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你说仪式感不重要,直到分手后我才知道真相。

你说仪式感不重要,直到分手后我才知道真相。

发表时间:2021-01-18

【www.qg13.com - 说分手后如何挽回爱情】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说仪式感不重要,直到分手后我才知道真相。,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们常说, 爱情是件奢侈品,不是谁都能拥有。 确实,在人们漫长的一生里,爱情是不可取代的高光时刻。

但你也可以说,恋爱是件小事,只不过这件小事的开始、高潮和结束,都充满了耗尽心思的仪式感,它是一件有仪式感的小事。

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两个人要怎么样才算是正式在一起了?是已经知晓对方心意的时候,还是已经到了可以相互牵手、拥抱的程度?其实都不是。

两个人真正在一起的开始应该起于一场郑重其事的问答。 可以做我女朋友吗? 好呀,我愿意。

朋友小林之前认识了社团的学长,学长很帅,成绩也很优秀。一次社团活动的时候,两个人被分配到一个小组,学长对小林非常照顾,渐渐地两个人开始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看电影,一起约会,甚至两个人都会相互称呼 宝贝 、 亲爱的 。

小林心里已经默认两个人的关系早就上升到男女朋友了。直到有一天,学长突然不主动找她了,回她微信也不及时了,小林去找学长,学长却对她说: 我一直把你当哥们儿啊,让你产生这种误会可真不好意思。

到头来也不知道是学长中途变了心,还是小林只是一厢情愿,两个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相识,又不明不白地结束了。

这让我想起在微博上刷到的一个话题 情侣之间仪式感有多重要 ,底下的一个高赞评论说: 你愿意做我女朋友么 我愿意 这句话说完才算正式开始恋爱关系,稀里糊涂地开始,最后只会不明不白地结束。

确定恋爱关系时需要告白,就像踏入婚姻时需要举办婚礼一样重要,必须要有那样一个特殊的、被明确标记出来的时刻,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提醒我们,当初两个人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决定拥抱彼此的。

刘嘉玲在一次访谈中提到, 人生中很多美好的回忆,是需要靠自己去制造出来的,比如周年纪念日。 Qg13.cOm

恋爱关系中,当两个人最初的激情归于平淡,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能让生活起一丝波澜的,就是那些用心制造的、细碎的事情。

或许是早上一个告别的拥抱,又或者纪念日里的一束鲜花、情人节一份手写的情书,这些花费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去做的小事,却可以让那一天从原本的灰色变得异彩纷呈。

那些几乎被时间消磨殆尽的爱意,被悄悄藏进了这些细小的琐碎里,让彼此都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默读》里有句话说: 为什么每年头尾都有个年节作为始终,为什么相爱之前先得有个告白和压马路的过程?为什么合法同居除了有张证之外,还得邀请亲朋好友来做一个什么用也没有的仪式?

生死、光阴、离合,都有人赋予它们意义,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有什么用,可是你我和一堆化学成分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意义。

恋爱日常里需要仪式感,它能让今天区别于平淡人生里的每一天,那是我们普通人生里难得的高光。

于文文在《体面》中唱到: 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 。分开之后别因为念念不舍而回头,也别因为不甘心而吵得面红耳赤,体面的分开,就像明确的爱一样,也是一种仪式感。

看过这样一个话题叫: 分开之后,两个人还能不能再联系?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不论你是选择拉黑再也不见,还是选择继续做朋友,两个人都很难再回到从前。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分开,至少你们曾经相爱过,所以一旦决定要分开,就别在离别之际仍然纠缠不清,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两个人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明确地表明各自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念旧、不纠缠、不回头,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村上春树说: 没有仪式感的人生,只是干巴巴的沙漠。 爱情就是滋润这沙漠的一泓清泉。虽然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恋爱是件小事,但对于相爱的彼此来说,它却应该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希望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爱情,你我都能拥有

扩展阅读

暧昧怎么开始不重要,发展为正式关系才重要


她问:“其实……暧昧是怎么开始的?”

我答:“其实……是不知不觉就开始了的。”

暧昧之所以为暧昧,是因为它的不知不觉,无以名状,像雾又像花,身处其中,一刻置身云端,下一刻却已经直坠谷底。这是暧昧的可怕之处,同时却又是它的迷人之处,直教无数嗜甜男女既爱且恨。

关系还没确定,就叫暧昧,如果连暧昧都还没确定,那就什么都不是,勉强要定义,也许不过是好感,或者单向发姣,而那暗姣还没姣出面,更未姣出汁,而已。

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问暧昧是怎么开始的。暧昧怎么开始不重要,暧昧过后那段有名有分的正式关系如何开始,怎么开展,才更重要。也许逆向推演,不问开始,问暧昧是如何结束也比追问开始更重要。因为当你投入回味的刹那,抬头才惊觉原来对方已经清醒走远,这总会教暧昧中人怵然一惊,只恨当时仍惘然。

暧昧结束总是毫无征兆,无声无息,然而它是否真的不能预测呢?倒也不是。爱情里很多重要信息俱不在其言语之中,因为更为真实的部分都在视觉与听觉之外。要是够敏感,你该能嗅到暧昧结束前那忽然变坏了的气味,你该能尝到对方某个迟缓隐晦的回应背后的腐坏气味,像一杯本来柔软香甜的冰淇淋因为搁了太久而变酸变馊一样,即使它看来还是完好如昨,然而当中那些教你一再回味的东西,如今已经悄悄变味。你再不是味儿,也只能无奈接受。

暧昧跟一段真正关系的分别,就是它怎么腐坏变味你也无法向谁投诉,只因为它不在一段关系的约束里面。暧昧就像光顾路边摊,刺激、美味、缤纷,只是这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毫无保障。

婚恋误区之四:选择爱人,父母的看法不重要


在这里,我把父母代表了你周围的至亲好友。

有一位女孩求助,她跟他老公结婚一年,没有孩子。刚结婚时两人感情不错,但是半年后老公开始对她越来越冷淡,不管不问,动辄跟她吵架,甚至动手打他。

求助者也尝试过反省自己,并努力改善两人的关系,但是几乎没有效果。后来她老公有了外遇,来咨询是否需要挽回,该怎么挽回。

她说,当初两人恋爱结婚的时候自己的父母是反对的,现在看来老公的工作不定性,喜欢游戏泡吧,自私冷漠是以前就有的,只不过对方恋爱的时候隐藏的比较深,自己没有在意罢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坠入浓烈的爱情氛围的时候,特别是处于激情期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爱人的优点在熠熠生辉,却对对方的缺点选择性忽略,还有的是认为,TA有点缺点也没什么,只要两人感情好,为了自己以后(婚后)会改的。

我们通过对一组求助人群调查表明:有31%的人的恋爱和婚姻受到过父母的反对,其中有74.5%的人不顾父母或亲友的反对,继续恋情或结婚的,最终出现了问题,要么分手要么婚姻很不幸。

恋人,特别是年轻些的恋人,越是遭到父母的反对,两人就越要在一起,貌似这样更可以显示爱的忠贞,越在阻碍中坚持就越能显示自己爱情的伟大!全世界再也没有比我们更纯真美好的爱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幸福一辈子!

在这里我想告诉年轻的恋人们,父母的反对并不是全都正确,但是,正因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意见一定有值得考虑的价值,父母总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的,不会刻意去害你。

而你,并不需要马上跟恋人分手,但是也要静下心来仔细的考量,给自己一点时间,在维持现有亲密程度的情况下冷静的分析两人是否真的合适,是不是可以再观察对方一段时间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于此同时,一方面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沟通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争取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而对于对方的父母,也要建立顺畅的沟通,让对方的父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欢。从一定角度讲,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原生家庭的结合,获得了双方父母赞同的婚姻一定会走的更远、更幸福!

你喜欢的人有没有男女朋友,一点也不重要


当我们刚开始认识一个人时,我们未必能知道Ta是否已经在一段情感关系中。

对方可能愿意揭露相关信息、但对方也可能刻意对我们隐瞒。对方可能想先评估看看我们到底能展现怎么样的魅力价值,是否能超越Ta的既有对象,进而才决定Ta要选择哪一边(当然,也可能对方想要选择脚踏两只船,这并不罕见)。

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 我们在开始追求或是试图接近一个我们认为值得去认识的优秀对象时,对方可能处在下列几种状态中:

▪ 单身

▪ 正在稳定的恋人关系中

▪ 正处于不稳定的恋人关系。

▪ 单身,但是徘徊在前段关系的阴影中走不出来。

不管对方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下,一但你展开了追求这个步骤,你其实就把自己处在一个挑战者的位置上。若对方是已经有男女朋友之时,你当然是要挑战对方既有的对象。

换句话说,若你的魅力价值一但能超过对象的心理评价评价门槛且优于对方既有对象的时候,是完全可能取而代之的。

但如果对方单身呢? 或是对方徘徊在前段关系的阴影中时呢?

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其实也还是在挑战。对于完全单身者,你还是需要去挑战对方的「最低接受门槛」。

毕竟谁都不可能光因为别人喜欢自己就无条件接受对方吧,必然还是会有所谓主客观的价值评估条件。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我们还是会去在意追求我们的人是否够美、够温柔、够高、够帅、身材够好、是否聪明、是否体贴、是否善良,甚至更具有外部性的门槛比如学历、家庭背景、工作、稳定的经济来源、财产等。

这些往往都要能跨越我们所设定的基本门槛后,我们才会愿意跟其交往、甚至才会愿意让对方做我们的朋友。所以不管对方是否单身,我们都必须花很多前置时间去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取得对方信任。

也唯有等到对方认为我们的价值能跨过其设定的基本门槛后,做为一个追求者(挑战者)才有往前的可能性。

而更糟糕的事情是,除非追求的对象过去没有任何感情经验。否则就算是单身者,我们很可能还要挑战对方因为过往关系留下的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是正面情绪,但更可能是负面情绪(不然过去也不会分手了),如不安全感、恐惧、伤害、困惑等东西。很多时候这类挑战,未必比去挑战一段既有关系更简单。因为在已经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稳定关系中,对方的伴侣可能会犯错、对方的伴侣可能太过安逸并没有积极提升感情质量,对方的伴侣可能不懂得如何垫高沉没成本,在这样的情形下,对方交往越久反而越容易取而代之!

但反之,一个单身却沉溺在过去失败经验的对象,反而很容易把过去的对象神话。

挑战一个满是缺点的平凡人很容易,但你要去挑战处在历史记忆中完美的雅典娜却是困难重重的。你的一切行为都会被拿出来跟过去相比,而美化过后的记忆是非常难以战胜的。

就算对方没有把过去的恋爱经验美化,却也可能因为过去经验糟糕而把异性都妖魔化。可能有很重的不安全感、很重的猜疑感、对很多事情的反应会相当极端或是难以捉磨、或是小心翼翼不敢踏出步伐。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往往源自于过去经历中所犯的错误,而人又通常会因此特别矫枉过正。也正因为如此,人会因为过去的伤痛或是失败而变得谨慎封闭或是过度自我保护。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信任、改变心态、才有机会开始挑战对象的基本门槛,这整个过程恐怕更是困难!

所以有人往往误以为刚失恋的男女最容易趁虚而入。但实际上恐怕未必如此!

因为刚面临失败的经验下,反而对于下一次的关系要求会更多!恐惧会更大!不安全感会更强烈!信任感会更低!门槛会因此变得更高。

虽然容易因为温柔与关怀而一时沉溺,但要发展长期关系,搞不好比去追已经有男朋友或是女朋友的人还来的困难的也说不定吧?

说了这么多,那么结论是啥子呢?

结论就是,既然自己一开始未必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则下对方也未必愿意揭露这些特别的信息,那或许并不该为了可能成为别人感情世界中的第三者而对感情裹足不前。

因为,不管对方是否处在一段爱情关系中,我们的敌人都不是对方的伴侣。

爱情中的敌人完全在于自己能到达甚么样的价值,以及对方所期待的条件是什么!

这若从商业行为来看也是类似的。当你要争取一个客户,对方是否已经有类似产品的供应商恐怕完全无足轻重,只要自己的产品好、价钱有优势、你能最了解客户需要、又能够化解所有客户担忧的事项,你就可以取得客户。

所以呢,不管自己是第二者还是第三者,爱情其实从来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但开始追求这个步骤后,我们都会变成一名挑战者,而挑战者需要知道的其实只是自己价值的提升、对方需要的了解、以及对方疑惧的排除。而对方是否有伴侣这件事情了,反而变成是完全微不足道的事件了。

既然说到这里了,就在说说挖墙脚这件事情,一直被大家所鄙夷。最主要的原因是道德上站不住脚。

但是我要说的是对恋人而言,随时提醒彼此有被挖墙脚的威胁,反而是稳固恋人最好的方式。

扣心自问一下,如果你的男/女朋友遇到了一位全方位都比你优秀的对象,处心积虑的呵护你的恋人,而此时你沉迷于恋人的稳定关系之中,开始非常懈怠和恋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让第三者有机可趁导致恋人选择跟你摊牌,说要跟人家幸福生活,不是很正常的吗?

当然,很多朋友带着u can u up的逻辑肯定会问我说,你女朋友被人挖墙脚,你还能这样轻描淡写的说吗?

答案肯定是不能。

但是话有说回来,如果一但我的女朋友被挖墙脚要不就是我们的感情关系破裂的非常厉害,要不就是出现的挑战者真的level比我高出许多,哪种而言,都是我女朋友做出better的选择。

一个人成熟的表示大概都是懂得人人都是自私的,并且能够接受这种设定。所以拥有能够随时恋人有被挖墙脚的威胁,一方面反而更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反而更能提醒自己维护自己的感情,不要疲于懈怠,替代者随时可以出现。

当然,很多朋友可能说杞人忧天了,毕竟男女恋人关系,契约精神摆在那里。那退一万步说,你就那么敢保证有一天你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大人,他们手里没有其他更好的相亲对象吗?如果你真的不如岳父岳母手里的相亲对象,我觉得对你和恋人之间的婚姻阻力肯定也是不小的吧?

说白了,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告诉你蔑视道德,而是一种思维激励。

仪式感,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每天几乎是重复着与前一天所差无几的事情。

每天7点闹钟响起,赖上一会,固定的时间出门,上固定的一班公交,做固定的工作……忙忙碌碌中,常在心里抱怨自己日子乏味无趣,很羡慕那些把人生过得体面又轰轰烈烈的人。

带着这种想法,心情在和生活妥协的焦虑中不停打转。

直到我认识了一个姑娘小鹿。

小鹿是个手账小达人,每天的日常她都会用五彩斑斓的画笔和胶带,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像日记一样记录到本子中。

其实,小鹿也是个普通的上班族,生活轨迹和我大致相同,在公司和家两点一线不断奔波中,不停重复着前一天的轨迹。

但在小鹿的手账本中,每一页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和充实的生活点滴。

有时是中午外卖吃的一顿美味的卤肉饭,有时是和朋友一起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有时候是运动后大汗淋漓的满足感……

生活中简单普通的小事情,在小鹿眼中都是值得纪念的美好。

小鹿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 只有一成不变的眼睛。”

我豁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被要求不断成长进步,好像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于是我们不停往前走,赶着时间,追着社会的脚步,而忽视了身边那些值得记录的细节。

当你学会去记录生活里的细节,你会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真真切切可以感知的美好。

这大概就是仪式感对人的意义。

就像《小王子》里写到的:“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与其他时刻。”

它帮我们把生活中的小幸福放大,让我们去学会感知,看到原来平凡生活里也是闪着光芒的。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答主@林木然的答案获得了10万赞,他说: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

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生活是庸碌的,而庄重认真的仪式感就是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去拥抱那些爱和美好。

很喜欢摄影师森友治。

森友治与妻子、一儿一女、三只狗狗住在一起。他十年如一日,用相机记录着家人的日常生活。

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强烈的色彩,没有复杂的构图,没有什么摄影技巧,有的只是生活里最真实的爱。

妻子温柔地给孩子掏耳朵,孩子闭着眼睛享受着。

吹着泡泡的妻子,有点可爱。

一家人打闹的温馨画面。

还有五颜六色的纸陀螺。

比起追求美感的摄影作品,森友治的镜头里更像是一个家庭日记 ,孩子的一颦一笑,妻子的温柔……都是那么温暖治愈。

把不起眼的日常光景记录下来,变成具有仪式感的纪念,在不知不觉中,它慢慢地转化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幸福力量。

因为对家人和生活的爱,才有这些记录,也因为这些记录,更觉温馨和爱意。

有人说,爱情走到婚姻中,免不了失了浪漫,森友治却用他的方式诠释了婚姻中的另一种浪漫。

他拍的照片,都是在婚姻家庭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而这些画面,正是常被我们忽略的,柴米油盐平凡日子里的爱。

不是缺乏浪漫,而是我们不懂得去捕捉浪漫。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温暖,正是组成我们美好生活的核心部分。

记录下那些瞬间,让我们更真实地去感知每一份出现在我们生命的小确幸,也让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感叹:“啊,原来当时有过这么美好的时刻。”

受到小鹿的影响,我也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

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要拍一张照片。

或是“今天长这样”的自拍照,或是那天让我心旷神怡的蓝天,或者与朋友吃饭,对桌的她的笑容……

看到好玩有趣的,或者是美的东西,我会拿出手机拍下来,很快,一天拍的不止一张两张。

保存下那个瞬间,就温存下了当时的那份愉悦。

生活还是依旧地两点一线,但是悄然中我的心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每天睡前翻阅自己拍过的照片,感受到了充足的满足感。

快节奏的生活里,照片记录下来的瞬间能够帮我们回味那份可能被错过的美好。

不管拍得好与坏,都是当时最真美最好的回忆。

当镜头一打开,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捕捉我们最关注的部分,比如家人的笑,比如花朵的美好,还有种种让人迷恋的色彩和事物。

或许就如一句话所说的:“你给予生活的所有仪式感,都将化为美好还给你。”

人生总是有苦有笑,仪式感就是去放大笑的那部分。

不开心的时候,拿出手机 ,看看那些照片,坏情绪也慢慢消散了。

心态好了,就不累了。

学会记录生活的美好,把日子过出仪式感,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调节心态的方式。

抬头看看蓝天,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记录下人间的温暖善良,庄重且认真地去过生活,也不枉来人间一遭了。

千万不要把仪式感,当成救心丸


千万不要把仪式感,当成救心丸

在今日美术馆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迎面而来的姑娘比综艺节目里更为明艳动人,白色衬衣,牛仔裤,开机前的几分钟里还特意去换了双银色碎星高跟鞋,干练而不失风情,举止谈吐满满都是职场精英女性的自信力。作为一名从媒体圈子摸爬滚打出的资深旅行作家,H的故事听起来,有些传奇,有些刻意,总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好的个人营销事件。

一个姑娘,单枪匹马,深闯欧美,去时写字拍照,归来爆红网络。

这样的桥段,怎么看,不都很像那些公关公司处心积虑推波助澜炒作出的内容吗?我把这些疑问以开玩笑的方式抛给H,她倒毫不在意,一五一十给我讲起她那光影斑斓的旅行经历。

三年前的H,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工作,进入的媒体,在全国排位上炙手可热。凭借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对新闻本身极高的敏感度,H在职场上可谓风生水起,她本身就是个超有好奇心的人,对待工作上的大事小事,都恨不得用尽全力抽丝剥茧把它解决掉。很多个深夜,在其他姑娘看韩剧刷微博和男友约会的时候,H都在演播室里就着冷掉的盒饭通宵盯岗。不可否认努力总有意义,不到一年,连升几级,接踵而来的名利和高薪令同龄人望尘莫及。

H用一年的时间,做了别人几年的事情。也用一年的时间,豁出了别人几年的精力。到底还是个20多岁的姑娘,高压之下,H的心态逐渐有些落差。

她发现,为了工作,她忽视了太多。

经常熬夜加班的身体变得免疫力低下,常年出差飞来飞去绕遍了大半个锦绣中国,却抽不出时间回趟家。有一次,飞机都降落到了陕西故乡的土地上,最后只因接到临时任务而愣生生选择了告别家门口。

当然,最让她难过的,是她相恋多年的爱人,在某个热气腾腾的清晨里对着加班完毕推门而入的她说,“我们分手吧”。说罢,起身轻轻拥抱了她,叮嘱微波炉里有刚刚做好的饭菜。

男孩走后,H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觉得有些陌生,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多久没有好好注视这里了。房子对她而言,不过是加班过后倒头大睡的栖身场所,那些过去对于爱情、家庭和自我的少女情愫,早已像那些不够完美的策划稿一样,被丢到了垃圾桶里。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这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其实早已千疮百孔。没有什么是瞬间冷却掉的,在日复一日的聒噪重叠和盲目前进中,迷失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自我。

对!我一定要找个契机重新开始,调整状态,逃离过去。

不如?

去旅行吧。

换个陌生的环境,兴许内心的一切疑惑就可以解答吧。接下来的一周,她冒冒失失去和领导提了“长期休假”,暂别了那份风光无限的工作,不顾身边家人朋友的反对,只身一人倔强奔赴向了所谓的心灵自由之途,先是自驾穿越美国八大城市,然后中途飞往大不列颠,终于赶在英伦的浪漫黄昏里站到了大本钟下。

那的确是一段与众不同的日子,没有烦人的工作,没有糟糕的人际。

有的只是悠闲,安逸,贯彻灵魂的放松,对事物全然不同的认知。

轰隆隆的地铁里有穿着背带裤的大叔在看书,奇怪的食物素材搭配并不可心,却别有一番风味。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上有很多街头艺人,他们唱歌弹琴,还会拖着过路的漂亮姑娘一起手舞足蹈跳恰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在这里,H以不同于现实生活里的另一种身份(寻找一切的人)去体验那些从未体验的,经历从未经历的,拜访完伦敦所有独立咖啡店的老板之后,她觉得,自己即将要迎来全新的人生。

“是旅行教会我,不再焦虑”——她把类似这样的感悟发在社交媒体上,配图精美,泰晤士河的波粼逆光而上,正是H低头微笑的模样。

很快,她的很多旅行语录被网友们顶上热门,和H一样,大部分躲在北上广格子间里的青年们内心都充满焦虑。除了所谓的诗和远方,好像再没有什么能改变生活的力量。有出版社跟着热点找到H ,说要为她出一本主题为“寻找自我”的旅行书,肯定大卖。

果不其然,这书后来销量极高。

我扬扬手里的书,朝她竖起大拇指,比赞的手势。她却摆摆手一副愧不敢当的表情,“可是,现实和书中所写还是有些出入呢”。

旅行结束后的H,回到原来单位,满心雀跃底以为生活已然焕然一新。上班第一天,她从欧洲带回来的巧克力分给同事吃,吃完之后,却被老板告知,因为离职太久,所以她之前的工作现在暂时由其他人接手了。而H要面临的是,被调到新的部门,重新开始过去的工作,被糖果色包裹好的童话旅行救赎梦就这样破灭了。

还是要加班,还是要熬夜,还是要挤在地铁里接起不那么喜欢的客户电话,并赔以笑脸。

很长一段时间里,H的心都深陷浪漫旅行和冰冷现实的夹缝中。

不过好在,H在慢慢埋头努力工作的循环之外,通过成果重新拾起了那久违的热情、成就感和对新闻本身的自我观点。当你不再想改变自己的时候,也许正在改变自己。当你不再试图通过仪式感来拯救生活的时候,也许生活已然复原。其实在事物进展的过程当中,从来都没有“转折性时间节点”这么一说,质变本身就是量变的所属部分。而,我们经历的每段变化都是道弧。

没有任何一段旅行有义务去拯救你的人生,也没有任何一种仪式感能够让你立地成佛。

时间不会让一切变好,能够真正改变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后来的H,静心投入工作,做制片拍了旅行真人秀节目,创办了年少时就喜欢的传媒公司,也梳理清楚了自己过去在生活空间上的矛盾,制定好一套属于不同阶段的“选择标准”:

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不能走单行线,在依据特定情况下对症下药的寻找解决办法,并为之努力才是。

永远不要指望通过任何辅助事物来让你变得更好,旅行,爱情,物质,这些所有外力的前提都建立在内心独立之上。

仪式感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

千万不要把对成长的寄予,全部押在仪式感这件事上。仪式感并不是一个日子,一种装饰,而是综合你内心所有思考之后的郑重决定。就好像H的书中所言,去旅行不会给你答案,但可以给你解题的思路。在那个离你很远很远的地方,帮你砖砖瓦瓦,拾回那个离真实很近的自己。

要相信: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点就通的醍醐灌顶,只有不断摸索的柳暗花明。

嫁给那个,愿意费心为你制造仪式感的人。


“女生都需要仪式感吗?”

“需要啊,正是这些仪式感,才让你对我的爱,变得与众不同。”

很多年前,我谈过一个男朋友。后来我们分手,各自生活、各自恋爱、各自长大,直到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早已再无联系。

只是曾经爱过的人,后来不再相见的时光里,也总还是会偶尔想起。偶然想到他时,总绕不过一个细节。

那年春节,我陪笑着送走一批亲戚后,百无聊赖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上正播着新春特别节目,这期节目的策划是“求婚”。记者们采访了很多年轻人,问已婚的他们当年是如何向爱人求婚的,问未婚的他们打算如何娶走最爱的姑娘。

轻盈的气球,红艳的玫瑰,用蜡烛拼成的巨大心形……求婚的套路总是相似又俗气,爱人的笑脸却是美好又真挚。好像再俗不可耐的求婚仪式,也总能博得爱人不期而至的惊喜,甚是感动到潸然泪下,相拥而泣。

我随手发短信告诉当时的男朋友,我在看求婚的新春特别节目。至今记得他的回复:“我也在看这个节目,边看边想将来怎么向你求婚,一定要比电视上这些求婚仪式更美好。”

很多年后,我忘了和他相处的很多细节,忘了我们到底一起说过哪些话、发过哪些信息,却唯独记得这条短信,记得这句话。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如在昨日。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想不通自己为什么偏偏对这条短信记得如此清晰。后来慢慢明白,是因为他在那短短的一行字里,许诺给我一个仪式,而且真的为我费心去思考这场仪式。

我忘不了的,是他承诺我的那场仪式,还有他的用心。

很多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爱情里有些仪式感,像我一样。

这不是矫情,不是浮夸,也不是想要虚伪地作秀。我们对于一场仪式的渴望,更像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就像我们要吃饭才可以活下去,要喝水才能维持生命,我们的爱情也需要一些仪式感,以证明这段爱的存在,也让我们拥有继续爱下去的动力和理由。

一次美好的表白,一场郑重的求婚,还有每年一度的纪念日……所有特别的日子,都是日常。可是所有惊天动地的美好,都出现在日常里。

有些日子,淹没于日常,却又与众不同。因为,有人心甘情愿地花费心思,为我们准备了生命中这些特别的日子,用一场仪式,用一颗真心。

仪式让最普通的日子,变得最特别。

《小王子》中狐狸说:

一段爱情中,我们就是需要一些这样有仪式感的时刻,用来回忆曾一起走过的路,用来纪念曾一起做过的事,用来证明曾向对方说过的话。

我曾问过一个恋情平顺、即将结婚的女孩S,想知道在她的恋情里,仪式感是不是重要。

她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而我们的想法可能也与很多普通的女孩都相似。于很多姑娘而言,我们总喜欢通过一场仪式,将生命的每个阶段分隔开,也借此明了自己今后的角色。

“我很喜欢拼图。他在跟我表白的时候,就摆了三张他拼的娃娃图。”S的男朋友当时说,用娃娃拼图表白是为了告诉她,他可以为她做所有她喜欢的事,还能一辈子拿她当娃娃宠。

S陷入甜蜜回忆的幸福状,说:“可是呀,我当时看到那些娃娃就觉得,我要告别娃娃时代的我,好好学着做一个男人的女朋友了。”

后来求婚时,S的男朋友花了一个月的功夫,拼了一张4000块拼图的世界地图,用这张地图当背景,策划了一场求婚。“他说,要给我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而我看到那张拼图时只觉得,无论美好还是坎坷,他就是我今后的整个世界。”

不管是表白还是求婚,这些仪式都被S当作一场生命中的分隔线,她也在仪式中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每一场仪式,都让她对男友的爱,更多了一点,也让她对今后一同度过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美好的期待。

“其实,比仪式感更重要的,是他的用心。他其实不喜欢拼图,却为了我而花费心思拼出那么好看的图。每想到这些,总是想要再多爱他一点。”

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如S的男友去准备这一场场的仪式。毕竟,一场仪式的策划,要花费太多心思。可是所谓的爱情,不正藏在这些心思之中吗?

有些男人说自己不喜欢这些浮夸的形式,劝女朋友不要期待自己会给她仪式感。

“生活不就是平平淡淡的吗?我不是那种太浪漫的人,也不会给你那么多仪式感,跟着我,就是好好过平淡的日子啊,别老想那些没用的。”

有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对情侣吵架,男人凶凶地冲女朋友嚷出的这样一段话。直到现在,我仍能回忆出男人脸上不耐烦的表情,还有语气中的凶狠。仿佛女友提出的是一个极不合常理的要求,使得他一定要这般恶狠狠地去回应。

她女友就坐在我身边,我看到她失落地垂下头,极小声地说:“我只是想让你像别人一样拿着花给我求个婚,然后咱们再去领证。”

我坐在她旁边,感觉她浑身都在发抖,只是强忍着,才没有哭出声。

我不知道这对情侣最终结果如何。只是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女孩,可能脑中会闪过分手的念头吧。

一个不愿花费心思为女友策划一场仪式的人,其对待感情的潦草之心,当真昭然若揭。

我不愿讲诸如“你不好好向我求婚就是不爱我”这样的话。可是,我会心寒地想:一个男人,若是连一场告白、一场求婚都不愿花心思,那对将来的家,对将来我们共同的生活,他恐怕也不愿意多花心思吧……面对这般男人,我又该以何种心态,与他共度这一生呢?

不要拿“生活本平淡”这番论调来搪塞身边的姑娘。平淡的生活和美好的仪式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平淡的真义也不是千篇一律、随随便便。

反而越是平淡的生活,越是需要有一些特别时刻的存在。否则,生活只能如最寡淡的食物,食之无味,难以下咽,最终弃之不顾。

心理学上说,仪式感的意义在于,它会给我们一种暗示,让我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重视这件事、要认真对待这件事。

所以,我们爱情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一场仪式,给我们一次停下来的机会,去审视一场爱情的过去和未来。沉浸于一场花费心思而制造的仪式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去更重视一段感情,更珍视那个为我们制造仪式感的人。

所以,我们若想嫁人,便愿意嫁给那个费心为我们制造仪式感的人。

感谢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愿意花费心思为我们策划一场仪式。那场仪式不必轰轰烈烈,不必惊动旁人,只要仪式里浸透着他的用心,便足以。我们感动,也会感激,更愿意相信他在以后的生命中,仍会如此用心地待我们。而我们,亦如是。

爱情本就应是这般的互动。你愿意费心为我策划一场仪式,我便想要用心给你准备一桌饭菜,彼此相爱,彼此回报,彼此相濡以沫。

然后,我们会带着那场仪式赋予我们的信心和勇气,牵着身边的人,走向未知的山长水远,走向命定的春暖花开。

你说啊!我怎么做你才满意?


“随便”“我的心思你还不知道吗?”“你猜”。

如果有全民票选的话,这三句话绝对排在最被人讨厌的TOP10。

没有人可以成为另一个人肚子里的蛔虫,在人际交往中,大家坦诚点,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不好吗?只要你要,说出来,我们便可以想办法解决。

猜来猜去的最终后果,或许只能是分道扬镳。

01

第一季《奇葩说》里,马东问过一个问题,他说如果你死后可以给活着的人发一封邮件,你会发什么?给谁发?

高晓松说:

“什么都不发了吧,这辈子该说的话都说了,爱过的人都知道,也没有什么恨的人要追诉,好不容易有了沉默的机会,就让自己沉默吧。”

我也想过我的答案。我觉得,发给一个人可不够,要说却没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平日里能说话的机会也太多了,我却选择了沉默。

后来,我把这个问题说给过很多人。大家无一不陷入沉思,给不出答案的原因都是,如果只能给一个人说,如果只能说一次,实在是难以抉择。

好像大家都一样,在能表达的时候,我们真的什么都没说。

我想起了今年做过的几个涉及到人际和恋爱关系的咨询个案,我在对方说的话里听到了他的很多想法、感受和态度,滔滔不绝,好像说也说不完似的。

我问,那这些该向对方说的话,到底说了吗?

答案是一致的,没有。

这些话当中,有表达感动的,有表达失落的,有想谈期望的,有要描绘未来的,还有的是切实可以改善两个人关系的一些尝试和解决方法。

很可惜,最该听到这些的那个人却没有听到,也有可能这辈子都听不到。

我也常常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

“我怎么哄我女朋友,她好像都不高兴,问她我到底该怎么办,她要么说不知道,要么说你自己想吧。”

“领导说我这个方案做的不够好,要改进,我已经改了三次了,他还是不满意,我问领导,你看我怎么改合适?领导说,你再好好琢磨一下。”

“朋友心情不好,我拉他去吃饭逛街看电影,他说这不是他想要的减压方式,我问他想做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随便吧。”

每次听到这样的哭诉,我都能感同身受,我们在渴望对方能表达能沟通的时候,却总是听到闪躲,就是这样含糊其辞的回应把我们扔在了一个巨大的谜题里,让我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去猜测,往往还猜不到答案。

可能你并没有想到,那些能表达却没表达的时刻,就像一个黑洞,能吞没掉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可能。

一个总是被女朋友莫名其妙的生气搞的茶饭不思的男孩,可能久而久之因无力感主动结束关系。

一个经常被领导空无一物的负性工作评价困扰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挫败感而愤然离职。

一个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猜测朋友想法却又得不到明确答案的人,可能不想再忍气吞声而跟你渐行渐远。

本来你们都是可以愉快相处的啊!

我们不过是想要一句话而已啊,你为什么就是不能说一说呢?你倒是说啊,到底怎么做你才能满意啊?!

只要你说,只要我有,我就努力做到啊!

02

每次听到这样的哭诉,我都能感同身受,我们在渴望对方能表达能沟通的时候,却总是听到闪躲,就是这样含糊其辞的回应把我们扔在了一个巨大的谜题里,让我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去猜测,往往还猜不到答案。

可能你并没有想到,那些能表达却没表达的时刻,就像一个黑洞,能吞没掉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可能。

一个总是被女朋友莫名其妙的生气搞的茶饭不思的男孩,可能久而久之因无力感主动结束关系。

一个经常被领导空无一物的负性工作评价困扰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挫败感而愤然离职。

一个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猜测朋友想法却又得不到明确答案的人,可能不想再忍气吞声而跟你渐行渐远。

本来你们都是可以愉快相处的啊!

我们不过是想要一句话而已啊,你为什么就是不能说一说呢?你倒是说啊,到底怎么做你才能满意啊?!

只要你说,只要我有,我就努力做到啊!

这样做的用意就在于,关注当下,因为在此情此景里,有利于理解对方也理解自己。

在你们要解决问题的当下,即时化的表达也更聚焦于问题本身,就事论事。如果等到你以为的时机成熟,怕是已经在彼此心里埋下了不愉快的种子,而你也难免背上了“翻旧账”的罪名。

03

眼下,想说什么就说吧,该表达的就表达吧。别真的等到时过境迁,关系难以修复。

你不想说,是不是也因为你不敢?

你害怕有些事情表达出来的结果会伤害对方,因为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表达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客观和积极的,你想表达的内容可能会有愤怒、无奈和失望等种种负能量。

如果这些负面的东西经过自我消化可以解决也就罢了,最糟糕的是这些情绪在你心里越级越深,等到积攒起来表达出来的那一天已经像一场灾难性的爆发,到那时造成的伤害量级更大。

至于那些本就是负面的内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实质的改变,那么早一点表达反倒会减轻伤害。要知道,如果你有一天不可避免地仍然要说出来,那么你曾经的左思右想和顾虑重重并不会让你显得更善解人意。

我知道,还有一种“不说”,是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说。

说直白了担心吓跑对方,说委婉了又怕对方get不到,说的带情绪了怕给对方也带来坏情绪,说重了又怕对方多想。

我的原则是真诚而直接,不要兜圈子也不要虚情假意。但在表达的过程中,要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想,怎么说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如果是表达善意和爱,那么越直白越好;如果是表达负面评价或者是情绪,那么要欲抑先扬,先肯定再否定,先夸奖再批评;

如果是表达自己的需求,要记得告诉对方这样做不仅对你有利,同时也会给他和你们的关系也带来好处;

如果是表达解决方法,忌讳用“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要”这样的语句,要用尽量缓和的方式,也别忘了说完后听听对方的反馈。

如果确实遇到了无法全部和盘托出的情境,分享给大家我去年听到的一个方法,“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无论是“不必说”、“不敢说”、“不是时候说”,还是“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都是可以纠偏和改善的,最致命的是我们跨越了这些阻碍,仍然把表达和沟通视作最平常、无用的存在,舍近求远地去追逐理解、关爱和亲密,却未曾觉察:

没有什么比“说出来”更简单奏效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