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为什么婚姻使女人更孤独

为什么婚姻使女人更孤独

发表时间:2021-04-27

【www.qg13.com - 为什么离婚】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婚姻使女人更孤独",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一.

秋天有部日剧《昼颜》,描述了两位已婚少妇出轨搞外遇的经历。此剧不仅在日本本土引起广泛争议,也在中国的互联上引发一系列对婚姻的激烈讨论。其中一些台词,更是引起了许多女性的共鸣,让许多道德卫士大呼不妙。

我在雅虎日本的此剧讨论板上,看到不少匿名者发帖讲述自己出轨的经历与纠结,看来电视剧中所表现的主妇出轨现象,在日本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日渐躁动的事实。

留言有不少人表示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同情,但也认同出轨本身是错误的行为。

不过其中有一条让我有点恍然大悟:那个人说,出轨是因为,我死水一般的婚姻生活让我备受孤独的煎熬。

为什么,带着幸福的期待进入的婚姻世界,反而会让女性更孤独呢?

也许剧中女二的一段台词,道出了许多已婚女性的心声。

“真正的恋爱是要结婚以后才能开始的。你看结婚对象要优先看经济实力,家庭背景,外在的条件这些对吧?结婚换来了稳定,但是失去了激情。婚后三年,老公就把老婆当成冰箱了。不管什么时候,打开门就有食物,坏了会很不方便,但是也不会保养。”

这段台词也被截图在微博和各大sns上广泛传播,即便是尚未进入婚姻的人,也颇有认同。

我想起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的一段台词:

“曾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当然,这世上能与自己爱的人进入婚姻的幸运儿,也不在少数。然而在父权思想严重的东亚社会(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女性一直以来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存在。婚姻的首要要求,就是作为女性提升生活质量和个人地位的工具。

这应该是社会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存在。而当婚姻满足了女性的安全感与社会归属感之后,对更高精神追求的意识觉醒,使得现代日本女性,不甘心只作为贤妻良母的存在。

在国人印象中,传统的日本女性,是广大男性梦想的妻子。

她们温柔娴熟轻声细语,擅长家务体贴温顺,相夫教子,多是贤妻良母。

这种传统观念中优秀的日本女性,在日本称为大和抚子。

在这种传统婚姻观中,男主外,女主内。妻子被要求三从四德,对丈夫言听计从。

即便在当今日本社会,虽然结婚前男女交往提倡AA制,然而一旦结婚,男人工作养活全家,女人做家庭主妇带孩子也是众多人心中的理想状态。

在日本某网站去年年底的调查最想做的职业中,家庭主妇竟然名列第一。

当家庭主妇忙碌于日常琐事,停滞与外界的接触与自我更新,跟丈夫的共同话题就会越来越少。逐渐产生情感隔阂,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其实已经知道老公不再爱自己了,只是不想失去自己的生活才装作不知道。

那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不离婚呢,追求自己的内心,干嘛和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

一旦选择了一条道路,总是有惯性的,要改换方向或掉头,总是阻碍重重。

其一,在日本,当然全世界都差不多,离婚会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伤害;

其二,在日本婚姻法中,如果非协议离婚,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向另一方赔偿精神赔偿,根据情况,极可能是相当大的一笔钱。

所以越是发达国家,离婚的成本越高,如德国一旦男方提出离婚,就要支付一般的财产和今后收入的一半。而吊诡的是,这些国家的离婚率往往也越高。

基本上,不到无法挽回,婚姻穷途未路的地步,大家都不想撕破脸闹到离婚,毕竟一个需要对方养家,一个需要对方照顾家庭,一下散了对谁都不好。

而有趣的是,日本近年来男性退休后,妻子提出离婚申请的比率大幅度上升,高龄离婚的比率上升,也是家庭主妇在照顾家庭的压力消除后的解脱与释放。

二.

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婚姻不能让女性感到满足,感到被爱的幸福?WWw.Qg13.CoM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

承诺简而言之,就是物质基础与未来的发展潜力。就是满足对方的基本安全感,比如温饱与发展的需求。

激情是什么,直白的说,就是性吸引能力和性爱的质量。仅这一点不足,婚姻生活的质量就很难高,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亲密关系。

各项调查表明,整个日本社会,男人对性越来越不热衷,性事频率在整个发达国家垫底。甚至不少男性出现精神上阳痿的趋势。与我们印象中色情业发达的表象截然相反。

亲密接触是什么,一是身体上,最重要的还是精神的沟通与交流。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人们显得更紧张与谨慎,契约精神强烈的日本人,与公司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大的精神共同体。忙于工作,代入社会角色的同时,就往往忽略了家庭角色,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存在。

正是由于后两者的缺失,进入的婚姻的女性反而更加孤独。

三.

对比日本的婚姻状况,中国社会更复杂,由于贫富差距与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使得有些女性极其封建传统,而有的女性又极其先锋独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态度显然更为不妥协。中国迅速攀升的离婚率和婚姻法的不断修改,也是为了调整新的婚姻状况,当然效果如何,各有评论。

个人认为,中国社会对道德的评价,要更高于法律的约束。

达尔文对道德的本质做归纳时,总结四条原因:认同感、群居的本能、人言可畏以及习惯。

在从众心理严重的亚洲社会,道德感是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社会人的头上,所以追求个性自由,真爱自由,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现实和群众心理的,任何小三,出轨,婚外恋的词汇出现,第一反应都是谴责。

《昼颜》的结局,出轨的几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故事并没有走向挑战社会伦理的底线,而是迫于道德压力最终将主题引申为对出轨本身的否定,与对婚姻中得不到幸福感的女性的同情。

正是由于对婚姻的恐惧,对自由的向往,日本的低结婚率和少子化现象不断加剧。

而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发达地区也日渐出现,大龄未婚女性的增多也会成为今后中国社会的显著现象。

那么女人到底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做好贤妻良母,维护家庭平稳一辈子任劳任怨,还是因噎废食,坚守独身主义,追求所谓的真爱?

就目前来看,虽然女权主义冉冉升起,呼喊得越来越响亮。可是女人在经济上不能彻底独立的话,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诚如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

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不由自主。

这是时代的疼痛,也是内心无法满足的千千万万深夜难眠的妻子的隐疾。

相关阅读

女人,在婚姻里,你孤独吗?


推荐:“婚姻有陪伴的功能,孩子有陪伴的功效,而孤独却是长在心里的一棵草,除非你自己有能力把他根除,否则,你将永远孤独。只是,如果注定孤独,为什么我还要和那个男人在一起?”

朋友M问我:女人什么时候要孩子合适?我说:当你觉得自己可以像单亲妈妈一样独自抚养孩子的时候。M呸我:那我结个什么婚,现在生算了。我反问她:你为什么要孩子?M眼睛直放光:为了爱情啊!为了让两个人之间感情更好啊!为了不孤独啊!我笑说:拉倒,你还是别要了,没有什么比孩子更能摧毁夫妻的感情,尤其是孩子三岁之前。M很惊恐:为什么?!

我无语,和一个连婚都没结的文艺女青年说婚姻的孤独不啻于鸡同鸭讲,爱情的蒙汗药让她们充满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正能量。

但是,当你告诉一个30多岁的已婚女人,半夜三点,孩子哭得快断气老公鼾声如雷自己心如刀割,一瞬间只觉得自己像个女战士,觉得孩子才是唯一的亲人,只想把老公踢下床去,她一定会默默地抱抱你,给你一个感同身受的鼓励。犹如,当你向一个已婚已育的男人倾诉这些,他一定会张大嘴瞪大眼:你不是起来了吗?为什么要两个人都起来?男人早上还要上班呢!

男人永远觉得,女人看起来天大的事情少有几件真是大事,不过是寻常生活的一地鸡毛,甚至连吵个架的级别都够不上,而女人的情绪,就在这一地鸡毛中被缠得肝肠寸断孤独蔓延。

我的一个女朋友,艳如桃李事业小成,谈下了不少别人搞不定的业务,让她和男人吵架比登天还难,在她看来那是缺乏沟通技巧,只要沟通得好,夫妻之间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直到有一天她肿着眼对我说:“真的没有办法,他根本无法理解。”原来,别人眼中的这对璧人一直靠写信的,女人给男人写《那些曾经温暖的记忆》希望能够唤起恋爱时的美好,不要像异性合租般了无生趣;男人回《生活本无事》诉说一个壮年事业男的苦恼,求老婆不要自寻烦恼;女人写《至亲至疏夫妻》倾诉夫妻同床不共梦的孤独,男人写《生活的一地鸡毛》认为生活琐事才是爱情和亲情最大的杀手。听完,我笑得的几乎断肠:你老公真照,还能写几句一唱一和,搁别人谁耐烦读那几张密密麻麻的仿宋-GB2312。

她正色问我:你说女人为什么孤独?我也正色答她:因为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评价标准不同。

我问她: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她思索片刻: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吧。我再问:好女人呢?她仔细想了很久:家庭幸福、事业小成、温柔娴熟、美貌得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孩子乖巧……我打住她:这其中哪一条不需要女人付出全副心思百般努力?

而男人,事业的一白可以遮百丑,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谁会计较他一年陪父母几天一周带几晚孩子,和老婆单独在一起已是奢侈,哪里还能奢望他们陪女人谈心事呢?

而女人,社会对她的评价是360度全方位的,好女人必要担得起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妈妈,诸多名号缺一则不完美,而为这些名号付出的努力却自动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归零:那些啊,都是女人应该做的,是本分。既是本分,你怎能指望获得肯定?至于鼓励和激赏,那更是不可能的。

女人日复一日的付出,却仅仅是做好了本分;年复一年的努力,却连表扬都得不到,内心怎能不孤独呢?那个当年被人呵护如珠的灵秀女子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绦荡成了一粒最普通的沙石,男人视若不见的眼神足以让她失落和孤独。

回到M的问题,什么时候要孩子合适?心态放空的时候合适: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没人有义务对他负责,我必须独立承担责任。这样,男人的体谅、家人的援手、保姆的帮忙、朋友的问候都成了飞来横福,你忙着感恩涕零地消受去了,哪还有情绪去抱怨孤独?反过来,你坚定地认为这是大家的孩子,父亲必须管孩子、老人必须带孩子、自己一定要获得这些帮助,最终,帮助不会来,抱怨、争执、孤独会排山倒海而来。

婚姻有陪伴的功能,孩子有陪伴的功效,而孤独却是长在心里的一棵草,除非你自己有能力把他根除,否则,你将永远孤独。

只是,如果注定孤独,为什么我还要和那个男人在一起?

六六曾说,我什么都能干,我什么都会干,但我还是需要个男人,让我有个伴儿。生气时骂骂他,伤心时靠着他,快乐时抱抱他,年迈时牵着他。我有很多女朋友,可我总觉得,我能和她们玩耍聊天,但不能和她们朝夕面对。

是的,说出绝大多数女人的心声。

所以,即便孤独,我们还是在一起吧。

为什么女人在婚姻中活得这么累?


为什么女人在婚姻中活得这么累?

一。你为什么这么努力?

有的人是成功的职场白骨精;成功的妈妈;成功的妻子;成功的女儿。

但是她发现她其实没有家,连个可以卸妆的地方都没有,只有无穷尽地演出,生命就像无法停下来的红舞鞋的游戏,只有锯断腿,才算是曲终人散。

你为什么这么努力?

因为我渴望美好的生活呀!

每一个拼命努力的人,都可能曾生活在一片死寂之中,为了存活,她们就必须让自己兴奋地战斗下去,生命对她们来说,不挣扎,就会死。于是她们甚至会把休息本身也看成是死亡。

二。你为什么这么不努力?

她的人生好像在一团蛛丝里,或者是在浅水滩里的鱼,有上口气就没了下口气。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不出去走一走?

万一外面有狼外婆怎么办?

每当面临人生的选择的时候,她妈妈的那双焦虑的忧虑的大眼睛就会出现在她面前。然后她就缴械投降了。

三:人生说来说去就是两件事:追逐和逃避

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幸福的水位,不取决于我们的长板,而取决于我们的短板。

一个很累的女人,她需要外面的油,更需要内在的油。

她们都说,感觉不到自己有家。

家是什么?家就是可以解甲归田,宽衣解带的地方。家就是休养生息,安静总结的地方。

世界上所有的累,都和无家可归有关,都和没有人帮我们加油有关,都和没有人帮我们修车有关;我们去找那些加油站和修车工,但他们还找我们来加油,来修车,比如我们的丈夫、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们。结果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到处都需要加油的车,和维修的车,却没有一个加油站可以让我们启程。

我们只好用尽力推着车前行,甚至还要推开那些求着我们推车的手,生命就此陷入到无止境地累当中。

四:为什么他们让我们这么努力?

女人现在也在外面赚钱了,也未必比男人赚得少啊。凭什么还要独自承担为家里加油的工作呢?

男人还没有调整好心态接受已经有了人权的女人;女人也似乎不清楚该如何跟男人谈判。

女人能不能不牺牲呢?很难。

如果两个没有多少阅历的男女进入长期关系,他们就会进入到鸡同鸭讲的世界:男人会认为女人的连环夺命call是在跟他战斗,而女人则会认为我都跟你掏心挖肺了,你为什么还对我冷若冰霜?

有人告诉我,在见到我的文章之前,她一直以为男人都是畜生。因为她无法理解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人不以袒露心扉为乐。男人不是没有心,而是男人没有从袒露脆弱中获得过益处。

所以当我们被困入人生的两大情结:追逐和逃避的牢笼和单一思维的泥沼男人想把女人变成男人,女人想把男人变成女人。那么你的生活一定陷入了无止境的耗竭之中。

观察才有选择,没有观察,你就是条件反射试验里那条狗,你是被刺激的牵线木偶。

只要你开始走不同的路,你就会有遇见,遇见多了,也就长大了。

但愿我们可以成为陪着你上路的人。

惯性思维|为什么消极比积极更积极?


当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同时存在时,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倒向消极的一方,甚至不难发现,在不论文化和年龄的情况下,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中,表示消极情绪的词要比表示积极的情绪的词要多得多。难道人们对消极的接受态度更为宽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异常的惯性思维?

#1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人类学家罗伯特施劳夫曾经带领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在墨西哥城和芝加哥在两个分别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展开了实验,试图弄清楚不同的人在这方面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两个城市中,年龄分别为20多岁和60多岁的两组参与者被要求在两分钟内写下尽可能多的表示各种情绪的词。之后,研究人员会问他们写下的每个词语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

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人们所写下的常用的词语当中,有半数的词语是表达消极的情感的。30%的是表示积极的情感的,20%是中性的。而且,这些不同文化和年龄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无论是墨西哥人或是美国人,都拥有同样的比例。施劳夫指出。

施劳夫本以为,老年人会因为更丰富的成长经历而会相对消极一点,又或者老年人思想更为成熟,早已看透了事物的根本而相对积极一点,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施劳夫大吃一惊。

难道这意味着整个人类更倾向于消极?抑或是消极词语更能触动人心?

#2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共存的情况下,我们更偏向于接受消极的一方。难道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人倾向于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曾经因为被羞辱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他会不断无意识中去创造曾经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曾经因为妈妈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会不断与受苦的女人交往,从而不断重复曾经需要不断照顾母亲时痛苦的那些体验等。

换句话来说,消极的情绪更容易触动人的心灵,甚至让人难以忘怀。比起快乐的情绪,当消极的情绪因为某种熟悉的场景而受到触发时,其会根据人的主观世界而产生对事件的恐惧、不安,甚至过分痛苦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快乐的情绪影响下,人们的情感状态大多坦然,舒适,但在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大部分人会因此而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因此所带来的情绪影响远远强于积极情绪,所以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这并不是没道理的。