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实录|“只要我提回娘家过年,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到底谁自私?

实录|“只要我提回娘家过年,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到底谁自私?

发表时间:2020-11-18

【www.qg13.com - 自私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实录|“只要我提回娘家过年,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样”,到底谁自私?",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01

去谁家过年?

这是我和妻子面临的棘手问题。

从来就没有圆满解决过,去谁家,都觉得对方自私。

岳父母在湖北黄石,我家在辽宁乡下,我和杜薇大学毕业留在天津工作,并安了家。

这是我们的基本情况,相信很多人也这样,是候鸟夫妻,每到过年,就得迁徙。

02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带着杜薇回老家。

杜薇天生畏寒,在我家那几天,她天天猫在炕上,足不出户。

除夕夜,打电话给父母拜年,想到家里冷冷清清,杜薇躲一边悄悄哭了。

可想而知,那个春节,她过得很心塞。

按照老家的习俗,过年是不可以哭的。

为此,我爸特意嘱咐:“跟你媳妇说说,大过年的别哭丧着脸,多不吉利,再说亲戚邻居们看了像什么样子?”

可是,一想到自己父母春节首次空巢,杜薇的眼睛就红了。

03

我看着,既内疚,也心疼。

好不容易熬到初三,我俩辗转赶往湖北。

火车晚上9点到,岳父母7点钟就在车站等。

一下车,一家三口抱在一起,仿佛离散多年。

三天时间飞逝而过,临别时,又是一场依依惜别。

回到天津,我和杜薇各自病了一场。

那个年,过得真是辛苦。

明年怎么过?

光是想想,就提前焦虑了。

04

第二年,杜薇怀孕了,显然不易舟车劳顿。

于是,我们商量着让双方父母来天津过年。

好在,两家人都比较好说话,各自带着大包小裹的土特产齐聚天津。

72平米的房子,骤然多了四个人,的确有些拥挤。

但更加拥挤的,是彼此的心。

杜薇爸妈无辣不欢,我父母根本不能吃辣;我爸40多年的烟龄,岳母全程向他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常识;岳父喜欢看体育频道,而我爸妈喜欢看中央三台……

他们彼此极尽客气,也暗暗较劲。

好不容易过了除夕,大年初一,我爸坚持要走。

送父母到火车站时,我爸说:“明年,你要是不回老家过年,我们也不来了。”

事实上,岳父母走时,也说了同样的话。

05

第三个春节,因为儿子翔翔的出生,爸妈小年就来了。

岳父母在杜薇生产后,一直在我家帮忙,爸妈来之前,他们提前回了老家。

这个春节,我们过得轻松愉快。

二老虽然仍觉得城里没有年味,但因为翔翔带来的欢乐,他们一直过了正月十五才回老家。

他们走后,岳父母才过来帮忙继续照顾翔翔。

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家以后的年,可能都会这样过吧。

06

第四个春节,我爸妈依然是小年之前就来了。

可是,腊月二十九那天,我爸接到老家电话,说我们本家一位96岁的老太爷去世了。

事情很突然,他放下电话就要回老家。

正值春运,各种票都订不上。

但爸爸坚持要走,说那是我们本家岁数最大的一位老人,是大事,必须回去送一程。

看到他嘴角急得起了燎泡,我决定开车送他。

因为不放心我们爷俩回去冷锅冷灶,我妈也坚持跟着回去。

07

一路上,我们心情都很沉重。

我放心不下老婆孩子,更不甘心好好的春节就这样扔在道上。

我爸也是眉头紧锁,眼睛一直看着远方,嘴里念叨着:“老太爷怎么就没挺过这个年呢?”

路上,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有人打来电话,问到哪儿了?

开了8个小时的车,刚进村,就看到有人等在村口。

见到我们,他们表情都很凝重。

我爸饭也没吃,就去了灵堂,和本家亲戚们一起,给老太爷守灵。

08

我和我妈回家安顿好后,想起我爸穿得少,便去给他送件大衣。

走到临时搭起的灵棚前,我看到,乡亲们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喝茶,有的在扯闲篇儿。

根本看不出任何悲伤的气氛。

我心里顿时就火了。

这哪里是奔丧,分明是来凑热闹。

09

那个除夕,我爸没回家,我和我妈过了个素简的年。

杜薇带着孩子在天津的年更是清冷,儿子在视频里不停地喊“爸爸”,我心里更是一阵阵难受。

她安慰我好好在家过年,还说这种事情,谁也不想遇到,即回之,则安之。

大年初一,老太爷出殡。

那真是整个村子的盛事。

百无聊赖的我也去围观了一下。

哀乐响彻山谷,纸钱漫天飞舞,长长的送葬队伍,我能认出的面孔很有限。

离家多年,能认得我的人也有限。

可是,但凡能认出我的,都会热情地招呼我,喊我的小名:“关成子,回来啦。”

“好啊,有出息,还孝顺。”

“咱村的骄傲啊。”

“……”

这些夸赞令我有几分汗颜,几分不适。

等到了墓地,大家在风水先生的指挥下,填土,献祭,按照辈分,有序地向逝者磕头。

那场面,还是很让人震撼的。

10

葬礼将近尾声,家族里另外一个92岁的爷爷被几个儿子用担架抬上了山。

离墓地还有几十米时,爷爷就开始老泪纵横:“老哥哥,我来啦。”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哭了。

很多人都劝爷爷:“天这么冷,您不用来的。”

可是他说:“我是他发小,光屁股一起长大的,我不来送,他不能安心地走,谁不来,我也得来啊。”

已经不能走路的爷爷给老太爷点了香,倒了酒,说了一句:“老哥哥,我很快就去找你。”

我没再管住自己的眼泪。

这一幕,像电影。

11

簇拥着爷爷下山时,人群自然地分成两拨,年轻人以及那些乡村里的顽童们,在冰上一路玩闹着滑下山去。

上了点年纪的人则走在一处,大家议论着“挺圆满的”“老爷子有福”“又走了一个”“这人生,真不经混”这样的话。

他们不时回望送行的队伍,感慨着:“来的人不少。”

我跟在我爸身边,听着那些话。

等我爸也回头,说出同样的话时,我看到他眼里的安祥欣慰。

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了一件事情。

12

作为乡土的一部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并将长眠于斯,他们每个人都在这传统般的送行里,提前布置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今天,他们这样送别别人,未来,他们也将被如此安顿。

一瞬间,我所有的优越感消失殆尽。

父辈祖辈及更久远的祖先,有他们生死不离的故土与乡里乡亲,而我与家乡之间的关系,仅剩下父母这最后的关联。

倘若他们有天离开,这片山水于我,就是他乡!

13

那一天,我掉队了。

我顺路去了儿时就读的乡小。

从前觉得小学的操场好大,50米跑道那么长,如今站在那里,却觉得它那么短,走几步就到头了。

桌椅板凳也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但我仍在其中看到了当初的自己,那时的老师和小伙伴,那时上过的山,趟过的河。

我甚至突然想起,走了的老太爷在我很小的时候,曾教我认过一个字“兖”,他说山东有个地方叫兖(演,三声)州,产煤的地方。

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就会发现,老家于我其实并没有那么陌生。

那条我走了六年的,从家到小学的路上,那棵柳树还在,那一片石头垒起的防滑坡还在,上面依然像儿时的冬天一样,长满枯黄的狗尾巴草……

只是,从前觉得这条路那么长,那么宽,可是现在,似乎还没怎么走,就远远地看见了家里的烟囱,路窄得就像单行线。

14

原本打算初二就回天津的我,因为大雪封路,只能在家又逗留了几天。

那些天,我几乎走遍了儿时流连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了很多久违的小伙伴,还有我的小学、中学老师,他们居然记得我当时的成绩,在作文里写过的话。

而每天晚上,不喜欢喝酒的我,也会陪爸妈小酌一杯。

而他们,就是我成长的记忆硬盘。

我小学初中高中时的成绩排名,我帮家里秋收时,因为活太多,一边哭一边放下的狠话:“这辈子,我都要走出去,打死也不干这么苦的活。”

当年送我去天津上大学,回程时,我妈从天津一直哭回老家,而我爸满脑子都是我下学期的学费要怎么攒……

有些事情,如果他们不说,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上一代没有机会倾诉,下一代也无心倾听,少小离家,我对父母与故乡的记忆是那么笼统,两代人之间情虽近,心已远。

而那个春节,这些海量信息都被我找回来了。

原来,爸妈是这样温情而不善于表达。

我第一次开始理解现在的自己,正视身上残存的劣根,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15

大年初五,我回到天津。

对于我的迟归,杜薇颇有微辞。

当晚,哄睡儿子后,不善聊天的我,开始跟她讲自己的过去。

我第一次坦然地告诉她,之所以那么排斥每天洗脚,是因为儿时家里条件不好,每年冬天,到春节前才能好好洗一次脚,结果,那脚真的跟猪蹄没什么区别,妈妈让我在热水里泡过之后,就拿丝瓜瓤用力去搓,每次洗完,盆里的水都跟泥水一样浑。

杜薇听完,心疼地抱着我,问:“你怎么不早说?”

“因为自卑,觉得这样的事情说不出口,但这次回家,我觉得那是我的一部分,你有权知道。”

几乎聊了一个通宵,在倾诉里,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个更真实的彼此。

在这之后,我们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彼此人生的档案馆。

16

春节过后是元宵节。

杜薇休假回老家,接岳父母来天津,我主动请缨在家带孩子。

可能是被我影响了,回老家的第二天,杜薇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概:有些事情,当时以为不思量,自难忘,结果,一回到老地方你才发现,你忘得那么彻底,但总有故人,帮你记得。

原来,她和父母回了一趟老房子,拍了许多照片,那筒子楼比她年纪还大,马上就要拆迁,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杜薇说,如果不是因为筒子楼里,当时住进了一对法国夫妇,那么,她也许就不会在5岁那年,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叫做钢琴的东西,并为之痴迷,并成为一个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

杜薇说:“走得太久了,都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老家不是所有人都有,对我和杜薇来说,那不仅是父母住的地方,还是我们的历史,更是割不断的儿时岁月。

17

又一个春节,我和杜薇抽签决定,先去谁家过年,然后,下一年再去另一家。

我们决定了,以后的春节,就这样轮流去对方家,去寻找彼此的过去。

我们不想再让父母以我们为圆心,天南海北的奔赴。

那对父母来说,是去别人家过年。

只有我们回去,才叫回家过年。

18

回家的那些天,我也会去走亲戚。

面对他们“一年挣多少钱”“现在一定当官了吧”“什么时候要二胎”等等,从前我无比厌烦的提问,如今,我都可以或玩笑回应,或实话实说。

不再用普通话,而是用土味的家乡话。

他们也许世故,也许不懂边界,可是,这就是他们的风格。

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会让自己更加有动力,好好生活。

19

每天晚上,我依然会跟爸妈喝点小酒,聊些家长里短,儿时趣事。

有些事情,讲了不下八遍,但就像年夜饭上的保留菜品,如果它依然能够让我们快乐,那么,多说几遍又何妨?

作家池莉说了:怀旧不是因为人老了,它是一种正面的自传式记忆,在怀旧的情景闪回中,我们都是主角,我们会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往事并不如意,我们曾经忍饥挨饿、受歧视、被欺负、倒霉、不讨老师喜欢、怀才不遇、无立锥之地,然而,故事一波三折,情形逐渐改变。

现在,你鲜活地坐在往事末端,作为自己历史的主人翁,栩栩如生地讲述着。

我们会讲述与倾听,我们会同时哈哈大笑,我们会发现心灵相通的朋友。

无论是7岁还是70岁,我们都有可能从怀旧中获得更加成熟的经验和教训。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心拥有了无法估价的流畅、滋润的快乐。

19

每次回家,爸妈都会向我汇报,村子里的谁谁谁离开了。

有些人因为年长,有些人因为意外。

从前,我觉得这些都是跟我无关的新闻。

但现在,我的心会因此动荡。

这些我熟悉的人,尤其是年长的人,是挡在死亡与父母面前的屏障。

他们提醒着我:来日并不方长。

每一个当下,都是限量版时光。

当然,在我和杜薇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原因:除了父母,要用有限的时间陪伴之外,我们与故乡亲近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了。

20

少小离家,外面的世界让我乐不思蜀。

人到中年,我竟找到了传说中的乡愁。

一进腊月,心就开始蠢蠢欲动,提前踏上了归家的路。

“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数一数,一生患难谁共处,一切慢慢清楚,回家吧,幸福幸福,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灯火就在,不远阑珊处。”

每次回家的路上,我都会单曲循环这首《回家的路》。

而每一次,热泪都会打湿我的眼眶。

精选阅读

过年回娘家还是回婆家,好生纠结


今天写个极其接地气的——过年回谁家!如果有人能解决了中国人过年回谁家的问题,他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毫不夸张,就这么个问题,每年要引发多少战争:夫妻大战、婆媳大战、两亲家大战。总之,年年折腾,年年不得消停。很多家庭,甚至为此伤了根基,要么落下了心结,要么直接闹到离婚的境地。

这个问题在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以前的人都就近找对象,住在一个城市里,上午你家下午他家,顶多就是先去谁家后去谁家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是全国跑,除了本身就出生在一线城市的一些孩子,大多数优秀人才都是人往高处走,往一线城市走,往省会城市走。很多情况下,夫妻俩的常住地既不在男方老家,也不在女方老家。平时都不在父母身边,好不容易过年有了长假,双方老人都眼巴巴地指望孩子们能回家过年。

过去的中国传统,女人都是嫁入男方,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然是在男方家过年,但是按照习俗初二是要回门的,这个回门就是来做客的。想想也挺心酸。但是,规则一旦制定了,大家照此操作,少了纠结,倒也清净。我和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生活的农村中老年女性聊过,传统农村的一套伦理和体制也并非全无道理,他的设置也是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感受的,并非一棒子打死的封建文化。

于是有人爱打传统牌。觉得回男方过年是中国传统礼数,必须遵守,甚至还有扣帽子的,认为现在的中国女人丧失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云云。

但是不要忘了,过去的传统秩序,是基于过去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而建立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是合适的、有效的、也是符合人性的。在从前的多子女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既有儿子又有女儿,如果实在全是女儿,一般也会招一个上门女婿。总之,各家各户的老人,都是有孩子陪着过年的。

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婚姻的从属关系上,已经不分男方女方了。已经不再是女孩嫁入男方,而是男孩和女孩,离开了过去生活的家庭,双方共同组建了一个新家。从经济关系上,由于双方都是一个孩子,所以无论是婚前物质基础设施的搭建,买房子买车;还是婚后生活的支持,出钱出力,帮忙带孩子等等;甚至到了老人百年之后所留下的遗产,男女双方也都是对等付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强调男方独大的夫权,显然不合时宜。只能说,时代已经变了。

这世界上最难的选择,恐怕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合理性。事情就是这样,怎么办呢。有一方委曲求全跟着另一方回家的,这种情况下,女孩妥协的比较多,尤其婆家如果是山东等男权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的地方。但长此以往,女方父母,包括女方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会对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有一个读者诉说,迫于压力,婚后十几年,年年回婆家过年,她整个内心都储蓄着一股巨大的负能量。就等着哪一天自己事业上出了头,在这个家庭里有了地位,要无视公婆和老公的眼光,兀自带着孩子回一趟娘家过年。事情到了这种程度,都有点可怕了。赢了一场年,输了平常的日子,图什么呢?

还有每年轮流过的。这种情况会稍微和谐一点。但多半今年没轮上的那一家,老人会失落、难过。还有说好了今年轮着去我家,但到了腊月,另外一方家里有了什么突发情况,父母生病了,二舅家孩子结婚了,亲戚搬新家了,等等,就是要找个理由破坏规则,让孩子今年再回家。总之,顺顺当当,轮流坐庄的情况也很难。总还是有纠结,有折腾。聪明的父母、夫妻,用一点生活上的智慧就糊弄过去了,不聪明的,还得干仗。

精力旺盛者,两头跑。倒是现在飞机高铁都方便了。除夕在北方的婆家吃年夜饭。初二的时候,在男方父母模糊的泪眼中,踏上南下的列车。说实话,我如果是孩子父母,我心疼。一年到头,在外面忙的和孙子似的,好不容易熬到年底有几天假,却把一半时间都花路上。如果还拖着小孩,那更是大人娃娃都受罪。煽情者要出来说话了,再难都要回家!我真想对你说,shut up!生活是为大家都能身心愉悦,不是为了制造悲情,制造折腾,以满足孝心或者慈悲的表达。真正的孝顺,也不是靠过年回不回家能够定义的。

皆大欢喜型,就是把父母都接到自己身边,一起过年。这个方法非常好,但前提是双方父母都好相处,并且夫妻俩都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无障碍沟通。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都没有处理顺当了,更别提还要处理伴侣和父母的关系,双方父母的关系。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有,没几句话吵起来一拍而散的我也见过。在这里,我也想劝一下各位长辈,如果孩子出了这个方案,希望你们能多体谅,多担待,多宽容,在一起不容易。祝福,祝福!

最后一种方案,这需要这个关系中的六个人(夫妻双方,以及双方的父母)都有极大的生活智慧和心胸,那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平心而论,父母最想见到的是谁,还不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女儿。他们真的有那么想念自己的儿媳,女婿吗?当然,感情肯定也很深厚,但要说达到朝思暮想的程度恐怕也违背人性。最关键的,从资源的配置上来说,你已经占有了最需要的资源,把次需要的分配给那些更加需要的人也是合理。

可为什么,父母还是要那么纠结于媳妇回不回来,女婿回不回来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面子。

过年了,儿子没带媳妇回家,没面子。哪怕前两个月年假夫妻俩刚回来过也不行,邻居一问起来多尴尬。别人家的媳妇都端汤倒茶的,我家媳妇到了年跟前居然跑回娘家了,成何体统!让邻里四坊说起来,不是笑掉大牙!

女儿回来了,女婿没跟着,没面子。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自己坐飞机坐火车地跑几千里地回娘家,男人管都不管,这男人怎么当的。知道的说是女婿回父母家过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女儿离婚了!再说了,一个女婿半个儿,一年到头了,就指着这半个儿能陪着过个年,现在居然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这女儿我算是白养了。

中国人,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别人眼里你衣服单薄了,那真的比夜里睡觉没暖气还要难受。

但其实,一念放下,便是晴天。

我有个朋友,找了个成功人士当老公。成功人士嘛,自然是忙的不可开交,恨不得一分钟当两分钟用。偏偏我朋友的父母亲戚又是极讲究面子和伦理规矩的人。到了北京,必须要朋友的老公亲自去机场接,走的时候必须亲自去送,安排司机都不行。结果有那么一次,这位老总开完一个重要会议,火急火燎地送老人去机场,一路狂奔,也还是误机了。下一次,老人离京的时候,我朋友的老公主动说第二天会提前来家里接他们送机场。老人连忙拒绝,不用了,不用了,我们没啥事,可以早早就走,你要来送,总把时间卡的太死,太紧张了。不麻烦了,我们自己打车走。当然,这个事情的前提是,老人真的从这位男士身上看到了真诚和孝心,而不是故意的怠慢。

说到底,抓住真实的需求和实在的幸福,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要贪图那些虚妄的光环。去机场,真实的需求就是到达;过年回家,实在的幸福就是和儿女快快乐乐地呆在一起。

我不想推崇任何一种过年回家的模式,因为每一家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问题的实质,其实并不是做出一个怎样的选择,而是在这两个大家,一个小家的关系中,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敞开心扉,变得豁达,不纠结。没有完美的方案,纠结的人,怎么都不能满意,自己很痛苦,别人很心疼,但也很无奈,跟着也要受苦。而豁达者,无论怎么样,都能快乐。

这里尤其呼吁某些媒体,不要没事去挑逗老人脆弱的神经,为了占领道德制高点和虚妄的眼球,制作所谓空巢老人的悲情戏码。央视的那些什么父母等你回家的公益广告应该全部叫停,换上一些老人内心充盈、生活充实、容光焕发的正能量内容。

同时,各位亲爱的兄弟姐妹,过不过年,都常打电话,如有机会,常常回家。

为什么网上的他跟现实里的他不一样呢?


能玩儿到一块儿的情侣才能走到最后。但是一起玩这件事儿,两个人得一起努力去发掘。

在我们的“飘来这儿”微社区里,一位上海的音符提了这样的问题:“我跟男朋友是异地恋,我们俩在网上聊得特别开心、特别顺畅,什么都能聊。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见面吧,就不知道说啥了,好像他网上跟网下不是同一个人似的,这是什么怪现象呢?求青音姐支招儿。”

恩,很好的思考,而且啊,其实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你注意到了吗?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儿,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朋友圈儿里看到的朋友,跟你跟他见面之后对他的感觉,也是很不一样的。

平时你看到的他啊是一个很闷、很内向的人,可是朋友圈儿里,他有那么多的小趣味和小机灵;平时你看起来很普通、丢进人堆里都找不着的同事,朋友圈儿里他是那么张扬、怪诞,甚至不停的各种秀。恩,再更不要说那些经过什么相机和什么秀秀P过的瓜子脸尖的下巴和无辜的大眼睛了……

所以啊,其实,当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占据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大凡在互联网上格外活跃、能聊的人啊,其实都是对他现实生活中很内敛的那一面的补充;那反过来也成立,越是现实生活里相对拘谨乏味的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就越放得开,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都需要求得一个平衡。

但是我们也知道,每个人不止一面,网上和现实里你看到的他,都只是某一面的他,其实你也一样,对吗?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今天的样子——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

那么在网上,到底是你做了什么激发了他健谈开朗的那一面的呢?那回到现实中,你那些没做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你在现实中跟在网上表现出来的个性也不一样,所以他也才会是这样的表现吧。

那能给你的建议是:在网上啊,你们多半谈的是心。那么回到现实中,你们就不能再用在网上那样的方式相处了,别光聊天儿了,玩起来!两个人在一起要发现彼此的兴趣和爱好才行。

我经常说啊,能玩儿到一块儿的情侣才能走到最后。但是一起玩这件事儿,两个人得一起努力去发掘,祝你们幸福!

金色菜花,一样的你,不一样的我


09年的暖风再次盛行,金色再次纵横,菜花再次泛滥,思绪再次飞扬,波浪式流年再次掀起记忆狂潮。

我不知道上帝对我有过多少惩罚,我也不知道上帝对我有过多少恩赐,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在循环中被公平抵消,凝望着眼前的一朵朵菜花,生活在生活里的我,终于发现柏拉图的爱情赋予的永恒信念,是祈求唯美与浪漫并存,纪念我永不颠覆的流年,如金色菜花般不老的童话。

在田野乡间泡大的我,企图翻越宁静氛围,体验城市的另类繁华,种种荒谬在居住城市的六个月里渐露端倪,我的憧憬换来了时光破灭的烟火,灰色飘逸带我回归到了天真烂漫的年代,某个季节里,菜花丛中,一群娃娃在躲迷藏,小小的人儿时隐时现,戴着柳条编制的花环,金色闪耀。

累了,倒睡花丛...

醒了,玩耍嬉戏...

看到别人有菜花为背景的相片,我心中好生羡慕,但怎么也不愿向爸妈提出请求。短暂的儿时经历,已经让我产生小子能够索要所有,丫头只能服从所有的想法,因此对于本属以外的东西,我的奢求欲处于禁锢状态。人群中的我是温和乖巧的,只有金色菜花知道,一个女生背后的叛逆与倔强。

在星星璀璨的夜里,菜花丛中还回荡着我们的鲁冰花、小燕子、南泥湾...如今,那些歌我仍然会唱,而那些陪我唱歌的人却早已散落在天涯。与学友们从相识到相离,真的有说不明的欢喜,道不尽的忧愁,可是我清楚的知道,无论再怎么努力,结局永远也附和不了意识的节拍。拾遗的哀伤冰凉心扉,想念我的每一个朋友。

金色流年,金色歌声,金色微笑,金色菜花,一样的你,不一样的我。

后记:二十丽珠,青春易过,生命易逝,真与假,冷与暖,物是人非,一定要珍惜现在拥有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