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男女一生到底该结几次婚?系列性单偶制已显端倪!

男女一生到底该结几次婚?系列性单偶制已显端倪!

发表时间:2020-12-14

【www.qg13.com - 伴随一生的情感美文】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男女一生到底该结几次婚?系列性单偶制已显端倪!,欢迎阅读与收藏。

常规里婚姻都要经历七年之痒,但是经过调查,现代人的婚姻4年就“痒”了。不同年龄对婚姻本身有不同的追求。男女双方的情感和情商都会在婚姻里升华。弄清婚姻的真实性和真实目的,对于幸福的方向会更明确。

男女一生到底该结几次婚?

好莱坞艳星玛丽莲·梦露主演过一部影片《七年之痒》,它告诉观众,男女婚姻到了第七年,就会因想要求新求变的欲望而出现危机。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分析联合国的人口统计年鉴更发现,婚后第四年是离婚的高峰,换句话说,“七年之痒”已经过时,很多人四年就开始“痒”了,虽然有不少离婚并非当事者想“求新求变”所致。

离婚率的节节升高,让夫妻“永浴爱河”的誓言变成难堪的承诺。有人因此认为,“从一而终”的单偶制并不适合现代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数离婚的男女却都会在三或四年内再婚,再度许诺跟另一个人“永浴爱河”,这表示当前的人类还是比较适合单偶制的,但却是一种系列性(阶段性)单偶制。

何谓“系列性单偶制”?它意指人在一生中有一系列长期或短期的性独占的男女关系。我们说大部分的鸟类都行一夫一妻制,其实很多都属系列性单偶制,也就是在同一个繁殖季节里是一夫一妻,共同哺育雏鸟,但在下个繁殖季节来临时,共筑爱巢的已是不同的对象。

在过去的人类社会里,因为死亡率高,鳏夫寡妇再婚的不少,那也是系列性单偶制;而现代人普遍晚婚,从情窦初开到结婚可能长达十余年,在这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恋爱事件,也是一种系列性单偶。单偶制意味着爱与性的独占,并非都要结婚;而系列性单偶制则意味爱与性的独占已非“天长地久”,而只是“阶段性”的。

当恋爱和结婚的次数越来越多时,系列性单偶制俨然已成为一种日渐被接受的男女关系型态。好事者更为它“规划”出一种“理想”的型态:譬如在安德森的科幻小说《处女星球》里,每个人一生都有三次婚姻,男人的第一次婚姻是为了满足性冲动,第二次婚姻是为了繁衍后代,第三次婚姻则是为了寻求成熟的伴侣关系。

女人同样有三次婚姻,但顺序稍有不同,第一次是为了生育,第二次是为了性享受,第三次同样是寻求成熟的伴侣关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婚姻的撘配上,男孩子在16岁性冲动最强烈的时候,和28到40岁间的熟女结婚,满足彼此的性欲,这次婚姻持续约10年左右。男人在26岁或稍晚,身心及社会条件都成熟时,再和年轻而健康的少女结婚,生育几个小孩,抚养到6岁左右,再将小孩交给国家照顾和教育,这次婚姻持续约10余年。

等男女双方都进入40、50岁的中年期后,他们再寻找理想的对象,开始最后一次的婚姻关系,这次婚姻注重的是共同的兴趣与成熟的伴侣关系。

听起来似乎还蛮诱人的。男女之间不外乎性、传宗接代与伴侣关系,到底是要“三分天下”,在不同阶段从不同的对象身上获得满足?还是要“三合一”,从同一个对象身上得到满足?已经成为一个考验当前人类的严肃问题。

编辑推荐

你这么独立,还结什么婚


网上有过一个很火的段子,一个男人得意洋洋地炫耀:“我老婆,可自己在家睡,可自己去逛街,可自己去旅游,可自己做饭。怀孕可自己去做体检,可自己带小孩,从来不用我操心!”结果有网友神回复:“在我们村,像你老婆这样的,叫做‘寡妇’。”

同事依依突然离婚了。缘起竟是一件小事。

离国庆节假期还有半个月,大宝就开始缠磨,说想去广州的长隆玩。依依觉得孩子平时学习紧张,假期出来玩玩也好。

但家里还有个小宝,不满三岁。要出去玩肯定没那么省心的,于是依依想和老公大雄商量个最佳方案来。

没想到大雄一听出去玩,眉头立即拧成了疙瘩,语气阴沉地说“不去”。

依依心底颇为失望,但还是堆起笑脸,给大雄讲孩子的渴盼、亲子旅行的好处,等等。

可不论依依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雄就那一句:“反正我就是不去,要去你们去。”

依依试图让大雄明白,一个女人带两个年龄还小的孩子长途旅行,是非常不方便的,体力吃不消不说,万一有个意想不到的大情小事啥的,也不好应对。

依依的婆婆妈妈让大雄不耐烦起来,他从手机上抬起眼睛,乜斜着依依吼了句:“都三四十岁的人了,你啥时候能学会独立!什么破事都指望着我!”

依依噤了声,然后接下来的时间,她一个人默默地订机票、做攻略。

同时心里还不甘地揣着一种隐秘的期待,期望在某一个瞬间,大雄能问起旅行的事,说一句“咱一起去吧”。

但直到她带着两个孩子上了飞机,大雄什么也没说。

广州回来,依依就向大雄摊了牌,离婚,必须离,态度坚决如铁。

我表示惊讶:“知道你对感情要求高。但一次共同出行人家没答应就离婚,这也太......”

“不是你想的那样!”依依立即打断了我。

原来,依依结婚9年了。

工作上,老公倒是从当初一无所有的基层销售员做到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生活上,里里外外、事无巨细,基本都是依依一人在打理。

一开始依依也觉得没什么,她知道,做销售工作非常辛苦,而经营公司更是千头万绪,劳心费神。所以她尽可能地体谅他,家里的事,能自己做得的,就绝不麻烦他。

可也不知是习惯成自然,还是别的原因,大雄对她们娘仨,对那个家,越来越冷漠了。不是加班就是应酬,偶尔回到家,也总是一副漠然冷淡的样子,瘫在沙发或床上看手机。

有时候依依忙不过来喊他搭把手,他总是不情不愿的,嘟囔着:“就这,一个人不是完全可以做吗?”

甚至有一天,依依严重感冒,头痛无力,打电话给大雄,希望他能早回来一会儿照顾下孩子。可手机接通,依依还未张口,大雄就一句“正陪客人吃饭,今晚不回家了”挂断了电话。

依依说,当时,她看着黑掉的手机屏幕嚎啕大哭了一场。

“你知道吗?”依依幽幽说,“婚内9年,他给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就不能独立点吗?”

可是,我从婚前的做个番茄炒蛋都困难,到如今煎炒烹煮无所不能;

从婚前连块手帕都洗不干净,到婚后挺着怀孕的大肚子爬上高凳换窗帘;

从婚前的体温计都不认识,到如今的深夜一个人背着突然发高烧的孩子跑医院.....

有很多次,我试图跟他沟通,可是,他根本听不进去,还总说我矫情。

看着依依心痛的神情,我明白了:她哪是因为一次不愉快的旅行闹到离婚呀,她是一点点惧怕了两个人的婚姻却永远由一个人唱独角戏啊。

离婚之后,我们都以为依依会消沉一段时间。没想到,她的状态出人意料得好。

穿衣打扮比以前利落靓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精神好状态也好,她的工作,都比之前做得出色了不少。

一段糟糕的婚姻会拖垮一个人,而从糟糕的婚姻中及早解脱则无疑于一次重生,看来,依依这婚是离对了。

现在这个时代,女人已不再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独立”成为她们的基本追求。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荒唐的是,有人误解了“独立”的意义。

独立,不意味着婚姻中女人不再需要嘘寒问暖、体贴关怀,更不意味着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扔给她一个人来扛。

灯泡我们是可以自己换,钱也的确可以自己赚,但女人既然一个人也可以搞定生活中的所有但还是要选择婚姻,肯定不是为了想要受虐多洗一个人的衣服、多做一个人的饭。

她想要的,是两个人能相互依偎的温暖。

婚姻,说到底是一种亲密关系,是为了寻求两个人在一起的温暖而诞生的,而不是为了锻炼一个人的独立能力。

堂哥堂嫂结婚20年了,至今依然你侬我侬,小日子过得蜜里调油一般。春节期间家族人团聚,年轻的弟弟妹妹们都拿他俩打趣,讨要为婚姻保鲜的秘笈。

堂哥故作神秘地来一句:“我是魔法师,这20年来,除了上班,其余时间你们嫂子都被我变成小孩。”

我知道,堂哥看来嬉皮笑脸,但他说的是真话。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摆脱贫穷,堂哥工作极其拼命。嫂子心疼他累,自然想多替他分担。

妻子的体谅,堂哥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尽量多在家里,帮堂嫂做家务、带孩子。

做饭、洗碗、擦地、洗衣服、帮孩子洗澡、辅导孩子作业......只要堂哥能腾出空来,他就陪着堂嫂一起做,并不觉得哪些是一个大男人不应该做的。

有时候堂嫂说:我一个人能行,你工作都那么累了,多休息一会儿吧。堂哥就会故作生气状:怎么,想剥夺我作为这个家庭一员的权利不是?这个家是两个人的,你别老想着一个人撑起来。

后来,家里经济条件渐渐好起来,堂哥在外面也不用那么辛苦奔波劳碌了,他更喜欢没事儿和堂嫂腻在一起。

她拖个地他抢过拖把,她买个菜他也乐乐呵呵地跟着挎篮子。有一段时间,伯母和他们同住,很看不惯儿子对媳妇娇宠得那个样,说:

她又不是个孩子,很多事都能自己独立做的呀。你一个男人,做好你的大事就是了。

堂哥笑着说:

妈,这么说您就不对了。男人的大事是什么?以工作忙为名义对家里不管不问,让自己的老婆独立得像个没有老公的人,那才是男人最大的失败啊。

是啊,“老婆就是用来宠的”这句话固然有理想化嫌疑,毕竟现实不易;但那些把家里的大情小事都丢给老婆一个人、偶尔被求助就觉得女人不够独立的男人,却的确是令人生厌。

网上有过一个很火的段子,一个男人得意洋洋地炫耀:我老婆,可自己在家睡,可自己去逛街,可自己去旅游,可自己做饭。怀孕可自己去做体检,可自己带小孩,从来不用我操心!

结果有网友神回复:“在我们村,像你老婆这样的,叫做‘寡妇’。”

那句话说得没错:“只有老公差劲到了极点老婆才会被逼成女汉子。”

朋友圈里曾经还流传过一篇文章,是一个男人的忏悔。

妻子在时,他也是个标准的直男,工作赚点钱,就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托大得不行,最烦老婆拿鸡毛蒜皮的家务事烦他,什么都是老婆一个人做。

老婆似乎也习惯了他这种置身“家”外的淡漠,以致于有一天老婆告诉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某些不好的症状,他都置若罔闻时,老婆也没多说什么。

可后来,老婆的病确诊了,很严重,他这才慌了神,急急惶惶带她治疗。

但已经晚了。没多久,老婆就去世了,去之前告诉他,住院的那段日子是和他结婚那么多年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因为有他整天陪着她、帮她做很多事,而不是像平时一样,把什么都扔给她一个人。

男人痛彻心扉。没有了妻子,他才一点一点发现,原来,寻常的一日三餐里竟蕴含着那么多的繁琐,而马桶也是要经常擦洗才能一直干净光洁.....

他追悔不迭,曾经让妻子一个人度过那么多孤寂无言的时光。然而,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婚姻总要归于平淡,经年累月的相守里也许我们早已不习惯说甜言蜜语,但真正爱妻子的男人一定会做到:能两人一起做的事情决不丢给她一个人。

因为他明白,妻子再坚强、再独立,在婚姻里,也只是一个需要爱的小孩。

如果真有一天,她独立到凡事都不再需要自己,那一定是爱冷了,在思量着离开......

恋爱都谈了,不如结个婚


恋爱都谈了,不如结个婚

1

离开北京之前,我每天下班会走15分钟左右回出租房,从慈云寺走到甘露园小区,会在楼下的排挡吃小碗蒸菜或者麻辣烫,麻辣烫店的老板娘挺可爱,第一次吃的时候,我问她,有麻油吗?

她说,没有。

第二次去吃,她笑着跟我说,今天周四,优惠10块钱。一大碗麻辣烫从厨房端出来的时候,她问我,麻油加多少?

我笑着说,你居然记得啊!

第三次去吃,是我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点了14块钱的,身上的现金只有12块钱,她笑着说,下次来了再给吧。

我笑着跟她说,没有下次了,我明天要回家。

她说,总归是有机会的,不急,你先吃着。

我说,扫二维码支付吧。我一边扫码一边又说,大概可能不会回来了。

那天是我下班以后,说的最多话的一次,其实每天,我回到出租房都是戴着耳机听歌,我是一个习惯了深夜的人,却特别怕安静,当耳朵里充满声音的时候,我才觉得这世界一点也不孤独,尽管我孤独的生活在北京。

我怎么可能孤独呢,24小时便利店里有啤酒和成盒的辣鸭脖腐竹海带,老家有漂亮的小媳妇和即将出生的小女儿,耳朵里正放着斑马斑马你为什么不说话,可是那时候我却要储备土豆卷饼茴香鸡蛋馅儿包子过夜,我怕突然被饿醒,那就是孤独吧。

一个人结婚时,爱情跟我说,好好吃饭,才有力气照顾好她们娘俩。

你要学会珍惜爱情给你每一次胜新婚的小别,你要学会享受再次重逢珍惜眼前人,你要信守承诺远走他乡,你要载满欣喜荣归故里,那些分不开你的离别只会让爱情越来越强大。唯一一次孤独给你的忠告:如果你去航行,尽可能,带着爱和满天星光以及你喜欢的姑娘。

2

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大伙就调侃南妮:毕业不分手,异地绿成狗。她当着所有朋友的面亲了她男朋友足足10秒钟,大伙起哄,她说,今儿,我把这个吻拍在这儿,要是我们分手了,我就请大伙喝酒!

过了有三年多,我们大伙喝了这顿酒,不过这酒名字好听,叫喜酒。

我问南妮,怎么一个人扛了三年?

她笑着说,我怕我一个人请不起大伙喝酒,所以找个人陪我买单啊!

其实这异地,想想就心酸,我还知道南妮一个故事,有一年过年,我没有买到车票,去沂水转一次车,到了沂水中午12点左右,刚好那辆车下午3点多才发车,我就给南妮打电话说,给你一个机会,请我喝酒。

她问,你在哪里?

我问,你在哪里?

她说,我在家啊!

我说,5分钟我出现在你家门口,还是你出现在老车站门口?

她骑着电动车,来找我,我们就在车站边的餐馆坐下,我问她,现在好吗?毕业后,我们很少联系了,记得以前路过沂水我都会给她发短信:正在路过沂河大桥,后来那座老桥修了,我再也没有路过。

她笑笑说,我们分手了。

我问,多久了?

她说,两个多星期不联系了。

我问,为什么?

她说,累了。

我说,你心思活泛了吧?是不是身边出了一个暖男?

她疑惑的看着我,问,你怎么知道的?我就想找一个知冷知热的,能随时出现在我身边,能够给我生命带来惊喜愿意让我为他等待的那么一个人。

我说,那你要的不是一份爱情,而是一份生活不能自理的保障,你要的是播报天气预报的,3公里以内送外卖的,送快递的。异地恋怎么了,难道天下的情侣都是老乡吗?其实能够打败异地恋的有两种方式:努力赚钱在一起,大路朝天各爱一边。

她笑笑说,貌似第一种更有意思一些。

一个人异地恋时,爱情跟她说,别担心,我们很快就在一起了。

你要学会接纳爱情给你的所有刁难,就像接纳西红柿炒蛋放糖,豆腐脑加了韭花酱和香菜末,煎饼卷了大葱蘸酱。感情的软肋和盔甲翻来覆去就是信任,你信就愿意让她任性下去,你不信就让彼此猜忌分开任命。你越过山海去看那一张笑脸,还有比这更兴奋的事儿吗?

3

橘子姑娘分手后,她问我,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去忘记一个人?

我说,不用去想怎么忘记一个人,一忙,就忘了。

橘子姑娘说,你瞎说。

后来有次赶巧我们一起参加一个活动碰见,不知道怎么聊起往事,橘子姑娘说,从餐厅出来的时候,他往南,我往北,我等他先走,他的背影告诉我,不用追,也不必追,我居然没哭。我在街角的店,买了一只叫做八月的热带鱼,买了一盆叫二十一的薄荷,对,我们分手的那天是8月21号。我还报了英语培训班,我买了一本厚厚的书叫做《百年孤独》, 我听了好多好多首情歌,最好听的是《一辈子孤单》,我还打算去旅行,迷失在地图上我喜欢的每一个标注,我吃了好多好多美食,最爱吃的还是延安三路广场那里的炸鸡和啤酒。一下子,有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时间,我好开心。

我问,现在呢?

她笑着说,八月没有熬过冬天死了,薄荷忘记浇水也干死了,雅思考过了,又考了注册会计师,现在保持每周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听很多很多的民谣,去了云南丽江去了厦门鼓浪屿去了成都去了北京去了南京,吃了米线喝了奶茶吃了火锅炸酱面和盐水鸭。原来我一个人就活的那么开心,为什么当初死乞白赖的谈恋爱?

我问,他呢?

她说,他啊,挺好的。

我问,你现在怨恨他吗?

她笑着说,对于前任,积点嘴德,那是对爱情最好的尊重。他挺好的,一句评价就够,旧事不提,旧景不恋,旧的腾空,新的补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相信,走起来,去更远,一定有最好的等我们。

一个人分手时,爱情跟她说,大步往前迈,喝酒就肉多销魂自在。

你要学会释怀爱情给你的所有伤疤,像是原谅一只夜猫打翻了花盆,原谅私房红烧鱼里加了你不爱吃的葱花,原谅那个年轻为爱疯狂的自己。你漂亮的活着,像夜晚抵达一座新的城市,你路过水果摊、小卖部、烧饼店、大排档,你看见旅馆的招牌写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睡一觉醒来就是。

4

悦悦暗恋卡卡,是我们大伙都知道的事儿,唯独卡卡不知道。有时候,悦悦不在的场合,我们就问卡卡,是不是装傻?

卡卡说,我总觉得,你先拥有一些东西,你才敢拥有一个喜欢的人,这逻辑,我深信不疑。

我说,你不怕错过吗?

卡卡说,我不怕自己没福分娶到好姑娘,我怕好姑娘因为我一句我们在一起吧,就赌上一辈子,这事儿太傻!

那时候大一,悦悦特忧伤的说,万一,我大学四年都没人愿意跟我谈恋爱,那岂不是大学白上了?

卡卡笑着说,不白上,你不是还认识我吗?

悦悦说,你又不娶我?

卡卡笑着说,要是没人跟你谈,我就娶你。

悦悦问,真的?

卡卡说,我开玩笑呢。

说来也奇怪,悦悦有两次差点就谈恋爱了,第一次,悦悦差点就跟那个男生牵手了,卡卡突然从他们两个人中间跑过去,他还回头说,悦悦,晚上我在餐厅等你。悦悦一头雾水。第二次,悦悦差点就跟那个男生接吻了,一个篮球就飞了过来,卡卡在远处大声喊:把球扔过来。悦悦又是一头雾水。

这四年,还真奇怪,悦悦真的就没有好好谈过一次恋爱,她最多的时间都跟卡卡在一起,去图书馆看电影踢球甚至一起吃学校食堂的小碗红烧肉和牛肉丸子砂锅。她觉得卡卡简直是她的恋爱克星。

我跟卡卡说,喜欢你就明说啊!

卡卡说,太熟了,怎么说?

我说,不好意思,你可以发短信啊!

卡卡跟我说,她有我手机号码,你说,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办一张卡?

又回到十二月的傍晚,悦悦站在故事里面,我点了一碗阳春面,听她把故事讲完,她说那个夏天的西瓜好甜,有风刮着她的脸,像是第一次遇见他的触电,想起手机里还有一封未读信件,打开看,第一句是:你那么可爱,我不想跟你谈恋爱,我只想跟你结婚。

悦悦说,好奇怪,这个号码给我发了四年短信,我都跟他说了,他发错了。

我问悦悦,现在跟卡卡还有联系吗?

悦悦笑了笑,指给我看她手上的戒指,说,他真的有说到做到哦,他要娶我。

一个人暗恋时,爱情跟她说,我开玩笑就是我爱你啊!

你要学会争取爱情里哪怕唯一一次的可能,这爱啊,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份表白,欢喜或者遗憾都是一份礼物,你都会长大回头感谢那个大胆的少年或者姑娘,因为你一张口,往后你的人生充满了惊喜,你一定会在那一次张口里,找到你人生一直在寻找的意义。

5

所以后来,我说,一个人,孤独和寂寞是两码事,孤独是一个人的饱满,有酒有肉就行,寂寞是一个人的发慌,非要谈情说爱。许多道理我们心里明白,却偏偏挑自己喜欢的听,硬是拿自己的方式去抵抗反感的情绪,甚至赌上眼泪都死不悔改。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你说,谁心里没那么点爱,可是,常常有很多时候,爱情就是缺席的,那时候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吃饭,你猜,那个时候,爱情会跟你说什么?

爱一生的秘诀


这个秘诀,我讲过很多次,在杂志上,在电视访谈中,在无数次和女朋友的聊天中。

那次为湖南卫视录一集访谈节目,本来已经录完了,编导说要再录一些观众“反应”的镜头,“晓雪,你能不能给大家接着讲故事?”——我就讲了Evenlyn女士的“爱一生的秘诀”,我并不知道镜头还在对着我,结果,全场比正式录节目的时候还安静,每个人的“反应”都全神贯注。在播出的时候,这一段反而成了重点。

Estee Lauder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化妆品集团之一,现在的掌门人是Lauder夫人的儿子。我在纽约出差的时候,有幸和他的夫人Evenlyn

Lauder女士共进午餐。身为全世界顶级化妆品集团的第一夫人以及副总裁,不但辅佐丈夫的事业,自己还经营着香水、慈善等事业。见到她,我才知道“优雅”两个字的定义是:美丽+从容+自信+岁月的沉淀。

Evenlyn女士就坐在我的正对面,连语气都足够优雅的她不紧不慢地回答我的中国同行的一个问题:怎样让你的丈夫爱你一生?其实我们的潜台词是:你的老公那么成功(长得还帅!),而你们在认识将近半个世纪后依然可以相爱相依,秘诀是什么?Evenlyn的答案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个人,后来也打动了听我复述的每一个女人:

一、尽可能地变换你的发型,长了剪短,短了留长;烫了拉直,直了再烫——经常给他,也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当时说,那不是折腾自己的头发呢,夫人笑着说:那有什么不好,你新鲜,他喜欢。

二、不管发生什么事,和他尽量保持同一个速度在人生的路上奔跑——你别丢下他,也别让他丢下你;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不仅是爱人,还是可以沟通的朋友;很多年后,也许爱情不那么新鲜了,但是他依然是你最喜欢说话的一个人。

三、在意你的身体肌肤,永远让他在抚摸你的时候有那种肌肤相亲的美好感觉——不管你是20岁还是70岁;

——被很多女人忽视的一点,大部分女人更在意脸上的肌肤;其实身体是一样的,也需要护理和保养,经常运动也会使你的肌肤充满活力。

四、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恰当的时刻,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我爱你。

——夫人说的时候,特意补充: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表达很含蓄,也许,你可以变通一个你们更善于表达的方式;但是,我还是坚持,两个人之间,需要经常地彼此真诚地说:我爱你。

【补记】2011年,Evenlyn Lauder女士在纽约去世,很难过。她最后有生之年献给了乳腺癌防治的公益工作,一个心中有大爱的女人,精神永存。

找我想找的男人,结我想结的婚,过我想过的日子


子宫,是婚姻的江湖

让我们给婚姻一个长焦,拉到远古。婚姻经历了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经历了族内婚、族外婚、对偶婚,到现在普遍的一夫一妻制。

从原始社会算起,婚姻存在约300万年了。先由女性掌控,也就是母系社会,后是男性掌控,从父系社会到现在。

母系社会是女权社会,女人在社会掌管大权,在家庭一锤定音。这时候我们看到很多歌颂女性的神话,女娲补天造人,精卫填海、西圣王母、女和月母……

女性的权威地位源于显著的繁殖能力,人类必须借助子宫传宗接代以不被淘汰。子宫让女性曾经显赫一时。

新石器时代,进入父系社会,男人统治社会和家庭,创世祖由女娲变成了盘古。私有制诞生:女人必须守寡,戴贞操带,立贞节牌坊,可以拿到市场去卖。在欧洲,首诞“妓女”职业。

吴起“杀妻求将”,可一窥女性地位。吴起,与孙子齐名的军事家,卫国人,服务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欲重用吴起攻打齐国,却因吴起妻子为齐国人而犹豫。吴起为表忠心,杀了自己的妻子。尔后攻打齐国,大胜。

相比较女人,男人更爱权力。女性失去地位和身份,成为配角,成为商品,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余下被歧视的女性性别。

谁做主,谁就决定婚姻制度的内容,以及婚姻舆论的导向。婚姻制度、婚姻舆论,可说男性和女性争夺主权的结果。

不做在婚姻里行走的子宫

今天,阔别万年的女权,把女人从男人身上分离出来,女人要和男人肩并肩,去创造生活。就像诗人舒婷《致橡树》写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不做胁骨,不做花瓶的女权,使婚姻丰富多元,“生如夏花”。

首先,婚姻呈现“许三多”现象:离婚多、剩女多、同居多。许三多现象,有人会很为是“乱象”,我的看法,它们也许是女性的婚姻“独立”宣言。

敢于拒绝糟糕的婚姻

“独立”就是敢于拒绝糟糕的婚姻。这是一线天,比珠峰还陡峭,比过山车还跌宕起伏。离婚没有套路,只有心路,迷路后找不到出路,就是死路。

为什么这么说?离婚是结束一段亲密关系。看起来是两个人的事,后面却是一群人、一个社会。你以为你只是和另一半结婚,大错特错,你是和整个社会结婚。若你离婚,你是和整个社会离婚。所以离婚比结婚、不婚更需要勇气。

遇罗锦是代表,因离婚而家喻户晓。1980年《婚姻法》颁布前后,社会出现一轮离婚潮。

1980年5月16日,34岁的遇罗锦向法院提交离婚诉讼,引起轩然大波。媒体讨诛笔伐,有称“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有称“一个堕落的女人”。

两家百万发行量的杂志发动大讨论:婚姻是以政治、物质还是以爱情为基础?离婚标准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主流舆论一边倒地谴责遇罗锦。

1980年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原被告婚后没有建立夫妻感情,这对双方都是一种牢笼。判决离婚。遇罗锦老公不服,上诉。

1981年1月19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婚后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与事实不符,发回重新审判。1981年1月28日,朝阳区人民法院重新开庭审理。最终调解离婚。

遇罗锦,北京人,出生知识分子家庭。1970年3月,因下乡在黑龙江,和一素不相识的农民结婚,户口从贫困地区迁到东北。4年后离婚回京。

1978年,在北京谋生不顺,与北京工人蔡钟培结婚。蔡钟培认为遇罗锦离婚,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顶着道德谴责,遇罗锦坦然:我是否把继续和蔡钟培凑合过,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永远自欺地过下去?

遇罗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大张旗鼓冲出无爱婚姻牢笼,解放自己的勇敢女性。她给出《玩偶之家》娜拉的结局,找我想找的男人,结我想结的婚,过我想过的日子。

接着更多的女性顶着社会压力,冲出无爱婚姻牢笼。

1997年,由王玲等调研撰写的《653对中年夫妻婚姻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显示,离婚家庭,以感情不和为由提出离婚占离婚家庭总数的98%。

提示注重夫妻心理交流,感情养护对维持家庭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的。表明越来越多女性敢于拒绝糟糕的婚姻,也表明女性在婚姻中觉醒。

从男人的买卖品,到敢于离婚,女人走出“从一而终”的老式婚姻,冒被主流社会、同类抛弃的风险,表达:不做没有爱的婚姻的陪葬品。坚持:我不要这个男人,我要的是那个男人。女人多了一个选择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敢于拒绝“将就”

现代婚姻还有一个现象,我把它叫做“夫妻贝多分”,即分床、分被、分居、分心。这样的夫妻心已离婚。所以他们常常愤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要防着小三来盗墓。或者感叹:婚姻是地狱。

上周在琴行,一对母女很可爱,嬉笑着,猫着腰,站在琴行的侧窗,瞄着琴行大门,像准备等着谁出来给一个大惊喜。

一个男人走了出来,母女蹑手蹑脚靠近,满含喜悦。男人侧头,发现母女,阴沉着脸,待母女走近,一个巴掌甩在小女孩的脸上。女孩笑容凝固,呆立。

母亲脸色阴了阴,然后闪出笑容,去开车门,女孩坐了进去,男人过来,一把拽出女孩,母亲忍不住了,低声:你干吗?男人阴着脸:你进去!母亲又挤出笑脸。

这个妻子,她觉得婚姻是天堂还是地狱,还是一会在天堂畅游,一会在地狱受刑?这个女孩,长大后会想结婚吗?

如果说婚姻是地狱,那这个地狱是女人宠男人宠出来的。或者说是女人屈从男人屈从出来的。这个妻子幸福感如何不知道,我可能会武断的认为,和感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人一样,她可能行使的是男人的子宫功能。行使子宫功能的人,才是真正的剩女,因为剩下的只有女人的躯壳。

你想做男人的子宫,还是男人的女人?如果你做男人的子宫,你只是男人的部分,如果你做男人的女人,那你是男人的伴侣。大众定义的剩女,那些有自己主见的女人,没有选择做男人的子宫,也没有选择做男人的女人,她选择的也许是做社会的女人。

国家前副总理吴仪终身未嫁,她说:我比较顽强,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不能让舆论左右我。一个单身的女人,没有这一条,很难坚持下来。吴仪选择的是做生活的主人。

与其弹奏无意义的“夫妻贝多分”,不如做自己想做的事。剩女是剩下宝贵时间和思想的女人,她们也恐慌,也许也会恐婚,有的剩女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何不结婚,以为是担心婚后影响工作或生活等,其实让她们坚持不婚的,可能是追求独立的自我,或者在和男权交战中成熟的自我。

在她们的自我里,张扬着拒绝,拒绝“将就”,拒绝“屈从”,拒绝将就男人,将就婚姻,拒绝将就社会,将就性。我行我素,我素我在。

剩女,在婚姻之外,用舒服的方式和社会结婚。

不论在婚姻中,还是在婚姻外,不做男人的子宫,而是做男人的女人,或男人面前的女人,你才能被尊重,才能在婚姻里看到爱情,在两性的世界看到欣赏。

男女之间应不应该AA制?


前几天闺蜜小B跟我抱怨,她说她和老公打算买学区房,首付的钱要50万,双方共同拿出。结果,小B只拿出了20万,而她老公觉得应该每人拿出25万才公平。双方为了这件事情大吵一架,甚至开始冷战。

小B忿忿地说:“出力的时候不想着AA,出钱的时候讲AA了!两夫妻这么A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如果要AA,那就什么都AA好了,带小孩的时间也A起来!”

我问她:“那你们一开始的时候,说清楚买房子的钱是一人一半的吗?”

小B更加愤怒:“即使说好了,现在我不愿意了,又怎么样!我就想不通了,放点钱在老婆这里怎么了?家里开销男的多出一点怎么了?他这样做,我心寒啊!”

后来,我向几个朋友讲述了小B和她丈夫之间的争执,朋友的看法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既然房子写的是两个人的名字,那首付各出一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小B犯不上如此气恼;另一派却认为,夫妻间何必要算得这么清楚,生活在一起,很多事情哪里能算清楚呢?

事后,我也问过自己,如果我处在小B的情况下,我会不会一样地愤怒?

由于没有真实经历过这样的情境,我没办法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一定不会心生反感。

但我想,至少我不会像小B一样愤怒。其实,在电话里我就想问小B,如果当初是说好的,那你老公的想法并没有错,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事实上,我觉得,与男女之间是否实行AA制相比,更重要的是女性一定要有独立的能力。这种独立,不仅仅在经济上,更在于思想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要求自己有独立的能力,这种独立的能力,比平时是否AA制更加重要。

比如,你可以拿着男人的信用卡去商场喜刷刷,尽情地SHOPPING。但当男人不愿意为你花钱,不愿意给你钱花的时候,你一样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没有心理负担。

你的收入,要负担得起你的消费,这才是经济上独立的能力。

另外一种独立,则是体现在思维上。尽管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多年,很多人(男女都有)的思维依然停留在“男人养家是理所应当”的层次上。

不少人,尤其是女孩子,在平时找工作等社会竞争中拼命批判着性别歧视,却在家庭开销上秉持着“男人就应该负担家用”,这是真正的独立吗?

说白了,在两性关系中,如果男人主动承担一切开销,那是责任感的体现;但女人拥有经济独立的思维和能力,才能是真正的独立,才能获得男人的尊重。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报道。当年,马苏和孔令辉谈恋爱,那时的孔令辉已经是世界冠军,而马苏还是一个学生。在外人眼中,马苏无疑是高攀了孔令辉。

有一次,孔令辉和马苏吵架,愤怒之下孔令辉叫了一句:“你给我滚出去!”马苏也是个有脾气的,立马拎着行李箱冲出了孔令辉豪宅的大门。可出了门她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地方可去。

直到那时马苏才幡然醒悟,在经济上她一直依附于孔令辉,对方自然对她趾高气扬。因此马苏下定了决心要买房,她咬牙用所有积蓄付了首付,为了还每个月高额的按揭款省吃俭用,连一套好一点的护肤品也舍不得买。房子装修好,孔令辉来她家参观。到了晚上,马苏对孔令辉说:“我很欢迎你过来做客,但是现在是晚上了,请你离开。”这话让孔令辉一怔,他忽然意识到,马苏不再是那个他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卑微的女人。他开始重新摆正自己和马苏之间的位置,他学习如何尊重她。

他的改变,是马苏自己争取得来的。她认识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才会拼尽全力去争取,才有了后来和他站在相同高度对话的资本。

亦舒曾经说过:“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份能带给你金钱的工作,比一个男人更能带给你踏实安全的感觉。有了经济来源,即使心无处安放,至少能让你不至于流落街头,不至于饥寒交迫,不至于流离失所。

更重要的是,你在经济上依靠自己这种经济独立的思维,能为你赢得尊严。

你买得起名牌包包,才会有男人愿意送名牌包给你。因为在他心里,你配得上奢侈的物质,你值得拥有这一切。而一个只想靠男人养的灰姑娘,即便有人送她这些,可能更多的是把她当宠物,谈不上任何的平等和尊重。男人一旦付了钱,心中难免抱着:我花钱养着你,你忍受我的坏脾气是应该的,你伺候好我是应该的,你按我的需要去做是应该的。这种不平衡的关系,随时可能崩塌瓦解。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吸引了无数人,其实后面的小说更精彩。在小说中,樊胜美和王柏川为了买房的合同上要不要加上樊胜美的名字大吵一架,也导致了最后樊胜美的觉悟。

樊胜美一直希望靠一男人来负担起自己全家的开销,来填补那个无底洞。也许在她心目 中,男人养家,甚至养她全家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想法,不仅男人不买账,连女人都不认可。所以在她,充斥了曲连杰这种想占她便宜的渣男。

反观安迪,自己买得起车买得起房,承担得了自己一切的开销。更重要的是,她从未想过要彻底依靠谁,也许是孤儿的心理,她一直认为自己最可靠。小说中,在她和包亦凡在一起以后,包亦凡曾经很无奈的说过:“你能不能遇到事情先想到我,而不是第一时间自己解决?”这种人,任何男人都无法轻视她,更别提用金钱挫败她了!

诚然,有人会说,是否AA制取决于一个男人到底爱不爱你,和女人是否有经济独立的思维没有关系。

可我想说,一个在经济上不独立、思想上不独立,要靠男人养着才能享受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女人,纵然有一副好的长相和身材,能得到男人平等的尊重的爱吗?即便在热恋中得到了,恐怕也难以维持多长时间,一旦落实到了具体繁杂的婚后生活中,很快便会被磨平消耗殆尽。

有人说,既然结婚了,还需要算得那么清楚吗?更何况,两个人在一起,能算得清楚吗?

我绝对赞同,如果连吃一个火锅都要算清楚谁吃得多谁吃得少来决定各自付费多少,那这关系也没啥意思了。如果有了孩子,是不是还要算孩子身上占了彼此基因的多少来决定各自在孩子身上花费多少?

可有一点必须清楚,婚姻绝不仅仅是爱情的产物。

婚姻更是一场协议。无论两人结婚的理由是什么,只要结了婚,随着两个人的关系发生改变,两人的原生家庭,甚至好几个家庭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这种时候,经济账算得清楚一点是绝对有必要的。

尤其是在买房、买车、投资等大项的开支上,还是说清楚比较好。刚结婚的年轻夫妻,在买房的时候大都需要父母资助,双方出多少钱可以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来决定。但是前提是必须说清楚,千万不要抱有那种“你是男的,买房装修当然是你的事”或者“你家境好,买房的钱当然由你家出!”

你现在没钱,不代表你以后没钱。但这种在经济上依靠男性还觉得自己有理的思维模式,注定了以后都不会有太大发展,一辈子不会有自己的钱,不会经济独立!

不是结不了婚,是我选择了不结婚


过年回家,难免被长辈问一嘴:

“有对象了吗?”

“什么时候结婚?”

“你看看周围,现在就只你一个剩下的。”

.....

可“单身”既然本身无错,自己过得开心,那为何总要逼人结婚?

今天分享婚姻家庭研究学者钱岳在一席的一篇演讲。

她将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机会,婚姻不仅不是女性身份的标志,甚至已经逐渐成为女性自身的一种包袱。

读完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心平气和,有底气地说上一句:不是我结不了婚,而是我选择了不结婚。

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

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

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

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

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1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今天就带着大家退一步来想一想: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去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

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

我们看到,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

2

为什么这么多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

我其实从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被各种长辈称为“剩女”,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研究女性的学历和婚姻之间的关系。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

我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国从1970年到2014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2014年的时候,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50%是女性。

所以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高学历女生的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学历太高嫁不出去。那美国这样男女教育趋势的变化,难道会导致很多高学历的女性结不了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的研究都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反而她们结婚的可能性越大。

我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我看了2000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地区初次结婚的情况,发现30岁以上的高学历女性确实比20多岁的高学历女性具有更低的结婚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学历的男性结婚的时候,更可能与学历低的女性结婚。但是女性自己的择偶标准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变化。

结合刚才看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地高,我们就不禁地要问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面,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有这么多人不结婚?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婚姻包袱”。

提出这个概念的论文它主要是用来解释日本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它也适用于其他的东亚社会,包括中国。

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

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

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

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者抚养孩子。

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可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

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就会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失去了吸引力。

由于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传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

但是在中国城市地区,很多人和媒体用“剩女”这样一个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

剩女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因为这一部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做出的选择。

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们,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

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

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

3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

说了这么多结婚,下面我就来说说离婚。

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

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

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喔,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

我是人口学家,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先看数据。

这个是我从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都是以万为单位。

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结婚的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

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20XX年的时候每年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

大家可能就想,那怎么样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

我就基于以往的研究给大家提供几点,供大家参考。

其实很多研究表明,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

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

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研究,我们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

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

另外有研究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

结婚选我爱的人还是选爱我的人?这是大家都争论的一个话题,如果有选择的话。

一个持续14年的美国研究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可能性的分歧程度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

他们发现其实恋爱时双方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性。

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shared reality,共享现实。

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极力地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自欺欺人,忽略对方的劣根性。

但是婚姻理论就比较实际了。

我们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你在恋爱的时候瞎了眼产生的想法,一旦结婚了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

所以对于那些在恋爱的时候就对爱、对他们感情的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想法、预期和判断的夫妻来说,这些比较一致的想法为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

其实研究发现,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

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

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我们的经历以及感情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共享现实只有通过沟通来获得和维系,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4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说了离婚,下面我就来说一点积极的,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里要回到我们最开始谈的婚姻三阶段。

在制度化阶段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个人化婚姻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他们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说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是获得尊重等。

我们可以把为什么结婚和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

但是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

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

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压力也很大,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

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

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

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

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我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

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

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

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

5

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

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

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

恨若成瘾,一生无爱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主题,我们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有些人会不断重复某个主题,有些人可能卷入的程度不深,但毫无疑问,这些课题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比如孤独、死亡和绝望。

换句话说,我们一生的任务似乎就是为了这些主题而展开的。有些人选择与这些主题为敌,有些人选择拥抱这些主题,有些人选择被这些主题吞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选择,但是却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却又不可理喻。

这辈子,什么对你最重要?有人会说金钱、事业、家庭,那么如果我做一个不识趣的孩子再问你:为什么这些东西对你这么重要?你可能会说,因为金钱和事业以及家庭能让我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被欣赏和被认可,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好的,我是有归属感的,我是有爱的,或者说,我是有联结感的。

我宁愿相信,我们都是蒲公英,却又是那么不一样的蒲公英,我们都带着相同或者不同的宿命,但却在每时每刻都有着各自的选择。

比如孤独,人所能及的它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几乎无法测量,达摩面壁十年参禅而自得其乐,而我们在人群的簇拥中,繁花如锦,却依然充满了深入骨髓的孤独。这到底是为什么?

也许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选择什么?选择我们的视角,选择我们的观念,选择我们的情感和行动。

我们的人生恰如毛细血管一样,是一个无穷多岔路的网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选择,而决定我们的选择的是我们的选择。也许这像一个迷宫游戏,如果你有眩晕的感觉,那么也许你已经接近了人生的本质。

有一个女孩,姑且起名叫“我好恨”吧。“我好恨”最近越来越觉得孤独无助。首先是她感觉家人忽略了她。“我好恨”家有六个孩子,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小时候“我好恨”经常哭,没上学之前,她整天缠着妈妈,老是挨妈妈打骂,她那时总觉得家人嫌弃她。现在想起来,有好几次家人在吃饭,而只有她一个人贴着墙哭泣。小学四年级之前,她一直在逃学,总是她在前面哭着跑,妈妈在后面生气地追。很多次她哭闹,听到妈妈总是很无奈地说:我怎么有这样的孩子?早知道就不应该把她生下来!从很小,她就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从四年级开始“我好恨”的成绩忽然好起来,爸妈开始看好她,可“我好恨”一点也不快乐,她觉得他们只是看在成绩的份儿上对她好。平时在家里“我好恨”很沉默,跟家人很少交流,更不敢有什么要求。

上了大学她尤感伤感,父母几乎对她不闻不问,只是她每隔一个月往家里打个电话,他们之间才有联系。尤其是这个学期,父母给她交完学费之后就不管了,“我好恨”没生活费,也不想打电话回去。

现在节日到了,看到同宿舍的同学都有家人打来关切的电话,只有她无人问津,她好恨啊!

现在想起来,“我好恨”对那个家的感情很纠葛,从小爸妈就一直争吵不休,好几次都威胁说要离婚,可能是为孩子们吧,最后都不了了之。她不知道这些对自己的这种性格是否有影响。

“我好恨”注意到,她自己很自卑,性格也很内向,很敏感。她总觉得没一个人可以信任,跟同学也只是泛泛之交,在同学之外她更是没什么交际。

最近晚上睡不着,她就开始想家,可是这家好像不要她了,这个世界好像很冷清,她一想到这里,眼泪就不停地流。她好无助,好痛恨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给这个主人公起名叫“我好恨”?因为这个故事来自一篇博客留言,她给自己起的网名就叫做“我好恨”。“恨”是“爱”的反面,而两者构成了我们人与人交往的“硬币”,我们有多爱一个人,往往就可能在某个时刻有多恨某个人。

我们特别“恨”某个人,往往因为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太多的“爱”,由于这些爱无法满足,而导致一切的逆转。一个充满了恨的人,一定是一个对恨有超强承载能力的人,为了生存,他必须要发展出一种吞咽恨的能力,但这些都是囫囵吞枣,没有办法化解,因为这超出了一个孩子的能力。

这些恨如果一直都没有消化,那么它可能就会堆积在我们的肚子里,最后就会便秘——我们无法将那些难以下咽的痛苦消化掉,让我们的肚子没有空间容纳得了幸福。

一个人如果长期与恨在一起,他往往会爱上恨,就像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父母给他只有寒冷、疏远和暴力的时候,他失去了依靠和安全感,就必须要寻求阳光。如果没有阳光,他必须要活下来的话,就必须成为一个“喜阴植物”,或者说,他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可是这个孩子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啊!所以他必须依靠幻想,幻想自己是个神,可以解救自己,或者痛恨自己现在这个没有能力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继续将自己陷入孤独,因为他们就是靠恨自己乃至恨其他人将自己解围的,通过将能量转移到恨,他们可以安全地长大,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更长久地待在痛苦之中。

回到“我好恨”的家庭,我很难想象一个有六个孩子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我眼前浮现了《动物世界》中曾看到的一个场景:一群小鸟雏拼命伸着脖子,争抢着鸟妈妈衔的食物。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因为这么多孩子要分享父母的爱,必然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她的人生似乎被分成两部分。四年级之前,她用哭闹寻求父母的爱;但在四年级之后,她选择成为一个让父母少操心的乖孩子,乖到让父母可以忽略她,她试图用成绩来换父母的爱,但这是个悖论,因为它同样意味着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她即使获得了父母的“看好”依然会欲求不满,她分不清他们到底是爱面子还是爱孩子。

后来上了大学,似乎父母对“我好恨”的看好告一段落,她又该如何获得父母的爱?哭闹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甚至会让母亲说出那么可怕的话:要是没生她就好了。也许是这句话吓住了她,让她不敢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了。而她也没有什么再引起父母“看好”的“鱼饵”了,也许父母开始过属于他们的生活,而她却不习惯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让人尴尬的是,她正处在一个人一生中的“离巢”期,大学时代,当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外面世界的时候,她还将目光转向家里。因为她可能甚至连青春期都没有完全度过,在某种程度上,在她伤口痊愈之前,她是无法真正展翅高飞的。

一直以来,她都在强烈地呼唤父母的爱和强行自我压抑的冰与火的世界中生存,这些痛苦羁绊着她,让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面对外界的人际关系和挑战。

其实很多人,都在生命中的某个深切创伤中,全心全意地沉湎于做一个“可怜虫”的角色中:一边可怜自己,一边痛恨自己如此无力。我们的伤害不是真正来自父母,而是因为不肯放下父母曾给过我们的伤害,然后一直让这伤口不去痊愈,于是对自己的指责成为一种自动的程序,会不时蹦出来,自动运行,自我伤害。

如果我们真的将爱和恨看成一个硬币的两面也许会发现,有时我们会以恨的方式,或者以痛苦的方式保持一种和父母的联结。比如如果父母是不幸福的,那么儿女的幸福有时在某些过分“爱”他们的孩子眼里似乎是一种“不孝”,也许他们在以让自己过得很不愉快的方式表达一种和父母的一致,或者“爱的忠诚”。

用一句不地道的话来说,父母们长久以来一直为这一家的孩子们活,而这些孩子也一直努力地为父母而活,以至于看上去好像“我好恨”上了大学,但如果没有来自父母的信息她就无法找到幸福。她虽然已经二十多岁,可是却缺乏这个年龄的年青人迫不及待冒险的冲动,她的所有关注点还只是在父母和她的原生家庭身上。

也许当她的父母辞去了自我牺牲的职务,也免去了她用学习来调和家庭矛盾这么一个工作以后,“我好恨”才能开始面对一个选择,那就是她什么时候可以为自己活着。或者说,除去为父母的开心活着以外,她还有什么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好恨”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了,而不能再将所有的幸福继续维系在父母身上,毕竟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虽然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有时真的会被这样小的内心的孩子影响,但现在我们真的已经是成人了,我们可以拥有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解放,虽然这解放来得迟了一些,但毕竟还是来到了。

虽然有些陌生,有些别扭,甚至恐惧,但毕竟,到了我们组建自己世界的关键时期了。放下恨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再排斥过去那个因为小而显得无能的自己,对我们内心的小孩多一些爱,爱到天荒地老,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