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滇西北踏金》刘鸿渝

《滇西北踏金》刘鸿渝

发表时间:2020-11-25

【www.qg13.com - 情感金典语录】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滇西北踏金》刘鸿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滇西北踏金

刘鸿渝

迪庆朋友亚笙多次邀请我去滇西北那神秘的高原作客。他说,春天最好,草匍百花盛开,那是羚羊与牦牛的高山,那是黑颈鹤与花冠鹿的草原,那是一扇向所有人都敞开的美丽的帐门。然而,我却选择了秋天。

迪庆高原是横断山的初脉,是地球上最高的陆地--青藏高原的东南门户,是茶马古道神秘的要冲,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仍然是一片未知的领地,是一座神秘莫测的堡垒,是一位让人总想试着接近又有几分让人自惭的美丽姑娘。我之所以这个时节勇敢地探测迪庆,是因为摄影家张和旅行家雷说这个时节可以拍出好的照片。

柏油路不仅平坦,而且十分宽敞,比从下关到丽江的路况不知好多少成。真是喜出望外,使任何一个外来人都能十分轻易又十分轻松地到这里感受人类原始的山川和精神,甚至因此使我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醒悟和颤动。

进入中甸,我感到整个高山草原都那么雍容华贵,又是那么朴实可亲。才过虎跳峡,迎来了每个迪庆人都引以为自豪的哈巴雪山,它是迪庆的南大门,是一位高傲的白雪公主,海拔达5396米,是第四级阿尔卑斯喜马拉亚构造的产物。这里山顶终年冰雪封冻,主峰挺拔孤傲,四座小峰环立周围,恰似一顶闪着银光的白玉宝顶,雄奇而灵秀,当然最美的是哈巴雪山的夕照,我们也恰巧赶上了,我终生都会感觉到那种辉煌,那种光艳和威严,雪山冰川如同冰塔,晶莹连绵,宛如白色透红的金字塔,一排排列在高原之门。当然,在溶雪深处还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斧砍一般;棱角与层次使人胆怯。峭壁绵延环锁,有的如枪如锥,有的如笔如笋,有的似楼台,有的如寺宇,在海拔3500米上的盆地还拥抱着一泓泓的冰渍湖泊,其中最有名的是黑海,圆海,黄海,双海,海拔都达4300米。

我平生第一回这样亲近地靠近大雪山的实体,我的目光和镜头都首次朝观了哈巴雪山在半天里的悠然巍峨,在一碧如洗的蓝天下,我被雪山那天界宫关所征服,早已失去了未进入高原时的那种恐怖。

其实,最让人难忘和兴奋的还是在哈巴雪山下的草甸,一片草坝子异乎寻常地开阔,长满了鲜红似火的兰朵,兰朵是一种小草,有的人叫狼毒,藏语叫格里。春天开兰花,而到了秋天叶子变红,一望无际,绯红得有些妖冶,暖且深沉的色调,万物都沐浴在这红色的光海里,不管是远处的雪山,近处的峡谷,都俨然升起一种庄重的幸福感。这种动人的景观之所以能完整的保留,让我们饱览,还因为这种植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它虽然艳若山茶,但叶脉里都充满了毒素,连牛羊都不敢动它。使人更加兴奋的是,兰朵红原上的景色也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单调,在红色海洋之中也有褐石,水塘和鲜嫩的绿草,牛群、羊群仍然自得地在其中游荡撒娇,我们为此拍了很多照片,有兰朵,有牦牛,有白的雪山和红的草地,有绿色的原野和灰色的炊烟,美丽的风景已变成了一种实在的物质,永久的雪山和强烈的阳光把原形雕成了立体的图案,我们似乎和所有人都在尽性地欣赏这一片疏密有致的彩釉浮雕,这是没有亲临其境而永远不可能想象到的景观。

我们跨进了噶丹松赞林寺佛殿,这是一座于康熙十八年由达赖五世择地而建的藏式庙宇,最初感觉到的仍是我在建塘宾馆醒来时的那种肃穆,我们从南面的门廊走进去,通过一道雕刻华丽而呈朱红色的拱门,来到大庙之内,踏进教堂中部的充满酥油味和红色经幡的浓阴,我们看到了环列四周的神态各异的佛像。寺庙很大,也很宽敞,不过庙房已相当老了,有人在不断地维修,屋顶粗大的过梁仍然坚固地支撑着,靠近每条过道的端顶,都有较大的窗牖,那楼厢与圣坛之间全部是酥油灯的黄金,它们摇曳着红光,在圣坛的两旁,也有几把式样古朴但雕刻精致的木椅,佛堂中部的地面铺满了草垫和锦毯,数以百计的年轻僧佛正在念经数珠,支撑庙顶的柱子屹立在地上,在斜着的光柱之间形成了一种交叉的力量,整个庙堂如浮在黑沉沉海面上的万点金灯乐园。

在这些大小活佛圆头连成的波浪海洋之上,一面黄色幡旗仿佛永远向下垂泻,幡旗上面编制各种如蛇形,如菱形的红色、白色的图案,就像一幅草率粗犷的油画,又像是原始世界人类和大自然第一次斗争的进军图。这面大旗在香火和酥油灯的烟雾中随着我的脚步而慢慢地向我靠拢,有一位老人在旗下端坐,他穿着一件绛红色的粗布长袈裟,手上拿着一串念珠和一本用布袋子包好的大书,这是一位喇嘛,虽然上了年纪,但又高又壮,剃得光秃秃的头顶显得十分圆溜,他的鼻子也大且棱廓突出,还有两扇很黑的鼻孔,脸剃得十分干净,有一片略略上翘的嘴唇和一个阔大而方正的下巴,牙齿紧闭,但双唇不住地翕动,发出微微的,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音,这声音很严肃而有感染力,不仅我能听到,而且在大厅里的所有的活佛都能听到,念到一定的节奏,所有的活佛都像川剧里的吼帮一起帮膛共鸣。这是一张神圣而又平淡无奇的脸。这是一双和善但又不是一目了然的眼睛,总之,寺庙里完全是一幅流动着而且有巨大回音的油画。

当我们的专业摄影包装满几十个摄完的彩卷,当我顺利地返回中甸,并收拾行装即将离开迪庆时,似乎感到迪庆的神秘帐幕还未全部揭开,我们这类浮光掠影的不速之客永远也不可能体验透彻迪庆的魅力。不过,这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而顿。他在1933年曾因出版一本畅销书《失去的地平线》而名声大噪。书中描述了一名驻印度的外交官和三位朋友乘坐飞机因故迫降在一个雪山环绕的神秘峡谷群中的村镇,这是一片与世无争的和平、宁静并永恒不衰的净土,他们因祸得福,在这块圣土上每走一步都是对人类生活和对地球认识的愉快发现,小说把这块美丽的土地典型化为“香格里拉”。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香格里拉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多少,但探险家们又渴望着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认识地球及人类环境的过程,“香格里拉”虽然是小说中描绘的典型环境,但是,一切处于自觉状态的学者,读者,探险者,在受小说形象描写的感应同时,也坚信“香格里拉”绝非如英国十九世纪另一位伟大作家威廉.莫里斯所凭空捏造出的“乌有乡”,而一定是有真实的原型环境,因为在小说中有雪山环绕四周,有雪峰连绵不断,有雪峰下的原始森林,森林中的人间最珍稀的108种如羚羊、虫草之类的珍希动植物。雪山为城,江河为池,雪中间是广阔无垠的草原,草原被江河分割成八块,象征着八瓣莲花,在这里,人们有自己的宗教和辉煌的寺庙,没有战争,没有罪恶,互亲互爱,生命和灵魂都可以达到永恒。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完美地保存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始风景,几个外来人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人类原始的美好精神和渊源流长的影响以及源自土地雪山美好灵魂的再现和希翼。#p#分页标题#e#Www.qg13.CoM

《失去的地平线》出版的时代,恰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经济萧条,战乱不息,人们一方面渴望有一种和平宁静的环境,另一方面,谁也没有条件和精力沿着这条地平线去寻找,印证小说中描绘的天堂,半个世纪以来,无数的人文学家,探险家先后在印度、尼泊尔、西藏、新疆一带寻找这个美丽的环境,但都与书中的描写相勃,另外,还有种种其他的假说,但没有谁能亲临此地验证,中甸这块需要金钥匙才能打开的珍贵地壳,它仍然在沉沉梦乡中。

二战以后,和平的时间在行进,香格里拉仍然是香格里拉,迪庆也仍然是迪庆,希尔顿的足迹被暴风雪掩盖了半个世纪以后,在人们的心目中,香格里拉终于由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变成了一种不可知的地理境界,一种可以体验到的丰富意味。60年代有的西方人朦胧地认识到香格里拉和中甸相似,到了90年代,这种聚焦点更为集中和科学了。无数的专家、学者蜂拥而来,克服种种困难,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中甸,进入了迪庆,去接受和被接受,去验证和被验证,香格里拉再也不仅仅是美妙文字的组合,更不是一般商店餐馆猎奇而用的招牌,他已经被明确验证,“香格里拉”就是中甸藏语“中心的月亮”。

扩展阅读

《年的味道》姜鸿


关于年的记忆总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

小时候,每当冬天的雪花飘起来的时候,就热切地盼望着过年了。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拜大年,走亲戚。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还处于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买布、吃肉都有限量,要靠布票和肉票限量供给。平时家里的餐桌上很少见到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多吃点儿肉。那时按照当地的习俗,过年比较隆重地招待客人的时候,头四个菜是鸡笋汤肉,名曰一鸡二笋三汤四肉,这四个菜上齐了,才可以混搭其他的菜肴。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寄寓年年有鱼的吉祥祝福。看到鱼上桌了,客人就知道菜上齐了。

那时候,过年能吃到的鱼常常是带鱼。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煎炸一番,煎炸肉、面果子、鱼等。将带鱼切成段,挂上面糊,用油在锅里煎得发黄,然后蒸熟,这样做出来的带鱼既美味又可以放置很多天。正月里,走亲戚的客人来了,就端上一盘热好的鱼。主人总是用筷子指着鱼殷勤地劝:吃鱼,吃鱼。客人也只是象征性地箝一两筷子面糊而已。这鱼撤下去之后,还可以重新挂糊招待下一拨客人。一盘鱼用一正月,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跑了年,这盘鱼才算完成了使命,自家人才可以品尝鱼的美味。

也有极其贫穷的人家无力置办这样的一盘鱼,就只好从邻家借了。曾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从邻家借来一条鱼,被不识趣的客人吃掉了几块肉,女主人无法,只得将鱼重新挂糊,想蒙混过关,结果自然是被人家发现,导致两家反目成仇。那时候,原本喜庆的年节曾经难倒了多少家庭主妇,又曾经揉进了多少生活的辛酸。

乡村的大年是最具年味的。也许是农民们平时太忙碌、太辛苦吧,他们格外珍视这一年中充满喜庆与祝福的最后的日子。一进腊月门,从第一声爆竹的炸响开始,人们就闻到了浓浓的年味。采办年货,置办新衣最忙碌的是家中的妇女,她们把过年叫做忙年。为了过一个悠闲舒适的年节,她们要准备好一个正月的干粮,其中包括走亲戚时带的礼物。由于任务繁重,邻家的妇女们常常结成互助组,三五个一帮,一家一家去做,这家做完了到那家。在北方热乎乎的土炕上,妇女们抹得满脸满身是白色,在一片热热闹闹的说笑声中,一箩箩的年糕、包子、饽饽诞生了,不仅品种多,而且要做出许多花样,染上各种颜色。这样的面食常常让人不忍下口,因为它们分明是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做饽饽是一件力气活儿,得把发好的面呛进去许多生面粉,这样蒸出来的饽饽带着麦子的香味,还有嚼头,并且不易走形。蒸饽饽要讲究火候,要把饽饽蒸得微微裂开,女人们称之为笑了,就像人笑得咧开了嘴一样。这样的火候的确不容易把握好,蒸年饽饽这天,女人的心情都是虔诚的,能蒸出笑了的饽饽被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预示着来年好运。

在腊月的日子里,外面寒风凛冽,雪花飞舞,而灶膛里红红的火苗吞吐,家里蒸汽缭绕,这样的火热气氛已是将年味酝酿得足足的了。

如今,那种做着各种花样的精致的年饽饽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也濒临灭绝的境地,胶东大饽饽已经成为胶东一绝,应该申请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终于盼到了年三十。上午,在朝阳初升的时候贴上红彤彤的门联,喜庆与幸福就充溢了每一个空间。天地之间仿佛换了人间,看山看水皆是另一番生动,似乎东君已遍撒生机的种子。贴完门联一家人团聚吃发财饭白菜炖排骨和干米饭。空气是清冷的,但人们的心都热乎乎的,特别是北方土炕更是暖意融融,使游子倍感亲情的温馨和家园的温暖。飘雪了,轻盈的雪花在窗外漫舞出岁月的安详,而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则把热闹的除夕带到人们身边。除夕是要吃团圆饺子的,女人在屋里煮着热腾腾的饺子,男人就带领着孩子们在庭院里放起了鞭炮。一年即将过去了,忧愁和喜悦都即将成为过去,执着的人们永远对明天充满希望。在我们家,除夕是有着特别的音乐伴奏的,那是母亲的缝纫机声,她在为我们赶制新衣。这嗒嗒的声音一直伴我们入眠,等我们睁开眼,就会看到枕边的新衣

在除夕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人们在劈里啪啦响成一片的爆竹声中吃饺子,这是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里包进了钢镚儿、糖果、枣、栗子等,是寄予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的,诸如发财,勤劳,甜蜜,多子多孙等。然后穿上新衣去拜年。乡村的街道上汇成了人声的河流,杂沓的脚步声,淳朴的问候声,一声声告别着昨日的辛苦,一声声期冀着来年的幸福。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糖果、瓜子和花生给拜年的客人吃,有小孩子来,主人往往要热情地抓一把糖果塞到小孩子衣兜里,在曾经贫寒的时光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渲染了日子的亮色,让人分外感到生活的甜蜜。拜年回来,小孩子们的衣兜会塞得饱鼓鼓的,他们会向人炫耀这拜年的战利品,会互相攀比谁得的糖果多。

记忆中的年是饱含酸甜苦辣的诸般复杂的滋味的,浓浓的年味就是生活的滋味。

今天,人们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想必是物质的日渐丰裕使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越来越麻木了吧?很多人被三高困扰着,早已吃厌了大鱼大肉,对于糖类食品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乡下的野菜团子、槐树花包子反而堂而皇之地上了豪华酒店的餐桌,成为了美味佳肴。这是对朴素生活的回归吧?

踏冬


这信息化的世界里,人们每天都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像陶潜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生活似乎已成为现代的世外桃源生活,似乎是那此景只应仙境有,世人能有几回验?

下午,上完课和朋友一起来草坪上踏冬,好久没有与朋友谈心了,同样也好久没与大自然增加感情了,正好借此良机,完成鄙人一桩心愿。

和她静静地坐在对面彼此用眼神默默的交流着,看着近在眼前的她,那娇小的身躯,秀气的脸颊,让人由心底生起一种逍遥呵护的感觉,这时才发现默默守护自己所爱的人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却有数以万计的人与之失之交臂?何哉?或许是他人又鸿鹄之志,呉却胸无大志之故吧,她的睫毛随风一眨一眨,恰似天空的星星在文静的同时又不失动态美。不经意间,寒风阵阵袭过,猛地打个寒战,原来冬已经陪在我的身边了,果真是随风潜入夜,刺骨冷无心。

向远眺望,远处的山头早已堆满了白雪凯凯的厚厚积雪,怪不得这么冷,原来是雪向我打招呼了,告诉我冬亦来临,要注意保暖,别受感冒的毒害,望着那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芒,想起了我家乡的冬,特别是被雪所包围后,在池塘里可以在上面滑旱冰,然而那只是儿时的欢乐,现在虽雪还在,但那趣事却随时而逝了

抬头望向天空,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有的是暮年的伤感与萧瑟,寒意也在无形中散发出来,时隐时现。再看看那时而聚集时而远去的云朵,好比人生的聚聚散散,悲欢离合,虽有许多苦涩,但却是人的宝贵回忆。

阵阵寒风袭过,虽有些凉意,但你看那腊梅正在风雪中绽放得很灿烂,而她的笑容也很灿烂,如含苞待放的花朵虽有少许羞涩,但却扣人心弦,迷失自己,久久不能自拔,如果能天天沉浸在程芮你的笑容里,该有多好!

冬依旧寒冷,有程芮你相伴,东不再寒冷!

踏浪祖宗海


水明在将要去大西北采风的节骨眼上,接到父亲从潭门打来的电话,让他务必3天后回家去,跟他走一趟南沙远海。

父亲13岁就开始远海踏浪,出西沙,过中沙,走南沙。一艘帆船,一个罗盘,早已习惯海上颠簸的生活。6年前父亲离开了他挚爱的海船不再出海。当下7月是休渔的季节,水明不明白,父亲要去南沙是基于何种考虑。

水明在电话里对父亲说,这阵子,报社马上要组织大西北之行,此去南沙多则半月,少则一周,况且这么长的假不见得会批准。再说眼下又休渔,也不能在珊瑚礁下砍割海参、捕捞苏眉,可否另选时机。

父亲在电话那头听了水明的话异常生气,吼道:正是因为休渔,我才让你去。要是捕捞季节,你能捞什么?不管报社批不批假,你必须回来。如果因为你回来报社就不要你了,那报社也不值得你留恋!不等水明应声,父亲已挂下电话。

水明回到家已经是两天后的夜晚,母亲特意做了一桌子饭菜来缓解父子间的紧张气氛。吃饭时,父亲没有跟水明多说话,更不问向报社请假的事情。其实,水明赶回来并没有得到报社明确批假的信息,他敬了父亲一碗酒,父亲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爽快饮尽。

次日,天刚蒙蒙见光,父亲就喊醒水明,父子俩一起来到出海港岸。直到此时水明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渔业协会组织多年前就搁海上岸的老水手,趁着休渔时节再一次踏浪三沙祖宗海。这次特意让水明回来,就是想让他用照片和视频一起见证这个纪念性航程。

5天后,船队进入南沙海域,浩瀚的海面上,波涛汹涌。渔协举行纪念性宴会,水明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父亲喝了那么多酒,但父亲并没有醉。席间他听到父亲跟老朋友说,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去读海洋专业。

宴席聚到深夜才散去。在回舱路过船头时,父亲忽然停下来,问水明:你说潭门人究竟哪一点最可贵哩?水明不明白父亲有何所指,没有应声。父亲忽然盯着他,声音颤抖起来:古人有句话,父辈经受过艰辛苦难,都会嘱咐子孙切切不去重踏覆辙;而我们潭门人明明知行船出海三分命,却没有谁阻拦过子孙到这远洋踏浪,谁叫这片岛礁是我们的祖宗海呀!

水明劝慰父亲:三沙市都成立了,扞卫南沙主权有国家呢。

夜深了,海风吹上岸来显得有些冷意,水明分明看到父亲打了一个寒噤:唉呀,都说扞卫岛礁,可你不去起居生活,谁会说那是你的。

水明忽然想起潭门渔业协会办公室内挂的一幅地图,上面显示,目前南沙群岛中40余个岛礁,中国有人驻扎的只有8个。

至于此行远海之后,水明就留在潭门同父辈一样踏浪祖宗海已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