个女人在婚姻里变得越来越疲惫,那么就说明你正在培养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

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的协作,如果仅仅是单方的付出甚至是过于操劳的话,不会换来想要的结果,反倒使对方变得越来越懒,而自己变得越来越累。

一些女人经常有这样的心理想法,她觉得自己多做一些事情,男人反而能够轻松些或者是更爱自己,可是有些时候反倒是使得男人更加去逃避生活中的劳动。

保持沉默

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懂得去承担生活中的责任而这些则会默默地落在了女人的肩上。

如果一个女人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沉默的话,这个时候就会使得男人越来越懒惰。女人可以不去过于严格的控制男人,但是也不能够沉默,而是在言语上要与其交流,告诉他你的需要。

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携手合作,任何一方的过于付出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引发婚姻的矛盾。

女人要明白自己的语言以及方式方法都会影响到男人,所以我们应该去鼓励男人帮助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付出。

扩展阅读

上床代表不了一个男人对你的爱,这些事情能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床代表不了一个男人对你的爱,这些事情能,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床是人与人之间取得快感、繁衍后代的本能,一个男人和你上床,可以说明他对你的身体有欲望,却不能说他是爱你的。一个男人是否爱你,得看他会不会为你做这些事情。

允许你随时看他的手机

手机是个人非常私密的一个物件,即使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国家机密,我们依旧不希望其他人随意翻看、玩耍。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那么他会在内心认同你,将你看做自己的一部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私密物件的手机,对你来说不然。从思想上的交换、身体上的交流,到隐私的共享,这是相爱男女之间的必经之路。

如果一个男人在你想要查看手机时举止激烈,一般原因有二:

1、并没有那么爱你。

2、有小秘密。

不过,人在对于企图入侵自己私人空间、隐私的他人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这是很正常的,不妨多多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徐徐图之。

会容忍你的小性子

爱你的人才会容忍你,不爱你的人翻个白眼转身就走。

不信数数身边能够包容你小性子的人,父母、爱人、最好的朋友,除了这些,基本上也就没有别人了。

当一个男人爱上你之后,他会不由自主的包容你的小性子,因为在他的严重,哪一个你都是最美好的,包括在自己面前耍小性子的你。

遇到一个无条件包容你小性子的男人可要抓紧了,毕竟他是真的爱你。

会有一个关于你的长期计划

女人喜欢幻想,往往在交往的第一个月,就已经想到两人领证结婚、生儿育女的种种场景了,再远一点,说不定会想象两人头发花白的样子。记得大学有个同学,在和男朋友交往的第一天,就已经想好了两人女儿的名字。

男人却不会如此,在没有深爱,没有决定和这个女人长长久久走下去之前,他们都不会对未来有过多的设想和激化。

如果一个男人对未来的规划中有你的声音,那么毫无疑问,他将你纳入了自己人的范围,他爱着你,想要和你一起走下去。

喜欢和你讲关于他自己事情

你加了一个男人的微信,如果这个男人是你爱的人,你会怎么做?如果这个男人是你不爱的人,你又会怎么做?

男人也会如此,在爱人面前,人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考,甚至连三餐吃了些什么,都想和你分享。

所以,在他和你将回家路上看到一只猫,上星期买的多肉缺水这种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时不要烦躁,尽情享受他的爱吧!

非常关心你的身体健康

只有爱你的人才会关心你几时睡觉,其他人更希望你能够陪他玩。

爱你的人是嗨你XX滚去睡,其他人是睡你XX起来嗨。

爱你的人希望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其他人只在乎自己的健康与心情。

父母总是叮嘱你按时睡觉,朋友则总是半夜打电话让你出来HIGH。

所以当一个男人对你的生活作息、一日三餐上心的时候,就是他爱上你的时候。

即使再闷骚的一个男人,爱上别人的时候都是会有蛛丝马迹,上床证明这个男人对你的身体感兴趣,这些事情证明他对你的灵魂感兴趣。

学会爱情心理学,男人的心思你瞬间秒懂!


嗨,大家好,我是车臻!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有哪些与爱情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评论里有很多有趣的回答,今天我就来教大家几条,有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爱情知识,让你瞬间秒懂男人的心思。

一、马太效应:投入越多,越不被珍惜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状态。

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爱情中付出越多的那个人,会越来越珍惜彼此的感情;而那个投入少的人,只会越来越不懂得珍惜。

看过一部电影,男女主角是陈奕迅和张柏芝。电影里的张柏芝在和男友谈了恋爱之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经历都付出给了对方。

刚开始陈奕迅还对她很好,热恋期过了,陈奕迅不再积极热情地对待,工作越来越多,电话越来越少。

后来就变成了张柏芝委曲求全地想见面,她为了陈奕迅做了很多繁琐又求人的事,最后却得到不理解。

微博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火传一段视频,是张柏芝和陈奕迅在街头吵架的画面,她对陈奕迅越爱越深,而陈奕迅越来越受不了她的黏人和照顾。

他觉得这个女孩,失去了当初让他心动的那种性格,相信很多的情侣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一方越来越委曲求全,付出的越来越多,另一方却越来越不懂珍惜,只会索取,不懂付出。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留出三分爱自己,把自己的好全部倾注于另一个人,不但会让你喘不过气,更会让对方习惯了你的付出,开始当做理所当然。

二:吊桥效应:始于心动,却并不深爱

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速食爱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说:我怀念父母那个年代,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爱一个人,但我好久没遇到过了。

现在爱情的常态是:在某一瞬间突然感觉到对一个人的心动,但是没过多久便好感全无,这就是所谓的“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这时,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他会错把由这种引起心跳加快的情境,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某一瞬间的心动很简单,可能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为你做的一件事。

可真正持久的心动一定是在你内心风平浪静时,有一块石子激起了涟漪,浅浅淡淡的,但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冲动之下。

心动不一定是爱情,心定了才是。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是什么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从心理学上讲“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说明一种期望,如果你对一种东西抱有较高的期望,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向那个期望靠近。

简而言之就是你越期望什么,越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在爱情里,如果你期望遇到的人温柔有趣,那么你潜移默化地也会慢慢的向这样的人靠近。

或者说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这样的人,你也会慢慢的越来越像他。这也说明了一个爱情现实:越是性格互补的人,越不容易在一起。

很多人都以为异性相吸,性格互补可能更容易磨合。但其实什么都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是很难去完全接受对方的。

而那些相似的人,越容易去理解接受对方。所以,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换言之,如果你期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成为同样优秀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爱情心理学技巧,可以给我留言。

•END •

心理学视角分析夫妻关系


美国人因离婚容易而离婚、韩国人因婆媳关系闹僵而离婚、德国人因不断攀升的失业率而离婚、巴西人因男人的忠诚度不够而离婚(当然这都是指主要原因,并非全部)的同时,中国人又是为了什么而离婚呢?我认为,我国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离婚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能够影响认知、行为和态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能影响进而改变他们对待自己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可以说是“婚外恋”,真是由于对另一半的需要在真正的配偶身上无法得到满足,才使人们采取了另寻他人的做法,而婚外恋正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离婚的原因。

二、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行为受文化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即是一种社会规范,当它变得简化的时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前一些嫌麻烦而不离婚的人的一种“鼓励”。

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社会发展水平和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离婚率是成U形关系的。妇女经济地位低的时候,男方容易提出离婚;妇女地位高的时候,女方容易提出离婚。这可以归纳为是,双方地位的悬殊容易导致离婚。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公平理论”——这是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维持手段——在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付出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例。因此,婚姻关系中,人们并不是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而是追求一种大致的平等,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所以只有双方平等或近似平等才能使双方都满意。从现状来分析,主要是妇女的地位在变化,另一个角度上,也可以说是女性自我知觉的提高,她们对自己的需要了解得更加清晰,使其在婚姻关系上更加主动。

四、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心理学家Halford等人(1990)发现,走向破裂的夫妻经常不能或不愿意向对方表达负性的情绪,即懒得与对方沟通,心里还对对方充满了埋怨,双方积极的行为被忽略,而消极的行为被夸大。现在有很多夫妻或情侣分手的原因都是很潇洒的四个字——性格不合。的确,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模式、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流动使很多在婚前观念很统一的伴侣后来产生了分歧,但是我认为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沟通。社会整个的忙碌运转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即使是夫妻,如果不主动进行沟通的话,也会慢慢变得无话可说。而当家庭聚合力减弱,这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丧失的时候,群体的关系也会随之破裂。

五、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如今,人们对离婚的态度越来越包容,不再像以前接近封建的时候那样,把离婚作为耻辱。这就使许多曾经不敢离婚的人鼓起了勇气。“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理论”也认为社会行为受文化的价值观影响。所以,整个社会对婚姻的态度转变,也是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婚姻应当是人一生的选择,但是若有了许多问题已经无法解决的婚姻,再勉强维持,不仅对夫妻双方,对孩子、父母等等也会造成伤害。

一个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夫妻之间是否相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就算孩子可能从父亲或母亲那得到各种的关爱,可在扭曲的夫妻关系下,孩子几乎不会认可这种单边的“爱”。所以,夫妻关系不和或已离异,其孩子会由于安全感不足,未来有较高比例的心理不健康,其情商、修养、行为也会多少有问题。

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必须。如果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稳定、温和、有秩序、责任明确、规则统一的关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互动,孩子自然知道分歧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协商,以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决定,这些都是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

孩子未来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大多来自于日复一日地对父母关系的观察和无意识模仿,将来孩子将复制曾经经历的和“学习”来的夫妻关系。所以,良好的夫妻关系,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人格的塑造,也为孩子将来的婚姻关系奠定基调。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父母情感和谐、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环境。

如果夫妻不协调,家长的某些不和谐情绪与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方式。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或冷战的坏榜样,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人际交往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冷战、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所以,孩子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因压力过大而心理失衡。

许多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为了孩子有时候会装出很“和谐”的样子。但孩子是很敏感的,其情感也是脆弱的。爸爸妈妈的关系好不好,他们是很快能察觉到的。他们也会为了保留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尽可能装出“幸福”和从不忧虑。所以,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的确难以调和,也要理智地对待冲突,同时向孩子坦承和保证不会不管他。

如果夫妻之间不和谐,那么对孩子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第一,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夫妻关系差,往往会发生互不信任,经常争吵、讽刺、截断,有的还会有暴力行为出现。这些场面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使孩子感到失去可依恋的对象。特别是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其声音和神态都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性格扭曲现象。

第二,孩子会产生被抛弃心理。一般夫妻发生别扭,对孩子的请求或哭喊,往往是听而不闻,孩子会以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同时,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就会感觉孤独和自卑,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对外界丧失兴趣,较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三,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虽然孩子小,但从夫妻关系差的家庭气氛中,以及从父母的神态中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不一样,长期在此不良情绪的压抑下,感觉自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样,孩子在性格上趋于不稳定、内向、压抑,感情上较为冷漠和孤僻、自卑,表面上想逃离和躲避,但内心又渴望关爱。

第四,孩子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由于孩子自卑和敏感,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就比较在意。用戒备心理对待周围情况,明显表现出一种姿态自卫、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脾气暴躁,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对别人的好意也会产生误解和挑剔。有些心重的孩子,由此还会产生之所以“父母不和”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第五,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夫妻不和时,父母的焦点多在互相双方身上,对孩子的关注自然减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当哭闹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比如打人、故意生病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成心伤害自己。

第六,孩子会产生补偿心理。夫妻关系失调时,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由于其内心充满对关注的期待,所以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同时也会对真心关心他们的人,产生依恋的情感。孩子渴望长大,以为可以摆脱一切。于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会到家庭之外寻求情感慰藉,发生性关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七,孩子会产生两难心理。父母在争执过程中,有时候想利用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在孩子面前诉说另一方的错误。这等于把孩子卷入了家长的“战争”之中,使其在忠于父亲,还是投入母亲怀抱之间,感到不知所措和烦恼、焦虑。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都是他们最亲密的人,让孩子放弃一个,这是其所不愿意的。

第八,孩子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夫妻吵架往往会丧失理智,指责对方的弱点和缺陷,许多不该说的话会脱口而出。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孩子自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按照父母的行为方式进行模仿,也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不能真正学会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所以,孩子除了父母一无所有,父母是他们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婴幼儿期父母的影响,对孩子以后人格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作用。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品格、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以及一个美好前途。但真想让孩子获得这些,好的夫妻关系是核心基础,也是家长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一份足以让你的孩子享用一生的礼物。要知道,家庭和睦的人,才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END-

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心理学的好处,是对人性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从而可以对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接纳。这个接纳本身就包括对过往伤害的承认和接受,进而在接受的基础上,放弃对世界的责备,担负起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但这个过程又不是那么顺利的,因为要放弃对世界的责备,就意味着自己过去所经历的那些痛苦,要通通由自己买单,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其艰难之处在于,收回投射给世界的责备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代谢。

所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许多人有那么一些时段——虽然不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时段,似乎是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或是别人是糟糕的,自己所受的苦,都是别人带来的。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书上说孩子在长大过程应该是“被那样对待”的,于是就期待自己或是父母曾经是那个样子,甚至是期待周围的人都是那样的,若不是,就会有深深的失望甚至愤怒。

其实,心理学在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发展得更好,但并不是一个人际间的行为标准,当我们期待这个黄金法则成为人际标准时,最终受伤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的学习,人格的成长,往往会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化茧成蝶,完全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的,经受住了,可能会变成蝴蝶自由舒展开翅膀;经受不住那一瞬撕裂的痛苦,可能就要延迟自由时刻的到来。而处理这一瞬痛苦的方式,往往会给正在学习中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惑。

“原来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新的育儿理念,于是对照那些新的东西,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生责备: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这里也没有做到,那里也没有做到,孩子会不会因为我对他的疏忽而发展受阻啊?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呀?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啊?等等。于是,原本还算顺畅的生活,因为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反而变得焦虑重重了。

其实,孩子哪里有那么脆弱,他们天然的成长能量带领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发展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也绝不会是因为父母一两次出差没有郑重道别或是少检查了几次作业就可以形成的。

若我们能够依照父母爱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相处,孩子是不至于发生那么大的状况的,倒是我们的忧心忡忡和内疚负罪,真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某些潜在的影响。比如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可能要反过来成为父母的容器,去帮助父母代谢这些焦虑的情绪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发生情绪问题、发生发展受限的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而我们内心的这些焦虑、内疚,真正的来源,很可能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

如果我们曾感受到在父母面前是被忽略的,现在的我们可能希望能带给孩子更多好的体验,从而补偿自己内心缺失的内容。如果我们曾对父母充满了失望,那我们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投注更多的关注,从而改善父母曾带给自己的创伤性体验。

当我们试图在孩子身上去修复我们自己的创伤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就太多了,虽然看起来是我们在很好的照顾孩子,但因为孩子要承担他自己成长之外的额外任务,所以,这样的照顾本身,也许反而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当父母过度照顾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投射了另外一种伤害给孩子:你不行,离开了我的照顾,你将陷于险境。当父母对孩子能力的怀疑投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成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那个人。

与其把精力花在怀疑自己做得不好,还不如努力过好自己目前的生活。当父母说“为了我的孩子,我.........”且打住,如果父母觉得牺牲自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未来的话,那你就搞错了自己的位置,父母永远不会是上帝,永远不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努力去成长自己,努力让自己生活得好,从而带给孩子关于爱关于生命成长的最直接感受。当然,这个成长本身,也包括父母有能力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不能凡事做到完美,父母对自己接受得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会最接近现实性,就不必承受太多父母期待借助于孩子来改变不如意的压力了。

“全是因为我有那样的父母”

当我们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有可能造成深重的影响,一些早年的体验被重新唤醒,并因此感觉非常痛苦时,我们有时会倾向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向父母:全是因为他们不够好,所以我今天才这么痛苦。是的,也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他们曾得到过吗?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一个乞丐为我们提供一座金库。也许他们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块发了霉的面包,那虽是有毒的食物,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是他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

也许,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吃到的有毒的东西更多,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他们已经努力将毒性最小的东西给了我们。

一方面是父母的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这样的落差,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痛苦。当我们期待我们能拥有不一样的父母,期待父母是全好的,能完美地满足我们的时候,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运作,就是拒绝承认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拥有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一切的获得都是以付出为代价的,承认自己已经长大就意味着要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就要放弃希望自己不必做什么就可以被满足的期望。我们将对自己的感受停留在那个完全依赖父母照顾的小婴儿,也就无法让此时的自己真正进入一个成人的状态,去感受自己早有能力照顾自己。

同时,如果他真的是那个婴儿,似乎也就获得了某种特权,可以让他更自由地用责备来拴住照顾者的目光,从而可以在没被充分满足的时候,用哭闹来向照顾者抗议。

可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的会愿意一直照顾一个几十岁的婴儿,所以这个大宝宝的方式,最终会让周围的人都怕了他这个吸血鬼,躲开远远的,以至于真成了他感受的那样“我的生活被你们破坏了”。其实,真正在进行破坏的,恰是他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特质出生的,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命走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超乎寻常的苦难,但依然可以成长得很好。但是另一些人,即便是已经被很好的照顾,依然感觉是父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这个不同是因为,实际上,我们感受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早于感受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带来许多生存的能量,他就有更多的能力耐受因为自己的弱小所带来的伤害感,也就有可能与父母发展出更好的关系;而一个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带来的破坏性恐惧就非常强,感觉世界随时都可能伤害他,那即使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照顾,依然会感受到父母充满了伤害,因为,那些伤害体验实际上来自他的内部,而不是现实中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我们对关系的感受来自我们成长的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的确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对世界的解读,但这只是形成解读的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或更重要的部分,来自我们自己。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完全负责,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推卸掉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责任推给他人。当我们试图将责任全部交给父母时,也必然要为父母不可能像希望的那样完全满足我们,而承受相应的失望,同时也会因自己没有担负起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失去感受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失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后的心灵自由。

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找到一个人,他可以完全地为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就像是生活在了上帝的身边——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幻想,在这幻想中我们差不多也拥有了上帝一般的能力。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凡人,如果我们始终无法接受父母的平凡甚至是有缺陷,那最终承受煎熬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你凭什么让我放弃不现实的期待,你应该共情我!”

共情,是心理咨询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情感世界的基础。共情的能力,在某个层面上,也成为衡量一个好妈妈或是好咨询师的指标。被共情的对待,是一件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

但问题是,身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咨询师或者父母,所以,他们并没有肩负着以共情性对待我们的义务。当我们开始将对咨询师的专业要求放到生活中,成为对周围人的要求时,必然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试想,当我们工作遇上问题时,期待老板像一个好妈妈那样去共情去镜映我们的时候,那就需要模糊工作中的边界,那让我们感觉舒服的同时,很可能是以牺牲工作成果与效率为代价的,这样的期待能够被满足的可能性能有多少呢?

社会性的关系,是以现实作为关系基础的,与治疗室里的移情关系完全不同。移情关系里,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我们人格中的不完善,甚至是病理性的部分,若要这部分获得成长和发展,咨询师就必须共情性的理解和处理;但现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人,要用我们有社会功能的部分来完成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周围的人像咨询师一样对待我们。

而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部分,是要放到另外一个设置,即咨询室中去处理的。这样分别的处理,也会帮助我们现实性地去感受周围的关系,在什么样的设置之下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恰是一人格趋于成熟的表现,这代表着在我们的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边界。

当我们无法放弃将周围人全变成共情性母亲这样一个非现实的期待时,首先会让我们自己感受到挫败,因为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拥有一根可以任意指挥世界的魔杖的人;其次,这也会使周围的人倍感折磨,造成双方关系的被破坏。因为没有人喜欢承受被强加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有人会说,我之所以有这些不现实的期待,是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有创伤,没有被共情的对待,我会再度被创伤。是的,这可能会真的发生的。但,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呢?这些创伤的存在,并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特权,去要求周围人给予我们特别的对待。

当我们这样要求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人受伤的时候,谁曾给予我们这样的权力呢?况且,当另外一个人受伤时,难保那个伤害不会再被反弹到我们的身上来,这就是所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承认那些创伤的存在,也允许那些创伤带来的哀伤浮现,就让那些伤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痛,但并不被那些痛所控制,更不会为了让自己减少痛而去扎别人两刀。当我们能允许它在那里的时候,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就已经不会那么大了。

“我懂,因为我是咨询师”

在学习早期,另一个容易模糊边界的情况是对于我自己能做什么搞不清。刚刚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变得跃跃欲试,会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别人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声音是很难被接受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证明“我是专业的,我是对的”。太迫切想证明时,往往张力也就大了起来,反而会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很反感。

随着专业成长的深入,我们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实在是太丰富的知识体系,人终其一生可能也不能全部学完,于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起来,踏实深入去学习的动力反倒出来了。当我们感觉自己牛气冲天的时候,往往在专业上是难有建树的,反倒是当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懂,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时,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去倾听、去好奇、去探索、去承受和去理解。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卑微时,我们反倒开始强大了。

——THEEND——

这些出轨的迹象,你都知道吗?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这些出轨的迹象,你都知道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最近一段时间,

因为出轨想要挽回的案例,

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面对出轨的时候,

大多数人都不会先知先觉,

往往都是在事后一段时间才会发现迹象。

其实,

关于出轨和出轨的心理,

你需要知道的还有很多。

01

出轨不是突发事件

在我的某些委托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我感觉我们平时的关系并不差呀?为什么TA突然就出轨了呢?”

其实,出轨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是一个“突发性事件”。出轨是一件“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的“运营性事件”。

那些觉得TA“突然出轨”的人,只是没有察觉到TA出轨之前的种种迹象而已。

在例举一个人出轨的各种表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人想要完成出轨这件事情,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吧。

一般来讲,一个人出轨会经历3三个时期:状态期、精神期和生理期。

状态期是最早期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所有出轨的源头,都来自于状态期。

所谓的状态期指的就是:TA在心理上已经不再对你是唯一的状态了,你们的感情开始慢慢的有了比较大的缝隙,而其他人如果在这个时候向TA示好,那么,TA是完全可以接受并且认可这样的信号的。

简单来说就是:整个人已经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拒绝”的状态。

其实,一个人是否会进入“状态期”,完全取决于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和问题有没有得到满足和解决。

现在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主动出轨的直接意愿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因为在现在的通讯、媒体以及舆论的发展态势下,普通人主动出轨的代价太大了。

而且,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挽回出轨的委托人,都是因为沉积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慢慢地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固有模式的“死循环”。

TA在这个循环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经历这个问题,并且觉得完全无法解决的时候,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试图“跳脱”这样的死循环。

所以说,如果非要有一个最容易挽回出轨的方式,那就是在TA还处于状态期的时候,就开始修复亲密关系,这样也是最有效的。

等TA的状态从“不拒绝”的状态期,发展到有明显重心偏移的精神期,甚至到了已经发生事实的生理期之后,再去做挽回工作,难度和精力耗费都会成倍提升。

02

出轨有哪些信号?

很多人会在网上搜索“出轨的表现”。

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从XX知道、XXX网搜索到的那些信息,都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很多东西是常人都知道的,或者说,都是在收集了案例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那些所有的所谓“出轨迹象”,都是已经发生了出轨事实之后才表现出来的。

等到你发现TA和某个“迹象”贴合了,那个时候,TA其实已经发生出轨事实了,即便被发现了,你们的亲密关系已经基本破碎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严格来讲,关于出轨的迹象,大体上可以分成“显性迹象”和“隐性迹象”两部分来看待。

一:显性迹象

刚才我提到的网上关于出轨迹象的那些盘点,都可以归类为显性迹象。

也就是说,在出轨的事实已经发生之后,TA所有变现出来的“不寻常行为”,都可以归类为显性迹象。

比如说,TA开始经常以应酬、加班为理由晚归甚至不归;TA开始穿一些你不曾见过的衣服;你常常会发现TA收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礼物,或者TA身上出现了新事物之后会借口是别人送的等等。

以上这些都属于显性迹象。就好像前两天非常火的那个新闻:《妻子曝光女儿的舞蹈老师是应援女》。这个事件中的男主,就是以给女儿报私教课、和老师沟通等等理由晚归,才被妻子抓包的。

二:隐性迹象

所谓隐性迹象,就是在出轨事实还没有发生的时候,TA开始出现的一些行为和心理活动。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说这些迹象呢?

因为在事实形成之前,这些迹象都太“隐性”了。而且大多都是些心理迹象,即便是枕边人也很难发现。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也还是能发现一些“隐性迹象”的。

比如说下面这几个场景:

1. 带你出席“外事活动”的频次有所下降,但是非常不明显;

2. 每天24小时手机都是静音,并且在家从不让手机单独放在明面上;

3. 慢慢开始关注你的时间安排;

4. 在纪念日、节日时对你表现的比以往更加甜蜜。

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隐性迹象”。一般来说,隐性迹象都出现在出轨前的“状态期”和“精神期”。

这时,TA会因为内心的不安、愧疚或者其他的一些情绪,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但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出现类似迹象,都需要在心头亮起红灯了。

婚姻心理学:导致不幸福的八个致命心态


婚姻心理学:导致不幸福的八个致命心态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造成婚姻矛盾的问题很多,但致命伤只有八个。

一、坚持“我是对的”

一个人如果不准备放弃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准备接受一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是无法成功地与人共同生活的。“我是对的”不是对婚姻关系最具有杀伤力的心理模式,却是打开婚姻致命伤之门的钥匙。这一关过不了,是看不到自己的其它问题的。

夫妻关系要成功的话,伴侣双方都必须要离开他们的家庭。如果有一方坚持:“我的家庭很好,为什么你不按照我家里的方式来生活?!”“我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这在夫妻关系中就是毒药。当两个人结婚,她(他)也是跟伴侣的家庭结婚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去敬重、爱我们伴侣的就爱听。就像爱伴侣一样,只有这样,婚姻才能成功。

针对这个致命伤,时刻要记得: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对错与有效果比起来,我们明白孰轻孰重。“你有你的想法和方式,我有我的想法和方式,你不同意我,我也不同意你。我们可以一起探索双方都赞同的方式,而不必争执谁对谁错”。夫妻之间可以很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很相爱。

二、“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是对婚姻关系最具有杀伤力的心理模式。“托付”就是把照顾自己甚至原生家庭的责任交给另一个人。托付的一方往往因此心理而完全停顿下来,再没有成长提升,当有一天忽然醒悟过来,明白事情的严重时,双方的差距已经太大了。

有托付心态的一方对伴侣过度依赖,这样的关系并不是成熟的关系,这种依赖性更加接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成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一方对自己的伴侣过度负责,甚至愿意去承担伴侣整个原生家庭的负担,这种做法一样会妨碍一段成熟的关系。

正确的心态是:双方都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而两个负责任的成年人在一起,可以互相支持、互相滋养、互相激励,共同成长,产生一些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成功和快乐。

三、不愿分享“内心感觉”

在婚姻关系中,一个人的情绪常导致争吵或关系疏离,更危险的是一些夫妻之间有“不把情绪带回家”的协议。当我们有情绪时,应该对伴侣坦白说出。

很多人以为不把情绪说出来是为了不使伴侣担心,事实上,不说出来会使伴侣更担心。并且传达给对方一个信息:我的心已不再与你紧贴在一起。

把情绪说出来与把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情绪,同时能够认识情绪并且与人讨论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思想成熟的表现。学习情绪管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用不伤害彼此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维持“表面的和谐”

我们是追求和平、和谐的民族。在重视与追求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错误地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不忍让是不应该的,会不顾一切地维持一份表面的和谐。而忍让会造成情绪的积压,如果是为了孩子、老人或其他原因,两个人勉为其难维持这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关系,最终会造成积累的负面情绪的总爆发,不仅关系会受到破坏甚至破裂,双方的身体也会因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两个人在缔结关系的最初,便应该约定好矛盾解决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能够让两个人平静地说出自己不能接受对方怎样的语言和行为,并且商定如何解决。

五、不会“处理冲突”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谦逊忍让,却没有被告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冲突。很多夫妻吵架之后就是冷战,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冷战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更疏远。

有些夫妻,一方情绪冷却后想修补受伤的关系,于是用一种“失忆症”式的态度主动和解,让风波成为过去。但是冲突造成的情绪在心底还有痕迹,如果积累得太多,就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

在很多夫妻中,有些人用一种类似“原谅”、“宽恕”的态度处理争吵。其实,这样的态度可能对关系有更大的害。因为“原谅”和“宽恕”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方优越的位置,没有真正尊重到对方的人格和尊严。

六、“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就是一个人不为自己生命中的事情负责,只会责怪别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婚姻生活中,如果有什么他(她)该做但是他(她)做不到的,他(她)就会说:“都是她(他)害我变成这样的,我有什么办法?!”只要我们在抱怨,不管是口头上抱怨,或是心理上沉默地抗议,多少都是受害者心态在作怪。婚后,如果觉得婚姻中的冲突都是对方来找麻烦的,“每次都被他(她)欺侮或是陷害”。就说明我们有受害者心态。

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规则,“我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用这样的信念来替代旧有的信念和情绪模式,婚姻就会呈现新的和谐面貌。

七、“交换”心态

“你爱我,对我好,我才爱你,对你好。”爱变成了交换,变成了做生意。很多人年龄大了,身体成熟了,结婚了,有孩子了,可是从内心里说却还是个孩子。

孩子之间会有“今天玩得好,明天闹僵了就不跟你玩了”。婚姻中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只要对方高兴,有没有回报都很高兴很开心,继续付出无私的爱给对方,这才是爱。“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这是做生意,交换的爱不是真爱。

如果婚姻中的一方或双方存在交换心态,就会污染爱,毒害爱。交换心态表明婚姻中的一方或双方没有真正成长。

八、“占有”心态

热恋中的男女总希望二个人能永远不分开,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绑在身边,只要一分开就感到痛苦,会用尽各种方法追踪对方的行动。虽然嘴上说是关心,其实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望,当贪念愈来愈多、多到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因为达不到而产生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爱一个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完形教育认为,夫妻相处也要像亲子相处一样,做到“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尊重双方的界限和底线,关怀他(她)而不是包办和代替他(她),与他(她)分享我们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把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强加在他(她)身上。

“我们可以很不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很相爱。”夫妻关系会因此而更加和谐和亲密,而和谐、亲密的夫妻之情带来的滋养,是任何风花雪月的关系都不可能带给我们的。

一个离不开你的男人,才会有这些表现!


男人和女人的喜欢有什么不一样呢?女人如果深爱一个人的话,就如同飞蛾扑火一样,热烈而不计较后果,爱要大声的说出来,时时挂在嘴边。

但是男人不一样,他们天生内敛,不善言辞,深爱一个人不会经常挂在嘴边,甚至不会说出口,但是内心却非常的炙热。他们的喜欢和眷恋藏在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小事中,只要你留心,总会发现他们深沉的爱。

一个离不开你的男人,都会有这些表现!

一、不和你计较

在追女孩子或者谈恋爱的时候,很多男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会在心里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进行一个比较的。

如果他确定自己不是很喜欢对方,或者对方不是那个可以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的话,在日常的相处中,会很计较,因为知道随时都可以离开,所以并不想当冤大头。

但是如果一个男人离不开你,他就不会那么计较,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你,因为在心里早就将你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并不在乎对你的付出是不是有回报,只是想你对你好,让你开心。

二、喜欢粘着你

男人一般不喜欢粘着女人,对于不是那么喜欢的人,黏在一起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有些男人即使喜欢你,但是他更喜欢自己,所以也不会时刻粘着你,因为人们会觉得粘着女人的男人没什么出息。

但是对于离不开你的男人来说,他并不在乎这些,就是想要和你在一起,一刻也不要分开,出去玩,没有你的存在就变得无趣,遇见好玩的事情,没有你一起,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而只要和你呆在一起,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觉得满足。

三、不准你说分手

很多人觉得恋爱中的女人很脆弱,其实男人也很脆弱,尤其是他们真心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也会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你。所以当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会和你约好,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不准说分手。

不是霸道,而是他真的很害怕失去你。离不开你的男人平时不管什么事情都会让着你,不介意认怂,不介意道歉,也不介意先主动低头认错,但是唯一不会让着你的事情,就是说分手这件事。

四、吵架总是先认怂

没有不吵架的情侣,只有吵不散的恋人。感情再好的两个人,在一起都会吵架,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而之所以有人吵着吵着就散了,而有些人却越吵感情越好,主要是吵架的时候,男人的态度决定的。

女人在吵架的时候,在乎的只是男人的态度问题,如果吵架的时候,男人能先认输,哄哄自己,那么再严肃的吵架最后都会变成一次感情的升华。

而如果在吵架的时候,男人非要和自己一较高下,分个谁输谁赢,那么每一次的争吵都会变成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离不开你的男人,并不是不和你吵架,也吵,只是他们知道吵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伤害彼此的感情,所以他愿意让着你,迁就你,照顾你的情绪,你要的他都尽量满足你。

五、主动分担家务

很多一开始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并不是败在出轨这件事上,而是败给了日常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比如谁做饭,谁洗碗,谁扫地,谁洗衣服等等。有研究表明,男人做家务的多少和夫妻之间的离婚率是成反比的。

男人一般不喜欢做家务,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女人该干的事情,但是把所有的家务都让女人来做,很多时候更容易爆发矛盾,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

真正离不开你的男人,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因为他知道家是需要两个人一起出力和经营的,而不是一个只管出力,一个只管享受。

六、时刻惦记着你

有什么好东西都给你留着,和朋友出去吃饭,遇见你喜欢吃的东西,打包一份带给你,公司发什么福利,全部换成你喜欢的东西,只要是你喜欢吃的东西都给你。任何时候都想着你,即使只是一些生活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