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同居可能会让男人更不想结婚

挽回爱情会更好吗

发表时间:2021-02-22

同居可能会让男人更不想结婚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居可能会让男人更不想结婚",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一直觉得,如果不能和那个人走到最后,选择婚前同居,会把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很微妙。

以前会无法理解同居的人。

喜欢一个人自然想在对方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会提前一天挑好出门要穿搭的衣服,画一个小时精致的妆,会提前喷一下清新剂,连吃个饭都不忘中途去补妆涂口红。

但如果住在一起的话,渐渐会发现一切精致和美好下的赤裸现实。

早上起床没洗脸刷牙打着阿欠头发凌乱的模样,还有没洗的衣服袜子裤子四处仓皇落脚的景象,更不必说来例假时的床单和被子…….简直不忍直视。

同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有很多无法避免的矛盾。同居的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免不了柴米油盐的琐碎。会一起置办生活用品,会一起买菜做饭,还得分配谁扫地谁做饭谁洗碗,磕磕碰碰,争吵肯定免不了的。

爱情可能一不小心就被琐碎给绑架了,丧失了原来的模样。

婚前同居会让情侣真实的看见彼此包裹在糖衣外面的那份真实。

大四那年,娇娇认识了一个大她6岁的男朋友。

谈了大概4个多月的时候,男朋友以各种理由怂恿她搬去和他同居。起初她是不同意的,但是拗不过他的软磨硬泡,再加上她是外地人,毕业了马上要搬出宿舍租房子确实也挺贵的,就同意了。

一晃就是5年。

“本来男生说等我毕业安定下来就结婚的,可是每次我追问的时候,他都借口敷衍,就这么一拖再拖…”

去年夏天,试纸两条红线。她男朋友的父母年纪大了,一直盼着抱个孙子。结婚的事这才提上了日程。

但是这时候分歧出现了。娇娇爸妈觉得,再怎么说,自家闺女也是在最好的年纪跟了男朋友,不说八抬大轿,起码也得是明媒正娶,应该办个像样的婚礼。

可就是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再合理不过的要求,男方家里拒绝了。男方母亲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跟我儿子住那么多年了,还能照比新媳妇儿的标准吗?领个证意思下就得了。”

这时候当初哄她同居的男朋友一句话没替她说,俨然一副全听我妈做主的姿态。

眼看预产期近了,也没达成个共识,为了孩子,最终娇娇只能妥协,凑合着把证领了,婚是凑合结了,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

同居对男人来说,意味着自由,不需要承诺;意味着不用买房养家,就可以享受婚姻带来的福利——随时满足自己需求的女朋友,却不用承担婚姻里不得不担负的责任。

所以他们希望同居的期限可以无限延长。

心理专家卢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恋爱就像演出一样,我们都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同居就不一样,大家吃喝拉撒都在对方面前,是一个很好地展现彼此差异的机会。

另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关心你和理解你,人品和习惯怎么样?是在小事上可以考验出来的。

大家也许都知道李敖和胡因梦的婚姻。

他们曾被媒体称之才子佳人,但是备受瞩目的婚姻仅仅就维持了三个多月,李敖就当众宣布离婚。后来完美主义的李敖提及两人离婚原因:

“胡在我心目中宛如童话仙子,不能忍受半点瑕疵。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锁的洗手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胡因为便秘而满脸通红表情狰狞,实在太不堪了。”

恋爱是个短期关系,而婚姻是个长期关系,许多人不想在其中苟且,所以选择了分道扬镳。

男人在热恋时渴望结婚,但同居后,需求已然得到满足,那婚姻就变得没那么重要,甚至是一种负担了。

换句话说就是:同居的最大风险,就是它会让人失去“结婚欲望”。

婚前同居,对于原本就失去新鲜感的一对情侣来说,在面对矛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可能不是那个对的人,也就是东西坏了就先想到换的心态。

再说,现在这个时代,面对的诱惑很多,那么婚前同居却给了某些人面对问题时当逃兵的余地和权利。

“同居比爱情深一点,比婚姻浅一点。”短时间的磨合和了解,对一辈子的幸福来说,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恋爱虽易,同居不易,希望你不论是婚前同居还是拒绝同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做的决定而不是一时热恋的豪赌,毕竟你的青春赌不起。

小编推荐

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了你自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心理学的好处,是对人性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从而可以对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接纳。这个接纳本身就包括对过往伤害的承认和接受,进而在接受的基础上,放弃对世界的责备,担负起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但这个过程又不是那么顺利的,因为要放弃对世界的责备,就意味着自己过去所经历的那些痛苦,要通通由自己买单,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其艰难之处在于,收回投射给世界的责备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代谢。

所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许多人有那么一些时段——虽然不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时段,似乎是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或是别人是糟糕的,自己所受的苦,都是别人带来的。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书上说孩子在长大过程应该是“被那样对待”的,于是就期待自己或是父母曾经是那个样子,甚至是期待周围的人都是那样的,若不是,就会有深深的失望甚至愤怒。

其实,心理学在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发展得更好,但并不是一个人际间的行为标准,当我们期待这个黄金法则成为人际标准时,最终受伤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的学习,人格的成长,往往会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化茧成蝶,完全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的,经受住了,可能会变成蝴蝶自由舒展开翅膀;经受不住那一瞬撕裂的痛苦,可能就要延迟自由时刻的到来。而处理这一瞬痛苦的方式,往往会给正在学习中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惑。

“原来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新的育儿理念,于是对照那些新的东西,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生责备: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这里也没有做到,那里也没有做到,孩子会不会因为我对他的疏忽而发展受阻啊?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呀?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啊?等等。于是,原本还算顺畅的生活,因为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反而变得焦虑重重了。

其实,孩子哪里有那么脆弱,他们天然的成长能量带领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发展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也绝不会是因为父母一两次出差没有郑重道别或是少检查了几次作业就可以形成的。

若我们能够依照父母爱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相处,孩子是不至于发生那么大的状况的,倒是我们的忧心忡忡和内疚负罪,真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某些潜在的影响。比如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可能要反过来成为父母的容器,去帮助父母代谢这些焦虑的情绪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发生情绪问题、发生发展受限的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而我们内心的这些焦虑、内疚,真正的来源,很可能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

如果我们曾感受到在父母面前是被忽略的,现在的我们可能希望能带给孩子更多好的体验,从而补偿自己内心缺失的内容。如果我们曾对父母充满了失望,那我们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投注更多的关注,从而改善父母曾带给自己的创伤性体验。

当我们试图在孩子身上去修复我们自己的创伤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就太多了,虽然看起来是我们在很好的照顾孩子,但因为孩子要承担他自己成长之外的额外任务,所以,这样的照顾本身,也许反而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当父母过度照顾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投射了另外一种伤害给孩子:你不行,离开了我的照顾,你将陷于险境。当父母对孩子能力的怀疑投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成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那个人。

与其把精力花在怀疑自己做得不好,还不如努力过好自己目前的生活。当父母说“为了我的孩子,我.........”且打住,如果父母觉得牺牲自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未来的话,那你就搞错了自己的位置,父母永远不会是上帝,永远不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努力去成长自己,努力让自己生活得好,从而带给孩子关于爱关于生命成长的最直接感受。当然,这个成长本身,也包括父母有能力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不能凡事做到完美,父母对自己接受得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会最接近现实性,就不必承受太多父母期待借助于孩子来改变不如意的压力了。

“全是因为我有那样的父母”

当我们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有可能造成深重的影响,一些早年的体验被重新唤醒,并因此感觉非常痛苦时,我们有时会倾向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向父母:全是因为他们不够好,所以我今天才这么痛苦。是的,也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他们曾得到过吗?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一个乞丐为我们提供一座金库。也许他们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块发了霉的面包,那虽是有毒的食物,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是他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

也许,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吃到的有毒的东西更多,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他们已经努力将毒性最小的东西给了我们。

一方面是父母的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这样的落差,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痛苦。当我们期待我们能拥有不一样的父母,期待父母是全好的,能完美地满足我们的时候,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运作,就是拒绝承认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拥有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一切的获得都是以付出为代价的,承认自己已经长大就意味着要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就要放弃希望自己不必做什么就可以被满足的期望。我们将对自己的感受停留在那个完全依赖父母照顾的小婴儿,也就无法让此时的自己真正进入一个成人的状态,去感受自己早有能力照顾自己。

同时,如果他真的是那个婴儿,似乎也就获得了某种特权,可以让他更自由地用责备来拴住照顾者的目光,从而可以在没被充分满足的时候,用哭闹来向照顾者抗议。

可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的会愿意一直照顾一个几十岁的婴儿,所以这个大宝宝的方式,最终会让周围的人都怕了他这个吸血鬼,躲开远远的,以至于真成了他感受的那样“我的生活被你们破坏了”。其实,真正在进行破坏的,恰是他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特质出生的,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命走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超乎寻常的苦难,但依然可以成长得很好。但是另一些人,即便是已经被很好的照顾,依然感觉是父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这个不同是因为,实际上,我们感受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早于感受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带来许多生存的能量,他就有更多的能力耐受因为自己的弱小所带来的伤害感,也就有可能与父母发展出更好的关系;而一个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带来的破坏性恐惧就非常强,感觉世界随时都可能伤害他,那即使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照顾,依然会感受到父母充满了伤害,因为,那些伤害体验实际上来自他的内部,而不是现实中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我们对关系的感受来自我们成长的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的确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对世界的解读,但这只是形成解读的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或更重要的部分,来自我们自己。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完全负责,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推卸掉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责任推给他人。当我们试图将责任全部交给父母时,也必然要为父母不可能像希望的那样完全满足我们,而承受相应的失望,同时也会因自己没有担负起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失去感受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失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后的心灵自由。

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找到一个人,他可以完全地为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就像是生活在了上帝的身边——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幻想,在这幻想中我们差不多也拥有了上帝一般的能力。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凡人,如果我们始终无法接受父母的平凡甚至是有缺陷,那最终承受煎熬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你凭什么让我放弃不现实的期待,你应该共情我!”

共情,是心理咨询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情感世界的基础。共情的能力,在某个层面上,也成为衡量一个好妈妈或是好咨询师的指标。被共情的对待,是一件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

但问题是,身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咨询师或者父母,所以,他们并没有肩负着以共情性对待我们的义务。当我们开始将对咨询师的专业要求放到生活中,成为对周围人的要求时,必然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试想,当我们工作遇上问题时,期待老板像一个好妈妈那样去共情去镜映我们的时候,那就需要模糊工作中的边界,那让我们感觉舒服的同时,很可能是以牺牲工作成果与效率为代价的,这样的期待能够被满足的可能性能有多少呢?

社会性的关系,是以现实作为关系基础的,与治疗室里的移情关系完全不同。移情关系里,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我们人格中的不完善,甚至是病理性的部分,若要这部分获得成长和发展,咨询师就必须共情性的理解和处理;但现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人,要用我们有社会功能的部分来完成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周围的人像咨询师一样对待我们。

而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部分,是要放到另外一个设置,即咨询室中去处理的。这样分别的处理,也会帮助我们现实性地去感受周围的关系,在什么样的设置之下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恰是一人格趋于成熟的表现,这代表着在我们的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边界。

当我们无法放弃将周围人全变成共情性母亲这样一个非现实的期待时,首先会让我们自己感受到挫败,因为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拥有一根可以任意指挥世界的魔杖的人;其次,这也会使周围的人倍感折磨,造成双方关系的被破坏。因为没有人喜欢承受被强加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有人会说,我之所以有这些不现实的期待,是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有创伤,没有被共情的对待,我会再度被创伤。是的,这可能会真的发生的。但,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呢?这些创伤的存在,并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特权,去要求周围人给予我们特别的对待。

当我们这样要求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人受伤的时候,谁曾给予我们这样的权力呢?况且,当另外一个人受伤时,难保那个伤害不会再被反弹到我们的身上来,这就是所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承认那些创伤的存在,也允许那些创伤带来的哀伤浮现,就让那些伤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痛,但并不被那些痛所控制,更不会为了让自己减少痛而去扎别人两刀。当我们能允许它在那里的时候,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就已经不会那么大了。

“我懂,因为我是咨询师”

在学习早期,另一个容易模糊边界的情况是对于我自己能做什么搞不清。刚刚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变得跃跃欲试,会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别人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声音是很难被接受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证明“我是专业的,我是对的”。太迫切想证明时,往往张力也就大了起来,反而会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很反感。

随着专业成长的深入,我们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实在是太丰富的知识体系,人终其一生可能也不能全部学完,于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起来,踏实深入去学习的动力反倒出来了。当我们感觉自己牛气冲天的时候,往往在专业上是难有建树的,反倒是当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懂,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时,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去倾听、去好奇、去探索、去承受和去理解。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卑微时,我们反倒开始强大了。

——THEEND——

男人说这三句话,99%的可能会分手!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男人说这三句话,99%的可能会分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情中的男人,情商不稳定还真是个大问题。有的男人能准确把握,懂得讨女人欢心,在爱情中可谓是游刃有余。

可有的男人,明明爱着对方却把话说的一塌糊涂,总惹对方生气,甚至让对方产生放弃感情的想法。

可知,大部分男人就是因为以下三句话而被甩的:

我错了还不行吗?

两人发生矛盾,错了就错了,你可以为了退一步而认错,但你的认错一定得是心甘情愿且有诚意的。每次发生矛盾都想着用一句话就把女生打发了,不仅不会得逞,还会将矛盾越放越大。

等她真的对你心灰意冷的时候,你再怎么认错都没有用了。

你要这么想我也没有办法。

有事儿就说事儿,有委屈就反驳。你都没有阐述清楚,有什么资格忌惮对方会不理解你的苦衷。她要误会你,你的确没有办法,但你一旦说出来,就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吵架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说了你的女友会暴走,会用一万句话回怼你。

我早跟你说什么来着?你不听!

受挫已经很不开心了,你不安慰也就算了,还在一旁说风凉话,这难道是利于你们爱情团结的事儿吗?显!然!不!是!

女人在受挫的时候,本来就很难过,你就算要说她也大可以等一等。没有必要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说出来,你连最起码的呵护都怎么,凭什么说你爱她呢?

不同居怎么结婚呀


不同居怎么结婚呀

卢璐

-1-

有人在后台问我,老公出轨了,和一个97年的小姑娘在一起。昨晚很久没有回家的老公回来了,拿着离婚协议书让她签字,白字黑字的离婚理由居然是:“因为女方在婚前刻意隐瞒非处女事实,导致感情破裂,不可调和”。

我是个英语白痴,看到这里,还是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Pardon,Excuseme?”

红灯转绿,关手机的那一瞬间,我看了一眼日历:20XX年6月21日,星期二,夏至。没有穿越,我还活在二十一世纪。

这么拙劣的男人,她当初是怎么能够想到携手共度今生今世?

故事其实有点老套。

大学的时候,她有过一个深爱入骨的男朋友,不过没有熬过毕业。工作之后,经长辈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心死了,年龄到了,条件不差,看起来挺好,想想也就差不多。

相处了几个月,一起吃吃饭,看看电影,那个男人挺斯文也挺老实。两边家人都在催,彼此父母都拐着弯儿的认识,也算是知根知底,就定了婚事。

谁曾想到看起来正常的男人会是个偏执的变态?

结婚当夜,醉醺醺的男人从她身上下来,打开天花板上刺眼的大灯,翻来覆去的找,确认没有血迹之后,掐着脖子,跟她追问事实。她说了,他打她,边打边说:“看你外表清纯长发白裙,怎么会是一个被人上过的荡妇?”

隔着网络,我也能感受到她灼心的痛苦,我也很同情她的遭遇,可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可以帮助她游出苦海。

这么大事的,这决定也忒草率了,婚姻岂能儿戏?

-2-

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

“你到底为什么结婚?”

年龄到了,再不结就老了;压力太大,父母要求;快结婚才赶的上单位的房屋补贴;爱人走了伤心无奈;一个人太累太疲惫;想要一个梦幻的婚礼;想有个孩子,猫猫,狗狗或者热带鱼……

“我爱Ta”,这种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答案,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少的惊人。好吧,我们姑且认定,那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缄口莫言不谈爱的国家中。

我还有一个问题,也问过很多人了:

“假设没有任何经济和社会压力,你是否还会选择这个人?”

大多数的人面对我这个问题,都会打个哈哈,顾左右而言他,选择不回答。

结婚和爱情,是本质上相互矛盾的两个事物。

爱情是自然赋予的一种能力,爆发出化学反应,繁衍后代,传承生命。

结婚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制度,保持血脉纯洁,保护私有财产,联手双赢。

爱情有排他性,但是爱情也有时效性。一辈子那么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爱上不同的人。爱情要求得是,只要在爱情有效期内,对自己现任爱人忠贞。

婚姻不同。

因为女人可以轻松确认自己的血缘,而父亲不能,所以婚姻作为通过控制女人纯洁性,而维护男人权益的一种社会制度,贴心的出现在父系社会中。

中国其实有两个女人。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守得寂寞,就可以明媒正娶的供在正室的大房。

春心荡漾,红袖添香,狐媚风流,提不上面的小妾,丫头,雅妓还有朋友的正房。

爱情这种危险不确定的易燃物品,在婚姻中是完全被禁止的。前有《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后有《钗头凤》的唐琬,让自己的老公爱上了自己的女人,有失正室体面,成何体统?只能去死,郁郁而终。

孔子主张“克己”,发乎情而止于礼,发展到宋明理学就变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因为性欲连着欢愉,是条三尺白绫,象征着身份地位和名誉,专门赐死坐在堂上的正牌正派正室。那些小三小四,小偷小摸,小妓小妾,连桌面也不能抬上来,只能算成“下三滥取乐”的工具,原本算不得“人”,连赐死都会污了白绫。

看清楚婚姻的本质,就不要再说婚姻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女人,也不要说婚姻是为了爱情。

纵观历史,就算不甘心,我们也不得不打着脸承认:婚姻和爱情的紧密性,其实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都消失之后,结婚变成了选择而不是必须。然后还是会坚持选择结婚,多半才会是因为爱情。

-3-

常常有问我:

“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想要幸福的婚姻,首先要有一个婚姻。

想要婚姻,首先要找到那个人。

问题是没有人在头顶上写着,“是我,是我,就是我”;目前的科技也还没有发明出一种技术,人群中,可以自动检测得到配对指数。

我们只能一层一层的筛检,找到那个至少可以让我自己相信,就是他的那个人。

两个能够走到婚姻的人,应该经历如下的顺序:

1)相识;2)约会;3)上床;4)同居。5)结婚。

只有上了床之后,才能确认自己会不会一辈子守活寡。

只有同了居之后,才能确认自己能不能接受这个人。

人生大喜之洞房花烛夜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个时候,死可以离婚不行。所以现在,在不想死,可以离婚,还想幸福的年代,同居是婚前准备必要的环节。

不同居,怎么知道这个人原来不天天洗澡,不刷牙,不洗衣服,永远在玩游戏?

不同居,怎么知道这个人原来斤斤计较,心胸狭隘,是个俯首帖耳的妈宝?

不同居,怎么知道这个人原来衣冠楚楚,钱包鼓鼓,其实内心肮脏,只想上你?

不同居,怎么知道这个人原来一丝不苟,吹毛求疵,心理生理都有洁癖?

一般来说,再不抱希望的婚姻,结婚的时候,也是想着一辈子。可是一辈子说起来很短,走起来却很长,天天日日,月月年年。

结婚不是恋爱约会。憋一口气,努一把力,装好了这一会儿,忍过这一时,就可以万事大吉。

结婚是短兵相接,赤裸相见,所有的问题和缺点,一丝不差的呈现在桌面上,有时候还会拿着放大镜,打开聚光灯,仔仔细细的反复研究。

同居是让自己的恋爱关系从浪漫爱情到狂炙热情走入理智冷静的道路。

走得过同居的爱情关系,那一定是相互磨合之后的真爱。

走不过同居的爱情关系,就算当初结了婚,九成也会分开,剩下的一成,是不死不活的残喘。

同居是一个机会,给他更是给自己,如果不行,还可以分手重来。

同居是一个考验,考他也更是考自己,365度全方位,我们是卡拍还是掉链。

每一场婚姻,都是压上自己身家的一场豪赌。我们可以输,我们输的起,只不过输掉的是自己的幸福。

今天的女人已经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弱势群体。

今天的女人已经不再是生儿育女的泄欲工具。

今天作为成年人,只要双方自愿,没有女人吃亏,男人占便宜的道理。

结婚不是活到婚礼当天,生活就此定格,双双命赴黄泉。

结婚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日子长着呢,后面的考验多着呢,如果从开始,就没有一个全心全意,合心应手靠得住的伴侣,日子过的艰难辛苦,我们只能冷暖自知。

为了自己,为了幸福,结婚之前请先同居。

同居时间越长,越难结婚?


同居时间越长,越难结婚?

结婚的意思是“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可以与他(她)共同经营充满爱意的人生,请大家不要干扰”。结婚之前的任何情感关系模式都表示这个对象不一定适合自己。

恋爱的时候最幸福,因为双方都只看到对方美好的一面,看不到对方的弱点或者与自己不匹配的地方。同时双方都刻意地做一些讨好对方、给对方好印象的行为。有一句俗话,“相见欢,同住难”,生活在一起,远远超过爱情与爱,是需要技术与技巧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同居定义为“有情感关系,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对方能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可是还没有准备好跟他(她)过一辈子”。在以前比较保守的社会环境里,同居是被禁止的,双方结婚前只有订婚,而不会有同居的情况。现在社会开放了,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在一些欧美国家,甚至身在政府、高位,都普遍见到同居关系的男朋友与女朋友,而没有结婚,甚至可以同居了几十年,然后有一天,一方提议说“我们结婚吧”,另一方回答“好啊”,然后第二天就办手续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同居是婚姻前的一个阶段,一个考验期。但是今天的社会里面,也有其他意义上的同居。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种种的原因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特别是年轻人,跟家人的关系很坏,不愿意回家,但同时又怕孤独生活,需要找一个人陪伴。尽管这个人不一定是适合的,甚至自己也明白,只不过用一种“有人总比没人好”这样的态度,来消磨自己的青春。这一种同居对当事人并不是很有利的,因为他(她)会失去很多找到一个足够成熟、思想稳定的对象的机会。同居过了一段时间,已经习惯了,甚至会因此失去了找婚姻对象的动力与机会。

别和不想与你结婚的男人谈恋爱


我有一朋友叫叶子,年轻的时候很玩得开,甚至和男友约定谈一辈子的恋爱。她的状态让我非常羡慕,能够浪漫的谈一辈子恋爱,没有柴米油盐,没有家庭琐事,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今年,她迈入30岁的门槛,突然对家庭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渴望,用她自己的话说,觉得谈恋爱是飘着的,结婚才会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为了这事儿,她和男朋友吵了许多次,男友指责她出尔反尔,而她则认为人的观念总是会产生变化的哦,坚持要和男朋友结婚。

这样的局面僵持了大概三个月的样子,某天她突然打电话给我,开口第一句话是:我们分手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爱玩,觉得不结婚没关系,谈一辈子恋爱,被男人宠一辈子也不错,到了一定年龄,自己玩够了,周围的人都结婚了,才发现,婚姻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可有可无,一段安全有保障的关系,对于女人来说,比想象中更重要。

恋爱是自由的,只有爱,其余什么都没有,婚姻确是一种素束缚,要考虑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对另一半的责任,就如同婚礼誓词中所说的那样: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体会着水乳交融的快感,却不愿意,或者说不敢承担婚姻所带来的责任。他们从另一半身上索取自己需要的能量,却从来不愿意付出。

在深爱上一个人之后,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要和对方白头偕老,生儿育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不为人力所控制。

如果一个男人不愿意与你结婚,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他没有那么爱你,没有爱你爱到愿意去承担生活的压力,负担身为男人的责任。

如果一个男人明确的对你说,我不会和你结婚,那么请慎重考虑。

这样的感情很纯粹,不掺杂任何的杂质,两人可以恣意挥霍着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不被婚姻的所束缚,但是,这段感情确实没有结局的。走过了九十九步,却再也没有办法跨出最后一步,只剩下疯狂之后寂寞与冰冷。

毛爷爷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如果一段感情不以结婚为目的,那么这一段感情的核心必然是欢愉,精神上的欢愉与肉体上的欢愉,当这些随着时间消散,那么两个人之间还能够剩下些什么?

男人可以为了肉体的欢愉而维持一段关系,而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则必然是因为心灵的相依。没有结婚打算的这个男人在这段关系中必然不是用情更深的那个角色,所以,当一个男人为了欢愉和你保持恋爱关系,而你却全身心的爱着这个不可能与你走远的男人,这其中究竟谁受伤更深,不言而喻。

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个只希望在你身上获取欢愉,却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男人。

我可能不会结婚了。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可能不会结婚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那年和恋爱五个月的男友闪婚了,直到她婚后晒了结婚照和两个人出国度蜜月的照片,我们才知道她结婚了。

那条朋友圈的文案是 趁年轻,爱想爱的人,去想去的地方。 看上去很洒脱很酷,吸引了朋友圈所有好友的眼球。

那段我们并不了解的感情后来又出现在朋友圈几次就没了消息,再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偶然看见她在群聊时说自己已经恢复单身,期待恋爱。

那是一条没人敢回应接话的消息,不同于失恋分手,所有朋友都会围着你安慰,问你为什么会分手,和你一起骂那个渣男。但如果是离婚,大多人都不敢发问。

因为婚姻和恋爱相比,是慎重选择的结果,是一生幸福的要求。离婚并不意味着人生失败,但也不是无关痛痒可以随便翻篇的故事。

二十几岁迅速地结婚又离婚,总是让人怀疑你是否虔诚的对待婚姻和那段感情,你是否真的想过婚姻是神圣而慎重的事情。

闪婚不是不可以,闪婚也有过得很幸福的,但 闪 字总是让人不确定,在进入这段婚姻之前,你究竟有没有想明白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你又有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你婚后的生活。

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粉丝信件,是个结婚五年的姑娘发的邮件,邮件里她写道和现在的老公是亲戚介绍认识的。

当时她家条件不好,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只能停下工作在家照顾父亲,还在读高中的弟弟花费很多,所有的压力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亲戚朋友给她介绍对象问她有什么要求,她很直白地说: 只要能帮我分担家里的负担就都可以当面聊聊。 说白了就是要有钱,才能给父亲治病,供弟弟读书。

后来亲戚给她介绍了现在的老公,长相普通,个子不高,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人挺好,家境殷实,自己有个小工厂。两个人接触了没多久就决定结婚,再后来她老公帮她家里买了新房子,给父亲请了保姆,供弟弟念了大学,两个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了。

结婚几年后,她开始跟老公发脾气,觉得老公不够暖男,不会说好听的话哄她开心,觉得老公不够有情趣,和学中文擅长诗词歌赋的她没有共同爱好,她甚至动了离婚的念头。

直到介绍他们的亲戚来家里做客,看见他们生了孩子,走出了当初的困境,和这个姑娘感慨: 你看你现在多好,再也没有几年前愁眉苦脸的样子了。

她才想明白当初结婚,是为了找一个能依靠的人分担压力,而她老公一直对她很好,她现在挑来挑去就是自己在找事儿。

结婚总是有所图的,有人图感情,有人图姿色,有人图财产,有人图对自己好。图感情的未必会矢志不渝,图姿色的也会年老色衰,这些都没什么。

怕就怕,图感情找了一个不富裕的,结婚之后嫌弃人家买不起房换不了车,图姿色的婚后觉得人家不懂情趣不会赚钱。

渡边淳一有一本叫《男人这东西》的书,书里面有一段话说: 所谓婚姻,并不只是一对相爱男女的结合。他们相互间扮演着父亲、母亲或朋友的角色,必要时各自展现出孩子般天真幼稚的一面,如此等等都是婚姻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恐怕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婚姻。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也是重要转折。好的婚姻是美好爱情的延续,是一己之力变成两人的共同承担,是未来的一蔬一饭、日升月落都与你有关。

祝愿你能和爱的人在一起,希望你能在谨慎对待过后,选择不后悔而长情的婚姻。

让男人沦为结婚狂


让男人沦为结婚狂

连续几天,我都收到大红喜帖。

递过请帖的女子莫不是喜滋滋乐陶陶的招摇状。红色炸弹把我炸得有点晕,联想到上上周她跟男友的恋情还阴晴不定状况频频的,怎么这么快就给爱情画上句号了呢?

我口不择言,啊,这么快就要结婚了?惹得人家看外星人一样打量着我,我够慎重了,爱了大半年才修成正果。令我猝不及防的是身后几个女同事,皆是一水的羡慕神色,哎,咱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给嫁出去啊。我大惊,都是一副结婚狂的嘴脸啊,怎么了得!

一提到结婚狂,理所当然认为是女人的专属名词,而且,说这三个字时,势必要眼神怜悯同情,语调轻慢无理,不把这个词说得贬义十足不罢休。

女人的结婚情结从启蒙教育里就初露端倪,3岁跟小伙伴玩的是过家家游戏,5岁时看的是白雪公主动画片,再大点耳朵里就灌满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洗脑宣言,所以,结婚狂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女人的奋斗目标。

打住,就此打住,其实,这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乱了目标,最适合当结婚狂的应该是男人,而且,非男人莫属!

实际上,男人比女人更缺乏安全感,更害怕孤单、空虚,他们被“好男儿”“成功男人”这些头衔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人摆一张骄傲的脸,其实背地里没少偷偷洒泪,要不,刘天王那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咋让那么多以前对他不屑的男人们迅速成为其铁杆粉丝,心声啊,缘分啊。

世人可以对梨花带雨的小女人投去同情跟宽容,可谁会对一个落魄无为的男人多一分尊重认同?男人生下来就要奔着功成名就,其压力之大,要不怎么得抑郁症的男人比女人多呢,崔永元不就自爆是抑郁症患者。男人比女人更需要通过种种途径来释放压力,获得安稳静好的内心。婚姻,就是这种种途径中的上上选。

其实,男人比女人更虚荣。女人的虚荣在嘴上,说说晒晒转身就算了。男人的虚荣在骨子里,根深蒂固无法排遣。他们更介意方方面面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离成功男人的指数还差多少,房子,车子,妻子,缺一不可。如果说婚姻可以成全女人一场从小做到大的白日梦,那婚姻可以成就男人的骄傲跟完美,而且还可以轻易获得职场、人际圈的认同、肯定和支持,一举数得,叫男人怎不甘心沦为结婚狂。

还有关键的一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早就不是女人的座右铭了,干得好不如娶得好,更为许多结婚狂男人津津乐道。结婚前,是男人自己打拼,结婚后是两个人一起奋斗,这样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算术题,他们怎么算怎么受益,如果一不小心娶了个财女或者才女,那男人就没事偷着乐去吧。

话说到此,男人既然从头到脚怎么归置都是充当结婚狂再合适不过的角色,只不过一直被女人抢了先才无处施展,所以姐姐妹妹努把力,彻底洗心革面,让男人沦为结婚狂。这不但是爱情的健康状态,更是婚姻的完美版本,掌握这一要领的女子就该能光鲜的可着劲儿光鲜,能灿烂的铆足了劲儿地灿烂,让爱情自娱自乐着一路心想事成。

让男人沦为结婚狂的秘诀是什么呢?一是千万别用爱喂饱男人。让他一直处于爱情里的弱势,这样才能把处于戒备状态的他培养成结婚狂;二要保持自我。不要口口声声说可以为爱改变一切,你的独一无二,更能把自投罗网的他训练成结婚狂;第三要坚信爱情不是女人惟一的筹码。亲情友情事业爱好,这些都是女人很有用处的法宝。你越是理智冷静地对待,越是能让百转千回的他心甘情愿沦为结婚狂。

身为女人,既然无爱不欢,那就让男人沦为结婚狂吧,这样才能在爱情的战役里,永远吹响胜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