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内心戏太多,可能是你感情中的大阻碍!

内心戏太多,可能是你感情中的大阻碍!

发表时间:2021-01-11

【www.qg13.com - 是你情感美文】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心戏太多,可能是你感情中的大阻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我是如意,之前我们聊了自己是怎样从失恋的阴霾中快速走出的经验和过程。

有很多学员来跟我探讨他们的感受,其中有几个学员问到:“虽然说想从失恋的痛苦中出来,就要接受已经分手的事实,但是我怎么能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呢?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呢?如果对方还爱我,我应不应该放下呢?”

还有学员说:“每次失恋之后,对方还是会有一些小动作,比如会在朋友圈点赞、会发一些有暗示性语言的朋友圈,或者在共同的群里说些有的没的的话。”

让学员很难判断这是不是对方对自己还有意思,直接放手担心错过,可主动去找,对方又不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些问题里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戏。

第一,对方是否放手和我们自己要怎么样看待这段关系并没有完全直接的关系,想判断对方是否放手然后决定自己是否放下,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对方。

第二,对方到底是不是已经放手,从他不再主动找你,而你找他他也不回复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但还纠结着一些有的没的的小动作,发挥自己的内心戏,认为对方是在暗示自己,发的圈说的话都是专门说给自己看的。

这其实并不能说明对方不想放手,更能说明的是我们自己不想放手。以上的行为在心理学叫做投射。

投射这个词来自弗洛伊德,发展于关系学派的克莱因大神。投射指的是我们内心、意识无法接受的感受和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然后这些想法会以我们无法意识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被投射到外,从外界表现出来。

比如说,一个人不能够爱自己、内心很否定自己,但是这在她的意识层面可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在意识层面她可能会告诉自己,人要爱自己,要接受自己。

于是这种否认成为潜意识,但它不会完全消失,就会投射在外,会不断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他拒绝我是因为不喜欢我”、“对方不热情是因为我被他讨厌”等这便是投射。

一个人分手了,她并不能接受自己被人抛弃后还不想放手的低价值感,不愿意承认自己还很不甘心,于是这种念头会被压抑在潜意识,然后投射出去解读对方的行为,把对方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朋友圈解读成不想分手的求关注行为,其实不放手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习惯投射其实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外在世界,我们拿自己已有的熟悉的认识,投射给外部,这种理解也是一种对未知恐惧的克服,因为理解一件事,说明这件事我是可以控制的。控制,本身就是在克服恐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控制着我们认为可能控制不了的事情。

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件事,内心的感受就是可以控制这件事了,感觉离这件事的真相更近了,也就体验到了暂时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关系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对方,摸清了对方的路子,但很可能并不是设身处地的真实的去理解他,而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用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投射了对方。

甚至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对对方产生了巨大的误解。比如当你分手后不想放手,又拉不下面子去主动找对方,于是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照片,说一些有关孤独的话,在共同的朋友群里发自己最近的状态,期待着对方的反应和看见,这是你的行为模式。wWW.qG13.coM

所以当你看到对方有类似行为时,就会下意识的解读成这是做给你看的,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的。但到底是不是,还有待考证。所以,投射说白了就是你以为的很有可能都是你以为的。

那我们的投射完全是假象,还是会有一定的准确率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

确实是有一定的准确率的,因为我们的投射一定都跟过往经验和体验过的经历有关,或者是自己熟悉的行为,肯定会有准确的时候,所以我们也会经常体验到自己的判断和感受有时候很灵很准。

但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有不准确的时候,而不准确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内心戏,和对方毫无关系。

那我们到底怎么判断真相呢?其实就是放下自己的投射和解读,真实的分析事件的真相。

比如最开始的例子,对方虽然发了很多朋友圈,发了很多看似暗示性的话,很符合我们认为的吸引关注的行为,但是学员主动去找对方,对方并没有理学员,这就可以很明显的说明问题了,一个真心还想求和好的人,是不会给了台阶不顺着下的。

而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有先接受分手的事实,将注意力撤回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才有可能重新收获幸福,而不是将精力消耗在解读对方一举一动的内心戏上。

还有比如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女生,我建议也要从对方有没有主动找你聊天,有没有为你做什么,有没有真诚的表达过喜欢来判断,而不要完全根据对方细节上的小动作来解读成对方可能对我们有意思,只是不敢表达,继而等不及对方的反应现先暴露了需求感。

要知道,男生是非常直接的,他们如果喜欢一个人一定会表现的很明显,而不是像女生一般的小心翼翼试探。

所以用女生的行为模式去解读男性的心理,这其实也是投射,我想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和亲密关系知识的必要性,就是真正的了解他人了解关系,放下误解,从而更好更舒服的相处关系。

总的来说,因为内心戏过多,所以会产生有一种错觉“付出越多,对方就会更加离不开你!”因此恋爱中,很多女孩子都有通用的口头禅:“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如此对我。”“为什么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如此对我。”

但我们都忽视了,你的付出是否是对方真正所需要的,又或许你一开始的付出对方可能会很感动,但时间久了对方就会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并对你有各种不满。

这种行为叫“边际递减效应”,是指你的付出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让对方越来越廉价。所以就算你做到极致,对方最终还是会给你一个低估值。

扩展阅读

你恋爱失败,可能是因为......


小紫谈了四次恋爱都没有成功,并且每一次,都是男友跟他提出的分手。她发誓以后再也不恋爱了!偏偏最近有一个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那个人实在是太优秀,让小紫不由心动了。

不久后,男生向她求爱,她犹豫着没有答应。不是不爱,而是不敢爱,她内心无比渴望着一段天长地久的恋情。可是,几次爱情的失败,已经令她信心全无,犹豫着不敢再尝试下一段感情。

于是,她去请教已经出嫁的闺蜜。她问闺蜜“我的恋爱一次次失败,是我不够漂亮,还是男人们喜新厌旧?”

闺蜜取来一幅画,问道:“你看,这画里面是不是有个长发飘飘的姑娘?”

小紫莫名其妙还是耐心的回答道“嗯,有的。”

闺蜜却摇摇头说她没有看到。

小紫立马不满的说:“明明画里就是个长发飘飘的姑娘,你硬说是没看到,这不是瞎说嘛!”

闺蜜故作生气的说:“我说没看到就是没有。”小紫便发怒了,嘲讽闺蜜年级轻轻就睁眼说瞎话。

两个人就为此吵了起来。争执一番后,她愤慨的说:“你真是没劲,不讲理到令人无语。”说完就起身离开,这时,身后传来闺蜜的话语“这就是你恋爱失败的原因。”

小紫愣在原地,疑惑的说:“这和我谈恋爱有什么关系?”

闺蜜答道:“怎么没有呢,从你刚才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你对待爱情的态度。”小紫依然不明白。

闺蜜解释说:“画里画的什么我自然是知道,可你却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装做不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刚刚不高兴了。你不是想着听我的见解而是发怒了,而且还频频说一些难听的话。你想过没,你说我没劲、不讲理,大吼大叫,是对你最亲密的人的一种不尊重!由此可以看到你身上的任性以及自我中心。两个人在一起恋爱,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不是让你蛮横霸道。是互相谦让,不是让你任性并要一味地迁就于你。你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做事讲话前从不先替别人想想,不试着去理解对方。你如此任性和自我中心,哪个男人能受得了呢?这便是你屡次恋爱失败的原因!”’

她望着客厅的那副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的确,每次分手都是小紫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挑起的争吵,非要说出个一二三和正反来,不肯做任何的让步,一定要男友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肯罢休。致使最终男友一个个跟她提出了分手。小紫这才了解闺蜜的用心。

是啊,爱情是拒绝任性和自我中心的,一旦任性和自我中心过了头就不好了。凡事要留个余地,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一直不依不饶,得理不饶人下去,只会是伤害自己的爱人。更何况自己做错了,还傲娇的一定要求对方也认同自己的说法。

感情是会消耗完的,过度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再甜蜜的爱情也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不要以为你们恋爱了,他追你了,你就可以肆无忌惮全然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要求对方做任何事情,只要他没做或者不同意就是不爱你。

你想过没有,你这样任性的要求他在做这些事情时候,是不是也能让他感知到你是不够爱他呢?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自己个性的,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更何况自己的爱人!

可是许多人在面对爱人的时候总是任性、以自我中心。长此以往,是个人都会疲惫而反感。

没有谁是天生必须要对你好的!记得不要太任性、太自我中心,不要强求一个人做事以来证明对你的感情。要懂得谦让和尊重,体贴和理解,学着帮对方分担压力,而不是不断给对方制造压力亦或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

想自己太多,想别人太少的人,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的恋人。如果你持续着在两个人之间索取太多,考虑对方太少,你就必然会失去这段感情。

这不是爱人喜新厌旧,或者辜负了你,而是身为血肉之身无法忍受来自单方面的付出的正常表现。他因为爱而对你许下诺言,但你却把这些诺言和爱当做了必然,没有给予相应的反馈而是不断的加码,成为你可以任意忽视对方感受的资本。

这样长期以往,他爱的不快乐,就只能考虑分手。爱情是平等的付出和彼此的体谅,并不是让你理所当的享受一切。

内心戏再多,也没法帮你赢了感情这场仗


内心戏再多,也没法帮你赢了感情这场仗

曾经有一首歌,唱的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就会把她爱”。其实岂止是女孩的心思?男孩的心思,如果你老是猜,那么你也容易爱上他。

我们的注意力是需要能量的,什么人会比较占用我们的“内存”?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人了。如果你对一个人猜来猜去,那就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很能影响你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可以敲开你心门的人。

为什么男人会拜倒在妖媚女人的石榴裙下?为什么女人会被坏小子式的花花公子吸引,因为这些人一直在刺激着我们的情绪和感情,而不是停止刺激,进入“冬眠”。刺激的方式之一就是“忽冷忽热”,让你不自觉地跟着TA的步伐猜来猜去。必要的刺激是需要的,但过度的刺激恐怕就容易出问题了。

如果一个人的感情在寒冰和火焰中轮换,这的确是一种很痛苦的过程。这种过山车般的爱情生活给人的第一种痛苦是极端的反差感,就好像一个人穿着夏衣忽然被扔到了北极,这种迅速变化的“温差”会让人难以适应,痛苦会因为这种反差而加剧。

第二种痛苦就是不确定性,因为经历了几次“钟摆式”的冷热循环,即使我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候也会提心吊胆,害怕对方转眼间变了脸。

第三种痛苦是绝望和无力感,循环次数多了,你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困惑多了,耗竭感和压力会如泰山压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人在关系中情绪很不稳定,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边界感出了问题。通常而言,边界感最容易在恋爱初期出现。当我们开始进入激情如火的热恋时,往往会像连体人一样如胶似漆,大家往往会出现一个错觉,好像两个人心意相通,而且这种情况会永远持续下去。对这样的伴侣而言,爱情就是1+1=1,每个人都成了另外一个人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是一种吞并式的爱,也就是他们对对方的好,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好,因为他们已经将对方融到自己的一部分去了。

所以,当一方冷若冰霜的时候,TA的愤怒可能来自于TA对无法控制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愤怒。一旦TA发现无法控制对方的思想和情感,TA就选择隔离,用一种彻底排出体外的方式对待对方的“背叛”。要求在情感中控制一切事情,往往是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在某些地方完全失控,有太强的不安全感,所以非常害怕被伤害,时刻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遇到可能会受到伤害的事情,立刻用冷漠的面具来屏蔽一切情绪。

但另一方面,TA也会怀念两个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于是就会选择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来挽回感情,比如释放一些“信息素”让对方自动回到自己身边,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安全,不用承担被拒绝的“可怕后果”。其实对这样的人来说,感情中第一重要的是安全,因为在TA的信仰中,TA会坚信一句话:你没有资格拥有幸福。

TA在不断测试自己的一个假定:如果我对对方不好,TA还不离开,那就说明TA真的爱我。TA也许需要一个人能真正包容他所有的恶和好。但对方却在不断验证TA内心的一个假定:这个世界没有无条件地爱TA的人。

忽冷忽热的边缘性爱人最好的匹配对象往往是那些非常被动的人。他们会出让自己的主动权,对方对自己好,就回来,对自己坏,就离开。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自恋型爱人,看上去TA的行为似乎很不“恋”自己,因为在这份爱中,TA毫无尊严,简直有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其实自恋型爱人有两种,一种是理想化自己,另一种是理想化他人。

一个人一出生会将父母看成是上帝,因为在他那个局限的小世界里,父母的确是无所不能的;而到了小学,似乎老师成了他的世界的唯一统治者;然后到了中学,孩子们发现父母和老师都已经不足以覆盖他们的天空了,于是一些明星成为他们的偶像以及理想化的对象;当然当我们步入爱情的时候,恋爱对象又一次成为我们理想化的对象。

成人和孩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的现实感有多强,所谓理想化就是没有现实感的标志之一。理想化意味着我爱的人是我头脑中的那个人,如果这个人不符合我的幻想,我就会伤心,我就要他赔偿我的损失。理想化之所以成为自恋型爱人的标志,就是因为他们爱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爱人,那个爱人约等于上帝。这样的人,爱得像个孩子,因为只有非常小的孩子,才无法决定自己的幸福,而把所有的生活都交给了父母,交给了“上帝”。

不对自己负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上去很安全,如果我们碰巧遇到一个一辈子对自己好的爱人该多好?就像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自己没有生在富豪之家?但可惜,在情感世界中,没有雷锋叔叔,我们得做一些事,付出一些辛苦和努力,受一些伤害,最后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人类文明都在走出婴儿期,开始真正成熟起来。包括我们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的文化形成也不过才近一百年,所以什么时候,我们心中那个完全负责我们一切行为的上帝死了,而我们自己成为自己主宰的时候,我们的爱才算真正安全。

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一种“打哑谜”式的状态,好像两个人一个是天聋,一个是地哑,我们都有嘴巴,但又是什么让我们宁愿瞎猜,也不跟对方说出心里话?

这样的感情始终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两个人的内心都对两性关系缺乏一种稳定感,或者说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保持这种稳定。大家对两性关系既非常渴望又非常恐惧,显然他们彼此的过去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如何维持一份稳定情感的模板。从小很多人都只学到一点——最好少说心里话,但小时候的生存策略,用到成人的世界,当然会显得太过幼稚和局限了。

这就是情感中经常发生的悖论:我们彼此相爱是想要敞开心扉,可是因为害怕伤害,我们又紧紧关着门,只能靠苦苦地猜测试图知道对方的想法,即使那人就在眼前,也不敢问一句。

爱情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彼此猜测,各怀一心。在咨询中,我看到了太多无法表达、不会表达,也无法倾听、不会倾听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循环往复,然后把自己的世界安在别人身上。只是因为恐惧,多年来的恐惧,不断积累,不断升级的恐惧,他们恐惧恐惧本身,于是他们试图用各种方法逃避它,但代价是更痛苦,更绝望。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转过身来,面对我们一直逃避的东西。

TIPS: 伴侣间的误会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夫妻之间有多少次因为一个人误解了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而起了争执呢?她在吃晚餐的时候说着一个故事,而他瞪着他的盘子;她假设他不在乎她的话,但实际上,他只是在欣赏她准备的美丽一餐。她不像往常一样跟他一起观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反而早点上床;他假设她没有兴趣陪他,但实际上,她只是因为忙了一整天的艰难工作而累坏了。

人们大多时候没有意识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跟他们想象中的方式不一样。尽管你怎么尝试以某种方式向别人表达自己,但是人们往往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你。

你稍微懊恼的样子,跟你稍微关注、困惑、失望、紧张的样子,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你那副“你说的话有点伤害了我”的面孔,也许和你那副“你说的话一点也没伤害我”的面孔极其相似。当你告诉自己“我的意图表达得很清楚”或者“他知道我的意思”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是两者皆非。

根据大量的心理研究,人是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上的吝啬鬼”。也就是说,人是懒惰的思想者。

大脑会利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资料,包括关于别人的资料。这两种认知过程称为“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会迅速、直觉、自动地处理资料。相比较于又有偏差又不完善的第一系统式思维,第二系统会以意识、理性和深思的方式处理资料。但和第一系统又自动又不费力的思维不同的是,第二系统是需要费力的。人们必须非常被激励,才会使用第二系统思维。

既然要得到准确的感觉有那么多的阻碍,那么人们要是想表达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事物,就必须怎么做呢?

要是你想解决感知的问题的话,决定成为一个良好地传达讯息的人,比期望感知者会进入感知的第二阶段,更为实用。期望别人采取那样的努力,一点也不实际。你可以想象,衡量另一个人所有可能的动机,会有多累人吗?另外,你不能控制另一个人脑子里的想法,但你可以控制你表达的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容易被评断的人——清楚地向别人传达讯息的人——最终会比那些较难解读的人更快乐,也比他们更满足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事业和生活。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感觉到被理解,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这个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感到平静,也对周围的人感到平静,因为周围的人看待他们的方式,会比较接近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你恋爱失败,可能是因为“性单恋”


“我大概这辈子也不会再恋爱了,就更别说结婚了。”朋友小糖下午突然如此沮丧地这么对我说。

我赶紧问,“怎么了,至于嘛,不就是一次失恋吗?”

“不,是第19次了。”她继续跟我说道,“你知道‘性单恋’这个词吗,我觉得自己就是。每次都想好好地爱,但就是做不了。

在一起之前明明很喜欢很喜欢啊,可在一起之后所有的感觉就全变了。

甚至会厌恶起和他的这段关系来,他越对我好,我反而会越反感,然后一切一切的好感,全感觉不到了。”

看着小糖极度失落的表情,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位男性朋友阿邦。

他在三个月之前的一次酒桌上,突然狠狠揽住了我的胳膊,然后面带醉意,呼着一口呛鼻的的酒味,紧紧盯着我的脸,然后低沉吐出一句,“上个月初公司体检,我啥事都没,可我就他妈觉得自己有病。”

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和小糖一样,也是一个谈了十几次恋爱却毫无结果的人。

这样人通常有几大特征:

一,谈恋爱之前明明很喜欢,但在一起之后却经常表现出无感,甚至是反感厌恶的情绪。

二,会抵触正常情侣之间的甜蜜浪漫,反而会更喜欢对方的冷淡或无感。

三,很向往一段浪漫的恋爱关系,却很难或者根本不会和别人在现实中发展。

也就是——“性单恋”。

维基百科是这么定义的:性单恋(lithromantic),指的是在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后,当他对你有同样感情后,你就会讨厌这种感情,甚至不再喜欢他。

下面这幅漫画就颇为形象地总结了“性单恋”最大的一个特征——

“我喜欢你可以,但你千万别喜欢我”。

甚至被很多人骂是贱人,因为从表象上看,“性单恋”身上有着一股“我就喜欢你不喜欢我”的诡异。而且这样的人在生活里一般都会被骂是“渣男”、“渣女”。

“你明明在一起之前很喜欢我的,在一起之后却完全变了样”这种行为实在很可耻。

但不可否认,我们现实生活里,其实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性单恋”,他们自己也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自己也很苦恼,甚至很多人因为自己有这个心理倾向,选择自残或者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小糖在和我分开时说了这么一句,“好不想回去,回去又要看他们吵,但我不能不让你回家吃饭啊,哈哈哈哈哈哈。”

说罢,小糖哈哈大笑了起来。

可我哪能不知道,她心里可难受着呢。

“性单恋”的成因,心理学流派里一般将其归咎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在缺爱的家庭成长环境中。

“性单恋”们一般骨子里在感情上是自卑的,觉得自己是不配得到被人的爱的。

小糖就曾和我说过,她从小几乎就没得到过父母的关怀,更多的是看到他们无休止的争吵。她有这么一句话让我颇为震撼——“就算以后我结婚了也不敢生孩子,因为我父母就没教会我到底该怎么去爱别人,我也怕我的孩子也会变成这样。”

某乎上有一位匿名的“性单恋”这么说道——

“我一直认为我这种症状不是性向而是心理疾病,想再大一些去看看心理医生。

说真实经历,从初中到现在谈恋爱嘛(现在大学),说实话谈过很多场,时间最长的是三个月(中间还有一个多月在放假谁也没有见到谁),都是看到喜欢的人自己追,追不到就死去活来几周那种,有的就是朋友嘛聊天聊的聊的就产生好感就想猛扑的那种,有的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想追。

但一旦到手,相处几天就会因为对方一点点不好或者自己觉得不好很恶心对方,比如今天他发型不好看或者什么。

真的是恶心对方到看一眼都不想看,但心里明知道他非常好有很多优点,就是没办法自己也是很纠结。

我一直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碰到真正喜欢的那个人,但是回头看看真的不太确定这些都是不是偶然,而日久生情这个词也从没在我身上发生过,但追人的状态自己真的很难受又很享受。看到这个词之前我相信还有跟我一样的人,只是因为年纪小还没有遇到。看到这种性向,我希望和我一样的人不是这样,能长长久久谈一次恋爱。”

他们会主动地“限制”和“压制”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内心有很强的被爱需求,却很难真正正常感受到爱,也很难用常人的方法去爱别人。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性单恋”们永远无法开始一段正常的感情呢?

当然不是,不过也很不容易,毕竟这是一个人从小形成的回避型依恋心理。

有这种心理趋向的人,建议最好去咨询正规的心理医生。

而在平常的生活里,不妨这样不断地暗示/训练自己——

一,“性单恋”的根本层次原因是因为缺爱后形成的自卑,所以你首先要在生活、工作中变得更优秀,慢慢重拾自信。

二,不要逼迫自己去开始一段感情,而是顺其自然,并且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被爱和爱的权利,不必感到“配不上”。

愿我们最后都能正常地去爱别人,也正常地被别人爱。

维系婚姻的不一定是爱情,可能是……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维系婚姻的究竟是什么?

是爱情吗?

可是科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体内的荷尔蒙分泌一般只能维持两到三年的时间,也就是一段爱情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之后的感情就会开始改变。

那以后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该怎么办呢?我们结婚是因为爱,那么爱情消失或者改变之后,就只有离婚了吗?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直到某天偶然间听到孟非的一句话,才恍然大悟。

他说:结婚这件事,里边一定要有爱,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我认为,结婚不能仅仅是因为爱,更重要的是因为习惯。

谈过恋爱或者结过婚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触,爱情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情,但同时又非常脆弱,来去如风,摸不着实体,看不到痕迹,存在或者消失只依赖两个字——感觉。感觉来了,爱情就来了,感觉走了,爱情就走了。

爱不爱,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那么除开爱情,在两人之间有什么东西维持着婚姻,这个东西一定是“习惯”。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欢喜冤家”,从我记事其,就总是在吵架,在斗嘴,在冷战。

前天,两人又吵架了,我妈对我抱怨我爸这个人太没有责任心了,当初自己怎么就从那么多个小伙子里相中了他,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关系,早就和他离婚了。

同样的戏码每天都上演,我早就摸准了她的套路,当即顺着她的话说,不用在意我,如果实在过不下去就离了吧。

大概是以前我都劝和,帮着她数落我爸的毛病,这一次突然劝分,她有些懵了。

回过神之后马上冲我吼道:“离!怎么离!离了我,他连饭都吃不上!没有我,他怎么活呀。我还不只有可怜可怜他,一个老头子,去要饭吃,怪惨的。”然后表情变了变,有些别扭的说:“他说了要一辈子陪我看肥皂剧,哪能放过他呀。”

我曾经问过我妈对我爸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爱他吗?

她是这样回答的:都老头老太太了,还谈什么爱不爱的,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就不想分开了。

习惯了你的笑,习惯了你说话的方式,习惯了睡觉的时间,习惯了你就不愿意再去习惯别人了。

很多时候,习惯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力量,两人之间的习惯一旦建立,就很难剥离开来,即使痛下决心分开,这也一定是一段痛彻心扉的过程。

你有过熬夜的习惯吗?

现在许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凌晨一两点中不睡,对着荧荧的手机屏幕两眼发光,难道他们不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对皮肤不好,会导致猝死吗?

他们肯定知道,但习惯总是带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和惯性,就像是一种毒瘾,忘不了,戒不掉。

习惯熬夜,所以每天每天的熬夜,习惯一个人,所以安安心心的守在他身边。

人的精力有限,了解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习惯一个人需要更长的时间,从青涩的接触到自然的习惯,这其中究竟需要付出多少,没有人能够算得清。

正因为如此,习惯一个人之后,便不想放开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也就不想重头再来了。

有习惯的婚姻不一定有多幸福,但是没有习惯的婚姻却真的很难幸福,愿你的婚姻里有爱,也有幸福。

刚失恋就遇到的爱情很可能是空虚


刚失恋就遇到的爱情很可能是空虚

兼谈《金瓶梅》中的人性

下篇

话说武松回到武大郎家,蹬蹬瞪跑上楼说:大哥,我跟你说句话,县令让我去东京出趟差,临走前我跟你说一句话,篱牢犬不入。

武大郎说:能说普通话吗?听不懂ing。

武松说:就是以后回家就关好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特别是我嫂嫂要看好,没有妓女,就没有嫖客,此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you know?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等我回来,一定要记得。跟谁都不要较劲,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快乐,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听懂了吗?

武大郎似懂非懂的连连点头,望着武松远去的背影关上了门,这一见,却是兄弟两个的最后一面。潘金莲望着武松远去的背影,咬了咬牙,转过身对着镜子问: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镜子说:李瓶儿,将来会是西门庆的挚爱,比你漂亮一百倍。

Duang,镜子被打碎了。不要让一个人绝望,否则她什么事情都可以干的出来。

李瓶儿是谁?《金瓶梅》由三个绝色名女的名字组成:潘金莲的金,李瓶儿的瓶,庞春梅的梅。这三个女人都归西门庆所有。潘金莲的资本是小脚,李瓶儿的资本是美貌,庞春梅的资本是性格。优势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的淫荡,荡,荡,荡......

那西门庆是谁?

西门庆,是清河县的一个破落户财主,经营着一家药材铺,勉强算是个中产阶级吧。要说是个大富豪,因为爱惜自己的财富和名声,很少敢惹出是非。如果是个穷屌丝,想惹出是非也没什么本钱。偏偏就是这个中产阶级,有点闲钱,有点社会地位,就飘飘然不知所以然,经常错觉到自己就是他妈的宇宙No 1。西门庆就是这么一个人。

西门庆人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到处嫖;二是到处跟人吹牛逼说自己到处嫖。

西门庆喜欢嫖倒不算啥,那时候反正嫖又不犯法。《金瓶梅》这本书写成于明朝,明朝可是娼妓如云的年代,甚至还有本书当时比《金瓶梅》还有名,叫《嫖经》,这本书是无数嫖客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宋代的妓院平民可入,官员不可入,其实官员也不用入,哪个官员家不跟个妓院一样啊。西门庆是个平民,具有合法的嫖娼权。

但西门庆这个人奇怪的地方呢,就是他经常嫖成老公。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打麻将打成相公,嫖娼嫖成老公,并称人生四大悲剧,西门庆就是最后一种。但凡他嫖着还不错的,就娶回家。但凡对方不如他的意,他就令媒人把她卖掉。所以媒人们经常到他们家做生意,买进这个卖出那个,好不热闹。

话说这一天,西门庆正在大街上溜达,忽然被一个什么玩意击中了头,他怒火中烧抬头刚准备骂,就看见了潘金莲。那一刻,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简直就是牛郎眼中的织女,嫖客眼中的妓女。潘金莲眼中的西门庆简直就是织女眼中的牛郎,牛郎中色狼。这就叫登对。

这事都被隔壁的老王看在眼中,这个老王,就是王婆,一个卖茶的,表面上是卖茶的,其实她是个拉皮条的。西门庆就问王婆:这娘子是谁啊?王婆说:人家老公可非常厉害,搞餐饮的。西门庆又问:开了个酒楼?王婆说:卖炊饼。西门庆说:你能帮我引见下这个娘子吗?王婆说:不要脸。但我就喜欢你这么不要脸的。

王婆接着说:你要讨得这娘子喜欢,需要具备五个条件,潘驴邓小闲。王婆嘴中的潘驴邓小闲,是追女孩的五大必杀技。第一样是潘安的美貌,潘安在西晋跟我的地位相当,文章写的好,又长得帅,在街上溜达女人们都会手拉手围住他,跟他一起唱小苹果。

第二样驴是指和驴一样大的那个玩意儿。第三样邓是指邓通,这哥们曾经告诉汉文帝说做梦自己穷死了,于是汉文帝就让他负责铸造汉朝的钱币,没比他有钱的了,话说这汉武帝也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做个梦他都信。

第四样小就是小心谨慎,心细如丝,就像贾宝玉那种见女人不开心立刻就嘘寒问暖。不像有些男人就知道喝开水,女朋友大姨妈来肚子疼,多喝开水。女朋友说头疼。多喝开水。女朋友说牙疼。多喝开水。你家开水房的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我立刻帮你清空购物车。这第五样闲就是有闲工夫,有时间。

西门庆一听,我擦,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具备第六个优点,我还不要脸呢。追女孩就两句话:潘驴邓小闲,坚持不要脸。

王婆又嘟囔说:要什么自行车啊。

西门庆立刻掏出银子说:别说自行车,连棺材本我都给你准备好了。话说这西门庆泡妞还真是舍得下血本。于是王婆买了些绫罗绸缎邀请潘金莲来家中做衣裳,到现在潘金莲他爸那绝技才派上用场,她爸不是个裁缝吗?这时西门庆也正好进来,互相say hi,然后就直奔主题了。这个奸夫淫妇如果太客套就太见外了。

那武大郎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呢?多亏了一个叫郓哥的小屁孩,否则武大郎也不会死的那么快。这郓哥虽说是小屁孩,也差不多十五六岁的样子,是街上卖水果的,西门庆经常来买,这天他拎着水果想卖给西门庆,别人告诉他西门庆在王婆家,他就来了。所以说光勤奋还没用,还要善于抓住机会。

郓哥刚到王婆家,就被王婆骂出来了,都是势利之徒,这同行之间是赤裸裸的仇恨啊。郓哥又没读过书,情商很低,就发誓要报复王婆。所以不要得罪这种小人物,反正他们可以跟你誓死一搏,而你顾虑太多,你就输了。这么说吧,当你怕输的时候,你就输了。这话说的多好,是我说的。

郓哥就找到了武大郎添油加醋这么一说,武大郎立刻怒气冲天,决定就这么算了,呃~

郓哥说你是不是个爷们啊?

武大郎说:不是。

郓哥说你有没有血性啊?

武大郎说:没有。

郓哥说:要相信自己,你行的,你一定行的,来跟我一起做,挥舞拳头,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欧耶。

武大郎被这么一忽悠,于是就决定捉奸。换个现在的词叫:钓鱼执法。英文翻译叫:No zuo no die。

次日武大郎跟潘金莲大声说:我要出去了,我要出去了,我要出去卖炊饼去了,可能很久才能回来哦,很久哦。

潘金莲心想:神经病啊,卖个炊饼跟参加了个传销团伙一样。

等武大郎刚一出门,潘金莲就扑去了王婆家,刚准备跟西门庆云雨一番,刚上床就听到楼下王婆大喊:武大郎来了!

紧接着就传来了武大郎边骂骂咧咧边踹门的声音,潘金莲赶紧去顶住门,回头一看发现西门庆钻床底下去了。潘金莲说:你不是说自己会功夫吗?西门庆赶紧爬出来说:习惯了。

我有时看一些类似新闻,就想,如果被老公捉奸在床,情人和老公厮打在一起,你说这女人到底护着谁啊?这个问题的技术难度直逼: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潘金莲决定站在正义的一边,西门庆就是正义,因为他帅,帅就是正义。

西门庆打开门飞起一脚,武大郎就不省人事了,被拖回家等死。这武大郎人生就这么一次出演主角,就是等死。这就好比一个演员终于等到一个主角,问导演:演啥?导演说:死。不过以武大郎的智商怎么可能等死呢?他要找死。

武大郎对着潘金莲喊:你要不照顾我,我就全部告诉我弟弟,我弟弟是刑警队队长,会把你们全部干死。潘金莲一听卧槽,必须把你灭口啊。于是在王婆家召开了弄死武大郎紧急会议,西门庆负责从自家药铺里搞砒霜,潘金莲负责实施毒杀的落实工作,王婆负责收尸。安排妥当,镜头都对准了武大郎。

这一天也不知道为什么潘金莲格外的勤快,熬好了汤药,加好了砒霜,笑嘻嘻的端到了武大郎床边。武大郎也不在意,喝了一口觉得好苦,潘金莲说:没事,大胆喝,从此老婆再也不用担心你的身体。武大郎喝完大汗淋漓,潘金莲扑他身上,也不知道是被潘金莲毒死的,还是被潘金莲压死的,反正武大郎的戏就这么完了。

武大郎这个男人一生勤勤恳恳,从不得罪谁,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奇怪,人家会来得罪你,如果你不抗争,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你注定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武大郎给我们的启发有二:一是,生活就像潘金莲,你不强暴她,她就会来伤害你。话糙理不糙。

二是,明知道不合适的两口子,非要凑合着过日子,到头来变成谋杀案,得不偿失。驾驭不了的东西就不要拿,不管是飞来的横财,还是天上掉下来的潘金莲。

潘金莲是不是真的爱西门庆?我觉得更多是满足自己被武松羞辱之后的空虚,你不在乎我的美色,有人在乎。就好比一个女人在家里受到了冷落,非要找另外个帅哥,证明自己风韵犹存的心理一般。

后来潘金莲嫁入西门庆家,排行老五,淫乱到无法自理,跟这个偷情跟那个嘿咻,最终西门庆也因她而纵欲身亡。这么想起来潘金莲很像个死神,跟她好过的男的一个一个全挂了。

西门庆死后潘金莲在妻妾争斗中失败,也被逐出家门,再次落入王婆手中准备卖出。

此时的武松被赦免回到了清河县继续做都头,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为哥哥报仇。首先他找到王婆说自己打算买回潘金莲,想组建一个家庭,这是要重新燃起潘金莲的希望。然后在武大郎的灵牌前咔嚓了潘金莲,这样让她的再次绝望。心理、生理双重伤害,杀潘金莲在《金瓶梅》中手段残忍至极,情节直逼《电锯惊魂》。至此,潘金莲的美艳灰飞烟灭。

武松望着被自己杀死的嫂子,不知何种心情。估计是报复完后的畅快,伴随着空虚齐刷刷涌上心头,从此这兄弟不近女色,去梁山参加了好基友复仇者联盟。

潘金莲的前半生非常的凄惨,令人唏嘘不已。而后半生则仗着自己的不幸开始作恶,直到毒死自己的丈夫武大郎,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犯罪。不能因为自己可怜,就自认为有了作恶的理由。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选择的。

悲惨一生,铸就千古一荡妇。

放浪形骸,终是尸首分异处。

善恶有报,天道终会有轮回。

抬头看天,苍天可曾饶过谁?

本次批注《金瓶梅》暂时推送到这里,谢谢各位客官。

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


和内心戏之间的恋爱,不是真爱

在长久的岁月中,我们把过多的爱,给予了太多虚无的存在,比如虚荣,比如懦弱,比如控制欲,我们甚至帮着这些虚无一起去扼杀那个真正的自我。

最令你抓狂的那个人,往往不是男人,而是你最亲爱的好姐妹。看到她死不悔改,恨不得甩手而去;懊悔、悲痛或者恼怒,恨不得咒骂一句这世界怎么有这么傻的女人。只有女人看到女人死心塌地准备撞南墙的时候,才会这般爱之深责之切。

如何才能拯救这些慷慨赴死的人呢?没有任何办法。她已经和自己的内心戏缠绵不休,沉浸在那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心情中,要将全部的忠诚都敬献给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救赎,是一种供养。

在一个女人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免发生这样的执迷。将错觉当成直觉,将巧合当成缘分,将内心戏当成珍宝,然后义无反顾选择一个人一件事,不管全世界反对,将这看成是对自己的尽忠。

在过去很长久的岁月中,我和我的内心戏亲密无间。貌似,每个清晨起来,每个入睡之前,都在温习和内心戏的对手戏,辗转反侧,上演了无数戏码,直到某一个情绪崩溃的时刻来临。

在街头,大声对着那个人嚷:“你就是不够爱我,你为什么不能爱我多一点?”其实天知道,只是因为分手后,一个人孤独地坐着末班车回去,却又要假装温良贤淑不肯言说:“其实,亲爱的,我多么希望你送我回来。”

在那些小小的内心戏里掩藏着一个女孩的脆弱、妒忌、市井、自卑、刻毒、怀疑,那些害怕聚集起来变成强大的一股邪念——缺失的安全感以及无法感觉满足的爱情。

每一个深深的执念背后,都是一场与内心戏的秘密恋情,无处言说,不能公开,即使最亲近的人也无法懂得:为什么谁都能看明白的事实,却能轻易蒙蔽你的眼睛?为什么用脚指头的智商就能想明白的事,却能让你中邪?

我以及我身边的姑娘们都真心实意和自己的内心戏谈过一场长长久久的恋爱,比起和任何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间都要久。在自以为孤独的岁月里,只有它对我们不离不弃,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曾思考它的存在是否已经太沉重了,变成了一个很难对它说拜拜的包袱。

那些个“我以为”、“我想”、“我觉得”,都是日日上演的常见戏码。“我以为”那个男人是喜欢我的,结果他其实是不好意思拒绝;“我想”我的爱一定可以拯救这个男人,结果你没有拯救他,他更不再爱你;“我觉得”我遇到了真爱,结果发现不过是一段孽缘……

和内心戏无数难以启齿的挫败畸恋结束之后,才发现纵容那些戏码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下去,绝不是自爱,而是越来越绝望的孤独愚蠢。

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说不?为什么不能淡然说说你失望的那些小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我们找不到一个狠狠爱自己的人,然后就要在和内心戏的纵容热恋之下,走向失望和封闭?为什么不可以活得像真正的自己,而要把那个自己隐藏起来,去扮演那个以为能演好角色,尽管你认为那个角色更讨好更容易获得爱情?

直到有一天发现,那是一种莫大的反噬。我们和内心争吵、角斗、嘲笑、咒骂、明枪暗箭,谁也无法说服自己,谁也不能主宰对方,想抛弃却无法抛弃——这种反噬,吞噬掉许多的真心、快乐、自然、美丽,没有办法走到最后。

我们都知道要自爱,可是我们应该要爱的,是那个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从生到死到伴随着你的自己,而不是不够真实的“内心戏”下建构的那个“自己”。在长久的岁月中,我们把过多的爱,给予了太多虚无的存在,比如虚荣,比如懦弱,比如控制欲,我们甚至帮着这些虚无一起去扼杀那个真正的自我。

但也只有错了、痛了、累了,才知道那颗心究竟是何模样,才知道如何能和那颗心一直爱下去。不是越保护越受伤,不是懦弱易碎,不是掩耳盗铃的天真模样,是那种真正的真爱,不离不弃,给予彼此安全感、安宁、自在。

当然,在那些个被朋友气得跳脚的时刻,我也会忍不住咆哮一句:“祝你和你的内心戏百年好合。”那是因为,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看到你幸福。

完美的婚姻?那可能是一个共谋的骗局


做了这么多年咨询,我有一个突出感受,有相当多的婚姻出问题,不是因为它太不好了,而是因为它太美好了,美好到不出问题都“天理”难容了。就像那些身体天生强健的人,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而那些平时总是病病殃殃的,却能活得久。

为什么呢?因为3件事:

1.病号的身体因为经常生病,积累了各种抗体,那么婚姻的抗体是处理危机的机制;有了抗体,自然就可以能力应对突然袭击;

2.因为经常生病,所以病号从不接受自己老是生病,到接收自己就是一个“病夫”,也就是说能够接纳自己是个有缺点和毛病的人,有趣的人还会将这种缺点和毛病当成一种优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像很多夫妻,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闹,可是活得一样很滋润,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在人前人后地吵有失体面,可是他们不介意这种不体面,他们都是俗人,他们不追求优雅的相敬如宾,他们要感谢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有这个能力的人反倒容易出问题。

3.所谓“久病成医”,病得时间长了,很多人就开始思考问题了,开始考虑为什么我一定要“两次踏入一条河流”?我怎么做可以更好的生活?他们成了生活的哲学家,婚姻给他们带来了成长。

童话之所以是童话,因为只有儿童才相信。而成人会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漏洞,这些问题解决后才能让最后一句“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落到现实中。太容易获得的东西总是廉价的,真正的幸福必然要让你付出代价,比如痛苦的“成长”。

为什么?因为“端”着幸福的滋味儿并不好受,一开始有一个高起点,就很难有进步的机会了,你只有更高更快更强。或者你就安于现状了,觉得现在没有任何改进的必要了,不过,维持一种高标准的感情状态是很难的,为了完美,我们往往会牺牲真实,或者说修饰真实,让真实更符合完美的味道。这其实就已经开始隐含着自我欺骗和麻醉,最终大家只能带着一部分自己进入婚姻,扮演一个幸福的角色,表演完美的婚姻,最终这个婚姻不能出现任何负面的东西,只允许出现好的,天天过得跟春晚似的花团锦簇,幸福变成了一种强迫。而得了幸福强迫症的人一定会被幸福压垮的,幸福成了GDP,让你或者另一方面渐渐的没了幸福感。

往往没有幸福的一方是男人,在中国的文化中,男人从小就被教育得不能太娘娘腔,所谓娘娘腔就是善于表达感情和需要,男人要“厚重”,要“稳重”,有“城府”,要“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甚至“泰山崩于前而不转其瞬”,这样的男人相信,只做不说才是真男人,什么事情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这样的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以不善于情感沟通为傲的男人群体,也造就了一大批苦闷的女人,她们想要沟通,想要获得理解,想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的交流,但是这个文化强制男人不能解风情,否则你就是花花公子。

所以我常问那些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童话书里的女人一句话:你感到幸福了,丈夫对你的幸福是怎么看的?他是否幸福?这些你关心吗?或者说,丈夫在这段貌似美满的婚姻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的文化还这样教育男人:婚姻=责任,责任=义务,义务=放弃需要。很多男人甚至女人都会这样认为,做男人的不能提出什么需要,甚至很多男人已经自我隔离到自己也很难说出自己有什么需要。

而我们的文化又规定,男人就是赚钱养家,这就算是尽了义务,这就算是有责任感,男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似乎可以取代在婚姻中的欲求不满,于是起码事业先成了这个婚姻的第三者。然后,他们在事业成功之后,面对的压力增多、个人成熟以后,却发现自己仍有很多需要无法在家里满足,因为在文化观念中,一个贤妻良母已经够完美了,他的那些需要似乎都是婚姻的选修课程,是不必要的。

男人出轨,的确有性的因素,但更多还是有被爱的需要。从道德上,他是应该被谴责的,但在心理上,他和妻子都是悲剧的共谋。出轨有很多种,不知道男人出轨是更多缘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上的心理缺陷,还是因为婚姻中缺乏尊重和爱。

对很多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幸福。而对很多男人来说,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价值感,他要在女人面前“像个男人”,能得到女人的欣赏,尊重。君不见古代骑士要赢得美人心,一定要远游以建功立业,然后衣锦还乡娶老婆,为什么一定做这个舍近求远的事情,直接求爱不得了?不行,在男性文化中,有了价值感才有了一切。最典型的那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话居然千百年来备受人推崇,说明男人内心根深蒂固需求的是价值感。

在女人这样的幸福里,丈夫其实是靠着在外面寻找女人来维持妻子虚幻的感觉的。他为什么出轨?试想一下,如果丈夫不找别的女人,妻子还能有童话般的感觉吗?这句话说得有些阴损,因为那个“坏女人“的确很“坏”,很“脏”,因为丈夫需要将那些不好的部分放在另一个地方,而对一个SUPER妻子来说,这些负性情绪和需要是不能带回家的。

完美妻子的噩梦在于,枕边人已经变心,而她却一直蒙在鼓里,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却以为是如胶似漆。这是一件非常触目惊心和富有讽刺意义的事情。为什么完美妻子会完美到“睁眼瞎”的程度?她到底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梦里,还是存在于真实的现实中?我想答案不难得出。

在完美妻子的行为模式中,她和丈夫是没有边界的。这是一种婴儿式的自恋。婴儿会认为,妈妈或其乳房就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无法控制,就等于否认了自己的存在感。每人都有自我的边界,在你的内心,你的自我是由你和丈夫组成的。完美的妻子之所以觉得以前的婚姻是幸福的,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快乐了,丈夫自然就快乐了,因为他是自己“心理身体”的一部分。正因为这样,他会感到很累。原因是他会感到有责任对你的情绪负责。

这种自我界限不清,很容易让身边的人有一种疲倦的感觉,因为他们必须要承担让对方幸福的责任,而没有自己的领地,成了爱的囚徒。

这样的夫妻情感模式是“你好我才好,你不好我便不好”。

完美婚姻另外一个模式是,一个是需要被照顾,认为:被照顾=爱;而另一个正好是她的绝配,认为:爱=照顾别人。丈夫满足了妻子做小孩子的需要(满足了安全感),妻子满足了他渴望当“父母”的欲望(由此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这在一定时期里,双方是绝配,的确可以达到非常高的默契程度和完美状态,但可惜人的需要是多元的,在这个完美关系的末期,起码会有一方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其他很多需要,也需要满足,但现在为了幸福这个主旋律,不得不放弃那些充满“杂音”的需要。

简单地说:他不再满足愿永远当一个不成熟的孩子的“父母”了,他需要自立,需要别人照顾他了。

此时,丈夫的情变就像打开了潘朵拉魔盒,妻子很多被压抑的负性情绪如洪水泛滥。在事业上她或许是个成功的女人,但在亲密关系上,似乎那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的情绪力量占了上风。

而丈夫的出轨往往会让女人萌生出这一生最强大的自我改变的动力,作为妻子,应该善用这股力量,开始自省并真正理解丈夫的内心。想想看,你在向丈夫要求的,是否完全合理?他是你的丈夫,不是你的双亲,过分沉重的责任,对你来说是幸福,对他来说却是无法承受的。作为丈夫,他也有被照顾的需要。这个事件起码教会你要思考一件事:如何赢得爱?小女孩是扮不下去了,如何像成人一样先付出?

此时进入了真实婚姻的妻子,需要好好看一看丈夫喜欢的那个情人,她一定可以满足很多他那些上不得台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原先很可能都是不能进入你们婚姻的领地的。如果想要和丈夫更好地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如何和细菌相处,如何尝试着不用白日梦生活,而通过真正的沟通和互动生活。

如果说以前是在闭着眼睛靠想象生活,现在就要睁开眼睛,看着你的丈夫,他到底有哪些需要无法在这个婚姻中得到满足,以前也许你们都认为它不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继续不满足他这部分需要,你们的婚姻将永无宁日,或者很容易还会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