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杨宕的故事:华佗巧治贪官

杨宕的故事:华佗巧治贪官

发表时间:2021-03-08

【www.qg13.com - 情感心理隔离怎么治】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杨宕的故事:华佗巧治贪官",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杨宕的故事:华佗巧治贪官

华佗巧治贪官的故事:

三国时候,有一位掌管军营粮饷的军需官叫杨宕,官儿虽不大,可油水却捞了不少。但好景不长,杨宕得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胀满,像石头压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在床上更难受。

医生请了不少,可连是什么病症都诊断不出,杨宕只好派人去请神医华佗,并声称只要华佗能把他的病治好,不管花多少银两他都愿意。

华佗医术高明,为人正直。百姓有病请他,他随叫随到,若遇贫困者还解囊相助,然而对于贪官污吏,就算重金相请也拒绝上门。华佗对杨宕的为官之道早有耳闻,因此,杨宕多次派人请他都借故不去。无奈,杨宕只好命儿子亲自跪请华佗,并痛哭流涕。华佗见其情恳,这才随同前往。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张处方,嘱其依次服用。

华佗走后,杨宕将第一个处方拿来观看,看着看着,他大惊失色,额头上冷汗直冒。原来处方上写着:“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王不留行、法夏、毕拔、朱砂。”杨宕把这八味药上下连贯一看,大吃一惊,这不明明是“二过相连,王法必诛”吗?

原来,杨宕自从当上军需官,平时经常克扣军饷。最近,其叔父杨修因得罪曹操以“泄露军密”为由问罪处死。后台一倒,杨宕自知自己将好景不长,于是打算趁最近一次押运军饷大捞一把,然后告老还乡。他的这个如意算盘不想被华佗点透,既害怕又担心,出了一身冷汗,但似乎觉得胸中好受了一些。接着他又看第二个处方,一看顿时“哎呀”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原来处方上写的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草、附块。”这六味药的谐音是“赏汝棺木一付”如此“药方”,杨宕见了,不由气火攻心,肝胆俱裂。家人见状吓慌了,都大哭起来。

杨宕听见哭号声,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倒觉得心轻身爽。此时华佗不请自来,他对杨宕说:“你之所以胸部闷胀,是因为肚内瘀积,乃贪婪气郁凝集。现在气随汗出,吐尽瘀血,积消瘀化,恶病已除。只是身子虚弱,我再给你开一剂补方,你服后定会痊愈。”杨宕服后果然身体逐渐康复。从此,杨宕再也不敢干克扣军需粮饷之事。

qg13.com扩展阅读

华佗的故事: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的故事: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的故事:神医华佗拒绝做官


华佗的故事:神医华佗拒绝做官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的美名在民间传开了,这引起了东汉朝廷的注意。朝廷于是举华佗为“孝廉”。通常被举为孝廉的人,都出身名门贵族,被举为孝廉,就有希望做官。像华佗这样的平民百姓能够被举为孝廉,实在是难得。

乡亲们得知华佗被举为孝廉时,不禁喜忧参半。喜的是华佗可以做官了,可以了却父母的心愿,光宗耀祖了;忧的是如果华佗做了官,谁来为乡亲们看病呢?

可是很多天过去了,却不见华佗有丝毫离开的意思。“难道消息是假的吗?”有乡亲问华佗。

“不,是真的。”华佗说,“但我拒绝了。举孝廉,对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来说,也许是做官发财的阶梯,但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哪里有我为乡亲们治病更有意义呢!”

几年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而这次不再是徒有虚名的“孝廉”,而是来自都城洛阳太尉府的征辟信,只要被应征到都城的太尉府,马上就可以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这次乡亲们仍然舍不得华佗走,但他们还是打心眼里为华佗高兴。

“这回你可不能再拒绝了。”有乡亲说,“这可是真正的官,你会有府邸、奴仆、家丁,有权有势……总而言之,好处多着呢!吃了这么多年苦,你也该享受一下了。”

“是啊,别再拒绝了,你父亲临终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做官,为华家光宗耀祖,你可别再让他失望了。”

华佗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谢谢乡亲们的好意,但我还是决定不做这个官。做官不适合我。况且,我最擅长的是医术,如果周旋于宫场,那便是民间少了位良医,官场多了个庸才,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好事。至于光宗耀祖,我多救几条性命不是更有意义,更对得起华家的列祖列宗吗?”

于是,华佗再次拒绝人朝做官,坚持做一个平民百姓,钻研医术,救死扶伤。

华佗的故事:华佗三试茵陈


华佗的故事:华佗三试茵陈

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满面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关羽的故事: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


关羽的故事: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

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宴招待华佗。

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抗日英雄杨学诚的故事


杨学诚(19151944)又名奇山,湖北黄陂县人。新四军第5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治委员。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出台后,素来埋头用功的杨学诚也不得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游行示威和翌年1月的南下扩大宣传,回校后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派军警进校搜捕进步同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首先被捕,接着北平学联秘书长姚依林和清华民先队纠察队长方左英相继被捕。杨学诚闻讯后,立即组织了爱国同学三四十人,与军警一番搏斗之后,使被捕三人获救。之后,杨学诚还把蒋南翔隐藏在自己屋里,并安全护送他转移。不久,因河北高中学生郭清在狱中不堪酷刑而于3月9日惨死狱中,北平学联发动和组织了三三一抬棺游行,以示对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抗议。在这次斗争中,会前背着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去开会的是杨学诚,会后抬着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领头冲锋陷阵的也是杨学诚。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出任支部书记。

1937年4月,杨学诚被选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和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黄敬、民先队总队长李昌等,随刘少奇和彭真到延安参加党的一次重要大会1937年5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所做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增强了他对党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杨学诚回到北平后,担任了中共北平学委委员和西城区委书记。不久,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最后于9月初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运动。1943年病逝。

主要事迹

1938年8月,湖北省委派他去鄂中工作。他和陶铸一起创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抗日游击区。后又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参与领导建设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鄂中6年艰苦卓绝的工作,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部分。他在这个战斗岗位上,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新四军五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已是身患多种疾病,但仍抱病坚持工作。严重的肺病使他卧床不起。1944年3月6日,平汉线各据点日军出扰大悟山南北地区。3月7日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人物传记

寒门秀士

1915年8月8日,杨学诚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开子岗杨堡益湾一贫苦农户。父母之外,尚有弟妹各一。尊父有薄田数亩,养家活口不够,常给地主打短工,以换取微薄工银。尊母黄氏,苦撑着家,晨炊夜绩,养育着学诚兄妹。一家五口,含辛茹苦,挨年度月。

杨学诚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七、八岁上,见同村小伙伴都上学读书,自己家贫,无力与往,便到附近一处私塾学堂,侧听老师育读教课。没有纸笔,则折断树枝在地上习字。父母见他如此好学,便将几亩薄田变卖,换得些许银钞,供他入塾就读。他熟读诗文,过目能育,在众童之中,出类拔萃。伯父在汉口经商,见他有出众之才,决计资助他到汉口上学。学诚乃离乡赴汉,至蔡家巷新民小学学习。数年之中,均以品学皆优而获学校嘉奖。1926年卒业于该校。1927年考入武汉一中,越3年进入湖北省立高中,复又转入武昌职业中学就读,直到1934年卒业。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他埋头读书,不问政治,对学业孜孜不倦。他热爱自然科学。做一个自然科学家,是他对未来的憧憬。

铁蹄下的觉醒

1934年夏,杨学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水木清华,校园幽丽,正是读书的好所在;加上物理系教授阵容整齐(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仪器设备精良,科研成果也已初露端倪;这些,对他的吸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一入清华,便一头扎入书本。那时人们常见他挟着课本,规规矩矩地按时到图书馆用功;平时罕言寡语,绝少锋芒,也几乎未见他参加课外活动,国事与政治,他更是了无兴趣,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正统派好学生。

然而,到1935年暑假,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在阅报室内,人人经常可以看见他在聚精会神地阅览每天的报纸,他显然对时局问题关心起来了。原来那时正在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之后,国民党政府俯首帖耳地接受了日本军部的要求,取消了河北省和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部,撤退了河北省内中央军、东北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了河北省主席和平津两市市长。当时人们怀着极沉痛的心情描绘了那个情景: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这股强劲的时代逆流,使素来埋头用功的杨学诚,也不能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再也不能毫无感应地安心读书了。日军铁蹄,踏碎了祖国河山,也踏碎了杨学诚的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何来个人的光明前途。他觉醒了!

数月之后,北平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杨学诚对于政治就更加热心了。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示威运动。1936年初他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三团(由清华、燕京、辅仁等校组成)。在出发之前,他同参加南下宣传的全体清华同学一起,在体育馆前举行了宣誓。誓词说:我们下了最大决心,出发下乡,宣传民众,组织民众,不怕任何阻碍,不惜任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返校。谨誓!他被委为先遗大队的队员,和清华的李昌、于光远,燕京大学的梁思懿等一起,负责侦察情况,选好路线和交涉食宿。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赶路。北方原野,风沙满天,酷寒刺骨,他们却置之度外,一路有说有笑,边走边观察情况,做好路标。他没有自行车,常常是徒步跟着其他骑自行车的先遣队员一同赶路,因此他一路上就特别的紧张辛苦。一个多星期之后,宣传队到了固安,他由于过度劳顿而病倒。这是他正式参加救亡工作的开始,而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已流露无遗了。少壮派的美誉

抗日救亡运动也锻炼了他的性情,使他由一个儒雅风流的书生变成了一个疾恶勇斗的战士。他对于恶劣倾向的反对,如像眼睛对砂子一样的不能容忍,一见到有对工作拆烂污的事情,他就会首先发起急来,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毫不顾情面。同反动军警的搏斗,他更是攘臂怒呼,一马当先。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出动五千军队包围清华大学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逮捕与反逮捕的斗争。这一天是清华大学期终考试的第一天。拂晓,四百多名警察、宪兵、保安队对清华实行突然袭击,侵入校园搜捕共产党员。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首先被捕,并被押送到清华西门警卫室,绑在床头木框架上。俄倾,民先队纠察队长方左英也被反绑着手推进来了。紧随其后,北平学联负责人姚克广(即姚依林)也被推了进来。这时杨学诚动员了民先队员和爱国同学三、四十人,率先冲了上去。吴承明一脚踢开了警卫室的门。几个看守的宪警急忙站起举枪威胁,一眼看到大群学生蜂涌上来,势不可当,就变计拖枪而逃。陆璀急忙拔出小刀,为蒋南翔割断绳索。三位同学被夺回来了。然后杨学诚即带领同学赶到西校门外同军警展开了搏斗,击败了军警,并把停在那里等候载送被捕同学的8辆军车砸烂。几百名宪警、保安队一无所获,灰溜溜地被驱出学校。他们回去造谣说:数百名共产党在清华园暴动啦!当晚,宋哲元正式出动五千军队,武装包围了清华大学。那些已经暴露的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都已分别躲开,有的藏在教授家里,大部份同学则躲进了体育馆。那天晚上杨学诚和何礼负责值守。他们鹄立在离体育馆不远的地方,监视军警的活动。直到天明时军警发现体育馆有人,向体育馆走去的时候,他们才后撤至同学中。军警当场捕去的人,没有一个是黑名单上的,他们只是胡乱抓了一些人,交上去应差。

这时蒋南翔必须离校暂避。他在交接工作离开清华之前,杨学诚将他秘藏在自己的房里,为他掩护,探听消息,最后帮他转移地点。在那些风声鹤唳的日子里,杨学诚只是关切着蒋南翔的安全,毫不顾及自己的危险。蒋南翔后来曾说:他这种侠情义肠,第一次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

二二九逮捕后,清华学运暂时沉寂下来。某些清华民先大队的负责人情绪消沉,放弃工作不管。经过队内积极分子的酝酿,召开了队员大会,改选了大队部。已孚众望的杨学诚和凌松如、纪毓秀、李昌等人膺选,组成了新的大队部。清华民先队又生龙活虎般地活跃起来,成为当时整个民先队中最坚强的一个组织。

在1936年3月31日进行抬棺游行的那次著名的行动中,杨学诚也是最为激昂。会前背着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会场去开会的是他,会后抬着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领头冲锋陷阵的也是他。

在一二九运动的初期,杨学诚的以上种种表现,使他荣膺了清华少壮派的美誉。他参加救亡运动,是如此积极热情,最有力地支持着他的,可说是一腔沸腾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便是他接受共产主义的基础。

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

1936年5月或6月,杨学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政治生活中,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当时清华进步同学把入团叫做入中学,入党叫做入大学。有一天杨学诚和李昌、凌松如等在宿舍闲谈。杨学诚经过多时的观察,机敏地发现李昌似已是在党的人了。因此当时他说:老李,看样子你入了大学了,你不能一个人入大学,把我们丢在外边呀!李昌直率地答道:好吧,我就作你们的入党介绍人。杨学诚入党前后,其政治和思想上的进步,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入党之前,他在救亡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只是一位怒目挥拳、见义勇为的斗士;入党以后,经过党的教育,他就逐渐地习惯于考虑问题,分析是非,以智取人,以理服人。1936年秋季以后,他便出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清华,是一二九运动中斗争得最为激烈的一个阵地。在学生会中存在着组织上的对抗,在党内和民先队中,还存在着思想上的分歧。每一新的事态发生,在校内总要发生各种激烈的争论;在各种会议上,常常是各种意见纷然杂陈,各不相下。必须首先在各种会议上战胜各种不正确的意见,才能把党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下去并取得胜利。这一严重的任务,这时首先就落在杨学诚的肩上,而他确也是不负众望,屡战屡胜。正如蒋南翔在1944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纪念杨学诚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在大会的讲坛上,在各种讨论会的论战中,他成了一个最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的出色的雄辩家;在一二百人的民先大会上,他常常能以一篇热烈的讲话,一下子转变整个会场的空气,把所有的人都激动和振奋起来。他过人的天禀和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卓越成绩,使他成为清华学生中最有威信的政治上的领袖。

1937年4月,杨学诚被选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和北平市委书记黄敬、民先队总队长李昌,北师大党支部书记林一山,随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等,到延安参加党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会--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大会。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增强了他对党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是党中央分管白区工作的同志。这时杨学诚等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北方局秘密油印刊物《火线》上发表重要指导性文章的作者K.V.先生,就是刘少奇同志。

在这次大会上,杨学诚和李昌也发了言,反映了北方革命学生的思想情绪,从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考虑。后来毛泽东同志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中,详细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杨学诚回到北平后,正式参加了北平学生运动的领导机关北平学委的工作,担任了中共北平学委委员、城西区委书记。

不久,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工作,最后于9月初旬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通过武汉华北同学会组织,开展了群众工作。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参加省委,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青年救国团团结了武汉和湖北各界的爱国青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爱国运动。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中原告急,武汉岌岌可危。为了准备游击战争,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的指示,通过湖北国民党内进步人士的统战关系,派遣了一些青年骨干由陶铸同志率领到鄂中农村,举办训练班,积极培训一些青年骨干,为日后鄂中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初步基础。1938年8月陶铸同志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无法工作时,省委又派杨学诚同志到鄂中,担任鄂中特委书记。不久,武汉沧陷,抗日战争进入了敌我相持的极其艰苦的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成为抗击日寇的主要力量。杨学诚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也于此时走上了敌后抗日战场,谱实际情况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他在新的战斗岗位上,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平汉)路西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五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他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也日益充分显示出来。

学诚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具有坚强的党性。这首先表现在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抵制王明右倾投降路线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他一到鄂中,就与鄂中特委成员一起,全力以赴地领导鄂中党组织,抓住了武汉沧陷前的瞬息时间,切实地进行了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1939年中秋前夕,日军溯长江而上,越大别山,紧逼武汉。学诚同志紧急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根据董必武同志的指示,要求鄂中党组织千方百计掌握枪杆子,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并作了具体部暑。他在会上说:我就是讨饭也要讨来一支枪,投入战斗!会后,特委分头深入基层,紧急进行组织武装的工作。当武汉与鄂中相继沧陷时,学诚同志亲自赶到应城矿区,率领共产党员蔡松同志所掌握的八条枪组成抗日武装,首先进入大洪山丁家冲。这时,陶铸同志从宜昌赶回。在陶铸同志和学诚同志领导下,迅速汇集和组建了鄂中各地我们党掌握的近百人枪的抗日游击武装,点燃了鄂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复经艰苦经营,终于组成了应城抗日游击区(简称应抗),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鄂中游击区,会同豫南鄂东两地党组织发动的游击武装,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点。1939年6月,李先念、陈少敏同志到了鄂中,同杨学诚和鄂中区党委的同志汇合,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了边区的抗战形势,研究如何创立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进一步贯彻党的独立自主方针,以及公开树起新四军的旗帜问题。当时豫鄂边区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正面战场战局相持,敌人已开始扫荡;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已开始付诸实施;第五战区桂系势力屈服于蒋介石集团的压力,反共事件迭起;鄂中国民党顽固派正阴谋吞并和瓦解应抗。敌、伪、匪横行,广大同胞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党迅速统一处于分散的武装力量,公开树起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新四军旗帜,独立自主地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中原敌后抗战。学诚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在会议上积极拥护党的独立自主方针,旗帜鲜明地赞成立即统一党的武装,公开树起新四军旗帜。他说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叫我们打出新四军的旗帜,我们就首先站出来,打出新四军的旗帜进行战斗。会议统一思想后,鄂中区党委根据中原局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决定马上把鄂中、豫南两地所掌握的利用各种名义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那时鄂中的应城、京山、钟祥、汉川等地迅速组成了近四个团的兵力。这支由我们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的诞生,立即成为中原敌后人民抗日救亡斗争和团结友军抗战的核心。它对于开辟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奠基性的历史作用。杨学诚同志在这关键的时刻和关键的问题上起了关键的作用。[4]

建设抗日根据地

养马畈会议以后,学诚同志担任区党委组织部长。在区党委集体领导下,他首先抓了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1940年,豫南、鄂中、鄂东党的组织和武装实现了全面统一。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有工农干部、知识分子干部;有红军老干部、一二九运动涌现出来的新干部;有来自外省市的外来干部,还有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绝大部分是新干部。如何适应根据地初创和急剧发展的胜利形势,建设一支无限忠于党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学诚同志就在这一情况下,突出地抓了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出了要在干部中进行一次教育,开展反不良倾向斗争,以保持和发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他尖锐地提出:在党员干部中,必须警惕和防止出现把剥削阶级的思想和恶劣作风带到党内的新贵,并把它作为反不良倾向斗争的重点。在党的建设工作中,他还集中精力研究了农村党支部的建设问题。他在戎马倥偬之中,亲自找支部书记、党员谈话,参加他们的支部会议,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农民中的党员有不少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保守和私心较重的现象,及时提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群众斗争,逐步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反对党员中的小农思想,把农村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战斗堡垒。并明确要求党的组织工作,要以健全党支部为中心任务。1941年,他发表在中共中央党刊《共产党人》上的《给各地组织工作者的一封信》中,再一次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凡是党的一切工作没有如愿的开展,其关键乃在于党与群众的联系太差。学诚同志这些建党思路,至今仍十分重要。

学诚同志遵循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方针,强调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抗日战争的需要,一切工作必须为了战争的胜利。当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他直接参与军事斗争的领导工作时,他就义无返顾地勇挑重担,服从党委对他的工作分配。1940年,边区主力部队东进鄂东时,要求他留在鄂中,他就和陶铸同志一起胜利地坚持了鄂中根据地的斗争。后来,在宜昌沧陷时,又和刘少卿同志一起组织了(平汉)路西指挥部,趁机向西作战略展开,一举击溃了盘踞在天门的反共土顽潘氏父子,开辟了天(门)京(山)潜(江)根据地,为日后开辟襄襄西、襄南提供前沿阵地。1942年,他又与刘少卿同志奉命率部南渡长江,开辟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根据地。当初战告捷后,由于敌情恶化,主力两欠被迫撤回江北,学诚同志率领两个营的兵力,坚持鄂南敌后斗争。在频繁的征战中,他还挤出时间,对敌我力量对比、鄂南的地理与社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依托江北,坚持鄂南沿江根据地,逐步向山区发展,主力骑江跳跃作战的战略方针,从而把开展鄂南的战略意义,置于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他的正确建议,很快被李先念同志为首的区党委和五师师部所采纳。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改,德、意、日全面失败已指日可待。这一形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加紧积蓄反攻力量,准备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尤其是豫鄂边区地处中原前线,更须加紧准备。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区党委1943年1月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加强军事工作的方针。学诚同志积极拥护战争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并在会上作了系统发言,强调提出强化政权的意见,要求把地方群众工作、政权工作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为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服务。会后,他还勇敢地挑起了强化民主政权的重担,欣然接受了区党委的决定,担任了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的职务,为边区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杨学诚在鄂中和边区根据地的工作,曾受到好些同志的称道,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杨学诚同志在鄂中是受了很好的锻炼,他虽年轻,但处理问题却能深思熟虑,冷静沉着,不再有一般青年人的火气。

抗日英雄杨大章的故事


杨大章(19091944),原名杨士英,又名章棣。1909年出生于天津市。冀热边行政公署第1专署专员。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0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教员家庭。1923年考入南开中学,在校学习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影响。毕业后入天津北宁铁路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天津、唐山等北宁铁路沿线车站秘密组织工人抗日团体。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大章任中共北宁铁路党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在铁路职工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展抗日团体铁路救国会(简称铁救),主编抗日小报《铁救》。团结和组织进步工人,利用铁路工作的有利条件,为根据地采购运送物资,护送根据地干部安全过铁路,搜集敌人军队和军用物资调运、铁路沿线军事部署等情报,及时提供给党组织和抗日根据地。

1943年他任冀热边行署第一地区专署专员。1944年5月,率蓟遵兴联合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各区主要负责人及专署警卫连到团子山开会,在窜岭庙遭敌人重兵包围。他果断地命令警卫连长向敌人主动出击,掩护一部分干部冲出重围,安全转移。当突破口被敌人火力封锁后,他带领干部、战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与50多名同志一起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主要事迹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三省,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不战自退,大好河山很快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东北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杨大章目睹了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愤恨至极。他愤而弃职回到天津,继续到行李房任司事,在天津至山海关段客车上工作。休班时,他常常到北平中国新闻社阅读报刊,了解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局势,渴望寻求一条民族解放的道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大章认识了共产党员杨思忠、黄树则。对祖国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使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从此,假日工余,常在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剖析中华衰败之祸源,探讨青年应负之使命。在党组织的帮助启迪下,杨大章朴素的爱国思想迅速得到升华。后来经杨、黄二人的介绍,杨大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以后,杨大章以职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声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无能。1936年,他调到山海关天津郑州段负责铁路联系工作。借职务之便,积极散发抗日宣传品,播撒革命的火种,组织并领导铁路段抗日救国会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日运动迅速欣起高潮。按照党组织指示,杨大章在天津、唐山等地建立抗日救国会小组,发展救国会组织,印发抗日宣传小册子,发表抗日演说等,对铁路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许多人在听了他那动情的、充满民族大义的演说后激动地说:大章说得对,说得好,只要咱穷苦人团结起来,就不怕他娘的几个小鬼子。有人干脆对杨大章说:大章,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大家听你的,只要你发话,我们就和日本鬼子拚到底。

1939年4月,杨大章偕同爱人阎国珍(中共党员,化名阎志)前往平西根据地,到冀热察区党委党校学习。7月,学习期满后任晋察冀第六专署(即平西专署)民政科长。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遇到困难就千方百计地去解决。是年夏天,连日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无情的洪水象猛兽一样,吞噬田园家宅,冲毁交通线,平西人民遭受天灾人祸的双重浩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杨大章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带领救灾人员,昼夜奋战在拒马河畔。有一次,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中,湍急的洪水几次把他打入水中,险些葬身河底,几经奋力拼博,才顽强地游到对岸,指挥灾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1940年杨大章兼任平西专署秘书主任,不久即调到昌宛联合县任县长。平西是中共在晋察冀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日伪军为了摧毁它,从1940年就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在狭长的山地遍设据点,并频繁包围村庄,抓捕干部,对昌宛地区实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先是三光政策,继之密布据点碉堡,敌特日夜出扰,破坏抗日根据地建设,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眼看着根据地的面积逐渐缩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杨大章与群众同甘共苦,经常到老百姓家里问寒问暖,他总是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与乡亲们交谈,对乡亲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支援根据地建设精神给予鼓励。他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要咬紧牙关,坚持呀!临走时,他让警卫员给老乡们送些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表示心意。乡亲们接过东西,眼含热泪,紧紧握住杨大章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县长,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您尽管说话。

杨大章灵活地掌握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建立两面政权,坚持地方工作,紧紧依靠群众。群众更是主动为抗日捐款、捐物,各尽所能,多作贡献。就这样,在艰苦的游击环境里,昌宛仍然很好地保证了抗日部队粮食和物资的供给。杨大章以顽强的意志,率领全县人民始终战斗在百花山头、永定河畔,使一度形势危急的昌宛联合县,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扫荡,巍然屹立在敌后。昌宛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再次出现新的局面。杨大章也因此获得模范县长的称号。

1943年冀东区的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过春夏两次恢复基本区战役,在敌人实行治安强化运动中被蚕食的基本区先后得到恢复,并开辟了大片新区。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遵照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指示,于7月撤销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署的建制,建立冀热边行署,行署下设5个专署。杨大章被任命为第一地区专署专员。

第一地区专署下辖平(谷)三(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蓟(县)遵(化)兴(隆)和丰(润)滦(县)密(云)4个联合县。敌人曾连续几次实行治安强化运动,并反复进行大规模扫荡,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杨大章在长期的斗争中,对于如何搞好抗日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任后,他马上召开了各县有关领导参加的机关工作会议,就当前形势和工作等情况听取了汇报。然后逐步建立了机关生活、工作、学习等项制度;明确了汇报、请示、巡视等项规定;印发边区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法令;结合根据地具体情况,制定了巩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各项措施。

为了重点做好政权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杨大章先后几次召集有关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在讨论时,他说:村级政权建设是我们坚持根据地的基础,要做好这个方面的各个环节工作,有什么问题,同志们就提出来共同商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什么样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1944年3月15日,专署发出了《关于改造村政权的指示信》,指出:村政权的好坏,关系到抗日斗争的成功与失败,要坚决清除原村政权中的坏分子,以保证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之后,杨大章身体力行,深入到各县指导工作,整个专署迅速掀起了村政权建设热潮。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首先在群众中加强革命气节教育,并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对士绅,教育他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因一时之安逸,忘了民族气节。对保甲长讲清抗日是为民族雪耻,不当亡国奴,不能只看到敌人一时的疯狂,看不到胜利前途。对群众,讲清要坚定胜利信心,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其次,加强锄奸反特工作。对那些一意孤行的汉奸特务坚决镇压,毫不手软。就这样,杨大章上任不到10个月,第一地区的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各级干部和群众都称赞他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好专员。

1944年5月,第一地区委为了配合部队恢复基本区,尽快做好地方党组织工作,加强地方政权建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整顿蓟遵兴联合县党组织。16日,杨大章、第十三团政委廖峰、蓟遵兴联合县县委书记占中(季安)带领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和各区主要负责人一行200余人,在专署警卫连的保护下,进山开会。他们由蓟遵兴的东部平原进山,穿过马伸桥镇北部的丈烟台、太平庄据点间敌人的封锁壕沟,来到开会预定地点团山子村(蓟县下营)。团山子是个小山村,周围山连山、岭连岭,山峦起伏。从这里到下营镇只有4公里。会议开始不久,一位同志突然病倒,急需抢救治疗。于是通过关系,到敌占区下营镇找来医生。但这名医生在诊病后,回到下营镇,立刻把会议的召开情况向敌人告密。敌人得知情报后,连夜从承德、平谷、兴隆、遵化等地,调集3000名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17日,下营据点之敌用炮火袭击团山子。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杨大章果断决定与会人员迅速撤离,分散隐蔽,开往无人区。18日夜里,天空阴沉沉的特别黑,这正是转移的好机会。然而天不做美,队伍出发不久就下起了雨,走到下营窜岭庙附近时,大雨滂沱,难以行进,不得不暂时到庙里避雨。200多人挤在仅有7间房的孤庙里。拂晓,警卫连发现了敌情,立即向杨大章作了紧急汇报。很快,窜岭庙西山被敌人占领,密集的枪弹象雨点般射来,一颗颗炮弹不时地在附近爆炸。面对疯狂的敌人,杨大章镇定自若,他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那些即将返回各地,配合部队反攻作战的县区干部。关键时刻,他一面从容地让大家烧毁文件,一面继续派人侦察敌情,并根据南山沟深、岭多、树密的的自然环境和该处敌人火力较弱的情况,决定由连长马振林指挥警卫连,掩护县区干部向南突围。指战员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冲杀,终于撕开了突破口,队伍迅速向外冲。由于这些人大都是平原地区的干部,没有作战经验,不熟悉地形,队伍很快乱了。在这时,敌人又抢占了南山头,并以猛烈的火力封锁了突破口。南山冲不出去,杨大章继续指挥向东突围,但东山也被敌人控制了。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杨大章振臂高呼:誓与敌人决一死战!在他的鼓舞下,干部战士精神抖擞,以巨石作掩护,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决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战斗由拂晓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一部分同志经过顽强的拚杀,冲出重围,安全脱险。但杨大章却在指挥突围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5岁。战后,当地抗日干部和群众走遍了山山岗岗,秘密收殓烈士们的遗体。在东山凹里,他们发现杨大章烈士的遗体仰卧在岩石上,头部负伤,两支手枪压在身下。

人物纪念

窜岭庙的道士许恒山目睹了所发生的一切,十分敬佩八路军干部抗日救国、英勇牺牲的精神。他毅然砸毁了庙内供奉多年的所有泥塑神像,亲手制作了一块烈士纪念匾,恭恭敬敬地悬挂在大殿中央。上书:为国为民牺牲烈士纪念为国尽忠光荣牺牲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对日军作战英勇牺牲三十三名总司令占中总政委杨大章

1958年,杨大章烈士的遗体迁葬于唐山冀东烈士陵园。

中国寓言故事:杨布打狗


中国寓言故事:杨布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华佗被杀另有真相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众说纷纭,华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查字典故事会为你分析: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