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失恋是一种心理病吗

失恋是一种心理病吗

发表时间:2021-04-17

【www.qg13.com - 思念是一种病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失恋是一种心理病吗,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时候很多人不明白失恋的人怎么就像那么脑袋缺根筋一样,仿佛失恋就跟死了亲人一样。之所以这样说的人,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伤痛。有时候之所以难过,痛心,甚至感情失意,主要是因为真的爱过。但是走不出伤痛,那是因为真的想抓住这份情感。因此,失恋不是一种心理病,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确切地说是一种挫折。

爱情没有的话也就没有。一旦拥有过就会明白,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付出。这种付出超越了友谊,超越了亲情,仿佛这一生就会找到对方一样。由此我们想到婚姻之中人们常常把两个人称为一半,另一半。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当你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你的人生的圆才能画的圆满。当你失去了另一半,你就会感觉到孤立,感觉到痛苦,感觉到心伤,感觉到倾斜和坐立不安。所以,失恋不是一种心理病,而是一种情感经历,是一种心伤,伤口可以愈合,但是需要时间。

失恋了,不是走不出情感低谷的。因为这个时候,如果当事人有足够多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亲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失恋者调整心态速度就会很快。之所以看不开,就是经历的太少,之所钻牛角尖,就是因为人生的格局太小。其实人生活着,爱情是具有不定式的。想要拥有一生不变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理想。早点看开对未来心态的成熟是一件好事。人生本来就是充满着悲欢离合,你想要的未必都会喜欢你,你喜欢的也许人家心有所属,既然这样,何不静心来对待自己的爱情,坦然面对自己的现实,用心耕耘好自己的人生。

失恋不是一种心理病,因为失恋就和考试失败一样,这个结果对当事人来说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失恋意味着当事人在某一方面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有时候人是最容易变化的,所以爱情中更是充满着变数,只有勇敢地面对变化,接受变化的人才能够经得起人生的风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又能说得清以后的事情呢?有时候你今天沉浸的事情,过了很久自己都会嘲笑当年的自己,但是若不是这样的经历,怎么样证明我们年轻过?

失恋是人生遇到的一种挫折,但是经历失恋后建立起来的挫商,这是任何财富所买不到的。所以,失恋不是一种心理病,无须用药,需要的就是理解、支持、陪伴和分享。过多的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人都有一种自我康复的能力。要相信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尤其是重感情的人,一旦他们选择遗忘,那么就真的忘了。所以,不要把一时的失恋或者失态看成是心理病,而要看成是一种人生之路上的一种挫折和过程。

延伸阅读

公主病,是一种福气


当别人说你是公主时,听听开心一下就好,不要放在心里,听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公主,而事实上你还只是别人嘴边的公主,就像今天美女成了女性的代名词一样。让自己沉醉在公主的世界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不是公主,还生出了一身的公主病。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女孩,需要努力工作,才能保证一日三餐,才能买车买房子,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的生活环境,才能过上虽然平凡却幸福踏实的小日子。

玉梅出生于普通家庭,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因为是独生女,家里人所有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把她宠得像个公主,要啥买啥,吃啥买啥,就差没架个梯子到天上把月亮摘下来了。这也养成了她骄纵的性格,幼儿园时生日一定要吃好大好大的蛋糕,牙齿都掉了还吵着要吃糖,看到小朋友穿了一件好看的裙子,她回家也吵着要买一件。长大后,交了男朋友,还是那么骄纵傲娇,男朋友像个奴才一样对她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她要他不能跟别的女同学说一句话,哪怕是打一声招呼,她都拉长那张脸,非要男朋友说个清楚。她生日了,她故意不说,看看男朋友记不记得,并且暗示她想在生日那天收到什么礼物。结果男朋友接收不到暗示,只给她买了个蛋糕,她不开心,说男朋友不够爱她,不然怎么会这么没有默契,意会不到她的暗示。她在街上看中了一件衣服,先不买,等周六日拉着男朋友出去买,哪怕他在赶作业,面临着写不完就要被老师罚的风险。虽然两人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吵吵闹闹的,但感情还是很好,直到毕业后分手了。

工作后,因为她从事广告行业,不仅每天都要挤地铁上下班,还随时加班加点熬夜,但她没打算跳槽,因为待遇还不错,她需要这份工作,需要努力赚钱。后来,她遇到了一个男孩,两人互生情愫,确定了男女关系。男孩是个没有父母做后盾,不能给他交首付,要白手起家的人,所以他要拼命工作,存款付首付,在这个城市立足。作为男孩心目中未来的媳妇,她也要为了两人的将来努力赚钱,尽可能多的存钱,尽可能快的买下房子。情人节了,公司不放假,她也不会让男友给她办个烛光晚餐,更不会拉他出去逛街,累了一天的她只想下班后一个人好好地待着。生日的时候,男朋友买好了电影票,要和她一起去看电影,她才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想去买衣服,她看中了就买,或者索性到网上买,绝不会非要拉着他陪着去,因为她知道他很忙也很累,与其花这个时间来徒增劳累,还不如好好休息。

他一直很感动自己有个这么懂事又贤淑的女朋友,她笑了笑说:“你有所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个傲娇的公主,一身的公主病,可是,我毕竟只是个普通的女孩,就像你一样,需要奋斗才能买上房子,才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忙,哪像读书时候那样不知人间辛苦,整天愁呀作的,为一点小事就闹。”

不久,两人一起付了首付,住进了新房,结了婚。婚后两人忙碌而幸福着,过着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没有因为作因为矫情而产生的各种吵和闹,互相体谅,各自忙着,为幸福生活努力着。

偶像剧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偶像剧有美妙的曲折,浪漫的邂逅,转角会遇到真爱,雨中会有男神出现给你撑伞,可现实里转角可能只会有一个冒失的人冲过来,把你撞倒,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去,雨中你一个人淋成落汤鸡,看着撑着伞的人一个又一个地从身边走过。如果你一身的公主病,能让你的公主病不加收敛地发作,那么恭喜你,你是多么的幸福。只有你不为生活发愁,闲得蛋疼,身边又有个人纵容你的公主病,你才能这样肆无忌惮地生出一身的公主病。

当你每天忙成狗,要处理一地的鸡毛的时候,你根本没这个闲工夫去作去矫情,没心情去伤春悲秋。只有闲得蛋疼的人,才会因为那么一丁点的事去作,给生活一点事情。忙,是一剂良药,可以改掉很多可有可无的矫情,可以改掉不是公主命,却一身的公主病。

外遇是种心理病


人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我们首先会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努力地去达成以后,我们又会贪心地想要达到更高的目标。这就像有些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爱人、一段爱情,但是他们会贪心地认为自己就该像古代男人那样三宫六院,于是他们发生了外遇。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爱人无法满足自己想要的爱情时,寻找外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社会现实方面来说,外遇只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遇是种心理病。

外遇是一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外遇的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没有获得责任感。人的一生在不断发展,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人总是会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当你失去了平衡,我们便称之为心理不健康。发展性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自负或者不自信、认知错误、目标缺失等,而外遇的人正符合这三点,首先,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就能够外遇的,你已经有了家庭,但是还要有人愿意和你建立另一段“爱情”,你一定要有足够的魅力,所以说外遇的人一定都是自负的,他们擅长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并且表现的都是自己优秀的方面,甚至他们会无限夸大这些东西,从而吸引别人对他上心。外遇的人心里有一个理所当然的信念——当爱情缺了口子,我就该用“爱情”补,所以外遇就成了一个弥补自己的借口,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错误,他们不但不能正确认识爱情的排他性,更是火上浇油地处理爱情中的不和谐。都说爱情的目的是天荒地老,而当一个人缺失了责任目标之后,他就会丢掉对眼前爱人的责任心,并且还把自己的爱分给了其他人,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外遇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外遇是一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外遇的人身边环境发生改变,往往不能适应。相爱是美好的,爱着是煎熬的,当爱情足够美好的时候,我们才会被它吸引,从而开始一生的执著追求,而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太多开始还未来得及预料的事情接二连三出现,我们便觉得这个过程很煎熬,颇有一种爱并痛苦着的感觉。也就是因为这个过程的中间部分不如开头部分的美好,我们总觉得缺了好的,多了坏的,以至于无法接受这种爱情,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其实这就是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心理正常的人,哪怕是心理遭受了重大事件的影响,他也能慢慢随着时间调节平衡。而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美好爱情的人选择外遇之时,他以一种还不够资格被称为应激性障碍的心理做出了应激行为,正常的人绝不会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外遇称作一种适应性心理问题。

外遇是一种障碍性心理问题,外遇的人内心存在一种焦虑性障碍。外遇都是有原因的,一般都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没有得到预期的满足感,外遇的人其实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在外遇之前,他们会为自己的不够和谐的婚姻而焦虑,为他们是否应该找新欢而焦虑,为自己能否找得到自己想要的第三者而焦虑,而在外遇的过程里,他们会为自己的行程被发现而焦虑,还会为自己的地下情被发现而焦虑,更会为怎样去讨好第三者而焦虑,外遇之后,他们更是提心吊胆,为身上是否存在蛛丝马迹被人发现而焦虑,更为找什么样的借口去解释而焦虑……

外遇是种心理病,如果你想外遇,如果你外遇了,你真该勇敢面对这种心理疾病,用正确的心理疗法进行治疗,或者向心理医生求助,不仅是拯救自己,更是拯救你的爱情与婚姻。

有一种病叫爱情


有一种病叫爱情

本文选自《孤独的敏感者》

人间的爱恋本是一种心理疾病,因现代文明的婚姻制度而生。

在现代的一夫一妻制里,夫妻变得人模人样,彬彬有礼。丈夫上班,妻子通常说着心疼的话:“亲爱的,你可早点回来啊!”丈夫下班回来首先与妻子打招呼:“亲爱的,我回来了!”然后礼貌性地交谈、上床。遇到节假日,丈夫通常显得非常高兴地陪妻子逛街、购物,跟在妻子后面大包小包地边走边夸妻子有眼力,东西买得好。大家礼节性地生活,礼节性地做爱。实在不行,向对方道个歉:“亲爱的,今天太累了,下次吧。”于是,关灯睡觉。其实,谁也没睡着,大家彼此平等地各想各的心事。在邻人朋友眼里,双方很幸福,一对模范夫妻相,而在各自的心里却是冷漠的猜疑——女的担心对方花心,男的害怕女的有外遇。这大概是现代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个写真。

在现代婚姻制度下,有一个神话叫“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也许一对男女结合的前提应是彼此的喜欢,然而,谁敢保证婚姻存续的基础就是“爱情”?也许事实恰恰相反:人类为了羁勒爱情才发明了婚姻制度。有一点是清楚的,人类婚姻制度的起源并不来自爱情,而是来自宗教和社会的自然性。前者以西方为代表,后者以中国为典型。

圣经《旧约·创世纪》说:“耶和华神就将从亚当身上所取的这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亚当面前来。”夏娃于是成了亚当的妻子,这是人类的第一对夫妻。在西方宗教的语境下,被指称男性的“我们”只是整体性的“一半”,而另一半存在于世界的某处;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意义就是寻找这另一半成为一个合体。基督教会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性是一种不干净、罪恶的东西,但为了生育,性爱又不得不有,所以婚姻成了把性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制度。基督教徒圣保罗认为,婚姻的存在本来不是为了生儿育女,而是为了防止奸淫的罪恶。在他看来,只有当性行为是为了纯洁性关系时才具有正当性。这是婚姻的一个宗教来源。

在中国,婚姻被看成一种“自然”。《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构精的男女即是夫妻。“妻”在《说文解字》被释为:“妇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中又从又。”《白虎通·嫁娶篇》则说:“妻者,齐也,与夫齐体。”婚姻大体上被看作男女两性的自然结合。在中国的婚姻制度里,与男女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的词是“娶”和“嫁”。

《说文解字》把“娶”解释为:“娶妇也,从女,取声。”“取”和“娶”在古代是同一个字。而“取”字,从又从耳。又,甲骨文像手之形,《说文解字》:“又,手也。”从又之字,多与手有关。“取”即用手去提耳朵,本义是“捕取”,娶女子为妻即“取妇”,很明显有掠夺女子的意思,可能与“抢婚”有关。

“嫁”,从女从家。“嫁”与“家”是同源字,许慎将“嫁”解释为“女适人”,《白虎通》解释为:“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适”就是出嫁的意思,女子作为“出适人”是成“家”的前提。“婚”则指的是嫁娶的时间,意为“昏”字。“男以昏时迎女”,及“娶妻之礼,以昏为期”。昏时,大约等于晚上六七点。《尔雅释诂》云:“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黄昏来临,阳气退而阴气升,是阴阳交合之佳时。当然,此时也适合男女洞房花烛之事。由此而知,婚姻与感情无关。

其实,婚姻的价值既不是为了巩固爱情,也不是为了生育,而是另有两义。一是对“性”的纯洁性所做的制度安排。西方最为典型。在基督教里,婚姻就是男女本源意义上的永久结合,以双方的忠诚为保证。忠诚是一夫一妻制的伦理基础;忠诚意味着:在婚姻里,男女双方只能与对方交合,与婚外任何人的性行为都是严厉禁止的,因为这是对忠诚的背信。忠诚也扩展为婚前性行为的禁止,这是因忠诚而生发的“贞操”概念。同样,西方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也禁止离婚或再婚。离婚是违于上帝的意旨,是完整性的解体,同时也是对忠诚之德的失约。新娘与新郎手上的那颗钻石戒指就是忠诚的担保,犹如孙行者头上的金箍,只能戴不能摘。

二是对“抚养”的保证。婚姻不是为了性爱,而是为了限制性爱;婚姻也不是为了生育,那只是性爱的结果。很显然,要求得这样的结果并非需要婚姻,不结婚照常生孩子——看看那些“非婚生子女”就知道,剩下的可能就是为了“抚养”这一项了。人类虽说是动物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动物比起来,人类“抚养”的任务更为繁重。首先是女性的怀孕期就比其他母性动物的时间长——九个月的时间里,怀孕的妇女身上仿佛绑了一块十斤重的石头,行动起来甚是不便,稍微疏忽就会导致流产,所以需要人的照看;这是次要的,要紧的是,母亲一旦分娩,新生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需要十七八年的时间,这在动物界实属例外。我们知道,人生下来器官都发育不全,既无牙齿,也不能坐立,要学会走路都需一到两年的工夫。若人孤立地被投放到动物界,别说文明了,存活都是个问题。而其他动物为了生存,一生下来拖着脐带就能站立,不一会就能奔跑。这是进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本质上都是“早产儿”。

这之后就是喂养、教育,然而,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繁重的任务,人类社会没有一个抚养的制度肯定不行。问题是,哪种“抚养”更为合情合理?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曾设想孩子生下来就交给国家(城邦)抚养。这听起来不错,但其实很糟糕,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动物性——亲缘性:它无法保证那些饱受想念之苦的父母不会在半夜里把看管人杀掉偷回自己的孩子。

这样说来,最为划算的抚养制度就是把抚养的任务交给孩子的父母,而且,当父母年老体弱之后,那些被抚养长大成人的孩子也得对父母尽到义务。无论是基于血缘亲情,还是基于社会性的制度——这就是婚姻制度的“反哺”功能。从本源意义上说,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就是人工繁殖学。

“抚养”与禁止婚外的性行为有着内在关联。因为,就动物性而言,人一般不愿抚养别人的孩子,无论出于妒忌还是尊严都是如此。当一个充当丈夫的男人知道生活在自己家里的孩子是妻子背地里与别的男人所生时,我们不难想象他的反应。这也是为什么男人通常不喜欢头上的帽子是绿色的原因。对妻子而言,也是一样。当然,妻子可能迫于某种压力而屈就抚养不是自己所生的孩子,但也不影响这个判断。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夫妻除了抚养孩子之外,并不是无事可做。事实是,自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建立以来,有两个因素一直与之相伴随--离婚和外遇。婚姻无法根绝人类潜藏的“外遇”倾向,这着实令宗教和社会制度沮丧。或者说,爱情在本源上就是基于一夫一妻制所生的一种心理疾病。

婚外的性爱有两个来源:一是娼妓,二是外遇;两者都与爱情有关。

当爱情被无休止地诗意表达之后,最好的方式是把“爱情”交给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

在精神分析学里,爱情就是“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与性欲有关,而性欲后面隐匿着一种叫“力比多”的东西,它是一种潜能,驱使人追求快乐,释放本能。力比多是性欲的原始动力,助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

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茨威格在《精神疗法》一书中对力比多也作了精神分析:“人不想要永恒,尤其是灵魂并不渴求精神生活:它只是受欲望驱使盲目地渴望着。普遍的渴求是所有心理生活的第一下呼吸。就像身体渴求食物,灵魂也渴求欲望。力比多,这一原始的欲求,灵魂无法抑制的饥饿使它迎向世界。”这一观点也外现于他的许多小说中。如,中篇小说《雷泼莱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中的主人公具有类似性:原始混沌中的力比多像火山底下的岩浆一样积蓄、涌动,而不自知;若遇到合适的契机就会在瞬间苏醒,随即一发而不可收,做出有悖伦常之事。对于这种力量,再苛刻的制度也无能为力。

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爱情与荷尔蒙有关。爱情就是痴情(infatuation),即是对所爱的人的一种上瘾式的渴望与臆想。说它是上瘾的,是因为这种臆想会产生快乐,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爱情到性爱,正是由于荷尔蒙的作用。性爱时,人体内的睾丸酮和肾上腺素使各组织运转加快,快感产生,而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和化学变化也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据说,恋爱时人体内的睾丸酮含量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男性血液中的睾丸酮含量要比女性多。一旦坠入了爱河以后,男性的睾丸酮含量骤减而女性的则明显增加,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化,而女性则男性化。这时的男人表现得友好并善解人意,而女人则容易冲动。这样,男女之间的差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爱恋会使人们变得互相类似。

可惜的是,这种激烈的爱往往是不长久的。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就会回到它们平常的水平。“热恋”随之也就转化为一种叫做亲情的感情。这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安全、舒适的感觉。它与“热恋”不同,可延续很长时间,一旦失去,人也会感到痛苦和失落。从热恋到亲情的转变为离异和偷情提供了前提。

为了弥补失去的爱恋激情,丈夫开始背着妻子到妓女身上寻找快乐;妻子也在丈夫的猜疑中觊觎别的男人。离异、偷情也会随之发生。“离婚”对现代人来讲,往往被说成是寻找新的爱情。是的,每一次新的婚姻也许都是以新的恋情开始,而每一段恋情也都有自己的周期,“离异”会陷于没完没了的“寻找爱恋”的迷狂症。离婚也意味再婚,重新组成家庭,而每一次家庭的重组都需要成本;子女的抚养费则是一笔可观的代价,并不是所有的红男绿女都能承担得起的。于是,偷情成了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偷情普遍存在于婚姻之中。一方面,夫妻双方都存有拈花惹草的不忠的需求和心理;另一方面,对配偶的这种不忠诚的行为,又存在着极大的忌妒心理。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形的并置现象:一面是制度性的婚姻,另一面是无法抑制的爱恋所产生的偷情。这可能是一夫一妻制的真实样态。虽然宗教和制度极力压制婚外的性行为,但这也变相承认了偷情的存在。

西方的基督教把婚外的恋情称为“禁果”,试图用“忏悔式”的伦理教化维持一夫一妻制的纯洁性。然而,无论怎样忏悔,婚外的情人一直与婚姻的夫妻对峙。东方的佛教将“贪欲”列为六大根本烦恼的第一位。在所有的贪欲之中,男女之欲被看作最坚固难舍,因此被称为“生死根本”。佛教对情欲的态度是严厉的,《楞严经》就提出“纯想即升”、“纯情即堕”的说法,认为贪恋情欲的人会堕落为畜牲或下地狱。淫戒是比丘第一戒,要想即身成佛,必须突破情爱关口。而事实上,多数俗子并不想成佛,宁愿为爱受苦。佛家知道这一点,却无多少心法,就只好指望“无相”的修身禅定了。所谓的禅定,无非就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心法而已,对凡凡俗子并不管用。

偷情也许是婚姻催生的罪恶,婚姻本身或许就是爱情的真正罪人。

谁有罪?

以上这篇短文的草草数语,多半来自对法国影片《有罪》的感悟。若因此而冒犯了婚姻至上主义诸君朋友,还请宽谅。

想找理想伴侣,是一种作死吗?


想找理想伴侣,是一种作死吗?

人在多伦多度假,正好埋头盯着四方匣子。不管今夕何夕。

没想接到北京《心理月刊》的编辑来电,她要在10月做个专题报导,要求与我电话访问,题目是:「理想伴侣是否存在?」

她还附上一份当地的调查报告,其中八成男女都相信存在着「理想伴侣」。有趣的是:问起他们现在的伴侣是否理想,也有近八成人都说不是。

那位编辑不明其解,问我说:「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有理想伴侣,又有那么多人认为目前的伴侣不够理想?是否一早就不应该存有理想伴侣的念头,免得让自己失望。」

我却不以为然。相信有理想伴侣是最自然的一回事,谁愿意一开始就打算找个前世欠他债的人做伴,自讨苦吃?

但是信念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主宰着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信念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所谓理想伴侣,信念是怎样来的?它究竟有多少是个人的主观?又有多少是来自社会的价值观?

求偶初期,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个内定的蓝图,要怎样的一个人物,女的要温柔婉约,男的要体贴入微,两人碰在一起,高短肥瘦,都有一定的理想及要求,才算门当户对。这是上一代的观念,不幸的是,很多现代人仍然跟着这个规格为标准。

表面上的登对,其实绝对不足以维持一段两人关系,查理斯王子为什么不爱公主,却爱貌似巫婆的女人?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在这女人身上获得从未有过的母爱。这个分析其实也不无道理,试想想,与公主一起生活,有多少乐趣可言?公主是习惯了被供奉的动物,处处需要被人衬托。她们往往不明白,王子都是母亲的宠儿,他们的任命是骑在马上走天涯,搭救被魔法迷住的少女,没有人问过他们怎样面对长相廝守、多多要求的妻子。哪管你貌似天仙,反不如对这个平凡无奇,却像母亲一般赞赏你的女人,来得舒服。

这道理很简单,但每个寻偶的男女都要经过一番体会才能开窍。我认识很多女士,始终不能明白为何婚前的王子,婚后变成家中的一块木头,完全不能与自己配合;我也看过很多男士,无法理解以前那善解人意的可人儿,怎么一下子变成无理取闹的凶婆子。

想起一段有趣的对话:

妻子先投诉先生是个大男人,不帮她理家务。丈夫却说妻子才是大女人,并不是他不理家务,只是没有依据她的方式去理。他说,例如:吃瓜子,我会把瓜子壳放成一堆,吃完了才扫走,我妻子却非要我拿个纸袋子,把袋口翻转过来,吃一颗放一颗地把瓜子壳一粒一粒放在袋子里,说那才叫做打扫家务。

男人有声有色地把两人的分歧描述起来,像个受委屈的小男孩,连他们的两个小女儿都忍不住掩着嘴巴笑起来。

男女有别,这个分别可大可小,大分歧有时还容易处理,小分歧却最为熬人。也许伴侣的最大考验,就是朝夕相处的搭配。从打理家务到教育孩子,至处理双方家族,处处都可以是个战场。要做一对成功的配偶,单是爱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友情、同情、柔情,尤其是闲情。因为在我们这个马不停蹄的现代社会,人人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缺乏闲情,何来理想伴侣?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不停找事做,是因为在伴侣身上找不到共同的乐趣。不是说,不满足的妻子总会不断打扫房子?

理想伴侣,其实绝对不只是夫妻关系、同性伙伴、未婚男女,以及各种非传统性的配合,都是一种伴侣关係。也许我们的最大问题,是把一切个人期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llini)拍过一部叫「八部半」(Eight and a half)的电影,介绍了他生命中不同的女人:妻子、情人、工作伙伴、母亲,以及一个痴肥的保姆,因他仍留恋着孩童时倒卧在她肥大的身躯时那种肉团团的快感,每个人都给他带来不同的情怀。但是他的理想情人,却是一个不时出现在远处的神秘女郎,她永远存在他的意识中,却并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部叫「百年婚恋」的电视连载,报导近百年来各种伴侣关係,包含名人如鲁迅、胡适之等人,以至贩夫走卒的爱情故事。人与人之间的火花,原来可以擦出千变万化,但离不了一个准则: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人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追求理想之伴。其中一段描写第一位主舞「白毛女」的舞蹈家与她舞伴的婚姻,两人在舞台上习惯了如此完美的两人组合,直到他们老去,仍是不停地形影不离。如此美满的伴侣,怎不让人赞叹。

但是理想伴侣,可遇不可求。

真的遇到了,也要两人不停地学习互相跳舞,才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配合得精采。不然你脚缠我脚,我手撞你鼻,本来最理想的伴侣,都可能会惨淡收场。

催婚的父母是怎样一种心理


催婚的父母是怎样一种心理

广大剩女是否有共鸣?

是否感同身受,引作者为难姊难妹,同命相怜,然后暗自发出“嗯呐嗯呐,我老妈(爸)也就是这样叨叨叨的!”的感叹?

这组漫画出自一位温州徐氏姑娘之手,即将而立,催婚当前。

今年春节,为逃避其母各种招式的催婚大法,徐姑娘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出逃旅行,利用绘画专长,将母亲催婚6式用漫画形式记录在册——

我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再举个例子:

姑娘小芳,芳龄三十有一。过年回乡,自然避免不了家人各种耳提面命。这还不算,母亲走了一趟亲戚,正巧,亲戚的女儿家的邻居的小儿子,听说年龄相当,品貌不赖。于是,未经小芳同意,就把微信号辗转给了小伙,说是先聊起来看看,不要错过每一个机会。从此之后,小芳母亲除了谆谆教诲,还要上下班打卡般问一句:聊得怎样?聊得怎样?究竟聊得怎样?小芳强忍心中愤懑,应付式回答:不怎样,不怎样,不怎样啊!

小芳母亲呢,年轻时候也遭遇过催婚。据说当年她也老大不小,母亲(也就是小芳外婆咯)同样嗡嗡嗡,嗡嗡嗡地念着,催着,唬着,逼着,不休不止,不厌其烦。为了防止女儿半夜出逃,晚上睡觉,用一根红绳系,一头系在女儿脚趾上,一头系在自己手腕上……

如今还不照样结婚生子,有了小芳?所以,她自认为很有资格以过来人加母亲再加女同胞的三重身份,对自家姑娘进行必要的三申五令——即便现在对方不理解,不接受,不领情,到时候她自会明白,一切都是为了她好。

……

前段时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称,将近80%的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青年的被逼婚率高达86%,换言之,80后和90初压力最大,而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出6%。

广大催婚父母,到底是怎么一种心理,他们是怎么想的?

“ 结婚是人生刚需,必须完成

他们觉得,结婚这件事,必须进行,否则人生缺斤少两,不完美,就是怪物,让人诟病。

他们会说,你看呐,社会上有谁不结婚的?!有几个人不结婚的!?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假如你举个反例说,吴仪不就没结婚么?将立马遭到反驳:人家是国务院总理!潜台词就是:你要当上国务院总理你也可以不结婚呀!

你不结婚你上天啊,难不成还真以为自己能坐上国务院总理的位置不成?所以,现实些吧,醒醒吧,听话啊,乖,是时候结婚了哦。

“ 结婚是必须完成的事,宜早不宜晚

因为结婚是必须完成的事,当然要趁早啊。

就好像你小时候上学,父母督促写作业,他们会说,早晚都要写,干嘛不尽早写完呢,这样玩耍的时候岂不是也没了心思,玩得尽兴?一样的道理,放在婚姻上就是:早晚都要结,干嘛不尽早结了呢,这样就可以进行人生下一步骤——生娃了呀!就可以一心一意干事业了呀!成家立业成家立业,首先要成家,才能立业嘛。

而且,结婚要趁早,还有一个关键——你年轻,你貌美,你才有足够底气进行甄选。等到徐娘半老,人老珠黄,只好将就,可挑选的,也许只有歪瓜裂枣啰。(说好的缘分呢?)

“ 催婚是任务,我们是有责任心的父母

很多父母,他们会觉得,小孩子年轻,目光短浅,考虑不周到,只图眼前一个人的自由自在,又或者还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等着一位十全十美举世无双的如意郎君,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自己!别做美梦了,世上哪有至尊宝,人间只有柴米油盐搭伙过日子。

催婚便成了他们的人生重大任务,就像之前催你写作业,催你早点睡觉,催你上学一样的道理,始终赶老牛似的。

没有别的,他们都是责任感倍儿强的父母,肩负重任,不可懈怠。说到底,讨人厌的苦口婆心,还不是”为你好“?

“ 你要不结婚,人家会怎么看?

很多人,不只是身为父母的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一切的看法。

你要不结婚,老大不小了,还不成家,你想想,人家会怎么想怎么看你,又怎么看我们?——这大概是最让剩女剩男反感的催婚理由了。在电影《剩者为王》中,舒淇与母亲对峙,吼出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歧视已经够多了,现在你还要来跟他们一起歧视我?”

太多的人,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生娃而生娃,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可是,结婚不是为了结别人看,生活也不是活给别人看,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父母为何为了安顿他人的眼光,将子女真正的幸福作为赌注?

“ 要都像你这样,人类怎么繁衍下去

有父母或者亲朋是这样说的,也许你没有碰到。对此,我真不知道该夸他们境界高思想好,还是浮夸虚伪。

抱有此类想法,该是华夏孔老师的好学生。

如果为了人类繁衍也可以拿来作为结婚生子的理由,这跟娶媳妇为了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岂不是如出一辙?

如果真是如此,不结婚,不生娃,岂不是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岂不是拖了整个人类的后退?若较真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蝴蝶效应嘛。

广大剩女剩男,其实也不是铁定了心不结婚,毕竟,不结婚这种思想,既不高大上,也不酷帅屌炸天。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研究称)不生孩子增加卵巢癌几率,晚生孩子易得乳腺癌。

只是想,遇到合适的人就结婚,还没遇到,先做好自己。不将就,不妥协。这种思维难道不可接受?

开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人车尾贴车标:嘀嘀嘀,嘀什么嘀啊,有本事你飞过去啊。(晕,怎么写着写着拐到车子上了呢)

感情里总想控制对方,是怎样一种心理?


张钰,35岁,离异单身;公司一个比她小10岁的男生最近在有意接近她;动不动就撩下她的头发、拍拍肩膀;递文件时有意无意地碰下她的手。

两人住得不远,张钰开车上下班,男生经常会蹭车,让张钰送他回家;路上有聊不完的话题;张钰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十年前和前夫恋爱的时候,心情始终是雀跃的、还带着一些忐忑,同时又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快乐。

聊着聊着,话题慢慢从工作和社会话题,转向了个人话题,聊各自的情感史。

有一次聊到张钰以前婚姻里的细节,男生看着张钰的眼睛说:“像你这么有魅力、这么可爱的女人,你前夫是什么眼神啊,竟然能把你弄丢。不过也不可惜,他不懂你。你看上去就像二十五六岁的小姐姐,会有更好的男人来守护你。”

张钰躲开了男生的眼神,心砰砰乱跳。男生家里有事,休了一周的假,张钰每天下班的路上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什么。

一次公司聚餐,大家喝的都不少,张钰和男生打一辆车回家,男人借着酒意表白,说张钰这么优秀的女人,10个男人有9个都会动心,问张钰会不会考虑小10岁的男生。

第二天张钰就找了借口,不再让男生搭顺风车;她怕自己把持不住。

其实她早已动心;男生阳光帅气,性格开朗又特别细心;可越是这样,张钰越是害怕;当年也是这样被前夫打动的,以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自己,终于可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可最后却是伤痕累累地分开了。

分开时,前夫说她占有欲强,不信任自己,太喜欢控制;而她却觉得前夫婚前婚后两个样,从一个细心体贴的男人,变得像是一块冰一样冷漠。

面对这个小10岁的男生,张钰更没信心了;如果注定受伤,她情愿不要开始;面对男生狂热的联系和表白,张钰每一天都在煎熬着,不知该何去何从。

实际上,与其说张钰是对这个小10岁的男生没信心,不如说她是对长久而稳定的感情没有信心;这和她上一段失败的婚姻情感经历有关;往更深层次说,其实是由她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所决定的。

容易被细心体贴的男生所吸引,进入关系后占有欲强,喜欢控制对方,缺乏信任;张钰的表现是焦虑型依恋的典型特征。

她们会特别想要被温暖,被照顾;但是又会一直带着被抛弃的恐惧,无法全然信任对方,习惯用焦虑来掩饰被抛弃的恐惧;并在焦虑驱动下做出伤害关系的行为;张钰是明显的焦虑-抗拒型。

从张钰前夫逃避、冷漠的应对方式来看,他很可能是焦虑-逃避型;被对方的愤怒和焦虑触发恐惧,选择逃避、疏离来保护自己,其实是害怕关系被进一步破坏。这样的两个人关系走向破裂是必然的。

和这个小10岁的男生在一起有没有幸福的可能,会不会重蹈覆辙,其实和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两个人情感的成熟度,以及他们自我认知和经营感情的能力。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和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幼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密切相关。张钰从小没在父母身边长大,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回应和稳定照料,难免会恐惧、焦虑;成年后又在亲密关系当中投射了这些情绪。

一个人带着焦虑型依恋的固有模式进入亲密关系后,会特别敏感,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被触发恐惧和焦虑;反应过于强烈,指责伴侣或者是提要求;最终因为对方不堪重负而导致关系破裂。

想改变这个模式,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通过自我觉察和练习,在和咨询师稳固而安全的关系中,自我疗愈,往安全型依恋模式转化。

聪明是一种选择


聪明是一种选择

一个男人真喜欢一个女人,怎会让她去学着如何卖身求利?保护她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希望她被社会染缸染得越黑越好?

收到大洋彼岸的表妹对我发来的惊叹:“我看了《驻京办主任》,心如死灰,人世真灰暗。”我问她:“谁推荐你看这本书?”她说:“是最近那个一直和我暧昧的男人。”

我冷笑三声。此男知晓她毕业在即,打着带她领略社会的旗号,费尽心思,不过要诱导一个未经人世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还要假装好心地告诫:“世间都如此,你看,有书为证。”

一度,她对此男深信不疑,在毕业的恐慌期遇到他,好似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在不知社会深浅的姑娘眼里,这般貌似独当一面又年轻俊朗的王老五,简直就是天王一般,足以让她们不顾廉耻飞蛾扑火了,只怕是恨自己不够美貌、不够性感、不够有经验,好似和这样的男人扯上关系,真是人生中的荣幸。

我只对她说了一句:“一个男人真喜欢一个女人,怎会让她去学着如何卖身求利?保护她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希望她被社会染缸染得越黑越好?”

当头棒喝,她恍然大悟。

一切只因你心中有惧怕、有欲望,所以,小人才能乘人之危。只有小人,才希望,每个人都变得像他那样不择手段,毫无怜惜。只有小人,才视善为草芥,试图绑架所有人去行凶作恶。

一个男人,可以不富有,可以不高大,可以不够有才华,但却不能低级。一个女人,可以不美丽,可以不妖娆,可以不窈窕,但却不能没有格调。爱上一个小人,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毁掉你的一切格调,让你去相信,只有做小人才是人间正道。

她恍然大悟后,愤怒不已:怎么会有这样的小人,我应该骂他一通。我对她说:“早点遇到小人,应该感谢他给你上了宝贵的一课。因着年轻,心中没有仇怨,才不会真正被他带到沟里去。”

这世间,总会遇到小人当道。你会因此骤然愤恨这世间的不平,但最可怕的不是愤恨,而是你相信他的那一套卓然有效,于是变成他的同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世间,总会有人牺牲得起一切去换权势。你会因此自怜,凭什么你就要辛苦努力,不能一步登天。但最可怕的不是自怜,而是你东施效颦,除了自贱自伤,别无任何所得。

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不是勇者无惧,而是信道,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千百年来,有太多得势便猖狂之人,然而得以善终者,一定与道为邻。

有人说,善良是一种选择,聪明是一种天赋。我却认为恰恰相反。聪明是一种选择,善良是一种天赋。因为心性永恒,聪明却是一种选择,一种道路。你对聪明的定义如何,取决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路。

我认为的聪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内心的韧劲儿,是一种对道的坚持。

一个善良的人,是不可能被毁“三观”的,它只是总会怀疑对聪明的定义。而一个自诩聪明却无善心的人,却往往是最容易走向不归路的傻子。人在做,天在看,世间难免黑暗,但是总会有个人找到你,告诉你:别怕,有我在。

那个告诉你“别怕,有我在”的人,不一定是异性,也不局限于爱情,他或者她,是你人生黑夜里的星星,是光明。

同样的,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