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学历会影响婚姻吗

学历会影响婚姻吗

发表时间:2020-12-21

【www.qg13.com - 破裂婚姻给孩子造成影响】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历会影响婚姻吗,欢迎阅读与收藏。

1

过完30岁生日,顾佳开始为嫁人这件事发愁。特别是得知前男友已觅得良人,幸福地迈进围城后,她更加迫切地想要尘埃落定。

甲乙丙丁,来者不拒。姜峰是她的第十一个相亲对象。

淮海路的西餐厅,姜峰笨拙地切着牛排,藏在格子衬衫里的金项链若隐若现。只需一眼,顾佳就知道,他不是她的那盘菜。没了期待,她干脆埋头吃东西。

某个瞬间抬起头,却发现姜峰正深情款款地看着她。他说,小佳,我挺喜欢你。如果你觉得合适,我们交往试试可好?

顾佳原本只是想糊弄下就撤离,但对面的姜峰眼神很真诚,不遮不掩,也不装腔作势,让她不好意思敷衍。

原本巧舌如簧的顾佳,突然有些支支吾吾起来:我……

“没事,不急,等你想清楚了再说。”姜峰说完,换了个话题。

见面前,顾佳了解到的情况是:姜峰,本地人,高中读到一半,在闵行有两套拆迁房,自己开一家小型印刷公司。长得不算玉树临风,倒也看着精神。

综合来看,不致于32岁,还是一个人。问题出在,他只看得上文化人。用姜峰的话来说,找一个有内涵的老婆,是对自己的下一代负责。

来之前,顾佳偷偷问自己,学历是问题吗?

当然是问题。可自己寒窗苦读研究生又怎样?还不照样在魔都居无定所,拿月薪八千的工资,住浦东新区租来的房子?姜峰确实没多少文化,但人家的日子过得踏实带劲。

给他们拉红线的徐姐添油加醋说,嫁给姜峰多好啊,户口和房子同时解决。再说,你们年龄相当,人家也是真心实意喜欢你。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

顾佳被说得有些心动。

她在脑海里重新回放了一遍姜峰那张脸,并不觉得讨厌。最重要的是,和其他相亲对象比起来,她从他的眼睛里,还能感受到那么一点点可以称之为“爱”的东西。

于是,三个月后,顾佳时髦地玩了“闪婚”。

尽管这个男人并非理想的结婚对象,但谁的婚姻会是十全十美?在三十岁的年纪,要了面包,还想要爱情,实在是过于贪心。

2

婚礼上,姜峰的表情里,有难以抑制的喜悦感和优越感。Qg13.coM

那点浓情蜜意,让顾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这个男人眼里,找个文化人做老婆,真有那么重要?

这个谜团,很快就有了答案。

那晚,姜峰喝得烂醉如泥,又哭又闹到深夜。

他嘴里反复嘟囔的句子串起来,顾佳听得很清楚,“蒋晓雯,没有你,我还不照样娶了个读了大学的老婆,告诉你,我娶的可是研究生,比你还厉害,你拽什么拽?”

是在这句话里,顾佳才恍然大悟,姜峰固执地在择偶标准里添上学历,只不过是心里住着一个放不下的人。

故事的梗概,顾佳大概也能猜出一二。这个叫蒋晓雯的女人,应该是因为嫌弃他的学历而抛弃他的吧。

第二天,姜峰醒来后,讪讪地笑着说,昨晚我没乱说话吧,我一喝醉就喜欢胡言乱语,你别放在心上啊。

顾佳装作一无所知地说,没啊,我睡得很沉。

顾佳确实有过五秒的感伤。但一想到自己这般迅速闪婚,也是为了在前男友那出口气,她就在心里原谅了姜峰。

褪去闪婚的那点激情,生活慢慢归于平静。结婚这件事,让自己在这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家,顾佳觉得很知足。

可一段时间之后,顾佳不知不觉中发现,婚后的生活渐渐变了味道,自己似乎成了姜峰的一张名片。任何应酬或者朋友聚会,姜峰都要带上她。

一开始,顾佳还心存感激,以为他怕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时间一长,她才逐渐意识到,姜峰带上她,更多的只是为了享受众人艳羡的目光。

“你小子厉害啊,居然娶了个大学生……”

“嫂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赶快说说,怎么追到手的?”

……

在这样的恭维里,顾佳心里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要命的是,她和姜峰的那些朋友,完全找不到共同话题。

每次傻坐在那,笑得表情僵硬,俨然就是一只花瓶。难怪有人说,结婚哪里是嫁给一个人,分明就是嫁给他,以及和他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后来,顾佳开始找各种理由拒绝饭局。

次数有些频繁后,姜峰终于在一次喝醉酒的过程中,涨红着脸朝她吼,吃个饭怎么啦,你丫是不是闲老子都是粗人?告诉你,我娶你,是我看得起你,别不识好歹。

顾佳的表情有些错愕,姜峰像是瞬间变了个人。或者说,大抵这才是真正的他,喜欢将脏话挂在嘴边的他。

之前,只不过是为了讨她的欢心,为了向另一个女人证明自己,才以另一副样子,出现在她的世界。

作为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顾佳不想成为别人的笑话,所以就算有委屈,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

3

可她的委曲求全,并没有换来安稳的生活。

顾佳第一次对姜峰感到绝望,是在婚后大半年。

那天,顾佳拿着iPad看《黄金时代》。看到动情处,忍不住掉了眼泪。姜峰打游戏打得火热,说了两遍“小佳,给我倒杯水”都没反应后,他终于从游戏里回过神来,斜睨了一眼顾佳,没好气地说,这电影有啥好看的?

见顾佳没理他,姜峰加大音量说,网上不都说了嘛,萧红就一破鞋。

顾佳心里像是被什么堵住了。

她可以容忍姜峰回到家打游戏,可以容忍他和自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她都从来不奢求,两人可以在看书或者看电影上能够有共鸣,可她没办法容忍这个男人带着侮辱性的词汇,来形容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顾佳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你看不懂能不能不要乱说?”

最后一个字尚未说完,“啪”地一声,姜峰一巴掌打在她的脸上。顾佳脑子一片空白,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

那边姜峰还在大吼大叫“不就有点破文化嘛,能当饭吃?你不照样还是嫁给我这个大老粗?矫情个什么劲……”

足足过了五分钟,顾佳拿起钱包,披了件外套出门。身后是姜峰的声音“走了就别再回来”。

那一刻,顾佳想到了离婚。

可悲的是,偌大的城市,她却找不到一个可以逗留的地方。姜峰的电话,是在一小时之后打来的,他说了很多的“对不起”,发誓下不为例。

最终,这婚并没有离成。

不是她心软,而是第二天,顾佳发现自己怀了孕,这让她失去离婚的勇气。

孩子不能没有父亲,离婚会让自己变成一个笑话,谁能保证下一个比姜峰好?顾佳用这些理由成功地说服了自己。

那段日子,姜峰对她也一下子好了起来,恨不得将她捧在手心。尽管她知道,这是沾了孩子的光。

但如果孩子的出生,能够改变现状,顾佳愿意将这段婚姻经营下去。

4

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太久。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顾佳悲哀地发现,姜峰和自己完全是南辕北辙。

用姜峰的话来说,小孩就该玩个够,不听话,动手打就能长记性。顾佳说他两句,他回,有什么道理可讲?不打不成器。

儿子三岁那年,在幼儿园小班和小朋友起冲突,直接将对方摔倒在地。顾佳赶到学校时,姜峰不去管教儿子,还在那责怪人家小朋友不知道还手。连幼儿园老师都看不下去了,说,哪有你这样教育小孩的?

大概就是那个瞬间,顾佳看着在外人眼里,没有教养的儿子,终于对自己承认,她和姜峰可以将就着过,但她不能让儿子变成一个让自己都讨厌的人。

不就是再次居无定所吗?总好过一辈子委曲求全。

顾佳说起离婚的时候,姜峰只当一个笑话,不屑地说,好啊,只要你舍得这衣食无忧的生活,我绝对奉陪你去民政局。

还能说什么呢?及时止损,才是智慧。

四年前的第一眼,顾佳就知道,姜峰不是那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可那时的她急着将自己嫁出去,且贪恋一步就能到位的户口和房子,贸然地走进了围城。

花了四年的时间,她只不过向自己证明,婚姻来不得半点的将就。

离婚之路有些曲折。

姜峰自认为给了顾佳衣食无忧的生活,她有什么理由离婚?也许姜峰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恰恰没有给这个女人的,是最基本的尊重。

学历也许不是问题,但顾佳知道,如果少了最基本的尊重,她和姜峰这段各取所需的婚姻,很难有幸福的可能。

编辑推荐

“情感洁癖”对亲密关系会造成什么影响?


每个人对于感情的追求似乎也不同。什么是最好的感情?有的人认为是得到对方最炙热的爱而不在乎是否天长地久,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比长相厮守更实实在在的了。

也有更为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渴望得到最炙热的爱并长相厮守下去。唯一、永恒、触手可得又朝朝夕夕。没错,人人都希望两者皆存,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保证自己如此幸运,更多的人最终会投奔普罗大众的幸福。

太多的错爱、错位和错过,也有太多的缺失、遗失和走失。一场场“赌局”之后,几乎没有谁可以毫发无伤又片尘不染地全身而退,赢个大满贯。

01

很多事情看似结果一样,但是我们用来说服自己做这件事的理由不同,态度就会完全不同。

例如你在公司里的手下犯了一个大错,按公司规定是可以开除她的,但是你并没有那样做,而是让这个员工留下来。

体验以下三种不开除的理由,感受一下你的态度和情绪变化。

1.老板是她亲戚,你想开除她但是碍于这层关系不能那样做;

2.你想开除她,但是暂无合适的人来做这份工作,于是不得不暂时留下她,等待有人顶替再立马把她开掉;

3.出于这个员工平时的综合表现,你认为这一次的犯错就开除掉太可惜,她将来会给公司带来的价值与这一次犯错的损失相比,你相信未来她会带给公司的获益,于是你决定留下她。

第一种情况你最可能对于她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第二种情况想必你也不会轻易释怀从而改变对她的看法;而第三种不开除的理由是你唯一可能真正原谅对方的,因为这种原谅是基于理智层面的判断,你相信她今后会做好。

而前两个理由,每次见到她都再一次印证了你自己的无力。被迫的不得不面对,而不是接纳原谅后的面对。

遭遇伴侣出轨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女性在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或者有过外遇以后,想要离婚但却顾忌各个方面,例如孩子、财产分割、今后生活状况等等,鉴于各种理由而没有离成。

可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挽救回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相反,每天的生活痛苦不堪。

当你并不是因为综合考虑丈夫的为人,也并不相信他可以知错能改,而是因为其它理由不得不“将就”的时候,那么你就更可能会做出歇斯里地的事情。

那么,是不是想清楚了这件事,就可以不再反复想起老公做过的错事,就可以不用继续折磨自己了呢?

这显然是两回事,创伤后不由自主反复出现创伤体验是再常见不过的行为反应,很难控制自己不想,但是你却可以做到即便再次想起也不要立马把老公抓过来对他指手画脚,讥笑嘲讽,或者是阴阳怪气。

很多女性婚姻保卫战告捷以后,最需要处理的其实是自己的“情感洁癖”。

02

一想到自己老公曾与别的女人在一起的画面就心痛伤神,却又挥之不去不得不想。对于这种情感方面纠缠的情感体验,也叫做“情感洁癖”。

很多人认为出现“情感洁癖”问题的人多是心胸狭窄,这种说法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相反,任何人在遭遇情感危机以后都有可能出现“情感洁癖”,因为人们出于本能,对负性记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免遭伤害,具备了对负性信息做出强烈反应的能力。

大脑发展了一套机制,能无意识地注意危险信号,从而采取措施避开灾难,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也就是说人们更擅长记住那些不愉快的信息,而不是记住美好的那部分。

另外,出现“情感洁癖”的另一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这与有人会化悲痛为力量,也有人会一蹶不振是一个道理。对于那些不擅长找到解决负性情绪方法的人来说,容易出现情感洁癖。

最后,情感洁癖与强迫人格有关。无论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洁癖一般多见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中一部分人存在强迫人格,自信不足又要求完美。

03

情感洁癖往往对我们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特别对强迫性情感洁癖者来说,他们几乎是失控地不断追问伴侣的过去,这种毫无边界地过分追问让伴侣感到窒息。

尽管情感洁癖者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和伴侣是相爱的、亲密的,但他们的不断询问只会将伴侣推远,比如有些伴侣会减少和情感洁癖者的相处时间,来避免被追问。长此以往,情感洁癖者最担心的事情反而发生了——他们发现伴侣不再和自己亲密。

而且,过度关注伴侣的过去,也会让情感洁癖者忽略关系中的其他情况。一段良好的关系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交流,并尽可能地创造积极的互动。而情感洁癖者花费太多精力在追究对方的过去上,而这部分精力也许原本可以用在和伴侣创造积极的回忆上。

有些情感洁癖者虽然不会在表面上反复追问,但是他们的不安与不满还是会在关系中的其他时刻暴露出来,比如他们会变得对关系里的小事过分挑剔,给伴侣提许多情绪化的要求等等。伴侣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却又不知道在哪里出了差错。

《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不会想起过去,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才是真实的。

我们为什么对别人总是那般苛刻?同样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为什么总能够轻易地逃过去?就没有丝毫的忏悔之意吗?为什么还搪塞了一堆理由自我辩解?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另一半的情感生活,却不屑于审视自身的情感问题。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大概是人性的弱点吧。

男人是行走的荷尔蒙,是视觉动物,是只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碰见倒贴上门的极品货色,通常是无法抗拒的,冲动早已远远胜过理性。一夜情也就这么诞生了,各取所需,不谈感情。所以男人通常始于身体出轨。女人通常始于精神出轨。

04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洁癖”?

首先,“情感洁癖”者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头脑里再也不要出现一丝不想回忆的那些过往。

这个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不出现一丝不想回忆的”,本来也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极端想法。

可见,用一个强迫观念来消除强迫是不可能的。你越是抱着它不放,这些后来产生的强迫结合原有的,就会加重你的症状,所以,相反,我们要学会不理它,冷眼看它,最后才能处理掉它。

其次,对于感情来说,从没出现过伤痕的状态固然最好,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抹去,只能尝试去接纳或者处理。

如果对于你来说,爱人犯的过错你认为是可以原谅的,那么再纠缠于过去对于挽救这段婚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发泄,图一时痛快?还是要继续这段婚姻?

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重新接受对方并不是出于一时高兴信口开河,而是首先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心理空间容纳对方。否则,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原谅对方,贸然决定继续生活,反倒对自己和爱人伤害更深。

影响女人婚姻幸福的错误思维


01什么样的思维,对人影响最深远

我上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矮小的男生,总是被同学欺负,每当有人捉弄他时,他不会有任何行为上的反抗,也不会求助老师帮忙,只会一遍遍地说:你欺负不了多久了,我很快就不在这儿了!

果然,一学期不到,他就没来上学了,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但是小男孩的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的我,怎么也不明白,明明是被欺负了,为何不替自己伸张正义,却要说这样的欺负不会长久呢。

直到后来,我在无数次的婚姻咨询中看到这样的思维模式,当关系里的一方被伤害时,另一方常常会选择忍气吞声,心里却想着:总有一天你会因此付出代价,为自己做过的事后悔!

这样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认为对方迟早会为自己的痛苦遭受惩罚,就是受害者思维的特征。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不会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眼前的处境,而是更在意对方是否有悔过之心。

在关系里,如果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他们大多会选择隐忍和顺从,当对方越伤害自己时,他们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因为伤害足够深,他们就越有机会证明对方是关系里真正的凶手。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柔弱,但在关系最致命的反击是,他们常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让对方不能再继续伤害自己,让对方因此背负上良心的谴责。可是,自我伤害依然是伤害,让对方醒悟真的比自己更重要吗?

那个被欺负的小男生,没有继续上学,大家一开始还会好奇,但很快又恢复往日的平静。即使没有人欺负,那些喜欢捉弄人的同学,也一样顺利地完成学业,并没有痛心疾首,悔不当初。

而那个小男孩即使选择换个环境生活,也可能会在不同的关系里充当受害者的角色,因为他选择的受害者思维模式,决定着他只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关系里的不公平。

02受害者思维,究竟会伤害谁

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妻子问: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认他错了呢?

问:为什么他认错对你这么重要?

妻子:因为他认错,才可以证明他伤害了我。

问:为什么要证明他伤害了你?

妻子:因为他承认伤害了我,良心才会受到谴责,才能加倍对我好啊!

问:那如果他一直都不认错,你会怎么办?

妻子:如果他不认错,有一天我会跟他离婚的,那时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妻子的想法,其实是大多数在有受害者思维的女性真实写照。她觉得只有证明对方错了,才能换回自己的尊严,关系才能扭转到另外一个好的局面。如果无法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在关系里又无比痛苦,她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者切断关系。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说,如果关系中遇到不满意,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更凶狠地伤害自己;另一种是更绝情地放弃所拥有的关系。

而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是在更深的伤害自己。关系中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而她们除了伤害自己,不具备任何面对矛盾冲突或者改善关系的能力,所以无论进入任何关系,最痛苦的人都是自己。

在关系里,受害者思维,就像是另一半制造的一个毒瘤,你原以为保留好这个毒瘤,就留住了对方亏欠你的证据,另一半就应该更在乎你。

可是当你越不被关注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养大这个毒瘤,原以为可以依靠这个毒瘤获得爱的养分,可是当毒瘤长到无可抑制时,最先伤害的人就是拥有毒瘤的自己。

03证明对方错了,关系就能获得改观吗

有受害者思维的人觉得只有证明对方是错的,才能改善痛苦的关系,这条路却常常无比艰难。

就像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因为夫妻关系中的矛盾,走上了替自己伸冤的路,可是走到最后,不管周围人怎么看,不管她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她终究没能在关系中证明自己。

除了很难在关系里证明自己,还有一些人即使得到了对方的认错,关系也没能因此获得改观。我曾接受一位女性的咨询,她的先生在婚内屡次出轨,一开始拒不认错,直到她提出离婚,先生慌了立刻悔过。

当先生承认错误,信誓旦旦立下保证,她的心也变得踏实了,决定重头开始。可是,他先生的话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几个月后再次出轨,这一次被发现后,先生立刻就承认错误,并发誓绝对是最后一次。

这次保证依然没有生效,深情的忏悔和表白,依然没能阻止先生继续出轨的脚步。每一次当先生认错时,她都为看见新的希望而欢喜,而当先生再次伤害她时,她的心情又再次失落到极点。

对于这段关系,她非常不满意,却又离不开,不管先生伤害她有多深,只要先生认错,她仿佛所有的伤害都获得了补偿,决定不再计较从前。她的亲人和朋友都骂她傻,认为她不该为了这个渣男这么痛苦。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一句“对不起,我错了”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会多么有效。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来说,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不管受再多的伤害也值得。他们原以为只要辨别清楚对错,对方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却不知即使证明对方是错的,即使对方认识到在关系里不该这么做,关系的模式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关系所呈现的样子,跟道理约束无关,跟对错无关,却跟关系里两个人的互动模式有关。关系的互动,就像两个人的舞蹈,只要你的舞步不变,对方就不会轻易变换舞步,否则两个人的舞蹈就无法继续。

所以,当你面对关系时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变化时,对方很难轻易做出改变。只有尝试转变受害者思维,开始思考自己在关系里的处境,才能真正把自己从痛苦模式中解脱出来,重建新的关系模式。

04受害者思维,让人成为无效的关系拯救者

在关系里,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是最善良、最无辜的人,看起来她们在辛苦地维系和拯救关系,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忍让和妥协,让关系失去了应有的弹性空间。

当关系里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必须通过一个人的忍让来掩盖,表面看关系很和谐,实际上却因为无法获得深入坦诚的对话,缺乏有效面对分歧和冲突的尝试,让关系显得十分脆弱。

很多对关系感到不满意的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另一半,觉得自己在关系里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实际上即便他们渴望关系变好,也是一个无效的关系拯救者。

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是问题的共同参与者,当他们站在自己是对的位置,来要求对方改变时,却是以自己的不变,来维持问题的不变。所以,不管他们如何努力,都很难拯救关系。

在任何关系模式里,都有与之相对立的两面,如果你需要标榜什么是好的,就必然需要不好的另一面来映衬。

在关系里,如果你想做一个对的人,你必然会觉得另一半需要改变。你需要通过“一个对的角色”来获得安全感时,而对方就必然变成了关系里“错的人”。

那些希望拯救关系的人,常常也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把对方放在需要拯救的位置,实际上这是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并非对方真的需要被拯救。

在受害者思维模式里,他们在扮演关系的受害者,关系中的牺牲者,让对方醒悟的拯救者,这是他们对于一段关系的所有意义,唯独没有更多考虑自己。

如果在关系里,总是需要自我牺牲去拯救另一个人,才能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话,这条路永远都很难走通。因为,当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做出自我牺牲时,我们很容易因为各种妥协而失去自我,更不可能在关系里活出幸福自在的自己。

所以,当你在一段关系中,当你总想着努力拯救关系时,当你觉得改变一个人非常艰难时,当你不断受伤害却总想着让对方醒悟时,可以先觉察自己是否上了受害者思维的当。

受害者思维,总会告诉你如果对方改变认错,一切就会变好;它还会告诉你如果你伤害自己,或者用关系的存续做威胁,对方就会更在乎你;它看似在帮助你拯救关系,实际上却是通过一步步伤害你,来一步步扼杀关系。

用受害者思维获得幸福的路,永远没有胜利的终点。只有学会重新理解关系的模式,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关系,才能摆脱受害者思维模式影响,让关系重新回归良性互动。

影响女人婚姻幸福的,是这种思维


什么样的思维,对人影响最深远?

我上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矮小的男生,总是被同学欺负,每当有人捉弄他时,他不会有任何行为上的反抗,也不会求助老师帮忙,只会一遍遍地说:

你欺负不了多久了,我很快就不在这儿了!

果然,一学期不到,他就没来上学了,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但是小男孩的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的我,怎么也不明白,明明是被欺负了,为何不替自己伸张正义,却要说这样的欺负不会长久呢。

直到后来,我在无数次的婚姻咨询中看到这样的思维模式,当关系里的一方被伤害时,另一方常常会选择忍气吞声,心里却想着:

总有一天你会因此付出代价,为自己做过的事后悔!

这样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认为对方迟早会为自己的痛苦遭受惩罚,就是受害者思维的特征。

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不会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眼前的处境,而是更在意对方是否有悔过之心。

在关系里,如果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他们大多会选择隐忍和顺从,当对方越伤害自己时,他们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因为伤害足够深,他们就越有机会证明对方是关系里真正的凶手。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柔弱,但在关系最致命的反击是,他们常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让对方不能再继续伤害自己,让对方因此背负上良心的谴责。

可是,自我伤害依然是伤害,让对方醒悟真的比自己更重要吗?

那个被欺负的小男生,没有继续上学,大家一开始还会好奇,但很快又恢复往日的平静。

即使没有人欺负,那些喜欢捉弄人的同学,也一样顺利地完成学业,并没有痛心疾首,悔不当初。

而那个小男孩即使选择换个环境生活,也可能会在不同的关系里充当受害者的角色,因为他选择的受害者思维模式,决定着他只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关系里的不公平。

受害者思维,究竟会伤害谁?

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妻子问: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认他错了呢?

问:为什么他认错对你这么重要?

妻子:因为他认错,才可以证明他伤害了我。

问:为什么要证明他伤害了你?

妻子:因为他承认伤害了我,良心才会受到谴责,才能加倍对我好啊!

问:那如果他一直都不认错,你会怎么办?

妻子:如果他不认错,有一天我会跟他离婚的,那时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妻子的想法,其实是大多数有受害者思维的女性真实写照。

她觉得只有证明对方错了,才能换回自己的尊严,关系才能扭转到另外一个好的局面。

如果无法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在关系里又无比痛苦,她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者切断关系。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来说,如果关系中遇到不满意,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更凶狠地伤害自己;另一种是更绝情地放弃所拥有的关系。

而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是在更深的伤害自己。

关系中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而她们除了伤害自己,不具备任何面对矛盾冲突或者改善关系的能力,所以无论进入任何关系,最痛苦的人都是自己。

在关系里,受害者思维,就像是另一半制造的一个毒瘤,你原以为保留好这个毒瘤,就留住了对方亏欠你的证据,另一半就应该更在乎你。

可是当你越不被关注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养大这个毒瘤,原以为可以依靠这个毒瘤获得爱的养分,可是当毒瘤长到无可抑制时,最先伤害的人就是拥有毒瘤的自己。

证明对方错了,关系就能获得改观吗?

有受害者思维的人觉得只有证明对方是错的,才能改善痛苦的关系,这条路却常常无比艰难。

就像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因为夫妻关系中的矛盾,走上了替自己伸冤的路。

可是走到最后,不管周围人怎么看,不管她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她终究没能在关系中证明自己。

除了很难在关系里证明自己,还有一些人即使得到了对方的认错,关系也没能因此获得改观。

我曾接受一位女性的咨询,她的先生在婚内屡次出轨,一开始拒不认错,直到她提出离婚,先生慌了立刻悔过。

当先生承认错误,信誓旦旦立下保证,她的心也变得踏实了,决定重头开始。

可是,他先生的话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几个月后再次出轨,这一次被发现后,先生立刻就承认错误,并发誓绝对是最后一次。

这次保证依然没有生效,深情的忏悔和表白,依然没能阻止先生继续出轨的脚步。

每一次当先生认错时,她都为看见新的希望而欢喜,而当先生再次伤害她时,她的心情又再次失落到极点。

对于这段关系,她非常不满意,却又离不开。

不管先生伤害她有多深,只要先生认错,她仿佛所有的伤害都获得了补偿,决定不再计较从前。

她的亲人和朋友都骂她傻,认为她不该为了这个渣男这么痛苦。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一句“对不起,我错了”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会多么有效。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来说,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不管受再多的伤害也值得。

他们原以为只要辨别清楚对错,对方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却不知即使证明对方是错的,即使对方认识到在关系里不该这么做,关系的模式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关系所呈现的样子,跟道理约束无关,跟对错无关,却跟关系里两个人的互动模式有关。

关系的互动,就像两个人的舞蹈,只要你的舞步不变,对方就不会轻易变换舞步,否则两个人的舞蹈就无法继续。

所以,当你面对关系时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变化时,对方很难轻易做出改变。

只有尝试转变受害者思维,开始思考自己在关系里的处境,才能真正把自己从痛苦模式中解脱出来,重建新的关系模式。

受害者思维,让人成为无效的关系拯救者

在关系里,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是最善良、最无辜的人,看起来她们在辛苦地维系和拯救关系,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忍让和妥协,让关系失去了应有的弹性空间。

当关系里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必须通过一个人的忍让来掩盖,表面看关系很和谐,实际上却因为无法获得深入坦诚的对话,缺乏有效面对分歧和冲突的尝试,让关系显得十分脆弱。

很多对关系感到不满意的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另一半,觉得自己在关系里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实际上即便他们渴望关系变好,也是一个无效的关系拯救者。

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是问题的共同参与者,当他们站在自己是对的位置,来要求对方改变时,却是以自己的不变,来维持问题的不变。

所以,不管他们如何努力,都很难拯救关系。

在任何关系模式里,都有与之相对立的两面,如果你需要标榜什么是好的,就必然需要不好的另一面来映衬。

在关系里,如果你想做一个对的人,你必然会觉得另一半需要改变。

你需要通过“一个对的角色”来获得安全感时,而对方就必然变成了关系里“错的人”。

那些希望拯救关系的人,常常也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把对方放在需要拯救的位置,实际上这是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并非对方真的需要被拯救。

在受害者思维模式里,他们在扮演关系的受害者,关系中的牺牲者,让对方醒悟的拯救者,这是他们对于一段关系的所有意义,唯独没有更多考虑自己。

如果在关系里,总是需要自我牺牲去拯救另一个人,才能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话,这条路永远都很难走通。

因为,当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做出自我牺牲时,我们很容易因为各种妥协而失去自我,更不可能在关系里活出幸福自在的自己。

所以,在一段关系中,当你总想着努力拯救关系时,当你觉得改变一个人非常艰难时,当你不断受伤害却总想着让对方醒悟时,可以先觉察自己是否上了受害者思维的当。

受害者思维,总会告诉你如果对方改变认错,一切就会变好;

它还会告诉你如果你伤害自己,或者用关系的存续做威胁,对方就会更在乎你;

它看似在帮助你拯救关系,实际上却是通过一步步伤害你,来一步步扼杀关系。

用受害者思维获得幸福的路,永远没有胜利的终点。

只有学会重新理解关系的模式,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关系,才能摆脱受害者思维模式影响,让关系重新回归良性互动。

父母的婚姻如何影响我们一生?


父母的婚姻如何影响我们一生?

前两天偶然在网上碰到一则旧闻,《天天向上》的主持人之一田源因为出轨曝光被迫离开了芒果台,据传他风流成性,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让我惊讶的是,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等孩子们长大之后,面对网络上这些赤裸裸的文字与图片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呢?

话题的另一端是娱乐圈里那些模范夫妻们,比如刘烨安娜,传言都要生第三胎了,还有黄小厨,貌似在娱乐节目中曝出给多多再添个弟弟的想法,对了,还有整天拖家带口虐狗的邓超和娘娘……比起田源那一堆烂摊子,他们的孩子要幸运得多,那么在如此“完美”的家庭里长大,面对父母亲的相亲相爱,他们又会继承些什么呢?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命运

谈起原生家庭,我想起了前两天某位网红作家讲述的她与父亲的故事,她的父母离婚又复婚,复婚再离婚,她经历了手持菜刀吓退小三的戏剧性场面,也有过自己年近四十却要面对老爸再度结婚生子的尴尬,如今忍不住连连感叹:对妈妈好的男人,才是好爸爸!

的确,从小,爸妈就是我们的天与地,他们婚姻中的一幕幕直接先入为主地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我们作为这个家庭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无形中被一股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

就拿我的老同学A来说,她的妈妈是个大家闺秀,北大的高材生,人挺漂亮,举止言行优雅得体,可她的爸爸却相貌平平,事业平平,什么都是平平,人也木讷不爱讲话。以前去她家里玩,她和妈妈坐在一起仿佛姐妹花,可她爸爸说了句“你们好好玩啊”就躲进里屋房间里去了。A曾经不止一次在我们面前说,她爸太窝囊了,以后她找男朋友坚决不能找她爸那样的!

后来A自己也和妈妈一样优秀,她嫁的人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年龄比她大,阅历也比她丰富,本以为皆大欢喜了,可没想到一次她老公投资失误,赔了一大笔钱,A觉得他臊眉耷眼的样子怎么和爸爸当年那么像啊!“这算什么!你振作点行不行?男人哪儿能这个样子!”A本来是想用点激将法,可老公却像突然失去了斗志一般,一蹶不振。

我们班上还有个女生,B同学,她爸妈都是知识分子,人也特别nice,他们的恩爱经过B的渲染与传播在我们的同学圈里是出了名的,他们的开明和亲切也深得我们的喜欢,有时我们同学聚会他们也会来参加,毫不费力就和我们打成一片,偶尔还说出两句让年轻人们钦佩有加的金句,简直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父母”。

这些年下来,B交过不少男朋友,可最后也没稳定下来,她似乎在不同的男人间挑来挑去,但哪个也不能让她真正满意。后来,爸爸生病了,她就专心和妈妈在家照顾他,连“绯闻”也没有了。

而在我们这个同学圈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C,她的家庭是最暴风骤雨的一个,爸爸脾气暴躁,妈妈牙尖嘴利,两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C被烦到不行,那时她放了学极其不爱回家,要么在外面乱逛,要么在同学家躲清静,可回去晚了,又不免被爸妈一顿骂,各种责备,说她不懂事,说她成绩不够好……所以,C上学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一定要去外地上大学!”

高考后她真的去了外地一所大学,毕业了还在当地找了工作,结了婚。电话里她告诉我,她特别害怕和老公吵架,老公嗓门一高她“简直连血压都要升高了”,所以她就不停地告诫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是老公偏不领情,脾气反而越来越坏……

父母的婚姻如何塑造我们的亲密关系?

从A、B、C三个人的故事可以看到,对于父母的婚姻,大体上我们会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是“你们好差劲”——我们或者会看不起父母中的某一方,比如懦弱无能的那一方,或是施虐施害的那一方,或者会同时瞧不上他们两个,认为他们的婚姻就是瞎凑合,浪费生命,一场悲剧;

第二种是“你们真美好”——我们觉得他们给了我们人生中最温暖最美妙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幸福,这个小家是如此幸福。

第一种态度往往会发展出这样几种故事线:

1.奋斗型女主

就像A,她非常不认可爸爸而认同妈妈,在人生的前半段,她的父母就像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的组合,激励着她不断前进,让自己去靠近前者,摒弃后者。还有的孩子,比如开头我提到的那位作家,会很同情弱小受欺的那一方,小小年纪就急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变强大来保护妈妈。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激发出她们很多的勇气、力量与激情,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父母的老路,过上与父母不同的婚姻生活。

2.逃避型女主

这类女孩子一心想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会跑得远远的,选择伴侣的时候,也会选择一个与自己父母相反的人,更会在婚姻中竭力避免父母曾经出现的问题再次上演。可问题是,像C那样,因为受够了父母的争吵,结果连夫妻间正常的冲突也无法承受,一味地追求“和平”,就反而会埋下了越来越大的隐患。

心理学上有一个“爱的定律”,那就是,认同与反认同都是一种“认同”,一切你极力反对的,其实都是你支持的,一切你极力支持的,其实都是你反对的。奋斗型和逃避型这两类人都非常想要做和父母相反的人,但越是这样,也就越说明父母带来的创伤仍然在刺痛着她们,而这个创伤越是刺痛,就越难以摆脱,搞不好就成为一个死循环。

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怕什么来什么”,当我们为了避免创伤而刻意地、过分地想要绕开和躲避一些问题的时候,恰恰可能会过上一种以创伤为中心的生活,甚至“制造”出自己所竭力远离的那个问题。就好比当你不停地说“逃离北上广”,就算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心里其实还一直藏着个“北上广”;当你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其实时时刻刻都在“紧张”;当你一直嚷嚷着“减肥”,反而容易越减越肥。

如果我们没有用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去处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那个部分,而只是远离,那么问题从来都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当你因为过度的创伤而无法容纳人生有一点点负面的、你所恐惧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会偏离现实的轨道,也必定会有另一个人来承接那些你所不能接受的,最终导致失衡。

3.自贬型女主

这类女生就像小C,她被父母婚姻的炮火所伤,成为父母对人生表达不满的又一条通道,潜意识里她会认同父母的指责,认同父母对这个世界的抱怨与恶意,以至于对自己、对世界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意象,比如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婚姻不过如此,或者说认为情感这件事只要放在自己身上,就不会有多好的结果,自己难以找到可心的伴侣,也很难有人会真正对她好,等等。

本质上,这样的女孩子不敢抓住机会,因为她不敢过比父母、比过去更好的生活,她在潜意识里会让自己滑向曾经的“舒适区”,于是,就算有已在手边的幸福,她也可能视而不见或轻易放弃。

总的看来,在“你们好差劲”这种心态下,无论是奋斗型、逃避型还是自贬型,我们会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刚结婚的时候,她们的婚姻看似走向了一个与原生家庭完全相反的方向,但实际上,因为与父母的对立和对抗还在,创伤还在,很多纠葛都还没有被理解以及化解,她们很可能走着走着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竟然越来越像父母的婚姻了。

我们再来说第二种态度:“你们真美好”。总体上,这类人在自身感受上要比第一种幸福多了,然而如果从成长和解放自我的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这种“完美”的婚姻也可能对孩子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比如B同学,当孩子过于认同和理想化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非常了不起,他们的婚姻非常了不起,那么就会因为“起点太高”而很难真正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接受别人,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新的亲密关系中去。

我就听到有姑娘总结说:“你老爸越爱你,你就越难嫁出去”。如果一个人所经历过的所有高浓度的、最美好的爱,都发生在她和父母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就会“不敢”过不那么好的生活,或者说,不敢过哪怕在一两个地方有瑕疵、比不上自己原生家庭的生活。于是,当人生进入到中场的时候,她会发现,除了父母,她几乎无人可爱了,她也无法爱上别人了。

这以上种种情形,你是否都有点似曾相识?的确,种种心态交织在一起,或许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毕竟,极其糟糕的父母和极其完美的父母都是少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化解这些“情结”呢?

你有机会改变一切

在你谈恋爱之前,结婚之前,恐怕从没有人告诉过你,其实你一直守着一座“金矿”,把这座金矿的矿脉摸透、打通,前面提到的几种情况你便有机会“幸免”。

是的,这座财富之矿其实就是你父母的婚姻。它就摆在我们眼前,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它,意识到捕捉那些信息,分析那些信息,深刻地认识它对自己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大多数人都图省事般地将一切归于天意、缘分、宿命,而不去认真地问问自己:为何如此?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真正的探索绝非一篇文章可以穷尽,在这里,先给大家提供几条线索,首先,你可以尝试着回答一下以下这些问题:

你父母的婚姻关系的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婚姻哲学是什么?

在关系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们是用什么方式交流的?对对方是怎样的态度?遇到冲突时他们怎么反应、如何应对?

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

他们对你是怎样的方式?

对待金钱、工作,他们是怎样的态度?

对待性,他们是怎样的态度?

他们如何对待家庭其他成员?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观察自己的父母,观察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

第二步,体会和觉察你对这些有着怎样的感受:

你对父母的角色分别是怎么看的?你更认同谁、不认同谁?

你从小最需要却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它们常常因为什么出现?

你在哪一方面会在情绪上尤其敏感?

你的“内在信念”,或你的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回答完这些问题,或许你已经对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需要穿过表面的现象,去看透一些在深层不断运作的东西,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危险点。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系统是怎样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时候,你才可能去调整这个运作模式,让系统发生变化,从而跳出家族的循环圈,避免“复制”的魔咒。

我们最终要上的一课叫做:如何完整而真实地活着

在我们厘清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整个过程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出发的,你像准备征服恶龙的骑士一样,全副武装,踏上英雄之旅,但渐渐地你会发现,问题更多地是用来理解接纳而不是用来干掉的,就好像你永远也不可能把懦弱的父亲变成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或是把父母对你的影响一分为二,好的留下,坏的扔掉。

有一年,我们几个老同学终于聚齐了,包括A、B、C三个人和我,A抱怨说:“我以为我找了个很强的老公,可结果呢,我看他和我爸也差不多。”

这时B开口了:“你老公只是一时受了打击而已,在我看来,你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你自己就很厉害啊,你看你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工作也很好,所以那么优秀的男人才会看上你。可是我呢,我觉得我这辈子都赶不上我爸妈……”

小C也搭腔说:“是啊是啊,我爸妈天天骂我,我也挺自卑的,你身上的那股拼劲我这辈子说不定都找不到,你都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

聚会散了,我和A顺路一起打车,路上,A对我说:“刚才听了她们的话,我好像突然开窍了。”我没出声,等着她继续说。“我一直嫌弃我爸没本事,可正因为有这样的爸爸,我才会那么努力。我总想找个强大的男人,可其实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也变强大了。今天B和C一反衬,我才忽然意识到这一点。”

我不禁暗暗赞叹A真是个悟性很强的女孩。“是啊,你真的不用一心只想着老公要如何强大,他也是人啊,他也有脆弱的一面,我们女人不是还能顶半边天呢么。”

“还真是,我已经不是小丫头了啊,过去我有点太执迷了……”她执迷于什么呢?我想她心里自有答案。

后来我听说,A没有再给老公那么大压力,反而像被唤醒的女王一样,展示出了自己聪慧能干的一面,给老公提了不少好建议。她和爸爸的关系好像也缓和了,父亲节的时候我看她发朋友圈说:“如今才懂,您和妈妈成就了今天的我。”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件礼物,只不过有时它的包装很难看。父母的婚姻带给我们的不都是温馨美好,也会有伤害,但经历了岁月,当我们终于有能力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时,才会懂得,曾经让我们失望与鄙视的包装下面,其实是一份珍贵的馈赠。

或许到了那时,我们才会重新爱上已经苍老的父母吧。

换一个伴侣,婚姻就真的会幸福吗?


01

经历了相识,相爱,相知之后,才走上婚姻之路的两个人,无论在外面的身份多么高贵,回到家里,男人就是女人的丈夫,女人就是男人的妻子,没有上下级之分。

选择婚姻很重要,经营婚姻更重要。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遇到一个,能够相伴一生,白头偕老的爱人。恋爱虽然美好,走到了婚姻,就会出现各种磕磕碰碰的事情,那些不期而遇的小摩擦,总会让人对婚姻失望。

渐渐的,很多人开始质疑自己的婚姻,想到离婚,然后换一个伴侣。甚至觉得换伴侣跟换工作没什么两样。可是工作不如意,换一个环境继续奋斗,这个在正常不过,然而换伴侣这种事情,跟换工作不能相提并论的。

离婚意味着家庭的破裂,牵扯到财产的分割、孩子的抚养问题,意味着多年感情的付之东流,并不是简单的办下离婚手续,再换个伴侣,就能幸福一辈子的。

02

过年回家走亲戚,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没有回家过年。询问她的情况,姑妈愁的直摇头,给我诉说了表姐的情况。

表姐家里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听起来很让人羡慕。表姐和姐夫出门工作,孩子留在家里跟她公婆一起生活。老两口身体挺好,把孩子带的也挺好。可是表姐和姐夫在外面并没有好好过日子,三天两头的吵架,情绪带到单位,甚至单位领导都帮忙调节。

他们两个还是自谈的,当年姑妈也是百般阻拦无效果,姐夫家庭条件不好,怕表姐受委屈。这下好了,结婚没几年,孩子都两个了,两个人闹离婚。

作为父母,劝和不劝离。表姐不听,非要离了再找个好的。最后两个人气头上达成了协议,表姐净身出口,孩子都不要,也是够狠心的。不到半年,表姐找了一个离异的男人,两个人看对眼了,过起了同居生活。还没等自己姑姑和姑父同意,草草的把结婚证领了。

03

老家那边,传八卦是最快的,十里八村都传遍了表姐再婚的消息,还有人觉得是表姐出轨了,所以,才把婚离得这么快,各种谣言都有,气的我姑姑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如果说,她第二段婚姻过得好,也就算了。可是,表姐的第二段婚姻,并不幸福。公婆强势,认为表姐自作多情,粘着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把表姐放在眼里,家里的家务,都丢给表姐做,缝人还说她不孝顺,虐待自己的孙子。

可明明就是他那个离异丈夫的孩子,不认表姐这个后妈,处处刁难,到头来,都是表姐的错。她那个老公也是糊涂,听信儿子和父母的话,对表姐恶语相言,有时候还动手……

忍无可忍,表姐出门打工去了,家都不回。她那个第二任丈夫,跑到姑妈家闹事,说姑姑把表姐藏起来了。姑妈说,活了几十年,第一次这么丢人过,十里八村的都来看笑话!老脸都丢尽了。

04

表姐给姑姑打电话,说想自己的孩子,后悔当初和姐夫离婚,等她把这边的事情处理好,想和姐夫复婚,让姑妈帮忙和姐夫讲讲。姑姑骂表姐太作,但还是帮表姐去说服姐夫了。可惜姐夫被伤透了心,不敢轻易的去接受表姐。

姑妈尽管很惆怅,但是无力再管表姐的事情,只说顺其自然,看他们的缘分。

好的婚姻,需要培养双方共同面对问题的责任与能力。

婚姻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指责、抱怨,任意妄为的发泄情绪,等到坚持不住了离了婚,才发觉换了一个伴侣,进入到了第二段婚姻,其实并不是自己想想的那种,然后后悔想回到原来的生活,可另一半却不敢重新接纳。

真正幸福的婚姻,不是多有钱都有权,而是彼此互相欣赏,并肩而立,共同看沧海桑田。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家庭和爱人,更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随便开始第二段婚姻,请好好珍惜身边的爱人。

叫不出口的“爸爸” | 父亲会如何影响女儿成年后的亲密...


我们曾推出过与童年阴影、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相关的内容(可分别回复137、181查看文章),结果同学们纷纷来后台表示看得不过瘾。今天来重点说说亲子关系中的一种:父亲和女儿的关系。

叫不出口的“爸爸”

KY作者:陈紫嫣

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女性与父亲的关系,无论是好的、坏的还是不存在的关系,都会对她们成年后与男人建立联系有所影响。

而且,父亲对异性恋女儿的亲密关系的影响,比母亲所带来的影响要更加深远。这一现象可能从一些角度得到解释:

父女关系,是女儿生命中第一段与男性建立的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她会渐渐熟悉这一段与男性建立的关系模型,并将这其中的关系模式带入未来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中。小女孩会观察父母与自己互动的方式,以及父母之间互动的方式。这些会成为她未来看待亲密关系的基础。

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她可能会基于父亲的特质来选择未来的伴侣。这里我们所说的特质可能是外貌方面的,但更多是指相处模式方面的。她既有可能会渴望有一位复刻了父亲许多特征的男性作为伴侣,也可能会选择一位与父亲截然相反的男性来交往。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她看男性的眼光都是以她的父亲为模板的。

父亲可作为女儿在亲密关系中的引领人。特别是在良性的父女关系中,父亲可以为女儿提供男性视角的建议,并引领她和伴侣走过关系中的一些里程碑。研究表明,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性,更希望自己的伴侣得到父亲的认可。

一些相关研究还发现,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性,更可能向男友寻求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比起父亲角色缺失或与父亲关系较差的女性,她们更不容易发生高风险的性行为,不容易在青少年时期怀孕,且在性方面更有自主意识,例如,能够更好地分辨与拒绝不想要的性关系。

你得到过这样的“好爸爸”么?

怎样的父女关系是上文所述“良性的父女关系”呢?

可以说,能够让女儿学到以下这些的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会有比较健康的基础。

“父亲尊重我”。如上文中提到的,女性与自己父亲的关系,通常是她生命中第一段异性关系。从父亲那里,小女孩得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第一个反馈。她们会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或是不被接受的;她们会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或是不重要的。

人的自我尊重,最初基于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女性来说,她们作为一个“性别为女的人”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父女关系中被塑造的。因此,父女关系中,女儿需要父亲尊重她作为女性的价值。

“与父亲保持亲密的关系是安全的”。女儿需要在一些男性面前能够放松,可以与他亲近,并知道她们即使这样也是安全的。她们需要被当做“人”来看待,而不是性工具。

当小女孩发展出性意识,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打扮,并学到她们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她们便能够发展出健康的界限意识。她们就能学会如何说“不”,而这在她们未来的社交之中将是一项基本的人际技巧。

父亲可以注意自己与女儿的肢体接触方式,比如,以“搂肩膀的拥抱(shoulderhugs)”来表示对女儿界限的尊重,且不要对女儿的身体特征作出评价。

“男人和女人可以公平交涉”。父女关系是女儿学习如何公平交涉及适当妥协的重要契机。当父亲在关系中有绝对权威,立下死板的规矩时,女儿很快会学会反抗。如果父亲过度批判,在父女关系中有至高权利,对于女儿来说,男人就会成为敌人。如果父亲是公正的,会倾听女儿的想法,她会获得自信,为自己有见解而感到骄傲。

“女人可以坚定自信,而不一定要咄咄逼人”。当女儿学会与她们的父亲沟通,当她们的见解被父亲倾听、欣赏,她们会发展出自我确信感(self-assuredness),而这会让她们变得坚定自信,会为自己而站出来。这一点与具有攻击性的、咄咄逼人的行为很不同;后者是来源于无力感与好斗。

“在异性关系中可以有哪些期待”。如果父亲是一位暴君,那么从女儿小的时候开始,她就会觉得男人本质就是坏的。如果父亲酗酒或施虐,女儿会认为,男性是那些被允许失控而去肆意伤害别人的人。另外,对于女儿来说,一个无意识的结论是:“如果父亲善待我,我是一个值得的个体;如果父亲拒绝或批判我,我就是不好的、不值得别人对我好的。”

你遭遇过这样的问题父亲么?

接下来我们要简单介绍4类功能失调的父女关系(Dysfunctionalfather-daughterrelationship),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不健全”的父女关系。

1.分离型(TheCut-off)

因为去世或离异,造成女儿从小不在父亲身边。生活里几乎完全接触不到父亲。这会造成对父亲的过度理想化(不现实不可达到的理想化),或对异性的失望(觉得父亲不关心自己),两者都会对女儿进入亲密关系造成阻碍。

2.疏远型(TheDistant)

在这个类型中,女儿可能会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体验与父亲的疏远。

疏远且正面。在这样的关系中,女儿和父亲实际上关系疏远,却感觉与父亲的关系更为正面;与之相对,女儿虽然和母亲实质上相对亲密,对母亲的感觉却是负面的。

这样的关系在家庭中十分常见。一种可能的成因是,父亲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事业上,而让孩子的母亲留在家里,独自面对和女儿关系中的问题与冲突。而父亲会在女儿面前扮演一个“好好先生”的角色,这也进一步使得女儿觉得,出了问题都是母亲的错处。

需要注意的是,越是沟通方式较为亲密的家庭,这样的关系就越是隐蔽。

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女儿会慢慢学到,自己和父亲是“站成一派”的;比起母亲,父亲更喜欢自己;与母亲发生冲突也不会让父亲感到生气。但是,这样的父女关系,也导致了女儿对于父母之间互相的依赖一无所知,她也无法看到母亲在家庭中的挣扎。

经历这样的父女关系的女性,在成年后,通常会选择一个能够让她回想起“亲爱的老父亲”的丈夫,然后不出意外地,重复自己母亲在婚姻及家庭中的角色——一位独自面对家庭冲突、承受来自丈夫与孩子双重情感压力的妻子和母亲。

疏远且负面。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一般是以“领导”或“暴君”的形象出现的,而女儿由于同情母亲,会站在母亲那边,而对父亲感到愤怒和蔑视。

这样的关系,会导致女儿慢慢地变得冷漠、不愿亲近父亲;即使父亲尝试表现出关心,女儿也可能会反应冷淡地直接拒绝。在女儿成年离开家生活后,她可能会与父亲保持距离,只要尽为人子女的义务就可以了。

然而,如果这样的父女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超过女儿在精神上可以负担的程度,父女之间也可能会爆发冲突。与分离型父女关系对女儿亲密关系的影响类似,在疏远且负面的父女关系中成长的女性,也可能会无法信任男性,甚至对男性产生敌意,抗拒与男性建立联系。

3.纠缠型(TheEnmenshed)

在这个类型中,父女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以共谋或是冲突的方式。而父亲、女儿分别与母亲的关系都是较为疏远的。

“爸爸的小女孩”。在这样的父女关系中,父亲与女儿也是“站成一派的”。但不同于上述“疏远且正面”的父女关系,父女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且父亲是对女儿有着最重要影响的人。

与其他功能失调的父女关系不同,父女二人都会对这段关系感到满意:父亲会竭尽全力给女儿他所能给出的一切,而相应地,女儿永远不会拒绝或挑战父亲的权威。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关系中,女儿的身体会长大,但心智永远不会成长。

冲突的父女关系。这是纠缠型父女关系当中极为常见的分型。与前文所述“疏远且负面”的父女关系相似的是,父亲也是以“领导”或“暴君”的形象出现的。但在冲突的父女关系中,女儿会激怒父亲,会更公开讲出自己对父亲的蔑视,拒绝履行他对于自己的期待。

这样的父女关系形成要较为复杂一些。通常,在女儿幼年时,父亲还是比较投入抚养女儿的;而随着女儿长大(如长到青春期),日渐独立,父亲感到自己的角色受到了威胁,于是加强了对女儿的控制。而女儿也会愈加叛逆。

虽然母亲在这样的冲突中保持沉默,但女儿能够感觉到,母亲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这也会使得女儿与父亲的战火升级。

但实质上,父女冲突之中也有共谋,即他们都在用这样的冲突掩盖父母之间的矛盾。

冲突的父女关系对女儿造成最大的危害是,她会穷尽一生和父亲的意志相抗衡,为了叛逆而叛逆,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例如,在亲密关系方面,她很可能会仅仅为了反抗父亲而找与他完全相反的伴侣,或是因为父亲不欣赏某个人,而与他发展亲密关系,却不考虑这段关系本身是否安全。

4.不正当型(PerverseIntergenderationalPattern)

在这类关系中,父女关系模糊了世代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父亲甚至忽略了其角色中最基本的责任。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不做展开。

性侵害

身体或言语虐待(回复125查看“虐待离你比想象中更近”)

与父亲的关系有问题怎么办?

后台总有同学要求我们多写写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很多具体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因此无法通过阅读文章来统一解决,我们只能给出一些粗略的引导。以下是一些针对父女关系关键且常见的建议,是在大多数自助类文章中被广泛谈论的:

1.觉察父女关系中的问题(Awareness)

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对于自身的某些行为、反应以及这些的触发点产生有意识的觉察,我们越是能从过去当中得到解脱。

2.评估你所处的亲密关系(Assessment)

3.寻求帮助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与父亲关系中的问题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感到当前状况艰难、压力很大的话,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父女关系,也许会影响女儿的一生。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能会是一辈子的负担。但是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是在背着自己肩上的负担,深一脚浅一脚,试着走得更长更远么?

单身太久,真的会死吗?


有一种单身的人,从不主动扩展范围去认识新朋友,每天幻想被爱情找上门,这一代号称“啤酒杯里放枸杞”的佛系年轻人,不光对生活佛,对爱情也佛了起来。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小群体,我总结了这群人的几条明显症状,来看看你自己中了几条吧。

出门看天气,社交全看命

今天下雨了,还是不要出门了。

今天好像降温诶,还是在家睡觉吧。

哇今天大晴天诶,适合晒被子。上午晒被子,下午睡回笼觉,美滋滋......

这是我同事小良的真实日常。

一个95年的小姑娘,硬生生让自己提前进入了退休老年人生活。

找她吃饭,不去,找她唱歌,不出门,找她团建,找不到人......

小良说,“有这时间倒两趟地铁,我能追3集美剧了。”

进入公司5个月了,她同部门有些同事的名字都没认全,更别说认识新鲜的小哥哥了。

像小良这一类的人,永远家、公司两点一线,对超过这个区域的所有地方都有着莫名的恐慌,仿佛自己给自己画了个辟魔圈。

圈外的一切,都是妖魔鬼怪,包括爱情。

百撩不侵,直出天际

除了小良这种社交晚期癌症患者,还有一种人,就是俗称的金钟罩铁布衫人群。

百毒不侵,百撩不动。

你以为只有男生听不懂情话吗??

不,女生也听不懂!!

你以为只有男生难撩吗?不,女生也难!

你以为只有某些直男气死人吗?直女也是!!

你以为我说了女生就不说男生了吗?!

这一届年轻人好难带。

总结:凭本事单的身,就不说什么了。

脱单不如脱贫,恋爱不如恋财

从字面意思上大家估计也都懂这类人是怎么个情况了,传说中的,被金钱耽误爱情。

首先提名我闺蜜大芳。

大芳还是小芳的时候,也还算一个满怀少女心、对爱情憧憬不已的女生。

后来单身多年,脱单未果,就化悲愤为力量,把对小哥哥的热情都用在了敛财上。

白天在写字楼上班,晚上回去倒腾美妆视频,从一个粉丝不过百的小透明到现在坐拥几十万粉丝的美妆博主。

后来她干脆把工作辞了,一心弄她的美妆事业,成了我们圈子富得流油的小富婆。

每次我们在讨论小哥哥讨论恋爱话题的时候,芳姐都一脸高冷:“是人民币不好看还是美元不好赚?”

我们:“...”

对一般人来说,谈钱伤感情,对芳姐来说,谈恋爱伤钱。

失去爱人的能力了

无论是粉丝还是我的朋友,都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他们中,有的被渣男渣女伤害过,变得对爱情患得患失,不敢再爱。

有的爱而不得,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是被爱情遗弃的人。

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师姐,她大学的时候喜欢上同系的一个男生,男生长相一般,也没什么特长,但就是让师姐迷恋的不行。

两人做了一段时间朋友后,师姐跟男生告白,我们都以为他们会在一起,没想到男生拒绝了。

你很好,但是我对你没那种感觉。

后来男生和班里一个女同学在一起了,女生没师姐优秀,但是谁都看的出来男生眼里的爱意。

自从在这段感情里跌过跟头以后,师姐就再不敢轻易对别人心动。

我很好,那你为什么不爱我?

不爱我,那一定是我不够好。

聪慧如师姐,也不知道爱情这回事,不是论斤论两称的买卖,不是王者就一定所向披靡,你爱的青铜,可能真的不会对你心动。

可惜还是有很多人钻了牛角尖,把爱情里的随机率当成了自己短处,变得不再自信,不敢去爱。

上次有个粉丝问我,你总是把爱情描述的那么好,没有爱情我们就一定会死吗?

当然不会,诚然,感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即使没有,你也不一定就是个loser。

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很重要,少了它,不会死,但人生总是少了点什么。

圣诞节那天大芳跟我打语音电话,语气有点寂寥,说她突然想找个男朋友了。

我吓了一跳,万年单身主义者突然开始憧憬爱情了?

大芳说她本来想着,一个人过圣诞也没什么,还去名牌店给自己买了个包包奖励自己。

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一对情侣站在巨大的圣诞树下合照。男生送给女朋友一束玫瑰花,一个很大的毛绒熊,女生笑的特别可爱。

大芳说,她可以买100个名牌包包,但还是希望有人能送自己一只玩具熊。

偶尔忙到深夜,也希望有人对自己嘘寒问暖,发一句鼓励的话,不是自己深呼吸几次后,继续奋战到黎明。

一个人确实走的很快,但是两个人,走的很稳。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很暖心的视频,一位91岁的老爷爷因为没跟紧老伴,在大街上迷路了,还是民警给送了回去。

老奶奶就一直抱怨老爷爷,“你怎么搞得嘛,还麻烦警察同志,谁让你出门不抓紧我手,不跟紧我的!下次再这样就没人送你回家了我跟你说......”

老爷爷就乖乖的坐着,偶尔顶两句嘴。

虽然两人看起来在拌嘴,但还是甜到我了。

一对老夫妻,一个91岁,一个93岁了,还是会牵着手上街,怕老伴丢了,回来了以后也会假装生气的教训他,但是还是会让他记住下次跟紧自己。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爱情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分分合合、爱而不得是常态,于是有很多人避之不及,觉得自己少了爱情也没什么。

但其实爱情也很具体,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是多年后彼此烧完美好青春剩下的老伴。

那个瞬间会让你觉得,爱情是值得憧憬的。

单身太久确实不会死。

但我希望你,可以拥有更饱满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