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踏浪祖宗海

踏浪祖宗海

发表时间:2020-11-10

【www.qg13.com - 情感美文时间海】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踏浪祖宗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明在将要去大西北采风的节骨眼上,接到父亲从潭门打来的电话,让他务必3天后回家去,跟他走一趟南沙远海。

父亲13岁就开始远海踏浪,出西沙,过中沙,走南沙。一艘帆船,一个罗盘,早已习惯海上颠簸的生活。6年前父亲离开了他挚爱的海船不再出海。当下7月是休渔的季节,水明不明白,父亲要去南沙是基于何种考虑。

水明在电话里对父亲说,这阵子,报社马上要组织大西北之行,此去南沙多则半月,少则一周,况且这么长的假不见得会批准。再说眼下又休渔,也不能在珊瑚礁下砍割海参、捕捞苏眉,可否另选时机。

父亲在电话那头听了水明的话异常生气,吼道:正是因为休渔,我才让你去。要是捕捞季节,你能捞什么?不管报社批不批假,你必须回来。如果因为你回来报社就不要你了,那报社也不值得你留恋!不等水明应声,父亲已挂下电话。

水明回到家已经是两天后的夜晚,母亲特意做了一桌子饭菜来缓解父子间的紧张气氛。吃饭时,父亲没有跟水明多说话,更不问向报社请假的事情。其实,水明赶回来并没有得到报社明确批假的信息,他敬了父亲一碗酒,父亲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爽快饮尽。

次日,天刚蒙蒙见光,父亲就喊醒水明,父子俩一起来到出海港岸。直到此时水明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渔业协会组织多年前就搁海上岸的老水手,趁着休渔时节再一次踏浪三沙祖宗海。这次特意让水明回来,就是想让他用照片和视频一起见证这个纪念性航程。

5天后,船队进入南沙海域,浩瀚的海面上,波涛汹涌。渔协举行纪念性宴会,水明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父亲喝了那么多酒,但父亲并没有醉。席间他听到父亲跟老朋友说,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去读海洋专业。QG13.Com

宴席聚到深夜才散去。在回舱路过船头时,父亲忽然停下来,问水明:你说潭门人究竟哪一点最可贵哩?水明不明白父亲有何所指,没有应声。父亲忽然盯着他,声音颤抖起来:古人有句话,父辈经受过艰辛苦难,都会嘱咐子孙切切不去重踏覆辙;而我们潭门人明明知行船出海三分命,却没有谁阻拦过子孙到这远洋踏浪,谁叫这片岛礁是我们的祖宗海呀!

水明劝慰父亲:三沙市都成立了,扞卫南沙主权有国家呢。

夜深了,海风吹上岸来显得有些冷意,水明分明看到父亲打了一个寒噤:唉呀,都说扞卫岛礁,可你不去起居生活,谁会说那是你的。

水明忽然想起潭门渔业协会办公室内挂的一幅地图,上面显示,目前南沙群岛中40余个岛礁,中国有人驻扎的只有8个。

至于此行远海之后,水明就留在潭门同父辈一样踏浪祖宗海已是后话。

小编推荐

自己做祖宗


我参加过辩论赛,我不喜欢辩论赛,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人们之所以能辩论得起来,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思考刚巧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总是有得辩,也总有进攻和防守,看起来打得不亦乐乎。然而,只要是在这个辩论过程中有一方稍稍往上一跳,或者往下一钻,跳脱刚才大家肉搏所在的那个层面,对方很可能立即就偃旗息鼓,因为如果对方还算是个诚实的人,他会因此意识到自己先前的考虑不够深入通透。

最近有人找我判定一个论点:读书究竟应不应该是功利的?传统上人们都认为读书应该是非功利的,以免影响拓宽眼界,开放头脑。不过有人出来唱反调,坚称读书就该是功利的,每读一本都应该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如此一个人才能通过读书持续精进,提升自我。最后,也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很奇怪的落脚点,不是么?不过好像这样能唤起更多支持?

在我看来,这种辩论就毫无意义,空有一个彼此辩难的外表而已。我可以问功利派一个问题:那你功利读书读出了点什么?我也可以问非功利派一个问题:那你非功利读书读出了点什么?相信两方怕都会觉得有些尴尬,因为论点需要论据支持,但双方明显都是在打嘴皮子官司。正因为读得不够,所以总在这样的话题上来扯。

但我可以就着功利读书的观点再深入下去一点:既然说功利读书才能持续精进,提升自我,那么,怎么知道自己读的书就能够自我精进?怎么知道自己读的书不是在毁了自己?功利读书如何确保自己有这样的眼光,有这样的头脑,拣选出合适自己的书来?书山无路,功利读书怎么找到了这条笔直的大路,避开所有陷阱和歧路去登顶?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在一个理想状态下,一户人家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父母一辈完成了教育和自我教育,在书山文海里遨游过,凭借他们的智慧开辟了一条小径。然后,他们把这条小径作为家传,教给自己的孩子。其中,包括一些必读书单,一些书籍的阶梯划分,以及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知识范围和对应的书目。这样,无论孩子要功利性读书,还是漫游式读书,他们手里终归是有个罗盘,想功利才功利得起来,想漫游才找得到边界。三五代人那么传下去,这户人家就有了读书的大本营,在大本营门口插满路标,指示后人应该前去哪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向。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现实环境是我们身处一个不到5%人口拥有大学文凭的国家。受过完备教育的人如此之少,更不用谈有什么家传,这时候谈什么功利性读书,谈什么自我精进,是不是有点太过一厢情愿了?

我们真实的处境,是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压缩在几十年时间里强行军走过一遍。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突然演进到了工业化国家,从遍地农村突然进入城镇林立。如果1980年代有网络的话,这个国家当时的网络上还在讨论《易经》、气功、胸口碎石、《黄帝内经》、特异功能。而现在人们在讨论法律文书、基因检测、医疗保险、网络隐私、金融杠杆、股票债券,所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现代社会的“初代移民”,几乎是一下子从传统农业社会空降到了一个现代社会。

面对这个变化多端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几家几户可以说自己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家学足够引领一个年轻人用最短的时间理解这个社会?帮助他认识社会如何组织,如何运转?以及如何在这个社会里找寻合适自己的位置?靠什么?《吕氏春秋》?《资治通鉴》?还是《曾国藩家书》?没有,大家自己都在黑地里自行摸索,跌跌撞撞地不断总结分析,试图摸清一点门道。

所以,关于现今这个世界我们从自己家里得不到什么帮助,从过去也得不到什么帮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开始,探索现代社会,理解现代社会,摸索在其中存在的所需。换句话来说,祖宗在这个问题上帮不了我们,也仰仗不上,唯一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做祖宗。一切都是从自己这里开始,建立以往经验所不能涵盖的所有事物:

如何装修一套居所,里面一定要有什么,一定不能有什么;如何养育一个孩子,过程中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何持续学习新知,如何降低生存风险,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如何保持职业技能等等等等。你是现代社会的初代移民,你自己做了后人的祖宗,那么就得你去踩坑,你去冒险,你去尝试,你去总结。你和你的后人相比,肯定不得不去做大量无用功,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和经历,不得不走弯路绕远路甚至回头路。而且,即便不是为了后人,单纯是为了你自己,这样的过程都需要你一个人走过。如此,你才能成为这个现代社会里稳定坚定的居民,不会被变化轻易甩出去。

大多数人做不了有祖宗荫庇的幸福后人,只能选择成为将来荫庇后人的辛劳祖宗。回到一开始的辩论上来,哪里轮得到你我功利性读书?身为祖宗,只能尽量多读一点,然后才知道取舍,为后人节省时间。也只有这样,才有所谓“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你懂一点现代金融,能够帮父母避免被骗光养老金;因为你懂一点现代医学,能够帮父母选择真正有用的保健品;因为您懂一点现代科技,能够帮父母提升一下居家生活的质量和便利性……你看,这个高度我也能上。

如果我们始终局限在讨论读书的方法论,分析功利性读书和非功利性读书的好处坏处,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双方也很难说服对方。因为争论到最后,其实是性格、性情之争,无关真假对错。所以,不如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祖宗的话题,也许在方法论层面上的争论就变得没那么重要,甚至不再构成一个论题。

2020年好!

踏冬


这信息化的世界里,人们每天都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像陶潜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生活似乎已成为现代的世外桃源生活,似乎是那此景只应仙境有,世人能有几回验?

下午,上完课和朋友一起来草坪上踏冬,好久没有与朋友谈心了,同样也好久没与大自然增加感情了,正好借此良机,完成鄙人一桩心愿。

和她静静地坐在对面彼此用眼神默默的交流着,看着近在眼前的她,那娇小的身躯,秀气的脸颊,让人由心底生起一种逍遥呵护的感觉,这时才发现默默守护自己所爱的人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却有数以万计的人与之失之交臂?何哉?或许是他人又鸿鹄之志,呉却胸无大志之故吧,她的睫毛随风一眨一眨,恰似天空的星星在文静的同时又不失动态美。不经意间,寒风阵阵袭过,猛地打个寒战,原来冬已经陪在我的身边了,果真是随风潜入夜,刺骨冷无心。

向远眺望,远处的山头早已堆满了白雪凯凯的厚厚积雪,怪不得这么冷,原来是雪向我打招呼了,告诉我冬亦来临,要注意保暖,别受感冒的毒害,望着那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芒,想起了我家乡的冬,特别是被雪所包围后,在池塘里可以在上面滑旱冰,然而那只是儿时的欢乐,现在虽雪还在,但那趣事却随时而逝了

抬头望向天空,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有的是暮年的伤感与萧瑟,寒意也在无形中散发出来,时隐时现。再看看那时而聚集时而远去的云朵,好比人生的聚聚散散,悲欢离合,虽有许多苦涩,但却是人的宝贵回忆。

阵阵寒风袭过,虽有些凉意,但你看那腊梅正在风雪中绽放得很灿烂,而她的笑容也很灿烂,如含苞待放的花朵虽有少许羞涩,但却扣人心弦,迷失自己,久久不能自拔,如果能天天沉浸在程芮你的笑容里,该有多好!

冬依旧寒冷,有程芮你相伴,东不再寒冷!

云与浪


好久都未曾见得这般美的雨!伫立窗前,凝眸而观,落下的雨宛如遥远碧空飘下来的少女三千青丝,随风舞动,幽幽芬芳,隐隐约约好似处在美梦一般,它朦胧地笼着一大片深绿小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延绵不绝,未有穷尽的样子,但视线之内,却不能及远且也不算太近,雨纷纷,密密麻麻恰给了这些山一丝神秘,好似藏了许多美妙的东西。青山,密雨真是美不胜收,这样的好看就算是一人独赏也可以心醉神迷。

然而在群山之间有些许条显然刺眼的白色影带,像是抢占人们领土的凶狠毒蟒。不过是毒蟒也好啊,因为人类的力量无比强大,特别是当今了,扔几颗利害些的武器,连地球母亲也吃不消,还怕它几只微不足道的小虫吗?就算不用武器,人们也是充满智慧的,顶多人们合起力来,发扬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大费周折的把它赶走便是,这样一来人们即是把可恶的蟒给赶走了,又体会到团结合作上下一心的乐趣,真是好处多又多,快乐亦无穷。偏偏它不是长逾十丈的恶蟒,而是人们煞费苦心修建起来的坚硬的水泥路。如此以来便不是人们团结了,而是纷纷为之恒远的气势所倾倒,竞相折腰于其通达,人们总说快乐难寻,却不知自己正一边残害快乐,一边又自觉不能与之相隔,这样的矛盾是否有些可笑?无怪它,只管拙眼不能明辨是非,却还在为迷途转圈圈。那些形似恶蟒,却为大道的路太过显眼了,就算是密集下落的雨滴也不能将其模糊。它们有什么用,无非是让些善良的人去向他方罢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最好听的声音莫过于雨声了,它不像各式乐器有着具有规律和节奏的华丽变幻,也没有黄鹂鸟歌唱声那样的清脆悦耳,更没有荆棘鸟那种用生命歌唱的那份悲壮与感动。可是它的旋律依然动人,就像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君子在的呐喊,要把一切难听的声音都掩盖,我们听它的声音就该知道,它的气概是敢于洗涤一切肮脏东西的。所以它的低鸣便是那拥有纯洁美好心灵的人倾诉深心处的可以带给人们真实幸福的愿望。

追忆似流云,飘散却又不尽。小时候家人都未外出,种着承包制的土地,国家真是好政策啊。祖国发展强大了,缓慢地惠及至农(城乡差距太大所以说缓慢,国家其实也是在采取办法的),先是减少税收,后干脆就不收了,再后来不但不交税还要补贴一些。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广大的农民也正自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好时代。

记得当初听到不交农税的消息时大人们可乐坏了,人手少向国家缴纳400斤粮食啊,日子又可以过得更好了。(是不是400斤忘了,就当是个假设吧。)可是孩子们却就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每次收税的时候公社就会派下拖拉机来托运。孩子们看见拖拉机在乡村的泥巴路上缓慢行驶时,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便乘着司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蜂涌而至,孩子们拗拖拉机的技术还真是好,不一会,一排小孩全部扒在拖拉机车尾上了,小孩子们觉得当双脚离地的时候,失去自身的重量,像羽随风飘舞,更似自由飞翔的鸟,不正是那些年梦寐以求的感觉,乘风欲奔,向往的乐园在何方?在脚下,正在这飞舞气流之中,这便是美妙时光的真谛吧?时光飞逝,一转身,眼观周遭世界,恍如隔世的迁变,真让得人悲痛不已,忆如云,消散却美好不尽永存心间。这时就算司机怀着不满和担心冲着我们大吼大叫我们也全不理会,假装离去,稍后再上,当真是童趣无限。当然有时我们也会光明正大的跟着大人爬上车坐在高高粮食堆上直接行到公社的粮站去,那当真是神气十足,无比幸福啊,这大概是童年心性的使然吧。

那么大人们的快乐、趣味又在哪里呢?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连最低级的黑白电视机也没有。但是那个时候,公社每天都组织在每个村轮流播放电影,当时不管是大人孩子都会行夜路去看电影。有的时候那个村离家远有一二十里路也会打着火把照去不误。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是父亲常常和我说起,有一次父亲给我说去看电影时的心情,他告诉我临近过年去看电影想着又有肉吃,晚上又有电影看心里非常高兴。父亲总是很怀念那样的日子,他说那时候放电影前都会用大音响放歌,放的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歌曲像《牧羊曲》之类的,隔好几里远都能听到,那是最好听的了。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从父亲的话语中听得出,全公社的人汇聚在一起看同一个电影的那种欢快是无与伦比的。而现在的人每家都有了电视,而且是先进的大屏幕彩色电视,真是时代在飞速的改变啊。但是而今观看电视的人的心情却是孤单的、凄凉的绝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

农村的日子有时候很忙、很辛苦,但是那种生活却有种别样的甜蜜,是他处永所不能替代的。农村忙的时候人们心思大都在播种、浇水、施肥、除虫草、收割、晒干各种农作物上。农民把二十节气倒背如流,踏实劳作。但是有一个例外,田地里的活不管怎么忙,老天爷只要一下雨,所有人都会停止工作回到自己的窝里感受家的甜蜜。印象中的雨就像是一把伞,害怕淋湿家人和自己的人们总是在伞下相互依偎生怕把谁淋湿了。因此雨就代表着不离不弃的欢聚。

后来乡路改修,原先的泥巴路都成了坚硬的可以通向他方的水泥路。无害躯体却挫人心。既然修了路,也有了车,人们也都纷纷走远--上海,北京。一路相隔五千里,人在我心终成影。他日再见君面容,泪诉我魂已伶仃。

想一想大人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呢?无非是想让自己一家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或者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生活便是如此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就正如我们在得到彩色电视机的时候就失去了邻里相聚的喜悦。

人们在外漂泊就好像是飘荡的浪花。飘飘荡荡在博海,一去三十载不见何处归啊。有时真的不愿去想这种飘荡的日子究竟何时是一个头,但是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斯残酷,怎么可以不去想呢!思考自己的人生,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还需要多少年的努力?十年还是二十年?只是佳梦得来且不易,心颜不复是往年。

在家乡有房屋、有菜园,还有亲戚,可是谁人愿把前途抛,守望穷乡为聚欢。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纵得金屋钱万贯,浪荡在海心盼安。得失之患总不清,烟雨相依方见晗。

2013.8.18(高远在哪里?在低下之上,先有低下而后有高远,有些高远是可以思考并能达到的,而有些低下是只可以思想跨越的而不能真实超越的,梦在低处,而思想却在高处,梦是生活,思想是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